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2:3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大意,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对比说理的写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是《礼记》,书中所阐述的一些规律和原则,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则片断《虽有佳肴》

一、了解《礼记》

《礼记》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礼记》内容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二、读懂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注意以下生字词。

肴(yáo)弗(fú)自强(qiǎng)兑(yuè)学学半(xiào)2.读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⑴通假字

《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⑵古今异义

①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⑶特殊句式

判断句: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③教学相长也。(用“也”表判断)

倒装句: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即“其谓此乎”)3.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译文参考: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4.再次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5.背诵课文,注意朗读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三、悟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问题。(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2.文章结尾引用“《兑命》曰:‘学学半。’”,结合本文体会作者引用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是点睛之笔,“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进一步阐发对“教学相长”的理解。3.作者开篇写有“佳肴”“至道”的用意是什么?

使用类比、比兴的手法,引出全文的主旨“教学相长”的内容。结束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形状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第二篇: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学习类比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四书五经”导入,了解《学记》(点出《大学》《中庸》《学记》三篇文章与《礼记》的关系,不做重点识记)。板书课题并解题(虽,佳肴-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背

三、我会读

1、读准字音(学生讲应注意的字音——正音——齐读)

2、读准句读(个别读,引导关注语言特点并板书:语言工整对称骈散结合)

3、读出韵律(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四、我会译

1、教师误译——学生合作纠错

2、小结易错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特殊句式)

3、验证——反馈:依据原文串译课文(学生开火车一人一句翻译)

五、我会说

1、结构主旨:填空、谈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 问题的,文章集中论述了 和 的关系,得出了 的结论。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总结性词汇(“是故”“故”),得出启发:a实践出真知(结合小故事加深学生印象)b教学相长(学生结合实际谈启发)。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古今“教学相长”的区别。】

2、既然文章是讲述学习问题的,为何开头从食物写起?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 知识小链接:类比(类比、比喻、对比的区分)及其作用;示例分析。类比小练习:说话练习——运用类比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略)

六、我会背(指导背诵方法)

1、根据译文背原文

2、依据对称背原文

3、按照逻辑背原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复习巩固课文。

2、请你根据本文的学习重点,出一份本文的文言知识巩固练习卷。要求有三种以上的题型,分值为100分。(做在作业本上,书写清楚规范,要求有标准答案,答案自留不用上交)

第三篇:《虽有嘉肴》导学案(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虽有嘉肴》导学案 编制: 审核:初一语文备课组2015-12-7 《虽有嘉肴》

【学习目标】

1、通过注解和查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准确翻译课文,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并能从中获益。【学习重点】

1、归纳背诵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难点】

理解文意,联系实际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知识链接】

1.古人常读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书?

“四书”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习过程】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有关作品;

3、诵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

4、反复默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一、预习检测 ——读读 写写 记记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下列加点的字音。虽有嘉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自强()兑()命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2.二读课文,读准断句和韵味。(根据 “意义法”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3.三读课文,理解字词。

(1)虽有嘉肴 虽: 嘉: 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 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 善:(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 是故: 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 自强:(6)故曰:教学相长也

长:

(7)其此之谓也 其: 此之谓也:

4.四读课文,读懂文意。(结合课下注释,根据“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小组成员一起翻译原文.)

二、合作研讨,感悟道理。

1、读懂课文,说说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有什么用意?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三、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学习上乐助人,进步大/小?)

四、学习反馈:

1、《礼记》又叫《小戴礼记》。是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_编撰。课文所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虽.有佳肴..()()

2、虽有至道..(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5、然后能自反..也()

6、然后能自强..也()

7、教学相长....也()

8、学.学半()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5、故曰:教学相长也。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3)

第四篇:20 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o)自强(qiǎng)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嘉(jiā)肴(yá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3.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明确:

1.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4.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通过问题的引导,理解主要内容。】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五、体悟延伸。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明确: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然有疑惑,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着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后习题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量习题1——3题。

板书

第五篇:20 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2、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信息驿站

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

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会背诵。

三、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

四、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1 重点实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吃,品尝)

(2)虽有至道(即使)(极,最好的)

(3)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8)故曰(所以说)

(9)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0)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2 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它的)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学

学学半(教,教人)

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向别人学习)

(3)然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然后)

学然后知不足(之后,以后)通假字

《兑命》曰(通“说”,音“悦”)4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长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4)旨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5 文言虚词

教学相长也(表示判断语气)6 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课堂导学】

一、预习反馈 交流课前预习第一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 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三题,正确认读字音。3 展示课前自学第四题.二、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学习研讨

问题1 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

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问题2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本文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问题3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注释】选自《礼记·曲礼上》。狎:亲密的意思。憎:嫌恶的意思。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赏析】

这里向世人讲明了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反对那种只看到别人缺点,而不看重别人优点的小人,这种人其实自己本身就有许多缺点,为了掩饰自己,才大大贬低别人。强调对每一个人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全面认识,善于发现自己所亲近的人缺点,积极寻找所恶人的优点,这样就不至影响自己对人的判断,才能使自己正确把握与人交往尺度。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注释】选自《 礼记·曲礼上》。让:歉让。怠:懈怠。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赏析】

做一个高尚的人,不仅要学问高深,而要品德高尚,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强调君子必须具备德才学识修养的同时,我们不妨从反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人,妄尊自大,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言行随心所欲,没有约束,他还能被社会接纳吗?不能,肯定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以君子只有博学识广,以礼制欲,循礼而行,才能称之为君子。

板书

下载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秋七年级语文上册20《虽有嘉肴》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