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

时间:2019-05-15 00:0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

第一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湖北孝感模拟)李贽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李贽()A.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C.颠覆程朱理学的人欲观

B.强调私欲是唯一的人性 D.批判了大公无私的思想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可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即是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故选A项。答案 A 2.(2018·陕西咸阳调研)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材料()A.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 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得出戴震并没有否定“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天理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得出理在欲中,欲望得到满足,才能实现天下大治,故C项正确;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指对封建的政治制度、经济主张、正统思想等方面进行激烈的批判,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 C 3.(2017·河北石家庄质检)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这种情况说明()A.儒家学者开始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

B.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制度 C.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 D.儒家经典的权威受到了质疑

解析 根据材料“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得出学者开始注重实学,反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由空泛无用的学术到经世致用,即学风的转变,故选C项。答案 C 4.(2017·山东临沂质检)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 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 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 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

解析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选B项。答案 B 5.(2018·河南驻马店模拟)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 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解析 理学注重气节、品质,凸显人性的庄严,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清代三大儒倡导回归孔孟的本源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清初三大儒的进步主张,并不代表思想的主流,理学依旧占据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扬弃或终结理学”、“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它是面对现实危机的一种批判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 D 6.(2017·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 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 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 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

解析 根据材料中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导致,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主要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 C 7.(2018·四川成都模拟)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做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类现象反映出当时()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对图书的注释和注音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大众的需要,故选B项;材料中不是学术思想研究,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

科举制改革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图书的出版,不是学校教育,故D项错误。答案 B 8.(2017·山东滨州期末)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A.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解析 据题干材料“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正一派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可知关羽故事的流传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故选D项。答案 D 9.(2018·辽宁大连模拟)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解析 传统儒学道德观念动摇是在近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而非明代,故A项错误;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借小说表达了对以孔子为首的传统儒学束缚的否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故B项正确;孔子并非完全等同于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也只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思想,故C项错误;近代的思想解放潮

流兴起于维新变法时期,而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代,故D项错误。答案 B 10.(2018·甘肃兰州模拟)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A.民间思想需要借助本土宗教传播 B.道教借助民间力量提升政治地位 C.古代文化呈现世俗化的发展趋势 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解析 八仙与道教许多神仙不同,均来自人间,而且都有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之后才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深受民众喜爱,其中有将军、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等,表明八仙的神话故事已经世俗化,故选C项。答案 C 11.(2017·湖南邵阳联考)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解析 据题干中“‘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得出当时的士人强调打破传统的“三纲五常”,追求自由平等,故选B项。答案 B 12.(2018·黑龙江大庆调研)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父、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

B.促进了官民平等的实现 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 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娱乐性

解析 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诚、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选A项。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安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这类事实的反复出现,使得统治阶级中富于远见的人士认识到民众不可侮。基于这类考察,中国的“圣君”“贤臣”们很早就提出“知人”“安民”,时至晚周,民本思想渐趋盛大。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孔子指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并有“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在孔子身后,《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更对民本思想加以发挥。总之,“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民本命题是中华农业社会的一种传统政治思想,“仁政”“王道”学说由此派生出来。

材料二 到了皇权社会末世,传统的民本主义在某些具有异端倾向的论者(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傅山、唐甄等)那里提升到新阶段。……明末清初的“新民本”超越固有民本主义的所在颇多,而关键点在于摆脱了尊君论羁绊,将批判锋芒指向全体专制君主。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明清之际的“新民本”思想家,是在没有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的情况下,将先秦以来受制于君权的民本思想推进到“新民本”高度。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民本思想出现的背景。(10分)(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民本思想呈现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15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农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劳动力——农民的‘安居乐业’”得出我国是农业社会,根据材料一“农民得以安居乐业,‘盛世’便有保障。反之,当饥寒交迫的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专政手段再强大的王朝也难逃土崩瓦解的厄运”得出民众的力量对于社会的统治有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老子、孔子等主张及其后著作的描述,得出知识分子的推动,根据材料一“仁政”“王道”说明统治者重视民众力量。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为君主服务到材料二中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否定君主专制。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背景:农业社会的国情;民众力量的显现;阶级结构的变动;维护统治的需要;知识分子的作用。(10分)(2)变化:由受制、服务于君权到批判、否定君主专制。(3分)原因:传统民本思想与明清社会不符;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弊害的显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意识的初步觉醒。(12分)14.(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将两千年间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并揭示出他们此伏彼起、交相推衍、不绝如缕的大略路径如下: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运用中国古代、近代儒学发展的史实,对上述流派进行探讨。(12分,说明:可以就

儒学与路径中一个或多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也可以对路径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路径,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 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根据材料“儒学内部发展概括为内圣与外王两大流派”得出“内圣”“外王”两条线索,根据材料提供的人物,结合所学的相关学说论述,体现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内圣”强调伦理道德的政治作用。(2分)孟子传承孔子的思想,把“仁”学引申到政治领域,提出“仁政”学说,认为只要将人内心固有的仁义礼智发掘、培育起来,就能管理好国家。“二程”继承孟子的思想,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存天理,去人欲”。(10分)示例二 “外王”主张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2分)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解决西汉思想统一问题,顾炎武等人提出经世致用思想,到清道光、咸丰年间,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出“以经术为治术”,谋求富强之策。(10分)

第二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含解析

1.1先秦时期的政治和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唐山模拟)史载(周)武王克殷后造新都镐京,是为宗周。后又于洛阳建一宏伟的东都,称为成周。“成周”的修建意在()A.维护分封制度

B.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C.震慑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 D.强化西周在东方的控制力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建立东都主要是强化对东方的控制,故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与材料中建都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被分封的诸侯国与王畿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是其建都达成的结果而非意图,故B项错误;商朝旧有诸侯国势力主要分布于宋,且位于王畿以南,故C项错误。答案 D 2.(2018·云南昆明质检)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A.开放扩散

B.等级森严 C.贵贱有序

D.自成体系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D项错误。答案 A 3.(2018·湖南雅礼中学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该材料主要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 B.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C.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 D.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

解析 材料未提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王权的高度集中,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礼乐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项正确。答案 D 4.(2018·四川成都模拟)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都以铭文的方式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字数比商代有了明显的增加,也有一些青铜器记载了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这反映出西周()A.文化传承意识增强

C.宗法礼仪渐趋崩解

B.书法艺术日益成熟 D.青铜工艺水平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中“颂扬祖德,感念王恩”和“记载宗庙册命或赏赐中的诰、命、记、誓、训、颂等内容”说明西周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的是铭文,不是书法艺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侧重于宗法礼仪的传承,不是宗法礼仪渐趋瓦解,故C项错误;材料重点是青铜铭文的内容,不是说明青铜工艺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 A 5.(2018·河南郑州模拟)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A.一夫一妻多妾制习俗长期延续 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解析 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唯一性,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并被后世沿用,故C项正确;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宗法制以前就已经实行,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是西汉董仲舒提

出的儒家伦理观念,故B项错误;宗法制协调的是家族内部关系,不是家族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 C 6.(2017·四川宜宾诊断)西周“立礼义,等贵贱”,礼中又置乐,音乐配合不同礼仪,但强调天子、诸侯、卿等都是音符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所谓“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表明,礼乐的主要功能是()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统治 B.辨别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C.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 D.和谐贵族关系,构建平等社会

解析 据材料“等贵贱”“则上下和矣”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区分贵贱等级,促进社会和睦,故选C项;夏商周三代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立礼义,等贵贱”可知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与辨别血缘亲疏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等贵贱”不符,礼乐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等级秩序,而不是构建平等社会,故D项错误。答案 C 7.(2018·重庆巴蜀中学模拟)西周初期,王室能够推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期则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华夷之争已日趋激烈 B.王权的影响已经不复存在 C.君臣契约关系的解体 D.王权衰微与大国争霸并存

解析 据材料意思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室势力强大,各诸侯国都听命于周天子的命令,到了东周,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势力强大起来,大国间的争霸以及其他事宜都不一定听从周王室的命令,故选D项。答案 D

8.(2017·广东惠州三模)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解析 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是兼并战争,大的诸侯国吞并小的诸侯国就在那里设县,所以有的诸侯国实力越来越大,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故选B项;春秋到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的战争只能使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各国对统一的渴望,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未使用科技武器,故D项错误。答案 B 9.(2018·福建福州模拟)战国以来,中国只有皇权爵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家产包括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古代中国这种土地继承制度客观上()A.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调动了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 C.导致古代农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

D.保障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土地的继承,则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导致土地分散化,不利于发展规模经济,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皇权爵位及土地继承制度,并不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调动小农生产者的积极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人民生活状况,故D项错误。答案 C 10.(2018·江西南昌模拟)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A.周王用联姻笼络各诸侯国 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 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

解析 据题干可知,虞阏父先为官员掌管制造陶器即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因为功绩而其子受封是地位尊崇的体现,故选C项;A、B、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 C 11.(2017·湖北黄冈调研)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

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到春秋后期产生了一批私营工商业者,许多工商业主的财富积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这样,在昔日“贵”的阶级以外,又增加了“富”的阶级,昔日“‘贵’‘富’合一”,现在出现了“‘贵’‘富’分离”,与此相联系,社会各阶层又得以重新划分,所以工商食官制被打破,故选C项;工商业发展受到抑制不能促进新富阶层产生,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贵贱等级,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8·湖北武汉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种做法()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解析 根据题干“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商鞅分解大家庭意在发展一夫一妻小家庭,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做法不会导致宗法关系的瓦解,故A项错误;题干中向二男以上家庭多征

税,并不是严刑峻法,故C项错误;题干中只对二男以上家庭多征税,并没有广泛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故D项错误。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甘肃兰州诊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礼记·丧服小记》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材料二 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

——潘岳《中国发展面临着深重的危机与难逢的机遇》

(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1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8分)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中“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等信息归纳其内容;依据教材内容分析总结其特点。第(2)问,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逐一阐述。

答案(1)内容:祭祖的同时祭天。祭祀者按照血缘可分为“大宗”和“小宗”,天

子及分封制下各等级的嫡长子为大宗,其余为小宗。大宗可以祭祀高祖以上的祖先,小宗则只能祭祀高祖以下的祖先。(9分)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每点2分,共8分)(2)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小农经济逐步确立;分封制崩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百家争鸣,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每点2分,共8分)14.(2018·吉林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只要罗列转型的表现即可。具体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叙述。

答案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促进了分封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每点4分,共12分)

第三篇: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科技巨著;理学的发展;进步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二、能力培养目标

.通过分析理学的演变及早期民主启蒙思潮,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明清科学技术取得了一些在当时世界上领先的新成果,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2.明清时期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3.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西文化产生了激烈的撞击,一些领域开始注意吸收来自域外的学说和技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科学技术新成就和科技巨著;具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小

说。

教学难点:理学的演变;对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2.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应运而生;

3.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

4.古典文化进入总结时期,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成就突出,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 博大气象;

5.西方传教士东来,使中国人了解到一些先进的外来文化。

二、科学技术

.新成就

⑴明朝:数学家程大位著《算法统宗》,全部采用珠算法,反映了当时的商业数学水

平。

⑵清朝:数学家明安图著《割圆密率捷法》。

2.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①记载了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

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②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

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⑵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①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②书中还将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一书的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

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③书中的“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

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

⑶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①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书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②还记录了一些地理发现。如提出金沙江是长江正源;沅江、澜沧江各自入海,并不

是长江支流,等等。这些都纠正了前代地理学著作中的错误。

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①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②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③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如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

炮铸造法等。这表明海外技术的不断传入,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知识。

三、理学的发展

明朝初期,程朱理学盛行。

2.明朝中期,王阳明创立心学,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这样,就使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了极端。

四、进步的思想家

.反封建的思想先驱李贽

①明后期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 先驱。

②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他认为揭露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的结论。

②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③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④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影响。

3.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①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学识渊博,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

转明末不切合实际的学风。

②他身体力行,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写出《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许多富有

价值的著作,反对君主专制政治。这种脚踏实地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4.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夫之

①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

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

②提出“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辩证法

思想,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

③他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

五、明清小说

.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

②它们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

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

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

③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

阶段。

2.明清小说的代表作:

①《三国演义》

A.作者:罗贯中。

B.成书年代:元末明初。

c.内容: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出色地塑造了许多不同性

格的典型人物。

D.价值: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②《水浒传》

A.作者:施耐庵。

B.成书年代:元末明初。

c.内容: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塑造了许多被逼上梁山的英雄好汉

形象,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D.价值: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③《西游记》

A.作者:吴承恩。

B.成书年代:明朝。

c.内容:以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创作而成。通过孙悟空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神。

D.价值:是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④《红楼梦》

A.作者:曹雪芹著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

B.成书年代:清朝。

c.内容:描写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

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

D.价值: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⑤《儒林外史》

A.作者:吴敬梓。

B.成书年代:清朝。

c.内容: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为主。

D.价值: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⑥《聊斋志异》

A.作者:蒲松龄。

B.成书年代:清朝。

c.内容: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D.价值: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六、类书、丛书的编纂

.《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

①明成祖时,由解缙主持编纂了一部庞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②清代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2.《四库全书》

①清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②《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③四库全书》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修书时,禁毁的书籍数量也十分可观。

七、西学东渐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后,随着欧洲传教士东来,我国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直接接

触和交流。

②16世纪中期的宗教改革,天主教在西欧、北美势力缩小。为了扩张势力,天主教

建立了耶稣会,向东方发展。

2.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利玛窦

①来华: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②手段:

A.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

感。

B.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

居北京传教。

③作用:

A.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 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了突出贡献。

B.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

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④结果:

A.康熙帝重用传教士南怀仁等修订历法、铸造火炮。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

B.后来,罗马教皇颁布谕旨,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孔、祭祖;一些来华的传教

士又干涉中国内政。1723年,雍正帝下令禁止传教。西学东渐的势头衰落下来。

⑤评价:

A.利玛窦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宣传西方文化知识只是他为顺利传

教而采取的方法,传教才是他的目的。

B.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对我国思想界、学术界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是有进步作用的。

第四篇: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 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 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答案 D 4.(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解析 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 B 5.(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解析 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

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答案 B 6.(2018·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各级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这一变化从根本上有助于()A.加强官僚政治

C.提高行政效率

B.削弱贵族集团

D.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不论削弱贵族集团,还是加强官僚政治,根本上都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故选D项。答案 D 7.(2017·山东临沂期中)唐贞观年间编修的《氏族志》,最初曾将只任六品官的旧士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姓氏,唐太宗大怒,下令“以今朝品秩为高下”,将崔氏列为第三等姓氏。但是房玄龄、魏征、李勣等名臣,仍然要求和崔、卢、郑等旧贵族通婚。这反映了()A.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 B.功臣名将联合豪门望族干政 C.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 D.旧的士族门阀势力根深蒂固

解析 根据材料,一方面是李唐政府对昔日旧贵族的打压,一方面是旧贵族依然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呈现出一种新旧秩序在胶着中渐进更替的现象,故C项正确;非选官制度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故A项错误;魏征等李唐名臣虽然依然选择与旧贵族通婚,但却并没有干预朝政的初衷和效果,故B项错误;唐太宗敢于对旧的士族门阀进行正面的打压,就说明这些旧贵族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种世卿世禄的地位,故D项错误。答案 C

8.(2017·湖南长沙期末)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A.皇权不断加强

C.外戚势力衰落

B.长期处于分裂 D.皇权相对削弱

解析 宦官是君主专制特有的现象,他的权力来源于君权的强化,皇权越是强化,宦官为害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君主专制一直无法达到很好的状态,其依附势力宦官也就无法强大,故选D项;魏晋时期国家没有统一,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曾经出现了短暂的统一,故B项错误;魏晋时个别王朝外戚势力很大,不能因此说明宦官专权的消失,故C项错误。答案 D 9.(2017·吉林调研)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 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

解析 据题干“尚书”的发展是秦汉至隋唐中央机构的演变,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答案 B 10.(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解析 根据材料中李世民的表现,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大权,但贤明皇帝通过自省自察,接纳劝谏会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因而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故选D项。答案 D

11.(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唐代公私学校通常开设的课程有《孝经》、《论语》、《礼记》、《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这些课程的开设()A.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 B.以研读儒学为唯一内容 C.表明统治者独尊儒术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 唐朝科举制发展较完善的以明经、进士为主体的分科考试制度,根据题干中公私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适合明经科考试的儒家经典,也有进士科考试的诗赋、史学教材等,因而这些课程的开设适应了科举考试需要,故选A项。答案 A 12.(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唐太宗屡次要求查看史官记录的当朝历史,房玄龄等最终删略部分内容后上呈,翻阅玄武门之变的记录后,太宗说:“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这一做法反映出唐太宗()A.干涉和篡改史书著述 B.不满唐朝史官的阿谀奉承 C.鼓励史官秉笔直书 D.重视修史以安定江山社稷

解析 根据题目中“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得出唐太宗干涉史书编著,故选A项;题目中房玄龄并未阿谀奉承,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C项错误;唐太宗的做法体现了君主专制下皇权至上对历史事实叙述的干预,故D项错误。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

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罚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13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可知,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刑罚相对秦汉有所减轻,表现出了儒家“仁”的思想核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第(2)问,根据材料中不同时期对刑罚的改革归纳特点所在;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原因:社会动荡,需稳定政局;原来的刑罚不够规范、过于严酷,且随意性大;儒家“以礼入法”思想的影响。(每点4分,共12分)(2)特点:法定刑规范化;行刑方式越来越简洁化;刑罚趋于宽缓。(每点3分,共9分)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为隋唐以后封建刑法制度的定型奠定了基础。(4分)14.(2018·山西五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12分)解析 第一步,归纳材料中秦朝、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央决策机构的基本史实。第二步,比较概括尚书省职能的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君主集权的措施。

答案 材料表明:秦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汉武帝设立“中朝”任用亲信参与国家大事,尚书地位日渐重要,成为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分割相权,形成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转化为执行机构。(8分)据此可知,尚书省由中枢机构逐渐演变为执行机构,丧失了决策职能;秦至唐朝通过分割相权及任用亲信取代丞相以加强皇权。(4分)

第五篇: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第5课

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课前预习学案】

儒学的发展历程:创立()----初步发展()-----重创()-----成为正统()-----遭遇危机()------三教合一()-------重新振兴()------(明清之际)

一、明清之际批判思想出现的背景

1、政治:

2、经济(根源):

3、、思想:

二、李贽的思想主张:

⑴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的________大加鞭挞,否认“________”是万世至论,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不应以

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得到自由发展。

天理。从根本上否定了__

的存在,摇撼了________的理论基础。

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主张:

(1)王夫之: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较为完整的朴素的。代表作 A:从哲学的根本问题入手,强调“ ”即 B:在认识论方面宣扬 即通过

,由此颠覆了程朱理学“ ”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C:提出了“ ”,充分肯定

(2)黄宗羲:反对,鼓吹。代表作 A:宣称皇帝是,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应该是平等的 无需,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B: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最主要的观点是(3)顾炎武:

A:针对读书人只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学风,发出 的呼唤。

B:主张为学应该,应关乎,致力于社会变革,“ ”“ ” C:身体力行,写出《 》《 》等著作。

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① ②

四、明清思想批判的影响:

①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始终占据 地位。②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根植于 的发展和 的兴起,为。③这股带有 的进步思潮,对 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年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课堂学习案】 ⑵认为

,追求

是禀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应

使

⑶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______

”,源于矛盾着的阴阳二气,并非生自

一、李贽的思想: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 》

材料二: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

材料一、二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三: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耳。„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材料三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四: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并非生于三纲五常天理)„„ 材料四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材料五: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材料五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共同生活背景:处在动荡的年代,都参加了抗清斗争

1、王夫之:

材料一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材料二

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结合上述材料,理解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1)世界本原:(2)认识论:(3)修养观

2、黄宗羲: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明夷待访录 ·财计三》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明夷待访录》

上述材料反映了黄宗羲什么思想主张?

3、顾炎武

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思考:以上材料体现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三、三大思想家相同点

1.经济上:

2.政治上:

3.思想上:

四、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是如何在批判、继承儒家的思想基础上促进其发展的?

合作探究二: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课后复习案】

一、选择题

1.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抗清斗争的高涨

B.对文字狱的抗争

C.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D.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

2.明清之际,产生了冲破传统儒学束缚的“异端”思想,其社会原因包括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③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 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李贽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主要表现在()

A、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B、痛恨道学的虚伪与贪婪

C、认为每个人都顺应“自然之性” D、提出人类社会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 4.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这从根本上放映了 A.李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C.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衰落

D.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想已经产生 5.黄宗羲认为:“然则其(封建国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思想的核心是()

A.建立一家之法

B.法律是由人来决定的 C.反对君主制,实行法治 D.建立君主立宪制 6.关于明清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不正确的

A.有利于思想解放

B.工农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7.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从根本上体现时代潮流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C.“理”并不是世界的本原

D.“工商皆本”

8.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9.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共同点是(1)反传统反教条(2)反封建专制(3)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1)(2)(3)(4)B、(1)(3)(4)C、(2)(3)(4)

D、(1)(2)(3)10.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1.王夫之认为“天下唯器物而已矣”,“据器而道出”,“无器而道毁”,“无其器则无其道”。他所说的器指的是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的感知器官; C.科学试验的仪器;

D.万物发展的规律 12.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13.宋代的朱熹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哲学观点上都主张“理”“气”说,他们的根本区别是 A.对“理”“气”的解释不同;

B.出发点不同; C.指出的社会背景不同;

D.世界观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礼记·檀弓下》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三:“天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符),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其尊皆天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古者天下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高二历史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学案答案

1----5 DCDBC 6----10 DDDAB

11----13 ABD 1)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两段材料反映了孔子、孟子怎样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被统治者重视?

参考答案:孔子反对苛政,体现了“以德治民”的政治主张;孟子强调统治者应不夺农时,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体现了“政在得民”的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政局动荡,儒家的这些政治主张不利于争霸的需要,也无助于实现统一,所以被统治者所冷落。

(2)依据材料三、四,两段材料对君主统治的看法有何不同?导致两者看法不同的主要历史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董仲舒从“天人感应”的认识出发,主张人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专制统治,而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统治极端腐败,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统治。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必须加强思想统一,所以,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发挥,以其“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为君主专制统治制造理论根据。

明末清初,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腐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不少知识分子萌生了反封建专制、带民主色彩的新思想,黄宗羲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3)中国古代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批判地继承,是我们对待古代思想遗产的正确态度。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观点,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孔子的“以德治民”和孟子的“政在得民”都体现了“以民为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当前社会仍有积极意义。人民政府只有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才能顺应民心,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董仲舒的思想尽管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他力图以思想的大一统来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这对今天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统治进行激烈批判,其思想具有民主启蒙的作用,对当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一轮: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含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