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5篇)

时间:2019-05-15 15:1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通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通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第一篇:南通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南通市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对南通市部分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9世纪中叶,英美等列强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执教,这是外籍教师的雏形。南通聘请外籍教师始于通州师范学校,在1903年建校之初,张誊先生就先后聘请了6位日本籍教师讲授理科、农业等课程,1906年张警先生在通州师范学校开设测绘科,聘请8位日籍教师任教。外籍教师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江苏省教育厅统计,江苏省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为599人,2005年为624人,2006年为657人,2007年为698人,2008年已达到733人。外籍教师已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队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笔者就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校方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研的基本情况

(1)时间安排。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1月,采用问卷调查对南通市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辅以访谈,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2)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

(3)调查详情。发出调查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率为93.6%。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65名,专科生330名;男生162名,女生233名;英语专业学生%名,日语专业学生35名,其他专业学生264名。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157名,二年级学生166名,三年级学生72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准备情况

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准备情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外籍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责任心较强,但部分外籍教师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带入中国,却不能处理好娱乐和工作的关系,从而影响了课前准备工作及作息时间安排。故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外籍教师师德教育和教学常规管理,以避免各类教学事故,提高教学质量。

2.2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

课题组把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就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讲授内容、教学安排等指标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①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籍教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多,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变化较多,上课有新鲜感。课题组为进一步了解外籍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曾多次参与外籍教师授课过程,课题组发现外籍教师能经常运用电脑、多媒体、图片、电影片断、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授课内容以及教材使用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调查发现:本科学校的外籍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权限较大,教授内容基本由外籍教师本人选定,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给外籍教师选定教材,教授内容按照课本进行。课题组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外教自己选定教授内容,往往教学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教学安排不够紧凑,教学目的不明确,上课随意性较大。而选定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囿于书本,知识面得不到拓宽。故笔者建议,学校在选定教材的同时,还应鼓励外教补充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③大部分外籍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较强,个别外籍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随意、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责任心的教育。

2.3学生对外籍教师教学的评价

外籍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价见表3。课题组在就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调查中发现,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考核总体来说难度较低,考试的形式随意、轻松,随时让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或进行一组对话就算进行了考试。大部分学生在综合外籍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后表示,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总体是好的、令人满意的,但有些英语底子较好的学生却并满足外籍教师的教学,他们对外籍教师的满意度不高,有些甚至对外籍教师产生了厌倦情绪。

3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取样的样本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涉外部门了解外籍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以及学生对外籍教师的评价。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统计结果,课题组在采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辅以访谈等方式,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根据调查情况,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3.1坚持聘请标准,严把聘请质量关

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聘请标准,严格学历和专业要求,要求外教出示学历原件、TEFL证书、工作简历以及原聘学校的推荐信,聘方应着重引进具有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外教,并看重外教在原聘学校的教学、生活实际表现[f21。同时注重把握以下几点:①聘请外籍教师母语必须为所教课程语言,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聘请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教学资质,如教英语必须有TEFL或EFL等语言教学证书。调研中发现,拥有这些证书的外籍教师经过语言教学方面的培训,教学效果较好;③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1~2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在上一任学校工作、生活表现良好,学历和专业背景最好为所教课程或与所教课程相关。课题组调查发现,部分外籍教师有学历造假行为。因此学校在聘请审核外教时,应要求其出示学历证书原件;④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上一年任期学校的推荐信,如果条件许可学校可与外籍教师上一任期学校取得联系,以全面了解外籍教师各方面的表现。

3.2加强岗前培训,重视日常管理

为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教学质量,考虑到外籍教师的特殊性,学校外事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人对外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学生情况、教材内容、课表安排等情况,鼓励他们根据需要补充材料,若自带教材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可提前交付印刷。同时还要向外籍教师介绍中外文化差异、中国的法律法规、学校在外籍教师生活管理方面的规定、生活指南、教学生活联系人等等,并把上述内容汇编成册,分发给外籍教师。做好岗前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外籍教师的日常管理。外籍教师到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热情会逐渐降低,生活圈子越来越广,娱乐生活的过度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对比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系部和外籍教师生活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外籍教师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其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3要求外籍教师定期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中外教师合作

中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上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外籍教师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课堂上活泼、风趣,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教学气氛好。中方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严谨规范,对知识点传授主次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好。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起备课、写教案、共同到课堂授课。学校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并根据外籍教师专业特长组织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通过教研、科研活动,双方教师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3.4建立完善的教学质盘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

针对目前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比较松散的现状,用人单位一定要建立一套适合外籍教师教学特点的、科学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评估机制,并切实将外籍教师的教学纳入到该体系当中。科学、合理、完善、严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助于调动外国文教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监控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首先,要细化外籍教师聘请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尽量把有关教学方面的内容写在合同里;其次,要建立备课检查制度、听课制度、学生问卷测评制度、教学业绩评估制度、系部教学考核制度、奖惩和淘汰等制度;最后,监控、测评、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应公平、公正,有关部门应把结果反馈给外籍教师本人,并及时与外教沟通,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篇:英语学院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细则

英语学院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细则

1.外籍教师的教学业务管理由所在系部负责,系部应配备一位政治性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作为合作教师,协助系部教研室、教科办、外事处共同做好外籍教师的管理工作,配合外籍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2.教科办负责对新任外教组织教学工作岗前培训,说明教学规范及教学管理要求。聘用外教的课程组负责说明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审定外籍教师的教学计划和使用的教材。外籍教师教学工作量周授课时数一般不少于16学时。3.聘用外教的课程组要建立对外籍教师的听课制度,每学期进行三次(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注意收集和积累外籍教师的讲课资料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评估,每学年末应以书面形式将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估情况交教科办,内容包括:担任课程、学生评教、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综合评分等。

4.外籍教师在教学中不宜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散布反华观点,不允许对学生进行宗教传播活动,不允许散布攻击我国政府的言论或挑拨事端。

5.允许外籍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欢迎他们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凡有利于改进教学而又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采纳并付诸实施。对不合理的或暂时做不到的,应耐心地解释。

6.各系部应积极组织外教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教研室应经常与外籍教师交换意见,及时解决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努力保证教学质量。

7.外籍教师教学过程当中不得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不得自行托人代课,因故不能上课应提前请假,经批准后,办理请假手续和相关调代课手续。

8.外籍教师合同期满前应向所在系部上交教学总结和相关课程教学资料。

第三篇:学校教学管理现状研究论文

1.当先学校教学管理的普遍现状

当下众多学校都严抓管理,各个学校对其教学方法、课堂纪律、教学安排都有严格的要求,甚至不断更新、填充校园制度以加强管理,并希望借助管理方式的严肃细致来达成教育目标。但是在这样的严格管理中有些学校教学效果有时却因为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而备受非议。可见,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下,依然存在很多原则上的问题需要我们发现。

1.1缺乏创新、不重视教学研究

在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效果做出要求,追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成绩,重视基础理论和现有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更深一步的教学研究。从学校角度来看,很多学校比起教师的科研成果更重视学生的实际成绩和课堂教学。从教师角度看,学校的忽视也造成了教师教学方法和内容懒于创新和缺乏上进心的局面,对教学研究漫不经心,很难融入深层次的教学领域中去,即便在研究中也照搬前人研究成果,没有脚踏实地地从现角度出发去进行针对性研究。不仅如此,在学校和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中,往往很少涉及探索性、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只为了考试而将教材中的内容灌输到学生闹钟,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学科教学与人文教学比例失调

学校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智力、能力以及人格统一的学生,但是从眼下的教学管理不难看出学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精力也集中在知识学习上,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往往局限于“不出大事就可以”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对于现在的学生人格培养缺乏信心,认为现在的孩子“难管”,为了避免师生冲突而避开人文培养,这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情况,主要与社会风气有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考试、就业等生存压力下,教师更注重学生各学科的成绩,认为学校主要是学习的地方,而忽视了“教书”与“育人”的平衡,这种缺失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落实中的不足。

1.3教学管理的前瞻性不足

教学管理也是一项长远的工程,前瞻性可以为教学管理带来新的方向,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也是实施教育的最主要基地,它肩负着保障学生未来成长和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但是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中却没有从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只照顾眼前的既得利益,注重升学率和校园形象建设。尽管升学率和学校建设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度追求这两点而牺牲可持续性发展的机会,追逐效益和一时风光而迷失方向则是非常不可取的。在学校发展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思想,发展速度和表面成效,不但不利于学校的前途,更影响到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和学校的威望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1.4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学校实行管理的依据,也是规范学校各部运行的依据所在,但是一些学校的管理制度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使教学管理失去了科学的制度指导。比如一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过于严格或者松散,前者虽然是在追求教学效率但是却给师生带来过重的压力,让本应该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变的沉闷。而后者虽然在解放学生的天性,但是却弱化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导职能。不仅如此,一些学校各个部分的管理制度发展不均衡,有些涉及学生成绩环节的建设随时在调整和更新,而诸如后勤等相关制度建设往往疏于管理,制度落实也草草了之,这直接导致学生校园生活的不便,无法保障学生学习的后勤工作。

2.如何调节学校教学管理

虽然学校教学管理在各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管理工作遇到了不可战胜的困难,相反为我们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些启发,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校园建设,将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更加细致和完美,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多方合作调节教学思路

将教学思路和教学研究更深更广地发展,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教学研究的不断升华才能形成教学质量的质变。对此,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深化课程改革,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取得突破性教研成果的教师进行鼓励。不仅如此,学校也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训,引进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保障,只有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并落实在课堂上,才能让教学成果突飞猛进。

2.2将素质教育落在教学管理的实处

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加强对师生的人文关怀。从学校内部来看,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全面关怀,解决教师教学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亲身体会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高校园建设的人文性,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而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为学生服务的基本点出发进行管理,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对学生进行张弛有度的管理,不但要与学生做朋友,还要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这样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塑造的统一。

2.3制定教学管理战略方针

如何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学校是教学管理一直要思考的问题。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校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面对眼前的利益进行理智的判断,和谐地处理好学校现阶段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关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将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统一起来,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避免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教学成果上。对于教师来说,在课堂中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以便能够应对日后的学习和生活。

2.4研究建立本校教学制度

有一个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保障教学管理的效果。因此学校要认真对待制度的制定和调整,做到管理制度综合化、现代化和人文化。在综合化方面,管理制度不但要关系到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情况进行考察,更要完善奖罚制度,同时也要涉及后勤等容易被忽视的部门。所谓现代化,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要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师生的成长,对保守的制度及时进行更替和调整并保持制度的人文特色。而人文化就是指在制定教学制度时,不要过于严肃,而要从师生角度出发,消除师生对制度的恐惧心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教学管理虽然是校园建设的重点,但是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解决。为此我们要坚持“教书育人”的理念,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丰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遵循科学发展观,培养符合时代前进需求的、知识与品性兼具的优秀学生,推进学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论文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论文(一):

摘要: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本文通过检索分析近年来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相关论文,研究总结了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有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等问题,对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研究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与把握,并且针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对策分析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永恒而新鲜的话题,常谈常新。中国古代的孔子是“为人师表”的典范,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也是指引教师道德言行的行为准则。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教师职业道德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就需要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先辈的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的元素进行整合与创新。基于此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分析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文献资料梳理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并且针对建设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一、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现状分析

(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时应遵守的基本社会规范之一。

目前,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各省市的学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本发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没有与教师教育活动领域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这些非道德规范区分开来,导致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不甚清晰。首先,表现在教师的经济利益与学生的教育利益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优先考虑学生的教育利益;其次,政治和道德的范畴和作用方式以及体现的社会关系各不相同,因此不应当从政治的视角要求道德使道德政治化;再次,法律其实界定了人类行为的最低道德底线:在这个行为底线以上的属于人们一般认为的道德问题,在这个底线以下的,就触及到了法律(属于法律范畴,但其实是更严重的道德问题)。

所以说不应当将“依法从教”等法律规范写入教师职业道德当中,这样不但磨灭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在底线道德上的区别,而且不利于法律规范本身的落实,也会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带来混乱;最后,技术和语言本身是价值中立的,它们不直接具有道德涵义,只是技术和语言的使用关乎道德价值。所以,技术和语言的道德涵义来自于其与社会价值的吻合程度,来自于其与学习类型和内容的适切性,来自于教学情境需要的满足和教师自身特点的表现。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可以直接包含教师活动中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规范,但可以在道德与教师的经济、政治、法律、技术和语言活动的联系中考虑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这些活动的限定。

(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地建设停留在理论道德的说教层面而没有重视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去培养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

实际上,只有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才能够对教师职业道德有更深层次地领悟和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才能具有积极地教师职业道德认知和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然后通过教师地主动建构进而形成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而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教师职业道德才是理性的、合理的、符合实际情况的、长久的以及具有发展性的。

(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人格、品行等优秀品质会影响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教师人格、品行等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当中充分地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借助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地建构;也需要学校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外部环境,使教师体验到归属感和幸福感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多元、激励、认同为特征的评价体系将更有助于提高教师重建教师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讲求“和”为贵、以邻为善、仁义礼智信等等,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

表现在教育领域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这突出的表现在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身上。孔子作为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表现在师德方面,主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切关怀、体贴备至,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有教无类等等。

(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都经历过一个从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到例行一般性的德行要求再到教师专业化的过程。

19世纪末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还仅仅是一种自发、零星的渗透,还没有被提升到一个自觉专门的领域,也没有成为教师职业自觉发展的需要。到19世纪末期,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规定开始出现,直到1929年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制定了《教学专业伦理规范》。这一规范的实行,将教师职业道德同从往笼统的教师教育剥离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尽管这一规范仍然存有种种不足,并且与专业化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但在当时却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紧接着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教师专业化的浪潮。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职业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而1972年英国的《师范教育和师资培训调查委员会的报告》更是将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职业专业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教师教育开始从职业向专业迈进。美国的国家教育协会于1975年正式颁布《教育专业伦理规范》。其中对有关师德规则的具体要求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但专业化思潮的影响已经有所渗透,使得美国教师职业伦理在指导思想发生了一些实质性的变化,将教师专业自主、专业伦理等教师专业特质纳入其中。与职业道德相比教师专业伦理更凸显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从行为规范层面的职业化道德要求,上升为将教师作为一种特殊专业人员的一种伦理考虑。

二、研究结论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和实践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无论是从研究的视角还是在具体的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基本上停留在教师职业道德这一层面。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从上世纪末开始已经通过制定相关的规范、准则等形式将教师职业道德提升到了教师专业伦理这一层次。教师专业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在本质上都是指从事教师职业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所应达到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要求,但是两个概念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两个概念背后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教师职业道德更多关注的是教师行为约束层面的职业道德规范,而教师专业伦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专业性和自主性,关注教师作为特殊专业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专业精神等内在的伦理品质。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在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制度设计时应当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俗话说:“站的更高,才能看得更远”,应当学习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做法,注重从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进行设计。

(二)我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专业性、科学性、人文性和前瞻性。

我国各地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但是制定的规范缺乏层次感和实用性。例如有的规范将教师不准进娱乐场所,教师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讲普通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一些内容写进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首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渗透一定的教育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对教师行为约束这一层面,应当上升到教师专业伦理这一高度。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制定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教师也是人,教师也具有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需求和欲望,所以应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只有教师生活愉快、心情舒畅了,教师才会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在无形当中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所以在规范制定的过程当中应当体现一定的人文性。再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的过程中应当体现科学性。比如在上面提到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用普通话,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等等。我觉得这些规范内容的科学性有待考量。难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普通话吗?有些地方学生、教师的普通话不是很好,刻意的要求说普通话不是强人所难吗?何况有些时候说家乡话、方言更能把意思表达清楚、透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和认同感。课堂上也没必要都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只有在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采用才会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规范制定的科学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一项惠及民生的重要事项来做。

只有教师的待遇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才会随之提升,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才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全社会才能形成一股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这样,教师才能更加具有尊严感和自尊感,才能激发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才能使得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坚守教师职业道德操守,自觉地践行和提高自身的教师职业道德。

(四)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追求。

自觉的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到自己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当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当深知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所在,自觉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把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和有用之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职责。

参考文献:

[1]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2]包金玲.教师职业道德的传统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

[3]冯婉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边界[J].教师教育研究,2009,(1).

[4]王清风.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5]郅庭瑾,曹丽.美国教师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发展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5).

[6]朱宁波,刘丽娜.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科学,2009,(12).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论文(二):

摘要: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当前新形势下,我国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忠于职守,精于教书,勤于育人,职业道德的整体状况是好的。然而,由于受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地受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腐蚀着,少数教师在师德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对教育事业的成败有着关键作用,所以师德中的负面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就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为进一步加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一些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对策

一、前言

中小学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其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问题已是关系到教育品质、全民福祉的大事(檀传宝:2007)。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引进精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当前师德形势,提出整改措施,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有时也简称为师德,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重视师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要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不正,不令而行;其身正,虽令不从”;唐代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当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已经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李春玲(2005:46)等学者在《教师职业道德》一书中写到,对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有些学者把师德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具备的品德(梁庆周:2007)。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2013年发布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该规范从“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生学习”等六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2013)。综上所述,师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钱焕琦:2008)。

三、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值得肯定的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不可否认,当前教师队伍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职业道德偏失问题。陆明玉(2015)对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对学生缺乏爱心;缺乏爱岗敬业精神;依法执教意识淡薄等问题。何智明(2014)对农村教师职业道德遵守情况进行问卷、访谈和观察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教师不道德行为比较常见。这些不道德行为违背了教育公平原则,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重视。明确自己的职责并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是爱岗敬业的基本价值取向。简单来说,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古今中外所有职业对各自的从业者设定的普遍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缺乏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这些教师从事这份职业只是因为它相对稳定,他们仅仅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而非真正热爱这份事业。

他们在工作中态度不端正,缺乏积极性和进取心,也不重视自身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老套陈旧;忽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却过分重视分数;课堂上也不因材施教,批改作业应付了事。这类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往往把重心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显然就缺乏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更有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现象,所以这类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些均会影响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与树立。

(二)对待学生缺乏公平原则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管在法律上还是在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师生平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要求,教师能否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和睦的关键,也是顺利进行教学的前提。每个中小学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渴望获得老师的尊重也有被教师尊重的权利。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其个体差异,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客观,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同时应该给予差生和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然而在当前的中小学中,更多的教师会把赞许的目光投向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课堂提问也更倾向于学习好、积极性高的学生。而差生和问题学生,则缺少了很多表现自己、证明自己的机会。在施教过程中,个别教师甚至有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这违背了《义务教育法》(2006)对教师应该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的规定。

第五篇: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田 伟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07期

[摘要]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载体,关系着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文章通过对重庆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调研分析,结合当前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区县级 教师培训机构 现状 重庆市

[作者简介]田伟(1975-),男,四川遂宁人,重庆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研究。(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教师教育的进展及其改革动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sk134)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1-0051-0

2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设置和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和当地教育的发展。为全面掌握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笔者通过重庆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及2008年39个区县(自治县)的教师进修学校(院)培训部主任培训班的问卷调查,同时组织专人分主城、渝西、渝东北、渝东南片区,每片区选择1~2所教师进修学校(院)为抽样调研的样本,开展了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专题调查研究。

一、重庆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情况

1.资源整合情况。培训资源是培训机构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区县级教师培训资源一般都不太厚实充足,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来充实其培训资源,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实力。调查发现,重庆市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整合呈现多元化情形,实现了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教仪和师范电大全面整合的仅有9个区县(自治县),占23%;完全未整合的区县(自治县)20个,占了51%;部分整合区县(自治县)12个,占31%。

通过分析发现,影响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资源整合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想认识不够。区县(自治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规划,各种教师教育资源各自为政,对资源整合在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2)部门利益制约。尚未实施资源整合的区县(自治县)多分布在离主城较远的渝西地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教师培训均未严格执行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纳入财政预算并将其中50%划拨教师培训机构,实行教师免费培训。培训机构、教研科研、电教教仪等部门各自为政,基本靠自主创收解决各单位教职工福利待遇,教职工福利待遇不

均等,部分领导有担心整合影响职务晋升的心理,形成了整合的客观制约。(3)管理体制不一。一些边远区县(自治县)教研、科研机构尚未独立建制,大多还附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内,其人员职数少,教研、科研力量单薄,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即使整合,短期内也无法形成指导当地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力,还有少数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合并至党校,或改制成中职、普通高中,人员编制减少,配备极不合理,无法承担教师培训指导重任。

2.基础条件情况。目前,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除主城区外,基础条件普遍较差。调查显示,各区县(自治县)校舍情况、资源配置、网络建设、部门设置、师资配备等各项指标均偏低。在39所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中,有3所几乎没有校舍,16所没有语音室,15所没有综合实验室,34所没有微格教室,29所没有心理资讯室,11所没有图书馆,17所没有电子阅览室,5所没有自己的网站,7所没有建成校园网络。同时,区县之间的教师培训机构差异较大,主城各区及经济较发达的区县教师进修学院(校),基础条件建设明显优于边远农村区县、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县。主要原因在于,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经费普遍短缺,除主城区以外的多数区县(自治县)尚属吃财政饭,无暇顾及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3.干部和教师队伍情况。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资源和办学关键是有一支质量合格的干部和教师队伍。调查显示,重庆市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共有148名院(校)级干部,其中99%以上达到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近82%的干部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同时共有教职工2004人,其中专任教师1555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697人,占44.8%;特级教师97人,占6.2%;市级学科带头人78人,占5%;区县及以上级骨干教师473人,占28%。总的来看,重庆市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的专任教师整体年龄偏大、素质偏低。主要原因在于,部分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对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未按照本地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另外,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拥有一支数量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大约902人。其中,特级教师就有144人,市级学科带头人有175人,区县及以上级骨干教师500人。可见,这些兼职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较高。

4.作用发挥情况。重庆市39所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普遍承担着本区县中小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教师全员培训等众多培训的组织、培训和指导。

统计显示,重庆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农村校长培训占了60.5%;新教师岗前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83%;教师岗位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50%;骨干教师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48%;新课程培训中,农村教师培训占了53.5%;教师全员培训中,农村教师占了60%。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中,在A-H共八种培训模式选择上,面授辅导、现场教学、专题研讨、参观考察等传统模式应用频率较高,对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创新型培训模式的应用频率较低。

另外,远程培训模式在教师培训中应用较少。39所区县(自治县)教师进修学院(校)中,有20所利用过光盘、有28所应用过网络、有12所应用过卫星来开展远程培训,有8所没有使用过远程培训。

5.经费情况。统计显示,2007年重庆市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3510万元。从经费来源看,区县财政预算内拨款1026万元,教育附加费拨付款180.5万元,教育行政部门拨款1042.29万元,专项经费416.33万元,自筹经费633.9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39个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经费投入悬殊太大。如位于主城区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2007年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达到了249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为204万,而地处国家级贫困县的几个教师进修学校,2007年教师培训经费仅有10万元左右,县财政预算内拨款为0。

二、重庆市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主要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不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仅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而且教师教育经费投入还远不能适应教师培训的需要,多数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个别区县培训机构甚至是三无学校(无校园、无校舍、无设施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需要,严重影响着该地区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发展。

2.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者专业化程度不强。(1)重庆市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教研员)专业化程度普遍水平不高,难以引导该地区的教师专业化发展,这和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培训者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2)各区县(自治县)能够在本地区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稀缺,不少区县(自治县)没有建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和有效使用的激励机制。(3)不少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同时兼办成人学历教育、普通高中或职业教育,教师多承担学科教学任务,专业从事教师培训及研究的人员不多,使教师培训工作未能做到专注、专心和专业。

3.教师培训模式创新不足。各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模式比较传统,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培训方式单一,缺乏对培训的后续跟踪和管理,培训过程缺乏有效监督,培训质量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不少区县(自治县)为培训而培训,把培训做成了中小学教师的一种负担,无法吸引教师的广泛参与,难以激发教师的培训动力和学习激情。

三、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统计分析,结合现阶段重庆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对加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政府统筹,落实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教师要不断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持续的继续教育培训,而教师培训基地是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为此,区县级政府要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统筹力度,特别是在教师培训基地管理体制的进一步理顺、教师教育经费的进一步落实、教师培训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健全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政策、经费保障力度,真正落实教师培训和基地建设的政府责任。同时,国家应逐步建立起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培训资源建设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向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倾斜力度,对西部特别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予以重点支持,进而推进城乡教育的统筹协调发展。

2.改革人事制度,建设高素质培训者队伍。培训者队伍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第一资源。培训者(教研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水平的高低。培训者(教研员)队伍的成长必须领先于被培训教师的成长,为此,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职称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教研员)队伍建设,在高级岗位设置比例、高级职称指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培训者(教研员)队伍。同时,应设立培训者(教研员)培训专项经费,加强对培训者(教研员)队伍的培养,打造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培训者队伍。

3.规范培训管理,增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本地区教师培训的规范管理,进一步优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在编制、岗位、经费等方面切实保障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心、专注教师培训工作;要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严格的过程管理制度和训后跟踪监测机制;要不断创新教师培训模式,将校本教研、远程教育、网络课堂等融入传统的培训课堂,改变培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要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评价、激励制度,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小学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曾琦.教师培训模式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建立合作探究型教师培训模式的设想[J].中国教育学刊,2000(5).[2]赵印奖,李泽普.提高县域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思考——兼谈新形势下县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定位[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8(9).[3]张淑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1).[4]吴松元.创新教师培训理念,提高教师培训绩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3).[5]张淑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在校本研修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7(1).[6]黄幼中.关于我国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培训策略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4(9).

下载南通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通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调查研究论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