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杭州园林与苏州园林的对比
环境艺术雕塑
问题
一、比较苏州杭州园林的区别
首先,我认为两者都属于江南园林,虽比不上北方园林的大气,恢弘壮观。我认为北方园林式一种对权力象征的表现,大气磅礴。而南方的园林则是一种精细之美。像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同样也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近景远景的层次设计也很有讲究。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杭州园林则在植物的种植,设计上极为精妙。植物景观上引人入胜,主要是在建设中顺应了自然规律,自始至终以当地自然群落的规律来指导绿化;其次,突出了量,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各层植物均成片栽植,气势很大,符合了大园林中没有量就没有美的规律;再次,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乡土植物资源,组成各种专类园,并以植物结合地形起伏来分隔空间,使园林景色更趋自然,在植物空间中配植出多种植物景观,如孤立树、树丛、树群、树坛、各种类型的草地及五光十色的宿很、球根花卉等;最后可以称道的是在植物造景中艺术性运用非常高超,景点立意、命题恰当、意境深远,季相色彩丰富,植韧景观饱满,轮廓线变化有致。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细致的养护管理。植物的种植与空间的完美结合,造就了空间的变化感和多样性。
苏州园林和杭州园林各有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只是着重点不一样,前者注重自然美,每个角度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后者则是注重植物的配置与选用营造多样性空间。
杭州园林
苏州园林
第二篇:杭州园林实习报告
杭州实习报告
短短的三天实习很快就在汽车的鸣笛声中结束了,满载着大家的欢快和丰收的喜悦步入
而乐不思学,实习的结果还是硕果累累的,我们见识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们见到了美
丽的西湖,我们体会了麻雀虽小五味俱全的乌镇,并身临其境的体验了一番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令我们耳目一新,意犹未尽。当然作为学习园林设计的一群人,实习的目的和实习后
留给我们的任务才是至关重要,我们应该回味分析一下两类几乎完全不同性质的建筑环境特
色,这也是以后学习和工作中的有效阅历和实践内容,从中去领略实习带给我们知识和经验。
那就从杭州西湖说起,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杭州的大背景。杭州,位于祖国大陆东南沿
海、长江中下游平原,北连波光浩瀚的太湖,南滨“天下第一奇观钱江潮”钱塘江,西接千峰
凝翠的天目群山,东距南太平洋东海二百余公里。这里阡陌交错,江河纵横,素有“鱼米之
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全市包括富阳、桐庐、建德、淳安、临安五个县(市)和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滨江、萧山、余杭八个城区.。杭州全市面积16596平方米公里,市区面积3068平方米,年平均气温16.20C,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市米。杭州是长江流域
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杭州是历史上七大古都之一。杭州是中国重要的产丝基地之一,丝绸作
为这里的传统产物,质量精美,品种繁多,享有胜名。杭州特产龙井茶叶,茶色翠绿,香气
浓郁,为中国名茶。杭州市的市树是香樟,市花是桂花,旅游标志是瓶形小石塔。我们由于
时间和学科限制,只来到西湖附近进行实习。
西湖,旧称钱塘湖、西子湖,位于杭州市之西,故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杭州西湖风景
区以西湖为中心,我们自然会去瞧瞧的,只不过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无法看清远景,坐在游
览船上,听着导游的介绍,对西湖十景充满向往。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
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带着学习的目的,我们并没有在优美的景色上
多做纠缠,而是大概了解了风景区内的规划布局,以及各园林的建筑特色。给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个,具体介绍下苏堤春晓,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北
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
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它命名为苏堤。长堤横跨了整个湖面,连接了南山和北山,给西湖增添了
一道妩媚的风景线。六桥起伏,为游人提供了可以悠闲漫步而又观瞻多变的游赏线。南宋时,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称之为“六桥烟柳”而列入钱塘十景,足见她自古就深
受人们喜爱。锁澜桥上近处可看小瀛洲,远处可望保叔塔,近实远虚;望山桥上西望,丁家
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压堤桥大致位于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
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苏堤春晓” 景碑亭就在桥南;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跨
虹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 湖山沐晖,如入仙境。苏堤上植物配置以垂柳和春季花卉为主,体现了“六桥烟柳”的特色。
接着,我们去了西湖附近的著名景点灵隐寺。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
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到现在已有一千六
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
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
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灵隐寺的最前面是天王
殿,上悬“云林禅寺” 匾额,是清代康熙的手笔。大殿正中佛龛里坐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
像。弥勒佛后壁佛龛里,站着神态庄严、手执降魔杵的韦驮菩萨,系由独块香樟木雕成,是
南宋遗物。灵隐寺的大雄宝殿是单层、重檐、三叠的建筑,高达33.6米。另有清末重塑之
木雕释迦坐像,高约24.8米,金光四射,闪耀夺目,富有宋代守实雕塑之风,此外还有十
二圆觉,二十诸天等佛。1954年进行全面修整后,改为永久性的钢筋水泥建筑。大殿规模
宏敞,气势雄伟,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是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4块香樟木雕成的。灵隐寺的殿宇、亭阁、经幢、石塔、佛像等建筑和雕塑艺术,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建筑艺术史和雕塑艺术史都很有价值,是祖国珍贵的文物。现在的灵隐寺园林,除寺内殿前殿旁还保存有一些假山、古树林木外,主要在于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来描述这里的景色。兴许是古色古香的佛教建筑,兴许是奇峰怪石的壮丽精巧。大家在这里的兴致很高,我们不仅去了灵隐寺看了几百罗汉,一边聊着有关佛教的知识,一边看着宏伟的殿式建筑,最后去了灵隐寺展览观结束了寺内的学习。出来后,我们甚至去爬了飞来峰,并拍摄照片以作纪念。
最后,我们去了乌镇。在蒙蒙细雨中,体验着典型的江南水乡。乌镇完整的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乌镇位于浙北平原桐乡市,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此处地势平坦,密如珠网的河流,星罗棋布的荡漾,使乌镇具有浓厚的水乡特色,给人一种雅致而不张扬、清新而不繁琐的自然美感。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东栅有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有福兴桥和浮澜桥;北栅有梯云桥和利济桥。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现存30多座。由于游人太多又是下雨天,我们大概等了1小时才进去,于是我们就有计划的去看了几个景点。最著名的莫过于矛盾故居。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四开间两进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总面积450平方米。故居分东西两个单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两次购买。老屋临街靠西的一间房是茅盾曾读过书的家塾,故居内部的布置简单,却散发着沈家世代书香特有静雅之气。茅盾故居据说本不是他的祖居,当年的祖居在乌镇的乡下。此处房屋是他成名后用稿费自行建造的一个住所,故居包括卧室、书房、餐厅等建筑,其家具与布置仍是茅盾当初居住时的样子。还有很气派的汇源当铺等等。
走进乌镇,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乡民,就会让人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作为历史古镇,乌镇无论是整个镇还是观前街,都体现着一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走进这个充满了农业文化氛围的古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
可以说这次实习是含金量很高的,因为我们的实习安排很紧,时间又短,地方又多,目的性很强,所以自由性比较差。从我们看到的、想到的和体会到的,我们能对建筑设计和园林有个更加全面的细致的认识,身临其境的感受设计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效益。从而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出发点。
第三篇:48-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作者简介及有关背景 读准字词 轩榭()池沼()丘壑()嶙峋()镂空()蔓延()着眼()蔷薇()斟酌()重峦叠嶂自出心裁 别具匠心 俯仰生姿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这个特征? 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这个特征? 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 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美)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美)花草树木的映衬(映衬美)近景远景的层次(层次美)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 角落的布置(构图美)门窗的雕琢(图案美)油漆的调配(色彩美)1:揣摩语言2: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在书上划出。(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各地的标本.(标本是什么意思?)标本原指实物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范本、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影响。(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允许欠美伤美的败笔.(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为了强调其共同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起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不又不全是。(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基本的说明方法 举例子: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可使文章的血肉丰满。打比方:形象的说明对象的特征,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注意与比喻的区别)分类别:将复杂的事物说得眉目清楚。作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生动性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②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
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③引用“„„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④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⑤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课堂总结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选择校园、家乡或风景区,认真观察,抓住它的主要特点按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写一篇短文。
2、请同学们课后上网或进图书室、阅览室、书店查找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或文字资料,进一步了解苏州园林,感受园林文化然后在班上交流,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叶圣陶(1894~1988)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等。下一页 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摄影集而写的序文。xiâ zhǎo hâ lín xún lòu màn zhuó qiáng wēi zhēn zhuó 拙政园 留 园 沧浪亭 虎丘云岩寺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的文章,从说明内容上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它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下一页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说明文 阅读课文并思考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图案画: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的花纹或图形。美术画:在平面上用线条或色彩构成的形象。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落叶树和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角落的构图美阶砌旁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
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是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园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门窗的图案美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泥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北京园林 苏州园林 建 筑 的 色 彩 美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①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3 ②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4 ③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5④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6 ⑤角落的构图美7 ⑥门窗的图案美8 ⑦建筑的色彩美9 主 次 总 分 结构 说明顺序 总 整体 局部 第10段 细部 探究 “栽”“蔓延”“补”这几个动词恰当而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这个例子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精练。*
第四篇:杭州实习报告园林专业
杭州实习报告
杭州建县于2200多年前的秦代,时称“钱唐”,至隋开皇年间改称杭州,其名自此始。到唐代中期,杭州发展成“珍异所聚、商贾并辏”的商业都市。五代吴越和南宋又两代建都,历时200多年,是杭州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号称“东南第一州”。元时,杭州为东南重镇,经济繁荣,风景优美,被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到明清,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仍处全国前茅。杭州文化璀璨,积淀深厚。从新石器时期后期开始,先后出现过极具特色的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明清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发展系列,为中华文明史增添了亮丽的一笔。杭州文化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为祖国、为家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民族英雄、忠臣义士、贤明州官和能工巧匠,他们为杭州留下了一篇篇光耀千古的华章,构成了“文化之邦”的形象和品位。西湖的一草一木、一屋一椽,无不带着历史的印记。
杭州西湖三面环山,景区由一山(孤山),两堤(苏提、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西照、南屏晚钟、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构成。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于山。环绕西湖,西南有龙井山、理安山、南高峰、烟霞岭,大慈山、临石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等,总称南山。北面有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总称北
山。它们像众心拱月一样,捧出西湖这颗明珠。山的高度都不超过400米,但峰奇石秀,林泉幽美。南北高峰遥相对峙,高插云霄。柳浪闻莺 位于西湖东南岸,这里原为南宋御花园“聚景园”。沿湖广植扬柳,每当烟花三月,如烟似雾的柳丝随风摇曳,宛如碧浪翻空,在那望不尽的柳荫深处,时而传来呖呖的莺啼声,清脆悦耳十分动人,“柳浪闻莺”即源于此。
三潭映月 又名小瀛洲,是外西湖中最大的一个岛屿,小瀛洲湖中有湖,岛中有岛,岛间桥栏相接 ,亭轩台榭点缀其间,水中金鱼嬉游,岸上金桂婆娑,柳暗花明风景诱人。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原建于宋,重建于明。塔高约2米,塔基为扁原形石座,塔身为球形,中空,四周环有五个小圆孔,塔顶作葫芦形。每至中秋月夜,放明烛于塔内,洞口蒙以薄纸,灯光外透宛如15个月亮,月光、灯光、湖光交相辉映,塔影、月影、云影融成一片,十分迷人。西泠印社 位于孤山西部之巅,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我国最早研究金石篆刻的一个学术团体。它在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开展篆刻创作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社址倚山而建,园林布局小巧玲珑,白墙素影,淡雅高洁,步道铺砌块石,廊架缠绕藤萝,花影遍地,环境幽美,为孤山园林的精华所在。山间有竹阁,柏亭、四照堂、华严经石塔、汉三老石室等古迹。
孤山位于西湖西北角,四面环山,一山独峙,山虽不高,但却是总览西湖景色最好的地方。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化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
泠印社,西麓有秋瑾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放鹤亭为纪念宋代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和鹤子之传说。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西湖雪景,历来受人称颂。“断桥残雪”的意境尤为脍炙人口。
岳王庙在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栖霞岭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岳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的场所。岳飞是南宋初抗击金兵的主要将领,但被秦桧、张俊等人以“莫须有 ”罪名诬陷为反叛朝廷,陷害至死。岳飞遇害前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岳飞遇害后,狱卒隗顺冒着生命危险,背负岳飞遗体,越过城墙,草草地葬于九曲丛祠旁。2l年后宋孝宗下令给岳飞昭雪,并以五百贯高价悬赏求索岳飞遗体,用隆重的仪式迁葬于栖霞岭下,就是现在岳坟的所在地。嘉泰四年(1204年)即岳飞死后63年朝廷追封为鄂王。
灵隐寺是著名的杭州旅游景点之一,灵隐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的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
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评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乌镇位于浙江桐乡,虽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保存下来十几万平方米江南典型的水乡民居群及十几座古桥梁,因其小巧以及“乌”与“鸟”字形相近,人们也称乌镇为“鸟镇”。
乌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乌镇拥有茅盾故居等多处国家级、省级、县级重点文物保护景点,历来文人荟萃,人才辈出,如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夏同善,近代文学巨匠茅盾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乌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有了
她在江南古镇中的地位。
民居大都是依水而建,前后通透。一面临水,白墙灰瓦;一面临街,大多是二层建筑,一层是木头门板,二层是造型各异的木雕花窗户。许多人家临街的门敞开着,有的人家屋里很暗,生着煤炉子,地面是坑洼不平的石头地;有的人家房间装修的时尚美观,空调、彩电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不管家中的装修陈设如何,也不管经济状况如何,乌镇人家临街的一面都保留着古老的木门板,也就保留下乌镇的古朴与宁静。
透过雕花镂空的腰门,看到有的人家在准备午饭,有的围在一起打麻将,有的老人安静地看电视,也有的孩子们在嬉戏玩耍。我们好奇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驻足看看,每当与乌镇人目光相遇的时候,人家都会投来友善的微笑。要不是门板上贴着手写的“福”字、“春”字,我们仿佛忘记了这是大年初一。虽然现代化的生活元素已经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游人们整日熙熙攘攘地来来往往,但仅一道木门相隔的乌镇人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平静得像房前屋后的流水。
到乌镇的收获之一是看到蓝印花布诞生的全过程。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有三位六七十岁的阿婆不停地忙碌着,一个用原始的工具脱棉籽、一个纺线、一个织布,无论游人对她们那原始的手工操作有多么好奇,也无论游人怎样拍照,她们仍是神情自若地、有条不紊地干着手中的活儿。这些曾经在报刊和影视上见过的传统手工劳动一下子吸引了我,脱棉籽更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出于好奇我看了很久。见我感兴趣,那位阿婆微笑着站起来,让我试试。我喜出望外,高兴地坐在木凳子上,学着阿婆的样子,左脚踩踏板,右手摇木柄,左手 把棉花送进两只辊子中间。可那两只辊子却反向转起来,根本压不住棉花,棉籽更不能从辊子中挤出来了。阿婆手把手教我,又试了好多次,在手忙脚乱中我才勉强把棉籽脱出来,这时只感到脚酸臂疼,干什么都不容易呀!又尝试了织布的感觉,才恋恋不舍地告别几位勤劳的阿婆。
跨过窄窄的街道,不远处就是染坊,那些织出的白布要在这里染成各种蓝花布。古老的大染缸、传统的手工操作、双手粗糙的老妇人,高高的木架上晾晒一条条蓝花布,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白墙映衬着蓝花布,潮湿的气息拂面,那种安宁而纯净的美撞击着人的心灵。参观了茅盾故居和民俗风情馆,看过百床展,了解三白酒的制作过程,找到一家紧靠流水的饭店,一只只小船在窗下划过,船嫂悠扬的江南小调飘过耳畔。鲜美的河虾、嫩嫩的春笋、香甜的粽子、醇厚的黄酒,我俩细细品味着水乡 的美丽、古镇的宁静。
乌镇是宁静的,宁静的不仅是那流水小桥、闲逛的小狗,还有在河边洗衣服的妇女;乌镇是朴实的,朴实的不仅是深远的小巷、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还有操着江南侬语倚在门口聊天的老人……
乌镇就像一幅画,浓墨重彩,印在心里;乌镇就像一杯酒,醇厚绵长,让人陶醉。
第五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古文对比复习题(范文)
说明文考点及答题技巧指导:
(一)判断说明对象:
【 方法技巧 】
1、事物说明文,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
事理说明文,要弄清说明了什么事理。
2、全文的说明对象→ 可在标题或开头部分找出
3、某一段或几段的说明对象→可在段首、承上启下句中或用概括分析法找出。
(二)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 方法技巧 】
1、看文章的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2、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
3、概括具体内容归纳说明对象的特征
4、借助说明方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三)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题型分类]
1、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2、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3、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4、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方法技巧 】
1、看文章题目
如:饮蔬菜汁胜过食佳肴
渤海将变成死海
2、看中心句(通常是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如:“植物的花香有着许多作用”
3、摘取要点,综合归纳(公式:1+1+1+„„=N)
4、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用途、远景等
(四)如何找中心句
1、中心句是一段中表述段的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法来表述。
2、特点:一般是短句。
3、位置:一般是在段首(首括句)、段尾(总结句)或在承上启下的中间(过渡句)。
4、如是设问句,那么,回答这个设问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如: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5、标志:这样看来:总而言之 ;总之; 也就是说 ;可见 „„
(五)理清说明的顺序
[方法技巧]
1、时间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有时间名词为标志。
2、空间顺序。适用于介绍建筑物。有“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为标志。
3、逻辑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
(1)从主要到次要。(2)从现象到本质。(3)从原因到结果。(4)从概括到具体。(5)从整体到部分。(6)从特点到用途。多用于事理说明文。
注: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从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
(六)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题型分类]
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方法技巧]
1、明确常用的8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子:具体明晰,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什么。
标志词: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2)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说明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事理)或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标志词:数词、概数、确数
(3)下定义:使读者对什么事物及其本质有更清楚地了解。
标志词:„„是„„、这就是„„、„„叫„„。(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
标志词:像、好像、是、就是、比作、如。
(5)分类别:更清楚更有条理地说明了什么的几种情况,便于读者理解。
标志词: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6)作比较:通过什么与什么的比较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
标志词:而、比、„„和„„两种东西比、与„„相比、„„是„„的几倍。(7)列图表:简单、形象、明了地说明了什么,比文字更直观,更一目了然。
2、用公式表示: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指出说明方法+其方法的特点+具体说明什么。
(七)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方法技巧]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要结合句子本身的内容,分析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这类题回答的一般步骤:
1、解释该词的一般意义,或确定该词在句中作用(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推测等)。
2、结合相关内容,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该词在语境中的作用。
3、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回答。
4、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提问形式。
用公式表示:分析说明文语言=解词+带词解句 + 去词解句 + 体现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中国石拱桥》
阅读《中国石拱桥》第五段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
(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赵州桥非常雄伟。
B.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C.说明赵州桥结构的特点:结构巧,用料省,强度高,形式美。
D.说明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将这段文字划分成三个层次,在文中用“‖”隔开。
3.作者以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解说事物特点,或运用比喻,或列举数字,或引用古籍,或举例说明等。分析下边的句子,指出它们各属于哪一种?并指出这些句子分别说明了有关赵州桥的哪一点?
(1)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2)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3)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4)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4.请用一句话概括赵州桥的特征。
5.赵州桥四个特点的顺序是不是可以随意颠倒?为什么?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说明赵州桥的特点,采用了________的结构,给人以完整、清晰的印象。8.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
A.由概括到具体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特殊到一般 D.由先到后 9.本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阅读《中国石拱桥》第7段: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 下边的说法中哪一项符合文章的原意?(2分)A.因为永定河经常发大水,所以卢沟桥采用了联拱的结构。
B.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10个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C.卢沟桥的桥面是用8米宽的石板铺砌成的,这也是卢沟桥结构坚固的原因之一。D.桥面的两旁有石栏石柱,上面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2.本段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其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它的特征也就是“中国石拱桥”的特征。3.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①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②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③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3.什么是“联拱石桥”?文章在此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4.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这11个石拱的排列,是不是中间一个最大,左右一对一对两两相对称的?根据课文回答问题,并说说文中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一词用得准确,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6.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对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7.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苏州园林》
(一)(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人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阅读选文,联系全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是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类型的说明文。
2.用“-”线画出(1)(2)段的中心句。
3.(1)段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是: 4.(1)段中“()”处应填“鉴赏”还是“欣赏”,说明理由。
5.(2)段结构特点是()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6.(2)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成排比,从全文看,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7.(2)段中“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8.(2)段中画线词“败笔”原指写字、绘画中写的不好、画的不好的一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改为“有毛病的地方”?
9.(2)段最后一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图中”运用了引用和()说明方法,意在说明苏州园林
的特点。
10.语段中“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的“他们”指
;“愿望”指
。11.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二)①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而不是()。③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⑨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⑩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1.本段结构特点是:
请用“‖”在文中画出,由对假山的说明到对池沼的说明,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假山的关键是________。假山的特点是________。
3.将“技术”和“艺术”填入②句中的括号内,说说为什么不能颠倒? 4.对池沼说明的中心是()
A.池沼的安排也着眼于画意
B.大多引用活水
C.有的池沼宽敞,就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D.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5.池沼的形式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6.在说明池沼的内容中运用了除打比方、引用外的哪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段中有两句话与全文开头部分“总说”相照应,说明苏州园林总特征的。用
线画出。8.概括第(2)段内容的是哪一句。
(三)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说明顺序是()。
A 从整体到部分 B 从主要到次要C 从概括到具体 D 从原因到结果
2、本段中以苏州园林与__________作比较,突出说明了________。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的表达方式,它的作用是________。4.按要求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你怎样理解这里的“寂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两个“这”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俯仰生姿”是一个富有画意的词语,请再从选段中找两个这样的四字短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四)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______ 着,有廊子 ______ 着,层次多了,[甲]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 ______ 隔,界而______界,[乙]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翻。
1、文中有个错别字把 ______ 写成 ______。
2、把“界、不、隔、未”补到文中空缺处的正确位置上。
3、A、“景致就见得深了”。B、“因而就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这两句话是从上文中抽出来的。它们分别应在[甲]处还是[乙]?
A、应是[甲]处
B、应是[乙]处
4、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层次多了,景致就深了
B、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C、花墙和廊子的艺术性。
D、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5、这段文字跟前文照应,它照应的是()
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C、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D、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6、“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中的“大多”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沉鳞竞跃。(2)相与步于中庭。12.填空。(8分)(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二)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8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甲
文 乙
文
时
间 ⑪ 更定
景 月景 ⑫
情 闲情 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