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苏教版
质量守恒定律
课标要求: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2.掌握质量守恒的原因; 3.初步了解质量守恒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一】:白磷燃烧 观察:(1)白磷的自燃现象
(2)mP+mO2===== mP5O2
小结:(1)白磷自燃现象跟红磷反应的现象相同。表达式为: P+O2 ====P2O
5(2)mP+mO2===== m P5O2
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1:利用上述装置,将白磷改为木炭实验是否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提问2: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
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
【活动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观察: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小结:根据实验事实得出: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提问: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有哪些?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自燃 ?
?
? 1 推导出: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物质总质量
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
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讨论】
1.烛越烧越短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对提问1中如果不用澄清的石灰水来吸收CO2气体,天平会怎么变化?
【练习】
1.现将4克H2完全燃烧,发现需要32克O2才行;则当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 为 克
2.要使3克C完全燃烧生成11克CO2;则需要O2的质量为 克。3.现将3克C与10克O2放于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结果发现还有2克O2存在;则生成CO2的质量为 克。
4.将4克A与16克B放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A、B刚好反应完,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9克,则同时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 克。
5.密闭容器里通入CO与O2的混合气体;其中有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后,该容器里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A、a/b B、a/(a+2b)C、a/2(a+b)D、a/2b 【课后练习】: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5克水加热变成5克水蒸气 B、5克食盐溶解于95克水中变成100克食盐水 C、100mL水加入到100mL酒精中,变成体积小于200mL的混合溶液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2.某化合物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氨气(NH3)、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化合 物中所含有的元素种类为
3.将3克A与13克B混合加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与D两种物质,且C与D两物质的质量比为3:5;则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 克。
4.将A、B、C三种物质各10克放于某一密封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C为4克;A为13克和一种新物质D;则D物质的质量为 克。
5.有人用一台砝码已生锈的天平来称取12.3食盐;则在操作没有错误的情况下,他实际称取的食盐质量 12.3克.(填:<、>或=)3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第三篇: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会画力臂
3、会用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 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学法指导] 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用我手头上的这些工具吗?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什么方法方便、省力?
2、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力的作用线?
3、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意的?
4、怎样才能正确的画出力臂?自己试一试。
5、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如何调节杠杆的平衡?
6、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得出的?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交流预习成果,说一说你的体会。(针对课前预习1回答)
2、仔细观察图11—2指出图中的工具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再模拟撬石头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杠杆: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杠杆,并分析它的五要素。例题分析:教师以羊角锤为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画法:
3、做书图11—4实验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公式中F1表示、F2表示 L1表示 L2表示
四、导学导练:
1、判断正误:
(1)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3)利用直棒撬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只能向下。()
2、画出图只各力的力臂: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4、力臂是指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__________.5、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________状态或作________________.6、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用公式表示为______
7、当杠杆在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我们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是使杠杆在平衡。
8、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9、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10、在一根长2米的杠杆的两端分别挂G1=30N和G2=50N的物体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在距G1为 米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江苏省无锡市滨湖中学九年级物理上册《11.4 功率》教案 苏科版
《11.4 功率》
教学 内容 课 题 课
程 标
准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四节——功率 第一课时:功率
三
知识与 维 技能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课 型:
新授
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W=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t算。
3、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与价值观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教具 学具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W=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t1、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W=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t表、米尺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 修订栏
一、温故知新
1、提问:小明的教室在5楼,估测一下,小明上楼做多少的功?
2、深化:如果第一次上楼他用了1.5min,第二次他上楼用了40s,则:两次相比,做功相同吗?人的感觉相同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 师:那么做功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功率
二、学习新课
1、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2、提问:功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什么叫功率?
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板书: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它的计算公式是:P=w/t 推导变形公式为:P=w/t=FS/t=F·V W=Pt t=w/p 教师引导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
自学课本
小组交流
记录整理
学生活动
1W=1J/s 1KW=1000w 记忆理解
61MW=10W
3、指导学生了解功率的大小。
学生阅读P18的内容,了解功率的大小。阅读深化
4、估测自己的功率。
指导学生课后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测自己 的功率:
1上楼 ○小组交流 2引体向上 ○ 3俯卧撑 ○ 提问:从以上方法中选择一种测自己的功率的 方法,思考一下:你应该测量那些量?用什么集体讨论 工具?
指导学生认识: 回答 1 测自己在不同状态时功率的大小一般不会○ 一样。测的功率并非自己的最大功率。○深化理解 强调测量时注意安全。
三、基本练习
1、完成WWW的第1、2两题。独立完成
一、拓展练习
1、小明用50N的力推着一个重力为300N的小 车在水平桌面上以2m/s的速度匀速行驶5秒,1小明对小车做了多少功? 求:○独立完成 2小明推车的功率为多少?
○集体订正
课堂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总结
作业 设计
教学 反思
练习册第2、3、5、6题
独立完成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 3.2 制取氧气 教案 粤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2 制取氧气(两课时)第一课时 催化剂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一、主要内容
①催化剂的概念;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催化剂的定义(了解),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理解)。
2.初步学习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中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解释和结论,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难点:对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和催化剂概念的理解。关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节教材从内容结构看,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突出的是反应原理,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突出的是实验方法。因此,第一课时的教学应是突出原理教学,再此基础上,简要学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方法(简单讨论装置),而在第二课时,则是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结合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的对比,突出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从而形成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知识的完整认识。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原理 → 概括催化剂概念 → 简要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新课可采取复习导入法,首先复习氧气的性质,主要是化学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上次课我们用到的氧气,都是纯净的氧气,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在纯净的氧气中燃烧要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得多,实际上,除了普通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就可以了,而在生产和科研等许多领域里,更多的是需要纯净的氧气,如何得到纯净的氧气?
给出课题和实验室制氧气的标题。
建议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由学生进行。
教师: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高能酸钾等方法制取氧气,这节课先学习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方法。
探究活动:教师提出相关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验3-4】,并将实验现象和推断填入教材66页表中。
建议补充用试管加热二氧化锰,并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的实验,此实验放在原实验(2)和(3)中间,现象和推断按顺序填入表格中。
实验结束后,要提问学生,反馈实验结果,师生共同进行评价,统一认识。讨论与交流:教师要求学生在对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①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下能分解放出氧气?
②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反应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后,由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时、适度进行点拨,最后得到:①过氧化氢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分解放出氧气;若不加热,在有二氧化锰存在的条件下,也能分解放出氧气。②二氧化锰使过氧化氢在较低温度下很快分解放出氧气。
为了概括出催化剂的概念,教师可进行如下铺垫:若将过氧化氢分解后试管中的二氧化锰回收、干燥、称量,我们会发现,不仅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且质量也没发生任何变化,二氧化锰只是起了改变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的作用。化学上把具有这类特点的物质称为催化剂。由学生给出催化剂的定义,教师进行规范,并板书定义。
教师简要说明催化剂作用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介绍几种常见的催化作用现象,并阅读“知识视窗”,让学生感受催化剂作用的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也可由学生板演)。教师简单强调催化剂作为反应条件在反应文字表达式中的标注方法。
接下来,对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进行暂短的讨论和介绍。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实验中,我们要想得到试管中产生的氧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进行点拨,从“怎么能把气体导出来”进行引导。最后形成“在试管口加带导管塞”的一致意见。接着,教师把这种装置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适用于过氧化氢制氧气的气体发生装置(包括有带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的,可展示实物、挂图或投影),简单说明一下各自的装置原理、优缺点。(如何收集氧气本节课不做讨论)
小结、练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解反应 工业制氧气
一、主要内容
①用高锰酸钾的方法和原理、实验装置;②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法;③分解反应概念;④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初步学习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理解)。
2.认识什么是分解反应,能识别具体反应是否分解反应(理解)。3.知道工业用空气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4.初步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分解反应概念及工业制氧气等的教学,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和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分解反应 难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原理 关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实验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方法 →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反应原理,对照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探究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方法 → 介绍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反应原理 → 总结实验室制氧气的三个反应式,概括分解反应概念 → 阅读教材,总结概括工业制氧气的方法和原理。本课时突出实验室制氧气实验方法的教学。
上课后,首先复习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原理、方法。结合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把催化剂概念带入复习。复习后,教师最好把上次课介绍的制氧装置的投影或挂图再给学生展示一下,更有利于学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方法。
复习后直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另一种物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为了便于探究实验方法,先学习反应原理。
教师展示高锰酸钾样品,告诉学生,加热使高锰酸钾分解,除了生成氧气,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物质生成。学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板演反应文字表达式,教师规范。
学生思考并讨论: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②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为什么?③你认为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使用什么样的装置?
前两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后一个问题可能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得出正确答案——试管加带导管单孔塞的加热固体制气的一般装置。
确定了用什么样的装置后,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70~71页的探究活动(按.....教材的程序进行)。
教师的指导包括实验的程序、方法、规则、注意事项及药品取用、装置装配操作等。在组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例如:①为什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原理是什么?③试管口若向上倾斜会出现什么后果?④试管内不放棉花会出现什么现象?⑤加热前为什么要预热?⑥为什么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应什么时候收集氧气?为什么?⑦收集完氧气后,是先停止加热?还是先把导管从水槽中取出后再停止加热?为什么?⑧怎样证明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如何放置?等等。
实验结束后,提问学生总结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基本过程,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示学生,实验室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学生说出为什么?
教师向学生介绍,在实验室,还可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板书反应文字表达式。
分解反应的教学,可先提问学生回答什么是化合反应?问学生黑板上的三个化学反应是否属于化合反应?这三个反应与以前学习的那些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这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分解反应的定义,教师规范并板书。
工业制氧气的教学,由学生阅读教材后,提问学生说出方法和原理,教师做简要板书。
小结
课时内容小结后,对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原理、装置、收集要做简明、系统的总结。
练习、布置作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