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教学案
谁都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学习目标:
1、了解受教育权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2、认识到自己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自觉珍惜受教育权。
3、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习重、难点:
受教育权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案例: 2004年6月,利川市二中扣压了该校高三年级学生陈超、向松波等7名拖欠学费的同学准考证,导致他们当年不能参加高考。事后,利川市纪委经过调查核实,对这起严重侵犯学生受教育权的违法行为作出了严肃处理,分别给予原利川市教育局长李任维、二中校长向林党内警告和撤销党内外职务的处分。
思考讨论: 利川市纪委为什么要对扣压学生准考证的相关当事人进行处罚,这案例说明了什么? 结论: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是违法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 制裁,公民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强调: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谁也不能剥夺我们的受教育权。
1、什么是受教育权(含义)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公民受教育权受法律保护
受教育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了解内容)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我国有关受教育权的法律有哪几部呢?
活动一: 自学课本,找出我国保护公民受教育权的相关法律,感受法律对我们的保护 活动二: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一个案例: 想一想:
朱道美的父母不让女儿上学的做法对吗? 面对父母的错误行为,朱道美应该怎样做?
假如辍学的朱道美来到法律服务中心向你咨询,你将怎样帮助她? 参考答案:
告诉她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①让她的父母明白我国的法律规定,动员他们把子女送到学校 ②寻求老师、亲友的帮助 ③可以求助当地教育管理部门 ④采取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起诉)
活动三:你来当法官!阅读课本第九页第二个案例: 想一想:
学校开除吴静的决定对吗?
假如她将学校告上法庭,而你是法官,你该怎样判案呢? 参考答案:
该校的做法是错误违法的。因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
该校的做法既违反了《宪法》的有关规定,也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学校义务的有关规定,侵犯和剥夺了学生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该校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停止侵害,让吴静回校读书,并向吴静及家长赔礼道歉。活动四:各抒己见 阅读课本第十页的案例
你们学校有这种分快慢班的现象吗?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参考答案:
分快慢班可能会严重挫伤一部分同学的自尊心,对学生不公平,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这也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的。
活动五: 小讨论 阅读课本第十一页的案例
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对这些同龄人说些什么呢? 参考答案:
我会这样说:
接受教育,不仅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更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权利。我们要积极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受教育权神圣不可侵犯。活动六:请你来评判
有同学说:“我们享有受教育权,学校没有权利开除我,我想咋样就咋样。”这个说法对吗? 参考答案:
——不正确。虽然宪法赋予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公民的这一项权利。但是公民也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因为受教育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一项义务。如果我们不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我们相对应的权利也会被剥夺。课堂小结
在生活中遇到侵害我们受教育权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办? 非诉讼方式:
①与侵权人进行协商交涉
②寻求学校老师、亲戚、朋友的帮助
③向教育局、妇联、当地政府、媒体等有关部门反映 诉讼方式:
向当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今天,我们在学校读书,是在享受法律赋予我们的受教育权。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已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也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自觉履行好受教育的义务。
第二篇:我们是主人教学案
我们是主人教学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建设集体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第三《承担责任》,进一步从行为习惯养成角度引导学生关心集体、承担责任、为集体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是第一、二内容的提升,主要由学生自身完成并实践对集体生活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对集体负有责任。承担应有的责任,是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建设集体的最好办法。本重点讲解了我们是主人和我们的责任两个重点问题。
【学情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青少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对集体的关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活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和营造氛围,合作与互动的学习方式,体现新程观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评价观。结合学校和班级的事例,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深刻体会我们作为集体中的主人,应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学习方法】
通过学生思考、合作讨论等方式,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参与中自主体会环环相扣的教学内容,培养概括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习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人翁精神,参与集体事务,为集体做事,爱护集体的荣誉。培养学生做事的热情,学会基本的为集体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努力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对集体的责任。
能力目标:
懂得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都因社会身份的不同而负有不同的责任,并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
知识目标:
明确学生作为学校和班级成员所负有的责任。承担责任的好处与代价,不承担责任的后果。学会承担责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责任,了解承担责任或不承担责任的不同后果,强化其责任意识,解决如何为集体承担责任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深刻体会承担责任对个人和他人、集体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一方面,个人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离不开集体。另一方面,集体由个人组成,集体也离不开个人。)
巩固旧知,承上启下
导入新
播放动画片《三个和尚》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请大家思考: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是什么?
师:在我们的集体中,大家一定要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需要对集体事务明确分工,分清责任,就可以使每一个成员自觉、主动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真正成为集体的主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承担责任》的第一框《我们是主人》
出示本题:《我们是主人》
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主题,同时也为后面“承担社会责任”的教学做铺垫。
我思我悟
我学我辨
第一层次:我是一颗小水滴
师:从XX年9月,我们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就成为了旭阳学校中学部七年级()班的主人,每个人都要承担起建设班级和学校的责任。
出示材料,请学生讨论并回答。
李雯是学校中的学习尖子,而且也能歌善舞,是学校有名的才女。为了永远保持“年级第一”的学习成绩,她拒绝参加任何班级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平时对班级和学校的事情也不闻不问,即使是能够发挥她特长的文艺活动,她也拒绝参加。她说,只有市级以上组织的歌舞比赛才参加,除此之外,自己没有义务为学校的活动出力。
请回答:
1、李雯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2、李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她有哪些思想顾虑?这种想法有无道理?对她有什么好处?
4、如果在我们班,同学们都不参加集体活动,对班级的事情不闻不问,班里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李雯的做法对吗?对她自己可能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懂得,和李雯一样,虽然很多同学只是集体中的普通一员,但我们也要,而且应该为集体承担责任,那么,作为普通一员,我们又该承担哪些责任,作出哪些贡献?
分层次,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交流做法。
A、有特长的普通学生,发挥各自的一技之长,作出贡献。
如:学习好;文艺好;书写、绘画好;体育好……
B、无特长的普通学生,尽其所能,作贡献。
师小结:看来,即使我们是班里的普通一员,即使我没有任何特长,我们也要为班级承担责任,而且承担责任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人翁精神,参与集体事务,为集体做事,爱护集体的荣誉。思想觉悟的提高为后面的行为实践奠定了基础。
在正面明理的层次上,批驳了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误区,进一步明确班级中的大部分群体,该怎样承担责任。
畅所欲言
分享智慧
第二层次:我是班委
过渡:虽然我们都是班级的主人,但在集体中也有着不同的角色,有些同学担任班干部,那么,作为班委,我们要不要承担责任呢?
材料:班上要进行班委改选,老师提倡大家自愿参加竞选。王强觉得很犹豫……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思维活动:
1、王强面临什么问题?
2、由于刚入学时,大家彼此不太熟悉,不太了解。所以,我指定了咱们的班委。我们下学期,也将竞选班委。根据你们以往担任班委或参加竞选的经历,你们的父母、身边的同学对此持什么态度?
(出示幻灯)
他的朋友说:你放心,我们几个人会帮你拉选票。选上班委以后,遇到事情,老师会尊重你的意见。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老师也容易原谅。我们有什么情况,你可以帮我们打“掩护”。
母亲表示反对:负责班委工作,会占用你一部分学习时间,对你的学习造成影响。本来你的成绩就不拔尖,干嘛还要凑这个热闹?
父亲提醒他:负责班委工作也许会减少你和朋友在一起娱乐的时间,可能会使有些同学感到高兴,也可能会使某些同学很不满意。要做到大家都高兴是很困难的。即使你坚持原则,也可能有人埋怨你不公平,你能承受得住吗?
3、你是否会参加班委竞选?并谈谈理由。
4、如果王强参加了竞选,并成功当选。那么,作为班委,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学生回答;
出示幻灯片:我们的班委会,请班干部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大家也许会得到同学们的误解、甚至是一些风言风语,你们遇到过吗?当时你的心理感受如何?怎样面对?
(如:爱出风头;老师的内线;爱打小报告,惹人讨厌……)
教师小结:作为班干部,我们不仅是班级的主人,也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都要尽职尽责的承担起管理班级的责任,做出自己的贡献,不辜负同学、老师的信任和期待。
用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最为班干部,更应该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承担集体责任。
对前面的故事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明确班委会成员为班级承担的责任。
集思广益
境界提升
第三层次:共同的责任
过渡:其实,作为班级和学校的小主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成为一个先进、优秀的集体,这就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增强集体荣誉感,承担能够为班级、学校争光的责任,这也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共同的责任。这个责任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承担呢?
辨析:校运动会上,小丽参加了800米长跑,却只得了最后一名,没能为班级争光,对此事,小丽该不该负责?
(不该,的确小丽没有任何责任,因为在这事上她并非不愿为班级争光,而是不具备为班级争光的实力。)
师:什么是责任呢?责任是指那些我们应该、而且能够承担的事情。
本层次内容是对前两个层次的升华,对学生的思想境界进一步提升,从而激发学生为班级、学校承担责任的热情,并自觉地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收获园地
让学生谈谈自己在本节的收获,教师适当点播。让学生能够体会到:
(多媒体展示结论):
1、有些人之所以不愿承担责任,往往是由于责任不清引起的。所以,我们在集体中应该明确责任。
2、不同的人在集体中处于不同的角色,在集体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无论是普通一员,还是班委,各有各的责任,但也只是承担不同方面的责任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都承担着能够为班级、学校争光的责任,这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
3、在集体中承担责任的方式是多样的,而且付出的代价与回报不同,感受不同。
最后把梁启超先生的一段作为教师寄语送给学生:《最苦与最乐》(配乐朗诵)
本环节力图让学生对本知识有个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堂总结
如果把集体比作一只火炉,那么,我们每个成员对集体的贡献就是一块块木炭,只有大家不断地为火炉添加木炭,才能使集体之火越燃越旺,个人也能从集体中得到温暖。尽管我们现在的年龄、能力都还有限,能够为集体承担的责任有多有少、有大有小,但只要我们有了责任意识,并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就可以说:我们无愧于集体,我是集体的主人。
后作业
通过本的学习和实践体验,同学们对责任有了初步的认识,让我们把实践的结果记录下来吧。这或许是你的第一份承担责任的记录!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将一个月内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和自我评价认真记录下来,填写成长记录──承担责任篇。
成长记录──承担责任篇
责任内容
代价
回报
体验与感悟
履行责任能力
自我评价
将教学内容由内延伸到外,巩固学习效果,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教学资料:
最苦与最乐(节选)
梁启超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第三篇: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吗?
3、声音是借助于什么向外传声的?
4、传声介质有哪些?真空能不能传声?
引入新课:老师的讲课声大家都能听到,你想过没有,为什么你能听到我的讲课声呢?它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1、要有声源;
2、要有传声介质;
3、人耳能感受声音。前两个我们上节课已经讨论过了,这节课我们通过对人耳朵的学习,认识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2、猜想与假设:大家猜想一样,人耳要想能感受声波的振动,它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呢? 上节课我们知道,声音在传播时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声波本身就携带着大量的声音信息,这些信息要能被我们所感受,人耳中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让同学们每人吹一个气球,双手捧起,然后老师在讲台前用较低沉的声音大声说话,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总结:人耳中要有一个能接收声音的“膜”。
3、老师通过幻灯片讲解人耳的结构,及声音是如何被我们感知的。并板书如下内容:
外界的声音→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
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耳聋叫神经性耳聋,它不易治愈;如果耳聋是由非神经性引起的,而只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叫做非神经性耳聋,它是比较容易治疗的。介绍贝多芬的耳聋就是非神经性耳聋,他是通过骨传导听声音的,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创做出了大量的乐曲。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聋哑人的良好思想品质。
5、尝试用骨传导听声音 方法
1、用音叉听声音
(1)将敲响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2)用手指将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尾部用嘴咬住,看能否听到声音,并比较一下,声音有什么不同。
方法
2、用笔杆听声音
(1)先咬住笔杆的一端,用手指弹击他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
(2)将牙松开,仍用指弹击笔杆的另一端,这时再感受声音,两次的声音一样吗?
方法
3、用录音机录下一个学生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学生的一段说话声,然后再放出来,让全班同学听,问这位学生:你自己感到录音机里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了吗?然后再问全体学生:这是他平时的声音吗?
这位学生认为录音机里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其他同学则认为这就是他平时的声音,这说明这位同学自己听到的声音有骨传导的成分,而通过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其他同学听他平时的说话声就只有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了,所以他们听起来是有差别的。
6、双耳效应
由于声音传到人的两只耳朵时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有时会有不同,人们通过这种微小的差异就能判断出声源的方向及位置,这就是双耳效应。
观看录像(双耳效应)。
7、双耳效应的小游戏
根据录像中的介绍,我们也做个小游戏。让一位同学的一只耳朵堵上,只用一只听声音,并且合上眼,找一位同学要他的旁边拍手,看这位同学对声源的感觉如何。如果把堵上的耳朵再放开,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看他对声源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三、小结
四、课堂练习
知识点1:人耳的主要构造和作用。了解人耳的主要功能。
1.外界传来的声音会引起人耳___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再把信息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人的耳朵有外耳、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耳垂,它只起着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只有鼓膜损坏了,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 B.如果只有听小骨损坏了,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 C.如果听觉神经损坏了,使用助听器是不能听见声音的 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4.属于神经性耳聋的是()
A.耳蜗损伤 B.中耳鼓膜损伤 C.外耳道堵塞 D.听小骨损伤
5.人听到声音的条件是:⑴ ;⑵ _;⑶。
6.在我国古代有一幅非常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中对联的前一句包含了许多声学知识,风声、雨声是由于__________的__________发出的声音,而读书声是由于人的_________的________而发出的声音,它们又通过 的传播进入我们的耳朵。
7.铁路工人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够较早地听到远处驶来的火车的轰鸣声,是因为。
知识点2:骨传导。了解骨传导的传声原理和实际应用。
1.用手指把自己的双耳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自己能听到声音,说明了___________可以传播声音。
2.节日中放鞭炮时,声音太大,有人害怕地用双手堵住耳朵,但还是听到了鞭炮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人耳内的鼓膜、听小骨损坏了,人的听觉将会失去,声音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助听器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原理,使部分因耳障碍失去听觉的人听到声音。4.小红从小就很爱唱歌,为了参加歌唱大赛,她天天在家练,并且用录音机录下自己所唱的歌,以便改正某些不足之处。可放她自己的录音时,总觉得不太像自己的声音,她为此而感到迷惑。你能帮她分析一下吗?
答:这是因为听录音时,声音是通过__________传到耳膜的;而平常听自己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将声音传到耳朵中去的。
5.音乐家贝多芬,晚年时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为了调整钢琴的声音 B.为了听钢琴的声音 C.为了指挥弹琴的人演奏 D.为了指挥乐队的演奏
6.蛇是没有耳朵的,你知道吗?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敌人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___途径来听到声音的。
知识点3:双耳效应和立体声。了解双耳效应的原理和应用。
1.人们即使不用眼睛看,通过自己的听觉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人有两只耳朵,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__________以及其它特征不同,这种差异就是人判断_________的重要基础。2.人能听见双声道立体声广播中的立体声主要原因是()A.声音是立体的 B.人耳具有双耳效应 C.有两个扬声器 D.一只耳也可听见立体声 3.人要想通过广播听到立体音乐,至少需要几只喇叭()A.一只 B.两只 C.三只 D.无数只
4.立体声收音机、录音机上有这样一个标有“STEREO-MONO”的开关,它的作用是()A.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B.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有立体声的效果 C.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有立体声的效果
D.开关处于STEREO和MONO位置时,喇叭里的声音有立体声的效果
5.健康的耳朵,灵敏的双眼,是我们与他人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我们感知世界声音的窗口,那么,你是怎样爱护自己的耳朵的呢?请写出三条保护耳朵的措施。
第四篇:我们的远古祖先教学案
我们的远古祖先教学案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时:1
设计:
审核:
题第1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蓝田人
D.山顶洞人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A食物
B四肢的进化大脑的进化
D劳动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
B
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集体居住在山洞里
D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
手脚有明显分工
B
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懂得人工取火
D
过着群居生活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B
人工取火御寒
过着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A 石器
B 木棒 C 火把
D 弓箭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
北京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
半坡原始人类
D河姆渡原始人类
半坡原始人类1A
2B
3D
4D
A
7B
8D
9B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北京人
距今约70万—20万年
黄河流域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石器和木棒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但头部还保留着猿类的一些特征。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天然火
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体质,增强了与大自然斗争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重要提示:
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其它:
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浏览巩固。原始人类名
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
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堂组织学生自学文,完成学案学生充分展示后教师总结
[小结]对本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设计:张萍
审核:
班级:
姓名:
题第1
祖国近内的远古居民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学习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自学内容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蓝田人
D.山顶洞人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A食物
B四肢的进化大脑的进化
D劳动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
B
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集体居住在山洞里
D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
手脚有明显分工
B
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懂得人工取火
D
过着群居生活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A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B
人工取火御寒
过着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8.山顶洞人抵御野兽的攻击,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A 石器
B 木棒 C 火把
D 弓箭9在同一地点发现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
北京人
B北京人
山顶洞人山顶洞人
半坡原始人类
D河姆渡原始人类
半坡原始人类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10.①右图是什么人?距今约多少年,位于哪条河的流域?②图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③图中人物的体质特征有何特点?④图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对人类有何意义?合作探究学习11.考古学家对北京人遗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6个,头骨碎片、下颌骨、牙齿、肢骨碎片、胫骨等,分属40多个不同年龄的个体。同时还有10万多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的灰烬,其中兽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还有已经灭绝了的剑齿虎、肿骨鹿等„„(1)请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三、浏览巩固。原始人类名
称生活地点距今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造观念用火情况元谋人云南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北京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人工取火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时:2
设计:张萍
审核:
班级:
姓名:
题第2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教学程序教学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时量
(一)、复习与提问
(二)、学习新知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
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4农作物
水稻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
猪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
指导阅读复习提问:1: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3介绍、分析、提问三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思考: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时间:约四五千年地点:山东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原始手工业:黑陶
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时小结:自由发言,说出本的知识要点。提问: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拓展想象: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积极发言比较回答阅读思考分钟10分钟1分钟10分钟小结: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
分钟作业:
动手写一段小: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板书设计:
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1地点
长江流域的浙江2时间
约七千年前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耒4农作物
水稻定居生活
干栏式房屋6原始饲养业
猪7原始手工业
陶器
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地点
黄河流域的陕西2时间
约四五千年前3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4农耕作物
粟原始手工业
陶器
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1时间:约四五千年2地点:山东3生产工具:石镰
石锄4原始手工业:黑陶
白陶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
[小结] 七年级历史科教学案
时:1
设计:张萍
审核:
班级:
姓名:
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二、分组交流,展示提升。
三、浏览巩固。
四、抽测达标。
[导入新]
[小结]
第五篇:《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教学案设计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教学案设计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教学案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交往的内圈外圈、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一 教与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分析,总结出“内外圈”的划分、变化情况,说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内圈。
2学生认真分析提供的情境,总结广泛交往的作用、扩大交往范围的方式。通过阅读记住这两个知识点。
3学生结合所给的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践,分析并说出如何过自主的网络生活。标画并背诵此要点。
4学生参与辩论,明确网络是把“双刃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文明上网的做法。二 教与学重点 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三 教与学难点
网络是把”双刃剑”的理解 四 教法与学法设计
情境教学法、辩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五 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学生对搜集的时政大事进行播报,并对此时政大事谈出个人看法。【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展示两幅图片:
没有朋友好孤独
快乐成长好伙伴 学生思考并回答:上面两幅图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老师:高朋满座,朋友如云。珠玉不如善友,富贵莫如仁友。这是关于朋友的几句论述,反映了我们对友谊的渴望。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良朋好友,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二】
整体感知信息搜索
学生先读课本正文部分,解决三个问题:本节课主要讲了哪几个问题?标画答案。说出自己感觉困难的是哪些?困难在哪里?看完后尝试填写网络填空。
【三】
自主探究交流共享
学习任务一【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以下情境材料的设计以主人公“小凡”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情境
(一)小凡的自我介绍:
我叫小凡,小时的我主要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一起;长大的我除了和亲人在一起外,又结识了邻居、老师、同学,还找到了几个知心朋友。我现在是初中生了,每天主要和朋友们在一起,可快乐了。思考:
1小凡的交往圈有什么变化?尝试着用图形描绘一下他的交往圈。学生先阅读思考,尝试回答。对于形象描绘可先让学生尝试一下,必要时由老师进行提示。
【阅读相关链接:了解“内圈”“外圈”的内容】 2现在的你交往的“内圈”和小凡一样吗?是什么? 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与材料提示直接回答。主要观点归纳:
(1)
一个人的交往,以自我为圆心,由小及大,向外扩展,可划分为几个圆圈。
(2)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交往范围会逐步由“内圈”向“外圈“扩展,交往的 范围越来越大。
(3)
青少年时期,朋友圈是我们交往的主要内圈。
【设计意图】选材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理解知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学习任务二【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情境
(二)小凡的日记
暑假里,小凡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回来后,小凡在日记中写到:
“这次慰问活动我又结识了四位好友,他们各有自己的高招,让我受益匪浅。王亮歌唱得好;李文擅长电脑操作,张宇擅长数学,乔晓擅长写作。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的。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起来意犹未尽„.” 思考:
1他通过什么方式结交到好友?小凡结交的好友对他有什么益处?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必要时可进行合作交流,老师适当提示。2让学生说说自己交友的方式有哪些?你认为交往广泛对自己有什么作用?
这个思考题要注意概括的简洁性。主要观点归纳:(1)交往越广泛,越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2)参加公益活动或社会活动是由“内圈”向“外圈”发展,扩大交往的好方式。还有写信交笔友、参加同学聚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友等方式。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背下即可。
【设计意图】内容较为简单,让学生注重分析总结,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情境
(三)小凡的互联网生活
小凡爱上网,他通过互联网认识了几个外国中学生,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小凡了解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外国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懂的知识。在上网过程中小凡还遇到了几个网友,他们给小凡介绍了几个不良网站,但小凡从未浏览过,并且和这几个人终止了交往。思考:
1互联网带给小凡哪些有益的东西?针对后面的几个网友,小凡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如何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此题有点难度,可让学生先思考讨论,再发表个人看法。老师进行提示。主要观点归纳:
(1)
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拓宽交往渠道,甚至把交往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2)
正确使用互联网,汲取有益信息,结交良朋好友,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标画并让其记忆。
【设计意图】这是生活中较常见的情形,目的是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并做出正确的选择。知识梳理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一 交往的“内圈”和“外圈”
交往由小及大,向外扩展 2年龄增长,交往范围扩大 3青少年的交往内圈主要是朋友圈 二 由“内圈”向“外圈”发展
1交往广泛的作用 2扩大交往的方式 3过自主的网络生活 基本观点排查:
1交往有“内圈”和“外圈”之分,交往会由“内圈”向“外圈”发展。2朋友圈是青少年的主要内圈。
3由“内圈”向“外圈”发展,过自主的网络生活。【四】
走进生活 学以致用 情境
(四)小凡的班会
星期一下午,小凡班里召开班会,针对张阳和陈鹏晚上外出上网玩游戏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
1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生可做出选择,然后搜集本方的论据,(理论和实例都行)参与辩论,证明本方的观点。
老师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防止学生观点的片面性、极端性。老师提供的主要观点:
(1)网络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网络,汲取有益信息,结交良朋好友,有利于学习。(2)使用不当,迷恋上网,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你认为怎样做到文明上网?
学生先思考,四人一组交流意见,提供看法。老师要注意看法的全面性,提供的主要观点:
(1)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文明上网。(2)树立法制观念,不利用网络做危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事。(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多交益友,不交损友。(4)正确利用网络,抵制不良诱惑。
【设计意图】网络问题在学生中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很多同学对网络无法正确把握,迷恋上网,因此带来很多危害。借此活动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正确的行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让学生记录在课本或课堂笔记本上。【五】达标训练
巩固双基 一选择题
1嗷嗷待哺的婴儿主要是与妈妈交流,蹒跚学步的孩子主要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跑跳自如,咿呀学语的幼儿开始与熟悉的小朋友一起嬉戏„„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
A、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范围会逐步由内圈向外圈扩展,交往的范围会越来越大
B、我们要积极交往,不断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交往能力 C、参加公益活动是由内圈向外圈发展,扩大交往的好方式 D、交往有重要作用
2在学校里,我们要重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
①朋友圈是我们交往的主要外圈②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③从朋友那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帮助④朋友可以为你“两肋插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 3青少年在外圈交往中应该十分谨慎,避免盲从,这是因为()A.现实社会是成年人的交际圈,不适合青少年交往
B.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C.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复杂
D.现实社会生活中充满了尔虞我诈
4.朋友圈是青少年交往的主要内圈,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①在校园里,重视与同学的关系;②广交益友,让朋友伴随我们度过快乐时光;
③敞开心扉,积极交往,让交往充实我们的生活;
④看同学对自己帮助的多少,对自己帮助多的多交往,对自己没帮助的不交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关于互联网,下列认识错误的有()①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②它大大扩展了我们交往的空间; ③它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对青少年尤为不利;④网上都是不良诱惑,青少年不能上网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参考答案:1.A 2.D
3.C 4.A 5.C 二 非选择题 【设计意图】
材料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考察对“内外圈”的基础知识掌握,加强对“看法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指导。让学生警惕迷恋网络的危害。.材料一:小波非常聪明,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是班级网络游戏的高手,但他无心学习,满脑子装的都是游戏。他不屑与周围同学发展友谊,觉得他们太幼稚,却在网上结识了很多同样对游戏感兴趣的朋友。材料二:一项调查表明,在网吧上网的人群中,中学生占45%。有些青少年不接受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迷恋网游、网恋,荒废学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阅读上述材料,回答
(1)你赞成小波交友的做法吗?为什么?小波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交友?
(2)请谈谈你对中学生上网的看法。
第二问解题思路:带着问题读材料-----搜索信息 圈定答题的方向----联想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方法指导:看法类问题思路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个材料描述的行为性质是不能正确上网,带来危害。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学会文明上网。
组织答案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答准“双刃剑”和“文明上网的做法”。参考答案:
1不赞成。因为小波没做到善交益友,不交损友。这会影响他的学习、生活,给他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写信交笔友、参加公益活动或社会活动、参加同学聚会等方式交友。2.(1)中学生上网有利有弊。
正确使用网络,汲取有益信息,结交良朋好友,有利于学习。使用不当,迷恋上网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说网络是把“双刃剑”。
(2)中学生要学会文明上网,需做到:
a加强品德修养,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盲目从众。
b树立法制观念,不利用网络做危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的事。c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多交益友,不交损友。d正确利用网络,抵制不良诱惑。【六】总结升华
指导践行
学生说说本节课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做法。老师寄语:生活很美,有朋友的生活更美。多交好友,提高自我。网络虽好,正确把握,文明上网,欢乐如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