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

时间:2019-05-15 11:1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

第一篇: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

进入21世纪,我国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制、城市人口的增加等新情况均促使城市居民脱离了单位制的束缚,从而寻求不同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而且城市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居民利益的逐渐多元化,这客观上使城市社区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并凸现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已经滞后于城市社区的发展,因此,社区管理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影响到了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但这也为改进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了契机,我们必须针对目前社区管理的实情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推进城市社区的发展。

一、社区的概念

(一)“社区”一词的来源、发展及定义

“社区”一词是个外来词,由国外传入中国。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传入中国是在1932年底,当时燕京大学邀请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来华讲学,他在讲学过程中用到“社区”一词。1933年费孝通等一批青年学者将“社区”一词译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社区。

所谓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①

(二)中国社区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街居制”为辅的管理体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步伐,传统的单位制逐渐被打破,我国城市基层管理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到社区制的体制变迁。20世纪80年代,由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出现许多情况和新问题,单位制和街居制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开始引进“社区”概念并推进社区建设。

1986年民政部首次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由此引进了社区概念,1991年,民政部又提出“社区建设”的概念,1998年国务院确定民政部在基层政权建设司的基础上设立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意在推动社区建设在全国的发展。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此后,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高潮,在此基础上全国各大城市纷纷进行社区建设的制度创新,目前已经形成了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

二、社区管理问题的提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单位制被打破,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日益趋于多元化,因此,社区制度被引入中国,但社区制发展还不成熟,产生了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方面:管理主体方面,管理方式方面。

(一)关于社区管理主体的问题

在社区建设中,政府扮演者“掌舵人”的职能角色,要在宏观层面上对社区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承担着社区各项具体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职能转变不到位,职责不清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社区建设的发展。

(1)“政社不分”,对社区事务直接干预和包揽过多过细,导致政府角色、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在政府主导模式下,“政企分开”、“企社分开”观念已经被政府和企业接受,但在社区建设中至今未能较好地实现“政社分开”,政府对社区的许多社会事务进行直接干预和包揽,而不是指导与支持居民委员会。②“政社不分”导致了政府角色与职能的越位和缺位,一方面,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应有的职责和权限,“以政代社”、“以政干社”现象较为突出;另一方面,政府未能扮演好自己的管理者角色,未能善尽自己应有的职责。

(2)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准政府”色彩浓厚。

在社区管理实践中,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工作职能,同一级政府已经没有多大区别,整日疲于应付大量事务性工作,反而弱化了本应承担的社会职能,“准政府”色彩浓厚。

(3)“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

政府应当向社区提供公共产品等公共服务,但由于“服务理念”未得到较好的落实,对社区的服务做的不到位。而且在管理实践中,政府部门并不注重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没有从“人”出发,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总的来说,在我国的社区管理中,政府仍然是主导者,街道和居委会在政府主导下展开社区事务的管理和进行社区服务,但新公共管理要求积极发展NGO来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在现实情况中,我国社区中的NGO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二)关于社区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政府的政务运作方式也要进一步的发展。目前,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普遍不足,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政府对社区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金过少,或者对社区信息化的维护做的不到位,经常出现网络方面的问题;政府出台的政策相对滞后,跟不上实际情况的发展,导致政府的财政支持的缩减;对信息化的管理仍采用原始的管理方法,使信息技术不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社区信息化建设主体单一,政府运营成本较高。其主要原因是:

1、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政策上的支持。

目前,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发展很快,但信息化法律法规制定相对滞后,而且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政策也没有出台,对社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带来较大的影响。

2、缺乏专业的社区信息化管理人才。

随着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系统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政府从事社区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而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属于紧缺状态,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3、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受阻。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高新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而大部分政府部门既缺乏建设资金,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更没有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有时显得无所适从。”③而企业作为社区服务的主体之一,并没有机会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对症下药”,解决这些“疑难杂症”,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社区建设。

(一)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的主体仍然是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社区的其他组织如NGO,它们的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实践来看,NGO也是社区管理和服务主体之一,它能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缓解社会冲突,所以必须加强NGO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社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下就如何完善社区管理中的三方主体提供一些对策。

1、解决政府方面问题的对策

(1)在社区管理实践中坚持“政社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

第一,“政社分开”是目前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好政府与各组织之间的功能重叠问题,实现各自的职责分工,共同参与社区管理;第二,科学定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职能,使政府承担起宏观管理的职能;第三,政府在社会领域中转变职能,一要下放部分控制社会、管理社会的权力,做到“小政府、大社会”;二要加强对社会领域财政支持的力度。

(2)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

从法律、制度上明确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与职责,加强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国的理念的培养,要求政府部门严格按制度办事,不属于街道办事处的事务,就不能以“行政命令”方式向下委派,而应该由自己解决,政府部门所要做的只是加强对社区管理的宏观指导和监督。

(3)加大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服务理念”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理论的实践,加强监督力度。

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服务理念”,政府是社会的服务部门,政府从民众的利益、需求出发制定政策,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应该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新的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指导他们在工作中的实践,并建立监督机制,可以聘请民众担任监督员,对工作人员的执行进行监督,及时纠正错误行为。

2、加强NGO的培育和发展

首先,制订和完善鼓励扶持NGO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政策、法规,包括资金、项目、场地、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其次,加大NGO人才的培养力度;最后,提供NGO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居民对NGO的认同感。

3、社区管理主体间关系的协调

目前,在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处于主导者的地位,对社区的事务仍有较多的干预和直接地包办,街道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而居委会则成了街道的“腿”,社区自治受到限制。

将来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政府不再对社区事务进行直接的干预和包办,转而对社区进行宏观上的指导,街道办事处则负责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而不是向社区委派行政任务,而居委会则独立承担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真正实现自治,同时,要积极发挥NGO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二)切实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1、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社区信息化建设。

政府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有效地支持信息化的建设,使信息社区建设有法可依,并且制定统一的标准,建设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2、引用和培养社区信息化管理的专业人才。

针对国内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状况,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帮助社区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并带动国内信息建设人才的成长。在各个大学设置与社区信息建设、管理相关的专业,加大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国内的人才需求。

3、吸引企业参与社区信息化建设,减少政府的运作成本。

由于信息化非常强调技术性,一个政府部门无论从职能还是体制上,都不可能单独培养一个队伍来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因此技术外包就成为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手段。政府实行总体统筹负责制,对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招标的基础上按市场机制承包给企业来建设、运营,政府负责支付运营维护费用,其它费用在资源、政策外包基础上支持企业自筹。这样就可以节省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又能使企业加入到社区服务中来。

四、总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时间还不长,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问题也比较的突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不断的总结经验,找到城市社区管理的良策。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社区多元管理主体,推动NGO在社区的发展,积极协调好政府与街道、居委会和NGO的关系,发展社区民主自治,增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切实地推动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社区中的独特的作用。我们应该相信,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能很好地推动我国城市社区的建设,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新时期劳资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新时期劳资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

——漫漫人生路、何处不坎坷

夏俊友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电子商务1131班)

摘要:

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但是如今在许多企业中由于种种因素,劳资关系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本文从浙江省绍兴市社会实践中实地了解劳动者的基本工作现状和企业劳资的突出矛盾,通过科学分析剖析原因,提出构建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建议和策略,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字:工作环境、组织制度、同事关系、个人发展

正文:

劳资关系一直是企业与社会关注的问题,劳资关系的良好与否,关系生产秩序、社会安定乃至国家安全,至为重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劳资双方矛盾也有日益加深趋势。目前看来,我国劳资纠纷发生越来越频繁,劳资矛盾突出已是不争的事实,和谐劳资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对个人、企业、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本文从多角度研究我国劳资关系现状,从工作环境、组织制度、同事关系、个人发展四个方面入手,提出劳资关系多存在的问题。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企业各项制度、劳动者自身等级个方面分析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策略,企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关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拓宽员工发展前景。还需加强仲裁机构、政府部门的干预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合同等法律保障,加强普法宣传,充分发挥政府劳动部门和企业工会等机构的作用。另外在职业技能考核时,加强员工维权意识的培训。最终旨在调节劳资双方利益,归于和谐。下面我们一一道来我的经历。

一、矛盾的源泉——信息的不同步

本段我将讲的是工作内环境,所谓的工作内环境,就是工作当中的形式状太,而在我参与物流公司实习的过程中,内部环境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信息的不同步。比如说8月23日,华业建材原定23号发一车长沙的金刚料,24号再发一车,但是,23号下午,市场部来电说,23日要将24号的那车一并发出,这就给我部门运输调度的时候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调拨最近的车辆,其次,还要合理安排货源,于是我们调拨正在赶往湖州安吉的车辆掉头回来,本车原定是于24日发一车,由安吉去往湖州的货,这样,又得安排另一辆去湖州,如此牵涉甚广,这跟别的不一样,大车子的一停一动都是钱,可不比私家车啊。这个例子突出表现的就是,公司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同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市场部的突发性变动,市场的不稳定性谁也难以预料,零时整改也是常有的事,但从发展的角度讲,我认为,从下订单到运输的整一条线路的信息都存在不同步的现象,所以导致这样的紧急情况也是难免,首先下订单的客户应该考虑运输市场的现状,至少提前两天就能发出运货信息,另外,生产部应该按单及时凑出货,并提前一天半发出通知以便于合理安排车,当然,作为物流部,我们安排车辆的应变能力也应该有所提升,正所谓:治兵以信,求圣以奇。信不可易,战无常规。可握则握,可施则施,千变万化,敌莫能知。——《握奇经》。攻守结合才可兼顾,安排“奇兵”以应莫测之玄机还是有必要的。但,话又说回来,车的一停一动均是金钱的流失,最大限度的安排车辆的在途时间才是正经,留急用的必然是少数,也消耗不起,所以对时局的预算就起了及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此,我提出建议,用人应用一对时局了解透彻者,并且,有丰富经验足以应付仓储,车仓,的合理化的人进行跟单,才可改善万变的市场。然而这个人,学校里出来的,肯定几年内不能做到如此,须得有及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并对订单了解透彻。这个人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学问,故,需得一个在校同时下海者,方能出年轻有为者担此任。

二、组织制度——层次不统一

此处讲组织制度问题,本文仅讲部门和部门之间存在的矛盾,以反映真实的小企业内部矛盾。整部大机器运转需要的是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互相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每个人也都会犯错,所以又的时候,组织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我在实践过程周就发现很多,比方说新三江的仓库前总是有那么多的白坯布车,是准备推入染坊的,每次进行运输的时候,都要将这些小车推向两边,挤出一条路让车过去,这个胡同式的路从路口一直排到最里面的仓库门口都是小车,应为染坊就和仓库门对门,且都在里面,这个厂是老区的,所以地方本身就紧,仓库有时候也讨厌车间的这种行为,但没办法,该生产还是得生产,谁叫就这么大点地方啊,同样是为了生活,大家也能理解,这还算是比较无奈的,但还算和谐的组织间矛盾,再说到华业建材,仓库和市场部的冲突,这个就比较严重,差点就闹罢工啊。那是发生在8月11号,连续加两个大夜班发货的装卸工身体受不了,于是上午我运输部调去的一车发往广东的车辆由于车间发出消息说料不齐,于是加上超区,这两15米的大卡不能进入,货又是拼车,于是,让车走了。这造成了车辆的调拨紧张,调的第二辆9.6米箱栏是晚上刚到浙江的,卸了一上午的课,又在下午装了聚乙烯薄膜,这货在车仓调理的时候,又调拨一次,所以迟迟未能道来,就这样,仓库装卸工们白白的等到下午,这意味着又要加夜班,于是他们吵起来了,没办法,仓管要求7点前不到,明天装,不能加夜班了,巧的是车6点半到的。所以装卸工又加班到12点。于是12号早晨,发往长沙的车子,装卸工不起来装,巧的是这天要发两大车,2小车,然后管理层的人去寝室找人,让他们装货,然后吵了起来,一直耽误了一上午,最终达成协议,分两拨人,虽然速度会减慢,但还是在运作的,也算是合理的解决。我只想说,组织和组织间代表的利益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唇亡齿寒,有时候互相体谅还是很重要的,这里就需要者先进的思想领导,互相体谅,加上制度的合理安排啊。

三、同事关系——角度不统一

同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同于组织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生活以及性格矛盾,不牵扯工作的工种争端,平常没事的时候开个玩笑,挣个强,好个胜都是很常见的事,大

家都是同一阶级,不至于有太大的仇恨,关于这个,我远的不说,且说我自己吧。和我共事的不是别人,正是我的姑父。在短短的一个月的生活中,我们有过的矛盾也不少,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我问他第几个路口拐弯时他总是不理让我自己开车,他说我来过一次了,会不记住路,然后我就跟他吵了起来,我承认,我在请教前辈的时候,不管他说什么样的话,我都不应该争吵,但是,年少气盛,难免会起冲动,事后我也会道歉,然后就过去了,这就是同事之间的矛盾与组织之间的矛盾区别——同事之间的矛盾不存在群组的利益关系,仅仅是人人间的口角,事后还是依旧,不会太多问题。

四、个人发展

任何一个人都不希望在同一个岗位枯燥的做一辈子,年长者由于生活的无奈,或许不会那么随意,想走就走。但对于充满激情的年轻,这似乎不太可能。所以留住年轻人,各个公司真实奇思妙想啊,妙招百出啊:明辉的淡季时在6、7两月,一直蔓延到8月初,其原因是订单下不来,加上电子元件的生产车间对温度的控制较严,所以这两个月一直处于停工状态的员工不少起了跳槽的念头,为了让员工的生活部太枯燥,明辉做了很多员工间的活动,比如说篮球赛、猜字谜、成语接龙之类的,活跃气氛,也闹出了不少了子,当然,另一方面,明辉在这个季节选择扩招员工,这不仅仅是为了入秋的生产,还有很大程度上是给人以本厂淡季过后会很忙,让人充满希望,以平民衰;从个人的角度,我在华业建材的仓管室遇到了一位17岁的姑娘,看着挺成熟的一个女的,交际能力很强,原先我以为比我稍微年长一点,直到她说,她8月25号回河南从读高一,我才了解到她的真实年龄,原来她是年初来的,那会儿刚读高一下学期,在这快半年了,当初应为学习没意思,所以过来跟着姑姑来这里。我觉得她基本上把所有的点型号,过重量,开单子都学会了,而且跟装卸组也是关系好啊,能有如此大的交际能力,也绝对是人才,我觉得她这次回头算是对了,在这里工作或许能带来一笔丰厚的资金,并且稳固,但是,青春也就此耗竭,人生也就定型了,而回去,她还有万千世界,可以从头再来,况且,年纪还轻。每个人都想有个美好的未来,每个人都想走出自己的新道路,只要无愧于心,便是不枉此生了。

总之,在整个社会体系当中,各个层次的矛盾总是层出不穷,磕磕碰碰,不仅是个人的摸爬滚打,也是企业的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面对一波又一波的矛盾冲击,我们最重要的是保持平稳的心,凡事总有了却的那天,耐心等待黎明,总会有光明普照的时候。

参考文献:

《握奇经》

《物流跟单笔记》

《百度资料——和谐的劳资关系》

《暑期访谈笔记》

第三篇: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新时期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郭海雷

摘要: 社区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伴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人群乃至社会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社区建设的管理面临着各方面变化带来的挑战, 管理创新是社区管理的应然性的选择。

关键词 社区 社区建设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的内涵及社区建设的意义

(一)社区的内涵

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生活的人群及共同利益、文化和社区意识为纽带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一个重要载体,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推动城市改革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进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建设的意义

1.社区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途径

目前,社区在社会中的根基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已经由单纯居民居住点转变为人们群体聚集、利益交汇、矛盾冲突的场所。因此社区建设更应该把重点放在基层,也即社区层面。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2.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尤其形成健康的社区主流价值观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其中,价值观是社区文化的核心,社区文化是社区的精神支撑,对于建设社区的凝聚力,净化社区的精神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形成社区良好的生活与发展环境

加强社区建设,应当对社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齐抓共建,这将有利于促进社

区环境的清洁美化与安全为居民生活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系统内外部关系

社区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系统,有其独特的内外部关系。社区的内部关系,主要体现为社区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区的基本标志之一。但目前城市社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际关系冷漠,居民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通过社区建设,提倡诚实守信和团结互助,必将极大地唤起人们友好相处的内心渴望。培养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利于缓解社会压力,消除孤独感,并带来社会安全感,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社区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区与外部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形象。社区建设,有利于树立社区良好的外部形象,增强社区的吸引力与扩展力。

二、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创新

我国的社区建设基本上起步于上个世纪末, 进入新世纪, 社区建设得到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社区管理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影响了社区的构建。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及其相互间的关联性作为建设社区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在构建社区过程中, 创造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成功范例。但社区建设现实明确告诉人们, 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出现的许多新特点、新情况, 社区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这是社区建设的理论要求, 更是社区建设的实践需要.[2]

三、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

(一)法律制度缺位

现行社区建设的最高法律可以说还是1990 年1月1 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社区已非往日的社区。从社区居民数量来看,过去社区所辖居民几百户,如今,社区所辖居民动辄几千户;从居委会工作对象来看,过去只是一些无工作单位的纯居民,如今既有纯居民、离退休人员、下岗工人,也有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流动人口;既有非公企业、社会团体,也有国际国内驻地单位等等。所以,《居委会组织法》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问题,比如在社区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很明显有些做法与《居委会组织法》的规定不相一致,而有些

创新性的做法却在《居委会组织法》中根本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此外,《居委会组织法》是基本法律,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中的一些原则性规定作出具体的规定,从而使得其在运行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得到执行和遵守。

(二)权责不一致

公共行政“权责一致,权责对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有多大权力,就应该承担多大责任。而我国传统的社区管理体制就存在着权责不对等现象。街道办事处原本是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只履行一部分行政职能,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行政、执法、街道经济发展等各项任务都下放到街道办事处,使其从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步演变为一个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经济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机构。再加上原来单位制解体后外溢的诸多职能,以及新增流动人口管理任务的日益艰巨,街道在难以承受的情况下,往往把自己的部分职能转移到受其“指导”的社区居委员会身上。可尽管这样,无论街道还是社区居委会的权力,并没有按照“权随事转”的原则同步增长。“ 权力特别少,政务特别多;权益特别少,职责特别多;资金特别少,服务特别多”,就是对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体制现状的形象概括。在这种状态下,街道办事处,特别是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三)角色错位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讲,是一种居民自治组织,扮演着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角色。正如政治哲学家哈耶克所说,社区是“自由秩序”的产物。而我国的社区居委会,从建国初期一开始,就是城市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社区管理在我国先天就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 它的超强行政性克服了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无序状态,但这种传统政府主导型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市、区、街道三级管理层次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的主要角色变成各级政府部门交办的各项行政管理性事务的处理器。这种角色错位,造成社区居委会尽管工作十分辛苦,却很少能有时间去倾听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很少能有精力去谋划推动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使得社区居委会不知不觉脱离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所以也就很难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如此下去,很可能动摇政府在基层的群众基础,影响政府在基层的威信。特别随着以业主委员会为代表的新型社区社会组织的不断涌现,社区居委会的地位日益受到挑

战。[3]

四、突破社区管理创新的路径建议

(一)完善更新社区管理法律制度

某种程度上讲,法律已成为社区发展的关键“瓶颈”,只有从法律层面上对社区建设会的一些问题作出规定,才能有利于创新社区管理,从而充分展现、发挥居委会的重要作用。

1.统一管理体系名称

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当年公务员制度建立前,公务员的管理可以说处在一个低水平运行状态。为此,首先统一了“公务员”这个名称,在这个基础上颁布实施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使公务员的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创新社区管理,同样需要从规范管理体系的名称入手。《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城市居民自治组织的正式名称为居民委员会。但在实践中,居委会的名称各式各样,有多重称谓。有的地方把合并改制后的居委会叫社区居委会,有的地方叫社区委员会。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而是一系列改变的开端和体现。为此,应当从法律上尽快统一名称。笔者以为用“社区居委会”的名称更好。

2.合理界定社区规模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各个社区管辖范围和人口也不尽相同。所以,社区居委会的规模界定也不能完全一致,“ 应该有一个度,考虑到我国有众多的中小城市,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决不能与大城市标准相雷同,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4]。

3.厘清街居关系

从法律上讲,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是一个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尽管这样,可是在现实的权力结构中,如何避免街道办事处功能错位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二者之间如何科学定位还是一个难点。一方面,社区建设离不开街道办的指导和帮助,另一方面,社区组织又决不能成为街道的附属物。因此,应从法律上对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之间的有关事项作出尽量详尽的列举式划分,避免关系含糊不清。

4.明确社区体制中组织的权责

一般来说,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管委会、社区议事会是构成社区管理体制的四大组织。但不同地区,社区管理体制设计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很多地区的实践证明,这样的体制构成是比较有效的。为此,在法律修订中,第一步要把四级组织基本框架肯定下来,第二步要对各组织的权利与义务作出具体规定,如在社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保护等方面,必须使相应的职能机构能行使检查、管理、处罚、监督等权力,使社区各类组织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避免出现过去居委会那种“管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管不到”的局面。

(二)重视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过去,社会流动不频繁、社会分层较单纯,所以,主要依靠家庭和单位来整合、调配社会资源,很多社会问题在家庭和单位范围内就能得到妥善处理。而如今,随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国家与个人的直接接触日渐疏离,出现了一个范围不断扩大的中间地带。那么,这个中间地带该如何填补?这就急需一个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社区社会组织先天具备的一些属性使其无疑成为有效承载体。何为社区社会组织?简单的说,就是为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由社区组织或个人在社区(镇、街道)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在社区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民间自发组织。一般来说,社区社会组织主要包括非营利性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民间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比如社区医院、社区学校、社区健身中心、社区心理咨询站、社区调解员等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管理、改善民生、提供社区服务、丰富居民生活、促进社区和谐、反映利益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言:“ 让政府来推动一切社区问题只会愈帮愈忙,社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社区里面„„非营利机构就是社区,我们正是通过它来塑造一个公民社会,它是未来社会行动中的中坚力量”[5]。的确,非营利组织是社会资源“流通”和“运用”的重要通路,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团体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平台、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力量。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这是实现社区管理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路径。

(三)积极培育社区社会资本

何为“社区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是真

实或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一种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认可的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累积而成的”。所以,简言之,社区社会资本就是社区主体在自治互动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信任和互惠特征的社区关系网络,其中信任是核心。当前我国的城市社区,大多依赖政府主导建立,因此,我国的城市社区是一个基于理性建构而成的陌生化的居民生活聚居区。其最大特点就是社区内部成员之间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和疏离性,也就是所缺乏传统社区中居民之间天然的信任、情感关系以及对社区的认同。如此情境,人际间原有的利益与控制关系断裂,自然会导致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本丧失存在前提。有鉴于此,社区建设应当注重充分调动、激发社区内部的能量。为此,可以在社区建设固定的社会活动场所,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加大社服务的宣传,这样社区居民互动的机会就增加,可以有效地增进社区居民之间、居民对社区的了解。“ 而正是通过频繁、紧密的沟通和互动,人们在社区内获得了理解、同情、情感支持乃至经济支持、劳力支持、信息策略支持等等,社区成员自然对社区产生认同,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得以提高,其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自然增加”[6]。这样,通过社区社会资本的积极培育,社区建设方式可以逐渐得到转变,社区管理创新也才具备基本条件,社会的和谐有序也才有了基础。

[1]张传友,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思考,武汉学刊2008年第6期。

[2]林炳淦,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

[3]徐振华,浅议社区管理创新的现实瓶颈与突破路径。

[4]王义,论城市社区体制变革视野下《居委会组织法》的修订[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1 年第6 期。

[5]郎友兴,周文.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6]戴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实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平度市人民法院明村法庭 ***

第四篇: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城关镇 李海英 董亚丽

社区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做好社区管理与服务,既是维护好广大社区居民权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农村社区管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有不同于城市社区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在乡镇社区建设实际,就农村社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谈几点体会。

一、农村社区的特点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城市社区而言的,我县的22个社区都是农民转为居民,撤村建居而成的村居混合型社区,其特点如下:一是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人群比较单纯,居民一般以农业生产为主,自我服务意识较强;二是生活方式简单,人际关系比较和谐,乡村文化色彩浓:三是组织程度不高,形式单一化。由于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社区服务管理的现状、方式和效应也就有所不同,因而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服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服务管理功能,将对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农村村改居越来越多,社区建设管理不断深入发展,农村社区在建设管理方面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从我镇社区建设发展情况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建设未完全达标。随着新农村建设脚步的加快,我镇社区的数量由原来的六个增至现在的11个,但按照社区建设“三有一化”要求,只有城区6个老社区活动室面积和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基本达标,5个村改居的社区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室面积不达标和没有室外活动广场的问题,再加上社区办公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服务和管理。

2、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有待提高。从我镇社区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县、镇党委、政府在社区建设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完善了社区党建、文化等各类活动室,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配齐配足了党支部、居委会、监委会班子,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乡镇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社区组织的不断扩大,社区管理人员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服务意识和管理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且“行政化”色彩较浓,其管理方式、活动开展、服务实效等还是被动沿用老一套方法,严重制约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很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

3、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目前,农村社区管理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多数社区服务缺乏有组织、有规划的面向整个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服务项目,如服务经济发展与文化娱乐需求的服务项目仅停留在表面的几个培训、几个活动室上,实质性的工作没有很好开展起来,不能体现出服务效益;在社区建设规划方面也基本是以原城乡接合部的居民区为重点,乡村社区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和统一建设,有些社区借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建了起来,但规划区域小,不能集中连片,再受当地经济发展等个方面因素制约,很难满足现代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发展的要求。

4、社区集体经济较困乏。农村社区因受传统经济、地理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集体经济发展路子不广,村级集体经济增值保值功能仍然薄弱,管理手段停留在低水平状态,没有生财聚财能力,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有的社区遇上了城镇化建设机遇和工业化发展机遇,通过征地等形式积蓄了一定的集体资产,但没有很好的合理利用,使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却被群众分割,集体资金日渐减少,造血功能逐渐削弱,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影响到社区管理服务跟不上。

5、产业不明晰,增收较困难

主导产业的形成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村社区因受传统经济影响,居民眼光短浅,经济收入渠道不广,多元化的小生产方式难以改变,主导产业发展不起来,成不了气候的居多,居民增收较为困难,致使经济困乏,制约了社区公益服务水平。

6、居民缺乏民主管理意识。从我县22个农村社区管理的主要形式来看,主要是以乡镇为依托,居民自治程度不高,居民的自治意识不强,组织性较弱,“行政化”色彩较浓。虽说在管理方面社区与乡镇政府的关系是指导与协调,但在实际中乡镇政府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和主导社区活动,从而降低了社区自治的能力;在民主决策管理方面,社区自治活动理应由居民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且重要事情必须经由居民委员会讨论决定,但实际工作中多是行政管理职能决定一切,群众自治意识差,热情不高,有的根本不能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了农村社区管理与农村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通过改革来加以完善。

三、对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

从近几年我县农村社区服务建设发展的情况来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应在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优化社区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和繁荣社区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提高。

1、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要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通过争取整合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平配臵公共资源,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群众文化、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覆盖到城乡基层。

2.科学规划管理。农村社区建设是城乡融合、统筹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与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必须科学规划管理,系统全面地制定建设规划、村镇规划、产业规划等。建设规划必须把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结合起来,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农村社会环境及居民需求导向原则,合理规划设臵社区建设规模,也就是找准各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特色和特点,探索适合于当地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科学规划管理。

3.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从公共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加强对公共设施及公益性服务方面的投入,政府需要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与帮助,并在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制度措施方面要有所发展创新,努力改变农村社区这一薄弱环节,为社区建设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投入: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居民收入,通过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农村社区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互动;二是要整合农村社区资源体系,充分调动农村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通过组织协调调动各种资源,从而有效地利用农村人才、物质、资金、技术等社区发展所需的资源配臵,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三是要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居民自治的能力,通过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4.加强社区组织队伍建设。农村居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的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具有核心的组织领导作用。但居民委员会不是政权组织,也不是行政单位,它开展工作主要是依靠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进行的,所以组织队伍的作用是关键。在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由于社区管理还处于改革调整发展阶段,一些社区在村改居后,相关的改革措施尚未跟上来,一些农村社区党支部和居民委员会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就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社区管理也就难以全面开展实施。要真正体现社区自治的原则,做到依法管理社区,就要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有所改进和提高。一是要完善社区组织设臵,使党组织与社区建制同步开展进行。二是要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把工作能力高、服务意识强、思想作风过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能人选拔到社区管理队伍中来,尤其是要选配好农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同时,要不断加强支部、居委会班子培训,提高其思想素质与工作能力。三是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和发挥农村社区的各种人才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调动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把各种力量凝聚到农村社区建设中来。

5、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深化社区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只有社区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搞好社区服务、推进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当前,农村社区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发展滞后,集体经济积累少,造血功能差,要通过对居民的教育培训解放思想,多渠道发展社区经济。

6.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对农村社区管理体制进行不断地发展创新。要针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农村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村群众居住环境等特点,积极强化社区服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如积极探索改进农村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组建社区居委会,逐步理顺镇政府与社区居委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农村社区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实现社区建设与居民委员会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和党小组;加强对社区服务、管理、监督等方面制度措施的研究,特别是选举制度、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等,保证社区群众各项民主权利落实到位。

7.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繁荣社区文化,促进社区文明和谐发展,是当前农村社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几年,国家通过文化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逐步改善了社区文化设施,但文化工作队伍和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弱势,要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使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逐步发展。社区文化工作要从宣传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强化管理等方面着手,采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通过开展创建文化宣传月、文明和谐村镇、文明和谐社区、农民特色文化演出等活动,弘扬农村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努力满足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应加大对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普法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宣传等,使农民群众能更多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大力提高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

8、发挥驻城乡社区单位的作用。按照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原则,积极引导社区内或周边单位参与社区建设,帮助社区改善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学校、培训机构、幼儿园等开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动员驻社区单位积极为社区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社区通过优化环境为驻社区单位做好服务,组织好共驻共建。

总之,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共建机制在社区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并注重各种机制之间的相互衔接,形成农村社区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使社区服务更加到位、管理更加科学、群众更加满意。

第五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实行了改制,企业的职工回归到社区,大量的“组织人”转化为“社会人”,企业人员交由街道和社区管理。同时,大批下岗和失业职工、进城务工经商人员纳入社区管理,使得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对象增多,管理难度增大。其中,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成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传统的党建工作方法和手段面临着由过去的“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社区党建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一)社区流动党员队伍的特点

从2004年襄樊市国有企业实行改制以来,大部分破产改制企业社会工作移交给社区管理。目前,纳入社区管理的流动党员对象主要是:没有党组织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党员,破产改制企业的失业党员,与原所在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下岗职工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进城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及其他流动党员。其构成特点:

一是居住分散,分布广泛。以***办事处为例,现有579名党员,原有自管党员230名,移交过来349名。这些流动党员分布在社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有的居住在子女、亲戚家中,有的居住在外地,有的长期在外地工作,也有的因拆迁(户口在该街道辖区)人户分离,成为空挂党员,等等。客观上造成了党内难以组织的状况。

二是组成复杂,层面不同。社区流动党员的年龄、文化、职业、境界各不相同,年龄上从20多岁到70多岁,年龄悬殊;文化程度有大学、中专、小学,层次相差大;职业各行各业,经历各不相同;思想境界有高有低,素质较高的尚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党员义务,素质较低的满腹怨言,不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人员组成的复杂性,造成思想观念的差异,党员间共同语言缺乏,交流少,形成组织生活内容的单调、枯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组织生活的开展。

三是流动性大,难以掌握。有的离退休党员长期与子女一起居住,不在本地居住,有的党员长期在外地打工,有的党员因城市建设拆迁等问题,成了空挂党员。使得这部分党员难以联络,难以掌握他们的情况,组织生活也成了一句空话。有的把《组织关系介绍信》揣在身上,不到属地党组织报到,成为“口袋党员”。

四是情况不明,联系难度大。由于在企业改制前已处于关停倒闭状态,改制时大部分企业负责人已不在其位,企业的主管部门只能凭借一份《党员花名册》移交,社区只能见册不见人,成了无联系方式、无居住场所、无工作单位、无音信的“四无”党员。

(二)社区流动党员管理现状

目前,*****事处在每个居委会都成立了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实行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管理,各社区居委会党委或党总支针对流动党员的实际情况以居住地、集中地建立了改制企业家属院党支部13个,流动党支部2个。通过建立基层党组织,实施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观念上的不认同,增加了教育管理的难度。流动党员中,一些离退休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大部分对原所在单位、地域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和感情,有的企业级别较高,移交到社区后思想反差大,如今将他们的组织关系交由社区党组织管理,他们在观念上认为是被单位、社会所抛弃和遗忘,思想上存有不满,行动中表现出对社区组织活动的抵触,有的居然提出退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教育管理的难度。

二是流动党员结构的多元化,对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流动党员的不断增多,党员队伍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党内组织生活,在内容上、时间上、形式上都有了新的不同的需求。而社区的教育管理方法往往较为单一,大多不论老少、文化高低,都由各支部组织理论学习或是参观学习,组织生活质量不高,缺乏对党员进行个性化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很难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员的真实思想动态,管理有效性较低。

三是经济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党员在社区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新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党员提供了更大的发挥才能和展示先进性的舞台。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部分社会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活动分散化和行为方式实用化。面对这些新变化,置身于这一大背景中,作为同样是“人”的党员,自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党员的党性观念发生弱化,部分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某种利益驱动而发生急剧变化,甚至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一些党员思想认识适应不了新的形势,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吃大锅饭”上,尤其是部分下岗职工党员以及离退休党员,由于经济收入低等因素造成心理失衡,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理解,对党组织的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对改革的举措不赞同、不配合、不支持;对我们的党惩治腐败持悲观态度,甚至对党的领导失去信心。如何教育引导“问题党员”增强党性观念,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实是当前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个不小的难题。

四是社区基层党建设施滞后,不能适应流动党员大幅增加的新形势。社区流动党员的管理,目前主要是依托于社区的党委(总支)开展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而居委会的办公场地和条件普遍较差,随着党员的不断增多,党组织活动场地、活动经费都难以落实,加之目前居委会的体制关系没有理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居委会党支部人员配备不强,精力有限,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

二、关于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思考

流动党员是藏于社区的宝贵财富,他们当中很多人是原来单位的骨干分子,工作经验丰富,党性观念强,有的还是优秀的党务干部。如何利用、挖掘这一人力资源,对于社区建设至关重要。针对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当前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完善的社区党建组织机制。目前,*****办事处建立了“一居一支”或“一院一支”的基层党建架构,但社区居委会党支部的硬件和软件都需进一步加强和健全。硬件上,要通过各种渠道解决居委会的办公场地,软件上要配备好社区党支部人员,注重发挥好社区离退休党员干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党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同时进一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体制关系,完善党员管理教育的街道、社区层级责任制,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将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对流动党员管理,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的原则,从方便其生活、工作的实际出发,通过社区党校开展学习、演讲、报告会、座谈会、墙报、电教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让流动党员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人”的观念,增强社区意识,尽量保证每一个党员都不掉队。发动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并将参与情况进行反馈,形成互相依赖、互相监督的有效机制,促进“大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深入开展。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党组织活动在完善“三会一课”、思想汇报、学习记录、心得体会等制度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而且是广大党员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育管理于各项激励性活动中。针对不同层面党员的特点,开展独具特色的活动,例如在离退休党员中开展“夕阳红”活动等,丰富流动党员的文化生活,使党员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四是为流动党员解决实际困难。社区党组织要切实关心流动党员的生活和工作,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广泛开展“进党员家、知党员心、解党员难、暖党员心”活动,进一步深化党内帮扶工程,把上级党组织温暖送到每个特困党员心中。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备加关心流动党员,尽可能地为下岗职工党员尤其是生活困难的党员做好服务,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并根据其特长推荐给有关部门和单位,实现再就业。同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服务工作,或是自谋职业,并为他们提供服务、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再就业和克服困难,使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

五是以社区服务为载体发挥党员作用。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中,应以社区服务为主线,开展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员志愿者服务日”、“我为社区出把力”等活动,通过发挥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服务社区以及公益事业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党的影响力和党组织活力。

下载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社区管理的现状与战略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与社区管理

    第一章社区与社区管理1、社区,这个概念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来。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首先使用中文社区一词。2、社区的五要素: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3......

    智慧社区现状与趋势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应用不断发展,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赛迪顾问认为智慧社区正处于发展初期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智慧化应用将渗透到居民......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可编辑)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28 1 Vol 28 No 1 第 卷第 期 20 13 1 Jan 20 13 年 月 1 2 1 1 · 灾 害 学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社区社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居民对社区服务、社区安全、居住环境、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重。为了进一步加......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调查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调查 ——以临安、嘉兴市为例 (城市管理112班施祺炜201122010328) 【摘要】 社区管理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当前社区管理的体制......

    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新时期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和对策 作者:新华中心学校 田产彦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和农村人口在我国占了很大的比例。在科技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的二十一世纪,科教兴国已经成......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

    社区管理与服务

    推进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举措。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工作的落脚点,加强城市社区管理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坚实基础,是实现城市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