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课 外耳内耳生理教学
耳廓由软骨支架和皮肤组成,除耳垂部分,缺乏皮下脂肪组织,肌肉已经退化了,所以人耳的运动功能已经丧失,(跟动物相比,很多动物耳朵可以运动,人耳很少可以动)。耳廓前面皮肤与软骨粘连紧密,皮下组织很少,所以发生炎症肿胀时,感觉神经容易受到压迫导致剧痛,如果有血肿或者渗出物也很难吸收。耳廓血管浅薄、皮肤薄、缺乏皮下组织,所以容易冻伤。
对耳屏下方无软骨部位叫做耳垂,主要由脂肪、结缔组织组成。
耳前切迹:耳屏与耳轮角之间的凹陷。此处无软骨连接,故在此作切口可以不损伤软骨直接到达外耳道和乳突的骨膜。
耳廓后沟:耳廓后面较平整而稍微隆起的附着处叫耳廓后沟,是耳科手术定位的重要标志。
新生儿外耳道软骨和骨部发育不完全,由纤维组织构成,所以新生儿耳道狭窄而且易塌陷。1岁以下婴儿外耳道几乎由软骨构成。
耵聍和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外耳道皮肤脱落的上皮混合形成腊状耵聍。耵聍分为两种:干性耵聍和油性耵聍。
下颌神经耳颞支分布在外耳道前半部,所以人牙疼时,疼痛可以传至外耳道;迷走神经耳支分布在外耳道的后半部,刺激外耳道的皮肤时可以引起刺激性咳嗽。上颌动脉只供给外耳道;耳廓的前后面分别由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供给。膜指鼓膜,骨部就是指鼓膜以上的部分。鼓膜中心部最凹点相当于锤骨柄的尖端,称为脐。
自脐向上稍向前达紧张部上缘处,有一灰白色小突起名锤凸,即锤骨短突隆起的部位。
在脐与锤凸之间,有一白色条纹,称锤纹,为锤骨柄透过鼓膜表面的映影。自锤凸向前至鼓切迹前端有锤骨前襞,向后至鼓切迹后端有锤骨后
襞,两者均系锤骨短突挺起鼓膜所致,为紧张部与松弛部的分界线。用耳镜检査鼓膜时,自脐向前下达鼓膜边缘有一个三角形反光区,名光锥,系外来线被鼓膜的四面集中反射而成。
当鼓膜内陷时光锥可以变形或消失。婴儿由于鼓膜倾斜明显无光锥可见。
为便于描记,临床上常将鼓膜分为4个象限:即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的直线,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4个象限。锤骨、镫骨、砧骨三块听小骨,连接后形成锤砧关节和砧镫关节; 镫骨底板与内耳的外淋巴液相连,锤骨柄连接鼓膜;
听骨链将鼓膜感受的声压通过听骨链传导至镫骨底板,引起外淋巴液振动。
乳突的气化程度个恩体差异较大。根据气房发育程度,可将乳突分为4种类型:①气化型(pneumatic type):乳突全部气化,气房较大而间隔的骨壁较薄,此型 约占80%;
②板障型:乳突气化不良,气房较小而多,形如头颅骨的板障; ③硬化型:乳突未气化,骨质致密;
④混合型:上述3种类型中有任何两型同时存在或3型俱存者。
中耳结构介于外耳的空气传导和内耳的液体传导之间,它的作用就是匹配两种传导介质的阻抗差异,避免声音从低阻抗的空气介质传人高阻抗的液体介质引起声能损失。耳蜗外淋巴液的阻抗近似于海水,因此如果没有中耳的阻抗匹配作用,声音从空气到外淋巴液则至少要造成30dB的听力损失。
蜗窗的生理功能:蜗窗位于鼓阶的始端,面积约2mM2,薄而具有一定弹性。骨迷路内的外淋巴液压缩性很小,当镫骨向内移时,振动经前庭阶的外淋巴沿蜗孔、鼓阶再传到蜗窗,引起窗膜外凸。因此,蜗窗起到一种缓冲作用,为声波在外淋巴液中的传导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在病理条件下(如有鼓膜穿孔),蜗窗则不再是骨性耳蜗减压门户,而是成为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结果蜗窗膜振动引起的鼓阶外淋巴振动将干扰镫骨振动所引起的前庭阶外淋巴液的振动以及振动在基底膜上的传播,从而使听力下降。
鼓膜张肌和镫骨肌,均为横纹肌,分别受三叉神经运动支和面神经镫骨肌支支配。鼓膜张肌收缩时,鼓膜向内拉紧使鼓膜的紧张度增加,并相应地引起镫骨足板推向前庭窗,内耳外淋巴压力增高
镫骨肌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内拉紧。足板前部翘起,外淋巴液压力降低。中耳肌声反射可以防止噪声性内耳损伤。
鼓膜张肌反射阈大于镫骨肌反射阈。声强较弱时镫骨肌引起收缩,以防镫骨足板过度地推入前庭窗内;强声刺激时鼓膜张肌亦引起收缩,以增加鼓膜张力与减弱锤骨柄的活动。二肌相互作用,可防止或减轻耳蜗受损。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对于突发性的响声可在肌反射产生之前,耳蜗已遭损害,故其保护作用是有弱点.(爆聋)
咽鼓管软骨部具有弹性,平时呈闭合状态。每当吞咽、打哈欠、打喷嚏或大声喊叫时皆可使咽鼓管瞬间开放,从而调节鼓室内气压使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这样,中耳的传音装置才能维持正常活动,以利于声波的传导。如咽鼓管发生病变,则可使中耳腔成为负压,甚至液体渗出,引起渗出性中耳炎,表现为传导性听力减退。
鼓室与咽鼓管粘膜之杯状细胞与粘液腺产生的粘液,借咽鼓管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向鼻咽部排出。
咽鼓管软骨段粘膜较厚,表面的皱襞具有活瓣作用,加上粘膜上皮的纤毛运动,推动黏液痰由鼓室向鼻咽部运动,起着排液清除功能,对防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及感染病灶等进入鼓室有一定的作用。
因咽鼓管通常处于关闭状态,故能阻挡说话声、呼吸声等咽鼓管直接传入鼓室并振动鼓膜。
咽鼓管异常开放时,声波可直接经咽鼓管传入鼓室,振动鼓膜,故可听到呼吸声。因咽鼓管外1/3的鼓室段常处于开放状态,并呈逐渐变窄的漏斗状,表面被覆部分皱褶状的粘膜,甚似吸音结构。可吸收因蜗窗膜及鼓膜振动而引起的鼓室腔内的声波,故有消声作用。
第二篇:生理PBL教学总结[定稿]
生理教研室2011-2012学年PBL教学总结
生理教研室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2010级实验班开展了PBL教学,教学内容为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一章第三节甲状腺内分泌。全部教学内容在4个学时内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PBL教学学生的反应
在实施PBL教学之前,首先将即将进行的PBL教学的教学内容、目的、方法以及讨论小组的划分、问题的分配等交代清楚,留给学生大约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及准备课件。学生在了解该教学计划后主要的反应包括:
(1)面对一个挑战的兴奋;
(2)对于是否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的紧张;
(3)对于小组内任务的分配,部分学生表现出良好的领导和筹划能力;(4)大部分学生积极查找资料,认真准备课件,在实施过程中踊跃发言;(5)少数学生也会表现出“天塌下来有高个扛着”的态度,比较依赖他人的发言,自己不能充分准备材料,也不积极发言。
在教学实施后,学生的反应主要包括:
(1)回答问题得到肯定后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对于回答不完整的问题,在老师总结之后有恍然大悟的兴奋,同时常常充满了进一步研究资料继续探知的热情。
二、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由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2、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在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的基础上涉及多学科,使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对于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跳出书本,培养临床观念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施PBL教学的难点及存在的其他困难
1、学时少,限制学生发言的人次,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小组辩论探讨问题的时间。
2、由于不能做到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发言,有部分同学未能主动积极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PBL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目前尚难以在实验班以外的班级实行。
四、对实施PBL教学的师生应给予的政策等各方面的建议
1、学习国内外优秀院校的经验,在教学内容上逐渐完善,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料。
2、由于总体教学模式和学生知识背景的特点,在实验班实施PBL教学时,在教学模式方面,可探讨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灵活的实施方法,不必要照搬其他院校的模式或追求统一的模式。
第三篇:生理Ⅱ大纲(小班教学)2014
生理学Ⅱ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小班教学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014年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生理学 Ⅱ 课 程 号: 501075040 课程类别:
校级平台课
学
时:
学
分:
二、教材
郑煜主编,生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上、下册),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八年制教材),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Guyton AC, 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2th ed, Saunders 2011
四、成绩评定
终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见前言)
六、教学内容(见各章)
前 言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生理功能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功能活动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只有在了解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的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变化,一个器官的病变如何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治疗这些疾病所采用的各种医疗措施。因此,生理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学习。
生理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理学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生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此,生理学教学活动一方面重在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同时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问题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其教学方式除采取课堂讲授以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写综述、读书报告及临床病案讨论等。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大纲中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行。本大纲执行的理论课时数为64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2学时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学时
血液 4学时
血液循环 11学时
呼吸 7学时
消化和吸收 4学时
能量代谢与体温 3学时
尿的生成和排出 6学时 感觉器官的功能 4学时 神经系统的功能 11学时 内分泌 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掌握: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兴奋性和兴奋;负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正反馈概念。
熟悉: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非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方式:以对生理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为主题引导学生自学、查阅文献和讨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概念;细胞膜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特征;阈电位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
熟悉: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局部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环节;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电紧张电位;细胞的兴奋性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式:以细胞外的信号如何影响细胞内的功能活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如何引起骨骼肌的收缩,高血钾引起肌无力的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 血液的功能
掌握: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生理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凝血因子的概念;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鉴定;输血原则。
熟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抗凝血酶、肝素的作用;Rh血型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作用。
教学方式:针对血栓性疾病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生理止血和凝血的相关知识;讨论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重要性。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掌握: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心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特点、递质、受体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的自律性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贮备;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作用;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音的产生;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舒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其作用;高位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自身调节。
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根据在细胞生理一章已学习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总结、讲授、讨论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根据心脏泵血原理,讨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根据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讨论高血压的危害、治疗原则、药物选择;根据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原理,讨论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异常和水肿的发生机理;根据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原理,讨论调节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第五章 呼 吸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气道阻力;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各段的生理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化学感受器性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及意义)。
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的形式;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肺扩散容量;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了解:呼吸的意义,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无效腔;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的概念;呼吸膜的结构,组织换气;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二氧化碳离解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呼吸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和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
教学方式:以肺通气弹性阻力增加如何影响呼吸,慢性支气管炎对肺通气的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的危害和治疗,如何测定肺通气功能,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危 6
害,氧运输的特点,高原缺氧高原病,CO中毒的危害及预防,以及机体缺氧或CO2储留时如何进行调节等问题和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掌握:消化(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液的生理作用;唾液的主要成份及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胃的主要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胆汁的主要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形式;唾液分泌调节的特点;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胰液分泌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方式和部位;排便反射。
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活动的神经支配及作用;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呕吐;胆汁的性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及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
教学方式:以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为主线,结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生理学知识;根据第一个消化道激素发现和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的科学故事,指导学生设计一项实验证明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的能力。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产热的主要器官和形式;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熟悉: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体温调节(体热平衡,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和调定点学说)。
了解: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直接测热法的原理;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产热过程。
教学方式:针对肥胖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讨论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围绕体温相关问题学习讨论体温如何维持稳定,发烧以及退热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物理降温方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屏障及其通透性特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的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球旁器;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特点);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几种主要物质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及其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球一管平衡;肾交感神经在尿生成中的作用;尿量和排尿反射。
了解: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的神经支配和肾的血液供应特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尿生成的神经(肾交感神经)调 8
节;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作用;管-球反馈;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教学方式:以肾功能衰竭时的病案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尿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利尿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当尿量增多或减少时如何分析引起尿量变化的原因。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双眼会聚);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的基本要点;视敏度、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行波学说和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初步分析;耳蜗的微音器电位的概念。
熟悉: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野,双眼视觉;瞳孔对光反射;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折光系统的组成及成像);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和颜色视觉;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教学方式:以眼折光功能异常性疾病和老年性耳聋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及眼、耳的视觉和听觉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跨细胞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抑制的概念、特点);突触前抑制及其产生机制; 9
突触传递的特点;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牵涉痛的概念。脊休克的概念;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和意义;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特点(递质、受体及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
熟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痛觉,牵涉痛的产生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和运动单位;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条件反射及其形成。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和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电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特点、代谢和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功能;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脑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及其意义;觉醒与睡眠;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教学形式:以经典的发现神经递质的研究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查阅神经突触及传递的内容,讨论影响突触兴奋传递的因素,设计试验,验证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的作用等;以麻醉和镇痛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学讨论感觉产生的路径和机制;根据学习记忆的基本生理过程和原理,查阅、讨论如何提高记忆力及学习效率;以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为基础,查阅资料,自学讨论相关的神经生理学知识。
第十一章 内 分 泌
掌握:激素、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自分泌的概念;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了解:激素的分类。
教学方式:以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和糖尿病病案等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激素的生理功能及调节以及对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第四篇:国学第二课教学设计
《国学课》
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无违为孝》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二课选了《为政》篇中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问孝的应答之辞,孔子针对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作了各不相同的具体回答,展现了孝的丰富内涵,强调孝的根本在于敬,也就是子女对父母发自内心深处的尊敬。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每天的“每日一诵”小课程,初步能够正确诵读论语,虽然不能了解它的内涵与实践方法,但确实感受了君子基本的行为方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语感、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体察孔子对四人“问孝”回答的异同,理解“孝”的丰富含义,做到在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
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反复的涵咏中,体会“无违”的涵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时确定: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从第1课《孝为根本》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孝悌”是“为仁之本”。那么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学了第2课后我们就会了解孝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能借此对孔子的教学风格有所了解。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引出课题,一起走近儒家名士关于孝的谈论板书课题:无违为孝。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课。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1、2、3、4、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指名学生验证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教师范读。师生配乐读。
提问:这几段选段介绍了哪些人关于孝的疑问?学生回答:(展示课件相关)。5、6、7、追问:你认为孝应该是怎么样体现?指名答
师:孔子认为什么做法才算是孝的风范?请大家找出来,集体读一读。出示课件:无违。
三、猜:请大家合上课本猜一猜,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先理解字词,再理解讨论句子意思。)
证:翻开课本,结合注释,进入证义环节。教师展示句意,学生齐读。
五、悟:同学们,结合课文,找找孔子关于孝的回答?
四、学生讨论,回答。板书
1、举手读。
2、四个学生都向孔子问孝,但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孝”有丰富的内涵,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针对四人的不同特点,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说明孔子能够因材施教,真正结合弟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先相互分享,再举手或者指名分享)。
3、六、出示:“无违”(板书)
疑:回到开课,说说孔子在教学中是怎样把自己对“孝”的理解教给学生的呢?
七、结:小结本课内容,本课告诉我们孝顺的行为风范。齐诵经典,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无违
无违为孝 唯其疾之忧 孝敬父母
敬 尊敬长辈
第五篇:《第二课+遨游网站》教学设计
四年级 下册 执教:郭东红
第二课 遨游网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熟练使用 IE(Internet Explorer)浏览网页及网页中部分文字、图片、网页保存及网址的收藏方法和操作。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己在因特网上如何获取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
(3)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注意机房中的电磁辐射。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入虚拟的世界遨游,把握理论的指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避免上网的盲目性,以及指引学生健康上网。教学重点:
文字、图片、网页保存及网址的收藏。教学难点:
文字、图片、网页保存及网址的收藏的基本操作。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CAI集件。
教学方法:
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探讨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用问题的模式来引入,新课如何保存文字、网页、图片及收藏网址。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活动一:回到最近浏览过的网页
按〖后退〗按钮能再次浏览前面已经浏览过的网页,这种功能称为——〖导航〗。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活动二:保存网页
1、保存网页中的部分文字。(组编作文)选择文字 〖复制〗 〖粘贴〗(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
2、保存网页中的图片。(拼图游戏)
选择图片,然后在图片上右击后选择〖图片另存为〗,最后选择路径
〖保存〗。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
3、保存网页
〖文件〗 〖另存为〗 〖保存〗(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活动三:收藏网址
〖收藏〗 〖添加到收藏夹〗 〖确定〗(教师示范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下载文字、图片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2)如何下载录像、动画、软件等更多的资源? 探讨体会
(1)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中碰到了一些问题,试着在Internet的帮助下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