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现在课本中一般把说明文称为科技作品。学习说明文必须要引领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那么,怎样引领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呢?下面我就《壁虎》这篇文章的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学习说明文《壁虎》这篇课文通过“我”的观察,介绍了壁虎的外形及其特点,并描写了壁虎两次捉虫的精彩场面。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不像记叙文那样,有曲折的情节或感人的情境能够很快地引学生入情入境,从而可以很成功地激起学生内心丰富的情感。说明文一般是介绍说明性的文字,教师很难引学生进入情境。而且,教师如果不注意,很容易把说明文的阅读课堂变成自然课。因此怎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激起学生对壁虎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又不能把说明文上成传授知识的自然课,发挥语文课的工具性作用,这是在《壁虎》教学中我所极力试图突破的难点。
一、课前查阅资料,激起学生对壁虎的兴趣,降低难度。
我曾做过一个小小的测试。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我请学生谈一谈他们对壁虎的了解,仅仅有三位学生想起小壁虎会断尾巴的知识,课堂气氛很不活跃。虽然学生对小动物比较感兴趣,但壁虎并不像小猫小狗一样,是学生常见和喜爱的动物。因此要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必须从让学生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壁虎做起。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查找有关壁虎的资料。并且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为己所用。阅读相关的资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查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了深度和广度。如果课前学生对壁虎知之甚微,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其捉虫的联系、壁虎是怎样捉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不仅耗费时间,而且难度较大。壁虎的外形特点和它捉虫之间的联系,本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经过学生观察壁虎的外形和联系相关资料,一经教师引导和小组讨论,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一点就破、不点自破,学生发言和讨论都十分活跃。若有学生提出疑问,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壁虎的了解做出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自于学生,解答也来自于学生,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课文讲完后,教师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对壁虎还有哪些了解。学生们争先恐后,高高地举起小手想展示自己。这种方式很有效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更主动地查找资料和学习。
二、变抽象为形象,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壁虎不是学生常见的动物,在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和它捉虫的联系时,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除了让学生查阅资料之外,教师有必要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让学生较容易地往上爬。同时,教师还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悟,增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主体性的深度。在教学中,为了更形象地把壁虎的外形展示在学生面前,同时突出壁虎的外形特点,为学生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与它捉虫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我扫描了一张很有代表性的壁虎图。图片比课本插图更逼真,而且壁虎的外形特点十分明显。在教学中我请学生一边观察壁虎图片,一边读书体会壁虎的外形特点,因此理解壁虎的外形特点就变容易了。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它为解决课文的难点——壁虎的外形特点和它捉虫有什么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壁虎到底是怎样展示它高超的捉虫本领的呢?壁虎怎样捉虫不是课文的难点。但真正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壁虎捉虫,加深对课文地理解,必须借助壁虎捉虫的录象。我在放录象之前这样提醒学生:告诉大家,因为壁虎捉虫的速度很快,如果你眨一下眼,可能机会就错过去了!仅仅一句话,学生特别认真,积极性特别高,观察的效果非常好。
三、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去帮助学生构造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只有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新的认知结构才能构建起来。小学生本身具有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知识经验比较少,而且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广度和深度。在《壁虎》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多次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比如:课前布置查阅相关资料的预习作业;课堂上提供边读课文边观察壁虎图片的机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讨论壁虎外形特点与捉虫的关系;仔细观察壁虎捉虫时的录象;在老师范读的同时学生模仿壁虎捉虫做动作;在读中体会壁虎高超的捉虫本领……
这里,我要重点说一说: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主体参与的深度!壁虎捉虫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必须给学生创造机会去亲身体会。课文描写了壁虎两次捉虫的经过。学习第一次捉虫时,我是采取放录象,让学生体会,并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学习第二次捉虫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采用下面的方法:老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边听边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模仿壁虎捉虫时的动作做出来,并提醒学生,看谁更像一只机敏的壁虎。哪儿该速度放快,哪儿该猛地一蹿,使飞虫躲闪不及?哪儿该放慢,静悄悄地,让飞虫发现不了?学生在心里都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为理解课文和有感情地朗读做好了铺垫。
四、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害怕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所以抓紧一切时间用来讲解文中所谓的知识点。这样,只会剥夺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教师能恰当利用教学手段地为学生理解课文搭建阶梯,引导他们去理解课文,并且通过恰当的语言做引导,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其效果比单纯地分析课文要好得多。
说明文一般比较难读得精彩,并能入情入境。《壁虎》这一课也不例外。讲壁虎捉虫时,课堂时间所剩不多,采取以读代讲,为学生争取主体参与的时间无疑时最好的选择。首先,我通过录象和模仿壁虎捉虫时的动作两种较为直观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壁虎捉虫时的特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朗读进一步指导并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用上这样的语句:壁虎爬得慢时,能不能让飞虫发现?壁虎爬得快时,能不能让飞虫逃跑?想一想,怎样通过你得读,展现出一只机敏的小壁虎?……因此,学生通过亲身的体会和朗读,对壁虎捉虫时的动作把握得比较到位。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体会到作品中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第二篇: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整个小学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培养语文综合素质的基石。作文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句话,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作文教学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一旦儿童思绪扬起,往往又会乘着兴致,漫无边际的想像开去。因此,我们要向学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义。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儿童往往把握不住,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儿童并不能掌握要领。
教师的作用,在于适时发掘学生的心灵火花,让学生立足现实,合理想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是作文当前教学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仿写、甚至抄袭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时的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达出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表达方法之后,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四、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二、立足于让学生受教环境,丰富写作材料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体会写作成功的快乐,体会在写作中自由抒发内心情感的快乐。能够表达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真善美的赞扬,对假恶丑的痛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蓝图的刻画。
三、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激发创作热情
学生能够在写作文时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的时候,这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为什么有些同学的作文别人愿意读?有些同学的作文却没意思呢?曾有老师来这么一着:作文不管好赖全都贴在教室的墙壁或板报上。如果细心人暗自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生表面上心不在焉,却时不时“无意“地从旁经过:“有谁看了我的作文了?他(她)有什么反应?“这时候,学生就不会仅满足于老师的赞扬,还要寻求同学们的认可。正是这种寻求更多读者的动力使学生不满足于自得其乐,而是挖空心思在“怎样才能吸引人“上下工夫了。怎样去吸引、感动读者?怎样谋篇布局?怎样谴词造句?怎样设悬念?„„这些写作的技能技巧,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研究 的对象。这样,学生学习作文技能技巧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老师在注意作文技能技巧训练之外,有必要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寻求更多读者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会牵引着学生去努力超越现在的自己,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首先得思考写出一篇作文的真正过程。一篇文章从孕育到完成总得经历构思、谋篇、起草、修改等一系列的过程,我们是否应该以这样的顺序去研究学生学写作文的过程呢?我想这是肯定的。“构思--谋篇--起草--修改“这一过程的任一个环节,都必须学生亲身经历,才能真正发挥了学生这一写作主体的主体性:在传统的命题作文模式中,往往只抓住了“起草“这一环节。经过命题,“逼迫“学生从自己的少的可怜的亲身体验中去挖掘文章的中心,我总觉得,这时的学生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往往重视的是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为了写出一篇无可挑剔的好文章,学生必须在作文纸上经历了一场“思想斗争“,必须在作文纸上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仅仅抓住“起草“这一环节,对起草前那一段看不见、摸不着而又是关键的写作主体的内心感受和人格的培养力度不够,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写完草稿之后,由老师修改、老师讲评,在学生的写作经历中缺少“修改“这一环节。事实上,修改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自主地深入思考去凝练作文的过程,此时会为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去修改自己文章篇章结构,去斟酌自己的谴词造句,因而能够在此时自主地总结经验,内化写作技能。老师往往用自己的勾勾画画,删删改改代替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总之,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新世纪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纪,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新世纪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应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第三篇: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领头羊”,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过去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抽象、模糊而缺乏区别对待。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给学生自由提问的主动权
在体育教学中,通常是教师不断地提问、解析,学生极少有机会、也不太愿意向教师提问。教师的提问固然能透出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我尝试着通过教会学生不断地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听着、答着,而是自主学习的学习者,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有创见的问题,那说明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另外,当学生提出疑难时,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去伪存真,抓住本质,把握重点,攻克难关。
三、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归纳
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进行学法指导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保证,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以至运用一定的方法,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必须学会自己归纳方法。其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模仿等学习过程,在不断实践中,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如合作法、发现法、分析法、自练法、组手法等),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四、成绩考核,学生参评。
每次我都让学生参与成绩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途径。首先,让学生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通过它,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发展“小教师”。培养学生都积极充当此职任,让他们组织同学练习、辅导和考核。
五、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给他们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如让学生参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这些都十分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的深化改革。
第四篇:现代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摘 要:主体性是 现代 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在 体育 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并且在自主的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然而,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处理好几个关键性的 问题,还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学生个性。关键词: 体育教学 主体性 个性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 体育交往现代 教育 中的一项重要 内容 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现代心 理学 家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性的最高层次。可以说,发挥学生主体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教学论 研究 的一大 历史 进步。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执行大纲的灵活性,学生应当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一切教育活动军围绕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来进行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会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好学”。并且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完善自我。
二、体育教学中阻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1、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书”,忽视了“育人”,或者简单的认为“教书”就必然“育人”了。这里我所提到的“育人”不单纯的指思想道德,而是指“人的发展”,这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既有 自然 性、社会 性的发展,还有人的心理、个性的发展。体育教师为了完成大纲的教学任务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充其量是“运动的机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2、“教授目标”和“学习目标”的不统一依据教学 理论,课的目标应具体化并成为“行动目标”,但就我国体育课集团教育目标的内容和目标确定的方式看,无论是“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还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培养个性结构中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是“教学目标”,而对学生来说,这些目标较抽象,很难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不统一,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生主体性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3、教学 方法 单调,手段落后教学方法的单调主要表现为注入式教学,赶进度、赶任务,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学习乐趣。教学中仍然采用教师师范、学生模仿、口令指挥等传统手段,一些多媒体技术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 影响 无法在实践课教学中广泛 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了。
4、单一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会是万能的。教学模式总是主要对应某一类教材或某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在中小学普遍采用的“老三段式”教学,既开始段——“集合报数整队齐,跑步起步一二一”;中间段——“讲解示范走一遍,抓紧时间做练习”;结束段——“ 总结 部分多表扬,收拾器材离操场”。这种千篇一律的教学程序,形成了一个墨守成规、毫无创意的教学模式。对于那些渴望新鲜事物的学生来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无异于喝下一杯发腐的矿泉水。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
广西百色市靖西县 湖润镇中心小学
丁
岚
摘要:文章引用了严元璋、钱梦龙、孔子等教育家的话对什么是“主体”进行了阐述。还有笔者结合教育家的话,总结了自己在一线教育教学的尝试: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探索;因文而异,灵活多变,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充分放手,落实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学法。
关键词:主体性
《中国教育思想源说》书中有段话:“办学的话,都是先有人要学,然后有人教,所以,是先有学生,后有教师;不是先有教师,后有学生。没有学生便没有教师,没有教师,还有学生。所以,说来说去师生之间,学生总是主体。”钱梦龙先生曾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观点。这是“人的主体性”哲学思潮在学校教学领域中的反映。学生主体性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进步程度和发展水平的标志。对于教学来说,坚持学生主体性的观点,能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主体性是学生作为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作用的发挥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近年来,很多的教育同仁在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上做了不少的尝试,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只谈谈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点尝 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参与探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就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学内容、方法有新鲜感,学习环境融洽、和谐,才能引起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活泼、和谐的情境,启发学生参与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力求通过课堂这个窗口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不让学生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对喜欢质疑、喜欢提“怪”问题,回答问题已超越课本的学生,总是持热情欢迎的态度,并给予公正的评价,还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这样才能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参加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意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努力使自己具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乐观大方,精神饱满。在教学中大力加强语言、教法的艺术性,尽量讲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设计整齐美观的板书,导入新课力求巧妙而新颖,同时注意运用电教手段,如:投影片、录音带等音像结合的辅助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如我在上《活化石》研究课时,我首先播放朗读录音,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课时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熊猫”活动的可爱样子,播放秋天“银杏树”美丽的景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调动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学校老师的好评。
二、因文而异,灵活多变,引导学生领悟学法。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的师生协同活动过程。教师的“导”,要服务于学生的“学”,需得益于教师的“导”,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作为主体的学生而存在,教师“导”得轻松愉快,学生就“学”得主动活泼。在教学中,要使教师的“主导”不会成为“主宰”,使学生的“主动”不会成为“盲动”,就要求教师处理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篇课文重点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法的选择,如果千篇一律,只能让学生苦不堪言,又怎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必须因文而异,灵活多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的领悟学法。我的做法是:
1、变换秩序,抓住关键。许多课文,学生经过预习,也能大体了解,倘若老师照本宣科,从头讲到尾,就显得平淡无奇,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变序教学法则是在秩序决定效果的思想原则的指导下,讲课时不按课文的原有秩序,而是抓住关键问题,对其进行重新组合,以求更佳的教学效果。变序教学就是改变课文的原本秩序,与学生初读课文时所得的印象相迥异,因而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求知兴趣,同时由于它是以问题的思考、解决为教学中心,这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
2、大胆取舍,横向拓展。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如果对课文面面俱到,从第一句讲到最后一句,学生只能是蜻蜓点水,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甚至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 非是例子”,也就是说学习教材是让学生能触类旁通。如果试图通过某一课的教学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不可能的。有些课文可只讲字、词、句;有些可只讲一段或某一部分;有些可以只讲文章的选材或写作方法。所以我在教学时敢于大胆地取舍,选准课文的要害,集中火力攻破这一要害。
3、善导勤诱,举一反三。教师导学的目标是实现从教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教师就要通过艺术的“导”,循循善诱,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拓宽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原则和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我在上《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个人读——小组读——男女读”的读书方式,让他们通过反复读理解课文的内容。再次碰到类似的课文,我就要求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求学的欲望,形成教与学的同步进行。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进而达到“不复需教”的理想境界。
三、充分放手,落实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学法。
钱梦龙先生认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者眼于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经过一个“善练”的科学系列才能实现。所以教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落实训练。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考试等方面落实训练外,还为学生设计了几种训练的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学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相近,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都有着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愿望。能充分发挥学生间的互补作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下面的两种方法:
(1)组织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然后针对课文中一些有异议的问题展开讨论,小组长做好本组讨论的记录,然后代表发言,老师最后评议,这样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创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养成了细致研读,敢陈己见的习惯。(2)相互批改。学生的同桌之间或组与组之间交换来批改作业。把“改”与“评”的权力交给学生。对于学生的部分作业,我就分等次作业,全批四位同学,给学生做示范,教会学生批改作业的的方法,然后提出批改的具体要求让学生互改、互评;选几个学习、管理等能力较强的学生当学习组长总看全组批改情况,然后总结汇报,老师最后总评。通过这些环节,学生找出他人与自身作业中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充分发挥学生的绘画、表演的才能。语文课要上得有趣,除了要运用好语文文字之外,还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体裁课文的教学需要,把绘画、表演等艺术引入教学中。如上《詹天佑》可让学生充分读凿井的那一部分,然后把凿井的办法用图示画出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上《西门豹》《陶罐和铁罐》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的形式,为了演好课文里面的角 色,学生就自觉的钻研课文,练习朗读,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就要自己想办法弄清楚,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在绘画、表演等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上是本人十几年教学中的一点粗浅尝试。当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实践,使语文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