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下数学教案-认识负数-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 教学目标:
xiaoxue.xuekeedu.com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示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生活中正负数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负翁的话题引入。富翁有100万元
负翁欠100万元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相反意思的量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表达这些内容。
2、齐读课题:四《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观察信息窗,提出问题。
零上13℃与零下3℃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比海平面低155.31米 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
评论(0)活动2【讲授】
二、合作探索
(一)借助温度计理解零上13℃、零下3℃以及0℃的含义。师:谁能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零上13℃与零下3℃是什么意思呢?(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对这两个温度的理解)零上13℃你能给大家比划比划么?(引出温度计)
师:(出示没有标0℃刻度的温度计)这有一个温度计,每小格代表1℃,那一大格就代表——10℃。它里面的水银会升高、会降低。(课件演示)
指一指零上13℃在哪里呢?要不要看看温度是怎么升高到那里的?(演示上升13个格)0℃呢?零下3℃?
师:要找零下,要确定谁的位置?看来,0很重要。出示标有0℃刻度的温度计 你知道0℃是怎么确定的吗?
出示:科学家把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
xiaoxue.xuekeedu.com
师:接着读小男孩的话,他告诉了我们什么?(分界线)
师:既然温度计以0℃为分界线,那0℃以上是什么温度?(零上温度)
0℃以下是什么温度?(零下温度)
那么0℃呢?
师展示:0℃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线。师:现在 零上13℃在哪里?(演示上升到零上13℃)那零下3℃的位置呢?看能不能降到那里? 观察这两个温度,它们有什么区别?
看看书上的同学说什么? 读57页最上面小男孩的话。师:一个零上、一个零下,它们的意思正好——相反。
(二)经历符号化产生的过程,创造符号 出示问题:怎样记录这两个温度呢?
师:我们刚才是用文字记录这两个温度的,如果我们这样用文字记录所有的温度,有什么感受?(太麻烦了)
师:那你能想一个更简洁的方法记录这两个温度吗?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看看能想到哪些记录方法。这样把你的想法写在你的练习纸上,并在小组交流一下,好吗?开始。
师:谁来給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记录方法?(小组长板演)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可能有以下几种:
↑13 ℃
↓3℃
+13℃
-3℃
13℃
-3℃
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三)观察比较,统一数学方法,认识正、负号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记录,真棒!请观察,不管是这样表示↑13 ℃、↓3℃,还是这样表示+13℃、-3℃,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都在前面加了两个相反的符号)
师:如果把前面的符号去掉行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我们前面加的两个符号挺有用的。
xiaoxue.xuekeedu.com
师:大家都有各自喜欢的表达方式,那怎样让大家看了都明白呢? 师:为了便于交流,我们要统一一种符号。在数学上,零上13℃、零下3℃用什么方法表示?请阅读课本第57页第一个红色方框里的内容。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师板书:+13℃、-3℃。
刚才很多同学也想到了这种方法。真了不起!很有数学家想的眼光。会读吗?(生读)
可能有读成加、减的,点名学生指正。在做加减运算时,当作运算符号读加、减,可是这里啊在表示相反意义的量的时候,这个符号叫做——正号和负号。
(指名再读+13-3)
小结:原来这两个符号也可以表示生活当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的100万,进一步认识正负数。、用正负数表示海拔高度,掌握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解决问题
师:这两个数据怎样表示?小组进行讨论。指
生
介
绍
想法。……
板书:-155.31 +831.7 师: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生:0 师:怎么想的?生:0是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的分界线。看看书上同学是怎么想的,并补充。、归纳小结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有无数个。
评论(0)活动3【活动】
三、生活中的正负数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负数,想一想,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负数?出示小电脑问题。
学生试举例。
揭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xiaoxue.xuekeedu.com
师: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比如:
【练习】
四、练习
1.(1)如果女同学向右走两步,我们记作+2步,那么男同学向左走两步记作()步。原地不动,记作()。(2)如果男同学向左走3步,我们记作+3步,那么女同学向右走3步记作()步。
2、师:看来我们同学对正负数了解的还挺深刻,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出示课本第58页自主练习第2题。
3、智力抢答赛 【活动】
五、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正负数,生活中离不开正负数。我们的学习中就有正负数。同学们经过一天的努力,获取了知识可以用正数表示,相反在课上浪费了时间(搞小动作、说话),没有获取知识就可以用负数表示。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每天都得正数,不得负数。请同学们课下继续留心我们生活中的正负数。
【活动】板书设计
认识负数
负数
< 0 <
正数
-3℃
+13℃
13℃
相
+38℃
-155.31米
反
+831.7米
……
……
第二篇: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的认识-青岛版 (2014秋)【小学学科网】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xiaoxue.xuekeedu.com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上课伊始观看动画片“阿福的新衣”,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刻度尺,通过看、量、说等形式形成1厘米的表象,并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在讲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特点,以活动为主,图片动画展示为辅,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厘米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尺子已经有一些了解,但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测量长度,对长度单位的概念,1厘米究竟是多少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本节课重难点帮助孩子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把直尺,一个学具盒(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块、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看动画片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部,你们想看吗?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要注意仔细观察片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1.播放动画,师生共赏
2.2.师:谁来告诉大家故事里有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 3.学生汇报(师生同做“一扎”的长度,并比较是否一样长。)
xiaoxue.xuekeedu.com
4.师: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扎不一样长,结果闹出了笑话。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能使师傅和徒弟量的衣服一样大呢?
5.学生讨论并汇报
6.教师小结:有的同学说用木棍量,也有的同学说用绳量„„但是这些办法都不统一,也不方便,于是人们在不断地测量、实践过程中逐渐确定了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课件展示图片)
7.师: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认识学生尺来学习一个比较小的测量单位(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有趣的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一)认识尺子
1.师:同学们的尺子大小不同、长短不同、颜色也各种各样。那么他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同桌两人把尺子放一块,仔细观察,找出尺子上的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梳理总结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二)认识1厘米
1.师:尺子我们已经认识了,你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课件展示0—1,1—2)2.师:你能发现这几个1厘米的数字之间有什么规律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不一样的1厘米吗?
5.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三)感知1厘米
xiaoxue.xuekeedu.com
1.师:把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小块放入拇指和食指之间轻轻地捏着,然后轻轻地抽出小块,保持手指间的距离不变,这大约就是1厘米。
2.师生同做。
3.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4.学生交流汇报。
5.小组合作,从准备好的物品中找出大约1厘米长的物品。
[设计意图:1 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借助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直观上使孩子对1厘米长度初步建立表象,通过各项活动使孩子们在比划——找的过程中深刻丰富了表象。]
(四)认识几厘米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找到了这么多长是1厘米的物品,看来的确认识1厘米了;那么2个1厘米拉起手来你知道是几厘米吗?你能从尺子上找出来吗?
2.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3.找5厘米、10厘米
4.结论:几厘米就是几大格。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纠正测量方法
1.师:师傅与徒弟给阿福把衣服做小了后,意识到了测量的重要性,于是组织了一次测量比赛。他们邀请同学们来做评委。下面是几位选手的测量过程,请各位评委评判一下。
(课件出示图片,老师喊开始后,认为对的举右手,认为错的不举手。)2.讨论:我们在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交流)
3.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着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二)测量
1.量一量红色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课件出示)。2.学生从学具盒中找出红色正方形动手操作量一量。
3.巡视观察学生测量的方法,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4.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xiaoxue.xuekeedu.com
5.一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测量,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6.小组合作参与到测量比赛中:测量曲别针、长方形的长和宽、三角形的长边,并填入表格(每小组一张表格)
四、课堂总结:
想一想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回顾交流)
第三篇:五年级下数学教案-噪音污染-青岛版【小学学科网】
(1)在1/5和1/6之间的分数有多少个?你能写出几个?(2)(3/11-6/7+3/4)+(8/11+6/7-1/2)
xiaoxue.xuekeedu.com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主要是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促进知识在脑中的进一步建构和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先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最后进行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知识的复习与环境把保护的主题相互辉映,促使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文品格齐头并进。
第四篇:二年级下数学教案-解决问题-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休闲假日—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91—93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2、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思考的过程与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3、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一、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这里有一张小刚一家出去旅游时拍的照片,我们一起看一下!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1生: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停了9辆大汽车。生: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还剩5人。
2生:打乱顺序汇报出信息。师:你们可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你能给这些信息分分类吗?【PPT】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师:1那你能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信息我们分好类了,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个数学问题吗? 生: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生: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师:你能提个比多比少的问题吗?)生:一共有多少辆汽车? 生:小汽车有多少辆?
生: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多少辆?„„
xiaoxue.xuekeedu.com
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解决问题”吧!【板贴课题:解决问题】
【讲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解决问题“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分步解决乘加问题)师:我们先来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一起齐读一遍信息和问题。生:齐读信息+问题。
师: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有想法了就在答题纸上列式算一算。完成后,和你的伙伴们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找汇报的学生1或2,都投影展示答题纸)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说时,教师对应贴板贴】
生1:(从条件出发)通过“9人一组,已经分了4个组”这两条信息可以求出4组一共有多少人,所以先列式9×4=36(人),然后和剩下的5人加起来就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列算式36+5=41(人)。
生2:(从问题出发)旅游团的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已经分好的,另一部分是剩下的没有分组的5人。已经分好的人数不知道,所以要先列式9×4=36(人)求出已经分好的,再加上知道的剩下的5人,就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了。
师:(1生汇报完后)有谁和他的想法一样?(生举手)你们的想法很不错!有没有谁有不同的想法?(引导说另外一种思路)
师:有谁和他的想法一样?这种想法也很棒!
(小结)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很善于思考,说的这么好!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两个同学汇报的,XX是从先根据信息想问题,而xx是根据问题找信息。他们的思路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先求的什么?
生:已经分了的“4个组有多少人?”【板书:先求4个组有多少人】 师:列出算式?
生:9×4=36(人)【板书】
师:然后再求一共有多少人,【板贴:然后求一共有多少人】就可以把刚才求出来的已经分了的人数再加上还剩的5人,用36+5=41(人)列式。【板书】
这道题现在我们做完了吗? 生:还没有写答。
xiaoxue.xuekeedu.com
师:对,列完算式后我们还要记得写上“答”!我们一起说,答:„„ 生:旅游团一共有41人。【板贴:答:旅游团一共有41人。】 师:
同学们刚才这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表现的非常棒!我们赶快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你会解决吗?
(二)解决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分步解决乘减问题)师:齐读信息和问题。生:齐读信息+问题。
师: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有想法了就在答题纸上列式算一算。完成后,和你的伙伴们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找汇报的学生1,投影展示答题纸)和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我们一起来看XX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投影展示,学生上台说解题思路)
生1:(条件)根据信息“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可以列算式3×7=21(辆)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再减去大汽车的9辆,就能求出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用21-9=12(辆)列式。
师:XX说的,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和他的想法一样?
有没有和他的想法不一样的?再说另一种思路不用上台演示。生2: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需要知道小汽车和大汽车各有多少辆,大汽车知道有9辆,小汽车可以根据条件“小汽车停了3排,每排7辆”用3×7=21(辆)求出来,然后再减9辆大汽车就能求出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用21-9=12(辆)列式。
师:有谁和他的想法一样?这种想法也很棒!刚才两个同学汇报时,他们都是先求的什么?
生:已经分了的“小汽车有多少辆?”【板书: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师:列出算式?
生:3×7=21(辆)【板书】
xiaoxue.xuekeedu.com
师:然后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贴:然后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就可以用刚才求出来的小汽车的辆数减去大汽车的9辆,用21-9=12(辆)列式。【板书】
这道题现在我们做完了吗? 生:还没有写答。
师:对,列完算式后我们还要记得写上“答”!我们一起说,答:„„ 生: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板贴:答: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三)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我们解决的两个问题,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都是两步计算。生:第一步都是用的乘法。
生:第一个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计算,第二个问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比多比少问题),用减法计算。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完善课题)
【练习】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三、拓展练习,提高能力
师:接下来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啦!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自主练习1 自主练习3 4 小青买了2筒乒乓球,每筒8元。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自主练习4 自主练习2
四、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第五篇:四年级下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青岛版(2014秋)【小学学科网】
xiaoxue.xuekeedu.com
巧手小工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方法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高的相关知识。
2.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提高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难点:运用已有的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方法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学校兴趣小组的活动丰富多彩,手工制作小组的同学正在做衣架呢!衣架的这一部分是什么形状的?你还在哪儿见过平行四边形?看来,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
关于平行四边形你都想了解什么?
评论(0)活动2【讲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主动迁移,自主探究
二、主动迁移,自主探究
(一)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1.回顾经验,提取方法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回顾一下,我们都研究过哪些平面图形?都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的?(板书:边 角)用什么方法研究的?
预设:用尺子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的。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谈话:今天我们就借助以前的经验自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看看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将你们的研究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然后小组交流完善,开始
吧!
3.全班交流,认识特征
谈话:谁来交流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结果?
xiaoxue.xuekeedu.com
预设1:用量一量的方法研究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征是:对边平行和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角的特征是:有4个角,对角相等。
预设2:用撕下来比一比的方法发现这些特征。
4.教师小结:虽然我们的研究方法不同,但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这组对边平行,这组对边也平行,就可以说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还发现了对边相等,有4个角,对角相等。
谈话:为什么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就叫平行四边形。
5.随机练习,制作图形
谈话:我们对平行四边形有了一些认识,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平行四边形?任选一种材料,可以围一围、拼一拼或者画一画、搭一搭来做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供材料:钉子板和皮筋、两个同样的三角形、点子图纸片、一组纸条 谈话:大家看,有围的、有拼的、有画的,还有搭的,用的材料不同,做出的为什么都是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高
1.谈话:刚才有同学提出了要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高,我们就用研究三角形的高的方法经验,在小组里自己研究。看要求:
(1)画一画
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说一说 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高有什么特点。2.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
谈话:(师呈现画有不同位置的高的学生作品)大家看,这些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为什么?
那你能不能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研究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哪些特征?
预设1: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一一对应。预设2:每个底上的高都有无数条 预设3:每个底上的高都相等。4.随机练习
xiaoxue.xuekeedu.com
说出下图中12厘米的这条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8厘米的这条高,它的底是几厘米?
谈话小结:的确,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是一一对应的。【练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运用知识,解释应用
三、运用知识,解释应用 1.算一算
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条边长3分米,周长10分米。你知道其它三条边的长度吗?
2.拉一拉
谈话:刚才有同学把长方形框架向外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再一拉又变了回来。对比这两个图形,你有什么思考与发现?
预设:平行四边形轻轻一拉,就变扁了,说明它不像三角形那样有稳固性,它容易变形。
师引导: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刚刚提到的衣架。还在哪儿见过?
【练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沟通联系,深化认识
四、沟通联系,深化认识
你在拉动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
预设:长方形一拉就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两个图形之间关系很密切。当角变成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又变成了长方形。
师引导:如果用一个大圈和一个小圈分别表示这两个图形,那该怎样填? 【活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全面回顾,反思提升
五、全面回顾,反思提升
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回忆一下,我们是这样研究的?
xiaoxue.xuekeedu.com
大家根据情境提出了很多想要研究的问题,又借助以前研究平面图形的经验方法,自己探究出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了高。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你们用到了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迁移。用已有的经验方法来研究新知识。大家还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还发现了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
课件出示:
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借助经验,自主探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沟通联系,深化认识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1.知识方面:我知道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会了画高。
2.方法方面: 我知道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迁移。当你碰到新问题时就可以想想以前的和它差不多的问题,用以前的经验,来帮助解决。
3.情感方面:我感到小组同学们一起学习,可以有更多新发现。【作业】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课外作业,自主探究
六、课外作业,自主探究
谈话:大家有了这么多收获,你想不想用今天的本领来研究一种新图形?想研究哪种图形?课下大家就先研究一下梯形,下节课我们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