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

时间:2019-05-15 10:0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

第一篇: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

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

从小我们就生活在闽南地区,生活中,不论与家人对话、与朋友聊天,还是与同学交流,都惯用闽南话。

尽管闽南话是闽南地区人们日常交际的主要沟通语言,但在城市中,普通话仍是最通用的语言。同时我们要学习英语;从日本的动漫、音乐中,我们还能了解一些日语;若有机会去东南亚旅游,甚至能接触印尼语和马来语。

我们发现,有些闽南语和这些外国语言在发音上有相似之处,如“的士”的闽南语发音是“?N西”,与英文的“taxi”有着几乎相同的发音。是否一些很平常的闽南词汇,跟别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相似之处?我们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一、闽南语中的外来词

闽南语外来词,指意义源自外语词并被吸收到闽南语方言系统(包括闽南语音、闽南语字)的词语,包括由音译产生的与原词在语音形式上相似的或音译成分与汉语成分结合而形成的。

二、闽南语外来词的形成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再加上英语的通用,闽南地区自然也存在一些英语词源的外来词。

闽南地区地处沿海,利于对外通商贸易,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在社会政治、文化氛围、民俗心态等方面异于大陆其他地区,这些因素为闽南语外来词搭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平台。

三、闽南语中英语词源的举例与分析

1.举例

2.分析

英语是全球最通用的语言,在中国与国外展开交流的同时,闽南地区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英语外来词的存在并不奇怪,也是中国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标志。

四、闽南语中日语词源的举例与分析

1.举例

2.分析

台湾地区的闽南语中,有着大量的日语外来词,这是因为当地遭受过日本侵略者长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当时的人们不得不学习日语,用日语交流,而厦门也有过同样的遭遇。

另外,由于当下日本动漫、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影响,部分音译外来词显得新潮、特别,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认可。

五、闽南语中东南亚语词源的举例与分析

1.举例

2.分析

由于海运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闽南人的足迹遍布东南亚,所以闽南语中东南亚语词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且多与饮食、商业、文化、体育有关。

同时,闽南地区是华侨的故乡、南洋群岛侨民的祖籍地。闽南华侨在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时,除了闽南特产,也带去了闽南方言和文化。

六、结论

我们对闽南语外来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0%的老年人听过并常用外来词,5%的听过但没用过,另有5%的则表示没听过也没用过。75%的中年人表示听过并常用,15%的听过但没用过,10%的则没听过也没用过。60%的青少年表示听过并用过,10%的听过但没用过,30%的则没听过也没用过。

闽南语中的日语外来词让我们记住日本的侵略,但并不是对日本抵制或永远不原谅。英语外来词体现了英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广泛应用,说明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交流。

现如今,会讲闽南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不得不让我们警醒:闽南语会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作为闽南本地人该怎样让闽南语继续传承?

从这些问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文化、民族风俗、地方方言、传统与工艺由于少有人愿意继续传承而渐渐败落,而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给下一代。

闽南语的外来词中,有真正值得人们去学习和了解的精华所在,也有不值得人们关注的“糟粕”,我们要分清两者,正确传承。

另外,政府应引起重视,闽南文化是非物质遗产,如果越来越少的人学习闽南文化,可能就会出现文化断层。所以,应动用学校、社会力量,为人们提供学习的平台,了解闽南语知识。(指导老师:林 可)

第二篇: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

了 私家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探究

私家园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它熔几千年诸般文化于一炉,涉及面宽泛而深刻,特别许多景点注入佛道思想,使其表现含蓄甚至晦涩,解说词往往浮光掠影,牵强附会,游赏者很难获其真义。平时,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往往被忽略,并不作为一项重要因素加以强调,造成了园林文化的残缺,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宗教因素在园林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如果园林文化中缺失了它,就等于抽去脊梁,使其流于肤浅。排除宗教因素的研究,不利于全面理解园林文化,会使许多景点的“美”流失,降低园林魅力;古典园林是思想性很强的所在,忽略宗教思想又将极大地降低思想成份和思想水平,这些都会严重危害园林艺术的继承。为此,本文拟对古典园林中的宗教遗存作一次探究,以期引起重视,限于篇幅,想局限于私家园林来谈这个问题。

(一)中国园林之肇端,偏于功能性,为皇家狩猎、祭祀天地所建。稍后,朝贺、议国事所需的建筑大量布置入园。在佛教传入、道家文化未深化为宗教--道教之前,人对大自然山水风景极少带有主观性,仅停留在对外部客观实在的利用,对园内山水草木尚未赋予晦涩的寓意。上林苑布置蓬莱、方丈、瀛洲三岛,象征东海神山是一个罕见的例外。中国园林真正变得含蓄到一石一木、一字一联,甚至抬头举足皆是文章;空间布置或东或西,或高或低,皆意味深长,也许要追溯到佛道宗教及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山水画的空白,简笔特别深含意味,那浩淼连天的空旷湖泊,那峰峦无尽空无一人的寂静山林,很难用文字解说,落款以文字点题,但对画面的涵意远不能表白言尽,山水画促进了园林艺术成长,意境创设使园林变得意味深长。但是,山水画理不能解释园林全部,许多内涵深刻的景点必须从建园者思想意识着手进行分析理解,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文人的思想都不同程度渗入佛道思想,所以,一些最为晦涩的地方又得追本溯源,从宗教入手进行分析。

严格意义上讲,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家或诗人都具有淡泊出世的思想底蕴,这是封建专制政治所然,大多在入世失败,出世思想占上风时,他们失落无奈,哀婉悲叹的心声--往往铸成艺术极品。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没有出世思想会创造出飘逸俊美的艺术作品简直难以想象,这种人也许在画理、格律上做得很精确,却不能创造出有灵魂的作品,创造灵魂的人,必先自己有灵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必先自己有意味--思想。有灵魂有思想的人就是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问题有所思考。在魏晋隋唐,佛道乃是思想水平最高体现,就其时代的科学知识无助于思想者超越宗教这个加之于时代的思想窠臼,有思想的文人必然在作品中或淡或浓的染上宗教色彩。

精通诗文,擅长书画,同时深受宗教影响的文人才有可能把园林艺术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唐代同时具备诗、文、书、画、宗教诸项修养不乏其人,但大多或贫或飘泊不定,真正能为自己建造别墅长期安居者寥若晨星,王维是极少数中的一个,而且兼通音乐。王维耀人的才华,把私家园林艺术推向极致,特别是园林意境的创设,后代陈陈相因,很少超过。宋徽宗赵佶建艮岳,终究皇家审美离不开恢宏华丽,至使不如辋川别业有意味。苏州拙政园初出于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的画稿,园景“明瑟旷远”[1],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手法使文徵明笔下的拙政园也难与辋川别业相比。究王维之才华所以光耀照人,重要一项就是他笃信佛教深得禅理。他吸取禅宗的静坐默念,说法时以言引事物的暗示,以及色空观,使其诗歌读来奥深理曲,委婉含蓄,充满寂、空、静、虚的意境,再结合音乐的弱音、停顿,山水画的飞白,又使诗歌富有节奏变化。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反映环境的虚空冷静,空山中依稀听到的人语声却给山造成更大的空无感觉,空是绝对的,声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人语声会随人去而消逝,山却长久空下去,人语打破寂静,显得山更静,这不是色空的演绎么?“复照青苔上”揭示静默世界中的无限轮回,全诗充满禅理的思考。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再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渺无人迹的地方,明月东升相照,芙蓉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时间飞逝似乎失去了意义,一切在自然法则中平静地运行,它启发人自然法则如此,人当顺应,进入自然运行轨道,顺乎天理,接受生命的寂灭,归为永恒的“空”。世界本就日落月升,花开花谢,交替无尽,万物皆如此,人的内心悟到这点不必再恐惧、再狂喜,除却一切欲念,内心归于平静、淡漠、寂灭。这个关于人生与自然关系的大题目产生了无限意蕴,像电影蒙太奇效果一样,人飞升到无限的想像世界中“冯虚御风”,任意遨游,在空间上冲破有形的“幽篁”和发“红萼”的山,在时间上穿透物的即时性,从而进入消失时空感的永恒世界。

在空间有限的园林中,引入宗教思考后,同样会把园林引向无限时空。园林本身外在的有限形式,因内容深化,开始急剧畸变、扩张。所以,园林空间不在乎占有多少亩土地,而取决于园林的内聚能量--思想性有多深。同理,一个阅历丰富、个性成熟的画家“胸中自有丘壑”可将万里江山现于尺幅之中,传播万里渺远的气势,使读画者的感受突破尺幅之拘,进入一种比万里江山更旷远更宏大的想象时空中。所以,作为艺术,不管诗文、绘画、音乐、园林何种形式,一旦渗入佛道的空、无、灭、寂、静、旷、无极等思想,即时会给艺术品注入巨大能量,使艺术时空得以在观者头脑中借助想象得到自我扩张,艺术形式的“意味”性蔓延得无边无际,从而铸成东方艺术的最大特点--不可言传的含蓄和可想像性。

王维是那样深入禅理之中,致使随手翻读一首诗,都会觉得满口馥郁、经久不散。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又如《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理所当然,他建造的园林必定不同凡响,且看王维的私人园林辋川别业。辋川别业在陕西蓝田县西南约20公里处,那里山岭环抱,溪谷辐辏,王维依自然地势规划整治成园,按《辋川集》中记录的二十个景区和景点,可大致看出园林的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史》作者周维权先生按王维和裴迪在《辋川集》中四十首诗的排列顺序关系,再现了一条主要的游览路线,不仿录于此,供下文分析。[2] 孟城坳 谷地上的一座古城堡遗址,也就是园林的主要入口。裴迪诗:“结庐古城下,时登古城上;古城非畴昔,令人自来往。”

华子冈 以松树为主的丛林植被披覆的山岗。裴迪诗:“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文杏馆 以文杏木为梁、香茅草作屋顶的厅堂,这是园内的主体建筑物,它的南面是环抱的山岭,北面临大湖。裴迪诗:“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回顾。”王维诗:“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

斤竹岭 山岭上遍种竹林,一弯溪水绕过,一条山道相通,满眼青翠掩映着溪水涟漪。裴迪诗:“明流纡且直,绿条密复深;一径通山路,行歌望旧岑。”王维诗:“檀栾映空曲,青翠漾涟漪;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鹿柴 用木栅栏围起来的一大片森林地段,其中放养麋鹿。裴迪诗:“日夕见寒山,便为独往客;不知深林事,但有麋鹿迹。”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木兰柴 用木栅栏围起来的一片木兰树林,溪水穿流其间,环境十分幽邃。裴迪诗:“苍苍落日时,鸟声乱溪水;绿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

茱萸片 生长着繁茂的山茱萸花的一片沼泽地。王维诗:“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宫槐陌 两边种植槐树(守宫槐)的林荫道,一直通往名叫“欹湖”的大湖。裴迪诗:“门前宫槐陌,是向欹湖道;秋来山雨多,落叶无人扫。”

临湖亭 建在欹湖岸边的一座亭子,凭栏可观赏开阔的湖面水景。王维诗:“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洒,四面芙蓉开。”裴迪诗:“当轩弥晃漾,孤月正裴回;谷口猿声发,风传入户来。”

南坨 欹湖的游船停泊码头之一,建在湖的南岸。王维诗:“轻舟南坨去,北坨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 欹湖 园内之大湖,可泛舟作水上游。裴迪诗:“空阔湖水广,青荧天色同;舣舟一长啸,四面来清风。”

柳浪 欹湖岸边栽植成行的柳树,倒映入水最是宛约多姿。王维诗:“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不学御沟上,春风伤别离。”

栾家濑 这是一段因水流湍急而形成平濑水景的河道。王维诗:“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金屑泉 泉水涌流涣漾呈金碧色。裴迪诗:“萦亭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

白石滩 湖边白石遍布成滩,裴迪诗:“岐石复临水,弄波情未极;日下川上寒,浮云澹无色。”

北坨 欹湖北岸的游船码头,可能还有船坞的建置。裴迪诗:“南山北坨下,结宇临欹湖;每欲采樵去,扁舟出菰蒲。”

竹里馆 大片竹林环绕着的一座幽静的建筑物。王维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以辛夷的大片种植而成景的岗坞地带,辛夷形似荷花。王维诗:“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漆园 种植漆树的生产性园地。裴迪诗:“好闲早成性,果此谐宿诺;今日漆园游,还同庄叟乐。”

椒园 种植椒树的生产性园地。裴迪诗:”丹刺 人衣,芳香留过客;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

可以体会到,辋川别业布局有很强的写意性和音乐节奏感。斤竹岭山径明灭隐现,欹湖浩淼晃漾,竹里馆和辛夷坞幽深寻不见。空间布局,高到华子冈,斤竹岭,低到茱萸三片;广有欹湖,细有金屑泉;欹湖是开敞布置,闭合布置则有竹里馆,或高或低,忽开朗,忽幽闭,这里静那里动,不正合了一部音高音低,快慢起伏,纤细与雄浑互错的交响乐么?至于辋川别业的幽远耐味,当然是包含了宗教因素的原故,如上文对王维诗歌分析可知,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实际上是王维静虑参禅的地方,隐没于山岭,悄无人迹,居中可伴明月而友麋鹿,操琴吟诗,看花开花落,思考人生、宇宙的终极问题。这就是禅宗的神秘、道家的隐遁飘逸赋于辋川别业特殊的美感。如此观之,辋川别业最大成功--耐人寻味,正是得力于王维的佛道出世思想。

今天苏州私家园林中仍然包含着宗教因素,但与王维辋川别业情况有所不同。王维所处的唐代,佛教传入才几百年,尚未民俗化,高深的奥理需得相当文化修养的人苦心钻研方能接受,所以,王维的佛教思想是“自觉的接受”,建辋川别业时,宗教意识流露较为隐晦。经千余年传播,明清两代佛道思想潜移默化深入中国百姓生活中,已经完全民俗化,既为民俗的一部分,大家就处在“不自觉接受”的地位,所以,明清园林中许多宗教现象是无意识流露的结果,表现自然而明显。

(二)在我们用宗教这把钥匙去开启苏州古典园林魅力之门前,不仿先看看中国园林的摹仿者日本园林,会发现日本园林同样弥漫着宗教气氛。日本的例子,既富于启发,又有助于推动对中国本土古典园林中宗教现象的研究。

日本像引进一切外来文化技术一样,将中国园林艺术引进后作了更改发展,使其具有日本个性,适合日本的文化环境。日本园林艺术和佛教都是从中国飘洋过海引进的舶来品,但两者很快在太平洋岛国融成一体,园林嬗变为佛理非常浓厚的所在,园林的休闲意义被大大削弱,很大成份作为传达高深禅理的媒介,其典型是京都的龙安寺庭园。它的布置是在一方耙过的白砂上安排由十五块岩石组成五组抽象作品,如何理解它的含义,许多外国学者发表了独特的见地:蓝敦.华纳说,“一组岩石也许可以看作老龙及其子女在瀑布或激流的水花之中翻腾嬉戏”;威尔.彼得森则将园中岩石比作“十六罗汉”。不管这些比喻确切与否,说明这组岩石导引观者突破这一方砂子的空间,起了突破时空,由此及彼的想像作用,蓝敦.华纳说得好“禅暗示观者依照他自己的想象去完成他自己的意念”。一座园林有多种要素构成,威尔.彼得森分析龙安寺时把宗教意识观念特别提出来作为强调:“在注视这片空的空间时,岩石亦不可忽视,岩石跟沙子以及沙子的属性一样,亦是日本美学中的一个基本要素;所有这些,以及其它的一些成分,都有助于在庭园的里面,造成一种错综复杂的重要联想。将造园艺术的无数优点带入这座显然单纯的花园之中,使之与丰富的宗教上、神话上、或意识上的观念,以及由许多世纪累积而成的历史关联发生化合作用,并非不可能之事,任何人,只要讨论到龙安寺这座庭园,如果不能把所有这些东西都列入考虑的话,都难免有以偏概全的危险”。[3] 龙安寺没有明确答案,但十五块岩石布置包含宗教思考不可否定,外国学者从禅的角度审视理解十五块岩石,其分析的切入点无疑是正确的,佛教主张自我觉悟,龙安寺十五块岩石布置的出发点恐怕即在此。

(三)苏州私家园林中宗教味最浓重的是狮子林,这与它从寺院脱变而来有关。狮子林最早建园在元至和二年(1342年),元名僧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在苏州“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天如禅师的师傅中峰居住浙江天目山狮子岩,又《大智度论》说:“佛为人中狮子”,所以建园用“花石纲”遗下的湖石多叠假山,各拟狮子态。整园前寺后园,取名狮子林,亦称狮子寺,1352年名“普提正宗寺”。明代叫“狮子林圣恩寺”,万历年间加建佛殿、经阁、山门。清代顺治年间重建经阁,经五六百年“经阁既成、大殿并峙”,一时香火旺盛,乾隆十二年,又改名“画禅寺”。1918年园归贝氏--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家,耗资七、八十万银两,引入西洋审美情趣,大规模修建遂成现状。通过这次大修,寺院气氛大大削弱,佛殿、经阁、山门均不复见,但园中建筑引用额题、对联以及假山布置仍保留原先面貌。

今天狮子林中的宗教遗存可从文字和布置两方面寻见。如燕誉堂对联。上联: 具峰岚起伏之奇,晴云吐丹,夕朝含晖。尘刹几经年,胜地重新狮子座。

燕誉堂北小方厅对联:

石品洞天标题海岳;

钟闻古寺镜接娘。

园内还有“禅窝峰”、“狮子峰”、“翻经台”题名都在文字上直接让人看出狮子林的寺院性质。用得较含蓄的宗教性题名有“修竹阁”,“修竹”取自《洛阳伽蓝记》:“永明寺房厂,连亘一千间,庭列修竹,檐拂高松。”以借名寺声望。还有立雪堂,它取意《景德传灯录》记载:禅宗二祖慧可去见菩提达摩人,夜遇风雪,但他求师心切,不为所动,在雪中站到天亮,积雪盖过了他的双膝。菩提达摩见他心诚,就收为弟子,授与《楞迦经》四卷。立雪堂原为僧人传法之所,所以用此题名,苏州多种导游手册以“程门立雪”故事解释,实为谬误。

大规模的假山群峰林立,各拟狮子态,似有似无,形神飘忽。中设一“棋盘洞”,相传吕洞宾、铁拐李在洞中对奕,这是通过象征性布置表达宗教信仰。

禅味隽永,在于引人想象,在想象中悟道。卧云室也许是狮子林最富禅味的地方。卧云室是禅房,处假山中央顶端,开门便见峰峦环抱,但山体实为太湖石,人工堆叠而成,高止不过十几米,远不如真山气象,更无云可卧,但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卧云”两字发人想象:云生高山,绕之峰腰,卧云者必居高山群峰间,这种想象如王维诗引起的想象那样由心的作用,移景、转换空间,狮子林假山变成真山,人飞升到几千米,真若高处云端。狮子林一堆湖石,道中人看来就是浙江天目山狮子岩,似象非象的石狮子就是佛像。狮子林面积广不过16.7亩,空间一粒芥子而已,却容纳了不止一座天目山,而是整座须弥山和佛教的全部精神。如此站在卧云室再观狮子林,就会叹道:假山群峰何巍巍,白云在我禅房下;狮子林围墙何邈邈,宇宙在我内心中。狮子林虽处市廛,由于禅的引导,僧人在此却可达到止息杂虑、远离凡尘、归于寂静的境界。

留园不同于狮子林,从未作过寺院,它“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是典型的私家园林。但园内也有大量的宗教遗存,这与园主人信仰有关。从记载来看,太仆寺卿徐泰时于明嘉靖年间同时建东西两园,西园在其子徐溶手中被舍作佛寺(今西园戒幢律寺),徐溶将西园舍为佛寺一事可以看出徐家笃信佛教。

建筑集聚的东部是园主生活起居所在,其中伫云庵、参禅处、亦不二亭构成园主佛事活动的场所,反映园主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不可分离的关系。伫云庵为一长方形小院,有泉有峰,清爽宁静,参禅处在冠云楼偏东,内有对联:

儒者一出一入有大节; 老者不见不闻为上乘。

下联表明参禅时必须保持心境清静,不为尘虑所扰,《宝积经》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被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无尘凡杂念,依靠内心的、本我的正真正觉,才是佛家的至高境界,对联的佛家思想与苏州私家园林主人标榜出世隐逸,远离官场名利的主题十分相契,说明佛教所以为许多文人接受,原因就在于佛教既可以作为隐退的理论依据,又可作为内心制衡的工具,很符合中国文人的口味。亦不二亭名出自《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问: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此公案意为不假语言文字,靠自己“悟”直接入道。

东部还有一处颇富禅意发人深省,那就是“静中观”,它是东部建筑群的核心,庭院不过四十平方米,四周墙廊回复,交错互叠,虽有走廊可循,洞门空窗相望,但近在咫尺的可望之景,不可一步抵达,由于廊、洞门、空窗对视觉的引导,使人觉得四面空透,景外有景,延伸无尽,丝毫无逼仄局促的感觉,为此向来被视作古典园林建筑的佳笔。且不管建筑上的艺术性,倒是静中观的建筑现象可以激发禅的思考,刘禹锡诗“众音徒起灭,心在静中观”,面对繁复的建筑变体,若能心怀平静,无欲、无念、那么繁复错乱之象,咫尺美景则何扰于我,怎动我心?这不是接引你进入“止息杂虑”的境界么?

东部体现道教神仙思想则有“鹤所”,鹤象征长寿,吉祥,常为仙人坐骑,老聃即驭鹤登仙,以鹤命名包含园主羽化而登仙的向往。“林泉耆硕之馆”也有道教味道,对联:

瑶检金泥封以神岳,赤文绿字披之宝符。

赤文绿字指道教经藉《河图》、《洛书》,其文字符号分别为红、绿颜色。

道教神仙思想延伸到中部,留园中部以涵碧山房为中心,作山水园景布置。池中设一小岛,名“小蓬莱”,传说蓬莱、方丈,瀛洲是东海三神山,上有长生不老之药,此处布置“小蓬莱”为象征性布置,是园主求仙思想的表露。

如果说卧云室是狮子林最富禅味的地方,那么留园最富禅味的地方是“闻木樨香轩”。闻木樨香轩处中部西首,为中部最高点,轩似古代马车,四面开敞,轩周围群植桂花,每逢秋季,坐高爽轩中,木樨花香熏人沉醉。轩名“闻木樨香”取自一则佛教公案:黄庭坚到晦堂处求教入门捷径,晦堂问:“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太史居常,如何理论?”黄庭坚想要回答,晦堂说:“不是!不是!”黄庭坚迷闷不已,一日随晦堂山行正值桂花盛开,晦堂问:“闻木樨花香么?”黄庭坚说:“闻。”晦堂说:“吾无隐乎尔。”黄庭坚一下子开悟。[4] 这则公案反映了一个原则:“直心是道”。禅并非变幻莫定的云霞,要得禅理,平凡直接就是悟道。闻木樨香轩所处最高处与西部埠相连,中隔云墙;轩南北回廊尽依山势,高低起伏跌宕骤然,为苏州园林走廊起落幅度之最,正因为如此,人行走之时,深得自然之趣;桂树与古木相间,泥石根茎尽行裸露,无草皮覆盖,若处山野;更绝的是轩西所依墙面,嵌有两王书法碑刻,那醉酒中的本我流出的墨迹,行云流水,气韵翻腾,无阻无碍,书法的真意与轩周围的自然布局提示了“直心是道”的意思,似乎使人一下子悟到随缘任运,不执著,不偏执的禅理。闻木樨香轩散发出隐约但弥久的禅的气氛,让人感觉似接禅机,徘徊不去。

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亭内有一副对联,见者无不呤哦沉思,对联写道: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从常理上讲,蝉噪应该使树林充满噪声,鸟鸣则会打破山的幽静,但对联反其道而行之,声响反而引起寂静,这使人想起日本著名俳句诗人芭蕉《奥州小路》中的二句:“闲寂呀,蝉声渗入岩石里。”对联和诗句都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寂处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声显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寂静美,给亭周围渲染禅气氛,引起观者的禅思。从佛教思考出发,禅宗提出“无相为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不实的,因缘而生,为无,为空。龙树在《大智度论》中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就是虚空的境界。所以,可以理解对联中的“林”和“山”都不是长久存在的实体,最终也是虚空一片,便何况“蝉”或“鸟”!蝉不过一夏,鸟不过暂歇枝头片时,当暮秋寒露时,蝉便告终,鸟鸣唱几句即倏忽飞逝,短暂的声响不足以改变永恒的寂静,声响之后是长久的寂静,所以对联中用“更”字递进关系。对联似乎启示世人:既然世界是“空”“寂”,人在凡尘中的一切行为都不过一夏蝉鸣几声鸟啾罢了,不如尽早离弃对尘世浮华的眷恋,去寻找“自性”,世间只有“自性”才是真实存在,不要再为那流变不定、最终归于寂静、空空如也的“色”而自寻烦恼。雪香云蔚亭居池岛最高处,伫立亭侧,向下俯看,可见远香堂、倚玉轩、香洲诸华美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又兼嘉树玉竹,绿池禽鸟,朱廊石桥萦绕穿插,美尽人间之所有。环视亭左右,仅古树几棵,白梅数枝,扎根黑土,无声无息,与下面华美景象对比,暗示下面那一派美景便是凡尘间一缕烟云,如蝉叫如鸟鸣,雪香云蔚亭一片便是天界一角。怪不得笃信佛教的梁简文帝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读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时叹道:“吟咏不能忘之”。

行文至此,可概括出一条规律,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富禅意的景点都采用“隐性”的手法表达禅意,从文字上看不出明显的宗教涵意,往往通过景物布置、景物对比进行暗示。留园“闻木樨香轩”拙政园“雪香云蔚亭”以自然的山林与工巧的房屋进行对比,“自然”就是“自性”的表现,“工巧造作”就是“自性”的阻滞,“自性”是永恒追求“工巧”最终是“空”。狮子林湖石拟狮子态,卧云室居山顶,若处天目山,若处须弥山这类隐晦的暗示并不大众化,不是一望可知,须经努力去“悟”出来,这无疑增加了园林艺术的欣赏难度,所以弄清园林中的宗教现象是很有意义的事。相信中国私家园林中必定还有许多传达宗教思想的景点,这须仰赖于方家法眼,非我等孤陋寡闻之辈所能为,本文意在抛砖引玉罢了。

注释:

[1] 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市园林管理局编印:《拙政园志稿》。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12月第1版,第8页。[3] 铃木大拙:《禅与文化》

[4] 普济:《五灯会元》,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10月第1版,第1138页。

华东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居阅时 _

第三篇: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而在近代,则是中国拼命地向日本学习。别的方面且不论,仅就语言文字方面说,在近代,倒是日本成了汉语的输出国。日本“汉语”,冲击着东亚各国的语言系统,当然也大量进入中国的汉语中,成为中国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先生学生与学生先生

从时序上说,中国接触西方文化远比日本早。早在7世纪的时候,就有基督教僧侣来中国传教。此后,13世纪的马可·波罗,16世纪的利玛窦,是广为人知的西方文化在古代的使者。在利玛窦的时候,西方汉译的工作已开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这是人所共知的。1870年,新教传教士莫里逊来到中国。他把《新约》译成汉语,全版《新约》于1814年出版。更重要的是,他还编了一本汉英词典,词典第一卷于1817年印行,整部词典四开本,共六卷,4595页,于1823年出齐。1898年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梁启超,潜入日本军舰大岛号,亡命东瀛。这个时候,大量的西方名词、术语已进入日语中,被称作“政治小说”的《佳人之奇遇》和《经国美谈》中,自然也不乏这类译语。他很轻易地就把诸如民主、科学、政治、经济、自由、法律、哲学、美学一类词汇介绍给了中国读者。梁启超向国内译介日本政治小说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雷颐先生《“黄金十年”》一文中所说的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黄金十年”,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已被译成日文的西方著作,也在这时期被转译成汉语,甚至日本的中级教科书都被翻译过来,用作教材。

这也就意味着,日语“外来语”被引进中国,是在一种不得已的情形下开始的。

三、求真求易与一手二手

本来,洋务运动是要向西方学习,懂得西方,翻译西方著作便显得很必要。但一转向以日本为师,人们学习西文的势头也就顿减。向日本学习,无非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那时朝野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但对这股向日本学习的热潮,中国近代第一译家严复却持坚决的反对态度。在发表于《外交报》上的《与(外交报)主人书》中,他写道: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严复强调要深切了解西方思想学术,须直接读原著。借助翻译已是万不得已,借助翻译的翻译,就隔尘更多,去真更远他认为日本对西方概念的翻译,多不准确,因此也不能无条件地借用。例如,他反对“经济”这个日本译语,而代之以“计学”,并在《原富》卷首的“译事例言”中说明了理由:“计学,西名叶科诺密,本希腊语。叶科,此言家。诺密,为聂摩之转,此言治。言计,则其义始于治家。引而申之,为凡料量经纪撙节出纳之事,扩而充之,为邦国天下生食为用之经。盖其训之所苞至众,放日本译之以经济,中国译之以理财。顾求必吻合,则经济既嫌太廓,而理财又为过惬,自我作故,乃以计学当之。”

他认为“经济”一语,原意比西文“economy”宽泛,因此不宜作译语。再例如,他拒绝借用日文译语“社会”,而坚持把西文的“society”译作“群”,将“社会学”译作“群学”。此外,“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

四、看得见的数量与看不见的影响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是很惊人的。据统计,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这些都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牢牢扎根。我们每天用以高谈阔论、冥思苦想和说“东”道“西”时所用的概念,竟大都是日本人弄出来的。

实际上,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这个问题近几年也不时被人以不同的方式道及。例如,雷颐先生在介绍美国学者任达的《新政革命与日本》一书的《“黄金十年”》一文中,便写道:

这些几乎涉及各类学科的新词汇或是现代日本新创造的,或是使用旧词而赋以新意,现在又被广大中国知识分子所借用,这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并且促进了汉语多方面的变化,为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奠定了一块非常重要的基石。现在我们常用的一些基本术语、词汇,大都是此时自日本舶来。如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政府、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等等,实际上全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还有像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法律、封建、共和、美学、文学、美术、抽象……数不胜数,全是来自日语。

每当我想到我们用以思考、演说、写作的概念中,有70%是日本人所营造时,我就寻思起这样的问题:这一事实100年来对中国人的思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可以说,日语“外来语”的大量涌入,对100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对100年来的中国文化,对100年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肯定产生了影响。但用现代汉语在整体上思考这种影响,却又很困难。因为在思考日语“外来语”的影响时,必须运用日语“外来语”,这便像是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这应该是摆在西方汉学家面前的一个极好的课题。

虽然不能在整体上谈论日语“外来语”的影响,但在具体的例子还是可以举出一些的。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问题,史学界数十年间争论不休。但争来争去,实质都是概念之争,分歧在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上。同样的历史事实,有人认为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萌芽,有人则认为不能。是否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之争,也就归结为什么是“资本主义”之争,而“资本”和“主义”这两个词都是日本人生造的,用资本主义来译西文的“capitalism”,也是日本人所为。倘若“capitalism”被译成另一个汉语词,这场争议是否还会发生?即使发生了,是否在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有所谓“丑学”一说。“丑学”是相对“美学”而言的。“美学”是日本人中江兆民对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但“aestnetics”的原意是“感性学”,倘若一开始就没有“美学”这种译法,而译成别种模样,例如译成“感性学”,那所谓“丑学”是否还能成立?

我们今天将短至数百字长至数百万字的虚构性作品都称为小说,只是有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之分。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这种命名,只是指出了篇幅的差别,此外什么也没有说明。于是,有所谓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审美的意义上是否有本质性差异的研究和争论,有人说二者意味着不同的审美方式,有人则说二者的差别仅仅在字数上。其实,我们今天使用的“小说”这一概念,是日本近代作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中对英文“novel”的翻译,而英文“novel”本意就指较长篇幅的作品,至于短小的作品,则用“short story”来表示。两种不同的命名,就已经强调了二者并非一类。应该说,用“小说”来译“novel”,未能全面地传达出原意。如果我们不是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称作“小说”,而是分别有不同的称谓,那我们对二者的认识是否会一开始就有所不同?而关于长篇与短篇的争议,是否还会发生?

五、旧的不去与新的在来

例子还可举出许多。最后我想说:由于我们使用的西方概念,基本上是日本人替我们翻译的,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就永远地隔着一个日本。不知这说法,是否能成立?

六、日语外来语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1)形容词+名词 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2)副词+动词

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例: 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宾语

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

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 [动词] 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 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 [结尾词](1)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2)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3)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4)力: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等(5)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6)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等(7)界: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等(8)型: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等(9)感: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10)点: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等(11)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等(12)线:直线、曲线、抛物线、生命线、战线、警戒线等(13)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14)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等(15)度:进度、深度、广度、强度、力度等(16)品: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等(17)者: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等(18)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19)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等(20)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等(21)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国际社会等(22)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浪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外主义等(23)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第四篇: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现代汉语词汇中80%都来自日语,没有这些词汇你将无法说话。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生保1996年著文,指出「共产党、干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句话完全是日语外来语组成的。文章中将日语外来语

分为以下几类:

一、修饰词+被修饰词(1)形容词+名词例:人权、金库、特权、哲学、表象、美学、背景、化石、战线、环境、艺术、医学、入场券、下水道、公证人、分类表、低能儿

(2)副词+动词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合例: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宾语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四、由上述单词组成的复合词例: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治外法权、土木工程、工艺美术、自然科学、自然淘汰、攻守同盟、防空演习、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动脉硬化、神经衰弱、财团法人、国际公法、最后通牒、经济恐慌

其他还有:[动词]服从、复习、支持、分配、克服、支配、配给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

[结尾词](1)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2)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3)炎:肺炎、胃炎、关节炎、气管炎、皮肤炎等(4)力:生产力、原动力、想像力、劳动力、记忆力等(5)性:可能性、必然性、偶然性、周期性、习惯性等(6)的: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绝对的、公开的等(7)界:文学界、艺术界、思想界、学术界、新闻界等(8)型:新型、大型、流线型、标准型、经验型等(9)感:美感、好感、优越感、敏感、读后感等(10)点:重点、要点、焦点、观点、出发点、盲点等

(11)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宏观、微观等

(12)线:直线、曲线、抛物线、生命线、战线、警戒线等

(13)率:效率、生产率、增长率、利率、频率等

(14)法:辨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方法、宪法、民法、刑法

(15)度:进度、深度、广度、强度、力度等

(16)品:作品、食品、艺术品、成品、展品、废品、纪念品等(17)者:作者、读者、译者、劳动者、缔造者、先进工作者等(18)作用: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光合作用、心理作用、副作用等(19)问题:人口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教育问题、国际问题等(20)时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新时代、旧时代等(21)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

社会、国际社会等

(22)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浪慢主义、现实主义、帝国主义、排

外主义等

(23)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无产阶级等

19世纪末期,西方的各种概念同时进入中国和日本,迫切需要翻译成汉语和日语。当时在中国,熟悉西方的人很少,精通英语的人更少,汉译工作主要由严复先生(1853—1921)完成。而在日本,熟悉西方、精通英语的人比较多,日译工作由许多学者共同完成。于是,同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和日本有完全不同的译文,例如:

①capital:【严译】母财【日译】資本 ②economy:【严译】计学【日译】経済 ③evolution:【严译】天演【日译】進化 ④metaphysics:【严译】玄学【日译】形而上学 ⑤philosophy:【严译】理学【日译】哲学 ⑥society:【严译】群【日译】社会 ⑦sympathy:【严译】善相感【日译】同情

不幸的是,刚刚进入20世纪,以梁启超先生(1873—1929)为首的中国留日学者掀起一场学习日本的运动,大量翻译日语著作,大量引进日语词汇,结果“严译”还未与“日译”较量几个回合,就被击败,从此退出了语言舞台。

为什么“严译”会被“日译”击败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1877—19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严译”的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过分追求“古”(archaism),二是过分追求“雅”(elegance),导致“严译”的术语,学者能看懂,而老百姓看不懂,与正在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当时中国民众严重脱节,所以被淘汰了。我赞同这种看法。

现代有些日本学者,过分夸大现代汉语引进日语词汇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批日语词汇,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可能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中国学者似乎也表示赞同。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纯属扯淡。pear译成“鸭梨”,或者译成“鸡梨”,难道有本质区别吗?难道pear叫“鸭梨”就是甜的,叫“鸡梨”就是酸的吗?所以我不赞同这种看法。100多年之后的今天,汉语依然从日语引进词汇,比如这句话:“附近有一家人气很旺的卡拉OK量贩店”,其中就有三个最近20年引进的日语词汇,分别是人气、卡拉OK和量贩,所以我说这种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属于正常的语言交流而已。

最后我附上一段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您可以与英文原文比较一下,真的是很“古雅”,只可惜不太适合我等草民阅读(笑)。

【原文】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严译】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列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第五篇:浅谈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浅析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要 强

摘要:近年来,英语外来词在汉语中大量出现,并产生一些新的现像如字母词异军突起、音译词回潮,这对汉语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英语外来词的来源形式和发展变化,尤其随着近些年来网络涌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英语外来词在内容上也不断更新。本文在分析了英语外来词带给汉语发展的利与弊之后,提出我们应该对英语外来词进行合理地运用和规范,使它能够起到促进汉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英语外来词;发展;递增;影响;规范

中图分类号:H313.5 Analysis of Chinese loan words in English

Yao qia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glish loan words in Chinese in the appearance of large numbers and produce a number of new words are like the letters such as the emergence, resurgence of the word who, which the Chinese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In this paper, the source of loan words in English form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particular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network into people's lives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process, English loan words in content is also constantly updat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nglish loan words in Chines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s and cons, the proposed outsid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should be a reasonable use of words and norms, so that it can play a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Keywords: English loan words;Development;Incremental;Influence;Norms 引言

所谓“外来词”指的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进来的词语。外来词是世界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必然产物。语言大师萨丕尔曾经说 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就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的借贷,就可能把相关的词也借过来。”当然纵观汉语词汇发展史,我们对外来词的吸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革开放以来外来词无论在速度上还是数量上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语中借来不少词汇,像资本、政府、文明等被许多人认为是汉语中已经存在的词语。然而随着五四运动掀起新一轮的翻译史上的高潮,许多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书籍被翻译成汉语.当然汉语词汇里的英语外来词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像逻辑、律师、哲学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英语外来词。

在当今,全世界每年的出版物中百分之八十是英文的,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贸易往来和商务谈判等领域,是最常用的语言,尤其以英语为母语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科学技术领先,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我国为了加快发展,必然要大力引进或介绍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这就使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在改革开放以后以突飞猛进之势迅速增长。英语外来词的不断壮大,逐渐成为汉语中的外来词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日常生活中的沙发、扑克、模特、沙拉、维他命、卡通等,另外随着网络的深人人心,越来越多的网络词语,像因特网、下载、菜鸟、黑客、博客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进行探讨,以求对汉语的发展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外来词的界定和类型

关于外来词,历史上曾经使用过“译语”、“译名”、“译词”、“外国语”等名称,而作为正式的科学术语是从“外来语”开始的。语言学家陈望道、吕叔湘等称“外来语”,罗常培首称“借字”,赵元任首称“借语”,高名凯、刘正琰称“外来词”。后来“外来词”这一称呼被人们广泛接受。

一般认为,汉语中的外来词是指在外族语中某词词义的前提下,对这个外族语词全部或部分借其语音形式,并有不同程度汉化的汉语词。所谓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就是指汉语中的来源于英语的外来词,一般包括四种类型:

(一)音译加字。音译是借用外来词的一种形式,即根据外来词的读音用汉 2 字纪录。在生活中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例如,沙发(sofa)、模特(mode1)、基因(gene)、比基尼(bikini)、马拉松(Marathon)、高尔夫(golf)、沙龙(salon)、色拉(salad)、布丁(pudding)、三明治(sandwich)、汉堡包(hamburger)、比萨(pizza)、巧克力(chocolate)、柠檬(lemon)白兰地(brandy)、威士忌(whisky)雪茄(cigar)等。音译是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吸收外来词汇的方式。但是有些外来词的音译无法见字明义,需要在音译部分后附加一些能指明其类别和属性的成分,从而成为一个意思完整的新汉语语素。例如,艾滋病(AIDS)、芭蕾舞(ballet)、桑那浴(sauna)、多米诺骨牌(domino)等。

(二)兼译词。大多翻泽家都认为翻译应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文,如严复的“信、达、雅”,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还有钱钟书等都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于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时候,既考虑语音的同音原则,又选用某些与原词意义相关或者能表达外来词含义的汉字。比如,“Belle”作为女鞋的品牌被翻译成百丽,让人联想到千姿百态、妖艳美丽的意思。还有网络中的黑客(hacker),由于“黑”在汉语中有坏的意思,像黑手党、黑心眼等,容易让人联想到不法分子。所以在音译外来词时,人们往往音义兼顾,使之既生动形像。又体现原词特点。

(三)仿译(或者可称为合译)。即把原词组按照语义逐字翻译成汉字,再组合起来,如热狗(hot dog)、代沟(generation gap)、软饮料(soft drink)。这一形式更能发挥汉语言简意赅的特长,尤其在多音节词以及短语的处理上表现出其删繁就简的优势。

(四)意译。汉语在吸收拼音文字外来词时,意译往往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这是因为汉语属汉藏语系,是方块字形的表意文字。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传统方式是汉化意译,即用汉语里固有的词汇改变外来词汇。使之民族化。例如,电脑(computer)、随身听(Walkman)、皇冠(Crown)。有些外来词没有经过音译阶段就直接进入汉语词汇,如寻呼机(pager)、传真(fax)等。对于相当多的外来词我们采取意译的形式,因此许多外来词已经被纳入了汉语的意义系统中,从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时期我们也从日语中引入了很多的词汇。

二、外来词发展变化的特点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陈原说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也不例外,它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遍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在吃穿用度方面,如可口可乐(coca-cola),肯德基(Kentucky),耐克(Nike),T恤(rr—shirt),沙发(sofa),mp3等;在休闲娱乐领域,如高尔夫(golf),迪斯科(disco)等,在科技教育领域,如因特网(Intemet)。克隆(clone),MBA(工商管理硕士),托福(TOFEL)等;在医疗卫生领域,如B超,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在经济贸易领域,如WTO(世界贸易组织),GDP(国内生产总值),OPEC(欧洲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而且随着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大量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现像:

(一)字母词呈递增趋势。所谓字母词就是完全用外文字母或者字母中带数字表达的词。近年来,随着科技文化交流的发展以及字母词多是单义词,其已经成为国际通用的一种词汇,如UF0(不明飞行物),ATM机(自动取款机),CE0(首席执行官),GPS(全球定位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PU(中央处理器),DNA(脱氧核糖核酸)等。还有字母中带数字的词如Mp3,3D,另外一种就是英文原形词,如yahoo,inter-net,ok。然而,字母词大量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滥用的现像,如:品牌汽车马自达6在其广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尖端的ABS十EBD十TCS十DSC十EBA整合型主动安全系统”,实在让人不知所云。

(二)英文与汉语累加词不断出现。由于国际交流的进步和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如小case,T台,AA 制,像这一类的词在《辞海》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大辞典中早有收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对异域事物充满好奇的年轻人说这些词,而这一类说法也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同和接受。

(三)音译词回潮。对外来词的引入经历了从音译到意译,又从意译到音译的反复,最终还是意译战胜了音译,成为外来词与汉语融合的主要方式。例如“laser”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首字母缩写,曾有人译为“激射光辐射放大、光量子放大”等或者音译为“莱塞”,前后有十几种译法,在钱学森教授的建议下定名为“激光”,很快统一了这一术语的定名。在意译词“激光”稳定了几十年后.音译词“镭射”又粉墨登场。还有“话筒”,现在很多人包括电视节目主持人都改称“麦克”,日产富士车现在 4 被称为“斯巴鲁”(SUBARU)。其他如卡通(动画)、巴士(公共汽车)、维他命(维生素)也是经历了从意译到音译的历程。与此同时,人们在对音译词采取音译形式的时候,用字不统一,有时甚至出现一个外来事物或外来概念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的译名。如:(prototype)就有原型、原始型、原形、样品、样板、模型、(范畴的)中心变体等17个译名,给人们的理解带来混乱。

三、外来词在内容上的变化

(一)网络词语日益繁荣。近二三十年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输主要靠网络,所以又被称为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网络语言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网络语言已经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而不断向现实世界渗透,使用这一语言的年轻人向往新鲜的事物,并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在他们的推动下,网络语言的用法不断推陈出新,网络成了他们改进和尝试这一语言的试验场所.甚至在这里汉语的语言规则形同虚设。但无论网络语言有多复杂,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规律。从翻译网络语言的方法看,不外乎是音译、音兼意译、半音半意译等几种。如菜鸟(trainee),雅虎(Yahoo)(音译),奔腾(Pentium)(音兼意译),因特网(Inter-net)(半音半意译)。

(二)商业品牌词语迅速增加。随着商品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发展,人们对品牌越来越注重,因此商业品牌词蜂拥而至。外来商业品牌词多以音译方式出现。如耐克(Nike)、雪碧(Sprite)、可口可乐(Coca-cola)等。有的是纯音译词,如“万宝路”(Marlboro),有的是音兼意译词,即发音是外国的,但其词或词组的语素蕴涵一定的含义,或者与商品的品质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或与商品的品质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看上去很像汉语固有词,如标致(Peugeot),舒肤佳(Safeguard),有的是半音半意词,如金利来(Gold lion),汉语应译为金狮,但是粤语中就发成了“尽输”,听来不吉利,于是更名为金利来。商业品牌词语在近二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但符合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标新立异的社会心理,也展示了商业社会的语言发展趋势。

(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外来词迅速增加。在引进外来语时,那些体现异域特色的风土人情的词语总是最先进入本民族,因为人们往往对自己民族中没有的事物现像充满了好奇与关切。汉语中有关文化、体育、日常生活的词汇也迅速 5 增加。如迪斯科(Disco),比萨饼(Pizza),卡拉OK,SOHO一族,脱口秀(Talk show)等。

四、英语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

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大量出现.无疑对汉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笔者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积极影响

1.填补了汉语表达的空白,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世界各民族之间由于地理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中词汇的空缺。外来词的输入,使汉语拥有了表达这些不同概念的词汇,使人们对这些事物有了了解和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2.加强了汉语的附加式构词方式。汉语的构词方式以复合法为主。附加式的构词方式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它表现为词缀如:老、子、阿和准词缀如:半、性、化的附加运用,外来词的大量引进,使汉语中增加了一些新的构词语素,它们能产性强,意义越来越虚化,被称为“准词缀”,如:吧——网吧、氧吧、书吧、话吧,秀——时装秀、真人秀、表演秀、写真秀,它们的出现,使汉语的附加式构词方式显得十分活跃,使附加式构词方式在构词法中地位有所加强。

3.音译词大多采用三音节或更多音节的音译形式,如:法拉利、摩托罗拉、凯迪拉克,意义之问没有联系,加强了散性构词方式的地位。扩大了汉语的开放度,使汉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对汉语的发展是有利的。

4.英语字母词的大量出现。改变了汉语对一些事物和概念冗长的表达方式,使汉语的表达简明便捷,为人们的交际带来了轻松和便利,例如“做个CT”显然要比“做计算机断层扫描”简洁明快。其次,促进了汉语拼音缩写词的出现,如HSK(汉语水平考试),RMB(人民币)等,加强了字母词的地位。部分改变了汉字笔画多,难认,难写,难记的现像,用起来方便快捷。再次,英语字母词的读音既非纯正的英语发音。也不是完全的汉语读法,如VCD读成wei sei di,DNA读成di en ei等,这就有可能打破汉语封闭的语音系统。同样使汉语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

(二)消极影响

1.音译词书写形式的不统一。给人们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难和不便,影响了汉语的交际功能的发挥。其次由于音译词在用字时,意义之间没有联系,也为生造词提供了可能性,近来这种方法被大量运用到商品的起名上,如:迪瑞娜、奥帝斯等,实际上它们都是国内企业的产品,却起了个洋味十足的名字。这当然有其商业目的,然而这种现像无疑助长了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

2.英语字母词缺乏节制地广泛运用,特别是面向大众的媒体对字母词的大量使用,使相当多的受众不能准确理解媒体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样影响了汉语作用的发挥。

五、小结

外来语在汉语中自古就有,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也都存在,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语言现像,它是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结果。英语外来词对汉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因为它的消极影响而见之色变,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英语为例,英语从外族语中吸收的词语占总词量的五分之四以上,这不仅没有妨碍英语的发展,反而使它越来越壮大,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汉语也同样如此,汉文化具有极大的消融能力,善于将所吸收的外来文化加以消化改造,变成其自身的一部分。在使用外来词的时候,要注意读音的规范和构词方式的规范以及外来词的书写规范。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在使用外来语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重我们汉文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笔者认为,首先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对外来词坚持以意译为主,因为这更符合汉语的习惯,不滥用音译词和英语字母词,在必要的时候才用,而且要对英语字母词加以适当的注释。其次,统一音译词的书写形式,避免混乱。这样才能真正对外来词语加以汉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万迪梅.从文化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翻译[J].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2].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黄公伟.中国文化概论[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 [5].王力.白话文运动的意义[J].《中国语文》.1979 [6].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1 [7].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

下载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闽南语中外来词现象的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世纪以来汉语中的外来词浅析》

    《20世纪以来汉语中的外来词浅析》摘要上世纪初始,兴起了外来词的研究热潮,在外来词的界定、来源等方面建树颇多。汉语外来词主要来源于英语、日语、韩语、俄语等,源自少数民族......

    (英语毕业论文)英语中外来词的分类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 2 林肯话语中幽默特征......

    新概念英语——英语中的「外来词」(背后的故事)

    美联英语提供:英语中的“外来词”【背后的故事】 两分钟做个小测试,看看你的英语水平http://m.meten.com/test/xiaobai.aspx?tid=16-73675-0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语种像共......

    大学生热考公务员现象探究[★]

    大学生热考公务员现象探究最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正在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人数由2003年的8.7万到2011年的146万人,竞争不可谓不大。 录取的比例也越来......

    心理学中的现象

    心理学中的现象、定律、效应、模型和范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又称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中的象征手法和心理描写 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3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

    对学生做作业时抄袭现象的探究

    对学生做作业时抄袭现象的探究 无论在自己学校还是在和老师聊学生的时候,学生抄袭作业这个话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之中,大家交流着学生抄袭作业的原因,商讨着改变学生这一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推荐)

    《汉语词汇教学》(刘敏芝老师)结课作业 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班 郭静2100102125 2011年7月11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教学法探究 2010级汉语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