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精选]

时间:2019-05-15 02:17: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精选]》。

第一篇: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精选]

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存在差生的现象更为严重。从本人多年来在农村学校所任的数学科教学中体会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的情绪,是阻碍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难题。

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因为在这些差生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学习的目标性,久而久之,在学习上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信心,严重地影响了差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差生学习上的进步以及学习的兴趣。因此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对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象化学、物理一样,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根木棒,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木棒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差生的注意力。(1)

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学习情趣,要特别关察差生的学习情趣。差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按部就班式,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讲“对顶角”时,可出一数学谜语“两牛相斗”等来活跃课堂气氛。(2)注重情感教育

差生的情感都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爱护,当他们有所提高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及时给以表扬。只要差生接受教育,那就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而且还要注意对差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3)

对差生进行第二开通教学

在数学学习中,差生对数学的普遍认为是枯燥无味比较难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差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设数学课外教学活动,开设数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激发差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努力进取,积极向上,从而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1)

教师在布置练习、作业时,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所布置的练习、作业。对作业做的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以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如对差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方法。对待差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循序善诱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滴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2)

大部分差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往往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教师在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不要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3)

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教育引导差生。

教师对差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严格要求他们,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少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习意识不强,生活懒惰,做事拖拉,上课经常迟到或逃学,课堂上精力不居中、爱开小差,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根本不进行预习、复习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平时的测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简单的或布置过的练习、作业作为考试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是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差生目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注意采用上述方法对提高差生的成绩帮助极大,对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一定会取得优秀成果。

妙用电教媒体 优化数学概念教学 湖北省郧县杨溪中学 曹俭华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之本,解题之源,学好它既是基础又是关键。理解掌握概念的过程是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学好数学概念极为重要。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思维是以形象化为主,而数学概念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巧用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数学中的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学,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运用数学概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一 妙用媒体激发兴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源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会在头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利用电教媒体以图、声、色、文等物质材料构成多种激人心扉的具体形象作用于学生感知器官,产生课堂的直观性的良好效应,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其思维。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时,利用电教媒体动态地演示“蜻蜓、蝴蝶、树叶的轴对称”伴随着美妙音乐把“轴对称”这一抽象理性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内容,很适合学生从直观的形象思维过渡的思维特点,积极调动学生耳,眼,脑等器官投入学习。因此,电教媒体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妙用媒体静中求动,对比出概念的异同数学概念是静止的,抽象的,很多概念有相近之处,有的只是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如果理解掌握得不好,学生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直线、线段、射线”这三个概念,教师可设计能动能静的课件,让学生主动,形象地获取知识。先将一条弯曲的橡皮筋映在屏幕上,然后拉紧,以曲衬直,强调直线是“直的”接着把拉直的橡皮筋又向外延长,显示“延伸”的动态过程,一直拉到屏幕显示不出来为止,以说明直线是“无限长”的,进而使学生获得“直线无端点,可以向两边无限延伸”的认识。教学射线时,可将一端拉直,一端不动,使学生获得“有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的认识。而教学“线段”时,则只将弯曲的橡皮筋拉直,则不能延伸的演示,这样,学生将易混的静止的概念,通过媒体形象静中求动的演示,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三 妙用媒体,抓概念的关键词语,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但有些概念只要教师利用媒体抓住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就会让学生将概括性的知识具体化。如教学“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如何理解“线段首尾相接”的意思,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第一条线段的尾与第二条线段的首相接,第二条线段的尾与第三条线段的首相接,第四条线段的尾与第一条线段的首相接,由此得出“三角形”是封闭的图形这一概念,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只要我们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能充分发挥出它的独特感知优势,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全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就会将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逻辑性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掌握数学概念。

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恒德森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三机一幕还未普及的时候又被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所更新,接下去的是更吸引人的网络教学。现在我国倡导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遵循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是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把握好45分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必须考虑影响学生学习的激励因素。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辅助工具之一,它最适合临时性的板书以及在班级学生面前进行数学运算或类似的练习。但黑板的短处之一是难读难写,而且教师不得不背对学生,从而失去了对班级的控制和与学生的目光交流。投影仪、录音机等先进教学仪器的引入,曾经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但仍因其不能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而缺乏生命力。于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极为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且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计算机辅助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其中有一内容是教学生估测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考虑到这一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我先提出问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猫是怎样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吗?此时学生都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想知道小猫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片:一只小猫在追一只老鼠,忽然这只老鼠窜到了小洞里,于是小猫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猫的胡子的宽度与洞口一样宽,说明小猫的身子能进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学生看到小猫就是靠用胡子来估测洞口大小,才能进入洞里抓住老鼠。接着我揭示本堂课的主旨: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如何估测物体的长度。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尺子,学生们在刚才情境的熏陶下,对这一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纷纷寻找身边的“尺子”,有的说自己的一柞宽就是10厘米;有的说自己的食指宽就是1厘米;还有的说自己的课桌是80厘米等,只要把要测量的物体与这些生活中的“尺子”比划,就能估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用这些“尺子”同样可以估测出物体的长短。可见,媒体恰当的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上课注意听讲时间短,持久性差,对学生的直接兴趣始终是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稳定组成部分。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导入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编制“唐僧师徒分西瓜”的故事。上课伊始,教师将屏幕打开,唐僧师徒四人出现在一荒草丛的大路上,被太阳晒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来到师傅面前说:“师傅,口太渴了,我去找点解渴的东西来!”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师傅。不一会儿悟空抱着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来了。悟空道:“师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听瞪着眼睛,很不高兴地说:“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却分给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语音刚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个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学生特别喜欢《西游记》,课一开始,同学们便被生动的画面、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所吸引,每个情节历历在目,问题一提出,同学们争着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师紧接着追问:“八戒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不能,教师趁疑而入,因势利导,揭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新颖有趣的引入课题,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习新的知识铺设了一条平坦的大道。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用的最多就是PowerPoint制作课件,PowerPoint能制作出形象、色彩鲜明、声色结合的背景,并且教师在制作时有较大的随意性,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课件。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

计算机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僻如“相遇问题”历来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相遇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题。为了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较好的理解,以往的教学中尽管教师作了很大的努力,或用语言形象描述,或用画图讲解;或用滑轮实物与幻灯投影演示;或根据题目与速度、时间的关系等诸多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教学知识本身难度的阻碍,学生掌握起来总是很困难、很勉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运用多媒体动态的例题教学,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化静为动的效果。其做法是:开机,屏幕上出现了王娟和张明分别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连闪两下,强调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显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强调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一分钟一分钟或一小时一小时行程的演示,一直走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图像准确科学、简洁明了、真实可信,使学生正确、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顺利完成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避免了因实物表演、模具演示不准确、不科学而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操作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僻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巩固分数的意义,设计了这样一个CAI课件: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果红草绿,苹果树上结了10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们一起去采了12桶蜜„„这活泼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延长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全班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1)你可以把图中的什么看作单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为几份?(3)可以表示这样的几份?(4)用分数表示是谁的几分之几?在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画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说出:可以分别把10个苹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单位“1”,并能把每个“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用不同分数表示的过程中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东西,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独立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计算机不仅可以用来演示形象生动的画面,突出教学的重点,利用计算计辅助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在教学《四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时,在计算机上出示0、1、2、3、4、5、6、7、8、9这几个可以在屏幕上可以随意移动的数,然后,我报出一个数让学生利用鼠标移动这些数,使它们组成老师刚才报的数。以前上课总是老师在操纵电脑,这回轮到他们操作,学生们感到十分新鲜,所以都跃跃欲试。这堂课不仅使学生在愉快、师生共同协作下完成教学任务,且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得到了充分培养。

由于多媒体的引进,使得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而多样的教学形式又常常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今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这就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有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或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业题,如有一次在学完《千米的认识》后,我就布置学生找一些有关“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资料,结果有学生告诉我,教科书上说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不全面,他在网上查找资料时看到有的汽车每小时可行80千米,还有的车速度更快。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前,我布置学生观察在哪儿看过24小时计时法,学生告诉我他通过看电视,了解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每晚19:00开始;《大风车》节目是 18:00开始,有的甚至将它们列成时间表等等,学生都是通过多种媒体进行了解的,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

僻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一个CAI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1)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结果98%的学生能准确判断;(2)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些学生得到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的判断。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质;(3)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错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CAI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引起教育技术的第四次革命。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智力以及突出教材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无论科学技术以何其迅猛的速度发展,只要“人类教师”更好地控制设计,操作使用“电脑教师”,“人类教师”的地位将永远不会被取代,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必将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最后,望各位教师在实践中能得出更多的心得与经验交流

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问题情景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不能理解或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其次是情景,即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也就是说,问题情景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问题之中有情景,情景之中有问题,其核心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下面结合本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体会与认识,谈谈如何创设问题情景。

一、利用趣味故事和数学史话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文化,可以揭示数学科学中的人文精神,激发数学创新的原动力。这是新课标的理念。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有趣的故事和数学史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

执教“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可以创设如下情景: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能顶上吗?已知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为0.8,三个臭皮匠能解出问题的概率分别为0.5、0.45、0.4,且每个人必须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的概率与诸葛亮解出的概率比较,谁大?

在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家高斯读小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我再点明课题: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通过这些有趣的故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的发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创造潜能得以发展。

二、借助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有些是由自身的发展而产生的,有些是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数学问题的引入也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如果将数学问题改编为实际的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去积极思考,便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促使学生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高中数学教材里《不等式》一章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a、b、m∈R,且a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景

我们注意到儿童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主动参与游戏,兴致勃勃,在这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已知:a>0,b>0, 求证:.在a>0,b>0的前提下,均可看作长方体的体积。据此可将问题改造为下述有趣的游戏,大大增加问题的探索性。

由A,B,C,D四个长方体容器A,B的底面积均为a,高分别为a和b且a,C,D的底面积均未b,高分别为a和b.规定一种游戏规则:每人一次从四个容器中取出两个,盛水多者为胜,问先取者有没有必胜的方案?若有,有几种?

分析:依题意可知A,B,C,D四个容器的容积分别为a、a b、ab、b,按照游戏规则,先取者有三种不同的取法:(1)取A、B;(2)取A、C;(3)取A、D。问题的实质是比较两两和的大小。

(1)先取A、B,则后取C、D。显然(a+b)>0,而a和b的大小不确定。的正负不确定,即 和 的大小关序不确定。这种取法无必胜的把握。

(2)若先取A、C,则后取B、D。.类似于(1)的分析可知这种取法也无必胜的把握。

(3)若先取A、D,则后取C、B。又 即 故先取A、D是唯一必胜的方案。

四、为加深概念理解,创设直观性问题情景

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

五、从相关学科中创设问题情景

数学课程是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基础,它的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概率原理在生物遗传学中的应用,立体几何中的正多面体与化学中的物质结构的联系,三角函数与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等。因此在教以上知识点时,可适时创设与相关学科联系的情景,强化数学的工具性、基础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面的电路图就是一例。

在讲解“正多面体”内容时,提出问题:甲烷CH 的分子结构是怎样的?你能求出其中C-H键的键角的大小吗?

如图,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设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连成的四条线段两两组成的角为,则C-H键的键角的大小即为cos,易求得cos 的值为。

六、通过操作试验创设问题情景

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讲解“数学归纳法”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多米诺”骨牌效应,然后让学生分析多米诺骨牌游戏能够进行下去的条件:(1)第一张骨牌被推倒;(2)前一张骨牌倒下时必然推到下一张骨牌。这样所有的骨牌终将全部倒下。这个问题情景使学生很快理解并掌握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与本质,抓住了(1)是递推的基础,(2)是递推的依据,两者缺一不可。讲授椭圆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画出了一个椭圆。

然后提出问题思考讨论:(1)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2)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3)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4)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最后教师再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这样,学生经过了感性认识——分析思考后,对椭圆定义的实质就会掌握得很好,不会出现忽略椭圆定义中的定长应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的错误。

七、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景 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

在“三角函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这节的教学时,由例1设计如下问题:已知

学生思维受阻,想不出解题方法,这时告诉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必然会竖起耳朵、全神贯注地听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创设“阶梯式”问题情景,注重开放性和发散性

在完成课本例题:已知圆的方程是,求经过圆上一点M()的切线方程的解答后,为激活学生思维,寻求新的解法,可提示、点拨,由平面几何知识中的勾股定理,以及使用向量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在学生思维活跃时,改变题目条件,创设变式问题情景。

变式

1、若圆的方程变为,求经过圆上一点M 的切线方程。

变式

2、若圆的方程变为,求经过圆外一点M 的切线方程。

变式

3、已知M 为圆 内异于圆心的一点,判断直线 与圆的位置关系。

变式

4、已知M 为圆 外的一点,过M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变式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较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登高”的成功感,而且体现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综上所述,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满足以下特征

第一,统摄性。创设的问题应该是统领一节课主要知识的典型问题。

第二,趣味性。创设的问题若能生动有趣,则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

第三,可及性。跳一跳,够得到。创设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应有一种入手容易但又不太好解决的意味。

第四,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感,开放性强,解决方案多,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

第五,挑战性。问题情景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激发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接受问题的挑战。

第六,体验性。能给学生提供深刻体验,人人有所得,包括操作、探究的机会,学生能够感受、体验数学,并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走进新课堂的几点反思

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2003年8月下旬开始新课程培训到现在,我们逐步走入了新课程。我现在已完成了七年级,八年级的数学教学,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念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教学中反思得到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1)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2)教师应变知识的传播者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在学生迷路时,引导他辨明方向,在遇到困难时,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时,设计以下两组题:

议一议:

猜一猜:

(-3)×4=-12

(-3)×(-1)=_______(-3)×3=_______

(-3)×(-2)=_______(-3)×2=_______

(-3)×(-3)=_______(-3)×1=_______

(-3)×(-4)=_______(-3)×0=_______ 学生在理解到有理数的乘法意义和小学所学一样时,对议一议能较快算出,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因数减小1时,积怎样变化?从而让他们自主探索,再通过与小组的交流总结得出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缩短,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感情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无法形成。要改变这种形式,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讲,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具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在“教育储蓄”一节中,学生对储蓄容易理解,但涉及到利息,利息税却相对陌生、抽象。于是在课前,我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体验了“做数学”的过程,加强他们实践探索能力。在课上,同学们都踊跃地展开了自己的调查结果,引出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主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去询问、调查、阅读,丰富他们的课外知识;另外,一方面,也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探索“足球”是多面体;并寻找它展开图时,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猜测,再从实际操作中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快乐,有自己学习的乐趣,而不是通过听老师空洞的、抽象的讲解而了解。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叶老的这句话不难理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的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人地位。但对于小学生来讲,由于其年龄小,自学能力差的特点,使得教师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提高课堂效率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生动风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风趣的教学过程,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听课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生动的场景,风趣幽默的故事,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风趣化!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应有主持人的优雅自如的风度,要自然、大方,面带微笑,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喜欢教师,也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幻想在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

二、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与学生是有隔阂的。这种隔阂往往会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现在倡导的课堂教师应从神圣的讲台上走下来,充分融入到学生中间,消除教师与学生的隔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1、首先我们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三、依据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目标要求。教师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充分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一定的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应使学生养成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善于动脑、学会倾听的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会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学生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教学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既要提高教师授课效率又要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只有两者都得到提高,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的效果。

新课程下,我教初中数学的体会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习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第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习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习。

第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学习的方法,新课程倡导的是学生的合作与学习,有许多问题需要学生共同合来完成,我们在让学生独立的情况下,也要注意合作的重要。况且在当今社会上,有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一种合作。为此结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同时在学习时,有时也要独立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应该多看看题目,是不是漏掉了条件或是没有把条件用完就在做题,养成好的习惯学会学习。当他们做题遇到困难时问我,我首先问他们题目的意思弄清了吗?读几遍?学会从题目中找问题,而不是问老师。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从题目中回答你的。让他们学会从题目中找自己的疑问。另外重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也要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由于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认识,学习有用得数学,所以教学时就结合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来讲。如“二次函数的应用”中有关实际问题,“有一河面上有座桥的桥面是抛物线的拱形桥,桥洞离水面的最大高度为4米,跨度为10米,一艘宽4米,高3.5米的船要经过此桥,问能不能经过?”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就是学生的课堂,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潜能开发出来,教会学习的方法,提升学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要能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上好每一堂课,讲好每一道题。只有这样才能走好教改之路,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适应新形式的教学要求。

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

[ 作者:王常青等 文章来源:成长博客 点击数:

1070 更新时间:2006-8-19 9:32:35| 收藏本文 ]

字号:大 中 小】 【在线投稿】【信箱投稿(qqs18@163.com)】 【背景: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情感与态度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与态度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与态度。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呢?我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联系生活和生动有趣的情境。

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载体,一直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成功的教学在于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成为有效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地依赖教材,要看到每课的教育价值,注重个人的思考和体验,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

比如,在教学“8的认识”时,可以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整理。如创设“闯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在问题被一一解决的同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使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时,不但要赋予它一定的情境,而且要根据学生认识8的需要,丰富其内容,使学生能从听觉、视觉上感受8,初步建立数感。

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学习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很可能对要学的新知识已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先为学生提供交流和表现的机会,再帮助学生将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系统的信息进行整理和深化,最终上升发展成为数学知识。

在教学“8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0-7各数,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而且对8也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此,在引出课题之后,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你们一定已经了解了不少有关8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介绍给大家?”这样,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都希望表现自己。学生自己介绍的知识在后面的学习活动中被一一证实是正确的,于是他们会更加喜欢数学,更加愿意参加数学活动。这样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并使知识得到了内化和升华。

三、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力求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多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多于关注结果,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结合。例如,在教学8的分解和组成时,采用让学生猜测的教学方式。先利用课件演示小猴子套圈的场景,然后演示小猴子要套的这8个圈,第一个没套中,第二个套中了。这时教师再提出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的问题:“那接下来会怎么样呢?小猴子要套的这8个圈可能套中几个?没套中几个?请你们前后四个人一组,猜一猜,看你们小组一共能猜出几种情况。”

经过实践,以“猜测小猴子套圈的结果”这种独特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猜想、小组交流、动手验证等活动,学习8的分解和组成,不但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而且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在学生记忆8的分解和组成时,允许他们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让不同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得到不同的体验,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总之,知识、技能的教学与过程、方法的体验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水乳交融的。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转变教学观、学习观、评价观,做到“四个还给”和“五个注意”,即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尊严;注意倾听、注意鼓励、注意师生互激、注意引导调控、注意宽容,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程改革中要贯穿新课程理念。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思想方法。另外,教学目标要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向自主探究学习。教师的角色地位要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一、教学中师生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看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不同等级不同教材的之间的关系。国家、地方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此时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课程开发中教师还是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总之.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在改革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虽然初中数学的教学很具挑战性,只要我们教师能真正培养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学好数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几点想法是笔者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所进行的一些初步思索,还有待研究,希望广大行提出更多更好的想法,共同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发展。

第二篇: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

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

这是多年来每位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差等生和优秀生是相比较而言的。差等生通常是那些在品德或学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级中为数不多,但因经常犯错误或学习落后,给教师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品德、学习都是很差的学生,他们为数虽少,但能量不小,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和了解他们的特点,以及差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差生转化工作。

教师对差生的热爱是做好转化工作的根本。一般来说,老师对差生是不喜欢的,甚至讨厌。因此,老师和差生之间就筑起一道无形的墙。特别是教师如果从感情上对这样的学生嫌弃的话,在教育时必然是批评多,耐心说服少;责怪多,关心爱护少。这样的学生因受批评多,他本能的有一种戒心,就会加速他们向坏的方面发展。这些差生是受了病虫害的花朵;像久患重病急待医治的孩子,应当受到加倍的精心护理和治疗,对他们播下爱的种子。一般学生需要爱,差生就更需要温暖和爱。倘若受到老师的温暖、体贴和疼爱,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这种感情力量无比,这是转化差生的根本所在。

实践证明,一些差等生之所以放任自由,没有上进心,甚至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关键是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和看待问题的观点不正确,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情感上近乎完全失去信心,对学习的重要性不明了。对此,教师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下药,因人而宜,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第一、消除自卑心理。部分差等生一般有较重的自卑心理,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特别是和成绩好的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因此,教师不能歧视学生,要一视同仁,也不能因其犯错误就大发雷霆,“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听之任之,放弃不管,这样只能使他们走“下坡路”。应该让他们明白自己并不笨,不必存有心理负担,落后只是暂时的。对这些学生还要注重其自尊心的培养,让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老师的抚慰。第二、在情感上接近他们,适当运用表扬艺术。应该承认差生有上进求好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在进步的过程中往往经不住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而出现反复。教师做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要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如针对差生经常犯错误,自尊心强的特点,教师要从情感上主动接近他们给他们以关怀和爱护,认为老师对自己充分重视,并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再如,平时上课,老师有意识的让他们帮助老师拿小黑板、作业本等,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心理变化,融洽师生情感。无可否认差生最需要教师的爱,最渴望老师的信任与表扬。当他们在学习上、思想上稍有进步,教师就鼓励;作业如果有进步就批上“很有进步”等字样,下次作业就有好转。

2.发现积极因素,激励其上进。

首先,用差生自己的“闪光点”照亮其前进的道路。差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自身都有一些可贵的优点,只不过教师没有及时发现。教

师就是要尽力寻找差生身上的优点,即“闪光点”,让他们自己的优点照亮其前进的路。其次,耐心辅导差生,教差生学会学习。差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教师转变差生要在发展上下工夫,加强学法指导,教他们学会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给他们补课,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在做差生的转化工作中,除了尊重、爱护,处处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到爱的温暖外。还应借助各种形式,利用一切机会同他们交流感情:1.经常和家长谈心,了解他们的各种情况,在征求意见中交流感情。2.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施展他们的长处,让他感觉到别人对他的信任感。3.让他们给班主任写封信,谈感想,提意见,从言谈书信中交流感情。

在日常的教学中,为了提高班级的平均分,我们老师都会把很多精力放在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学生身上,而往往忽略了一些有特长的同学。这些有特长的优等生,即使教师把教学内容“滴水不漏”地传授给他,而不再给他以新的“营养”,他还是感到不满足的。久而久之,对学习兴趣减退,能力下降,就埋没了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多为这类学生“充电”,认真做好辅导工作,使这些特长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再得到提高。

继续教育培训要解决哪些问题?

我认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进修与培训,使所有教师能在原有的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方面有进一步的提高,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然而,在教师继续教育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事与愿违,表现为过于突出空洞的理念和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偏离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根本目标,导致许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出现形式主义了倾向。往往是讲者头头是到,听者津津有味,回归现实依然是涛声依旧。

再则,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没有完全适应新形势和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新理念和新课程较缺乏,陈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仍占主导地位,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把理论讲授与实践观摩、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积极热烈、生动活泼的大课堂。

继续教育的重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中小学教师收入不高,时间紧迫,却要年年报继续教育,就因为升职称要继续教育成绩。所以说,继续教育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实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落实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着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将我国建成一个学习型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让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不断接受新理念和新事物,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健全的建设人才。

目前,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与教师专业化成长还存在相脱节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单一,“填鸭式”、“满堂灌”仍占主导形式,培训者与参训者还是“讲”与“听”的关系。为此,第一要加强教师培训新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优质课程共建共享。第二要具备大量的“专业引领”,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师进行专业方面的引导和带动,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三,教学形式努力做到“新”和“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把研讨、观摩、辅导、交流、讲授等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的大“舞台”。

我们一线教师最期待,最希望看到的是,理念先进、科学实效,确实能突出老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夯实双基,培养能力在常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育逐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离教现象”主要表现在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不少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到“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局面。怎样消除学生的“离教现象”呢?我的体会是,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可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一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题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

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三、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依靠课堂加强学生思维速度、思维质量、逆向思维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提高论证能力。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途径。坚持经常的、或集中或分散地渗透一些逻辑推理的内容和知识,讲清一些最基本的、最常用的逻辑语句,如公理、定理、定义、命题、充分必要条件等,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演译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等的论证原理和推理格式,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时要做到“出言有本、推理有据”,证题时应概念明

确,思路清晰,考虑问题应周到全面。这样长期坚持的结果,使学生的论证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正确的思维方式得以逐步形成,使他们在遇到题目和考虑问题时,不盲目或急于求成,而是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使学生学习数学受益匪浅,而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语文、政治等学科中受益。这样虽然增加了一些内容,花了一些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其效果是长远的,普遍的。

四、适当增加难度,给学生一点压力。

一个人在事业的追求中,只有感受到必要的不安,主动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常有一种危机感,始终感受到有一种压力,才能促使他们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在每一次克服困难之后,他们便会感受到一种成功的乐趣,并在这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增强了自信心,求知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第三篇: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现象

2007-2008年高考命题凸出了什么 高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教育现象。是考生成长的重要转折关口,也是鼓舞高考群体和在校高中生凝聚成强大精神力量的教育核心。

重视高考文化建设,发掘和培育高考人文精神,对于教改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四两拨千斤”的功能。

人文精神——高考文化建设的核心,对于德育教育,提升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和高考成绩,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与提升高考成绩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新课标的突出要求,不被重视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学分却占到了高中三年总必修学分的1/5,如此高额学分(大大超过数、理、化3门课程总学分),与高考究竟是什么关系?

(一)2008年广东卷作文“不”

“不”指什么,那些情况下不轻易说“不”。综合实践活动使切入口变小,紧扣题目。人们不相信多喝碳酸饮料发胖。这不,综合实践活动,用寻常饲料和碳酸饮料喂养的金鱼,前者只长0.2克,后者“疯长”26克。数字面前,人们改变了那个“不”字。

(二)2008年上海卷作文“他们”

通过关心农民工弱势群体的利他行为活动。很快产生了话题:题目是“我”,演化为“我与他们”的关系。而一个“们”字,则点出了群体要求。„„实现了用“原生态语言”写作。

(三)2008年浙江卷作文“触摸都市”/“感受乡村”

多数考生笔下都市生活是邻里冷漠,求学艰辛、逛街惬意„„乡村生活则是:摸鱼虾、扑萤火、捉知了„„但是综合实践活动参与城市循环水洗车调查者,都提出了城市循环水洗车缘何雷声大雨点小?乡村调查者则提出了为什么偏僻山区电灯不亮、眼保健操少的中学生戴眼镜者很少很少?原来是经常吃了刚从地里出土的青菜。前者考分多在42-47分之间,后者54分以上①。说明后者善于挖掘生活细节中蕴藏着的“金子”。① 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组《浙江省2008年高考语文命题思路》和阅卷教师提供的一些数据。

(四)2008年天津卷作文“好奇心”

对自家里鸡蛋容易变坏,处于好奇心,将冰箱里鸡蛋竖放,大头朝上并包裹一层透气性较好的卫生纸,可延长保鲜30天以上。生活具体话题,为学生点亮了一盏心灯。说明“好奇心”欲得“高分”,必须写出好奇心对人的影响。

(五)2008年福建卷作文“甜”

大意:一人买了瓶果汁,说“喜欢甜的”。一人买了杯咖啡,说“喜欢又苦又甜”。一人买了矿泉水,说“喜欢淡淡的矿泉水”。综合实践创新发散思维活动,很快抓住话题“青少年喜甜、中年又苦又甜,老年平平淡淡”。

(六)2007年与社会活动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1题遭遇森林火灾时正确应对方式

2.2题北方冷空气入侵时的气候变化

3.政治41题广东省人均GDP、单位GDP变动的经济学常识

4.生物20题色盲

5.生物21题鼻咽癌

6.生物40题甘蔗发酵生产燃料酒精工艺

(七)2007年与科学实验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物理13题突出物理实验过程的体验试验

2.化学23题突出对物质分离、检验实验技能和对常用仪器主要用途的了解

3.生物34题突出试题所提供的实验报告

(八)2007年与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命题(广东卷)

1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

2.数学理科6题、文科第七题的物流调配

3.历史10题提供反应西餐传入上海的诗歌

二、新考试观给了我们什么

命题者脱离教材从课程资源中寻找命题素材,是新的课程观反应到高考试题中的观念变革的核心。

(一)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广东历史3题涉及到新出土的封泥,印证秦朝郡、县的历史

2、山东历史9题展示了明代服饰、第11题提供了白居易诗歌

3、宁夏历史31题提供了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4、海南历史1、3、5题分别提供了甲骨文、出土胡俑、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丝织品图片

5、广东政治全卷41小题,有40小题选取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的情景作为试题背景材料。

(二)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素材

1、山东英语阅读理解题中,有涉及环境保护、手机短信报警„„

2、山东理综涉及奥运会题材,小球滑行轨道是2008的字样,请算出小球加速度

3、湖南作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诗人韩愈),有人误认为是多与少的关系,所以提到了小草精神,而忘记距离带来视觉感官变化,与“草独”、“草众”无关。

(三)2007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广东历史21题判断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人遇到的事情

2、山东历史15题判断英国人在乾隆二十五年来到中国时经历的事情

3、宁夏历史33题想象俄国十月革命中攻克冬宫场景

4、海南历史10题想象为何听莫扎特与听贝多芬的观众场面不一样

5、广东物理题想象电子快门、传感器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6、广东语文现代阅读《创新与想象》文段,想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四)2008年呈现中学师生未接触过新情境

1、山东文综历史15题一个英国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中国经历的事情(机户、机工工资纠纷街门打官司)

2、宁夏作文“小鸟放生”与全国卷II“海龟与老鹰”

(五)2007年试题呈现为“理解而学”

1、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反映了„„”(广东1、8、9、17、19;山东10、11;海南7题等)

2、题干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表明了„„”(广东12、23;海南2、4、22题等)

3、多视角回答(广东

28、山东

27、海南33题)允许从“是”、“不是”、“既

是又不是”三方面回答

三、试题素材时代感强并坚持能力立意

(一)2008年四川作文“坚强”

(二)2007年广东化学1题铋的医药应用;26题生物无机材料羟基磷灰石Ca5(Po4)3OH;27题治疗矽肺病的药物“克矽平”

(三)2007年广东数学6道解答题考查数学思维方法;理科7题、理科6题,综合了算法、框图知识、推理论证和数据处理能力

(四)广东语文22题采用北京奥运会标志为素材

(五)广东地理全卷共各类图25幅,表5个,含区域分布、统计、示意、地形、气温等图;36题青藏铁路通车问题

(六)科学与人文统一,广东23题采用有关“粤剧”的内容,地方彩色、传统文化特色

(七)政治37题以漫画作为简答题背景材料

(八)政治23、25、26、34题,以格言、诗歌、寓言等方式揭示哲学道理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1、广东地理33题用世界经济界流行的“金砖四国(BRIC)”从全球视角了解世界主要各国

2、政治试题涉及商品房价、新农村建设、城乡收入差距、中国加入WTO、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五、反思

纵观以上高考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在教育教与学中找到了原点。

(一)、初、高中数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教材开始就是几何、映射、函数及逻辑关系等,概念多而抽象,符号多、定义、定理严格,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特点。如果从函数定义(衔接点)出发结合初中所学函数回顾,再运用映射观念给函数以新解。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在知识导入上,实例和已知引入;难点上从学生理解出发。如渗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直线和平面垂直及直线与圆相切。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一个极限现象。耸立的原始森里是直的,满

月是圆的,蜂巢结构是多面体,向日葵种子按对称螺线排列等将会在衔接期提升同学们的兴趣。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问题

初中物理所用数学知识少而简单,学生数学能力缺乏和数学教学滞后形成高一物理“台阶”。高中所学重力、摩擦力、力的图示、二力平衡等在初中是肤浅的学习。物理中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平衡等则是“间断点”。所以衔接期要控制这些难度。

(三)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问题

高一学生学习化学遇到的挫折多,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的挫折心理素质,采取“起点低、梯度小、分层次、多训练“的方法很重要,如氧化还原反应,可利用初中学过的具体化学反应,化合价的变化等,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定义。

(四)缺乏对高考命题的研究

主要表现在缺乏用生活生产实践创设新情境,体现与STSE(科、技、社、环)密切联系不够。例如,2007年化学9题细菌燃料电池、12题青铜防锈、25题煅烧黄铁矿尾气吸收等。

第四篇: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于处理这种事情,首先要看这个学生迟到是偶然还是经常。如果是偶然的,可采取暗示或正面教育。如果是经常的,则要帮他分析原因。原因很多,有学生本身的,也有学校的制度和老师的要求造成的,还有其他学生影响造成的。等等。这种情况教师则重调查或了解情况再做处理。其次,要看这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平时表现好的或差的,处理的方法就不一样。

第五篇: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性存在

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性存在。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指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正确的文化导向、良好的文化机制与氛围以及突出的文化成果和较强的文化辐射力。学校在构建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培育美好情感、涵养人文精神、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保障每一师生在一个融先进文化和人文关怀为一体的环境下健康成长,而这一切都与阅读密不可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一所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校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有人说,阅读不是每天直接给你东西,它在你的性格里,它在你的举止里,它在你的谈吐中,它在你的词语里。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与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人文性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所在。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人们对学校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人文情结,视之为留守人文精神的神圣殿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认同的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和异化。21 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实践证明,书香校园创建过程中切实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背景,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夯实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进了德育和情感的发育,促进了文化的自觉认同。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润物无声中,“真”的追求、“美”的诉求、“善”的表达,浸润着校园,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在和谐的传达中,也不经意地诠释了学校文化的内涵。

鉴于上述认识,学校近年来着眼内涵发展,以构建书香校园为突破口,通过实施“立体化阅读”策略,奠定了学生的学业基础,提升了师生的人文精神素养,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一、通过“经典诵读”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责,通过传承文化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至关重要。目前,不少学生缺乏理想、缺乏责任感、特别是对祖国的民族文化、历史地理、传统美德知之甚少,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普遍不高。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和最优秀的精神财富;是成人之本,民族之魂,定国之基。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流传下来的诸多经典作品,是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精神得以弘扬的深厚土壤;其精华历久弥新,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光彩。学习传统文化典籍能够使师生更加了解、热爱中华民族,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使其思维、思想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和哲理性。传统文化大都是文、史、哲的统一,其中很多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启发人们用哲学方法思考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同时还可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行。此外,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正如一个国学大师所说:“一个民族数千年文化,精华不过几本经典而已,节选出的数百短篇作代表,单字在其中,文法在其中,文艺在其中,思想在其中。以此立下根基,则无书不可读,无理不可通,此乃执简御繁之道。”为此,引导学生熟悉民族传统文化,热爱民族文化,继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就成为学校教育的要务,也是丰富学校文化内涵的必然过程。

为使学生在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与各路大师在一起,踩在伟人的肩膀上,开启智慧,奠定一生高远的见识和优美的人格,实验小学自2003 年以来,不断完善和丰富校本国学课程。国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国学启蒙和经典诵读,教学通过每周固定一节课课时和每日晨间诵读来实现。国学启蒙的主要内容是经典名篇的赏析,历史名人故事,山东地方的历史名人与名作等,融故事性、欣赏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为学生喜闻乐见。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经典,中华古代经典主要篇目是《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孝经》《百家姓》《论语》《大学》《中庸》,唐诗200 首,宋词二十首,曲赋二十篇;下学年,学校还将在中高年级增加英文原版的经典篇目,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雪莱·十四行诗》《理想国》等。另外,学校在选材上注意了选取确属“经典”的精华部分,剔除了不适合现代社会、与科学民主精神违背的内容,在传承古代优秀文化的同时,注意与时代接轨,使文化传承充分重视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学校通过常年坚持“四个一”活动,保障诵读活动形成常规,取得实效:每天晨间诵读一次,时间在20 分钟以上,采用教师带领下的集体诵读方式进行;每周背诵一首古诗;每月学校在各班用集体背诵的方式测查一次,为减轻学生的负担,测查不采用答卷形式,也不采用逐一过关的形式,允许个别孩子有差异。测查看三个要点:一听集体诵读的流畅度,二看集体诵读的神韵,三查识字情况。每学期在读书节上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和成果汇报活动。为使诵读活动生动活泼有气氛,班级背诵活动经常采用“拍手歌”“换词唱经典”“小小擂台赛”“师生对诗”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增强诵读的趣味性与实效性。鉴于经典诵读篇目的流畅性和韵律感,便于无意识记,学校每日在大课间和学生到校过程插播优美的配乐诵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大量的经典篇目。如:把经典诵读的内容配上富有韵律感和现代感的音乐,变成课间操的伴奏曲,让学生在手舞足蹈的同时学习经典。把图书摆在教室的角落,让读书成为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在对所读经典熟读后,结合其他形式,进一步拓展、感悟、领会。如:把诵读内容编成有韵律的配乐诵读,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各班级还独创了许多方式,让学生在“书、写、画、摄、讲、演”等活动中提升了诵读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程度往往不取决于口语中的字词水平,而取决于扮演生僻字角色的大量书面文字。学校的实践证明,通过拼音大字本的经典诵读,学生无意识地提前识字,早期阅读程度大大提高,轻松克服了课堂语文生字词的教学障碍。最为明显的是低年级,在诵读完《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后,识字量就达到四千字,相当可观,这是每学期一本教材的传统语文教学所不可比拟的。经典诵读的效果表明,诵读大大增大了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二、通过“持续默读”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终身学习是现代人超越传统人的被动生存状态而提升生命质量、改善生活水平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为此,学校的教学目标就应该是培养终身的阅读者,即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然坚持学习的人。传统观点中,教师认为阅读是课内语文教学的补充,家长认为学好课本才是最重要的。对语文之外如情感的发育、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背景的拓宽、文化的自觉认同等方面的作用的认识还不够。

我们认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几乎每一科每一课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学生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才能读懂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如果阅读能力低下,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由于学校课程的每一项内容几乎都根植于阅读,因此,阅读是所有问题与解决方案的核心。也可以说,阅读是今日校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要素。默读是一种最实用、最有价值的读书方法。比朗读要快得多,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为此,实验小学通过“持续默读”工程实现了师生的人文精神陶冶、阅读习惯养成、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提升。

第一,学校提供条件、创设氛围。大量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图书,全天开放多个阅览室,建设了电子阅览室,班级建立了图书角,倡导了班级图书漂流活动,使全体师生时时有书读,处处可读书,最大限度地提供读书方便和激发读书热情。

第二,开设了读写大课。每周两节,精选篇目,分类规范、分层推荐,教学生会选书,会读书,印发读书笔记,记录读书感悟,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读写课的主要内容为:教材中的经典诗文和现代美文为阅读重点;结合写作的名篇赏析;国内外优秀的图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参考新课程标准推荐的读书目录给学生选择不同的图书,包括中国的传统经典和名著,以学生现代生活的时代为主题的优秀健康读本,适合学生阅读的具有较高内涵的经典外国名著。

第三,开展每日的持续默读活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的后20 分钟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持续默读”时间,这一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进行自由阅读。学校要求教师陪着学生一起阅读,做学生的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学生,调节读书氛围,培养读书习惯。共同持续默读时间没有任务性阅读,没有指定书目,大人读大人喜欢看的有益书籍,孩子读孩子喜欢看的健康书籍。教师学生的书籍当中不忽略报刊杂志,不歧视好的漫画书,充分凸显阅读自由,彰显阅读个性,让师生体验个性化自由阅读的精神愉悦和兴趣。持续默读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增进同伴间读书情况的了解,相互影响、分享、交流、共享,便于持续恒久地保持阅读热情和通过环境不断提高阅读品位。更有意义的是,这会使学生把持续默读时间没有读完的书作为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接着读,细细品,产生了可贵的后效性,大大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据调查和测验显示,持续默读中,由于阅读去除了功利性,倡导回归阅读本真,倡导阅读的自由性和个性化,因此,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在阅读行为中自然地体现出了不同的阅读特点。低年级学生以童话、军事、浅显的科普科学读物为主,偏爱形象生动、故事性强、童真童趣、绘本类图书。低年级男孩子偏爱自然科学内容,如动物世界、恐龙系列、军事等方面的书籍。《译林》和《夏洛的网》一类流行书目更为低年级儿童喜爱。三四年级的学生以小说、绘本、科普、童话、报刊、作文赏析、科幻类图书为主,五年级的学生则以儿童文学、中外名著、人文历史、百科知识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开始热爱读书、以读书为乐趣,表现出明显的阅读理性。男孩子喜欢科普类、探险类如《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等,女孩子喜欢读儿童文学、童话、《感动人心的100 个故事》等。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内容呈现出与年龄特点相适应的特点,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内容由浅显到深刻,阅读视野由狭窄到逐渐宏阔,阅读的品味逐渐提高。通过常年坚持的持续默读活动,学生读书速度大大提高,读书量大大增加,三年级以上学生由每学期平均读2.2 本课外 书增加到人均15.8 本,有的同学每学期读大约近50 本书。

持续默读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其学科理解力,有效提高了学习力和学业成绩。学校在轻松的不断减负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了功利性和人文性的有益结合。童蒙养正,书润童年。为使阅读过程充满活力,学校积极创设氛围,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学校每学期都要常规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读书于活动,以活动引领读书。讲:每日语文课上的阅读、交流、口语交际;背:古诗,佳句,格言;写:手抄小报。赛:征文比赛,快速阅读、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展:摘抄展、优秀笔记展、剪贴本、获奖展。画:诗配画;演:在读书节、艺术节上,演童话剧、课本剧等。此外,学校还通过阅读足迹记录册、阅读晋级等形式,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选阅读之星。通过对群体读书质量、读书氛围和读书活动的评价来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校的责任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师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正是在这种亲近文化、亲近书本的过程中,学校得到了良性发展。阅读滋润了师生的底气,阅读给予了师生灵气,阅读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三、通过“亲子阅读”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由美国知名专家组成的阅读委员会耗时两年,成就了美国25 年来最重要最具“常识性”的教育文献《成为阅读大国》。其主要研究成果中,有两项简单的论述很震撼人心。一是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二是证据显示,朗读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上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各个家庭和各个年级进行。朗读过程中需要发音器官的配合,并通过声音和语气、语调等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对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有一定作用。给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拓宽知识背景,增进理解力,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专家认为:朗读是唯一的且最重要的活动。其比成绩单、家庭作业、评估表等更重要,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手段。不需要高文凭,就可以得心应手。事实证明,如果背景知识匮乏,或错误,即使你阅读到新的信息,也没用。就读书来说,对背景知识了解越少,读得就越慢。研究证明,人的阅读能力、理解力与听力在不同的年龄段和受教育水平下程度不同,八年级以上阅读力和听力才趋近相同。比如,一个六岁孩子可以听懂6000 个词的故事,但却看不懂一本300 字的书。故在小学段,仍需要大量高程度的词汇入耳入脑,提高词汇储备。因此,成人的朗读就十分重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孩子在家的时间是在学校时间的6 倍,说明家长必须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基于家庭的亲子阅读就显得十分重要。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夫人芭芭拉的一套祖传的教育秘诀就是家庭朗读活动。有足够的材料证明,给孩子读书是一个融洽亲子关系、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提升儿童思维情感品质的有效途径。

为发挥学校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凝聚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推进学校的文化构建,为寻求家长认同和支持,实验小学提出通过“立体化阅读活动”拓展、开放、延伸到家庭的策略,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因此,学校费了较大的力气推进家庭亲子阅读和朗读活动。在推进过程中,我们确定了家庭亲子阅读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高年级的学生需要听家长朗读吗?二是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较为丰富的家庭藏书?三是每个家庭的亲子阅读能坚持多久?

围绕上述问题,学校通过高频次的专题讲座、专题辅导、发放专门资料和开展主题沙龙等系列互动性活动,来解决家长的观念和认识问题。互动主题有很多,如《孩子的书架,家庭精神的宝藏》《孩子今年要读哪些书》《五年级的学生需要家长朗读吗》《亲子阅读怎样进行》《假期指导孩子阅读的妙招》,由于内容和方法得当,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调研结果表明,学校94%的家庭都积极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这些家长每天都能够抽出10分钟以上的时间为孩子朗读,和孩子共同阅读。每个家庭的藏书量都在逐年增加,一二年级家庭藏书量有1/3 的学生能够达到200 本以上,四年级学生藏书量不少超过500 本,三至五年级学生平均藏书量达到400本左右。大多家庭都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少数家庭能够有意识的培养整个家庭的阅读习惯。假期阅读是学校家庭作业中的重要内容,假后的读书晋级各年级都有详细标准。通过口头提问、家庭调查、家长评价、读书足迹追踪、读书会上的交流情况,分别从读书数量、读书质量、读书习惯、经典背诵、古诗积累、习作运用、词句积累等方面进行考查,为学生晋级,借以激励学生,引发更为持续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行为。

有人说,阅读不是每天直接给你东西,它在你的性格里,它在你的举止里,它在你的谈吐中,它在你的词语里。阅读那些经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与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在这同时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课堂上和别的书里难以如此生动和有趣地看见的。慢慢地,慢慢地,这阅读就使你有了格调,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实践证明,“立体阅读”策略的实施切实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背景,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夯实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进了德育和情感的发育,促进了文化的自觉认同。阅读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润物无声中,“真”的追求、“美”的诉求、“善”的表达,浸润着校园,延伸到家庭和社会,在和谐的传达中,也不经意地诠释了学校文化的内涵。人文性是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所在。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人们对学校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人文情结,视之为留守人文精神的神圣殿堂。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认同的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和异化。21 世纪的中国有没有希望,关键是新的人文精神的再造。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

实验小学的“立体化阅读”策略,旨在统筹多种方式、多种资源、多种空间、多种内容,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旨在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人文精神支柱,提升综合素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幸福奠基。

下载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差生是在教学中必然存在的一种现象[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汨罗市白塘中学杨中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基础课程的物理教学如何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化,充分调动后进生学习物......

    教学是一种缺憾

    教学是一种缺憾 ——《十五从军征》教学案例谈 当我们的教研活动进行到今天的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感动于大家一学期对我工作的支持,感动于大家对教学事业的追求,我是......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在中小学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

    请结合专题所讲述内容,分析个人职业倦怠的现状、主要原因以及最有可能采用的调节策略 通过本次国培学习,在听了马红宇教师讲的小学英语教师调节策略的讲座,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存在概要

    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存在 汉阴黄冈创新学校 初二(2 杨世林 当我们看见小草翠绿, 树影婆娑; 听见虫鸟鸣叫, 天籁之音; 闻道清新空气, 百草芳香时, 我们会感到万物欣欣向荣, 世界......

    差生是差异中的错误定位

    差生是差异中的错误定位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这是由于他们的品行、智力、个性心理差异所决定的。如果班主任把这种差异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定为“......

    我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浪费现象

    我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浪费现象 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在对节约主体的认识上,人们往往忽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农业生产中诸如土地、灌溉用水、化肥、......

    在教学中如何转变差生摘要(共五篇)

    在教学中如何转变差生摘要:要转变差生,需要每一位教师有耐心、爱心、信心、慧心。教师要始终保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态度。要转化差生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是立刻可以转化的......

    如何理性分析高中教学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

    如何理性分析高中教学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 梁凯 (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03班,陕西 汉中 723000) 指导教师:向达 【摘要】当前高中学校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