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歌手大赛》(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歌手大赛(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材P16-P1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运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脱式计算:789-(364 +205)说说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为后面学生自主迁移旧知,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2、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教材P16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CCTV歌手大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5号选手和9号选手得分如图所示。(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专业得分:唱歌得分;综合素质得分:音乐知识得分等)(设计意图:通过解释情境中的专门用语,可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意,拓宽学生知识面。)
3、谁的表现更好一些呢?怎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二、探究新知:
1、估一估,谁的总分高?(1)怎样估计呢?学生思考。(2)学生汇报,交流估计方法。(3)引导学生比较两种估计方法的不同。①估出两人各自的总分来比较。
②分别比较两人的专业得分与综合素质得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算一算,高出多少分?
(1)学生独立探索,分别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2)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方法一:(分步列式)8.65+0.40=9.05(分)9.43—9.05=0.38(分)方法二:(列综合算式)9.43—(8.65+0.40)
=9.43—9.05
=0.38(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才是数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合作学习既可以学会新知识,又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讨论“方法二”的算法。①结合具体问题说说,每一步的意义是什么? ②为什么用上小括号?小括号中的运算求的是什么? ③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④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与和整数混合运算相同吗? ⑤计算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要注意什么?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引导帮助学生体会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整数混合运算顺序仍然适用。)
3、分析解读笑笑的算法。
(1)出示笑笑的算法,学生小组内进行解读交流。(2)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概括这种解法的思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读他人算法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你能又快又正确地计算出下面的题目吗? 0.25+0.68+1.75
24.87-6.6-3.4(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观察能力和口算能力。)
四、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6.78-3.1-2.9
9.8+12.7+7.3+0.2 15.65-(5.65+8.98)
2.54+1.88+3.46-1.54
2、完成教材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歌手大赛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方法一: 8.65+0.40=9.05(分)
9.43-9.05=0.38(分)方法二: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答:高出0.38分。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整数加、减法的简便方法,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
第二篇: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下册《歌手大赛》教学反思
孙 杰
《歌手大赛》一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且能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初读教材,给人的感觉是很简单。因本节教材中的混合运算是承接了三年级的学习内容,只不过是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由于教师对小数知识点的渗透,很多同学对于数位知识已经有了认识,想想加减计算就应该很简单了!但真正走进课堂并非想象中那么轻松。
首先,计算细节学生难于把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数点对齐;计算中末位对齐相加的现象屡有发生。
2、数位对齐;尤其是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的加减,往往错位相加。
3、进退位。
这是同学们最易犯错误的地方。首先根据教学现状,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进度,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专项的计算训练,强化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其次,加减混合计算的简便计算是难点。本章节的简便计算不同于以前的简便计算,其形式主要是减法性质:a-b-c=a-(b+ c).算理可以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来引导同学认识,但想突破这一难点,这还远远不够.于是我又设置了一个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在超市购物与在小商店购物进行对比.超市购物是先算商品总价,再买单。例如6-(2.15+ 0.85+ 2.05)。而在小商店,可以一样一样地来买。例6-2.15-0.85-2.05。于是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最后,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他人的算法。计算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多种算法,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算法。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归纳、提升,而且对于有一些问题,我们还需要让学生发现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过程应该在全体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算法优化的过程后,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来实现。
第三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8-19页《歌手大赛》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尝试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探索新知。
【教法】:启发谈话、引导法。【学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学习难点】: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入,预习测评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喜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羊羊乐园参加一场歌手大赛,(出示课题)希望大家都能争当小评委。要进入羊羊乐园,必须要勇闯下列几关的,大家有没有信心?
第一关:基本口算关,(加法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板书一角)
第二关:计算关
8.6+9.52=
20-15.05=
6.04-0.99=
3.65+7.56=
第三关:预习关
通过预习你知道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你有什么发现?本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
二、预设目标,创设情境,1、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2、刚才同学们真棒,能勇闯三关,下面我们去看一看为了选拔羊羊国度的最佳歌手,都有谁参加比赛了?
3、但是在这次歌手大赛中只有有两位选手表现脱颖而出,喜羊羊和美羊羊
喜洋洋
美羊羊
专业得分
8.55分
8.65分 综合素质得分
0.88分
0.40分 总分
9.43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生成
1、小组讨论:
(1)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总分是什意思?
(2)要比较两位选手谁表现最好,看什么?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总分)(3)估一估谁的总分高?
2、美羊羊比喜羊羊总分高多少呢?请同学们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看谁的算法多多?然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
四、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展示汇报算法
方法一:我先算出美羊羊的总分,再用美羊羊的总分减去喜洋洋的总分。师:他的方法你们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来介绍一下?
方法二:生:我是用综合算式来计算的,算式是9.43-(8.65+0.40)
方法三9.43-8.65-0.40
=9.43-9.05
=0.38(分)
2、小结:谁能来说一说刚才我们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它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比怎样?(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练一练,分组练习。提示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出现连加或连减时也可以应用加法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使计算简便。
五、达标测学,反馈强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下面我们就运用刚才学到的计算小数混合运算顺序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1完成书中19页练一练的1题
妈妈买了1块面包、1瓶酱油,她交给售货员8元,售货员应找回妈妈多少元?
2、、爸爸用两条长度分别是1.27米、1.35米的绳子接起来捆扎报纸,接口处共用去绳子0.25米,接好后的绳子有多长?
3、书19页4题
六、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干溪中小学
杨清萍
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此内容教材特意安排在小数退位减法里。没有作一个课时分出来,只是用智慧爷爷的一句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来告诉学生这一知识点。这一知识点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比如:
1、把一个整数改写成一个小数;
2、计算一个整数减一个小数;
3、什么情况下“0”可以去掉,什么情况下“0”不可以去掉。等都要用到小数的性质,因此,在教学时我把这一内容作为一课时安排在小数退位减法之前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运用小数的性质。
2、在计算中灵活运用小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师:同学们想画画吗? 生:想。
师:请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学习纸(各有两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其中一个被平均分成 10 份,另一个被平均分成 100 份)。大家用水彩笔在两个正方形中分别涂出面积相等的一块,并试着用 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生:动手涂色,并在涂色处标上相应的小数。
师:请同学们把各自的画 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
学生一一展示,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如下的等式: 0.3=0.30 0.5=0.50 0.8=0.80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独立观察,并大组交流。
生:我发现,等号左边的小数末尾没有 0,而等号右边的小数末尾多了一个 0。
师:那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没有。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这一发现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认识小数的性质。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朱君同学的发现叙述出来?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师: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发现?
同学们纷纷举手。
师: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谁愿意将它写在黑板上?
艾宏阳学生上前,在黑板上写上“在小数的后面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觉得他这样写,有没有准确地表达了你们的发现?
生:我觉得“后面”这个词不恰当,容易引起误会,最好改成“末尾”比较合适。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
生:比如 0.4 吧,如果只说是在它的“后面”添一个 0,可能有同学会误解添成 0.04。这样,小数 的大小就发生变化了。而说“末尾”的话,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会了。师:你们认可他(发言的学生)的观点吗?(认可)师:那谁愿意上来将我们刚才的发现作一下修改?
一学生上前,将结论中的“后面”一词改为“末尾”。
师:看来,多一份思考,我们的结论也就多一份准确、多一份严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知 道“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今天的学习是不是到此结束了呢? 生:(略迟疑)我觉得不能。师:(故作惊讶)为什么?该有的结论,我们不是都得出来了吗?难道大家还有什么新的问题需 要进一步探讨?
生:刚才我们的发现只是通过给正方形涂色得来的,我认为还比较肤浅。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我觉得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一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 1:小数的末尾添上一个 0,小数的大小究竟为什么不变?”
生:另外,刚才我们的研究只是局限在“一个 0”上,要是添两个 0、三个 0 甚至更多的 0,小数 的大小还会不变吗?
生:如果不是“添”,而是“去”,也就是说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会不会发生变化?
同样,在征得学生广泛认同后,教师将这些问题依次板书在黑板上:
“问题 2:小数的来尾多添几个 0,小数的大小变吗?” “问题 3: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变吗?”
师:看来,下面的学习,我们就应该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研究时大家最 好能结合具体的例子展开。
在教师的建议下,学生们纷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研究。教师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对他们的研究作出评点、引导、激励、修正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 学生展开交流。
生:我先谈谈第一个问题。以 0.4 和 0.40 为例:因为 0.4 元=4 角,0.40 元=40 分=4 角,0.4 元=0.40 元,所以说 0.4=0.40。生:我是这样想的,0.4 表示 4 个 0.l,0.40 表示 4 个 0.l 和 0 个 0.01,0 个 0.01 表示什么都没有,所以 0.4 与 0.40 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 0.4=0.40。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 0.4=4/10,0.40=40/100=4/10,所以 0.4=0.40。(注:部分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已初步具备感性的认识。)
师:同学们的交流都非常活跃,也很有道理。看来,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 考,往往就会找到不同思路,并获得不同的理解。这才是真正的数学学习。
生:我们组选择了第二个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小数的末尾多添几个 0,小数的大小 仍然不会发生变化。
师:能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谈谈吗?
生:能。还是以 0.4 为例,如果添两个 0,那就成了 0.400。因为 0.400=400/1000=40/100=4/10,所以 0.4=0.400。添三个 0、四个 0,结果还是如此。
生:我觉得我们还可以这样想。0.400 表示 4 个 0.1、0 个 0.01 和 0 个 0.001,0 个 0.01 和 0 个 0.0 01 都表示没有,所以 0.400 与 0.4 的大小是一样的,并没有发生变化。
生:甚至可以说,无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几个 0,小数大小都不会发生变化,道理是一样的。师:这样看来,我们一开始所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了?谁愿意上来将它 补充完整?
学生上前,将原来结论中的“添上一个 0”改为”无论添几个 0”。
师:还有研究第二个问题的吗?(不少学生举手)你们觉得,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刚刚获得的结 论有没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如果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同样不变,那我们的结论就应该改为“小数的 末尾无论添上或去掉几个 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或者说,小数的末尾有没有 0,井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师:既然这样,那么哪个小组愿意发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认为,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并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从数的组成上看,小 数末尾的 0 无论多少个,最终都表示什么也没有,所以去掉后不会影响小数的大小。
生: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小数的末尾每去掉一个 0,改写成的分数中分子和分母也都将同时少掉 一个 0,而分数中分子和分母同时去掉一个 0,大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生:当然,我们还可以这样想。刚才我们探讨“添 0”的问题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我们从 右往左倒过来看,那么小数的末尾“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也没有改变吗?
师:这样看来,刚刚获得的结论是不是又有了新的内涵,谁愿意将它补充上去?
一学生上来,在“添几个 0”后面加上“或者去几个 0”。
师:刚才我们所得到的,正是小数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谁能给这一重要结论取个名字?
生:小数“添 0 去 0”的性质;关于小数的重要发现;小数的特征;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回想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一重要的结论的?
生:先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然后不断补充。
生:当发现原来的结论无法说明新问题,我们又去寻找新的结论。
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去解决它,从而使原来的结论逐渐补充完整。师:数学学习往往就是这样。我们通常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完美的结论,而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三、小结小数的基本性质。
四、巩固练习
这节课同学们学的都很认真,大家到底学得怎么样呢?做作练习试试好吗? 我们先来一个基本练习。(出示课件中的练习题)
五、深化练习。
1、填一填。
(1)小数的()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基本性质。(2)20.1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数()。(3)3030.30这个数()为上的零可以去掉。(4)9.00与9.0000()相等()不同。
2、p课本17页5、6题。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时,紧紧围绕这样一条思路:一个规律的得出,先要猜测,在猜测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观察,归纳。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者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 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学生不断地体验着发现、创造。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做,经他们自己归纳结论后老师在进行指导订正效果会更佳。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看一看》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学习目标
1.观察立体图形(最多用4个正方体搭成),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从它的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
2.通过观察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获得这些立体图形从正面观察的形状可能完全相同的直接经验。
3.初步经历把空间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以及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想象、判断观察到画面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空间观念。
教 法:引导、观察法
学 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二、教学准备
PPT,大小相同的正方体若干,较大的正方体4个(教师示范用),方格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支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
展示课件:
师:下面是小黄人的三张照片,你能说说三张照片分别拍的是它的哪个面吗?
预设:生1:第一张照片拍的是小黄人的正面
师:正面。板书“正面”“第二张呢” 生:2:第二张拍的是小黄人的上面。
师:上面。板书“上面”“最后一张呢”
生3:侧面。板书“侧面”
师:侧面又分为“左侧面”和.......?生:“右侧面”
师:这个小黄人,从不同的方位去拍,拍到的形状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
2.展示课件:
师:这个正方形是徐老师观察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所看到的形状。大家猜一猜,这个立体图形是什么?
预设:生1:正方体;点正方形——变成正方体,正面一闪
生2:长方体; 点正方形——变成长方体,正面一闪
生3:棱锥;点正方形——变成棱锥,正面一闪
师:让我们来看看你们猜对了吗?点击正方形,形成长方体;师:原来是长方体。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说明我们只从一个面去观察物体能确定它的全貌吗?
生:不能
师: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从正面,上面,侧面去观察物体。板书“看一看”
(二)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探究新知,获得经验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1.师:老师这里有三个正方体,摆成了这样一个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也搭出立体图形(1)从正面观察
师:从正面看,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1:一个倒着的7
师:倒着的7,左边是一竖,右边是一横。那左边竖着的是什么图形?右边的一横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1:左边是2竖着的长方形,右边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形状?
生2: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这个不规则的图形是不是由我们熟悉的图形组成的呀?“是”
师:怎么组成的呢?
生:下面是一个横着的长方形,上面是一个正方形。
师:还有谁能说一说?
师:第一层是由2个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第二层是一个正方形,放在左边。
(2)画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和笔,在方格纸1上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师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那观察老师是怎么画的。
在黑板上的方格纸上用直尺和彩笔画出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师:先描绘出这个形状的边框,再在方格中画平行的斜线,师:请同学们对画的不规范的地方进行订正,进行组内交流。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点PPT)播放课件:
师:我画的和同学们一样吗?
(3)从上面观察
师:现在从上面看,怎么看呢?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上台演示。走到正面,眼睛从立体图形的上方,视线垂直向下看。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真清楚。还有谁能像他一样说一说。
生: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
师:从上面看上去是由2个正方形横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我是用三个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从上面看只看到2个正方形,还有一个正方形去哪了?
预设:生:上面的那个正方形把下面的那个正方形挡住了。
师:原来如此,上面的这个正方形把下面的正方形给挡住了,所以只看到2个正方形。
师:请同学们把你从上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组内交流。
师:来看看老师画的。播放课件
(4)从左侧面看
师:从左侧面看,怎么看?
指名学生演示:走到左边,平视立体图形
师:观察的姿势真标准!你看到什么形状?
预设:生:看到一个由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描述得非常清楚。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
生:看到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一个长方形。
师:看上去是2个正方形竖着拼成的长方形。请同学们把你从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然后组内交流,师巡视。
师:同学们画完了吗?
师:对比从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它们的形状一样吗?
预设: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生:一个是横着拼的,一个是竖着拼成的。师手比划。
师总结:说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看来三个立体图形难不倒大家,接下来我们把难度加大,用四个正方体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搭出这样一个立体图形,独立观察,并把你从正面,上面和左侧面看到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
师巡视,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来看看老师观察的结果。课件展示。
(三)巩固练习,点拨升华
1.师:其实4个正方体不仅可以搭成这样一个立体图形,还可以这么搭。
课件展示。
师:请同学们独立想象,连一连。
师:做完了吗?谁来说说你怎么连的?
师:同学们和他连的一样吗?
2.师:同学们想象力非常强,那我们换一个方式:我搭你看
课件展示:这些是已经搭好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A?
师:你怎么辨别的?
哪些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是B?
师:通过这个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从正面去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正面形状可能完全相同。
3.师:同学们真厉害!那我们小组合作试试。课件展示:
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四年级北师大版下册数学《看一看》教学设计用4个正方体搭一搭,使正面看到的形状是 有几种搭法?
指名小组上台展示。
预设:有小组搭出棱与棱重合的情况。师:在小学阶段,我们只研究至少有一个面重合的情况,但是你能想到棱与棱重合的情况,非常棒!
4.拓展
师:终于找出了符合要求的三种立体图形了。同学们辛苦了,现在不用同学们动手搭,想一想,如果我不限制正方体的个数,能搭出多少种?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小组合作:①小组任意搭出一个立体图形,并且确定正面;②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上面、左侧面看到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