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的途径及策略论文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必须把教育发展全面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进程,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的突出地位,更新观念、创新制度,努力形成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新局面,才能跟得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1教学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使命的内涵更为丰富。高校转型建设发展,首先是“脑袋”的转变,然后才是具体行动的转变,有了先进理念的滋养,这片“土壤”会很快盛开出信息化转型的“花朵”。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1.1要实现教育观念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不仅应履行传递文化、启迪智慧、探索真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职责,而且更应强调教育功能与学术功能的完美结合,强调探索真理与传承文明的高度统一。主要表现为以开放、长远、全局、整体、前瞻性的眼光,在准确把握、有效结合时代特征、社会需要、人才发展、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教育理念,包括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学生观等的确立等。1.2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不只是适应社会,而是要主动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实现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设备的可持续利用。在满足眼前教育培训需要的同时,要注重人才资源的储备和培养,信息资源的保存、更新与丰富,教学设备的维修、保养与及时更新。立足现实需要,着眼未来发展,让一切资源在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处于一种动态运行和创新管理的状态中。1.3要实现教育教学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高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与高校管理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学理念[1]。主要表现为,在以人才为本、科技强校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未来信息化社会对各类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针对不同教育培训对象,适时修订完善教育教学制度,避免出现制度老化、僵化的现象,使其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持久的生命力,并在各类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有效作用。
2完善教学管理法规机制
新时期、新阶段,院校的教学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探讨新阶段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变经验型管理为科学型管理,不断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建立院校质量管理的领导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教学程序控制系统、教学评估系统、教学质量考核系统和质量改进系统,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2.1改革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充分发挥融合优势,盘活、开发现有资源,打牢信息系统建设的社会基础。积极推行联教联训联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统筹安排教学任务、经费和物资保障。积极加强联合协作,在院校、研究机构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探索完善邀请知名人士讲学制度,健全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促进人才培养。2.2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强督导,构建经常性教学质量检查、系统性教学工作评价、社会反馈性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定期组织专业和课程评价。完善各级各类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教师业绩评价机制。引入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完善科研质量保障、科研项目监督管理制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科研任务。2.3创新有效措施激励机制。加强事业激励,努力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让更多的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一线、在重大任务中、在重要岗位上增长才干、展露才华。加强文化熏陶,总结提炼体现教育领域的文化主题,架构起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体系,进一步激发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3强化教学督导检查监控
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从教学执行系统中独立出来,按照管理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独立开展工作。3.1以督为主、导为辅,努力做到督导相结合。以教学为中心,是国家办校方针的重要内容,反映了院校工作的客观规律。因为,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基本实践活动是教学,这就决定了院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落脚点是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督导员以课堂教学督导为重点,按照“寓导于督,督导结合,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的思路,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每月制定听查课计划,检查教师授课情况。本着“督要严格,评要中肯,导要得法,帮要诚恳”的原则,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并反馈信息,教师根据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有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教学督导与监控,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稳步提高。3.2参与决策,推动工作。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座谈会、专作者简介:周冬梅,女,硕士,副主任医师。题研讨等形式,收集整理教学管理工作意见、建议,并及时提供给决策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经过分析采纳,制定、修改和完善有关教学管理的文件。教学督导工作在开展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同时,应积极与其他部门协作,广泛参与学院的专业规范、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重大工作的研讨和论证;参与新教师培养工作,对申请上岗的新教师进行教学审定;参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盲审工作;参与教学竞赛、优秀教师和先进教研室评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等活动,通过各种形式为大学校长和教学决策职能部门提供咨询建议。3.3专项督导,常规检查。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员,督导员通过随机随堂听课、跟踪听课,重点监控,检查授课质量,指导并督促院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督导的作用:在听课检查中,既肯定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教学态度,又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在学生上课检查中,既能监察学生到课、听课及课堂秩序等情况,又能在课后与学生促膝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每学期对各单位教学准备工作、各级领导深入教学一线、跟班听课、学员自习、期末考风考纪等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开学初检查各项教学准备,期中全面检查教学各环节,期末检查复习考试。教学督导每学期随机抽查全体任课教师的教案,并做好详细抽查记录作为教师期末考核测评的依据。
4创新教学精细管理方法
精细管理是上世纪50年代发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资源浪费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强调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和落实,就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明确的发展举措。4.1贯彻精英教育思想。要贯彻精英教育思想,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以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以精干、得力、顶用为基本目标,坚持严格遴选、逐级考核、全程筛选、动态管理的基本制度,采取小班化、研讨式、开放型的教学方法,集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重点关注和精心培养,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培养精英。4.2坚持质量为本意识。坚持“质量为本”的观念,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要切实做到“三个转变”,即由过去的讲授式、灌输式为主,向研讨、案例、专题转变;由习惯依靠黑板、粉笔、实物等传统媒体向运用网络技术、计算机模拟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变;由统一教学模式向百花齐放转变,加大选修、报告、讲座课的比例。只有如此,才能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4.3注重树立精品标准。教学工作是院校最基础的工作,教学创造力是院校不断开创教学新局面的不竭动力,是衡量院校教学活力、潜力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因循守旧、按部就班而没有教学创造力的院校绝不可能发展成为一流的院校[2]。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质量制胜的观念,用精品标准提升教学质量,树立向课程要质量、向名师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的精品理念,更加注重由“规模型”向“质量型”转变。
5健全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提高院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院校教学评价,必须坚持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相结合,进一步明确评价目的,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评价程序方法,实现教学评价常态化运行,使教学评价更具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和权威性。5.1认清形势,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开展教学工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的办学理念,按教育规律办学,按人才成长规律教学,按科学管理方式治校,确保教学和人才培养应有的质量。要切实端正评价思想,牢固确立教学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院校办校育人的正确方向。要坚持从严治校,牢固确立治校务必从严的理念,严格贯彻落实法规制度,遵循人才培养的特点规律,形成规范有序、运行高效的管理育人机制。要坚持质量立校,将“以教学为本,以质量立校”作为院校最根本的办学理念,作为院校的旗帜、形象、追求和精神,确保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5.2理清思路,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组织实施。针对院校特点,遵循院校教育规律和现代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方法,在评价方法、评价范围、评价内容、评价过程方法、评价工作关系上,找准问题,抓住关键,促进院校全面建设。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有机结合,内评是保证,外评是促进,通过内评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外评提升办学水平。在评价内容上,坚持以办学状态评价为主,坚持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以专业建设和课堂教学质量建设评价为主,进一步拓展为对教学条件、教学状态、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在过程评价上,注重发挥导向作用,应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教学评价与其他工作评价集成起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督促作用和激励作用,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5.3抓住关键,进一步创新教学评价管理模式。教学评价是对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考核评价,要加强目标化管理,根据担负的教学任务,从评价方案形成开始,就要制定评价中期建设规划和年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改革落实,建立和维护真实可信的教学状态数据库,一步一步抓好落实,促进教学评价向常态化发展;要实施工程化推进,按照工程施工管理的办法,对院校自身教学状态、水平和建设发展进行认真梳理,把院校每年组织自评情况和专业、课程等评价情况纳入考察范围,加强过程管控,实施节点控制,确保教学评价工作有序展开、有力推进、有效落实;要坚持全过程管控,细化教学和人才培养各环节质量标准,制定详细的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流程图,使教学和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各个关口都有明确、清晰的质量标准,并建立和维护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库,认真采集、整理和发布日常教学基础数据,为规范管理、深化改革、自我诊断并寻求解决对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于志良.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J].江苏高教,2013,32(4).28-74.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38.
第二篇: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 山东省威海市第二中学校长 刘建国
按照威海市教育局、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的统一部署,从2004年秋季开始,威海二中开始了《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的实验工作。高中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仿效,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推进这项改革。回首一年多来的课改实验,既有山重水复的迷茫,又有柳暗花明的惊喜。现将我们的一些尝试和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个总结,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一、‚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探索。
我们高度重视课改实验的管理工作,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备课组长、各科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了《课改年级文理分科时间和第二学期的课程设计》的课题研究,这一研究成果在威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第一批)评选中获一等奖。
我们利用每周一次的办公例会,汇报、排找课改中出现的问题,共同商讨对策与措施,组织教师采用分析会、座谈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认真研究、探讨课改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了把老师们在课改中好的经验、作法、想法能尽快地在全校范围内推广,使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我们对各学科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得与失的探讨、典型案例的分析等都及时汇总,以备课组为单位汇编成《校本教研资料汇编》,各备课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拟定编写内容:①备课中解决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②重点、难点问题突破的实例;③试题(月考、平日自编习题等);④教案(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等);⑤课堂实录;⑥教学案例(故事);⑦教育教学论文;⑧课件;⑨实验报告、调查报告;⑩选编资料等。目前,我们已印发了4期《教育改革论坛》、12期《教育艺术案例选编》。我们将这些以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生们自己写的研究论文为蓝本的材料统一印发至各处室每位老师,这给老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借鉴和帮助,同时也为课改理念的宣传、普及、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课改无涯勤探索‛,在学习中理解。
教师是新课改实验的主人,为了使老师们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我们保证课改起始年级的任课教师全部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环境熏陶、学习榜样、师徒结对、及时评价、大胆使用、举行比赛等方法促其尽快适宜课程改革需要;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主要是通过提供发展平台,外出参观学习、搞课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学习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培训,促使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当好排头兵;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是通过短期进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进行有关现代教育等理论知识、教科研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和技能等新课程理论培训。
我们制定了《威海二中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制度》,对市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培训活动,不但及时安排教师准时参加,而且要求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必须当好‚二传手‛,将学习内容、心得体会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并写出详细的书面总结材料,在全校或一定范围内进行交流,从而做到‚一人学习,全员受益‛,实现资源传导和共享。一年多来,学校先后有40多名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交流了学习心得,上了示范课,我们这种以点带面的作法使课改工作顺利推进。我们还派教师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请高校、名校教师来校讲学,请课改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切实提高课改培训的实效性。我们先后聘请北京四中谷丹、唐契两位老师来校作数学、物理高考专题讲座;聘请清华大学郭亦玲教授来我校举办‚创新教育‛讲座;聘请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的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吴刚平、胡慧闵等5名教授、3名博士生对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新课改培训。老师们在讲座学习中进一步解读了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真正理解了课改精神,接受了课改理念,使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实践中感悟。
面对合校后丰富的教师资源,我们通过集体备课实现教师之间的合作,‚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为进一步加大备课力度,使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式,从根本上保证集体备课的质量,学校领导固定备课组,参与每一次集体备课,落实备课组长责任制,实行集体办公、统一安排备课时间,实行主备人说课,集体讨论、评议、修订、优化;主备人修改,集体审定;主备人试讲,备课组评点矫正的备课程序。备课组教师在使用时根据自己的班情实际进行二次备课,并且要求‚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学案、统一练习、统一作业‛的‚五统一‛,实现了智力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推进课改经常性的工作就是听课、评课、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威海二中听、评课制度》,以研讨课开路,要求每个备课组定期安排一节专门的研讨课,大家集中听课,课后在热烈的气氛中由讲课者介绍设计思路和授课后实际达到的教学效果,听课者畅所欲言进行评点,不论是上课者、听课者还是评课者,对新课改的课堂教学都有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为教师上好课提供了借鉴。在典型研讨课的基础上,我们要求教师人人上达标课,让课堂教学全面开花。我们将上达标课的人员重点放在参加课改实验的教师,采用的形式是教师集体备课,同年级组(或同学科)教师相互听课,听后互相评课。这一活动教师参与面达到100%,教师们普遍感到,通过上达标课新课改的课堂标准明朗了许多,眼前有为之一亮的感觉。在上达标课、研讨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好的典型,及时组织进行课改实验观摩课,启迪大家的思路。我们每学期组织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上好校内公开课或观摩课,我校有6名教师举行了市直高中示范课。在市教研中心组织的青年教师新课改汇报会上,我校李琰老师执教的英语示范课以其观念新、教学方法新、教学形式新、教学效果好,受到了听课领导和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无疑是对我们课改实验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面对新课程标准,如何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教学结构;如何更好地理解、把握新教材的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方法……在市教育局、市教研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签订了‚普通高中课堂教学重建‛合作课题研究的协议,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专家、学者的指导下,着力开展‚普通高中课堂教学重建‛课题的研究,紧扣新课程教学的热点,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盲点,把科研重点放在帮助指导教师开展课程改革实施研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实践上。我们与华师大课程研究所合作课题之三个子课题:‚课堂重建‛、‚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在上学期核心组成员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本学期扩展到高
一、高二所有备课组和所有教师。老师们把课题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密切结合,纷纷在自己的“实验田”里搞实验,一套套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案脱颖而出,有多人次参与了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新课程资源开发和地方教材选编工作。在威海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成果第一批评选活动中,我校有15位教师申报的教研成果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在第二批评选活动中,我们从老师们上报的101篇论文、教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中选出了20篇参加威海市第二批课改实践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学校承担的威海市‚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六个立项课题:(1)、在高中阶段开展韵律操和舞蹈教学的研究;(2)、高中英语学法指导;(3)、物理探索培养优生途径;(4)、史地学法指导;(5)、生物概念获得模式研究;(6)、政治学习方法指导于2005年5月全部通过专家鉴定并结题;语文组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学校承担的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学习策略与创造力培养实验研究》的子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与心理素质训练‛和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总课题‚山东省中小学英语特色教育研究‛的子课题《阅读理解与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研究》,先后于2005年8月、12月通过专家鉴定并结题。学校心理学实验课题‚指导学习策略,激发学习潜能的实验研究‛获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威海市‘十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山东省英语特色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优秀实验基地‛,被授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实验学校‛。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搞浓了学校的教研氛围,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又为教学质量的再提高引来了源头活水。
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总结中提升。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注重教学反思,我们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要按照一堂优质课、示范课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不仅进行课后反思,还要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通过实行‚课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期末思‛等多方面多角度的教学反思,培养教师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我们鼓励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勤动笔,撰写心得体会,整理教学设计、教学方案、个案分析等。
在课改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师最感兴趣、最受欢迎的教学实践就是个案学习创新。我们密切联系教师教学实际,按‚选取个案--个案学习--个案分析(反思)--个案讨论--创造(撰写)个案--评价(展示)个案‛六个步骤,对教师个案进行评价和选取。我们让教师自主选择一个最具教学个性特色的个案或课案进行学习、分析、反思,随之结合教学实践相互交流研讨,撰写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个案或案例,在学科备课组中进行交流,分享成果,共同提高,进一步凸显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学校对教师撰写的教学个案定期进行疏理、筛选,汇编成教学个案专辑,及时总结推广。我们组织了‚新课改课堂实践‛个案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到师生撰写论文、课堂设计、课堂教学实录、典型示范教案等198篇,这些课堂实录真实地反映了对当前教育教学中某一具体问题的探索,‚发他人之未发‛,‚做他人之未做‛,具有新思维、新创意,使新课改理念更快、更好地转变为老师们自觉的教学实践,营造了校本研究的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结一年多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深感课改辛苦,也体验到了课改的快乐,因为我们初步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1、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提高。新课改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效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材先行,教参滞后,又无教辅资料,老师们普遍感到新课程要求高,课难上,许多教师为能适应新课程教学,不断地自我加‚压‛,与新课程同成长。许多老师将新课改理念融会贯通于教学实践中,以敏锐的视角撰写了大量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高质量的教学论文,从2004年9月到2006年3月,我校共有90多篇教师论文分别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奖励;在省、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有30多名教师获奖;在省、市级课件评选活动中,也有多名教师获奖。
2、师生角色发生明显变化。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已成为师生的共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平等参与者‛的角色出现,课堂上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交流、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生动局面。例如丛萍老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尝试着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走上三尺讲台就‚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主题共同进行合作、探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同行们的充分肯定;宋召华老师在地理课上开展了‚在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环境破坏能否避免‛ 的辩论会,体现了新课改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孙志军老师的论文《立足新课标 全人发展----语文口语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口语交际上升到一个新高度,一改过去的‚听、说、读、写‛四条线并行的作法,确立了‚口语交际‛的基本理念,对我校高一语文新课改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胡荣军老师的生物课从学生感兴趣的‚遗传病的发病机理‛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收集大量资料,鼓励学生着眼于现实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老师又把学生收集的资料作为课本内容的重要补充,整理打印成稿,分发给全年级学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进一步观察社会、走进生活、关注国计民生、关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爱生命。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学习过程中闪现的思想火花提炼成一篇篇有独到见解的小论文,我校的校本教研专辑《教育改革论坛》第3 期中收录了的学生论文:《中国的明珠---威海》、《威海市区环境空气的研究》、《浅谈赤潮的发生、危害和对策》、《同居地球村,人兽相煎何急》、《转基因食品研究现状的初步探讨》、《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等。学生们在新课改理念下收获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在威海市第三届科技节活动中格外引人注目,有15篇学生论文、2幅科技画、2 个网页制作、1 个小制作小发明分别获奖。
3、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新课程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课题,针对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老师们只有通过学习、研究才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掌握主动,老师们普遍意识到自身素质提高迫在眉睫。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用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结合新课程理念,认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与校外专家、教师交流与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一大批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当然,课改实验工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轻松事情,不同于某些工作能立竿见影。课改实验的成效有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凸显出来。但我们坚信,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学习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必须顺应这个潮流。在课改的道路上虽然步履维艰,但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坚持不懈地探索、尝试、提高。我们将以新课程实验改革为突破口,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夯实新课程实验基础而努力!
第三篇:基层教学管理改革途径探析论文
【摘要】:高等教育教学分层管理不单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操作性很强的实践问题。探讨基层教学管理模式与改革途径,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研室教学工作是重要的基础工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研室建设内容将会不断有所侧重。
【关键词】:基层教学管理、教研室改革、途径
目前教研室是高等教育教学中最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教研室教学工作的状况和水平,直接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探讨基层教学管理模式与改革途径,对于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对基层教学组织的认识
教研室是教学研究室的简称,既是基层教学组织,也是基层研究组织。教研室是按学科或专业设置的教学组织,作为现阶段高校教学的最基层组织,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室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整体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正确认识与发挥教研室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功能与作用,加强教研室建设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工作应是教学评估制度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教研室作为基层的教学和研究组织,它直接联系学生、面对学生组织教学活动,是最了解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状况的“前沿阵地”,是联结教学双方的纽带,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中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将教研室作为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对其原有形式作一定的调整。首先,教学主导型大学中的教研室应是开放的教研室。所谓开放式即采用进修、挂职、访问、交流等方式,吸引校内外教师到教研室短期工作,促进校际、院际、系际之间的交流。其次,与企业联合。吸引企业中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教研室承担一定量的工作,弥补师资培养的不足;派出教师到企业任职,取得企业系列证书,丰富教学内容,弥补科研不足。
教研室的工作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思路的落实,进而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通常而言,教研室是根据专业或课程而设置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及师资培训等工作。因此,教研室在教学与教学建设工作中负责组织教学的功能;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组织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实施实验室建设;实施教学管理。
二、当前基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反思当前基层教学管理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基层教学管理者的观念问题较被动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继承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层层下计划、层层下文件、层层下任务的管理特征。由此造成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对学校领导和教务主管部门过度依赖缺乏管理的主动性,缺乏应有的扩张、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偏少,缺乏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
教研室作为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其职责就在于针对课程建设和学科教学中的问题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或经验交流活动。然而,目前一些教研室很少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或即使开展也偏重形式,轻内容与效果,学术氛围不浓。教师不愿参加教研室活动,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思想,不关心教研室发展,以老带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在部分教研室已基本名存实亡。
(三)教研室重科研工作、轻教学工作的现象比较严重
目前高校晋升职称注重的是论文和科研,对教学上的要求基本没有“硬性”规定。这种评聘机制使得许多教师只关心科研,真正的教学改革则无暇顾及。
(四)教学档案管理较混乱
一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欠缺,二是教学档案规范化的意识薄弱,致使教研室教学工作原始档案管理混乱,丢失或不符合规范的现象严重,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评估工作的真实性与效果。
教研室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根本原因是缺乏对教研室基础性教学教研地位的认识。因此,明确教研室的性质、任务和职责,规范教研室管理,保持教研室工作的高质高效运行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三、基层教学管理改革途径探讨
针对目前基层教研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改革基层教学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一)基层教学管理模式的基本构想-实施教研室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基本内涵
目标管理理论(ManagementbyObJectives,简称MBO)是20世纪50年代在科学管理和行为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管理理论。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首先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由于其在管理工作中的实效性,已经被引入到多种管理活动之中。目标管理是以实现工作目标为管理宗旨,以注重工作成效为基本出发点的科学管理方法。
高校实施目标管理是目标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指、管理者引导二级单位共同确定工作总目标,并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分目标,基层教研室根据分目标制定管理目标。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将管理重心下移,基层管理更多的自主权,使其能发挥主动性。
2、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目标管理过程是指目标管理进行的步骤及活动的内容。
具体做法是:首先由组织中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整个单位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照下属各级管理层的职责从上到下制定分目标,目标一经确定,随之授予相应的权限,并给予各级管理层对目标实施阶段进行自我控制的余地;最终对目标的完成程度与实际效益进行严格考核,并给予合理的奖惩。
3、目标管理的主要构成要素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但基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它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考核目标完成情况为终结,是一种计划职能与控制职能相融合的综合性方法:它强调事先通过目标进行预先控制;事中由管理者实行自我控制,事后注重成果评价。实施目标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科学、合理设置目标体系
(2).全面、客观设置目标考核评估指标体系
(3).合理确定下达任务和考核评估时间
(4).建立具有激励与制约作用的奖惩机制
4、实施目标管理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目标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2).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3).处理好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关系
(4).处理好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
(二)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改革的具体途径
1、理顺教研室工作思路
促进教研室管理模式的改革,首先必须理清教研室工作的思路。
第一,制定教研室工作规范。
第二,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到首位。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教研室必须制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计划。
第三,抓好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资源共享、相应的学科发展态势以及与课程建设相配套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第四,注重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教研室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关系到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成效,教研室必须构建自身《学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2、发挥群体作用,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研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开展教学法研究的基本形式,各级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形成制度参加与指导。教研室活动要保证其经常性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具体来说要抓好集体备课,实行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教研室内教师们互相听评课,并对听评课活动及要求加以规范,形成制度。将听评课活动制度化,可以建立和形成教研室听与讲新型的群体关系,当大家都能从中受益了,这项制度就能够得到坚持。对教研室新来的教师来说,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尤其重要,是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质量、掌握教学技能及授课艺术的便捷途径。
3、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教研室制度规范主体包括教研室主任及所有教师。制度规范的对象是一切与教研室工作相关的人或事。制度规范内容应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常规性的,如工作会议制度、教学时间制度、科研开展与完成制度、奖惩制度、教研室工作评价与监督制度,等等。二是非常规性的,存在如教研室的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师生对话制度、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度,等等。常规制度追求稳定,非常规制度追求灵活。
4、加强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加强对教研室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管理,是促进教研室建设,保证教研室工作质量与成效的重要手段。此外,还要制定教研室工作的考评体系,从职责、内容与成效等方面对教研室工作进行全方位评价考核,保证教研室工作的科学性和有序性。并且,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教研室主任、老师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体现管理的科学性、公平性和效率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峰等.对高校教研室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建议[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2]宋振东.教研室的教学与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2003(6).[3]韦红卫等.普通高校教研室建设及评价体系的建构[J].左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第四篇:大力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大力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盛泽思进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方案
2014—2015学年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为了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各学科学生的基础和不同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使“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针对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把功夫下在课前。教师上一堂课并不难,上一堂有质量的课就不容易,经常上高质量的课就更不易,其功夫应该下在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仔细备课。必要时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备课。备详细教案、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必须严格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资料、测验考试和教学目标。每个老师要做到提前备课3课时,各负责组长要定期不定期对负责对象进行检查,记录在案,纳入工作考评。
第二,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遵守几点原则:(1)必须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2)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3)必须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各负责组长每周要至少听一位结对老师一节课,认真点评,及时反馈。学校教导处要对负责人的听课情况进行检查,纳入工作考评。
教导处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是:(1)随堂听课,不打招呼,听后个别交换意见,提出要求和建议。(2)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都必须听课、上公开课,然后进行评课,共同研讨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语文组开展一课三磨活动,“一课三磨”即一节课磨三次。这种教学研究方式不仅着眼于教师个体的自我建构,更关注一个教研团队的共同成长。通过三磨,磨出教师研究的通识素养,磨出教师教学的专业成长,磨出教师团队的专业化特质。
第三,把补困加在课后。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跟不上其他同学。教师决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而且更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拟定出培优辅差计划,明确辅导目标;(2)任课教师必须对任课班中的后进学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3)教师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4)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结对负责人要对负责对象辅差工作进行指导、跟踪监督。
第四,精选课堂教学例题、习题、作业题。我们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第五,加强过程管理。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考试考核等教学常规工作学校必须坚持做到一月一查,及时做出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个别教师要采取分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方法为:一听(听课堂教学);二看(看备课情况、作业批改);三谈心(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其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以发扬光大;指出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全面解决“教”和“学”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保证学校教学活动有秩序、高质量地正常开展,又培养全体教师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教学作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第六、加强考试检测。语文、数学、英语由教导处负责,每学期进行不少于3次的检测,并认真组织阅卷、评分和分析工作。平时教学,各科以单元为周期,每单元进行分类训练,每单元一次综合练习。如,语文:第一课学完以后,同轨的其中一位老师出生字词专项练习,另一位老师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然后发布网站,资源共享,做到一课一过关。一个单元结束,年级组长出一份综合试题。月末,组织考核。每位任课老师每次出的小训练题,主动传入学校群里,供同年级老师参考。对上传的小试卷次数多的老师负责人记录,并给予鼓励与加分措施。每单元结束,由各负责人对负责对象所任科目组织调研,注意做好资料收集保管和调研情况解析工作。
二、继续完善评优和奖励制度 为了进一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学校决定加大对教师的奖励力度。本学期,重抓合格率,负责组长对任课老师进行每单元、每月考核一次,学校进行每学期调研1—2次。学校组织的调研,对成绩优秀的任课老师和负责人进行嘉奖。(具体方案经充分酝酿后提交一届三次教代会讨论通过后实行。)
三、人员分工:
语文:1—3年级:李红美、陈芸,4—6年级季培珍、严佩荃 数学:1—3年级:张晶,4—6年级:季培珍、高敏君
英语:1—2年级:季培珍,3---4年级:陈亚萍,5----6年级:郭慧
思进小学 2014年9月20日
第五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共)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
摘要:作为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分配问题在经济理论体系中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收入分配有效的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快速和健康稳定性。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出发,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着其迫切性、重要性和必然性。本文将从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出发,对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及如何深化浅要分析
关键词:分配制度; 深化改革 ;必要性 ;三个转变 ;四个目标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一)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1978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恢复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1.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引入和体
现利益机制,否定了在分配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2.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并对分配理论产生重大的影响。
这一阶段分配改革的实践是以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从分配方面来说,责任制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最有效地将农民的收入同他们的劳动成果挂起钩来。
(二)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进行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探索。
1.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当前我国的所有
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
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在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
充,其中包括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其次,1984年以后,我国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分配形式上实行按要素分配。
(三)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
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理论,明确了分配体制改革的客观评判依据和最终实现目标;
1.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使分配体制的改
革走上了一条既遵循宏观经济规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
2.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
配。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从而明确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地位,是对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具体化;
3.提出不断完善分配结构,既要坚持效率优先,促进经济发展,又要
兼顾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四)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的模式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后,在分配理论上主要是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以及指出了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两个注重”原则。
1.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同时也没有否
认知识、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极作用;
2.明确了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3.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出了清晰的回答。我们对于公平与效率的认
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以上的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变化的进程可以看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
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而且近期,国务院批转了三部委《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指出如今的分配制度应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出发。
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国当前收入分配制度及领域的制约性
党的制度十八大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依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市场化改革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和领域存在的问题,已经制约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约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1.居民整体收入差距扩大,严重抑制了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增长,难
以有效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2.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分配关系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更加
突出,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3.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收入增长差距扩大,影响了民族和谐和国家
稳定发展;
4.部分行业和垄断因素、腐败因素等严重分配不公,严重影响了社会
和谐与社会主义公平正义,5.收入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等问题背后反映了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改
革滞后,在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市场化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因此,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当下情势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客观需要来看,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仅对于促进转型发展、加快市场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显得非常迫切。
而且《若干意见》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迫切性来说,是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从重要性来说,是解决分配不公,缩小收入差距,规范分配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的根本举措,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从必然性来说,是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这一本质的必然要求。
三、进一步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改革
(一)进一步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需要抓好以下三个转变。
1.发展定位转变
发展定位也就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是什么。发展定位与政策导向密切联系在一起,各种政策总是围绕发展目标来制定和实施的。
改革与各项政策应当围绕此目标进行制定和调整,增加就业机会,开放更多的投资渠道,进一步鼓励个人创业和发明创新,进一步消除资源和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等等。
2.发展策略的转变
改变“低工资,低物价”的发展策略,逐步、分阶段提高工资和部分农产品和资源类产品价格。
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管路水平和竞争力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如果继续依赖这种发展策略将使我们的企业和经济发展缺乏发明创新和对低劳动成本、低资源成本的依赖,从而抑制企业的技术颈部和管理改进。
3.分配改革重点的转变应当转向收入初次分配和财富再分配
初次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贯彻落实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按职位分配)要素贡献分配多劳多得;建立劳动者报酬的联动机制或指数化机制:劳动者报酬与企业效益联动增长或指数化增长;农民人均收入(或农业现金收入)与GDP或人均GDP联动增长或指数化增长;逐步建立劳资集体议价制度;重视财富再分配,提高社会的公平程度;开辟财富流动和转移的渠道(如慈善 捐赠 基金会等);在征收奢侈品进口消费税的基础上再开征奢侈品消费税,适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
(二)进一步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确立四大改革目标
1.建立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完善收入初次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初次分配要通过进一步改革,纠正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各种扭曲现象,按照市场化机制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各种要素的贡献大小,解决好“功能性分配”问题。
2.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健全公共财政体
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同时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
3.促进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促进农民
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完善收入分配法律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形成公开、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重点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强制度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加大反腐力度,加强信息公开,实行社会监督,加强基础工作,提升技术保障,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健全现代支付和收入监测体系,夯实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权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文汇报2013-02-18
[2]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的回顾与思考中国经济网2007-09-26
[3]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