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2:39: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

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

南漳县东巩镇东巩中学:付贵

《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提出了以下建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下面我结合自己阅读教学的实践,把阅读教学中的体会及要注意的问题归纳如下:

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对话是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1、不能停留于内容上浅层次的交谈,应是深层次的思想交换。

2、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合作探究,而要注重活动的实际效益。

3、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讲授《咏雪》时,我的对话过程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对话环境: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到:当时我给了这个同学赞许的眼光并肯定了他的说法,其它同学也给了他热烈的掌声。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诗句,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课后我想,对话环境的创设给这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让学生立刻进入了大雪纷飞,其次,我对第一个同学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为后面同学大胆与课文“对话”营造了一最后,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让学生真正民主。从第一个学生的发言来看,对话的前提是平等

现在提出的对话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教师不再是结论的提供者和裁判员,而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一是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你会怎么说呢?

“未若鹅毛因风起”。并且他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我这句比谢,不符合当时情景,从“俄而雪骤”可以判断当时是,还是没有

他真正与课文展开了对话,不仅抓住了文本信息而且说出了自己的,他说的有理有据,敢于挑战课文内容。对学生这种智参与的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平等的;二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

“白雪纷纷何所似?”假如你是谢家的亲戚,正好也在中间,谢朗(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朗和谢道韫说的都好。谢朗把雪比喻成“盐”大雪,显然谢朗的诗句没有抓住雪的特点;谢道韫说的也不好,她把雪比喻成“柳絮”突出“雪骤”的特点。我把雪比喻成“鹅毛”抓住了“雪骤”的特点,突出了雪大,所以我的诗句比他们都好。

众人说诗拟雪的情景。个积极的氛围。

想法,他并没局限“书上写的就是最好的” 慧的火花我们要肯定,要赞扬,否则后面的同学只会沉默寡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现在提倡的“个性化阅读”,是指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要注意: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走向了游离文本与误读文本的倾向。

在讲解《羚羊木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分析父母、辩论赛。

学生一说:万方有错,她从羚羊木雕的外观精致,应该能判断物品的贵重,她不应轻易接受别人那么贵重的物品。如果她不接受,朋友间的伤害就不会产生。学生二说:父母有错。在父母眼里羚羊木雕是贵重的,但在“我”眼里,它是一件为感谢万芳而送给她的一件小礼物。羚羊木雕贵重,严重伤害了孩子心目中真城的友谊。学生三说:“我”有错,贵重物品要经父母同意才可送人。大家激烈的辩论着

瞧,这些辩论正是学生个性阅读的思考,不应用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对话的主角,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老师的对话,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反应的表现。个性才会越突出。

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个性的反应越深入,对话的过程才会更精彩。对话与个性,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生机,富有新的生命。

“我”、万方谁对谁错,展开是非

但我和“万芳”之间的友情无价,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

老师能说谁对谁错吗?老师只能尊重学生个性化行为,对话越深入,个性更突出 个性越突出,对话更深入

有学生与 等。这些对话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特阅读的体验和感受,是学在阅读中只有开展多重对话,才能显现学生个性。对话越深入,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

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教学焕发失去已久的2

第二篇: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本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对新教材在编排内容上和课堂教学中有几处感到困惑进行了探讨。

对于新课改实验,我有种“心中没底”的忧虑。这“心中没底是:来自对教材体系安排的不了解;来自教辅资料练习、检测的深度与教材教学要求的不符;来自对学生两极差异加大的担心。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定位偏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但我认为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定位偏高,使部分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有差异,使同一个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的“输在起跑线上”。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持,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生活情境的理解产生困难。又如: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如下图,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列出加法算式。(2)将l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加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掌握呢?

2.练习时间的压缩导致难度加强

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补充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如加强估算,在第一学段增加了统计、图形变换、观察物体、方向与位置、找规律等教学内容,降低了运算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有增无减,而教学课时是固定的,因此必然要压缩原有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时间。如20以内加减法,从原来的29课时压缩到现在的23课时,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也没有降低,压缩的只是练习时间,学生的准确率和熟练度必然受到影响,而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这一基础不扎实,必然影响后面计算内容的学习,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3.注重体验忽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材料和模式。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靠《教师教学用书》,但与传统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相比,新教材的教参对理念的讲解比较详细,但教学方法的指导却比较简单甚至没有,新手教师往往会无所适从。如第三册“倍的认识”单元,<教师教学用书>只是强调“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却没有具体指导,一些新教师在教学中就和学生一起卡了壳,学生体验了,探索了,但由于没有数学语言的提炼,对什么是。倍”仍然不清晰。因此,为了让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应该到位,不能为了“留空间”把该说的话都不说。

4.教学要求把握不准

尤其让老师们感到郁闷的是,不知道自己把握的教学要求是否准确。老师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教学要求教学,这样的情况不但低年级有,高年级也有,如,五年级上册第1l页例题7的铺地问题,教参中只说是连乘计算教学,不讲铺地问题的具体内容吗?可到了六年级学比例的时候就出现许多铺地问题的题啊。又如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要求是“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洒直角”,有些训练题和检测中也会遇到要画大于或小于直角的角。

1、

第三篇: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浅析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常见问题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为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要应对这种机遇和挑战,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新课改背景下使学生保持历史学习的热情,仅仅依靠一份自信心和一时的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当在教学中,从学生心灵的深处驱动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历史有强烈的探究心理,从而保持学生对历史学习高涨的热情。《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一、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知识素质

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2、能力素质

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3、情感素质

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师应是集知识、能力、情感于一身的人。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新课标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明确要求,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1、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2、从“师道尊严”到“师生互动”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3、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时代、新教材、新课标为当前的历史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历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研究与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水平。

第四篇: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中 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

陈薇儿

摘要:新一轮的课改实验,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课标对高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整,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实践新课标的教学中,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翻开化学史册,我们会发现,科学家们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他们的问题意识,他们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于是他们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变成一个个感叹号。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凯库勒受梦的启迪,建立了苯的环状结构学说„„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等,于是,问题意识被写入课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较 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整,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其目的就是唤醒教者对问题意识的重视,对学者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定学习的方向、深度。问题提出的质量决定学习的质量,没有问题的学习是肤浅的学习,所以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包括化学教学在内的中学教学普遍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没有自己的问题可提,思维被别人牵着走,怎么称得上“主动地发展”?学生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其创新精神又从何而来?当前,学生“问题意识”之淡薄、提出问题能力之低下令人忧心忡忡。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策略一:创设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 2 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的源泉,而兴趣是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石,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充满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探究欲望,才能走入学习之中,进行愉快学习。化学作为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学科特征就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创设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如下这些方面入手

(1)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亲身动手做实验等途径,直接地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从中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并对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创设问题”教学,能引导学生多思。例如:“盐类水解”一节的教学,先让学生猜想有何方法可测试,CH3COOHNa、NaCl、NH4Cl等的酸碱性,讨论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老师再提出问题:①同是盐溶液,为什么酸碱性不一样?②上述盐本身能否电离出H+或OH-?③盐的电离和水的电离是否孤立存在?④盐类水解的 实质是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即根据所授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物质的量”时,提出问题:“哪位同学能买到1000粒盐来”,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话锋一转,“盐粒实在太小,我们买时不可能数它的粒数,今天我们研究的像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更小,更不可能数它的个数”,引入“物质的量”,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探究的氛围,这样将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快就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

(3)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即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图表、数据、视频等媒体,引导学生观察,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化学的奥秘,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高考化学实验大全》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

(4)通过谚语、故事等设置问题情境

即选讲紧扣授课内容有关,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一些谚语如“雷雨发庄稼”、“名酒产地必有佳泉”;故事如在教学“原电池”内容时,我 以“格林太太的假牙”引入,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乐观的妇女,她身体健康,几乎没有生过什么疾病,但她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黄金的——这是格林太太富有的标志,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打从车祸以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疼,夜间失眠,心情烦躁„„尽管一些有名的专家绞尽脑汁,动用了几乎所有堪称世界一流的仪器,但格林太太的病症未有丝毫的减轻,且日趋严重„„一天,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来探望格林太太,他详阅了格林太太的病历,出于化学家的本能,他目光注视着格林太太的假牙„„化学家神游于“车祸─假牙─病症”之间.突然,他大叫:假牙,假牙,这奇怪的假牙„„最后化学家在桌子上摆了一台灵敏电流 计,并用一片金片和一块不锈钢片联结两断,含于口中,令人惊奇的事终于发生了。格林太太的病因也被揭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开这谜团。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利用实例创设情境

即结合授课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动实例如汽车为什么能喝酒?煤矿为什么会发生瓦斯爆炸?变色眼镜为什么会变色?鞭炮、烟火中含有什么成分?市场上出售的加氟牙膏为什么有防龋齿作用?加碘食盐中是加的什么碘化合物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形成问题,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策略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源于问”,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问题,以至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学习中常遇见的问题或困惑。问题意识强的学生,能够全面、清晰地感知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能够正确定位,知道问题的节点所在,使问题清晰可见,而不是不知疑在何处,惑在何方。问题意识弱的学生往往只能感知问题情境中的个别问题,或根本就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所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老师,这些内容我不懂”,“这道题我不会做”等。陶行知先生在一首诗中曾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在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方法,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明白怎样提出问题,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提出问题可分三个层次:常规性问题、发展性问题、创造性问题,并结合具体的内容和学生特点,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⑴常规性问题,是求是性与求索性问题,如观看实验Fe3+与KSCN 后提出问题:Fe3+与SCN-能否大量共存?⑵发展性问题,是指具有发散性、综合性、规律性的问题,如在上述问题继续问:与Fe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还有哪些?⑶创造性问题,是打破常规定势思维的束缚,具有独特性、新颖性、预见性。如常温下,Fe遇浓硫酸发生钝化,Cu在常温下也不跟浓硫酸反应,是否也发生了钝化?教师应鼓动学生多提出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3+另外,对于问题意识较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老师提问方法,如老师课前给的预习提纲和课堂上的提问方法,或者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不仅要告诉方法,还要做示范,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学阅读中自主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其实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

例如苯酚性质的教学,可先引导学生完成课本实验C6H5OH加少量水,观察;加热后观察;冷却后观察;加NaOH溶液观察;通CO2观察。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本:①为什么C6H5OH加少量水得到浊液?加热后又转澄清冷却又变浑浊?②继续加NaOH溶液振荡为什么又转澄清?③通入CO2为什么又变浑浊?学生通过阅读可知道①与溶解度和温度有关;②与C6H5OH结构中羟基和苯环的结构有关;③C6H5OH的酸性跟碳酸的酸性有关。但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他们的实验没有观察 到浊液?这时老师老师要赞赏他们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再补充适当的实验并引导所有的学生进一步观察,使学生明白C6H5OH溶于水的浊液实际上是乳浊液,指导学生看课本苯酚钠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生成C6H5OH时没标沉淀符号,这时教师再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如何分离所C6H5OH和水溶液?此时学生可得出正确结论:用分液漏斗分离,操作名称称为分液而不是过滤。

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提问加强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整理思绪,使头脑中的疑问变得具体、清晰,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一环。

策略三:根据知识板块内容,提高学生提问的技巧

在教给学生提问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对遇到的素材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提出问题,课堂上还要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与途径,使学生能从“有问题意识”向“善于提问”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对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如铝锅或铁锅为可用来加热的原理是什么?可不可以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②归类对比找规律或特例。如卤素的氧化性从氟到碘依次减弱,但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最强的是高氯酸等。

③透过现象,分析实质。如氯气、二氧化硫、过氧化钠、活性炭都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是否一样?

④改变命题方向提问。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那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否都是中和反应。

2、对基本概念和原理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比较法。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概念易混淆,可通过得失电子情况进行对比发问,发现规律,把这几组概念给串联起来。又如如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碳单质,为什么一个硬度大一个硬度小?两者之间可不可以转化?转化是吸热还是放热?为什么?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巩固和深化知识是一重要途径。

②联想法。如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时,有些学生常对化学键与晶体类型的判断混在一起,可引导学生用联想法提出问题: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一般构成什么化学键、有什么特例;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一般构成什么化学键、有什么特例;含有共价键的物质的晶体类型有哪些;含有离子键的物质构成的晶体类型有哪些?通过这样的联系对比,使学生能掌握和内化知识,认识到普遍性中有特殊性。联想的方法很多,如相近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能使思维流畅灵活,加强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③从关键词上提问题。水的离子积常数的教学中,Kw== c(H+)·c(OH-),课本只强调“只要温度一定,不仅纯水,就是在酸性或碱性稀溶液中Kw== c(H+)·c(OH-)总是一个常数”,读起来简单但学生答起题来经常出错,且觉得很乱,教学时教师可诱发学生从关键出提问:c(H+)和c(OH-)是来自什么物质的电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酸溶液中Kw== [c(H+)酸+c(H+)水]·c(OH-)水≈c(H+)酸·c(OH-)

碱溶液中Kw== [c(OH)碱+c(OH)水]·c(H)水≈c(OH)碱·c(H+)水

关键词上提出问题,能深化理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茅塞顿开,有所思、有所得。

3、对实验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家庭小实验,只要深层次思考,总有取之不尽的提问素材。实验目的是什么?反应原理是什么?实验装置是什么?能否有改进的实验方案?能否寻找实验的替代品?方案是否完整科学?如何解决实验中异常现象?是否符合绿色化学原理等。如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猛制取氧气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提问,反应物可用哪些带替?催化剂可否用其他代替?效果哪个好?哪种符合绿色化学原理?

4、对计算题部分的教学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

--+

-水①问求什么?②问已知什么?③问有哪些反应?④问求什么与已知什么怎样建立联系?经常按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不少学生就逐步学会了按这些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正如乔治·波利亚所说:“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会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显然,这也符合一般启发式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原则—强化原则。

策略四: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解决具体的化学问题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单纯做题,即不深入思考,也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效果一定不会好。尤其是在高三复习阶段,练习、测试很多,做题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不会有一定的熟练程度,那么教会学生善于进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次的练习或测试后,要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进行自我设问:题眼在哪里;考查了哪些知识点;有没有隐含条件或干扰条件或信息;条件能否减少、形式是否可变;有没有其他解法、最优解法,;有无进一步的结论;自己解题的错因是什么等。如在一次测试有这样一道题:

2006年10月16日,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宣布,美、俄科学家合作,用大量钙-48离子轰击人造元素锎-249,合成了3个新原子297118X,其存在时间只有0.9毫秒.下列关于

297118X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制造出的新的118号元素的一个原子中子数为179,则该原子的摩尔质量为297B.该元素X应该位于元素周期表的0族元素氡之下 C.该元素X属过渡金属元素

D.118号元素的一个原子释放出一颗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阿尔法粒子后,衰变为已知的116号元素的原子,该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C。在上缴的试卷分析中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不是有新元素生成吗,为什么不是化学变化?”由于不是普遍学生存在的问题,我单独为她解答:因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这里原子的种类变了吗?(变),这是核变,不属于化学变化。

又如在一次练习中有一道题:配制FeSO4溶液,为了防止其变质需加什么物质?给出来的参考答案既加了稀硫酸又加了铁屑。在反思分析中很多学生发问:为什么?稀硫酸和铁屑不是会反应吗?怎能同时加呢?事实上这种处理意欲防水解和防氧化。我把这问题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共同讨论解决。会有三种情况:其一是加入的稀硫酸和铁屑恰好完全反应,以上两个目标都不能实现。其二是稀硫酸过量,在此情况下不是防止了亚铁离子的水解,而恰是促进了亚铁离子的氧化,加快了试剂变质的速率,其反应为:

4Fe2+ + O2 + 4H+ == 4Fe3+ +2 H2O

其三是铁过量,此时倒可防止亚铁离子氧化。而既加了稀硫酸又加了铁屑应该是FeSO4已变质的处理方法,加稍过量稀硫酸使变质时产 生的Fe(OH)3溶解,后加入过量的铁屑使Fe3+和H2SO4反应掉,过滤即可得FeSO4的试剂。解题后的反思最有利于学生形成解题能力和巩固相关知识,可帮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解题思路,悟出思维方法,悟出知识规律。

通过这样的质疑,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讲、动手做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盲从到问一个为什么;从单向思维到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一元理解到多元理解等。由此知识学活了,用灵了,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持之以恒的自主学习注入了不竭的原动力。策略五:坚持不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持续性

在学生乐问、会问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就很难维持问题意识的持久性,只有学生的自主努力和教师的耐心引导才能维持提问的持久性,养成学生问的习惯。其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把教师权威教学转变为师生平、共同探讨的民主教学,给学生的思维以较大的自由度,让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能大胆无拘束地提问题,发表见解,不维上,不唯书。在课内外各种场合,有些学生提出问题可能古怪离奇,或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老师应当细心倾听,决不能取笑、批评学生,要善于从他们提出问题中挖掘闪光和靓点,恰当地加以解释或引导,保护学生问的积极性,以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其二在教学中要留有“空白地带”让学生有机会问。

要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科的性质和类型等,尽可能地做到少讲、精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提问的良好习惯。其三教师也可以采用“问题卡”,鼓励学生思考,使之形成“勤于问”的习惯,使提出问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针对所提问题可以单独解答,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各种形式融在课堂教学中。其四采用写化学反思作业等来养成学生问的习惯,如每天化学课后要求学生写反思:①这节课我学到什么?②有什么收获?③还有什么问题?④还想知道什么?⑤有那些解题方法等。这样,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面临某一化学情景时会自发地产生“为什么”“其中蕴含着什么问题”“有没有新的问题”等一连串的自发发问,最终使学生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变成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需要。也使学生能逐步养成了思考的习惯。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可怕的是“没有问题”。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的形成与优化当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确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观,优化课堂结构。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方法,优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我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2008高考中,我校化学科成绩取得很好的成绩,列区第二名。事实证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⑴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

⑵石磊.谈学生课堂提问能力的制约因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1-2)

⑶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2)⑷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⑸孙宏安.自主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⑹卢建筠.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第二十二小学 李金慧

(节选)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者从采集材料到运思加工、制作表达直至修改定稿,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它是作者的智能知识、意志及思想感情等多种素质条件的综合体现。一直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纵观目前作文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应充分地重视积累和修改。

一、重视积累

许多的语文教师都会遇到作文教学“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窘境,尤其到了高年级,学生因作文而苦恼家长也跟着着急,甚至出现了一些舍本逐末的做法,买作文训练的书、报作文提高班、背诵优秀作文„„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那么心声自何而来?宋代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如果你要学习写诗作文,那就要在写作诗文以外下工夫。古往今来有多少大师都得益于他们丰富的阅历,而我们的小学生呢?他们生活的范围本来就有限,再加上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就只能在“四角天空”下活动了。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而流之不尽”。是啊,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奇妙的百科全书,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生活去体察人情世故,感受悲欢离合,获得人生经验,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就有了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的内容越充实。著名的作家孙犁说过:“作家不是教室里培养出来的。”我们应该把孩子们领出教室,让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广泛积极的兴趣爱好,甚至是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有东西可写,写出真情实感来。例如去年夏天,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参观新建的海洋馆。因为乌鲁木齐是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孩子们对海洋世界的了解只能从书本和电视中获得,这次参观满足了他们极大的好奇心求知欲,个个激动不已,人人手中捏着纸和笔一路走来一路记。参观结束后,每个孩子都写了这次活动,老师们普遍反应这次作文再不是只凭想像瞎编乱造敷衍了事的,反而神秘的海盗船、五彩斑斓的海洋鱼类、惊险刺激的人沙共舞,妙趣横生的海狮表演在学生的作文中精彩纷呈。

如果说丰富生活,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广泛阅读则帮学生克服不会写的困难。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和写的关系的经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可能要求他们“破万卷”“读千赋”但教师一定要指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通过更多的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发和培养创造思维。叶圣陶说:“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章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考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如果老师能经常询问学生们读书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适时推荐有益书籍,指导课外阅读,勤于组织班级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那么学生的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无论是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还是来自于阅读的间接经验,只要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就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重视修改

修改是创作优秀作品的重要环节之一,修改环节与作前指导的意义相比只有过而无不及。作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作后修改,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一)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 许多老师因为觉得课时紧张,不舍得在作文修改的环节花费时间和精力或者怕麻烦,作前指导后收上学生的作文寥寥几句评语就打发了,有的甚至只评个等级,打个分数就算了事。老师指望一次作前指导,就使学生写出好文章来,但是这样是不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学生亦是如此,写完一篇作文,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作文批改后发下来只匆匆瞥一眼批语就塞进书包不再问津,很少自觉修改。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修改的要求。如第二学段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第三学段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老师们有必要认真领会课标精神,改变作文教学重作前指导轻作后指导的现状,培养修改作文的习惯,从提升教师、学生的修改意识入手,彻底改变对待修改作文的态度,强化修改作文的意识。老师充分重视学生修改作文,舍得在指导修改作文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了,学生也就愿意在修改作文上下功夫,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北师大配套教参提出作文要经过“起草—评议—修改—成文—赏评”几个阶段的建议应该积极采纳,促使作文教学形成“写—评—改—赏”的基本模式。

(二)培养修改作文的能力

指导修改作文时要做到明确评改要求;做到赏、评、改结合;教给修改方法;倡导在合作中修改。

先来看一个课例《我喜欢的灯》具体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浏览学生草稿,选一篇典型作为例文,发放例文。(2)导入新课:总评起草情况,回顾习作要求,确定赏评标准。(3)指导修改例文:赏、评、改

a提出要求:对例文进行深入阅读,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

b学生自主评改 c在交流中指导修改(4)评改自己的作文(5)同学互相评改(6)作业:定稿誊写

1、指导修改要明确评改要求。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应该有一个由评到改的过程,无论是自评或他评都按照相对统一的标准,找出作文的闪光点或不足,去评价、去赏析、去修改。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来呢?不妨让学生自己去制定。每次习作都会有要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作文的要求中提炼评改的一二三,相信学生们有能力制定并按照这个标准去评价或修改自己或他人的作文。

教学片段:

师:你们试着从要求中归纳出这次作文评改的标准,可以小组同学一起归纳。

小组讨论后反馈:

生:可以看是否围绕主题“喜欢的灯”来写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生:要看作者是否把“我”喜爱的灯的来历、外形特点、功能作用以及为什么喜欢的原因等介绍清楚。

生:指出错别字、病句及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过评改作文时还要把握一定原则,那就是尊重作者的本意,多蹴少改,真诚赏识作文的闪光点,委婉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些要求你能做到吗?

生:能!

评改的要求明确了,作文的修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2、指导修改要做到赏、评、改结合。

在课例中,老师发放例文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并要求对照评改作文的要求进行批阅,圈点出错别字、病句等明显的错误,勾画出好词佳句,整理出阅读时的体会和发现的问题,批语中提出合理化建议,就已经把指赏、评、改结合起来。交流的过程亦是如此,无论是修改自己的作文还是修改他人的作文,都做到了赏、评、改结合,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认识自我,在互相启发中开阔思路,在互相答疑中加深理解,在交流中丰富感受,在互相品赏中提高认识。

3、指导修改要教给方法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作文修改方法的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最普遍的方法是朗读法。他们把文章清晰响亮地念出来,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凭借语感和语言习惯来修改。也用比较法,将写好的作文与同一题材的课文(范文)相对照,找出不足之处。

“换位思考修改法”是笔者在作文批改时的偶得,就是要求修改作文时,找出写人、叙事、状物的疏漏之处,使笔下的人、事、物面貌既“真”又“实”。告诉学生:“修改作文时想想怎样改才能变概括为具体使读者更明白、更清楚。

另外,修改作文还有加减法、冷置法、比较法等。在指导修改作文时,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修改,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效果更好。

4、指导修改要倡导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在指导作文修改时积极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采取同学互评互改的方式更加有效。

教学片段:

师:这节课,你想和谁交换评改?(学生很兴奋,找伙伴交换彼此的作文)

„„

师:刚才批改同学作文时,你发现谁的作文写得不错,想推荐给全班?说说推荐的理由,请文章的作者把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听。

生:××同学作文写的是她和爷爷亲手做的花灯,读了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在这么多灯中她只喜欢这盏灯。我真羡慕他有那么好的爷爷。我想推荐她来读。

学生读文章,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我认为××同学得作文中有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我还想给××同学提个建议,如果„„处这样写:„„ 会更加具体。„„

这节课,一改通常教师评改为中心的作文修改,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发挥学生的潜能,达成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我们应该让修改成为学生作文的习惯,使作文修改从自发无为的境地走向自觉有为的佳境!

下载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中对话与个性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八中王君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和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

    新课标下对作文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思考——解放学生 放飞思想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中学 秦松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点,更是难点。语文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 【摘 要】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如何选择更有价值的教学方式,如何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恒不变的旋律。......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一、培训背景: 教师培训是教师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永远离不开的话题。尤其是进入课程改革以来,省市部门加大了培训的力度,组织各种形式各......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龚新权 2009年秋,湖北省内所有高中全面进入课改,作为省级示范高中的孝感高级中学,更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参与课改。 两年来......

    新课标下分层教学的思考(大全5篇)

    新课标下分层教学的思考 刘忠祥 通过新课标的相关培训和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标的特色在于,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生成,注重学生的......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山西省平定县阳胜中学 苏卫卫 岳卫青 联系电话:***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为学生的发展上好每一节课,如何开展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目......

    关于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郑新丽 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对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