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

时间:2019-05-15 00:5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

第一篇: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

彭叶安

我82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农村小学的几级“复式”教学逐渐没有了,改而行之的是包班制,比起“复式”班来,包班制要轻松一些,我们现在普遍实行的是分科制,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都如此。

我感到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仅仅是课程改革、课程理念变化与教师观念、知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比如还有包班制到分科制出现的问题,比如还有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不力(不要以为他们没有办事,或者正是因为他们“做”了太多的事,才产生了指导不力的问题)等。

关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之间的问题,我有过多篇文章谈及,主要观点是认为新课程改革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存在于紧跟新课改与照顾实际情况的矛盾之中,他们往往顾此失彼。我反对那种以为中国教师素质“差”的愚蠢论调,批评了“专家”“学者”流的狂妄误国。

面对教育行政指导不力的问题,我主要认为教育行政干预太多、太乱、影响太坏,他们“做”了许多事,以证明自己的工作,其实恰恰是他们“想”法“设”法做出来的工作严重扭曲了教师的心灵,严重制约了教师的灵性,严重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严重的浪费了国家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我甚至极端地主张,他们应该“无为而治”,不做事最好。

我今天要着重谈谈农村学校包班制、分科制的优势比较问题。诚然,今天的农村学校与过去的“农村学校”比有了质的不同。远的不说,就说我工作这几十年间的情况,也多少能发现农村学校的变化,我刚刚工作的八十年代,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教育的大环境较好,教师工资虽然低,但他们却努力工作,任劳任怨;农村学校校舍破烂,布点分散,我们以油榨为例就有十八所学校,其中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从二村到十四村,除开五村三所学校、八村两所学校外,其余各村皆一所学校,合计十八所。有教师约九十位,分布在十八所学校的约五十个班集体中,除开中学、中心小学外,所有村小均是包班制,以我为例,我每周要上30多节课,星期三只上半天课,下午要召开全学区大会,其余的周一、二、四、五、六,均是每天至少上六节课。由于包班,我们搞一个教研活动,都要委托别的同志帮助看护学生,那个时候的教研活动,每月都有一次,而全八十年代我们的学生没有一个出安全事故的。学生学风良好,秩序井然,劳动积极,品行优异。我们在上课之余,还可以带学生到周围几里范围内春游、野炊、搞少先队活动等,山间、河边、田野到处留下了学生的欢声笑语。他们主动帮老师捡柴,甚至帮老师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在包班制的小学,老师们是十分辛苦的,可我实实在在感觉没有今天累。这里有几点原因:一是自己调教的学生,一旦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形成某种默契,开展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劳动工作等事情都异常轻松简单。他们知道该怎么个

挥”,这一点是包班制下学生非常强大的优势,他们很单纯,除开师生感情普遍比今天好外,行动能力也比今天强。我们有时感觉一个老师要上那么多课,很累的,可我告诉你,“苦”确实是真的,而“累”却未必。第二,不仅学生单纯,而且老师也很单纯。没有担心功、名、利、禄,原因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就是守着一个工作岗位而已,功名利禄谈不上,即使有,也不用我们考虑,国家自有政策进行调节,教师什么心思也不用花,就只有一门心思工作。这个工作,当然也包括“备课”,那时我们备课的工作纯粹是一种必须,甚至于只要你把“教案”烂熟于心之后,根本不用写在备课本上,没有了今天这种受人“督促”,遭人责骂的“痛苦”经历,心就全用在学生身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说到批改作业,我们认认真真批改,周围的人也认认真真批改,真正不自觉的老师,我认为在一百个中不到五个——而这些人往往是“势利”之徒,那时就有了“商业”观念,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这种人本也不是正宗教师角色,他们本不该进这一行的。而批改作业常常可以检查到我们工作的失误。一些“工作能力”薄弱的同志,谦虚向别人求教,在我从教的最初那几年,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领导甚至多次安排我担任辅导、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我干得乐此不疲,却没有领过一分钱的补助。国家满足了我们最低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如机器运转那样畅快运行,而没有感到精神的压抑、苦闷。第三,是学生接受知识相当快。长期接受一个老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了解自己的老师,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感觉十分敏锐,“熟”能生巧,正因为他们很熟悉老师,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领悟相当深刻,对老师的语言的领悟深刻而敏锐,导致他们接受知识的快捷、能力形成的快速,且这种知识、能力的固化效果十分明显。第四,由于是一个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包括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素质修养等的了解深刻而准确,不容易给学生知识、能力结构造成漏洞,使学生整个心灵世界较为完整和谐。他们比起多科制来,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包班制适合了那时那地的教育环境,所以不仅教者较为轻松,学习者也较为轻松,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与老师的服务度直接相关,也颇受到社会的欢迎。后来,在九十年代前后,我们就开始由包班制向科任制过渡了,其间在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中强调双及(指语文、数学及格,后同)、双优,实际上配合较好的两科老师,质量也较好。我们在八八、八九、九零进行密切合作,由于我与闵素香同志在教育、教学上的高度统一,主要是思想、方法、措施上的统一,导致我们的学生效果绝佳,这三次毕业试,我们都取得极其优异的成绩,其中特别是八九、九零,那个时候讲双及率85%,而我们都取得了双及率100%,双优率100%的特别优异的成绩,我们合作连教三届,共创了三个奇迹,一个高过一个。小学阶段分语文、数学两科制的时候,弊端就开始显现,正当我们100%优生时,一些班集体还连双85%都无法完成,不是语文,就是数学拖了后腿;有时单看语文或数学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培养时没有很好协调,导致集体在双及率上全军“覆没”,比如语文95,数学59,这种情况困扰人们多年。直到96、97、98这几年,由于矛盾过分突出,我校彻底“废除”了双及、双优与教师评教学质量奖挂钩的做法。改而以单科评比,从那时起,我们油榨学校的毕业或抽考质量就一直名列邛崃市后十名,到今天基本不能翻身。一些领导或普通员工讲,是因为我们学校从小学抽调了太多骨干老师到初中的缘故。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试问:小学

骨干到初中后未别是骨干,为什么初中成绩要好一些?再问,你们认为张某、叶某等同志在小学教书“不行”,为什么到初中后,反而成了优秀骨干教师了呢? 随着小学普遍由包班制过渡到多科制,(中间双任老师制很短暂),但中间暴露的问题越益严重,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多科制”的弊端。我想,这种弊端可能在于让学生因老师的不同要求,没有统一的意志而使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受到“五马分尸”之苦,尤其是一些毫不体谅学生的“固执”的“自私心”太强的教师,他们让学生体会到太多的无奈。如果遇到一群自高自大、自负自傲的教师,学生就“暗无天日”了,他们要体会老师的意思,感受老师教育“力度”,谁更“狠”,就“服”于谁,当一群教师中的“狂傲”的“野马”从学生的心灵的原野的草原上奔跑过去后,留下了一片毫不生气的“荒漠”,这是造成学生学业“荒漠”化的原因之一。我们有不少这样的“教师”借着为学生“好”的名义,摧残着学生身上的“诚信”“灵性”的幼苗,学生为什么要“厌学”?为什么有人莫名其妙地“变差”了?我们都不妨检查自己身上的原因。如果学生遇到这样的一群老师,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行为习惯、学业都将遭受灭顶之灾,可能会有少数“佼佼者”,也仅仅“成绩优异”而已。对付这种情况,就更能体会到国家实行课改之必要了。

但,同样,教师多科制的优势也挺明显,一是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他们自己的专业准备会更充分一些——也可能使他们最终成为只懂某一科的“可怜人”(从广义上讲降低了他们的生存本领);二是由于教师个性不一,利于学生多样化性格的培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更能适应学生多种兴趣、多种素质培养的需要,使他们更能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业的成功;四是学生的应对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比起包班制下的学生来适应力、运筹力强一些,就是上了更高一级学校,他们的学习前景也会更好一些。综合起来看,在包班制的阶段,学生发展良好的能力更加依赖教师素质,假使遇到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就会给学生带来灭顶之灾;而在双科制、多科制阶段,更考验学校领导层的运筹能力、协调能力,学生的良好发展更加依赖于来自学校领导或班主任的协调能力。分析我校这几十年的“包班制”实践与“多科制”实践,让人感受太多、太深,怎样发挥“包班制”的优势?怎样克服多科制的劣势?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既得“包班制”之利,又得“多科制”之惠,是摆在我们学校领导及科研组组员面前的一大研究课题

第二篇:包班制思考

包班制,盲目性大于收获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智学校招收的学生残障程度不断加重,由原来的轻度转为以中重度及多重残疾为主的学生,并且许多学生还伴随肢体、功能、心理等多重障碍,因此教育对象对教育需要差异化加大,传统的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教育需求。近年来,我校从特殊学生的教育需求出发,调整课程设置、改革班级教育的模式、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尝试在包班制下实施教育教学,结合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了实践和研究。

包班制是一种与传统的科任教师制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新班级管理模式,班级中一般由两到三名教师组成,全面承担一个班级的日常教学训练、班级常规管理和学生生活管理等工作任务。教师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按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证明,包班制的教学管理方式是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真正实现综合课程的有效途径。

一、以主题单元统领课程,改革课程设置

在目前的培智学校中,智障儿童的认知水平最大限度只能达到普通学校低年级的水平,而学科课程采取讲授为主的方法,课程内容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智障学生需要的是实用性很强的生活化知识、经验和技能。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把不

同学科相关的知识有机地编在一起,贴近学生的认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障儿童在实践及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知识,练习技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因此,我校采取了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统领课程。主题单元是以中重度智障学生适应学校生活、居家生活、社会生活为目标而设置的,分别从认知、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运动等几个领域构思内容。主题几乎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认识自己到认识家人,从认识家庭、学校到生活必须场所(银行、医院等),从居家生活到工作休闲等。学校拟定了“我们的学校”、“我的家”、“我们的社区”、“学会乘车”、“学会购物”、“学会看医生”等24个主题单元供教师参考。教师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年龄段,分别选择同一个主题单元的不同层次的内容进行教学。同一个主题单元,内容可能涉及到低、中、高三个年级段,但不同的年级段学习的要求是不同的,呈螺旋上升式。九年的主题单元训练,为智障学生走上社会,基本适应社会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期初,班主任牵头,组织本班教师一起选择适合本班学生的主题单元,围绕选定的主题单元组织课程资源,分工合作选择适合本主题的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连贯性,做到最大限度的融合,避免不同领域间的知识的重叠与断裂,最终形成单元主题班本教材。

二、以个别化教育计划为抓手,改革课堂形式及评价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念逐步被特殊教育界认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及有效实施是实现个别化教学的重要途径、方法或手段,对特殊儿童实施个别化是特殊教育的必然进程。特殊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就是个别化。教师致力于个别化教育的研究,从教育理论的学习积淀到个案的实践,从课堂的个别化教学到一对一的个别辅导,从教育评估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等等,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个别化教育体系。残疾儿童的残疾程度加重,使得教师为每个学生制订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内容相距甚远。要使个别化计划得到有效落实,课堂的形式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分层以及个别教学等策略。我们上课的形式基本上是协同教学的模式,即一个教师主教、两个或多个教师配合上同一节课,将学生随时分组或个别化教学,教学时间也会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每一个学生的训练材料和训练项目也可能不一样,基本满足每个学生个别的、独特的需要,才使得我们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得以有效的实施,学生的进步大、发展快。

对于学生的个别化计划执行情况,我们根据单元主题、个别化计划,由教导处组织,教导主任、教研组长、课题组长等相关人员,以班级为单位,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以评定教师的教学和合作情况。我们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相同的和不同的目标,根据领域,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检

测学生的个别化计划完成情况,同时也考核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

包班制的教学,有利于教师充分掌握每个学生能力以及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教师设计中重度学生主体单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但实施过程中,也留下了一些思考:如教师需要自己组织主体单元内容,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自主性,但教师整合教学资源的能力不够;教师多领域教学专业性不足;协同上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教师精力;教师之间沟通流于形式等等,这些在实践中产生的思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去完善,才能使包班制教学在特殊教育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三篇:《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比较》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比较

在当代国家结构形式中,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单一制与联邦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单一制国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结构形式也都采用单一制,如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朝鲜等都是单一制国家。在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中,虽然只有20多个联邦制国家,可是却包括了绝大多数的大国,如美国、加拿大、、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它们的人口总数在22亿以上,而且占了世界大约二分之一的土地。那么为什么这样多的大国选择了联邦制?100多年前,当孙中山等前人致力于推翻帝制、创立共和时,曾率先提出了建立联邦共和国的主张。既然如此,那么到底单一制与联邦制孰优孰劣?下文主要从概念、特征、类型与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单一制与联邦制做详细的比较,以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

文献综述:

1、对“单一制优越说”的批判

第一,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马列著作否定的“联邦制”其实是“邦联制”,并且按照现代学术界的标准,恩格斯所指的“单一的共和国”并不排除采用联邦制的可能性,从而推翻了马列支持单一制的观点。第二,衡量国家结构形式类型优劣的标准应当是看其在经济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及是否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基本问题;在政治上是否有利于政局的长期稳定,是否有利于解决民族、宗教方面的矛盾,是否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法治状态的形成,能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等基本方面。

——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美国的联邦制

美国宪法中明确禁止州行使的权力有不得订立条约、同盟或联盟,不得铸造货币等;从性质上属于联邦专有的权力有战争权、制定全国统一的归化条例等;属于联邦与州共有的权力有征税权、借款权、为公共福利开支的权力等。管制州际贸易的权力也是一种共有权力。汉密尔顿在讨论宪法授予联邦的权力与州权力之间的关系时就明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需要一种同时存在的权限”,宪法专门授予给联邦的权力只在三种情况下存在“在宪法明文规定授予联邦专有权的地方;宪法在某些情况下授予联邦一种权力,在另一种情况下,却禁止各州行使同样权力;宪法授予联邦一种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与各州的类似权力绝对和完全矛盾而且不相容的地方”。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和詹姆斯•麦迪逊著《联邦党人文集》,第三十二篇,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美国联邦与州的权力划分分为:联邦的权力、州的权力、联邦的专有权力、州的专有权力、禁止联邦行使的权力、禁止州行使的权力、联邦与州的共有权力和保留权力。

——杨百揆编:《现代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研究》,春秋出版社,1988年

3、德国的联邦制

德国的州对联邦法律的两种不同形式的执行都作为州的行政权,但这两种执行在性质上仍是有不同的。基本法第八十三条规定的执行是将联邦法律的执行完全作为州的职权,因此执行费用由州承担,联邦仅具有合法性监督权;基本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的执行实际是将联邦的事务委任给作为整体的州执行,因此联邦承担执行的费用,并享有合法性监督权和合目的性监督权。后者类似于我国台湾学者所称的“团体委任事务”。而由州的行政机构作为联邦的行政机构执行联邦公务,则类似于台湾学者所称的“机关外借”。——许宗力:“论国家对地方的自治监督”,载许宗力:《法与国家权力》,月旦出版社股份有

限公司,1993年

德国基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在共同立法范围内“ 联邦在需要联邦立法的事项的范围内,基于下列理由有立法权:

1、个别州的立法不能作有效规定;

2、如果某一事项由州的法律规定,势将损害其他各州或全体人民的利益;

3、为在超越一州地域界限的范围内维持法律上或经济上的统一,特别是维持生活条件的统一,需要作出这种规定”。

4、其他国家的联邦制

奥地利宪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全部司法权来自联邦。判决和裁定,以共和国的名义宣布”;它的法院体系由区法院、巡回(州)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和行政法院、宪法法院组成,法官由联邦政府提名,总统任命。

印度宪法建立了最高法院和各邦高等法院,对下级法院作了原则规定;最高法院和高等法院的法官由总统任命,薪俸由宪法规定;下级法院的建立和组织是联邦与邦的共同职权,法官由邦长和该邦高等法院协商任命。

马来西亚宪法设立了作为最高法院的联邦法院,并在东、西马来西亚各设立了一所高等法院;联邦法院和高等法院的法官由总理提名,统治者会议协商,国家元首任命;诉讼程序和司法管理属于联邦的专有职权,联邦有权建立和组织除伊斯兰教法庭之外的所有其他法院,并确定它们的管辖权和法官的待遇。

委内瑞拉宪法规定,司法行政和法庭的设立、组织与权限属于国家职权;宪法设立了最高法院和司法委员会,最高法院法官由议会联席会议选举,其他法官由司法委员会任命。

巴西宪法第十条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完整;击退外国入侵或一州对另一州的入侵;制止在州的公共权力机关中秩序的混乱,或消除这种混乱造成的威胁或其中的腐败现象;确保州权力机关的任何一方能自由行使职权;整顿州财政;强制执行联邦法律、命令或司法决定以及要求州遵守若干原则,联邦可对州进行干预。

5、联邦制的优点

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手段,联邦主义“所建立的政体是由实体组合而成的,而这些实体维持了他们各自的完整性,也因此保护了它们的公民的自由。”…在联邦主义中,“政体的特点是非集权制,也就是说,他们内部的政府权力是分散在各个中心的,而不是集中于一个单一的中心。这些中心及其权限的存在得到了最高宪法的保护”。

——丹尼尔·J·伊拉扎【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6、联邦制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德国在联邦与城市之间财政转移方面,市政府可以征税,并可分享全国所得税15%.市政府结成全国性的政治联合体,但与州政府的关系为首要。美国的地方政府没有正式的宪法承认,宪法中也没有明确提到市级政府,只是隐然归之于州议会的剩余权力。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市政府受州的连带管辖权支配。城市高度依赖于联邦的资助。大城市与国会和联邦行政当局虽然有广泛的联系,但联邦制基本上是围绕抽象的州或省建立,代表着数百万居民的都市政府得不到宪法的承认。——罗纳德·瓦茨【加拿大】《联邦分权的模式》 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

年第1 期

7、联邦制的问题

实行联邦制是很困难的,如果联邦制的组成部分在文化、经济、语言或历史上存在着太大的差异,那么一个联邦体系可能掩盖不了他们之间的分歧。

——迈克尔·罗斯金等著【美】,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8、单一制与联邦制对比

在这方面,最近的有代表性的表述为“单一制国家的地方行政区是中央根据管理的需要划分建立的,地方享有的权力,不是本身固有的,是中央授予的,中央对地方享有完全的主权,对外由中央政府统一代表国家行使主权„„联邦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联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的成员邦本是主权国,它们在组成联邦时,各自将主权的一部分交给联邦行使,其余权力保留在自己手里。在联邦制下,联邦(中央)和各成员邦(地方)都享有主权,都有自己的宪法。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凡宪法没有规定属于中央的权力,都属于地方的权力”。

——乔晓阳主编:《立法法讲话》,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0年

问题论证: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概念比较: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表现一国的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式,它所表现的是一种职权划分关系。①国家结构形式一般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由于复合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联邦,因此,单一制和联邦制就成为当代国家结构的主要形式。

单一制国家是指由若干不享有独立主权的一般行政区域单位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因为联邦制和单一制都是现代民族国家的结构形式,其基本政治要求也是一致的,即主权独立、国②家统一、领土完整。联邦制是联邦主义的制度表现。从制度上看,联邦主义“在本质上局限于政府或政体之间的关系中”,“是有关于政体的形式的问题”。③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特征比较:

一般而言,单一制国家的显著特点是:(1)全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机关体系;(2)各个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脱离中央政府的独立权利;(3)不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达到什么程度,地方政府的权力都由中央政府通过法律文件予以规定或改变,地方政府权力没有宪法保障。

单一制国家是由不具有独立性的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国家,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单一制下的地方政府或其他政府机构由中央政府将权力转交或委托给它们,但这种权力是委托的,并不是由宪法分配的,从法律意义上说,这些都属于中央政府。在单一制框架下,全国只有一个最高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在国家内部按地域划分行政区域,各行政区域的地方政府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在对外关系以及国际事务中,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主权,地方政府对外不具有独立性。当然,虽然在单一制国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控制,但中央政府并不能完全控制所有的地方事务;地方政府在地方事务的管理中,一般也享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

按照阿伦·利法特的观点,制度形态的联邦主义有五个主要特征:(1)一个明确说明分权并保证中央和地方政府所分得的权力不能够被剥夺的书面宪法;(2)一个两院制的立法机关,其中一个议院代表大多数人。另一个议院代表联邦政府的组成单位;(3)在两院制立法机构中,联邦政府议院里较小的组成单位的代表人数超出比例;(4)组成单位踊跃参与联邦宪法修订过程的权力以及单方面改进自己宪法的权力;(5)分权的政府,也就是说,地方政 ①刘杨.《宪法对国家结构形式的表述》,南昌大学学报.2005(7)

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丹尼尔·J·伊拉扎【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6—27页 ②③

府在联邦政府中享有的权力与中央集权制国家地方政府相比较拥有的大权力更多。④

与此相对应,赫蒙·费纳尔则更进一步细化列出联邦制的八个特征(也是联邦制的判断标准):(1)对修正案的控制;(2)与权力由各州保留相对照的权力向中央的分配;(3)上院中由成员单位保留的特殊代表权、否决权和制止权;(4)凌驾于联盟和地域单位之上的法院的存在;(5)独立的财政来源;(6)联盟在对外关系上的排他性控制;(7)一些组成单位的独立政党组织;(8)两套独立的法院的存在,一个是联盟法院,一个是地方法院。⑤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类型比较:

综观单一制国家的宪法,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单一制的类型归纳为六种:(1)宪法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划分为中央与地方权力。这是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宪法普遍采用的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方式。(2)宪法具体规范中央权力,对地方权力只做原则规范,如《芬兰宪法》。(3)宪法在详尽规定中央权力并对地方权力做原则规定时,附带地方主要权力内容,如1947年的《意大利宪法》。(4)宪法对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都详尽列出,如1978年的《西班牙宪法》。(5)宪法在对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的同时,设立某类特殊的自治机构,赋予该类机构特殊的地方权力,如《阿塞拜疆共和国宪法》。(6)宪法在对中央和地方权力进行规定的同时,强调中央集权的核心由神权控制,如1979年的《伊朗宪法》。

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式。在单一制国家,按照地方政府所享有权力大小,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地方自治形单一制和民主集中型单一制国家。

综观联邦制国家的宪法,以划分纵向政府间权力的形式为标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1)单独列举全国性政府事权,而把全国性政府权力之外的国家权力归州、邦、省或其他地方组织,即“联邦政府事权列举,地方成员单位事权概括”,典型代表为美国。(2)仅列举地方事权,而将未列举的职权推属于联邦中央,即“联邦政府事权概括,地方成员单位事权列举”,典型代表为前《南非联邦宪法》。(3)既列举中央事权。又列举地方事权,即采取并列制,早期代表是《加拿大宪法》。(4)既列举联邦事权,又列举联邦和地方成员单位共同管辖的事权,而将未列入的事权归属于地方成员单位行使,典型代表为1993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宪法》。

此外,美国学者威廉·H·瑞克尔主张将联邦制划分为完全集权联邦制与部分集权联邦制。而我国学者童之伟主张将各国宪法中明示或默示的组成联邦制的宪法原则与主权权力的分享格局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将联邦制分成中央集权型、分权制衡型、民主集中型、自治民主型四种类型。

单一制与联邦制的优缺点比较:

单一制制具有以下的优势:一是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决策上与地方相比更有远见;二是中央集权有助于中央集中资源办大事;三是通过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平衡各地经济;四是可以节省资源,减少地方政府不必要的开支。但是,由于地方政府事事听从中央政府的安排而压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中央严密控制地方也容易导致中央专制和个人独裁,而且层次繁多也容易损害管理效率。

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讲,实行联邦制有以下优点:(1)保护个人自由、落实公民权和扩大民主参与。增加政府层次也相应增加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层次,公民选票的分量得到增加,政治决策定位于平民百姓所最易知晓的层面上,有利于知情的理性的民主参与。(2)有利于保持政治的灵活性。在理想的联邦之中,能把分权与集权统一起来,把自治与对集体的 ④⑤丹尼尔·J·伊拉扎【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7—28页

Ivo D.Duchacek.Comparative Federalism: The Territorial Dimension of Politics.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7.P252—253

认同较好的结合起来,也有与他所强调的伙伴关系所形成的解决分歧问题的合理程序,从而既有利于维护一个共同体的政治稳定,又有利于保持共同体在应对各种问题时所具有的灵活性。(3)有助于推进国家的稳定繁荣。联邦制既是“自治加上共享治理”制度结构,又是一种协调合作的程序,它内含着各构成要素之间所具有的以契约为基础形成的伙伴关系和伙伴意识,根据承诺就某个问题在所有政治团体内进行公开谈判,力求一致,如果谈判失败,也力求进行调和以保护所有参与方的基本完整性。联邦制具有包容性,能够协调好地区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差异。

但是,联邦制并非一种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联邦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联邦制的弊端在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各州政府之间各自为政,导致运行效率比单一制低,决策过程可能相当漫长。当国内政局不够稳定或多种矛盾交叉时,容易引发种族、民族矛盾,引发各邦脱离联邦而独立的倾向,严重的可能导致联邦的解体。

结论:

从对单一制与联邦制的概念、特征、类型和优缺点的比较可以看出,单一制与联邦制之间存在的差异是相对的,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于不适合之分。单一制和联邦制并非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区别也并非像有些学者归纳的那样泾渭分明,直截了当。实际上,两者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区分,而不是相互排斥。每个民族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联邦制和单一制也无“姓资姓社”之分,它们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国家结构。我们不能说搞联邦制就是资本主义,搞单一制就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搞单一制,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搞联邦制。

就中国来讲,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中国要建立一个现代法治国家,就必须走一条有选择性集权的道路。这意味着在集权的同时还要进行分权。在那些涉及到全国性意义的领域,中央政府要把权力集中起来,并通过垂直系统行使这些权力。但在管理地方事务上,地方政府不可或缺。没有足够的名实相符的权力,就会很难履行其应当的政府责任,应当视地方政府为一级政府,让地方政府拥有包括地方司法、立法和行政在内的权力,以适应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之伟:《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丹尼尔·J·伊拉扎【美】:《联邦主义探索》,彭利平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3、罗纳德·瓦茨【加拿大】《联邦分权的模式》,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2 年第1期

4、王丽萍:《联邦制与世界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

总字数:6332

第四篇: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比较

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比较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党的十七大报告决定,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简称党代会常任制)与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简称党代表任期制)是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制度形式,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的提出及发展

1、党代会常任制的提出及发展。

最初,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会年会制具有相同的含义。无产阶级政党承担着领导革命和执政的历史使命。这种情况下的无产阶级政党需要发挥经常性的作用,每年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也就有其必要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主张实行党代会年会制度,他们参与制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规定:“代表大会于每年8月举行。”[1]575恩格斯晚年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倍倍尔的信中仍然强调指出,“应当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让全党哪怕一年有一次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一般说来也是重要的。”[2]474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党代会年会制是每年重新选举代表的年会制。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建党之初就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实行年会制的思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成立大会,这是党的一大。1922年7月在党的二大上制定的第一个党章中明文规定,“全国代表大会每年由中央执行委员会定期召集一次。”[3]7此后,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中关于党章修正案,都重申了每年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规定。党的六大通过的新党章仍然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按通常规例,每年开会一次。这样,从1921年到1928年七年期间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六次代表大会,基本上实行了年会制,每年开会都采取了重新选举代表的做法。

1928年党的六大召开后,并没有于第二年召开党的七大,而是直到1945年4月才召开党的七大,这主要是因为当时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所决定的。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在和平时期每年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当时迫切需要每年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来决定党和国家的重大方略,以履行其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同时,由于党员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从六大的4万名迅速增加到了八大时的1073万名,这就给每次年会都重新选举党代表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因此,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代表常任的党代会年会制的考虑。这一考虑最初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毛泽东于1956年4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讲到即将召开的八大要修改党章时指出:“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有党的国会,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开党的代表大会了,有了常任代表制度,每年就非开会不可。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比如五年一任。这还没有写到党章草案上去,提出来请大家考虑,看是否可以。”[4]这一考虑得到了其他党中央领导成员的赞同。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克服党的代表大会间隔时间长这个缺点,“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5]233邓小平还着重阐述了党代会常任制的重要 1

意义:“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达到的。”[5]233实际上,邓小平在阐述党代会常任制意义的同时又指出了党代会常任制的内涵,即党代会年会制与党代表任期制的结合。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党代会常任制主要是指,代表常任的党代会年会制。

1956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召开的地方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问题的规定》,即党的八大决定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然而,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党的指导思想也出现了“左”的偏差,此前确立的党代会常任制未能得到贯彻执行,本应于1957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延迟到了1958年5月才举行,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召开过代表大会年会。1969年4月,党的九大通过的党章正式取消了党的八大实行的党代会常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又开始了新时期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探索。从1988年到党的十六大之前,中组部先后选择了浙江、黑龙江、山西、河北、湖南的12个市、县进行了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这一阶段的试点工作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总的来说成效有限。党的十六大为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后,第二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蓬勃开展。四川、山东、山西、广西、广东、湖北、江苏等地的20多个市、县、区加入了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行列。通过短短几年的探索,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除了党的十六大之前形成的“椒江模式”外,又形成了四川“雅安模式”、湖北“宜都模式”等。从试点的内容看,党代会常任制的内涵相比之前更加丰富。除了党代会年会制和党代表任期制之外,不少试点单位将设置党代会常设机构作为党代会常任制的重要内容。如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后,浙江台州市椒江区设置了区委党员代表联络办公室,作为党代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6]四川雅安的雨城区在党代会之下设置了三个常设机构,即决策咨询委员会、代表工作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分别行使决策咨询、日常管理和日常监督职能。在党代会开会期间,由党代会统一行使最高的决策权、监督权和决定权;而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则由这些常设机构发挥作用。[7] 总之,党代会常任制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过程:从代表年选的党代会年会制到代表常任的党代会年会制再到机构常设和代表常任的党代会年会制。如果单纯以党代会常任制某一时期的内容作为其内涵是存在偏颇的。由于各个时期党代会常任制都是围绕党代会年会制开展的,因此,党代会常任制可以界定为,以党代会年会制为基础持续发挥党代会作用的制度。

2、党代表任期制提出及发展。

党代表任期制的最初含义是相对于代表年选的非任期制而言的。前面已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党代会年会制以及中国共产党一大到六大期间的党代会年会制,采取的都是每次年会重新选举代表的做法。这一做法存在两次党代会间隔时间太长;作为一个整体的党代会代表而言,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却是一次性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基于通过常任的党代表促成党代会每年召开的考虑,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前提出了党代表任期制的考虑,并且党的八大正式决定采取党代表任期制。既然当时的党代表任期制主要是针对代表一届只参与一次党代会的非任期制而提出的,而且没有制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配套制度,所以其时的党代表任期制主要是指在一届党代会期间党代表的资格持续有效,但主要通过多次参与党代会发挥代表作用的制度。尽管如此,当时的党代表任期制由于条件所限也未能得到贯彻执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开始了对党代表任期制的实践探索。1988年起,中共中央组织部分两批进行的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

党代表任期制。这一时期的党代表任期制内涵相比以前更加丰富。在代表年选的非任期制条件下,党代表只在党代会一次年会上发挥作用,年会一结束,党代表的作用也就随之结束了。党的八大提出的党代表任期制主要强调党代表通过参与各年次会议发挥代表作用。而从改革开放后各地的试点情况来看,党代表不仅在同一届党代会的各年次会议上发挥代表作用,而且在党代会闭会期间经常性地发挥代表作用。例如,浙江椒江建立了党代表调研、代表活动日、党内情况通报、民主恳谈、联系党员群众、教育培训、代表团等制度,[8]使得党代表从“会议”代表转变为“全天候”代表。四川省大英县建立了情况通报、党代表听证、党代表列席相关会议、党代表视察等制度,以保证党代表在平时充分履行代表权利,发挥代表作用。[9]

总之,党代表任期制也从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从强调党代表一届任期内多次参与党代会转变到强调党代表在党代会会议期间和会议之外全方位发挥作用。如果用党代表任期制某一时期的内容作为其内涵也是不妥的。党代表任期制可以界定为党代会的代表在该届党代会的任期内始终行使代表权利,全方位发挥代表作用的制度。

二、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的区别与联系

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作为完善党代会制度的两种制度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的区别。首先,两者的主体不同。党代会常任制的主体是党的代表大会,是关于党代会经常性发挥作用的制度;而党代表任期制的主体是党代会的代表,是关于代表经常性发挥作用的制度。其次,两者在内容上涵盖的范围不同。党代会常任制是关于党代会在一届任期内如何持续地发挥作用的制度。党代会常任制在内容上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从最初代表年选的党代会年会制发展到代表常任的党代会年会制和当前机构常设、代表常任的党代会年会制。当前党代会常任制在内容上包括了实行党代会年会制、设置党代会常设机构和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任期制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从最初强调代表一届任期内多次参与党代会会议发展到强调代表在党代会会议期间和之外全方位地发挥作用。尽管两者的内容都在不断丰富,然而党代会常任制比党代表任期制的内容更广。其三,两者实施的难易程度不同。由于党代会常任制相比党代表任期制的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面更广,需要的配套条件更严格,实施的难度更大。这也当前党代表任期制已经实行而党代会常任制仍在试行的原因。

2、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的联系。从联系来看,首先,两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党代会制度是党的根本制度,党代会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最基本载体,是党的最高决策机关和监督机关,完善党代会制度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党代会常任制还是党代表任期制,其根本目标都是为了完善党代会制度,充分发挥党代会的作用。对于党代会常任制的根本目标,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改革是为了要使党代会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5]233。与党代表非任期制相比,任期制条件下的党代表不仅在党代会会议期间,而且在闭会期间都要经常性地行使职权,发挥作用。因此,任期制更有利于党代表熟悉代表工作,也更有利于党代表保持与广大党员的联系,增强党代表的代表性。党代表是党代会的主体,党代表对工作的熟悉程度、代表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代会议事、决策的质量。这样,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更有利于提升党代会的质量,发挥党代会的作用。其次,党代会与党代表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党代会是由党代表组成,离开了党代表,党代会不成其为党代会,而党代表主要是在党代会上履行其代表职能,离开了党代会这个载体,党代表

就失去了充分履行其代表职能的基本平台。

三、总结与启示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员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决定党内重大事务的制度,党代会代表制度是关于党代会代表作用如何发挥的制度。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形式。党代会是党的权力中心,而党代表则是党代会的构成主体,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直接决定着代表大会作用的发挥。从上述对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都是促进党内民主的重要制度选择。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而党员当家作主则体现了党内民主的实质。党内民主的实现形式概括起来包括党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和党员间接行使民主权利两种。据中组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7593.1万名。[10]对于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政党而言,只能采取党员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这样,党代表及其组成的党代表大会就成为党内民主的基本构成要素。由于常任制的党代会有利于党代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任期制的党代表有利于党代表作用的充分发挥,这实际上为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提供了保障。

2、党代会常任制与党代表任期制都属于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制度形式。党代会常任制和党代表任期制作为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制度形式,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其内涵不断丰富,内容日益扩展,不会限于目前的发展成绩。随着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工作的日益推进和党代表任期制实践的不断深入,两者的内涵将会进一步丰富,内容进一步拓展。

3、党代会常任制涵盖党代表任期制是两者发展的自然结果。由于党代会是由代表组成的,党代会常任制意味着党代会作用的持续发挥,随着党代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党代会持续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党代会代表持续地发挥作用。而党代表持续地发挥作用正是党代表任期制的本质所在。当党代会常任制从单纯的年会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将党代表任期制涵盖在自身范围内。

4、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推进离不开党代表任期制。党代会常任制发展至此,已经涵盖了党代会年会制、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会常设机构的设置等内容。党代表是党代会的构成主体,党代表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代会的质量,而党代表任期制是提升党代表素质和能力、扩大党内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就此而言,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行离不开党代表任期制的实施。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党代表任期制,为促进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高放.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常任制的由来和意义(下)[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3).[5]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肖立辉.四川雅安党代会常任制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4).[7]赖朝霞.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成效与问题——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的调查.红旗文稿,2004(9).[8]贺海峰.椒江党代会常任制20年观察[J].决策,2008(8).[9]刘裕国.党代表平时也履职[N].人民日报,2008-01-11.[10]董宏君.党员人数增加16倍[N].人民日报,2009-07-01.

第五篇:学校安全检查与反馈制1

学校安全检查与反馈制度、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组织人员,在坚持做好日巡查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安全大检查,并将结果通报全校,认真剖析安全工作情况。

2、在自查过程中,认真排查,找死角,堵漏洞,查出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隐患,要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监控措施,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期限。、对检查出的隐患要书面报告学校领导,要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单,责令责任人立即采取措施整改,消除隐患。学校领导要认真重视安全隐患并积极整改 4、隐患整改完毕,要进行检查验收,保证整改措施落实到位。、做到一隐患、一通知单、一整改(监控)反馈,进行台帐式动态管理。

敬梓中学 2012.09

下载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型制酒方法与设备前景

    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是酿酒原料和酿酒容器--《四君子酒业》增香型生料酿酒高产技术可行性分析报告1、酿酒用的粮食不一定非要经过蒸煮,将淀粉糊化后才能用于发酵酿酒。随......

    艺友制促进农村偏远学校教师自我发展

    “艺友制”促进农村偏远学校教师自我发展 一、艺友制的内涵 关于“艺友制”,陶行知曾做过这样的解释:“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与十一学校实行深度合作选课走班制

    育路私立中小学招生网(http://www.xiexiebang.com/slschool/) User User 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与十一学校实行深度合作选课走班制 随着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http://www.xiexieb......

    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教学的比较(合集五篇)

    班级授课制与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比较 一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概述 (一)产生的背景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十七世纪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由于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率的提高,先进机器生产代替......

    走班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范文

    走班制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当人类昂首步入21世纪的时候,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已悄然改变了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这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化社会使终身学习成......

    课程改革与走班制教学 (沈献章)

    课程改革与走班教学 ——看清走班教学的“坡”和“坎” 作者: 沈献章 伴随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新一轮改革启动,教育综合改革也迈开了新的步伐。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带动课程建设和......

    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培智学校走班制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一)、背景。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全纳教育思想的确立,大多数轻度智障学生都已进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培智学校的学生转......

    “走班制”与“排课选课”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走班制”与“排课选课”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前阵子,高考改革方案的公布让“走班制”又火了一把。事实上,早在2004年“走班制”就已经在深圳中学实施,后来北京、青岛等地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