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时间:2019-05-15 12:0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第一篇: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弊病,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难以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就如何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研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以学校为本位、企业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逐渐被扩大为“职业技术和能力的教育与培训”,不仅仅包括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还包括对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对下岗工人进行的再就业教育培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其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强。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稳定且普遍适用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还都停留在采用老牌高校的做法、相互探讨与交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缺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发展现状为端口,及时变革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认真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状况和运行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通过体制创新,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运行的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教育管理体制是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的总和,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具体针对我国的高职院校来说,它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指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包括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宏观方面主要体现为政府影响以及政策指导,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转过程中,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校内部良性运转的方式。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一般由决策机制、推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反馈机制整合而成。这五个机制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契合关系,作用于高职教育管理活动,以达成预期目标的早日实现。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国内学者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现状及问题

1.宏观角度。从宏观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极,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现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体现在:(1)条块分割的问题。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地方职业院校合并或改造而来,本身的主管部门不仅有地方,也有企业,性质或合办合管或单办单管,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各个主管部门都分别有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难免出现协调和管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2)形式以及途径多样化的问题。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以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为主体,本科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和其他形式为辅;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历史沿革途径多样,一般可分为由高等专科学校内涵转型、以中专为主的多校合并组建和成人高校和职业高校改制三种。合并改造后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出现各部门之前无法短时间沟通协调,造成职能交叉;(3)各部门如何参与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如何参与管理问题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另外,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参与管理。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复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分散性,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

2.微观角度。从微观上讲,由于受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度的严格限制,导致高等职业院校还缺乏办学自主权,存在着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目标定位层次相似运行机制不同、发展不平衡、重点不一致,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1)人事制度不健全。人才配置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目前高职院校问题集中于管理人员和教师比例失衡、仅靠死工资无法形成激励制度,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职教师缺乏完善的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也就不能激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建树;(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合并与重组后导致管理机构设置过多,工作效率不高,很多部门人员浪费,不能合理有效进行分工,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3)没有建立完成的运行体系。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学生实训条件不足,专业教师实践与技术能力不够强。各项规章制度很不健全不能对教师的行为合理有效的约束,导致机制混乱,缺乏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c

(二)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现状

运行是指系统的结构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得以运行并产生的功能和性能。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与各级职业教育部门机构之间的衔接问题。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办学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为主。但是不是一成不变地针对市场区培养人才,还要有眼光,瞄准市场前景,因办成自己的特色,追求个性化的生存方式。有的高职院校过分迷信国外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常常将将国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生搬硬套到自身的办学中,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就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只有对学校自身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有效结合市场需求,才能办出亮点。

2.缺乏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无论从生源还是从制度上都得不到保证,加上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与束缚。高职院校以其专业的灵活性得以生存立足,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打着追求高学历的技术人才的旗帜,过分重视眼前利益,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管理运行机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但与高等教育相比,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加上高职院校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失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高职院校一度陷入困境,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

四、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过多的用计划、行政命令手段进行高职院校的管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要求政府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从从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逐渐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从具体办学中超脱出来,重点做好政策制定与统筹协调等工作以及宣传,监督与调节的功能和效率。运行机制是否有效以及效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层次间是否职责明确,这一点对改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混乱局面尤为重要。

(二)要发挥地方政府在管理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十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主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角色发挥,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和监管保证高职教育得以正常运转。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把当地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指导的前提下,动员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对高职院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

(三)健全法律,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规范,确保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复杂,各方面无章可循,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内部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等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没有保障。另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其次,还应该规范基本的管理制度外,还要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具体分工、形成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治理机制,这样才能既能加强行政管理,也能实现学术创新和学科优化;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信息的及时回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通过严格的评价制度和反馈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四)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

“以人为本”强调把人作为学校管理和决策制定的中心。传统的管理理念仅仅追求数和质的提高,却往往忽视对被管理者个性需求的尊重和关怀,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得不到重视,缺乏积极性。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做到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积极主动地为高职教师提供服务,以激发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高职院校应当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除了教书育人,更要强化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职能,发挥人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的热情。高职院校要充分展现其办学特色,做到以特色求质量与效益,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要做到专业特色有别,把自己的学科、专业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优势。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高职院校的专业品牌和师资、学生品牌,彰显高职院校的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和归宿。

第二篇: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语言教育论文

当前正值新旧世纪交替的关键时刻,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它不仅预示着旧的奥运即将结束,新的奥运正向我们走来;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醒我们21世纪的竞技体育将开启一个新的历史篇章。在这个新世纪中,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将会如何,是一个众人注目的话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构建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石,在对竞技体育的研究中是不可惑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本文从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深入研究,试图通过研究为本世纪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现状分析

1.1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现状的特点分析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竞技体育作为中国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也随之更迭数次。组织机构从以“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为中心任务的“体育总会”设置,到以后以“举国体制”为核心内容的“体育运动委员会”设置,再到当前的“体育局”,经过重重演变,逐渐把以群众自治为主、发展群众体育为核心的工作方式,转向了以国家行政手段为主导,推行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的“举国体制”的工作方式。无论是注重开展群众体育的“体育总会”,还是“举国体制”下的“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局”,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特色,都曾在我国竞技体育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自1988年试行竞技体育改革以来,运动项目协会化改革工作逐步走向深入,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国家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机关机构调整,更加速了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使其呈现出独有的特色。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1.1 组织机构类型繁多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经过多次变更,曾设立过多种组织机构。每一类型机构都相应的适应一个时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在随后的历史变化中,由于历史客观及人为等多方面的原因,体制改革与机构的撤并未能完全同步,造成了当前管理活动中多种类型组织机构并存的状况。(这一现象突出表现在地方一级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组织机构设置中。)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调整,我国体育行业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已调整为“体育总局”,下设了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而地方机构调整却并未完全同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运动项目的管理而言,各地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有的省市改革力度较大,已建立了与上级机关相适应的对口管理机构,如吉林、山西等省已建立了若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的省市仅就其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局部进行了调整,选择部分项目作为突破口(试点),逐渐实现与中央管理机构的对接,如广东、江苏等省;还有一些省份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较差的影响,基本保持原有组织状态不变,这样就其组织形式而言,就未能与中央管理机构保持一致,给统一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1.2 具有强烈行政管理特色的集权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虽改变了以往由政府统包、统揽的状况,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及我国体育发展的“公益性”特点的影响,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管理呈现出较强的行政管理特色,这符合竞技体育在计划经济下的运行特点。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虽已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但计划经济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却无法迅速驱除,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举国体制”深入人心。这是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决定,竞技体育作为精神生产方式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状态表现出较强的政治利益驱动性、高度集权式管理,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反差巨大等特点。延续至今,这些仍是保证竞技体育在运行中体现政府意志的重要特点。管办合一、计划调控突出正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它虽存在着如统的过死、社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弊端,但在体现政府意志、实现政治功能、短时间内实现运动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发

挥着较大优势。

1.1.3 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在政府机构改革的推动下,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作为国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直属事业单位,肩负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由政府管办合一,向政府与社会管办公离过渡的历史使命。这种管理既不同于我国传统体制下政府在竞技体育宏观管理与具体事务间的双重身份,又与国外运动项目协会存在着较大区别,是一种基本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过渡性管理机构。这一形式在近期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各级组织权责不明

我国当前的竞技体育管理组织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实行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决策机构高度集中。它忽略了各社团、俱乐部的自主决策,过分强调各体育组织和个体执行指令计划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他们自身产业生产者的身份,忽视了各体育组织和个体在微观体育管理决策上的权利和利益,忽略了他们在微观决策中的主体地位。社会群团组织、体育实体机构(如俱乐部等)与地方体育行政机构一道接受着国家体育行政机构的垂直管理,而在实践中他们的利益往往被忽略了。这样就使得体育管理宏观和微观决策的有机联系受到影响。

在国外,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瑞典,政府体育行政机构与体育联合会、体育理事会以及地方体育联合会、体育理事会之间都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伙伴关系”,政府只做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决不干涉社团的具体工作。我国虽不能完全实现这种状况,但应积极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1.2.2 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专家都认为管理制度法规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低是影响我国竞技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当前可供利用的制度、法规较少。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共同组成,但多为行政法范畴,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对民事、刑事法规中的相关适用法律条款的应用尚不广泛。法制化环境未完全建立,依法办事还存在很多困难。美国通过《业余体育法》调节社会办体育中的各种矛盾,作用十分明显。而我国由于适用法律的缺乏,国家无法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对竞技体育有效的宏观管理。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要有一个合理有序的组织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组织体系变了,而人事制度、财务制度、运动员流动制度等都保持原样,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的更换,并不能从根本上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2.3 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

我国竞技体育长期以来实行的“统包统配”体制给市场经济的介入制造了不小的障碍。“计划由国家统一下达、经费由国家统一下发、运动员由国家统一招收、运动员退役由国家统一安置”的传统做法虽已逐渐被打破,而这一思想的烙印却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重重阻碍。到目前为止,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资金保障体系仍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要支柱,社会经费所占比例较小。未来要实现从以政府投入向以社会投入为主的方式转化,首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其次,要从开发竞技体育的市场价值着手,提高它对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从而改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中资金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的问题。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特点分析

2.1 我国体育发展趋势决定今后还将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发展道路

调查中,在向专家问及我国竞技体育未来走向问题时,有56.5%的专家认为应采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的方式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有23.2%的专家认为应以发展竞技体育为中心。特别是95%以上的专家认为,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将会对我国竞技体育可

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会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得到加强;提高体育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效增强民众的体育意识,还会使竞技体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我国今后还将走以竞技体育为主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体现综合国力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2.2 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干预暂时不能减弱,但应优化其方式

专家调查显示,政治功能仍是我国竞技体育未来10年间最首要的功能。由此可见,本世纪初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干预暂时不能减弱。这并不意味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失效,而仅仅是在市场配置的基础上加强了政府(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的宏观调控。与此相适应,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的组织体系也必将突出政府干预的特色。在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调查时,有53.6%的专家认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应以政府管理,运动项目协会办理为主;有24.6%的人认为应以政府管理,运动项目中心办理为主。只有11.6%的人认为应以社会群团组织管理,运动项目协会办理。强调政府既管理又办理的仅占1.4%。由此可见,大多数专家赞同政府应从管理竞技体育发展中的细节问题上摆脱出来(如运动队教练任免等),向竞技体育整体发展的宏观管理过渡,通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发展的资金问题,政策问题、导向问题支持竞技体育的发展。通过制定政策实现市场配置下的宏观调控。

由于将21世纪初期我国竞技体育实力表现目标定位在第二集团前列,或居于第一、二集团之间。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将会逐渐增加,至少保持不变。未来国家计划并给予经费保障的优秀运动员数量应该逐步增加,国家对竞技体育经费投入的发展趋势也应该随之逐步增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在采取“干预原则”还是采取“不干预原则”的国家,均有一定的机构、制度参与对体育的管理。国家管理体育的方式多种多样,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不一定要通过直接方式,以资金投入来实现其对竞技体育的干预;可利用其它调控手段实现政府干预,向以宏观调控、制度调控为主的方向发展,如通过税收制度促进社会对体育的投入等。

2.3 建立集中与分散结合、多强竞争的国家队建队机制

国家队的组织形式体现出我国竞技体育的基本运行机制。在调查中有71%的专家认为应以国家集中与分散地方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国家队,仅有4.3%的专家坚持由国家集中办国家队的方式。问卷结果还表明,有94.2%的专家都提出要加强分散地方的机制,强调国家队建队中的竞争机制,肯定了竞争机制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队组织形式的变化趋势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业余训练、专业训练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在强调国家集中与分散地方结合的趋势下,竞技体育业余训练、专业训练将更多的纳入社会化的发展轨道,逐步减轻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方面的负担。

2.4 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要求竞技体育加强其社会化程度

竞技体育政治功能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随之带来的是政府财政负担的加剧。与此同时,竞技体育在其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面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它可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丰富的资金支持、组织保障和市场机会。由此提高竞技体育的产业化程度、组织机构投资主体的社会化比例,弱化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选择。

通过调查可知:有56.5%的专家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组织的投资主体应以政府与社会并重的形式为主;有39.1%的专家认为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大多数专家均认为未来竞技体育组织的投资主体应在政府为主的基础上,走与社会化并重的发展道路。

2.5 大力加强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由调查问卷结果可知,竞技体育及其管理体制的发展必须依赖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保

障机制的不断加强,其中专家对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选择频率都在80%以上,可见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及其管理体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第27届奥运会中,我国在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从一个侧面得益于国内好的市场环境和良性的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市场中属需求较充分,市场发育较完善的项目。国内外比赛较多,从而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练兵机会;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俱乐部制给运动训练提供了更好的物质保障;俱乐部间平等、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国家整体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机遇和可能,加之市场对俱乐部的有效激励,共同成就了我国在本届奥运会该项目上的成功。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选择

3.1 国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大多数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组织机构模式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它符合竞技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运行特点,多数国家依靠建立非官方的自治机构管理竞技体育,政府在竞技体育发展中扮演着筹资者和宏观管理者的角色,为本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世界体育发展强国、历届奥运会第一、二集团前几位的国家,除法国外,其余国家均主要依赖非官方的机构管理体育事业,包括竞技体育事业。我国虽不能放弃国情,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但他们的成功对我国发展竞技体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的体制、机制选择的原则

3.2.1 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成为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竞技体育的发展规模与发展结构应与其市场价值、市场需求相匹配;发展速度与群众体育相协调。因此应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确立竞技体育管理组织体系、运行机制。

3.2.2 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自身规律的要求

未来竞技体育的发展将逐渐向国际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化发展趋势要求竞技体育的发展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的同时,必须遵循竞技体育自身规律,在此基础上多方位的扩展竞技体育的价值。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应符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以及其多元功能的实现等基本规律的要求。

3.2.3 符合国际交往的需要

竞技体育作为表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其政治功能决定了它肩负着实现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因此,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必须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符合国际的一般惯例,从组织的建立到机制的确立都有利于与国际接轨。

3.3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在国情的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也应相应的具有了中国特色。既表现出市场经济的特点,又不失计划经济的某些优势。根据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发展的取向与特征需要,笔者构建了如图1组织结构。该结构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实现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配置。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他是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的选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竞技体育,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特有的体制和机制要求。在通过市场,让“看不见的手”按照自身规律调控竞技体育资源的同时,强调政府对竞技体育的必要调控,以此实现有序化的竞争环境。然而在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的手段和力度与计划经济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所以采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配置,以解决可能出现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2)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发展的扁平化的组织发展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以行政领导体制管理体育的历史在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他在按照决策层次的不同对管理体制进行了垂直分化的同时,在同一层次按照

群体类型的不同对成员进行了水平分化。这一形式不仅通过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减少机关和人员)、缩短加宽组织结构、减少功能交叉提高了管理的效率,还解决了管理部门功能重叠,管办难分等问题;并通过较少等级差别,加强了公平竞争。社会发展要求组织更有效、更经济,这种水平化、宽幅度、“扁平化”的竞技体育管理组织结构通过压缩政府在体系中的结构比例,放大社会组织的参与力度,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和社会组织的主体地位在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中的作用。

(3)采用政府管理,运动项目协会办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注重社会个体的发展和自主决策。我国的单项协会虽与国外在群众自发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单项协会有所区别,但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经过必要的改革与调整,它将有利于维护社会个体的发展和自主决策,必将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组织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发挥自律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中坚作用。

附图

图1 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框架示意图

(4)加强了竞争机制在组织结构中的作用。我国未来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力求淡化体制中同一层次的等级差别,通过社会组织之间无高低差别的并列关系,加强可比性,为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竞争机制在组织结构中不仅可促进成员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可通过优胜略汰优化组织构成。政府在利用竞争激励社会群团发展的同时,充分实现了市场法则对竞技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语言教育论文》来自中国教育文摘,查看更多与相关文章请到http://。

第三篇: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管理体制

(一)办学体制。反映学校的外部管理关系。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

1、概念:国家规范办学行为的体系和制度,主要解决由谁举办学校的问题,主要涉及办学

形式和投资主体的问题。

2、我国现行办学体制。

办学形式:公办、民办、公有民办、民办公助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大发展。

问题:(1)贵族学校。争议:高昂学费=优质优价

(2)能否盈利。争议 合理回报

(3)公办学校改制。公转民,收取高额学费。

解决:十二五规划纲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办学形式,提高办学水平。

大力支持民办教育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反映学校内部管理关系。行政组织与党组织、领导与教职工。

组织机构及其相互联系的制度。包括领导体制、执行体制、监督体制、保障体制等。核心是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反映学校内部的领导结构方式以及校长的地位和权限范围。

两种:委员会制和一长制。

一般而言。凡行政性、事务性、执行性、技术性、纪律性宜采用一长制。凡方针政策、长远规划、立法性的、咨询性的、顾问性的、协调性的,宜采用委员会制。

三、校长负责制。

1、概念:教材56页。结构性概念。

2、实施要求。

案例:见教材。讨论:校长的权力有多大?

四、学校运行机制。

1、概念:学校内部机构及其相互联系的渠道和方式。

任务:建立相应组织,制定相应制度。

第四篇: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探讨

论文摘要: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为顺应形势需在水资源治理体制、水价制度、工程建设与运行机制等方面改革,为灌区工农业和城乡保证供水及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1水价改革是水利改革的核心

水价和水价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的低水价不仅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而且抑制了社会资金投向水利的积极性,阻碍了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因此,水利体制改革必须要以水价改革为突破口。

规范农村供水机制,研究农业水价问题,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而应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更直接地说农业水价的调整必须有利于提高全区农业的综合生产力,有利于农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业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既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也要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水。

2加快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

如何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必须按照有利于城乡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全面兼顾,兴利与除害综合考虑,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明确职能分工,落实责权任务,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一是合理界定治理职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布局、制定水资源费标准,搞好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与利用。二是加快水务一体化进程,实行水资源统一治理,由“多龙管水”向“一龙管水”、依法管水转变。

3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工程治理水平

水利工程治理单位要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建立富有活力的新的运行机制,必须努力培育四种新的治理机制。

一是效率机制。按照《水利产业政策》的要求,明确不同类型工程的治理体制。对公益性工程治理单位要加大改革力度,要通过减员增效,强化职能,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治理效率。要实行人员定编定岗,富余人员逐步分流,建立高效精干的水利工程治理队伍。

二是激励机制。要在水利工程治理单位内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团结向上、积极有为的良好氛围。尤其要建立相关制度,对在科技创新、治理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支持。全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必将极大地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开创水利工程治理工作新局面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竞争机制。要搞好水利治理单位内部改革,必须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分配等各项制度改革,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切实增强治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果断杜绝内部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工作看实绩、看成效,做到按绩计酬,适当拉开分配档次,重点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和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要大胆提拔工作有为、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水利工程治理岗位上展示才华、发挥才智。

四是市场机制。水利工程治理单位要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主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不管是经营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工程治理单位,都要积极依托行业优势发展水利经济,非凡要大力开发水土资源,做足做活水文章。要灵活把握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进和利用人才、资金、项目等一切有利的生产要素。水利工程治理单位通过发展水利经济和多种经营,不断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不仅为更好地搞好水利工程的运行治理和维护提供保障,而且找到了一条自我发展的出路。

4明确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治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抗旱防汛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人畜饮水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作为体现水利现代化水平重要方面的水利治理工作,必须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构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灵活高效的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开创水利工程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使水利工程治理工作在新世纪赢得新优势、创造新辉煌。

第五篇: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是对当前的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种挑战和考验。为此本文分别就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措施展开探讨。关键词:档案工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

档案是各级机关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档案管理内容和水平便可看出一个单位的工作态度和业绩等。档案管理材料中记载的都是一些关于本单位的发展历史、优秀业绩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目的便是为了对今后的工作进行规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我国当前的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着一些旧的理念,不利于提升本单位的业绩和影响力。

1、强化重视,把握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需求

意识决定行动,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从意识方面加以强化。当前单位中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态度,他们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为此档案管理质量差,并且可利用效率低。一个单位对自己的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该单位的档案管理资源就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假如单位认真对待本单位的档案管理材料,单位管理人员就能及时发现单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自己的工作方式提出改进措施,那么单位工作效益一定会得到提高。为此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管理人员素质较低,是造成档案可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关系到档案有效利用的根本,提高单位的重视首先加强单位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态度,严格规范档案管理工作,并且对不认真工作的档案管理人员给予严厉的惩罚。其次将单位的档案材料与所有工作人员的考核内容相挂钩,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由于单位领导的态度是消极不重视的,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态度也是消极的,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只有将相关的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与工作效率挂钩,工作效率才会提高。

档案工作应始终坚持自身特点下的工作原则,笔者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主要包括:了解和认识档案管理的涵义;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掌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并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遵守一切有助于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并且认真的执行档案管理的相关条例。坚持上述的原则,是创新档案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提出更为科学的创新措施。

2、完善制度,落实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措施

档案管理与运行制度不完善、不健全造成档案管理形同虚设的主要因素。档案从最初的收集、保管和保护以及到后期的借阅、保密等工作须要有严密衔接的工作指导。当真正需要查阅相关的档案材料时,不能准确、及时的找寻到,整个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就很难得到提高。在现实中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并不强,即使档案材料已经堆积如山,他们的工作态度依然很消极,所以效率很低。比如,档案材料收集不完整,加之丢失情况严重,借出的档案材料没有办理正规的借阅手续,导致档案材料丢失情况。还有的人借阅档案材料之后,随意的进行修正和更改,事后也没有给一个“说法”,因此导致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和利用价值不高。

不同的单位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是不同的,为此不能建立全国上下相同的档案管理模式,因为那种单一形式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实现企事业单位的个性化要求,更加不符合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制的发展需求。创新档案管理体制,首先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档案管理体制,构建以上级主管部门为主,下级所属单位为辅的,分别对档案进行管理的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应对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对档案材料的保管位置、借阅程序以及最终的档案材料归还情况都必须认真仔细的记录完整。例如,档案材料的借阅程序需要完善,不仅要填写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而且要在单位对个人信息核对准确之后才能借阅成功。如果不能及时的规划档案材料,按照超出的次数,如果超过三次未按时归还,将会被禁止在一段时间内借阅同类型的档案材料

3、革新技术,强化档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在改良和创新,倾向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但是企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没有及时的更新,更有甚者为了节约管理成本,依然沿用传统的人工收集管理模式,大大地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传统的档案管理采用的是人工收集整理档案材料,借阅档案材料时需要填写纸质的申请表格,借阅人往往只需要留一下自己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即可。一旦借阅人没有按时归还档案管理材料,而其填写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档案材料旧有丢失的可能性。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的漏洞,不利于保护档案资源。

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该被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企事业单位应该加大投入,对员工进行专业性的培训,使得员工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电子输入这种操作方式相比传统的纸质管理方式要由很大的优势,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保存的时间也更加久远。创建一套是个本单位的个性化的档案管理系统,不仅对提高本单位的工作效率有很大帮助,而且也有助于提升该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质性要求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和方便大众,为此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不仅使各行各业都能够利用档案管理资源,而且也更加方便大众查阅相关的档案材料。例如,申请查阅干部档案报告表,当公民申请查阅某个干部的档案材料时,当地的档案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在内部制定一套自己的档案查询系统,便于公民在最快时间内见到电子档案材料。如果上级部门调查该干部的档案材料,下属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按照正规的程序答复。

最后应加强档案的工作监督,档案管理的监督既包括国家档案管理局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也包括单位内部的监督。首先单位内部必须加强对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防止出现档案资料丢失、泄露机密的情形。其次加强国家档案管理局等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属于国家机密的档案材料,监督的程序会更加严格,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也会更加严格。例如,属于国家机密的档案材料一旦发生了丢失的情形,事件的直接负责任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4、总结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走进信息化时代,对档案管理的要求更加严格。档案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应立足工作特点来分析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必须对档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改良和创新措施。管理体制的创新意味着运行机制也必须创新,而运行机制的创新是管理体制创新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香花.刍议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才智,2014,16(22):67.[2] 王莎莎.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15(7):157.[3] 周影.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科学与财富,2014,16(5):14-15.[4] 黄爱红.关于创新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3,(17):105-106.[5] 陈健民.档案管理工作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71-72.

下载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若干思考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

    对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深化的思考内容摘要摘要:当前,深化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建立适应社会义市场经济......

    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缺陷与完善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会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因此,会计管理工作受到......

    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关于我国行政权力运行机制的思考 【摘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是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行政权责相脱节、行政权力利益化、行......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分析论文

    一、目前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一)安全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目前,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相对比较严重的便是安全管理观念落后的问题。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安全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民主管理体制构建论文

    摘要:文章从内外因角度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构建现代高校民主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提出了要在坚持依法行政原则的基础上,转变......

    1.灌云县下车镇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3

    灌云县下车镇社区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一、镇社区教育委员会: 主任:刘西业镇人武部长(分管教育)副主任:陈守卫镇党委纪检书记 邱伏兵镇政法委书记 侍金波镇党委宣传委员 黄丽......

    关于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管 理 方 略 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实践 徐冬 [文章摘要]本文从“以人为本,确立尊重个性发展的质量观”的观点,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理论......

    对强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论文

    [摘要]语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沟通交流技巧、创新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