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

时间:2019-05-15 02: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

第一篇: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

第二课时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T)2.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F)提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F)提示: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4.规律有好坏之分。(F)提示: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无好坏之分。5.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F)提示: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客观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改变,也不能被消灭。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6.哲学上讲的运动就是指()A.自然界和社会的显著变化和发展

B.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物体空间位置的移动

解析 本题属于识记类题目,B项是对运动概念的准确表述,故应选之。

答案 B 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解析 材料中名言强调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故选B。A、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8.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1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解析 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否定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借口事物的运动变化,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是典型的不可知论。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9.正确表述运动、静止、条件之间关系的是()A.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即特殊的运动状态

B.对某一事物来说,运动并不一定是无条件的C.对某一事物来说,静止并不一定是有条件的D.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运动与静止概念的把握,运动是无条件的,静止是有条件的,B、C、D三项说法都错误,故应选A。

答案 A 10.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 王夫之的观点说明运动中有静止,静止中有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与其观点是相符的,选D;A、B、C三项本身观点错误。

答案 D 1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下属于规律的是()A.水往低处流

B.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C.新陈代谢

D.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解析 A、D两项都属于现象的联系,“水往低处流”是万有引力规律作用的结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规律的结果。B项属于计划、规则,不具有客观性。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2.专家认为,养殖业过度依靠生长素、激素,就像运动员依靠兴奋剂,但后者损害的仅仅是体育公平和个体健康,前者危害的却是整个社会。这告诉我们()A.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制约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解析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故排除B;C不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可以被认识和利用,但不能被改造,排除D。此题主要强调违背规律从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A。

答案 A 13.下图漫画《破旧立新》启发人们办事情要()

A.分工协作

C.尊重规律

B.勇于创新

D.依靠群众

解析 纪念馆的意义就在于保持旧居原貌,所以漫画中拆除“旧居”改建“纪念馆”的做法是错误的,这启发我们办事情要尊重规律,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 C 14.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创造规律,②说法错误,故该题选C。

答案 C 15.“树上结西瓜”这原是讽刺一些人不懂农业生产而异想天开的笑话,如今却在河北省新乐市的邯邰镇变成了事实。当地瓜农开始试验搭架,使西瓜吊在空中,由于上下四面透气,成熟期提前了5~8天,瓜形好,甜度也增加了不少。这表明()A.人们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战胜自然规律的唯一因素

C.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创造和改变规律

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解析 “树上结西瓜”表明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故选D。A、B、C三项表述错误。

答案 D

三、综合题

16.材料一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

材料二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

材料三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恩格斯

请运用运动的哲学知识分析上述观点。

答案 ①材料一中毕尔生和黑格尔的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承担者是物质,认为意识是运动的承担者,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②材料二中赫拉克利特坚持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克拉底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③材料三中恩格斯科学地表述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17.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节能减排势在必行,低碳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规律客观性的原理,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对规律客观性原理的应用。首先分析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然后分析人类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要做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答案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上述材料中由于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②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选择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就是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规律的表现。

第二篇: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课时精练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后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明代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 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 答案 B 解析 诗句以自然界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这一哲理,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无章可循的,更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C、D两项错误。应选B。

2.[2016·河南省高三调研]“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当前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营利的模式,倒逼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B.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 B 解析 “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B符合题意,且属于唯物论;D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错误;C说法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近几年,中国的雾霾天气愈演愈烈,备受各方关注。对于“雾霾”天气的认识,以下观点正确的是()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的行为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③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是会烟消云散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雾霾天气出现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雾霾是大气受到污染的结果,是人类的行为违反客观规律而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表现,②说法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说法正确;①③与题意不符。本题选C。

4.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途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 1 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 A 解析 “地球是在旋转着的”“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说明广告商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并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忽视了相对静止,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解释,从哲学角度看,首因效应将最初印象当成了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忽视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①符合题意;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割裂了事物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③符合题意;②中“绝对静止”的说法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

6.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治理污染,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A错误;向污染宣战需要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方式,B错误;人与自然的斗争是不可能消除的,C错误。7.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一首诗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要改造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物运动规律客观性的理解。引文体现规律的客观性。B错在“改造”。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故选A。

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 2 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答案 B 解析 荀子的话是说:“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既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又要认识和利用自然。A说法不科学;人们不能改造客观规律,C说法错误;D是不尊重自然的错误说法。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贵州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时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加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1)我们为什么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2)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 答案(1)①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追求林业效益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有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2)①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生态运动的客观规律。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三篇:高中政治 第4课 第2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通过两条逻辑线索进行分析。

第一条通过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概括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这条线索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二条通过分析规律,得出规律是客观的,但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重点是让学生懂得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利用规律和改造世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

识记:运动、静止、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及人与规律的关系

2、能力层面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自觉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分析惠能的观点和刻舟求剑的错误之处,有学生归纳解决。• 规律是客观的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讨论我们可以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等事例来完成。

2、教学难点

•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突破方法:通过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的小故事以及芝诺的“飞矢不动”的观点等来突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刻舟求剑》的故事。本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学完本课知识,你就会得到答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运动的含义:让学生列举通过学习、生活实践了解到的运动方式,由老师引导学生概括出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静止的事例,由学生归纳出静止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通过多媒体介绍惠能以及他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提出问题: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2)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提出问题: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再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课本材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诡辩家欧布里德犯了什么错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为什么是错误的?

由学生归纳出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三)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投影几组说法:①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②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③守株待兔等。让学生思考:以上说法是规律吗?教师引领学生分析归纳出规律的含义。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投影材料: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人们可以克服地球引力,把神州飞船准确地送上太空;认识了生物变化规律,就能自觉地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提出问题:这些是否说明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规律?

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学生归纳出出:规律是客观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3、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投影:①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事例如:三峡大坝的建成、胰岛素合成、卫星上天,因为我们按规律办事,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②我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如:沙尘暴、洪水泛滥等。

让学生通过比较从中归纳出:①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在尊重客观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课堂小结

①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并用课件展示本节课两大知识线索。②由学生总结本课还有那些疑问

(五)当堂检测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大6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大规模围湖造田,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削弱了洞庭湖防洪抗旱的能力。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五分之一,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第四篇:2016-2017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随堂效果检测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随堂效果检测

一、易错易混排查练

1.运动和静止是物质的两种存在方式。()答案 ×

解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离开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2)静止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并非绝对不动,只是相对于其他参照系而言,它没有发生特殊运动或在某一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2.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答案 ×

解析(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其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会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不能因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就错误地认为规律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3.规律有好坏之分。()答案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们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人类。4.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答案 ×

解析(1)自然界是物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面对自然灾害如飓风、火山爆发和地震等,人们是无法改变的。

(2)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只要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运动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就能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5.规律与规则是一回事。()答案 ×

解析 规律和规则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主观的。6.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答案 ×

解析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二、选择题

7.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正确的认识有()1 ①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 ④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都属于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故选D。

8.2015年5月12日15时05分,尼泊尔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之后尼泊尔又发生了数次4.0级以上的地震。地震的频繁发生让民众产生恐慌情绪。有关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从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排除含④的选项,故答案选B。9.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背景考查哲学知识,角度新,体现了立足生活实际的理念。电影中的静止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这体现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项最合适。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规律具有普遍性 答案 A 解析 这是荀子的名言,“行”指大自然的运动变化,“常”指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句名言揭示了规律的客观性。B、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选A。

11.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了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A.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答案 C 解析 北京实施人工降雨说明,人们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条件,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规律是客观的,不可以被创造、改造,排除A、B、D三项。故选C。

三、非选择题

12.[2016·甘肃肃南期末]“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这是内蒙古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其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把握规律的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答案(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新模式,恢复草原生态和农田地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与利用,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统一。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第9课 彩墨世界 第1、2课时

第9课 彩墨世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进行水墨画创作的欲望,体验水墨画创作的快乐,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

2.认知目标:观察、把握事物的主要特征,学习并初步掌握渴笔法和泼墨法等水墨画技法的小窍门。

3.技能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渴笔法和泼墨法等水墨画技法来创作一幅动物水墨画,能展现生命活力,体现水墨情趣,提高学生的水墨画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动物水墨画的创作,让学生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提高水墨表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努力使创作的水墨画动物神形兼备,体现笔墨情趣,发展学生独特的水墨画创作语言。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收集动物(陆生、水生和禽鸟等)图片,水墨画动物经典作品和师生优秀作品,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材料等;

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含水墨画动物),铅笔、水墨画工具、材料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导阶段 出示2幅动物画作品《鱼乐图》(水墨;油画棒),启发学生欣赏思考:你能看出这两幅画分别是用什么笔来画的?画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这两幅画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粗粗细细的墨线随意勾出鱼形,大大小小的墨点自由挥洒,表现错落有致的斑纹,墨色有浓有淡,变化十分丰富,富有情趣韵味,给人轻松自由、落落大方的美感;而油画棒勾线填色,色彩丰富,给人一种鲜艳华丽之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探究

大屏幕出示一组水墨画动物作品(课本内外均有),启发学生进行欣赏、探究。

①指导赏析《快乐的小猴》等作品时,着重让学生关注皮毛等方面的表现技法。演示讲解“渴笔法”的表现要领及用处(毛笔笔头含水很少,叫做渴笔。渴笔在宣纸上能擦出又干又毛的效果,可用来表现动物的皮毛等。用渴笔勾线,线条中常常会出现露白之处,显得生动苍劲),并指导学生大胆操练、理解掌握。

②指导学生赏析《毛驴》等作品时,感受水墨淋漓的画面效果,探究水墨画技法。演示讲解“泼墨法”(用含水量多的大笔,笔尖掭浓墨,在调色盘里稍稍揉按,让少量墨汁渗向笔肚笔根,然后作画,随物形而变化,就会出现墨色浓淡自然变化、生动滋润的效果,可用来表现动物的头部、身体等大面积的部位)后,指导学生进行泼墨法的尝试练习(可以表现动物起伏的背部或面积较大的其他部位)。看、练结合,便于学生较快掌握让墨色出现浓淡变化的技法要领。2.观察•预想

①教师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观察自己带来的动物图片,相互讲讲自己对动物的形体、姿态、神情和皮毛等特征的认识。在师生交流时,强调观察的有序性(让学生明白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可以先看身体各部位,后看姿态神情,反之亦可)和有效性(既然看了,就要有看的成果。让学生说说观察动物主要特征的新发现、新认识,还可对动物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说说动物与动物之间如体形、结构和姿态等方面的明显区别)。

②畅谈水墨画表现设想,即准备用怎样的笔墨技法在宣纸上画出可爱的动物形象。可提出以下问题:你准备用水墨技法表现哪种姿态的动物?它的头部皮毛用渴笔还是用泼墨?五官用什么方法表现?身体及身上的斑纹用什么笔法、什么墨色来表现会更美?为了突出它很神气,又该用什么样的笔墨来表现有力的四肢和细长的尾巴呢?(这里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启发,完善预想方案)

③演示水墨画动物的表现过程,讲解要领。以画水牛为例: a、用淡墨侧锋画出三角形的牛头,画出一大一小的牛耳,以体现透视关系;

b、用浓墨中锋画出弯月形的牛角,点眼、画嘴; c、用泼墨大笔画出起伏的牛背;

d、根据需要,可在牛周围淡墨添画水纹,一侧画出倒挂的柳枝,使构图完整饱满。

三、课后作业(可以任选其中一项完成,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完成两项作业)

①鼓励学生课后再选择其他自己喜欢的动物,用学到的水墨画技法进行创作活动。教师将挑选优秀作品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

②课后辩论:针对“捕杀野生动物”和“人工饲养野生动物”两种不同的观点,要求学生与家人展开“关于如何正确对待野生动物”的话题辩论。辩论情况可以短文形式上交。

第2课时

一、创作评议

1.大屏幕出示作业要求:大胆运用渴笔法、泼墨法等水墨画技法创作一幅动物水墨画,努力做到形象生动有趣,墨色变化丰富,构图饱满。临摹可以,创作更好。

指导学生根据调整、完善后的创作预想进行自主创作,允许学生用辅助方法(如先用铅笔画出动物的大体形态、主要结构,再用水墨画技法表现)介入创作。

2.学生自主展示作品,引导学生从动物形象、水墨技法以及学生参与创作的态度、心得体会等方面,展开评议交流和小结。(a、评画要点:选出水墨表现的最棒的动物形象,并说出理由。哪些小作者的水墨技法运用让你佩服?你有什么好建议?b、交流心得:在水墨画创作中你是怎么对待遇到的困难的、需要老师提供怎样的帮助?c、小结:可以对同桌说说,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如可以说学会了某种具体的笔墨技法、完成了一件满意的水墨画动物作品、画水墨画动物很好玩很快乐……)

二、拓展阶段

1.欣赏•拓展

大屏幕显示一组风格不同的古今水墨画动物名作,教师作补充性提示,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国水墨画的博大精深与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

2.收拾•整理

要求全体学生收拾整理好自己桌上的水墨画工具、材料,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板书设计:

彩墨世界 墨的特性 创作要求 注意事项

下载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_2017高中政治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2课时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课时提升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