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第一篇: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一、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概念架构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员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组织就业的职业生涯,是指超越单个组织边界的一系列工作机会。无边界职业生涯是一种多角度的概念,包括甚至超越了多种边界,而且涉及了实体和心理、主观和客观等多种分析层面。Arthlu"和Rousseau提出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六种具体内涵,也即是通常意义上的无边界职业生涯类型。第一,跨越了不同雇主的边界,像硅谷职业生涯,以及北京中关村那样的弹性职业;第二,像学者或木匠等职业那样从现在的雇主之外获得从业资格的职业;第三,如房地产商那样受到外部网络和信息持续支持的职业;第四,发生于包含等级报告和进阶原则的边界被打破的时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破格”;第五,由于个人或家庭原因令其放弃现有职业机会的职业,强调了对“职业与个人”或“组织与家庭”之间边界的跨越;第六,基于从业者自身的理解,其可能认定一个无边界的未来而不去理会组织的约束。所有这些类型中一个共同的因素是独立于而非依赖组织的职业生涯安排。

二、无边界职业生涯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一)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个性化

与无边界职业生涯转变相一致的是员工对个人职业生涯成功标准认识的变化。传统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主要是作为职业生涯结果的薪酬增长、职位晋升,以及外在的社会评价因素,如社会称许等。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成功标准则发生了方向性变化:从看重结果转变为看重过程;从看重外在评价标准转变为个人内在感受标准,如工作是否与兴趣一致、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等。无边界职业生涯在多个组织中演绎着知识生成的循环模式,个体通过权衡自己将运用的知识、技能专长,或者说以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知识基础为背景来调节在组织间的流动,确立自己对组织的贡献。与传统职业生涯相比,无边界职业生涯更为重视个人心理感受的职业成功,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双重满意感,呈现出个性化。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的多元化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传统职业生涯时代,员工大多在一个单位工作终生,基本没有职业变动,员工只要掌握一项专业技能即可实现就业需求,掌握了专业技能就等同于具备了就业能力,专业技能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要素,高校也异常重视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来临,职业变动较之以往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单纯掌握专业技能已不足以实现就业理想。

职业生涯的无边界促使了职业成功标准的变化,也增加了职业成功的难度。员工要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就要增强自身的可雇佣性,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获得暂时性的工作,而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具有获得持续工作职位的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t认为,雇主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聘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在某些状况下,学科知识甚至不是很重要。学生具有超越学科边界的知识通常被认为是聘用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就业能力所包含的最重要的方面在于雇员对无边界职业生涯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与自我意识的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职业取向。只有那些能预见并主动去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生存,即表现为高的自我意识和高的适应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使学生更有可能在他们选择的职业中获得就业和职业成功,使学生个人和社会均受益。可以认为,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不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而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而且这种素质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做好无边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认识并确定职业锚。简单来说,职业锚即是职业倾向性,是个体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天赋的自我认知,它体现了个体“真实的自我”。职业锚决定个体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什么类型的工作单位;决定个体是否会喜欢所从事的工作。明确的职业锚可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识别个人的职业抱负模式,指导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其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时要契合自己的性格、特长和兴趣。在未来的求职过程和职业发展中,大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和现实可能性的交集点成为适合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这一交集受就业形势、大学生自身发展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变性。再次,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成功目标。无边界职业生涯引致了职业生涯成功标准的变化,在这种容易引起大学生迷茫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在职业锚的指导下,正确认识职业生涯成功的衡量标准。在追求薪酬和职位晋升的同时,更关注工作意义、工作满意度等主观成功标准,这既是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体现,也有利于大学生体会到职业成功的喜悦,形成积极的工作和人生态度。最后,设定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职业生涯的跨边界性决定了大学生必须在多个岗位、多个组织,甚至多个职业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同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存在多条不同的实现路径,多维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既体现了无边界职业生涯的本质特征,又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

(二)积极主动培养就业软实力

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重要作用。软实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开发活动而获得的。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有不同的认识,Yorke和Knigh认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第二,核心技能,如计算能力、口头和书面沟通技能、倾听技能、关键分析和自我管理能力等;第三,过程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商业意识、对公司政治的敏感性、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处理能力、团队工作和谈判能力等。另外,Lees通过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表明,雇主所认可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学习的意愿、承诺、可靠性、自我激励、团队工作、口头沟通技能、合作性、书面沟通技能、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25个方面。我国学者戴国强,经过对5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显示: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归纳起来,大学生就业软实力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五个方面。

(三)培育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是指有助于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并帮助其就业的各种社会联系的综合及运用这些联系的能力,在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应充分开拓并利用好社会资本,为自己就业提供人际保障。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关系型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关系本位型的社会中,这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它根植于社会关系之中,随着社会资本积累的增加,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也随之增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社会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权力因素的介入等一些负面的东西,妨碍了就业公正原则的实现,但从资本的本质属性来看,社会资本是社会性的、有用的。因此,大学生应正确看待社会资本,培养自己的社会资本意识,真正做到趋利避害,实现自己的就业梦想。

第二篇:经济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

经济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如何应对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问题。2008年9月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是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席卷全球,长江三角,珠江三角出现工厂倒闭潮,许多企业也相继掀起裁员潮,纷纷取消校园招聘,2008年800万打工队伍提前回乡,170万毕业生工作没有着落,2009年人保部称有2400万劳动力待业,其中含700万毕业生。经过调查这些毕业生中很大部分是我们经济管理类。毕业既是失业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面对前所未有困境,我觉得我们:

首先,在客观上,要坦然正视现状。离开了象牙塔刚刚步如社会,我们对社会现状了解不深,面对危机往往是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就业选择时要多去关注当前的经济形势,了解国家的政策动向。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大学生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和自主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就业形式虽很严峻,但基层和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就业空间,面对当前的严峻的就业形势,转一转择业的方向不失为明智之举。面队困难才能克服困难,逃避问题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坦然的面对,镇定的处置,才是解决问题正确的态度,人生百年,承受不住太多的牢骚。

其次,在主观上,要正确审视自己。“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是逆势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国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我们走出了校门,不应该放弃学习,而是继续努力的学习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可竞争力。大学没有把我们培养成精英,那么我们就自己变成精英!大学生就业难有方方面面的原因,而我们有能力改变的却只有我们自己这一方面,很无奈,但也是事实!命运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时代可以有愧于我们,但我们不能有愧于时代,因为我们不能有愧于自己!最后,我们应该有坚强的勇气和信念,不要沉沦下去,甘心做一个待业青年。哀哀父母,生我劬(读音为渠)劳,每当静下来时,就想想父母他们用血汗来供我们上大学是希望我们将来有个好的工作好的前途,而不是为了培养出一个失业青年。我们当中很多人的父母是土里刨食的农民,供我们上大学也许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投资,他们可以不计回报,但我们绝不能让他们的投资打了水漂!

同学们,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青年是撑起新时代的脊梁,不要退缩,憋足了劲,请迎着困难前进吧,闯开一条道路,15年后的那个时代必然是我们的!

第三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口语交际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分阶段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怎样在实际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让学生乐于交际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从其兴趣和情感入手,扫除其心理障碍,让学生敢于、乐于与人交际。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融入学生当中。如在《找春天》这次口语交际课中,我带学生到校园、公园、广场等地去观察,亲身感受春天的美景,找出春天的特点。我与学生边观察边交谈,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交际氛围,消除了学生不敢说话的心理障碍,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重视阅读教学,创设口语交际情境

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教材,同时也是听说训练的教材。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的指导,从中捕捉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把听说训练和理解内容、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在教学《日月潭》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思考作者从几方面描写了日月潭的美丽景色,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词句,然后问他们是否喜欢日月潭,再说出原因。结合看图,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日月潭有个美丽的小岛,所以我喜欢它。”有的说:“因为日潭像圆圆的太阳,月潭像弯弯的月亮,所以我喜欢它。”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中外游客。”学生幼小的心灵完全沉浸在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情画意中,而此前进行的说话讨论训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宝库,增强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讲述某件事时,总是一边说,一边用丰富的动作来补充,有时甚至手舞足蹈。这除了因为他们好动,还因为他们掌握的词汇量不够,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必须借助动作来帮助表达。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动”起来、“说”出来。

如教师设计一组吃苹果的动作,在学生面前表演一遍,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刚才在做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看到教师表演,学生总是特别兴奋,注意力被吸引住了,“说”的兴趣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根据教师的动作饶有兴趣地模仿,同时发挥联想,很快就猜出了教师表演的是什么,急切地要表达出来。到说的时候,学生很自然地一边说,一边重复教师所做的动作,使话说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教师略加指导,大多数学生都能说:“老师先在篮子里面拿了一个苹果,洗干净了,用小刀削了皮,又切成了几小块,放在嘴里吃掉了。”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用上了这么多的动词,使表达更具体、生动,自身的口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启发想象,续编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文本中有些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这样就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想象。如《狼和小羊》一文的结尾写道:“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向小羊扑去。”善良的学生可不想小羊就这样让狼吃掉,对这样的结尾不满意。于是,我让学生讨论,给课文续编了种种结尾。有的说:“正在这危急的时刻,一头来喝水的大象看到了,伸出长长的有力的鼻子,一下子把狼卷到半空中摔死了。”有的说:“狼扑过去的时候,小羊的一群好伙伴赶到了,大家团结一致把狼赶跑了。”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每个人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五、在口语交际课中拓展知识、内化语言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口语交际课的设计不仅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精神,而且要着眼于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如教学《买文具》这节口语交际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一些文具用品。课始,我让学生各自介绍(在小组或班上)自己是怎样购买这一文具的(提示学生介绍价格、用途);课上,组织学生模拟买卖文具的现场,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训练中,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获得了深层次的感受,从而使思维更活跃,轻松说出了自己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师在完成课本中的交际例子后,还要适当拓宽交际话题,引导学生说说与教材话题相关的内容,做到交际话题生活化。这样的训练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表达要求,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总之,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历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口语交际训练资源,营造训练时机,引导学生在训练中积累词汇、拓展思维、探索语言技巧,才能使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增进交流,提升口语能力,领略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

第四篇: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摘 要: 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的重要保证。本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 现状 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2009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指出,在当前就业形势下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其中第六项就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我结合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现状等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一些具体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与构成

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一个特殊劳动供给群体,其就业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及相关知识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进行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我职业生涯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实现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而拥有就业能力才能使其获得持久的就业和职业生涯保障。就业能力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体特质的组合,是一种综合能力,其构成主要包括基本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关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三大方面。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基础能力不强,知识结构有待优化;(2)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3)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4)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2)对语言表达、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等能力培养的重视与训练不够;(3)创新创业教育缺失;(4)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失。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应对措施

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结合实际工作体会,我提出四点关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制定特色培养方案。根据市场需求,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行业、文化与专业特点,制定具有地域性的特色培养方案。专业教学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重点,培养实用型的一专多能、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同时,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迟效性,强调培养方案的广度和前瞻性,以增强人才对市场的适应性和竞争优势。

2.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学科特色,突出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构建相同学科基础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体现专业特色;构建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多层次的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开展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通过建立各种文化社团,举办各种类型的人文科学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活动促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基地实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实操技能,而且有助于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实现“零距离”上岗。

3.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如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锻炼个人语言表达能力,协调人际交往的关系,学会组织管理各项具体工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等的关键能力。

(三)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2008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更大程度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见,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效改变就业难的局面。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创业素养。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实际、市场相联系。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学与指导,采用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另外,有针对性地把各行业优惠政策、行业特点、行业前景分析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构建全方位的行业创业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创业前就能对将要从事的行业有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手段,强调与真实创业环境的有效对接。通过举办创业工作坊,以案例探讨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定期组织创业聚会,并邀请社会上的创业者参与,让学生在聚会中与创业者零距离接触,去分享创业者的成败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创业的历程;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拟创业情境,使学生将创业理念和课堂所学知识有机结合,锻炼学生个人及参赛团队的创新创业能力。

3.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设立创业基金,为准备创业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成立创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创业群体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园,为学生项目的申报和创业前期启动提供大力支持和孵化服务;建立校外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相对稳定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鼓励和吸收优秀教师和工作人员从事创业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和开展教师培训进修、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同时,改善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的问题,注重吸收社会各界既有创业经验又有一定学术背景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各行业企业家担任创业兼职教师,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指导是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是沟通学校与社会、职业准备与未来就业的桥梁。就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提高就业能力。

1.加强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对就业政策缺乏了解,择业时往往在思想上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通过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和讲解,学生能了解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制定的行业性和区域性就业政策,以及学校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只有广泛宣传就业政策,才能引导大学生根据国家和社会需要,结合个人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

2.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落实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四化”要求。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制定周密的培养方案,利用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方式,全员参与,全程指导。

(1)全程化就业指导,是指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结合所学专业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开设就业指导课,举办就业讲座,结合学校各种活动有计划、分层次开展指导,寓就业指导于教育教学环节之中,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掌握就业技巧,提升就业能力。

(2)全员化就业指导。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而且需要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全员化还包括拓展培养对象的广度,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少数的学生精英、学生干部,更多的是普通的学生,在开展各种就业活动、提供各种锻炼机会时,应关注普通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要加强对困难群体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3)专业化就业指导。专业化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要求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与求职意向等,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服务内容不仅包括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的教育,而且要加强就业观念、就业心理、就业技巧与创业培训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第二,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做到持证上岗,保障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4)信息化就业指导,指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工作。建立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网上招聘求职服务,实现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

3.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树立正确的“学业与职业相结合”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潜能,提升就业能力。

(1)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合理规划未来职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选择性开设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的生涯规划课程与讲座;提供职业素质测评、个性化的职业咨询,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立体式的服务,强化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学会合理地制定与自身职业性格、兴趣、才能相匹配的职业目标,以及实现职业理想的具体步骤和行动计划。

(2)实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氛围。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为学生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队辅导。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分享,促进学生发展职业兴趣和提升职业能力;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团队游戏,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同时团队辅导也可以和角色扮演结合起来,角色扮演结束后,将现场的感受及时反馈及分享,帮助学生缩短寻找自身职业发展方向的历程,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

(3)建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有针对性地做好指导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构建通畅、有效的信息渠道,逐步健全和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及时的信息更新不仅可以使职业指导人员能够掌握学生对职业认知的变化信息,便于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而且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潜能、能力倾向,结合职业期望确立未来的职业定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体系,其中,专业能力是前提,综合素质是关键,创新能力是核心。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核心,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不断促进其就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4,第1版.[2]樊亚萍.以能力为本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5):30-32.[3]袁永平,叶远兰,刘宏波.关于培养高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0):39.[4]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6):105-107.[5]唐翔.试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3-15.[6]袁永平.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9,(19):229-230.[7]邵霞琳.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1-63.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就业观念滞后、所学专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实践能力不强、应聘求职能力欠缺等四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企业、学校和大学生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能力 不足 有效措施

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攀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究其原因,除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与结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外,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制约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原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措施,对缓解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定义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就业能力的定义、构成、评价机制等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郑晓明提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1]。国际劳工组织(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2]。重庆三峡学院研究者任江林更进一步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它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第三个层次是求职技能。这是决定大学生能否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达

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3]。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就业能力是一种以就业为目的的特定的综合素质集合,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也会随之不断演变。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对照一下就业能力的定义,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观念滞后。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然而受长期以来精英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就业观念,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了分析和阐述,以探讨当前学生就业迷茫和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EE)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Overtoon(1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

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所谓就业能力,应该是个体的综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组合。它指的是通用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分析

1.基本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这是缺乏基本工作能力的表现。

2.专业技能不够

大学生经过专业训练,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然而,一些大学毕业生并没有扎实的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和挫折。

3.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认真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能力

很多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陷入一种迷茫状态,而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1)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改变课堂授课模式,引入企业家、校友等,通过开设讲座、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会等形式拓展就业指导内容。

(2)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每年,学校组织面向全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此类大赛积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自我推销等能力。

2.通过创业计划大赛、百草根商贸集市、创业园项目等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创业计划大赛为同学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社会实践形式。通过创业大赛这一广阔的平台,让同学们在参赛的过程中进一步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让自己的闪光点更加发扬光大。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参赛者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责任感。因此在准备创业方案的同时,也是一个彼此学习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和加强对团队责任感的过程。

学校充分利用政府对创业的支持政策,利用政府举办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培训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培训、政策信息服务等内容。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大赛,对有一定市场潜力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给予创新创业基金扶持;组织成功创业的女性到高校进行事迹演讲,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和择业观等内容。在校内组织了大学生SYB创业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培训。

3.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还是相当重视的,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同时,在课程中大幅度加入实训课程,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将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开设创业实务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课程改革中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通过专业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会等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共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的制订,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和相关的就业能力嵌入课程设置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加强校企合作,让大学生有更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使大学生得到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展现自己就业能力的机会,也可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要,调动了就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增加了大学生的工作经验,也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

4.做好大学生就业管理和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进一步加强“一把手”工程,把就业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生源统计、档案整理核查、户口和档案派发等工作。认真做好就业的手续管理,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对自己合理的定位,并以阶段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要积极与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合作,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

要与个人价值的关系、远大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关系、人才与劳动者的关系,真正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调整好就业心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迎接工作。

参考文献:

[1]万茗,刘淑英.职业教育研究,2009,(5):68-69.[2]番禹人才网.http://.论文网在线 www.xiexiebang.com-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格外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多种。本文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就业环境和就业情况出发,以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对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经验和做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257-0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必然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教育不仅要使受教育者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还要使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期间获得某个职业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继而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立谋生的必要准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存在很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而就业能力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根本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一面,也有客观的一面,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位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2.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

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

3.发挥社会对教育的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通过捐赠、设置奖学金、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多种方式支持学校,为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拓展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了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笔者还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结语: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五篇: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本文在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结合社会就业需求,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创业;转型发展;人才培养

一、前言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创业教育要结合专业,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索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根据国家文件精神,湖南文理学院制定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转型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充分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主渠道,在各专业的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促使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专业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1、改革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项目管理职业价值观,形成创新性、整体性的思维风格,愿意克服障碍,愿意冒险,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内在动机,在知识、技能和心理上提升学生在项目管理领域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2、整合教学内容。以职业应用型为导向,教学内容紧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讲解案例习题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各种资格证书。同时引入高校创新创业的成功项目作为案例素材,让学生对真实案例进行探索分析,潜移默化的介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3、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推行研究型、案例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教师把学术前沿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4、更新教学工具。当与时俱进,引进与企业接轨的各种实战软件,教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操作学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5、改革实践指导。教师主要围绕实践主题开展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合作性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自行成立团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引进真实的企业项目,通过岗位实践、企业实训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社会需求,增强创业应用技能。

6、变更考核方式。教学评价对于课程教学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它贯穿于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考核时,应注重考查学习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促进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

(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

根据社会需求,适量申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交叉专业及社会急需的布点空白专业。通过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同时,鼓励各专业开展市场、行业调研,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及中外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时改造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新机制,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三)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有计划地分批遴选与创新创业工作相关骨干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课程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培养学校教师的同时,多渠道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人员。

(四)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与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促进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大学生提供知识、能力、实践“三位一体”的真实环境,打造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支持平台。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优质资源,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承担主持研创项目,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维。对在竞赛、立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发新产品、举办创新创业报告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工作,列为教学计划的课程组成部分,计入教学工作量。同时鼓励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为专职、兼职教师队伍提供经费保障。

三、结束语

通过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的融合,知识传授向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下载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