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

时间:2019-05-15 03:4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

第一篇: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

20虽有嘉肴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课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其中的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节选这一部分所提出的“教学相长”,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值得重视。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对教师来说,只有把知识教授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并不懂。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最后,作者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以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这里,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粗看起来,逻辑并不严密,但仔细思索玩味,不乏辩证的思维: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 分的关系。其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 “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

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2.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写法上,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较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练习说明

背诵课文。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一

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此题有两个任务,一是背诵课文,二是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律美。划分节奏,并尝试朗读是体会古汉语韵律美的有效手段。

节奏划分建议: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 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观点。

这篇短文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4.教学相长 .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1.虽:即使。食:动词,吃。

2.善:好,妙。

3.自强:自我勉励。

4.长:增长。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文所谈虽是针对教师言的,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却也都有启发。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教学建议

一、要准确理解课文,关键在于认识到课文所讲的“教学相长”与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并不是一个概念,“教”与“学”的主体不同。理解了这个,课文的论证逻辑就能理顺了。

一、课文有逻辑论证过程,但教学中不宜太过强调。因为论点和论证这些议论文的术语对初一学生而言难了些,让学生借助朗读,体会作者论述过程中一层一层向前推进的语势即可。

三、课文较多使用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注意多让学生朗读,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有关资料

一、关于《礼记》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 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力《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旧说《小戴礼记》是删节《大戴礼记》而成的,不足凭信。《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学记》四题——论《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孙亚玲)

《学记》产生于先秦时期,据考证由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学论专著。这篇只有1200字的著作对我国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做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并从理论高度揭示了教学规律。重读《学记》,不仅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而且对于我们当前的教学实践也有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学记》中的教学论思想。

(一)“教学相长”——教与学矛盾的基本辩证关系

《学记》在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重要性之后,就用比喻的手法提出了“教学相长”这一命题,为论述教学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将两者对立起来,那就会使教者只知其教,而学者只知其学,彼此之间相互分离。教学相长的规律是将彼此对立的矛盾两方面统一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和转化,进而达到“水涨船高”的境地。

《学记》先以两个比喻:食而后知味,学才能领悟至道之善,指明教与学在总体上的实跋性。一方面,教师的教和学是一个不断探索、提高的过程。要求要严谨,一丝不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明白困难所在。才能不断地自强不息,努力钻研。所以说:“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习也是如此。由于“知困”,便促使教师更进一步地去学习。学习越多,就越感到知识的缺乏,由此也就更发奋地去读书。所以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得多了,对教自然就起到了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的辩证统一规律不只是对教师而言,也针对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经过一番钻研之后,还深感自己之不足,于是对自己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遵循教学相长这一辩证规律的。因此,教学相长也说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内在规律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并不是机械地进行的,而是由师生双方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而促进的。因此,教学相长的过程也就是“水涨船高”的辩证过程、教学实践的过程。

再者,“教学相长”的思想还包含了教和学不可分离的思想。教师的责任在教学生学,教师的教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没有学生的学,也就不存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

(二)教师——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记》在论述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辩证关系之后,进而论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对当时教学中教师只知照本宣科,满堂灌,不顾学生能否接受的做法进行了批判,指出: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教师只知朗读,不让学生思考;只顾烦琐的提问,一味的灌输,赶进度;只从教者的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内心要求;一刀切,不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这些做法会使学生讨厌学习,怨恨老师,表面上天天学,实质上没有长进,即使硬学,所学的东西也会很快就忘记。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学记》提出了具体、严格的要求。第一,教师要使教学取得成功,就要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上的个别差异性,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倾向。做到对症下药。“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师只有既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又了解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重视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心理因素,才能因材施教,做好“长善救失”的工作。第二,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所语乎。”教师只靠预先记诵的知识来等待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是不配做教师的。当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精通专业,能随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第三,教师要具有熟练的教育教学艺术,要善于启发诱导。“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喻”即启发诱导。《学记》在阐述了教学成功和失败的因素之后进而指出,教师教学应该善于启发诱导。其中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但不能强牵;严格要求,但不能强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不能代替学生思维,将答案和盘托出。这里也包含了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相互制约关系: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重视开发学生智力,而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只有做到了启发诱导,才能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启发诱导还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应该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教师。如果学生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内部动力的驱使,即使教师再启发也只能是“启而不发”。所以,启发诱导的原则依赖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育教学的艺术表现在教师身上,要“善教”“善问”。“善教”的条件是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其语言要简练而透彻,说理微妙而精善,举例不多,诱导得体。懂得语言的艺术。所谓“善问”,就是教师在提问时应该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以达到“相说以解”。

再次,《学记》提出了“尊师”的思想。认为一个教师做到了以上要求,就值得人“尊”了。然而,《学记》论述“尊师”的思想不仅为此,他强调“尊师”是为了“重道”,“重道”的目的在于“敬学”。可见,“尊师”的目的也是为了“敬学”。《学记》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严”即尊敬。求学最难的是尊敬老师,只有尊敬了老师,才能尊重老师所讲的道理,只有尊重了老师所讲的道理,人们才能懂得崇尚学习。所以,即使是面对天子,老师也不朝北跪拜,这样做是为了尊敬老师。这一论述不仅表现了尊师之难,而且精辟地阐述了尊师的根本道理——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敬学。

《学记》对教师的论述从指出缺点到提出严格、高标准的要求,再到指出尊师的重要性,可谓周到、细致。从教育、教学内部讲,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在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艺术,掌握传授知识的内容。从教育外部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万民”“敬学”。这样,尊师不只是学校内部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而应是全社会都来尊师,就连天子也不例外。尊师重教的思想体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三)学生——学习的主体

对教学过程的另一大因素——学生以及学生的学,《学记》也有论述。《学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重要的问题就是必须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认识其危害: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失”即过失,过错。“则”在这里是个连词,用在对比句中,使句法工整,无实义。这段话指出学生学习容易犯的四种错误:有的贪多务得,不求甚解;有的则相反,只抱着一两本书死读,不知拓宽知识面;有的轻视学习的艰巨性,认为可以轻而易举地学好;有的则畏难不进,缺乏刻苦钻研精神。这四种情况表现在每个学生身上都“心之莫同也”,其心理差异性各异。分析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目的一在于使教师能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二在于使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克服缺点,提高学习效率。

不良学习习惯的另一种表现是“独学而无友”,其后果是“孤陋而寡闻”,那么值得倡导的方法就是“相观而善”。这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与个人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指出这些不良学习习惯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善学”。《学记》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发挥其积极主动性。然而,怎样才算学生发挥了积极主动性呢?那就是学习的方法要正确,要克服“多、寡、易、止、独学”的缺点。这些见解,对我们至今仍有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并非不刻苦,不主动,他们整天埋头在书堆里,但就是学不好,究其原因,其实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科学,不正确,虽然花费了时间、精力,但效果不大。

要做到“善学”,还要处理好“正业”与“居学”的关系。《学记》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也就是说课堂上有主要课程,而课外也要有课外作业,在此基础上指出,课内课外学习的关系是:“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即不强调课外实际训练的重要性,就完成不了正课教学的任务,也就是课内和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仅如此,学习还应“学习”与“游息”相配合,劳逸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感到乐趣。学习上的一张一弛是很重要的,这不仅与学生健康有关,也是增进学习效率所必须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一半在于教师的教,一半在于学生的学,因此,除要求教师“善教”外,还必须有学生“善学”相配合。只有这样,教学工作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四)“豫、时、孙、摩”——教学的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学记》对此也做了论述: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何谓豫呢?豫就是预见性,即“先事为备”。有人将这个“豫”理解为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在学生的不良行为还没有发生时就设法加以防范,使不良行为禁于萌芽状态。这种理解只说对了一半,笔者认为,“豫”不只是对德育而言,对整个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在教学上,教师要预先准备,对教学工作有预见性,防止一切可能发生的坏现象。要在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没有养成之前就禁止其发展,这样才算做到了“豫”。教学上的这一原则是在教学工作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应该遵守的。

所谓“时”,就是及时,即及时施教。要求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在学生有充分准备,有迫切要求的时机,进行教学,这样才算“当其可”。否则,虽“勤苦而难成”。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愿望,教师就是再勤恳努力,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所谓“孙”,就是适度、循序渐进。“孙”有两层意思:第一,教师教学要做到“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既不能用内容过浅的教材和问题去要求年长力强的学生,也不能用内容过深的问题和教材去要求年幼力弱的学生。既要看到学生能力的不足,也要看到学生能力的有余。第二,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遵循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否则,“则坏乱而不修”。要做到这些,就要心中有数。

所谓“摩”,就是观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摩”,学生首先要慎重地选择朋友,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能相互学习的人做朋友,不然就会“燕辟废其学”。其次,不能一个人孤独地学习,要尽可能地取得同学们的帮助,共同商讨。

这四条原则中,其中第一、二条是针对教师的,第三条是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循的,而第四条则主要是针对学生。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学记》中包含的教学论思想。当然,《学记》中所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远不止此。我们应不断地学习,吸取其中之精华,这对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选自《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4期)

第二篇: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简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韵律;学习类比法,并初步学以致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教学相长道理。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四书五经”导入,了解《学记》(点出《大学》《中庸》《学记》三篇文章与《礼记》的关系,不做重点识记)。板书课题并解题(虽,佳肴-嘉肴)。

二、明确学习目标:我会读——我会译——我会说——我会背

三、我会读

1、读准字音(学生讲应注意的字音——正音——齐读)

2、读准句读(个别读,引导关注语言特点并板书:语言工整对称骈散结合)

3、读出韵律(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四、我会译

1、教师误译——学生合作纠错

2、小结易错点——归纳(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异词同义,特殊句式)

3、验证——反馈:依据原文串译课文(学生开火车一人一句翻译)

五、我会说

1、结构主旨:填空、谈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述 问题的,文章集中论述了 和 的关系,得出了 的结论。谈谈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总结性词汇(“是故”“故”),得出启发:a实践出真知(结合小故事加深学生印象)b教学相长(学生结合实际谈启发)。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关注古今“教学相长”的区别。】

2、既然文章是讲述学习问题的,为何开头从食物写起?聪明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写法吗? 知识小链接:类比(类比、比喻、对比的区分)及其作用;示例分析。类比小练习:说话练习——运用类比法把句子补充完整。(略)

六、我会背(指导背诵方法)

1、根据译文背原文

2、依据对称背原文

3、按照逻辑背原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复习巩固课文。

2、请你根据本文的学习重点,出一份本文的文言知识巩固练习卷。要求有三种以上的题型,分值为100分。(做在作业本上,书写清楚规范,要求有标准答案,答案自留不用上交)

第三篇:20 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教学重点/难点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诗词含义,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有常见的知识入手,引出本课内容。】

同学们,你应该听过“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吧,那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哪本著作的吗?它出自《学记》,今天我们学习出自《学记》的另一篇文章《虽有佳肴》。

课堂实录

一、了解《礼记》。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了解古代的文学经典的常识,积累文学知识。】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该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圣,所以《礼记》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生字读音。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强化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 o)自强(qiǎng)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嘉(jiā)肴(yá

三、掌握重点字词。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归纳文中的各种文言词语的意思。】 1.通假字

兑命 兑:通:“说”,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2.古今异义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用意,目的)(2)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3)然后能自强。(古义:自我勉励;今义:到)3.一词多义:(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佳肴”,美味的菜)弗学,不知其善也(代词,指“至道”,最好的道理)其此之谓乎(表示揣测)(2)学

教学相长(学习)学学半(教)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给学生强调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明确:

1.即使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不亲自品尝,就永远不会知道滋味如何;即使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好处。

2.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3.知道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不理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4.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研读文章,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通过问题的引导,理解主要内容。】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教学相长”原则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明确:“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倍功半。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五、体悟延伸。

【设计意图:设计此环节,意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谈看法。明确: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与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然有疑惑,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着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课堂小结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课后习题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量习题1——3题。

板书

第四篇:20 虽有嘉肴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文言文,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3、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4、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难点:

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道理。

2、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信息驿站

唐代韩愈有一篇《师说》中说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子、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不如孔子。孔子说:“很多人一起走,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如此而已。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但并不是说老师的学问就一定会比学生高明。有了疑问而互相学习并不是可耻的事情,相反,互相学习正是使学业不断精进的方式之一。

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明确:《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二、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会背诵。

三、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嘉肴(yáo)弗食(fú)自强(qiǎng)教学相长(zhǎng)兑命(yuâ)学学半(xiào)

四、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1 重点实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吃,品尝)

(2)虽有至道(即使)(极,最好的)

(3)弗学,不知其善也(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8)故曰(所以说)

(9)教学相长(教与学相互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10)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2 一词多义

(1)其

弗食,不知其旨也(它的)

其此之谓乎(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2)学

学学半(教,教人)

弗学,不知其善也(学习,向别人学习)

(3)然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然后)

学然后知不足(之后,以后)通假字

《兑命》曰(通“说”,音“悦”)4 古今异义

(1)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3)长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4)旨 古义:甘美。今义:意义。5 文言虚词

教学相长也(表示判断语气)6 文言句式

其此之谓乎?(倒装句,宾语前置)【课堂导学】

一、预习反馈 交流课前预习第一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 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三题,正确认读字音。3 展示课前自学第四题.二、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三、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篇说:“(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学习研讨

问题1 这篇短文给我们讲述了怎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

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问题2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嘉肴”写起? 明确: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本文先以“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问题3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1)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注释】选自《礼记·曲礼上》。狎:亲密的意思。憎:嫌恶的意思。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赏析】

这里向世人讲明了与人交往的行为准则。反对那种只看到别人缺点,而不看重别人优点的小人,这种人其实自己本身就有许多缺点,为了掩饰自己,才大大贬低别人。强调对每一个人的态度要客观公正,全面认识,善于发现自己所亲近的人缺点,积极寻找所恶人的优点,这样就不至影响自己对人的判断,才能使自己正确把握与人交往尺度。

(2)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注释】选自《 礼记·曲礼上》。让:歉让。怠:懈怠。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识而且能礼让的,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可以称之为君子。

【赏析】

做一个高尚的人,不仅要学问高深,而要品德高尚,这样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强调君子必须具备德才学识修养的同时,我们不妨从反面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缺乏学问道德修养的人,妄尊自大,没有礼貌,不懂礼仪,言行随心所欲,没有约束,他还能被社会接纳吗?不能,肯定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处世。所以君子只有博学识广,以礼制欲,循礼而行,才能称之为君子。

板书

第五篇:20《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20、《虽有嘉肴》导学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班别:

姓名: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习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课时建议】1课时 【学习内容】

一、作品简介:《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收集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本文节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二、读准字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yuè命

学xiào学半

三、齐读课文,读出古汉语的韵律美,注意停顿(结合课后练习“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四、自由诵读

五、诵读展示

(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六、文意疏通

解释加点的词,及翻译句子(学习小组形式)

嘉肴,弗

食,不知

其旨

也;

解词:即使

美味的菜

甘美

停顿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虽有

至道,弗

学,不知

其善

也。

解词:即使

最好的道理

停顿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

然后

知不足,教

然后 知

困。

解词:所以

理解不了(的地方)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懂得地方。

不足,然后 能

自反

也;

解词:

反省自己

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知困,然后

自强

也。

解词:

自我勉励

停顿

译文:知道了自己不懂得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曰: 教学

也。

解词:所以 说

互相

增长

停顿

译文: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

半。” 解词:

教(人)

学习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其此

乎?

解词:表示推测,大概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译文: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七、合作探究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教学相长。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八、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懂得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九、文章主题

文章应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语言特点

1、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

2、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十一、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能知其旨也

古义:甘美。

今义:意义。C、教然后知困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D、教学相长也

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甘美。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4、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

音xiào,教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其

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 它的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十二、课堂总结及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是没掌握的?

文章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十三、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四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十四、背诵全文

我能背诵全文啦!

十五、拓展提升

《礼记·学记》 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②民,(以)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注释】 ①第2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③念终始: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下载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新人教版语文七(上)20《虽有嘉肴》教学用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宋登水 一、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最后一篇文章,也是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对生活的思考、感悟......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20、虽有嘉肴【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难点】 1.积......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安徽黄山市屯溪六中张新宇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 2.读懂道理,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策略: 1.以朗读为主,多任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doc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小街基中学 李艳陆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申出“至道弗学不......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五篇范例)

    《虽有嘉肴》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小编收集了《虽有嘉肴》教学反思,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1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

    虽有嘉肴教学案例及反思(最终版)

    《虽有佳肴》教学案例及反思 王焕存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初一语文20.虽有嘉肴教案(最终定稿)

    初一语文20.虽有嘉肴教案 课题虽有嘉肴总第 课时备课时间20__年__月__日主讲人 学科语文年级七班级 教 案集体备课修改意见备 注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背诵全文。2.积累重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