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

时间:2019-05-15 01:4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

第一篇: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

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在我国、在国际上都已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一种潮流。这使我们认识到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数学的现代化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搞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优化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大面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一、数学思想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关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教授张奠宙与过伯祥在《数学方法论稿》中指出:“同一数学成就,当它去解决别的问题时,就称之为方法;当评价它在数学体系中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时,称之为思想”。如“函数”,当我们用它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时,称之为“函数方法”,当我们讨论它在数学中的价值时,它反映了两个变化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称之为函数思想,其实,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往往不加以区别,于是就有了“函数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等说法。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的精髓,是数学的灵魂,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思维水平,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建立科学的数学观念。从而发展数学,运用数学的重要保证也是现代数学思想与传统数学思想的根本区别之一,可以说数学的发现、发明主要是方法上的创新。典型的例子就是伽利略开创了置换群的研究,用群论方法确立了代数方程的可解性理论,彻底解决了一般性是代数方程根式解的难题。另外解析几何的创立解决了形、数沟通和数形结合及其相互转化的问题等等。我们从中可体会有了方法才是获得了“钥匙”,数学的发展绝不仅仅是材料、事实、知识的积累和增加。而必须有新的思想方法参与,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现和发明,因此,从宏观意义上来说,在我们的数学和数学学习中,要再现数学的发现过程,揭示数学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只有从知识和思维方法两个层面上去教与学,使学生从整体上,从内部规律上掌握系统化的知识,以及蕴含于知识以知识为载体的思想方法,才能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才能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才能提高学生洞察事务,寻求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最终达到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的目的。数学思想方法寓于数学知识之中,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中学数学中涉及的数学思想主要有:方程的思想、函数的思想、化归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这些基本的数学思想。

二、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导向性 所谓导向性是指它是研究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是数学思维的策略,数学思想的导向性表现在它既是数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又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还是解决具体问题“向导”。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学家米山国藏所说:“数学的精神,思想是创造数学著作,发现新的东西,是数学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的根源。”比如极限的思想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又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重要方法,而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数学思想往往起主导的作用,尤其是它对产生一个好“念头”、一种好“思路”、一种好“猜想”提供了方向。当然数学思想在指示解题方向时,还为数学方法的具体实施留有应变的余地。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问题,尽管化归思想指导思维活动定向于目标X=A,但具体采用哪种化归的方法,如配方法、还是因式分解法、还是公式法,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学思想导向性的重要价值被爱因斯坦的名言所佐证:“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他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

2、概括性 人们的理性认识之所以高于感性认识,是因为理性认识能反映、揭示事物的普遍的必然的本质属性和联系,这就是理性认识的一个大特点。数学思想在这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即数学思想具有较高的概括性,概括性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数学思想有层次之分,概括化程度高,其“抽象度”大,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揭示得越深刻,对问题的理解也就愈透彻。如在几何中研究各种各样的角: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些角的度量方法最终可由化归思想的概括性统一为两条直线相交的角来度量,数学思想的概括性还表现在客观存在它能反映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内部规律上,例如:有关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等问题统统都可以归纳为一元二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交点问题的探究,同时也反映了函数思想是对数学的高度概括。

3、迁移性 高度的概括性导致数学思想具有广泛的迁移性,这种迁移性一方面表现在数学内部: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的精髓,这是数学知识迁移的基础和根源,是沟通数学各部分、各分支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构建数学理论的基石。如由圆内接正多边形边倍增而趋于圆来求圆面积的极限思想,可进一步发展为分割术和微积分思想。另一方面,这种迁移性还表现在数学的外部;他还能沟通数学与其他学科、社会的联系,产生更加广泛的迁移。如公理化思想已超越数学理论范围,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如17世纪的唯心主义者宾莎仿效《几何原本》的公理化思想,把人的思想、情感、欲望当作几何学中的点、线、面来研究写出了《伦理学》。

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要方式—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用的主要方式是渗透,所谓渗透,就是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采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反复向学生讲解诸如分类、转化、数形结合、化归、函数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逐步积累,让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达到一定的认识高度,从而自觉地运用之。

之所以采用渗透的方法,是由数学思想方法本身决定的。从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关系来看,数学思想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他不像知识那样可以具体编排在某一章、某一节,靠教师专门讲解就可以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渗透在全部数学教学内容之中的。从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看,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不像知识的理解可以短期内完成那样,而要经历一个过程,简单的表述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从学生的个别差异来看,也存在着认识不同步的现象,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以采用渗透为宜。

四、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原则及实施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既属于数学教学的范畴,又是特殊的数学教学,除遵循一般数学教学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化隐为显的原则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思想方法,但是如果不是有意识的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在数学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只注意到表层的数学知识,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思想方法。因此,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把隐藏在背后的思想方法显现出来,使之明朗化。

2、学生参与的原则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数学知识的教学是数学认知活动的结果的教学,呈静态型,重在记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数学活动过程的教学,呈动态型,重在思辨操作。离开数学活动过程思想方法也就无从谈起,只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逐步领悟、形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3、渗透性原则 数学思想方法是融合在数学知识、方法之中的,所以采用渗透方式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密切结合教材,不断的,一点一滴的再现有关数学思想方法,逐步的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4、渐进性原则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须结合两个实际,即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同的教材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要求,要讲究层次,不能超越实际,要反 复多次,小步的渐进。

5、发展性原则 用渗透的方式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开始是起点要低,但“低”是为了“高”。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要求学生“学会”并且“会学”,在思维素质方面有所提高。

为了切实落实上述原则,教学中还应注意:备课时要把掌握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每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形成阶段要精心设计好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课;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五、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几点尝试 数学思想方法很多,这里仅就中学数学教材中和试题中常见的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作些探讨。

1、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它指出了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应从“数”与“形”两者联系来考虑问题。“数”指数量关系;“形”指几何图形。数形结合就是抓住数与形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以“形”直观的表达数,以“数”精确的研究型。我国已故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充分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中学数学中处处都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如:

1、已知正数x、y、z满足方程组

x+y=13(1)

y²+z²-yz=25(2)

z²+x²+xz=144(3)求z。

对(1)、(2)式的结构作分析,可转化为余弦定理 25=y²+z²-2yzcos60° 144=z²+x²-2xzcos120°

据此,我们可以构造几何图形来解。

解:作Rt△ABC,使AB=13,BC=12,在AB上取 点D使∠ADC=60°设BD=x,AD=y,CD=z,由面积关系 S△ABC=S△ACD+S△BCD

有 1/2BC•AC=1/2BDsin120°+1/2AD•DCsin60°= 3/4AB•DC 得 z=CD=2BC•AC/ 3AB=40 3/13 本题在求解时,由于观察到式(2)、(3)具有ɑ²+b²-2bcosθ的特征,因而联想到余弦定理而由数思形,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通过观察分析数式的结构特征,可将ɑ>0与距离互化,将ɑ²(ɑb)与面积互化,将ɑ³(ɑbc)与体积互化,将 ɑ²+b²与勾股定理沟通,将ɑ²+b²±ɑb与余弦定理沟通,将∣ɑ-b∣

2、分类思想: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朱人杰.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导论);分类讨论是根据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然后将划分的每一类别分别进行求解,综合后即得答案(任子朝.数学标准解读)。分类讨论贯穿在整个中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材料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为人们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分类讨论不仅在数学知识的探究和概念学习中十分重要,而且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会用这 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作用。如:

2、已知函数y=x²-4ɑx+2ɑ+30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求关于x的方程x/(ɑ+3)=|ɑ-1|+1根的范围

显然方程的根与参数ɑ的变化有关,要对ɑ进行分类讨论,从而获得方程根的取值范围。

因为函数y=x²-4ɑx+2ɑ+30的图像与x轴没有交点,所以

Δ=(-4ɑ)²-4(2ɑ+30)< 0 解得-5/2 <ɑ < 3 根据运算的需要,我们把这一范围分成两部分(-5/2,1],(1,3)进行讨论。

(1)、ɑ∈(-5/2,1]时 x=(ɑ+3)(2-ɑ)=-(ɑ+1/2)²+25/4 所以

当ɑ=-1/2时,xmɑx=25/4;

当ɑ=-5/2时,xmin=9/4。

所以,9/4<x≤25/4(2)、ɑ∈(1,3)时,x=(ɑ+3)ɑ=(ɑ+3/2)²-9/4,x(ɑ)在区间[1,3]上是增函数

xmin=x(1)=4;xmɑx=x(3)=18 4<x<18 综上所述,x的取值范围是(9/4,18)。

3、转化思想:在教学研究中,使一种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另一种研究对象的数学思想称为转化思想。体现在数学解题中,就是将原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或已解决的或易于解决的问题,就这一点来说,解题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中学数学涉及最多的是转化思想,如超越方程代数化、方程问题函数化、空间问题平面化、复数问题实数化等,为了实现转化,相应地产生了许多的数学方法,如消元法、换元法、图象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方法的使用,使学生充分领略数学思想在数学领域里的地位与作用。如:

3、解方程6x+7x³-36x²-7x+6=0 这是一个高次方程,x=0不是此方程的解,设想用一定的方法把这个高次方程转化为可解的熟悉的方程,为此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x²,得6x²+7x-36-7/x+6/x²=0,整理得

6(x-1/x)²+7(x-1/x)-24=0 令y=x-1/x,通过换元,把原方程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

6y²+7y-24=0 解此方程求出y,在进一步求出原方程的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有计划的安排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习题课,在结合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注重平时渗透的基础上,每逢一个单元教学完成以后,不妨组织一堂习题讲评课,来强化对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通过练习、小结、归纳加以提高。

数学思想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时代赋予数学教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使命,我们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深对数学思想教育的理解,革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坚持启发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反馈性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为21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说过:“学生在初中或告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记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的在他们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第二篇: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前言】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未知领域发展,通过数学元素之间因有联系向已知领域转化,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三角函数,几何变换,因式分解,解析几何,微积分,乃至古代数学的尺规作等数学理论无不渗透着转化的思想。常见的转化方式有:一般特殊转化,等价转化,复杂简单转化,数形转化,构造转化,联想转化,类比转化等。在小学数学中,主要表现为数学的某一形式向另一形式转变,化未知为已知、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小学生掌握转化思想,可以有效地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自己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文】

转化的思想是把一种数学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进行思考的方法。把一种数学问题合理地转化成另一种数学问题并得到有效的解决,就是转化能力。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转化”并非是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新知的专利。经过有效的引导培养,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浅显地谈一谈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转化能力的培养。

一、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时时具有这样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只是教会某一道题。其实转化的思想在小学数学中非常广泛,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任何一个新知识,总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转化的方法很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应遵循下列四个原则:

1、陌生向熟悉的转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感到生疏的问题转化成比较熟悉的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加以解决。促使其快速高效地学习新知。熟悉化原则在公式推导中最为应用广泛,比如我们通过用1平方厘米的纸片摆一摆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积,在学习正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面积时,教师通常引导学习学生把未知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图形来进行公式推导。还有些数学题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未知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这几个未知数,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未知数量作为标准,通过等量代换,使题目的数量关系单一化。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是小学解决问题中的难点,但我们也可以应用熟悉化原则把它转化为和(差)倍问题来解决。如甲乙两数的和是3600,甲是乙的五分之四,甲乙分别是多少?或者甲比乙多10,甲和乙的比是3:2,甲乙分别是多少?第一题,把条件甲是乙的五分之四转化为甲是乙的五分之四倍;第二题把甲和乙的比是3:2转化为甲是乙的二分之三倍。这就是典型的和倍差倍应用题了

2、复杂向简单的转化:

就是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简单的问题,以分散难点,逐个解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没有现成公式,必须把原图合理分割,实现转化。最常用的化难为简应用在计算中,如计算32π就把它转化为30π+2π,用94.2+6.28,我常常在计算中激励学生进行复杂到简单的转化,不仅可以加快计算速度还能提高计算准确率。

3、抽象向具体的转化:

就是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具体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来寻找解决的方案。如在教学同分子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给学生讲了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每碰到这样的题,同学都可以转化为具体情境加以分析。

如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的线段图方式,如判断两个数之间是否成正反比例3X=Y。因数3=Y/X,因为Y和X比值一定,所以成正比例。如男女生的比为5:4,则男生比女生多()%,女生比男生少()%,可以把抽象的比例关系转化为具体的人数来解答。

如我在教学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先读懂题目,根据题中的问题来想数量关系。如求每天生产多少个?就是要求工作效率,再根据具体的工作效率的数量关系去找相应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这就把一个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了两个具体的问题,学生可到已知条件中去找到解决这两个具体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这个抽象问题的目地。

又如:一张长方形纸,小红用它的1/4做了一朵花,小明又用了它的2/4做了一个花瓶,这时还剩下多少纸?这时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个西瓜”“一张纸”“一包糖”等,就是一个整体“1”,我们要把“1”进行转化为分子和分母相同的具体的分数,再利用“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我们通常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我们也常常在不同的数学问题之间互相转化,可以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转化思想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如果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转化思想就是数学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数学思想的灵魂。”

二、转化思想的培养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渗透

“曹冲称象”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的故事。年仅六岁的曹冲,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等重,然后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这样就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难题,还真让人感到惊异。曹冲既不懂得阿基米德浮力原理,也不懂得什么“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曹冲的聪明之处在于将“大”转化为“小”,将“大象”转化为“石头”,“转化”的思想方法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转化”的思想就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看你是否有心去发现它、运用它。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转化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获取数学知识、技能一样,有一个感知、领悟、掌握、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的、逐步累积的。教学中应结合典型教材,逐步渗透、适时点明,使学生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因为转化思想是未知领域向已知领域转化,因此,渗透时必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解决相似问题的经验。一般说来,基础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学生学习知识时,越容易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完成未知向已知的转化。例如:“除数是小数除法”是渗透转化思想的极好教材,教学中只要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问题就迎刃而解。但将除数是小数转化为整数必须以商不变性质为基础,因此教学时先复习商不变性质。

教学设计如下:

(1)计算并思考各式之间有什么规律,运用了什么性质

32÷4=();320÷40=();3200÷400=();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除数必须是整数,商不变

3.2÷0.4=()÷();3.6÷0.006=()÷();

4.2÷0.7=()÷();8÷1.5=()÷()。

通过这组习题,重温了“商不变性质”,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奠定了基础。再出示例题:把一块6米长的布,剪成1.2米长的一段,可以剪多少段?学生探索时发现算式中除数是小数,这种除法没有学过,怎么办?学生思路受阻。教师适时点拨: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呢?学生从前面的复习中很快地感悟到只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就可以进行计算了。待学生完成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在解这道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使学生领悟到,新知识看起来很难,但只要将所学的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沟通起来,并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就能顺利地解决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转化”的方法(板书:转化),转化就是未知向已知转化。这种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短短数语,既概括了新知学习的着眼点——新知与旧知沟通,又言明了什么是转化思想,为学生的学习打好了策略与方法的基础。

2、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随着渗透的不断重复与加强,学生初步领悟转化思想是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他们在尝试运用中,常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师的讲解,而直接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转化方法,主动寻找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同时在尝试运用中进一步加深对转化思想的认识,提高灵活运用的水平。

例如: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三角形面积后,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求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转化”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割、移、补等方法,很快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方法如下:

方法一:从一条边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方法二:画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两个相等的三角形;

方法三:选择一组对边,从顶点分别向对边作高,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方法四:在一条边上作高,沿着高把它分成两个梯形,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接着,再引导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所转化成图形的相关联系。学生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或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或三角形的高),于是根据长方形面积(或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至此,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割补完成了图形之间的转化,这是第一次转化;寻找条件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第二次转化,从而解决问题。在这里,学生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更体验了推导过程及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即将未知图形剪、割、移、补,再重新结合成可以求出其面积的其他图形的思想方法。由于学生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因此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加深了转化思想的认识,而且增强了他们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3、持之以恒,促使成熟

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和方法,不能靠一节课的渗透就能解决,而要靠在后续教学中,持之以恒地不断渗透和训练。这种渗透和训练不仅表现在新知学习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练习中,尤其是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用得较普通,因此更要注意渗透和训练。要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当要学习新知识时,先想一想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怎样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先想一想,能不能转化成简单问题,能不能把抽象的内容转化成具体的,能感知的现实情景(或图形)。如果这样,学生理解、处理新知识和复杂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就大大提高,对某个数学思想的认识也就趋向成熟。

例如,在学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出示一个不规则的铁块,让学生求出它的体积。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认为不能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直接计算。但不久就有学生提出,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来计算出它的体积。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们的答案可谓精彩纷呈。

方法一:用一块橡皮泥,根据铁块的形状,捏成一个和它体积一样的模型,然后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方法二:把这个铁块放到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的水槽内,浸没在水中,看看水面上升了多少,拿水槽内底面的长、宽与水面上升的高度相乘得到铁块的体积;

方法三:还有更简单的,就是把铁块放到一个装满水的量杯内,使之淹没,然后拿出来,看看水少了多少毫升,这个铁块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方法四:可以请铁匠师傅帮个忙,让他敲打成一个规则的长方体后在计算。学生在转化思想影响下,茅塞顿开,将一道生活中数学问题会形象而又创意地解决了,不禁让我们为他们喝彩。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就犹如有了一位“隐形”的教师,从根本上说就是获得了自己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开发了智力,发展了数学能力,提高了数学应用意识。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它对学生学习各门学科都会受益匪浅,任何一个新知识,总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逐步教给学生一些转化的思考方法,使他们能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生经历并体验每一种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对策略内涵的认识与理解,感受策略给问题解决带来的便利,真正形成“爱策略,用策略”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小勐统中学 李发娣

【摘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适当开展数学建模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数学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口,本文是本人对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摸思想活动的方法及一些简单的体会.【关键词】数学建模 建模思想 能力培养

引言: 初中九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的过程”【1】.从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知识的意识,培养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加强综合性.应用性内容,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而数学建模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初中学生应该了解,而数学模型作为解决应用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中学生更应该掌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及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建模思想,而且可以利用数学模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创设情景教学体验数学建模.以教材为载体,向学生渗透建模思想.通过实际应用体会建模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感想.初中学生的数学知识有限,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应以教材为载体,以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加工.处理和再创造达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两年来的教学体会粗略的谈谈数学建模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

一、创设情景教学 体验数学建模

数学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而且每个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数学现实’” 【2】.数学只有在生活中存在才能生存于大脑.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潜意识知识及生活经验相关性越大,学生对此的学习兴趣越浓.我们应重视数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建模兴趣,而生活、生产与数学又密切相关,在数学的教学活

动中,我们若能挖掘出具有典型意义,能激发学生兴趣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题1 我市某商场为做好“家电下乡”的惠农服务,决定从厂家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108台,其中甲种电视机的台数是丙种的4倍,购进三种电视机的总金额不超过147000元,已知甲、乙、丙三种型号的电视机的出厂价分别为1000元/台、1500元/台、2000元/台.(1)求该商场至少购买丙种电视机多少台?

(2)若要求甲种电视机的台数不超过乙种电视机的台数,问有哪些购买方案?[3] 解:

(1)设购买丙种电视机x台,则购买甲种电视机4x台,购买乙种电视机(108-5x)台,根据题意,得

1000×4x+1500×(108-5x)+2000x≤147000 解这个不等式得

x≥10

因此至少购买丙种电视机10台;(2)根据题意,得

4x≤108-5x 解得 x≤12

又∵x是正整数,由(1)得 10≤x≤12

∴x可以取10,11,12,因此有三种方案.

方案一: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分别为40台,58台,10台; 方案二: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分别为44台,53台,11台; 方案三: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分别为48台,48台,12台.二.以教材为载体,把握策略,渗透建模思想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中,时常能遇到一些创设有关知识情境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可以结合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

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可以使学生感觉到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浓厚兴趣.数学建模解决应用性实际问题的步骤是:审题,寻找内在数学关系,准确建立数学模型,求解数学模型.其中关键是建模,而建模的关键环节是审题,所以,首先要教学生掌握审题策略: 1.细读重点字、词、句、式,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表,找出题设中的关键性字、词、句、式,如不到、超过、增加到、增加了、变化、不变、至多、至少、大于、小于等,结合实际意义,深入挖掘题中隐藏着的数量关系与数学意义,捕捉题中的数学模型.2.借助表格或画图.在某些应用题中,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审题时难以把复杂的数量关系清晰化,怎么办?可以根据事物类别、时间先后、问题的项目等列出表格或画出图形.3.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提炼出的应用题,一般都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且题设多以文字叙述的方式给出,显得比较抽象,理解难度较大,若我们能多联想问题的原始背景,往往可帮助理解题意,有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例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的第一部分就是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课文是按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概括的步骤来得出法则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路上,先走了30米,又走了2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然后让学生回答出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所回答的答案中包括了全部可能的答案,这时我顺便提问回答出答案的同学是如何想出来的,并把他们的回答按顺序都写在黑板上.)在学生回答完之后,就可以结合这个问题顺便介绍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本题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首先,由问题的意思可以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是用加法来解答;然后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假设:①先向东走,再向东走;②先向东走,再向西走;③先向西走,再向东走;④先向西走,再向西走;接下来根据四种假设的条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列出算式分别进行计算,根据实际意思求出这个问题的结果.再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归纳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使学生学习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方法,并且对数学建模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建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利用课本知识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能够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了解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来处理实际中的某些问题,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促进数学素质的提高.例题3 某中学新建了一栋7层的教学大楼,每层楼有8间教室,进出这栋大楼共有8道门,其中4道正门大小相同,4道侧门也大小相同.安全检查中对8道门进行了测试: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2道侧门时,2分钟可以通过560名学生;当同时开启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时,4分钟之内可以通过800名学生.【3】

(1)求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和一道侧门各可以通过多少名学生?(2)检查中发现,紧急情况时因学生拥挤,出门的效率降低30%.安全检查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全大楼的学生应在5分钟内通过这8道门安全撤离.假如这栋教学大楼每间教室最多有45名学生.问:建造的这8道们是否符合安全规定?请说明理由检查中发现.解:(1)设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可以通过x名学生,一道侧门可以通过y名学生,由题意得:

2(x2y)560 4(xy)800 x120 解得:y80

答:平均每分钟一道正门可以通过120名学生,一道侧门可以通过80名学生.(2)这栋楼最多有学生4×8×45=1440(名)

拥挤时5分钟4道门能通过:52(12080)(120%)=1600(名)

∵1600>1440 ∴建造的4道门符合安全规定.以学生学习生活为背景题材编制应用题,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必然会提高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三.实践活动,综合应用,课内外相结合,向学生渗透建模思想

初中九年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实践性);强调学生主体化的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了综合应用(综

【1】合应用的含义—不是围绕知识点来进行的,而是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如,某班要去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份游览计划,包括时间、费用、路线等.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要完成这一活动,学生需要做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了解有关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路线图及乘车所需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需要的物品等;②借助数、图形、统计图表等表述有关信息;③计算乘车所需的总时间、每个景点的游览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同学需要交纳的费用等.通过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等,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常是教师提供素材,学生被动地参与学习与讨论,学生真正碰到实际问题,往往仍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要培养学生建模能力,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实行开放,让学生走出课堂.可采用兴趣小组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形式来实行.例如 一次水灾中,大约有20万人的生活受到影响,灾情将持续一个月.请推断:大约需要组织多少顶帐篷?多少吨粮食?

说明 假如平均一个家庭有4口人,那么20万人需要5万顶帐篷;假如一个人平均一天需要0.5千克的粮食,那么一天需要10万千克的粮食……

例如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

说明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基本的操作步骤是什么?(3)制成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4)什么情况下无盖长方体的体积会较大?(5)如果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有盖的长方体,怎样去制作?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可能是什么?

通过这个主题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感受数学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间的相互联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和结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处,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数学建模的思想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关系密切.通过建模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及掌握,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深化知识层次.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转化.构建.解答等一系列认识活动来完成建模过程,认识和掌握数学与相关学科及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精神,使学生能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用数学的能力.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数学教育概论/张奠宙,宋乃庆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手册,薛金星总主编.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

第四篇:论韩非“法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论韩非“法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从法家思想的源流出发,探讨其重要代表人物韩非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和借鉴,同时对其历史局限亦作出大胆扬弃,以进一步辩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韩非;法治;现代管理

目录

1、法家源流及韩非

2、韩非的“法治”

2.1 依法管理

2.2 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2.3 厚赏重罚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

2.4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赏者有诽谤,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赏誉同轨,非诛俱行[4]。

3、法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及在现代管理中的扬弃韩非做为法家集大成者,他关于法、术、势一体的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管理思想体系顺应了当时历史的需要,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今天我们追源溯流,寻找法家思想的智慧滥觞并探索它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和借鉴,同时,对法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历史局限作出大胆扬弃,借古鉴今,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家源流及韩非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流派,它以主张为特征。关于法家的形成,国内学者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法家的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其早期代表为战国中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和慎到,而战国末期的韩非则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1]。

法家的代表人物在当时都是一批锐志改革且卓有成效的政治家。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645BC)成就最为突出。他治齐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对内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工、商、渔、盐、冶、铁;举贤任能,寓兵于民,对人才、兵役、官吏等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奇效,从而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王[2]。

法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子产(约582BC~522BC)于春秋时期在郑国执政26年,作丘赋,铸刑书,将刑法条方铸于鼎,公布于众,择贤用能,使郑国在晋楚争霸中获得生存与发展。李悝(约455BC~395BC)在战国初任文侯相,主持变法,通过“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政策,其主张“行之魏,国以富强”,又集诸国刑典编成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经》。商鞅受之以相秦,秦汉以后直至唐朝的刑律大多祖述于《法经》。商鞅(约390BC~338BC),是众所周知的改革家,他入秦变法,“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燔诗书而明法令”,主张轻罪罚,同时取消分封制和世袭制,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为秦王朝统一奠定基础。申不害(约385BC~337BC),为韩昭侯相,主张法治,尤重“术”,要求君主经常监督臣下,考核其是否称职,予以奖惩,使能尽忠守职。他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使“国治兵强,无侵韩者”。慎到(约350BC~275BC)是法家的理论家,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荀子非十二子》称他“尚法而无法,下修而好作”,“言成文典,反察之”。主张“为人君者

不多听,据法倚教以观得失”。他还提出势治”,要君主持权位之势而行法[1]。

韩非(约280BC~233BC)是先秦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前人法治理论和经验,系统地提出了以名责刑,以法为本,以术治下的刑名法术之学以及以法”为中心,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统治术。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选拨法术之士”,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止私学,励行赏罚,奖励耕战,谋求国家富强。《史记》称他的学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他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吸收道、儒、墨各家思想,将先秦的法治思想加以系统化。韩非的学说为秦始皇所赞赏,成为秦统一天下的理论基础[3]。韩非的法治”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和借鉴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而在韩非法”、术”、势”中对现代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是韩非的法”的思想理论。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藉,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商鞅认为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他主张不贵义而贵法”,刑无等级”(《赏刑》)。韩非也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有度》)。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宗法制度的否定。法的主要内容是赏罚”,韩非称之为二柄”,意即国君的两个权柄。二柄者,刑德是也”,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韩非子法治”思想直接后果是导致富国强兵,中央集权加强,使秦综合国力跃居战国诸霸之首,而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同时他的法治”思想在当今的经营管理和商战谋略同样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和极强的杀伤力。法治”思想,我们现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来论述:依法管理、法不阿贵、厚赏重罚、赏誉同轨。同时看看经营管理者在现实商战中如何灵活运用法家谋略思想。2.1 依法管理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4]。

【文意】法,明确地著录在官府中,刑罚制度一定要贯彻到民众的思想意识中去,奖赏只给予谨守法令的人,而刑罚施加于触犯禁令的人。

【商战例析】法,是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中也必须有法制管理的思想。

在企业中,存在着众多的关系、矛盾。诸如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关系,个人与企业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矛盾的调节,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有的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得以解决,但相当大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法”来解决。企业中法”的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规章、条例、纪律、政策、条令、指令、计划等等。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中涌现出的一批独领风骚于一时的著名企业改革家,他们把那些管理无序的企业迅速地引向有序的轨道,靠的正是法制。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的实例。步鑫生,是80年代初赫赫有名的企业改革家,原浙江省海盐衬衫总厂厂长。他的改革,从厂风、厂纪抓起,以整顿劳动纪律,为此,对职工上班提出十不准”,即厂内不准随地吐痰,不准打人骂人,不准高声大叫,不准吹口哨;上班不准看报,不准谈天说笑,不准串车间;车间内不准吸烟,不准做私活,不准放茶杯。对违反厂规、厂纪的,根据不同情节给予处罚。为杜绝职工无病装病、小病大养的漏洞,规定除产假、婚假、探亲假、工伤假、丧假可以享受劳保待遇外,一般假每天发放4角钱的生活费。结果,上班时东跑西串、成群扎堆的怪现象不见了,泡病号”的没有了,生产秩序井然,出勤率高达98.5%。

在企业中,只有以法制作为管理的基础,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甚至在市场角逐中获胜。这样,企业才有可能生存、发展。

法制有它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是现代管理所不能欠缺的,也是任何其它管理思想、手段无法代替的。但是,世上决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法制管理也不能例外。它也有弊病,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制管理过头就容易激化矛盾,甚至会危及国家、组织、企业、管理者的生存。

正因为这个道理,它应宽猛结合”、恩威并重”,当代企业管理中法制管理的企业文化、行为科学的结合,都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种结合,扬长补短,是搞好管理的明智选择。2.2 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4]。【文意】法不偏袒权贵,法律的准绳决不能屈从于邪恶,就象木匠用的墨线决不会就弯曲的木料一样。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人,即使他有才智也不能用言辞来辨解、搪塞,即使他英勇无比也不敢用武力来抗争。惩罚非过,不可回避权贵大臣;而奖赏善行,则不可遗漏普通百姓。【商战例析】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高明的管理者,正是因为坚持法不阿贵”的原则,赢得了事业的成功。包公之所以被中国人所世代颂扬,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他秉公执法,法不阿贵。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些优秀的企业家在制订和执行企业规章时,也都十分注重法不阿贵”的原则。在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公司的劳动规则规定:任何职工不得迟到、早退,上班由计时器打卡,只要迟到一秒钟,当月奖金就全部扣除,分文不给。规定宣布后不久,公司一位副总经理上班迟到。总经理当即就扣发了他当月的奖金。这件事,不用通报,也不用广播宣传,很快就在所有职工中传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全公司劳动纪律大为改观。

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虽然也有不少的企业规章制度,但这些制度似乎只是对付”普通员工的,对管理者,尤其是中、高层次的管理者,这些规章制度对他们约束力就少。少数管理者似乎只有监督下级执行规章制度的责任,而没有自己执行规章制度的义务。同时,即使在执行规章制度的过程中,也往往对疏远”、卑贱者”严,而对亲近者宽。人情网”干扰了这些管理者的执法。由此,在这些企业中就出现了一批享有法”外特权的管理者及他们的近爱者”。这样的管理,很难使规章制度落到实处,起到作用,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3 厚赏重罚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文意】

奖赏不如优厚一些,使民众贪图它;赞誉、表彰不如美好一些,使民众觉得它是一种光荣;处罚不如严厉一些,使民众害怕它;贬斥不如丑恶一些,使众觉得它是一种耻辱。【商战例析】

韩非的厚赏重罚的思想,是在战国时期社会严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需要拔乱反正的时期,厚赏重罚无疑是可行的做法,是迅速煞住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使社会从无序转向有序的有力武器。当社会严重混乱,歪风邪气已占优势,形成恶习时,如果不对这种恶习施以重罚,而只进行正常的惩处,是无济于事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拟提倡的新的社会风气,如果不以厚赏加以鼓励,也是难以为人们所接受的。因此,对于在这样历史条件下韩非的厚赏重罚的主张,应该是无可非议的。

在将厚赏重罚运用于现代管理时,是必需谨慎注意的。它的适应范围,大体是两种情况:一是社会、企业整体处于无序状态,百废待兴,需要拔乱反正时;二是需要集中力量打击、煞住某方面的歪风邪气,或者需要集中力量提倡、培育某种新风尚时,可在某一特定的领域、方面有限度地施行厚赏重罚。实践证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实行厚赏重罚的效果,总体是比较好的。

新加坡对环境卫生利用高额罚款的办法,以保障迅速建成优美的城市环境。如在那里,随地丢一个烟头,要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6000元,如此高额的惩罚,使人们望而生畏,效果自然理想。由此也使人联想到北京。

在早期,北京市规定随地吐痰罚款5角。由于罚款甚微,很多人对此并不在乎。有的在受到罚款5角后,硬要再吐一口,为了迅速克服随地吐痰的陋习,几年前把罚款涨了10倍,变成了5元。这一下,人们心痛了,随地吐痰的现象在市区主要街道上也就很快消失了。

2.4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赏者有诽谤,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赏誉同轨,非诛俱行[4]。

【文意】

刑罚的繁杂混乱,是赞誉失误的结果;奖赏和赞誉不相称、矛盾、冲突,那么,民众就会犹豫不决,因为人们对赞誉的看重和他们对赏赐的看重是相同的,在人们心目中,赏赐和赞誉同样处于重要的位置。如果对于受到奖赏的人,在授奖的同时以加以毁谤,那就不能用奖赏去鼓励人们效仿受奖者的行为。如果对受惩罚的人,在受罚的同时又加以赞誉,那就不能用惩罚来禁止受罚者的错误行为。因此,在实施赏罚时,奖赏要和赞誉相结合,相统一,惩罚要和抵毁、否定的舆论并用。

【商战例析】

韩非的这段话,讲了几个值得现代管理注意的问题。首先,人们求利,重视得到赏。但人的欲望、需求是多样的、多层次的,而决不是单一的。求利、求赏决非人的全部需求,也不是人的最高需求。奖赏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强化手段。但是,激励、强化的手段决非奖赏一种。求名,自尊的需要,是人性重要的、较高层次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需要甚至比求利、求赏的需要更重要、更迫切。因此,表扬、批评、毁誉就成为激励的一个重要手段,强化人们行为的有力工具。一个高明的管理者,应该从人的欲望、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激励、强化手段,去控制、改变、塑造人的行为,而不能只停留在赏罚这一功能上。韩非所说的民之重名与其重赏也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应该说,这一点是符合现代管理实践的需要的,也是和西方出现的行为科学的理论相一致的。

其次,赏罚和毁誉相结合、相一致,才能确保赏罚功能的实现,才能更圆满地实现预期的赏罚功能。赏罚、毁誉两种激励、强化手段同时运用物质、精神两种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力量结合起来进行,当然比其中一种力量孤立运作,效果要好得多。在当今管理中,提倡物质鼓励的同时,要与精神鼓励相结合;在精神激励的同时,要有一定的物质内容。这种倾向与韩非子的不是很吻合吗?

第三,赏罚、毁誉这两种激励、强化手段所激励、强化的方向,必须保持一致。这就是韩非所说的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在管理实践中当运用多种激励、强化手段去激励、强化某一行为时,最忌讳的就是各种激励、强化手段之间矛盾、冲突。如果这样,那么,预期的激励、强化目的就根本无法实现。对于后者,韩非把它的种种表现归纳成两种类型。

(1)赏誉不当”,赏者有诽”。其结果,是民疑”,人们弄不清楚你到底提倡、鼓励什么,打击、抑制什么。而民疑”的直接后果,是奖赏应有的劝善”的功能无法实现。这种情况,在现实的管理中并不少见。如某人由于创造发明,或者在市场开拓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按制度领到了高额奖金。但是,在企业评先进人物时,他不在其中,在光荣榜”上也名落孙山。试想,这种矛盾赏誉,给人什么概念?人们到底该不该向他学习?这个得高额奖金的人,到底是不是领导所肯定的要人们学习的榜样?而这一疑”,高额奖金应有的劝善”作用也就消失。付出了一笔不小的投入(奖金),但毫无产出,不太亏了吗?更有甚者,一边付给此人高额奖金,一边又造舆论,说这个人十分私利,他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多得几个奖金,这就是赏者有诽”,被赏者在舆论上成为谋取私利的小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劝善”作用,反而带来了鄙视这种行为的反面结果,真所谓背道而驰。

(2)罚者有誉”。其结果是不足以禁”。而不足以禁”的直接后果,是邪恶、过失行为不受抑制,频频发生,这样,必然刑烦”,以刑去刑”的目的无法实现。这种情况,在现实管理中也屡有发生。如某人由于某种过失而按制度被处于罚款,甚至是相当数量的罚款。但是在罚款的同时领导又为他辩解,说他是一个好人,只是偶然失误,为他叫屈、惋惜。甚至,在这个问题上刚刚惩罚了他,几乎同时,又在别的场合表扬、赞誉他。试想,如此边罚边誉,它带给人们的是什么信息?应该说是矛盾、混乱的信息。罚,给人传递的是禁”的信息,而誉”带给人的是扬”的信息,在这矛盾的信息中,惩罚的禁恶”、止境内之邪”的功能,被誉”的鼓励、提倡所冲击、掩埋。其结果,必然是不足以禁”。这样,此人的过失无法引起人们注视、自觉抑制。由此,在此人被罚之后,类似的过失决不会因为此人被罚而减少,而是照犯不误。而罚这一措施,除了过失者被罚了几个钱以外,再无任何效果。如此,惩罚这一手段的作用显得不大,这正是为罚而罚”了。

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运用赏罚手段时,应该做到赏罚同轨,适当分明。法家思想历史局限性及在现代管理中的扬弃韩非做为法家集大成者,他关于法、术、势一体的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管理思想体系顺应了当时历史的需要,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朝倾覆后,尤其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但是,在管理领域中尤其在国家管理(治国,为政)的领域中,韩非的管理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韩非管理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在当今民主政治成为世界总趋势的情况下,韩非管理思想体系的本质——极端专制的中央集权,显然已经过时、落伍,成为逆当今历史潮流的东西了。在韩非的管理思想体系中,没有一点点民主的影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是糟粕无疑,在现代管理中丝毫没有立足之地,更无继承、借鉴的必要。

然而,即使在这个问题上,似乎也不应简单从事,并由此引伸出韩非管理思想体系与现代管理无关的结论。

韩非管理思想体系中的治民”、治国”等实质内容,在现代管理中并非完全过时,而仍有现实意义。韩非的治民、治国,是控制被管理者,使他们按管理者(君主)的意志办事。这一点与当今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对口的。因此,韩非管理思想体系从本质上看,在现代管理中仍有借鉴的价值,有认真扬弃的必要。

韩非所主张的中央、君主对立法权和对官吏执法的控制权的集权,以现代管理来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对于企业管理来讲,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设想,在一个企业中,规章制度、条例、纪律、政策的制定权,如果不集中于最高管理层,而由各层次的管理者自行其事,那末,其后果是很难想像的。那样的企业,政令如何能畅通,管理怎能有序、统一?在企业中,立法”以后,执法”的具体工作当然不可能由最高管理层事必躬亲”,而必须由各层次的管理者去实施。因此,执法”权必须相应地授于各层次的管理者。但是,如果

在执法”问题上只进行授权,而没有必要监督、控制,那么,就难以保障执法”权的正常行使。为此,韩非所强调的对执法者的控制权的集权,在企业管理中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所立之法”的顺利、正确地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韩非管理思想体系的本质,从总体上看,已经过时。但是,在其内部仍有较多的合理内

涵。这些合理的内核,是今天研究、借鉴韩非管理思想的立足点、出发点。

综上所述,管理的现代化必须做到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因此,推进管理现代化,要对法家管理思想理念来一番科学的吸收与消化。我们既要洋为中用”又要古为今用”,要从法家管理思想体系,从先秦哲人谋略中汲取丰富营养,使我们民族诸多美德、苦干精神、聪明才智与现代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1]马 中.中国哲人的大思路[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730~824.[2]陈世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现代经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81~238.[3]陈荣耀.东方文化与管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64~73.[4]单 宝.中国管理思想史[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56~69.【吴声怡:福建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副教授;余 忠、邓燕雯、李金耀:福建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收稿日期:1999-07-11】·04·《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卷

第五篇:44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倾其一生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陶行知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并且在现代教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有他的“创造教育”思想更是为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加孩子们对生活的理解,开拓孩子的思维,让语文教育真正的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本文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及实际生活提出其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字: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实践

正文:

谈及语文,大家并不陌生,而语文的学习,实际就是读和写的学习过程,读,就是阅读、理解;写,也就是写字和作文。究其深层来源即是现实生活。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语文的所在。例如我们每天的对话交流,阅读文章等。现代语文教育与以往呆板、生硬、无趣的语文教育已经截然不同了。陶行知在教育思想中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现在教育的指向标。

所谓生活教育,也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导学生做自己的主人,不断提升自己。生活教育分为3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了许多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除此之外,“创造教育”也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中亟待渗透的教育理念。

本人结合自身多年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识,谈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本人粗浅的体会。

一、运用“生活教育”理论,将语文融入现实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视不变,及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由此可见,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传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并不能让学生们理解其真正的现实意义,导致教学呆板、无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到一起,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

1、回归本真,还原语文教育的真谛

语文来源于生活,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也都是语文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应该与社会结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大千世界中让学生感悟语文的真谛,若是仅仅将语文教育停留在课本、教堂之中是难以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陶行知曾说过,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人类社会,还包括整个自然界。在语文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培养。例如在课文《钓鱼的启示》中,描写一个十一岁的小男孩,在陪父亲钓鱼中得到的启示。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跟着父母钓鱼的事情,并说说钓鱼之后自身的收获,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然后可以分成小组讨论,各自钓鱼的经历,最后由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来谈谈通过自身钓鱼,以及这篇文章的学习,所得到的心得体会。这样一种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来学习课文的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并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融入社会,发现生活避免教育与社会脱节

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中包含语文,语文中体现生活,二者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我们生活在社会中,语文的教育更不能离开生活,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中,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自然,在亲身体验中发现生活中的魅力所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去亲近自然,用手、用眼、用鼻子等亲身去感触食物,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参与社会调查,社会体现生活等活动。都是生活教育思想的最好呈现。例如在一篇“我是小小推销员”习作中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把,真正的帮助孩子融入社会,学会生活的真谛。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效的防止了教育与社会的脱节,与父母的脱节。

3、转换角色,达成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教学方法论,在语文教学中,教和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做,陶行知反对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而“教学做”则不仅仅是以教为中心,学习并且去做也是关键所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中试着和学生对调位置,让学生体会教的过程,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的目的。

二、做好引导,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又一大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手脑联动,首脑双全,培育学生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并且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离开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当今社会提倡人才教育,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有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手脑结合才是创造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要时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有创新思维,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一个手工作品去挖掘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多给学生提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

三、结论

语文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之中。陶行知所提出的生活教育、创造性教育理论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深刻的借鉴及影响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将语文融入到生活、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真正的达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方明.陶行知全集【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志祥.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教学时效性—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2(8):51 【3】 薛法跟.小学语文教学.山西:山西太远出版社,2005 【4】 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下载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数学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定稿)

    内容摘要: 为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深入地了解和钻研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

    数学思想在因式分解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5篇

    数学思想在因式分解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 肃州区红山中学 李德涛 一、类比思想的渗透与应用 在因式分解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因式分解与因数分解进行类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从......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

    《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中阐述“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 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在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中阐述“数学是人们生活、......

    试论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20

    试论人本管理思想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正面临着重整提高的挑战。企业管理也从强调以物的管理转向重视对人的开发,是管理领域一次变革和创新,而把人......

    化归思想在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专业论文 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班级:11级数应四班 姓名:白英 化归思想在方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学思想进行数学中的方程教学,非常有利于方程知识的......

    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几点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分类讨论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几点应用 作者:杨欣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3年第06期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题策略.......

    高等数学中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渗透(范文大全)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高等数学中极限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渗透学生姓名:段锡朋 学 号:20121050225 专 业:数理基础科学 指导教师:葛瑜 2016年4月27日 目录 摘要 ..................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 一、数学模型的概念 数学模型是对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依存关系概括或近似表述的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公式和理论都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