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大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摘要]如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针对当前大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提高大学地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都存在着一定偏见,对地理专业知识并不感兴趣,认为在今后的从业道路上并不会用到现学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看小说、聊天、玩手机,这些五花八门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效果自然不佳。
(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现如今的高校课堂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体地位,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幕,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学生在台下死气沉沉地听,教师只是希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无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填鸭式的讲课方式,只会降低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学习欲望,产生疲劳感,不愿意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即使教师将有关知识讲解完后,学生依旧不知所云,并没有体现出教学的实效性。
(三)缺乏地理实验教学
综合性是地理这门学科本有的特征,它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只有进行必要的实验学习才可以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但有些教师受到科研工作的影响,几乎不开展地理实验教学,这对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十分不利,学生也无法形成成熟的地理思维。即使开展相关地理实验,所采用的也是分析解读类、观测类的验证实验,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少之又少,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与创造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提高大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优化地理学科学习方式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校人才是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是其中的主要环节。在具体教学当中,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创新能力与理解能力,保证智力与思维得到不断发展。教师可以不断创新讲课方式,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质疑、辩论、探究等环节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学生提高地理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提高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就是以掌握到的相关知识经过分析、解决之后来解决与地理相关的各种问题。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复杂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到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例如在学习开展资源、交通、劳动力等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时,让学生明白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在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区。人的思维能力具有高度的概括特点,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认识到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加强学生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
只有不断增加感性的认知,才会突变成为理性的认知,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地理思想就是让人们通过地理现象来认清事情的本质,不但是对地理学科内在规律的认知,还是对地理知识的高度总结概括。正确的地理观念会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保证地理思维的有效性。由此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地理思维观念,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地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帮助全体学生树立一个基本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的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地理教学。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广泛,所以丰富地理教学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假如在地理教育中依旧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感到枯燥乏味,也难以在心中建立起立体形象,课后再加强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就难上加难。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相关的知识与视频,在头脑中产生一个立体画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改革以往考试制度
对以往考试制度的改革也是保证大学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考试制度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就业,是评判一位学生优秀与否的依据。传统的笔试考试已经无法满足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如今,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拥有动手操作能力。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综合考核,完善考核制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总而言之,提高高校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为了顺应当前的教育趋势,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地理理论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动手实践操作的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术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地理人才,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
参考文献:
[1]宁长春,陈天禄,张辉杰,等.构建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促进大学物理教学[J].大学物理,2017(6).[2]贺健,张庆国,陈庆东.高等院校少学时大学物理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张俊吉,祝启涛.对于大学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6(3).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全面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本文结合地理学科从学案目标定位、学案过程编制、学案评价机制三方面就如何编制学案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学案 地理教学 有效性
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课程,如何编制一套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地理教师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学案是学生学与教师教之间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无疑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学案导学”达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取决于学案的质量。地理学案的编制需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的学案目标定位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目标是一份好的学案的统领,可以分为隐性目标和显性目标两个方面,即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与学案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其中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为第一层次。
1.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
一份学案将让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这是教师形成学案的目标,学案编写包括学习流程顺序、活动的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练习的数与质等,这些怎么编制,为什么这样编制,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性。比如,在学习“冷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一课学案的导入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看起来该问题直接切入主题,其实难以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形成学案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在探究中逐步深入,以获得知识与能力,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与持续进取的动力。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家的发达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国家的科技水平又与国民的科学素质有直接关系。农村妇女作为我国农业活动的主体,科学素质会影响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加强面向农村妇女的科学知识普及,是推进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作为中长期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利用以上四方面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农民群体中,农村妇女起着核心纽带的作用,要想改变农民整体科学素质的现状,必须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农村妇女能否依靠科技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使农村妇女站在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升自我,同时为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出一份力,对于整体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结构通过抽取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农村妇女进行调查,最终以1026人的有效数据确定了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结构。农村妇女科学素质调查量表形成9个子量表,分别是科学概念、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与非科学、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际事务、公共事务、科学创造,在一阶模型拟合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二阶模型,即潜变量科学概念、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受到科学知识的影响,科学与非科学、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受到科学意识的影响,实际事务、公共事务、科学创造受到科学能力的影响,组成二阶模型。经过检验后,模型拟合良好。2/df=2.830,GFI=0.941,AGFI=0.928,NFI=0.810,IFI=0.869,CFI=0.867,RMSEA=0.042。最终形成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结构分布如图1。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效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影响,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如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设计有效的提问,还可以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等,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教学情境;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组织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练习。下面,笔者将分别对这几项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如何实现情境设置的问题上,首先,任课教师要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语言艺术,能够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实现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好基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其次,任课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悬念来实现对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任课教师把握的一个要点是,教师所设置的悬念应当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所匹配,使其容易接受。再次,任课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科学实验的形式,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打造。实验教学内容的优点在于,其远比讲授法更生动、更直观,学生也会在观看科学实验的过程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我在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之中习惯于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演示,向学生揭示出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而且,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科学知识,并能及时提出疑惑或发表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内容时,我便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我分别在两个透明容器中放入马铃薯,马铃薯一个沉下去,一个浮起来。学生看到眼前这一幕,惊奇地睁大了双眼,并纷纷展开讨论,从而让课堂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任课教师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因此,科学课程任课教师所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生活常识与课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如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设计有效的提问
任课教师的课堂提问环节是一项常规教学内容。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并洞悉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但是,多数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心存畏惧,担心答不上来或者是作答错误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部分教师的做法更是加剧了学生的担心,当学生作答错误时,往往会指责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从而使学生对于提问更为紧张。可以说,这种教学做法完全背离了提问的目的。因此,科学课程任课教师要注重改变这一错误的做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一)对学生思考过程给予关注
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对学生加以悉心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和作答。
(二)为学生创设供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任课教师要确保自身所设计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真正有所获益。同时,任课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供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作答的过程之中,教师不得随意打断学生,即便是学生的思路与教学大纲不符,而是在学生作答完毕之后,再悉心地帮助其发现其刚才在作答中考虑的不周详之处,以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
合作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开阔思路,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2)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感受到喜悦和乐趣。小学科学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探索性的学科特征相对明显,而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探索,并且在合作中感受到探究的喜悦和乐趣。例如,在教学“种子变成了幼苗”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开辟“种植角”,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种植植物,完成种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过程,小组成员们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当种子破土变成幼苗的一刻,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喜悦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开展有效的练习
任课教师必须在为学生布置练习题时,充分考虑到练习题的内容是否能够让学生从中获益,同时要确保所布置的习题能够精准地覆盖到班级之中的每一位学生身上,而不是让习题仅仅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为此,任课教师要采取分层习题的设计方式,以此来提升习题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覆盖性。
五、结语
由于科学课的生活化、实践化等特点,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要远远高于数学、英语等学科,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相对也更容易把控。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上文中所涉及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组织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练习”,那么科学课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切勿为了追求提高教学效率而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2]赖肖冰,姜建文,卞祖武,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8).[3]魏凤.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途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6(18).
第四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探索知识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所以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对我们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能力的挑战。首先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它的几个特点是需要我们注意把握的。
1、提问的针对性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并非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知识,教材只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问题”,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问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问题为中介进行交往,促进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例如对于新航路开辟的意义,一般的问法是新航路的开辟有何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限制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反思批判。如果这个问题换成这样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和亚非拉地区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我觉得针对的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而是针对学生认识、分析、理解事物的思维过程,针对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2、提问的启发性
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了解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挖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一课时,我没有直接问工业革命的作用,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展示《机器的成绩》对工业革命前后情况的对比,再问这种比较告诉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提问的趣味性
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提问,作为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也需要具有趣味性,维持学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工业革命的兴起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问题:你知道火车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一开始是叫蒸汽机车?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颇有兴趣。所以有时我们不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在设计问题时,应难易得当,有清晰的层次,课堂提问必须满足学生的层次需求,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解决疑问的思维空间。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一旦问题的情景设计不合理,也往往会难以达成提问的有效性的提高,这也需要分析解决。
1、课堂提问表面化,质量低而偏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是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和学生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课堂环节松懈,学生无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2、课堂提问难度过高
课堂设疑如果偏难或过易,都不会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往往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或使学生产生“不屑一顾”的情绪。例如,我在讲分化的社会一课时提问: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宗教?生答:佛教。我问: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有些学生答:乔达摩-悉达多。我又问:佛教的内容有哪些,它的核心教义又是什么?佛教的传播对古代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然后我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佛教的典故,从东汉洛阳白马寺的修建一直讲到唐僧到西天取经,自己讲得津津有味,殊不知很多学生却因为不能理解而觉得我是讲天书。后来我想这样效果不好,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的情景,教学效率自然也不能提高。
3、追求“轰动”效应,实行“满堂问”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而思维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设疑导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抓住契机,问到“点”上。提问次数要适当,不能把设疑导学误解为协调课堂机制、追求“轰动”效应的手段,不分主次“满堂问”。因为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所依次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使学生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
4、课堂气氛不融洽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够产生一种教学的合力,互相促进,教学相长;而过于严肃紧张的课堂气氛,易使学生处于恐惧焦虑的状态,抑制其智力发展。有的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这样没被抽问的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其实与教师的满堂灌没多少区别。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本人试着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在讲授新课时精心设问,引人入“戏”
上好历史课,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这就犹如一部小说,要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必须有精彩的开篇。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堂上,教师应当精心设问。比如在讲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课时,教师先以图片或语言去描述郑和下西洋这一宏大的场面,然后话锋一转:“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会成为中国航海史上的绝唱?”如此对比鲜明的设问,使学生兴趣陡起,思维闸门洞开,及早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精心设问以导入新课,不失为教师可用的一种办法。
2、在教学过程中故设障碍,诱导学生思维
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法国大革命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去找两者之间的联系点,这样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散,抓住了学生求知的心理,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循序渐进中层层设问,巧设问题坡度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要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在黑人是怎样来到美洲的这一课,我提出了这一系列问题:(1)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对印第安人做了什么事情?(2)印第安人人数减少,欧洲殖民者又是怎么解决劳动力?以此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突出教学主题。
4、在枯燥乏味处设置疑问,平淡中见神奇
教材中某些知识,如年代、地点、事件等,既比较枯燥又重要。教师应在此设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活”课本,于平淡中见神奇。如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一课,如果从美国国旗入手:“为什么美国国旗由十三条纹和50颗星组成?”即可激起学习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美国版图的扩张史,还富有趣味性,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好时机
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为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根据个人特点找准突破口,就能开创出个人特色的课堂模式,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魅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第五篇: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地理课堂有效性教学反思
吕红芳
课堂是教学资源生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学生思维展露的场所。下面就谈谈一些地理课堂教学中碰到的具体事例。
一、地理课堂上的“名人”趣事
一日,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讲述到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时候,我列举了青藏高原水水拍云崖的雄伟景观,并且播放了相应的图片。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的新奇,当他们看到图片上——站在岩石上看起来非常小的人的时候,他们开始在那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其中一位学生在那里疑惑的喊道:“老师,石头怎么比人还大?!”其他学生开始在那里大笑了。无论谁在那时那景都会笑的,我也笑了。不过在笑过之后,更多的是引发人深思的东西。
平时爱打瞌睡的学生对这一雄伟壮丽的景观表现出了强烈的不解,这也引出了“为什么”。图片使教学内容变的丰富多彩,也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当他们自己开始变的不解困惑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动力。而这个时候的教学如同顺水推舟,学生也由被动的接收转为主动的接受。
二、课堂小插曲
在某班上课,授课内容是季风环流。在分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时,有学生提出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也会发生南亚夏季风类似的情况。借助这位学生的这个引子,我顺路提到南半球澳大利亚夏季时候的西北季风正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南移,东北信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西北季风。这些学生的思路是多么宽广啊,他能这么想说明他已经真正理解了南亚夏季风的主要成因。在课堂里总有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老师讲解分析的过程中不经意的提问,虽然他们的提问会打断教师的课堂思路,但是他们这种爱思考,善于思考,深入思考的精神是值得表扬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因此,我觉得针对这样的情境。首先老师备课一定要充分,在课堂思路的处理上要能融会贯通,遇到突发事件,也能灵活处理。
地理课堂丰富多彩,所包含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尽量的让学生的思维拓展的远一点。作为教师,课前应尽可能多的预设课堂上临时生成的资源,做到巧妙的为后续内容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