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我国学习与生活。这使得高校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迎来了全新的使命和挑战。本文从自己学校的角度分析留学生管理工作上的问题与现状,并对学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管理,问题,对策
近五年来,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并将呈现跨越式增长,我校国际教育学院自2009年成立到2013年,仅四年时间,在校留学生人数从13人迅速增加到近300人,大多来自南亚和非洲地区,留学生的生源地也从原来的3个国家扩展到现在的20多个国家。如此快速增长的留学生数量、条件较差的留学生公寓、留学生管理人员的严重紧缺、校内涉及留学生管理的各部门协调不到位等现状成为我校现阶段留学生管理方面的重大瓶颈,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可能影响留学生正常教学、严重影响我校的国际、影响今后留学生生源和学校整体发展。因此通过研究我校留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使管理者甚至全校师生认识到加强留学生管理的重要性,为提高我校办学层次、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化大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通过对我校的个案研究,能够为辽宁省内甚至省外高校留学生管理者提供一定参考和思路。
一、我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留学生招生管理现状:(1)招生规模不够,学生种类单一,虽然留学生数量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我校留学生总数相对较少,在省内高校中排名中等,办学层次较低。目前我校留学生教育的层次在逐步提高,由单纯的语言学习扩大到了涉及工科,经济,管理等学科门类。现在我校留学生学历生占据我校留学生数量的主体,尤其是英文授课的本科学历生。而政府奖学金的数量甚少。(2)招生渠道过窄,生源质量不高。目前,我校留学生招生工作还是以互相介绍,留学代理机构主动联系我们,留学生互相介绍等被动形式为主,流于形式,实效性差。这种招生模式过于狭窄,加之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招生生源地过于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国家(加纳、喀麦隆、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几个国家)。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质量与我国相比有一定差距,导致留学生生源质量不理想。
留学生招生工作是一种在一定程度上要把国际学生视为商品,海外国家和地区视为市场的一种市场行为。谁想占有市场,谁想拥有市场占有率,就要有先期投入,加大广告宣传,先入为主,但我校在此方面的投入显然不够。
2.留学生教学管理现状:(1)英语授课教师英语教学水平总体不高,教学质量亟待改善。课堂教学是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的主要途径,所以课堂教学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水平才能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留学生数量近几年成倍的增长,而我校的留学生大部分是学习土木、石油、化工等理工科的学历生,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学历生英语授课教师严重不足,使得我们不得不到校外去聘请能用英文教授专业课的老师来我校教学,这也是几乎所有高校都面临的问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齐,那么教学质量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中外教育模式存在差异,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在国外的学生,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已经习惯在本国自由轻松的课堂环境,不管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回答问题都是相对自由和轻松的,这样就会和中国传统的、严肃、严谨、认真的课堂环境互相抵触,不乏部分学生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聊、没有激情,长久下去就会失去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来我校学习的学生大都是零起点的学生,非洲和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和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起来难度也不一样,往往到学期末,日韩国家的学生进步更大。
(3)汉语授课学生在学校的其他学院学习,缺乏管理和沟通。对于我院用汉语授课的学生,他们会插班到学校各个学院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其他学院并没有真正把这些学生当做他们自己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籍还由国际教育学院管理,两个学院缺乏较好的沟通,使得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3、留学生日常管理现状:(1)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尤其缺少中英文对照的《留学生管理手册》等。规章制度缺失给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学校大部分留学生都是中文零起点的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光靠老师去说了解的并不完全,也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字材料,他们执行起来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科学有效的管理是需要在没有语言障碍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的。
(2)留学生公寓属于单元式住宿,十分不便于管理,存在安全隐患。留学生的住宿问题一直是长久以来的各大高校的重中之重。留学生本来就喜爱聚会,对于我校单元式的住宿,这样更不方便于统一的管理,给老师的检查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留学生也不会遵照学校对于集体宿舍的规章制度来执行,容易带来外校人员,加上经常组织派对,又或者宗教信仰者组织一些宗教活动,很容易引起喝酒闹事等事件的发生。在卫生方面也是问题。
(3)对于留学生缺乏心理辅导及沟通,有可能造成心理困惑或突发事件发生。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本来就会有各种不适应。一是语言上的不适应,汉语是历史悠久的表意文字,数量大、结构变化多,难写难记难认,这无疑给众多的来华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学习障碍,加上我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地的方言众多,这都影响到了留学生日常交流和学习兴趣,使他们无法充分融入中国,从而导致不愿与外界交流、自闭等问题。二是由于缺乏沟通导致的心理不适应,因为语言不通和对异国的陌生感,再加上思乡之情,留学生往往会因此把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世界而不愿意与人交流。缺乏与同学、老师和环境的良好沟通,留学生会对周围的人、物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甚至焦虑的意识,他们会怀疑自己,怀疑来华学习的意义,怀疑自己有无能力胜任学习,周围的老师同学是否真诚的对待自己,日积月累,埋怨和误解也会产生,留学生会因为小事产生怨恨和敌意,歪曲误解中国文化,最后甚至危害到自身和他人。(4)留学生课余生活较为单一。留学生在中国,因为语言文化地域环境等各种的差异,不能很好的融入在中国的文化中,所以他们较少参加学校的社团,或是各类聚会,由于课余生活的单一,他们很容易形成小集体,或是自己去酒吧玩乐,给我院留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经常会有打架闹事等状况发生。
二、我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综上所述的三大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从留学生的招生,教学和日常管理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我们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以加强留学生的管理工作。
1、从招生方面来说,我们要以“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的原则,进行招生。
首先,我们要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招生的渠道,必须调动学校内部一切积极因素。例如拓展海外合作办学点,利用校级交流项目招收来华留学生;建立完善留学生招生网站,利用媒体特点进行招生宣传;利用学校人员出国,出访的机会,进行他国实地招生宣传;此外,校长出访建议安排演讲,做隐性招生宣传;广泛联系国外校友,本校外籍教师帮助招生,保持与本校毕业生的联系,拓宽个兄弟院校无竞争性资源共享等等。其次,发挥地区优势,把握我校自身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招生宣传工作,遵循国家大方针大政策,制定适合学校的招生政策,如我校的石油工程专业就被许多有石油矿藏,但是处于开发阶段的国家的学生所热衷;加强英文精品课建设,发挥点线面的作用,以一门带动一科,以一科带动全校。再次,要重视所在市的政府部门的桥梁作用,以便建立招生渠道。通过所在市的外经委,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招收外商及其家属子女学习汉语。此外,要加强奖学金生的引领作用,开设短期项目,吸引长期学生,学校可以开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短期项目,如针灸,药膳,太极,气功等,先吸引留学生来到中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保证留学生的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留学生的质量。培养复合型,全面发展的来华留学生,全面控制语言生的规模,提高学历生的质量。
2、从教学管理上,其一,想要促进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水平,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需要做的是规范,完善留学生任课教师的聘用制度,挑选高素质的教师,每学期由我校组织学生进行考评,优胜劣汰,评教,结果好的老师留下,结果不好的可以给一段时间的观察期如果业务水平有提高,可以继续留用,反之,高校有权解除聘用合同。对留学生教育要做到“不应付、不凑合”。还可以根据我校的自身条件,聘请专家学者为对外汉语教师做讲座,高校教师之间建议互通有无,不要只守着自己的学校,应走出校门,到兄弟院校去听课,听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等等。组织教师分批培训,尤其是英语授课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尽快提高专业课教师英语水平,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其二,前文提到留学生在本国的课堂教学所处环境较自由、轻松与我国传统的严肃、认真的课堂环境相矛盾。在这点上,我院的教师们也可结合国外的授课方式,研究出适合外国留学生的教学模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Oberg在1960年曾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shock)的概念,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不适。留学生群体较为特殊,他们只身一人来中国一切都是陌生的,难免心里会有落差,情绪会低落,也会比较敏感,心理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与留学生关系最紧密、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教授知识的同时人文关怀不能缺失,情感教学要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在留学生教育中体现情感教学呢?对外汉语教师应多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调动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疏导和排除消极的心理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样对提高教学质量会有显著的作用。针对零起点的学生不要将所有国家混合编班,在分班时要考虑到他们的国籍,按地域可分两种零起点的班级,根据学生诉求不同安排适合学生的课程内容。对于有特殊需求的留学生,比如在中国很多年,口语不错,但是汉字又不认识,或者类似这种听说读写不在同一水平的留学生,在做教务工作时可以做课程维护,将学生的听说读写分别放进合适他的班级里去,这样有助于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人性化的管理是如今高校留学生管理所需要的形式。其三,针对汉语授课的学生,首先充分发挥他们在语言上的优势,尽量让他们帮助在语言学习上的困难的留学生,最好形成一帮一,或者一帮几的学习模式,促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的适应中国的环境。其次,要充分调动其他学院做好留学生管理的积极性,召开学院留学生教学联席会议,要提高整个学校留学生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各学院要将这些留学生完全当作自己学院学生进行管理,建立起一套严格的考勤和考核制度,改善懒散的学习态度。
3、在留学生的日常管理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
转变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刚柔并济,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严格的管理制度,是规范留学生工作的前提,是建立良好学习生活管理规章制度的保证。制度是刚性管理的主要体现,是柔性管理的前提和保障,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使用监督、惩罚等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管理是必要的。但是“人本主义”要求我们高校留学生工作者不仅仅是一个管理者的角色,更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者。我们要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爱护人的成长、关心人的生活,应用到留学生管理工作上,就要求我们转变以往以物质优先为主的管理思想,将重心转向留学生群体,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我们不仅要从管理者自身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同时还要从被管理者(即留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双向的视角或换位思考的方法,研究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管理。要转变管理工作理念,首先要提升管理工作者的素质。除了最基本的解决语言问题外,还应定期安排留学生管理专业人员出国进修,定期为留学生管理人员举办诸如外语、国际法、外管法、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和法律培训班,提高留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针对我院没有英文版本的留学生管理制度的手册的问题,应该选拔优秀的英语老师组织翻译和校对,让留学生能更全面更具体更准确的理解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也是我院进行所有管理工作的大前提。
(2)针对我校留学生的公寓问题,首先还是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后勤集团和保卫处为辅,构建三位一体的留学生公寓综合管理体系平台,三个部门保证密切联系,理清责任,发挥合力,共同把留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做好。其次留学生管理部门与保卫处联手,严厉杜绝公寓内的安全隐患,提高留学生安全意识。对于留学生的暂时不理解,管理部门要耐心,说服教育,使其适应目前学校公寓现状,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为留学生提供良好服务,营造和谐公寓氛围。再者,留学生管理部门定期对留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在尊重留学生不同宗教信仰的同时,淡化其宗教意识,维护校园的稳定。由管理部门定期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他们爱护公寓的公共设施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营造一个安静、卫生的生活环境。严厉奖惩制度,对表现好的宿舍由管理部门给予奖励,对表现差的宿舍给予惩罚措施。在留学生内部成立班委会,由留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后勤集团和保卫处定期召开留学生代表座谈会,充分给学生机会反应公寓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我校可以适当对留学生加大投资力度,满足留学生的饮食需求。综上所述,留学生的公寓管理需要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以及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为了提高我校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公寓管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留学生管理部门人员和公寓服务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不断加强留学生公寓管理的理论研究,为创造和谐的留学生公寓不懈探索。(3)加强文化差异上的包容,促进文化交流。从上文提出的问题和现状我们不难知道,留学生来到一个陌生国度,语言上心理上都面临巨大的不适应,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的氛围中,积极结交中国的朋友,消除留学生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国文明的灿烂和博大精深。其次,在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中,文化习俗上的差异总是存在的,但它们必定有共同的交集,有着为各种文化所认同的道德标准。自古以来,中西文化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实践却是两者之间共同的主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寻找并抓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点,对留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我们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尊重、包容、换位思考一直是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强调的重点。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留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标准方面有时会与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甚至产生矛盾、冲突,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多站在留学生的角度考虑,努力习惯那些我们还不习惯的处事方式,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背弃自己的原则。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同时具有坚定的立场与处事方式灵活性的基本素质,做到学习上严格要去,认真帮助;文化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认真管理,适当帮助。最后我们应该加强留学生与我们的沟通交流,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机构,聘请有经验的跨文化心理咨询师,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留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定期为留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及时疏导和排除心理问题。
(4)安排、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感化教育,为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搞好课堂教学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把课堂教学和参观、旅游、文体等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从书本上学,而且在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学,在实践中运用。比如看杂技、欣赏京剧,学习书法、游览名胜古迹等等,这些活动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还可以丰富语言班的活动内容,满足学术等方面的需求。对比较内向的学生,我们创造条件,请来学院的中国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对子,有任何困难留学生都可以寻求到及时的帮助。同时我们要求学生间交流也尽量用中文,帮助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语言环境,使留学生更轻松的掌握我们的文化,适应我们的习惯。营造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留学生真诚的理解、关怀与信任,又起到了对留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化教育,对留学生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来华的留学生会越来越多,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也会越来越艰巨。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衡量高校国际化标准的基本要素。本文是就我校的留学生管理上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希望在完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上起到一定作用,从而有效推动留学生规模不断壮大。我们必须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从一点一滴做起,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全面提高留学生管理的师资力量、管理能力、设施设备,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国际性综合性大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苏东 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1(2)【2】刘辉 间性文化观中的留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5(7)【3】阎升光,王卓 以人为本,加强留学生管理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 2012(6)【4】付萍,马翠翠 留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 2013(2)【5】黄彩云,潘倩 我国高校中留学生管理问题及其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13(4)【6】Oberg K.Cultural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7】卓娅.安尼瓦尔 浅谈高校留学生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 2011(10)【8】季乐 细微处见态度——谈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J].内蒙古财经学院报 2008(3)
第二篇: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维刘谊高永百合摘要: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但由于异国的文化、生活以及经济等与我国的差异,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转变观念,加强和改善外国留学生管理工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外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是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工作,与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等工作的关系密切,是我国外交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整盘棋中不可或缺少的内容。如何从深层次的文化因素去思考,从跨文化的角度去实施,对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留学生教育管理思考
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留学生教育同样遵循普通教育的基本规律,但由于教育对象来自异国他乡,因此留学生教育也有不同性及特殊性。因为首先它是一种跨国教育,教育对象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招生、就业等方面要面对国际市场,这必然要求在教育衔接和教学安排上要适应跨国性的需要。其次,它是一种跨文化教育。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必然有着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这势必要求在教育中求同存异,以促进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我们从实际的工作中探讨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留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
1.异国文化冲突导致矛盾产生
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熟悉的文化环境到另一陌生的文化环境生活、学习、工作而引起的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碰撞。由于来华留学生的本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留学生之间文化冲突的客观存在,加上语言的障碍,给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外国留学生中,不同宗教信仰、种族之间的文化碰撞难以避免,中外学生之间和留学生与管理部门、社会人员之间的摩擦也偶有发生。特别是在理解、执行学校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外国留学生会很自然地运用本民族惯有的思维模式去认识、理解外来信息,在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或者理解上的错位,导致矛盾的产生。
2.留学生教育管理不够规范科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来华留学生数量日益增多,无论从国别,地区,数量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高校在留学生的管理制度上并没有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完善,有的甚至一直沿用过去的管理经验和措施,致使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也不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从跨文化角度帮助留学生尽快了解适应中国文化生活
1.正确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在留学生管理过程中,了解特定文化背景对人的思维倾向和行为的影响,针对不同的民族特点,总结出有规律的经验,摸准脉搏,找出症结,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类文化冲突现象,是我们实施教育管理的重要方法。笔者所在学校有不少印度尼泊尔学生,在与他们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的肢体语言中轻轻摇头是表示“是”、“好的”这样的意思而并非否定。所以管理者与学生需要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双方能够较准确的认知和理解文化差异所在,并通过不断调整各自的视角去理解,适应对方,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文化交流
对初来华者,业余活动对留学生顺利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新环境作用很大;因此
要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积极参加运动会、艺术节、班会、学生会和团委等组织的各种学习经验交流会、小型学术会,小发明活动及演唱会、演讲会、歌舞、书法、绘画等比赛活动。比如“汉语角”,给留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平台,同时也促进他们与中国学生交流,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根据留学生爱好、特长,介绍、推荐他们参加学校大学生的各种业余爱好社团组织,以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与氛围。
3.在趋同管理中求同存异
“趋同管理”指的是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是比照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对留学生教育所采用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种对留学生管理模式。趋同本身的提法就表明了还不相同而且朝着相同的管理方式去努力,表达了管理模式改进的一个目标。有人在论述趋同管理问题时说留学生教育“同”是相对的,“异”是绝对的,这话不无道理。比较中国学生而言,同是学生,进行同样的学习,具有同样的层次,相同的学制和教学计划;但是他们与中国学生又是不同的,体现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与中国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等等。比如:留学生们大多有宗教信仰,在他们国家有很多重大传统的节日,如“圣诞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这些节日的来临,我们管理者也应考虑到留学生的特殊性,不做“一刀切”,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考虑到他们的需要特设节假日等,随着留学生来华时间增长,可采取方法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并逐渐淡化其宗教信仰最后达到“趋同管理的”效果。对外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采用同、异相结合,朝着相同管理方向发展是切实可行的。
三制定合理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使留学生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制度
合理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是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推进留学生工作不断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及我国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来我国的留学生无论从国别、地区、数量、层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沿用过去的一套管理经验和措施,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情况,也不利于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高留学生的教学质量,为此各有关高校 根据教育部的指示精神,都制定了包括“外国留学生守则”,“外国留学生学籍管理”,“外国留学生出入境、居留、旅行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并配有中英文对照。新生入学第一件事就发给人手一册,和中国学生一样,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还制定了“外国留学生奖学金试行办法”。凡是留学生违反学习纪律、违反校纪校规,均有相应的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处分。留学生在学习上获得奖励,学校也会以邮件方式告知家长。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得留学生的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由于奖罚分明,留学生都自觉遵守,学风日渐上升,人人暗下功夫,相互竞争。特别每逢考试,留学生们都复习到深夜。
2.因人而异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和传统背景,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有些人概念中的政治思想教育,而应当是一种多数国家、各种社会能普遍接受和遵守的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他们成为掌握一定知识,了解中国,对我友好的人才。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了解学校也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对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应根据留学生的国家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采取统一与个别,严肃与温和,正式与非正式相结合的多种方式。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概况》一课程,课程涉及到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践证明,这门课程颇受欢迎,以上课的形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在管理者采取各种方法的同时,还应该努力发掘留学生自身管理的积极性,重视和发挥留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指导他们成立自我管理委员会,培养他们自立精神,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件重要而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面临新的形势,需要探讨的问题很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深入研究和勇于实践,一种既接轨国际规则,又适应我国实际的外国留学生管理体制会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将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张美云.关于加强来华留学生教学与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05
[2] 宫兴林.加强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6.05
[3] 郭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微观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07.01
[4] 刘爱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J].教育教学研究,2007.03
第三篇:人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人大组织制度从1954年我国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来,经过4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与我国政治体制相适应、较为完整有效的人大组织体系。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民主化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大工作的深入开展,人大组织建设也日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和着力解决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能否从组织上充分保证和推动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而且决定着人大组织制度功能进一步发挥的程度。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及其特点,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人大组织制度的理解,丰富和促进人大的组织建设工作,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大组织体系的构成 人大组织体系与人大制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根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的有关规定,人大制度实际上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自身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制度系统,主要包括人大组织制度、人大选举制度、人大代表制度和人大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涉及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关系。另一方面,人大组织体系是人大制度系统赖以运行的组织基础,从内容上看,它主要由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两个部分构成。人大选举制度和人大代表制度贯穿在这两个部分之中,或者说是这两个部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人大组织体系的应有内容。人大的组织机构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二是人大常委会,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大部分职权;三是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工作机构,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领导,大会闭会期间受本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四是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由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或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组成,负责处理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五是工作机构,包括工作委员会、办公厅、研究室等。此外,还有大会主席团和主席团会议、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等临时性组织以及代表小组等非正规组织形式。人大组织成员是人大组织机构的主体,主要由三方面的人员构成。一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依法产生。其中,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二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中选举产生,并通过选举的方式进入专门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担负一定的职务与职责;三是人大机关干部。机关干部是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人员,其领导成员一般通过任命、选举或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人大机关干部是人大组织成员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大组织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empirenews.page--]
(二)人大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人大组织体系作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性质上与其他组织形式存在着很大差别,在组织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也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地说,人大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我国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等人大行使职权的重要组织机构,都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并可以依法罢免其成员。民主选举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体系人民性特点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人民性是人大组织的本质性特点。第二,国家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既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具体组织形式,又是国家机器的重要代表和标志。立法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愿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从而规范和指导人们的行动。人大组织体系中的其他组织形式和组织活动也都具有某种国家公共权力的色彩,而不是一种私人现象。国家性是人大组织区别于其他许多组织的一个重要属性。第三,法定性。人大各级各类组织的性质、职权、组成和活动方式等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依法选举产生。地方组织法对人大工作机构的设置虽然没有作详细的规定,但是明确要求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设立办事机构和其他工作机构。各级人大常委会成立的办公厅、研究室、法制工作室等工作机构,都是这一法律精神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法定性是人大组织的一个显在特征。第四,权威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国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主导地位,享有崇高的权威。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们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的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等,都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的意志进行的,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极大的权威。权威性是人大组织相对于其他国家组织的一个重要特性。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人大组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凝结和反映着几十年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组织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与进展。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人大组织建设由于受体制、文化观念和事物发展客观进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也遇到了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不规范,科学性原则体现不够 人大组织机构的设置经过不断调整已经逐步趋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专门委员会以及工作机构、办事机构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大组织结构体系,但是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机构名称不统一。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不仅各地之间在名称上存在着差异,而且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人大,其组织机构的名称也数次变化,缺乏稳定性。二是机构设置的数量不等。有的地方人大既设有专门委员会,又设有工作委员会,有的则只设有工作委员会,数量从1至8个不等。三是专业领域划分过宽。地方人大设立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表面上看,具有专业性,实际上涵盖的领域很广。如教科文卫委员会,涉及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诸多方面,完全按照这些领域来开展工作,力不从心。四是职责范围交叉重叠。一些专业领域交叉或相关的委员会之间,如财经委员会与城建委员会之间等,在开展立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时,如果协调配合不够,就会在工作中产生扯皮推委现象,影响工作的效率。[!--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律的有关规定过于模糊、原则,导致了在执行法律规定时自由裁量权过大。
(二)组织机构的人员结构不合理,力量配置不平衡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人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结构与素质初步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常委会组成人员中专职委员的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了人大工作的发展。但是,在组织机构人员的构成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一是代表和委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代表和委员中法律、经济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比较少,在行使立法、监督等职权过程中,难以提出有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平均年龄偏高。大部分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从党政系统转过来的老同志,中青年委员很少,形不成比较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老同志经验丰富,有能力,但年龄偏大,工作精力有限,影响人大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保持人大工作的连续性。三是专职委员的比例较低。近几届来,常委会专职委员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一般都不足一半,不能满足常委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四代表的数量偏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有300多万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代表数量过多,不便于经常开展活动,活动的质量与效率也受到很大影响。五是领导干部代表过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代表由于工作繁忙,很难保证参加代表活动的时间,影响代表职责的履行和代表作用的发挥。由于有些代表既是执行机关的领导,又是权力机关的成员,其双重身份带来了监督工作中的矛盾。六是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偏少。在新形势下,人大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但人大机关干部编制少,工作人员力量不足,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大工作的开展。
(三)组织制度创新不足,组织机构缺乏应有的权威 人大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都是依据宪法、法律的有关规定设置的,具有法定的职权与权威。从法律上和理论上说,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分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在本级国家机关系统中居于最上的位置,其他国家机关都要受权力机关的支配、监督与制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掌握和使用着具体、直接的权力,因而容易造成执行权超越于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和决定权之上,或变成游离于立法权和决定权之外的不受监督的权力。这种状况在人大组织制度以及其他方面制度创新滞后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彻底改变,进而在事实上降低了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地位与权威。就主要之点说,一是立法机构主导性作用发挥不够到位。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很大部分都由政府方面提出并草拟,常委会经过审议予以搁置或否决的例子不多。人大法制工作机构对政府部门起草的法律案实行提前介入,但对内容综合把关的能力与水平也还不能满足人大立法工作的需要。立法权是省级以上权力机关最重要的权力,立法主导性不强是对权力机关法律地位与权威的最大挑战。二是关键性或者说实质性的监督机构缺失。监督权是权力机关的又一项主要职权,人大的监督权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和权威,使用好这项职权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人大权威的认同,也是保证国家公共权力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的根本性举措之一。人大监督工作的薄弱,不仅是因为缺少一部专门规范、指导监督工作的监督法,而且也是由于一些实质性监督组织机构的缺失。比如宪法监督机构、预算监督机构的设立以及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组成等。人大监督工作的实践也证明,权力只有与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才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使用与发挥。[!--empirenews.page--]健全和完善人大组织体系的思路与任务重点 人大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挑战给人大工作和人大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大组织建设,必须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切实增强问题意识,从问题和矛盾的焦点入手,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新的思路与办法,使人大组织体系更好地顺应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充分认识人大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合理确定人大组织建设的目标要求 人大组织制度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决定了加强人大组织建设对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失去了抗击风险的应有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取得重大成就,人大组织建设伴随这一进程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历史与现实充分表明,人大组织建设是我国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和不断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不仅对于人大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有力地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渗透,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人大的组织建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加强人大的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整个政治系统的高度思考问题和对策。进一步说,就是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人大工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需要,以改革、发展、完善为主题,以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性为标准,坚持人大组织建设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有利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等四个方面的原则要求。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人大的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促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充分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责,推动人大工作的发展,巩固人大工作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提升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文明水平,进一步发挥人大组织制度的潜能。
(二)加大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力度,积极推进人大组织建设的制度创新 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是人大工作发展进步的不竭精神动力。人大组织建设中面临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为人大工作方面的理论和观念创新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和空间,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这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形成一批理论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加快实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成果向制度创新与工作创新的转变。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与长期性。要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人大的组织体系,以形成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人大组织制度。这是人大组织建设和人大工作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人大组织制度创新大体包括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和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两个方面,其中,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主要的、主导的方面,非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是次要的、从属的方面。就目前人大组织体系的现状而言,要着重强调从两个方面加强人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empirenews.page--]第一,要加强全局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是以前不具备的,具有创制性;同时又不是零碎、局部的,具有宏观性与根本性。如设立宪法监督机构和预算监督机构的问题、实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会议会期制的问题等,都是人大组织制度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重大政治决策和举措。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在《关于健全人大机关工作和机构的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到,有些同志建议全国人大增设宪法委员会。此后,尤其是党上一页[1][2][3]下一页 的十五大以后,专家学者和人大工作的同志对这个问题以及建立预算监督体制问题都作了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实行会期制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信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这些问题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第二,要加强局部性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这项组织制度不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只是一些单项性的或部分法律规范的创设。它一般通过对过去已有的一些法律规定的修订和完善,来达到组织制度创新的目的。也有的是在制定其他方面的法律制度时,附带创设一项有关组织方面的法律规范。立法法对地方人大设立法制委员会的规定,以及地方人大在一些地方性法规中关于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增设或对原有组织机构职能的重新定位等都属于这种情况。由于地方人大无权创设国家职权范围内的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法律制度,局部的法律性组织制度创新在地方人大的组织制度建设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三)正确区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科学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研究解决人大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取决于多方面的条件和因素,需要做长期艰巨的努力和精心筹划。在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条,就是要正确分析和权衡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轻重主次,着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锲而不舍地逐步破解人大组织建设中的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综合分析比较当前人大组织建设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人的因素来说,归结到一点就是组织成员的数量与素质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展开。一方面,要在科学测算和严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人数,逐步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专职化。建立在合适人数基础上的专职化是提高代表和委员素质的治本之策,其他途径如优化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扩大代表选举的差额数、改进代表候选人的提名与介绍方式、加强对代表的培训等,只有与合适人数的代表与委员专职制这一条件相结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代表和委员的人数经科学确定以后,除非发生重大人口变动,否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从长远的眼光看,还需要研究考虑最终实现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的并轨合一,以彻底避免代表和委员专职化以后,两者之间出现的不必要的法律地位差异甚至冲突。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培养一支面向未来,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充分体现民主、法治和科学精神,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作风优良,人员编制适中,具有较高水平的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实施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人才战略和能力战略。在与党政部门取得一致的基础上,要通过双向交流、挂职锻炼、竞争上岗、招考招录、改善待遇等多种方式,为人大机关干部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地方人大要重点从提高机关工作人员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五个方面着手,全方位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为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坚实的组织条件。
第四篇:社区女民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女性作为职业人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越来越丰富和重要。在警务系统中女性也从负责行政文书之类的辅助工作拓展到治安、刑侦与基层外勤等等一线岗位。依照加强基层基础年警力要下沉的要求和派出所编制的新模式,可以预见女性充实到基层警务工作的一线将成为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女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新机遇更好地
发挥女警在基层社区警务工作中的作用,也应该是基层基础建设调研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身工作体验,分析了女警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发挥女性潜能做好工作的新思路。
一、目前情况下女性社区民警面临的挑战
(一)开展工作时仍然存在着社会定位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性别差异缩小的过程主要是靠国家行政力量来推进的,社会上对女性仍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认为女性是被保护的角色,不适合独当一面、冲锋陷阵。再加上以往警务工作的定位一直是具有打击能力的行政强制机关,因此说起警察,人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威武高大雄壮有力的男性形象,人们对女性担任社区警务工作的认识不深刻,在社区开展工作时权威性也不强。在公安机关内部,虽然各级领导在正确认识与开发女警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上下了些功夫,但显而易见女性在参照男性标准的工作环境下,自然也存在了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多数男警虽说标榜“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之类的玩笑话,但心理上并不愿意接受女性进入团队工作,工作中也不注意采纳女警的观点。
(二)开展工作时仍然存在竞争压力过大的问题。近年来,公安机关引入并逐步形成了公平的竞争机制,打破了“铁饭碗”的警察体制,采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奖优罚劣的管理模式。竞争带来一系列量化标准,基层的各项考核任务很重。每个社区民警都承担着一定数量的破案、打击处理指标,这种重打击轻防范,基础工作不基础的现状,导致了女性社区民警完成指标的压力过大。大家既无暇去做扎实的基础工作,又不能在打击处理方面有所建树,始终处于竞争的相对劣势。
(三)女性社区民警自身也存在依赖思想过重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女警大多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个别人也形成了一定的依赖思想、自觉参与竞争的意识也不强。她们在工作中缺乏远大抱负,安于现状,对女性担任社区警务工作的优势认识不足,不愿独立承担工作,遇到由于性别问题带来的工作难点容易放弃,从而阻碍了工作能力的发展,扼杀了自身的创造性。
二、挖掘潜力开展工作的对策
(一)超越观念误区,强化正确的性别意识。长期以来,社会对于男女两性角色的规范认识,深刻地规定和影响着女性的发展,压抑使得女性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成为弱者。现代文明正不断修正着传统文化对两性的认识偏差,通过普及宣传和教育,逐步强化正确的性别观念。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增加了女性的文化教育机会,提高了女性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女性经济地位,从而弱化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为女性的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物质条件和机遇。同样,也为女警在工作中争取男女平等、消除性别歧视,提高社会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女性警务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时代给予女性发展的新机遇,重新认识自己,定准自身的角色,找准自己的位置,倡导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与时俱进,以自身的出色工作赢得社会群众的尊重,维护女警的权益与形象。
(二)抓住社区警务的重点,强化女性的职业优势。由于传统警务思想一直把控制犯罪的主力定位在警察战斗力的基础上,从而限制了女性的职业发挥。而社区警务的推进为女性职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知道,社区警务的实质是一个以治本为主以治标为辅的预防犯罪战略,重防范轻打击是其重要特征。这种新型的社区警务理论认为抑制犯罪的关键在社区而不在警察,群众需要的是充满同情、助人为乐的警察,而不是全副武装的“机器人”了。同时新型的社区警务体制强调的是警察与人的沟通说服能力,这为创新地使用女警,变女警的性别优势为职业提供了可能。相比男警而言,女警具有的性格特点可以概况为“四强”“三心”“一力”。“四强”即记忆力强、观察力强、忍耐力强、语言能力强;“三心”是更细心、更有耐心、更有爱心;“一力”则是更具亲和力。女性社区民警开展工作时应充分发挥以上优势,与社区建立密切联系,把满足民众要求做为己任,把为公众服务视为份内事,尽力为公众排忧解难。同时加强警民合作,相互支持,吸引公众参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宁,改善社区生活质量,创造优良环境。
(三)重视女警工作,加强对女性社区民警的组织领导。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女性担任社区警务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加强这支队伍的建设已是势在必行。因此,各级公安机关领导要充分认识女性社区民警工作的优势和重要性,大胆使用女性,从政治、工作、生
活等方面关心和支持她们的工作。多搞调查研究,了解女警的工作想法,合理配置女性社区民警的工作指标,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深入性,让她们在适度压力下发展;多提供发展机会,要为女性社区民警创造环境,让她们在锻炼中提高;多举办一些有助于女性社区民警开展工作的职业指导,不断提高女警的自身素质,增强女警的竞争力,让她们在竞争中发展;多关注女警的身
心健康,通过组织文体活,丰富女警的业余生活,提高女警队伍的凝聚力。
(四)主动参与竞争,树立女性社区民警的良好形象。男女生理自然特质的差异客观上形成了性别先天性,资源不同,决定了女警长期以来在警务活动中,从事的是体力较轻、危险性较低的工作,这是合理的。但不能成为由于分工不同而产生成性别依赖的理由。作为女性,要在社区警务中争取托展女警资源发展权,挖掘自身协调沟通能力强、管理观察能力强的优势,寻找开展工作的最佳立足点,主动参与竞争。同时女警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同时女性社区民警要正视警务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加强枪支手铐等警械警具的使用常识、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常识、擒拿现场救护现场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做到“缺什么、学什么,少什么,强什么”。
作为女性社区警务工作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认清新形势下社区警务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与时俱进,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提高公安机关的基础防范能力中一定能起半边天的作用。
第五篇: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诉讼案件不断上升,因出具不合规审计报告而受到行政处罚的事件屡有发生,上市公司退出机制的实行,导致投资风险充分暴露,使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投资人对作为独立社会中介机构的批评日益严厉。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的压力愈来愈大,究其原因有:
1.会计信息的公共信息职能深入扩散,审计报告的经济后果性加强,利害关系人增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转变职能,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换,行政当局更多地依赖会计报表中的相关经济信息来识别分析监管对象、重点,信息的可靠及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就成为判断获取的会计资料可靠性的依据。另外资本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中小投资人的风险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强化,当潜在的投资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他们就寻求经济利益的补偿以求转嫁风险。于是为公开披露会计信息提供鉴证意见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首当其冲成为追究的对象。
2.企业面临的市场约束不断加强,巨大的经营压力使其操纵会计报表的可能性增大。资本市场进入门槛的限制、上市后的持续信息披露义务;亏损公司退市压力、投资人的回报要求等重重压力,使上市公司一旦步入困境,就会寻求各种方法来粉饰会计报表。由于上市公司大多系剥离分立模式,母子公司天然的血缘关系就使其利用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托管等手段来改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因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及企业由内部人控制,使注册会计师不能够获得充分完整的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加大。
3.社会公众和司法界人士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与独立审计客观能够达到的目标差距较大。目前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后就意味着对会计报表做出保证。社会公众的认识极大地影响着法律界的认识,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构成强大的压力,使目前“深口袋”理论盛行。该理论认为注册会计师应承担无过错责任,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由于审计手段的局限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只能帮助报告使用人合理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而不可能对其经营效率、效果和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保证。
4.注册会计师在资本市场博弈中自身行为的不规范,职业风险意识差,执业质量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在对上市公司审计时,面对激烈的会计市场竞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或无条件接受委托,或顺应上市公司意图,或在职业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未能发现重大的错报和漏报。上市公司一旦东窗事发,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就难辞其咎。
面对严峻的形势,笔者认为从行业协会管理的角度来讲,应加强行业自律,实行审慎监管,维护行业形象,加强社会沟通,以消除和减少公众期望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具体如下:
1.严格会计市场进入约束,完善事务所退出机制。在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时,应严格控制数量,推行合伙制。首先控制合理的事务所数量可以避免恶性竞争、不计风险。低价收费等扰乱会计市场现象的发生。其次因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最高管理层在事务所处于特殊地位,业务承接风险控制一般由其负责,承办业务的注册会计师处于被动地位。合伙制的实行可以有效增强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使其规范自身经营行为,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监控。最后应建立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考核评价系统,对不符合约定标准的会计师事务所必要时要求其退出。退出市场竞争的压力可以
调动现有事务所加强管理、开拓业务、谋求发展的积极性。
2.引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促使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对事务所的运作实行动态监控,保证其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
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是会计师事务所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权责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应得到有效运作,这可以避免出现事务所内部人员独断控制所导致的不计风险、任意接收业务委托、降低质量标准的弊端。目前为了保证治理结构真正有效运行,必须建立事务所评价系统,实行分类管理。第一应对事务所组织体制、决策机制、机构设置、质量控制、项目管理、人员资源管理(人员聘用、晋升、培训)等提出明确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及办法,实行定期评价。第二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适当分类,据此进行业务承接限制,使事务所业务能力与承担风险能力相适应。第三实行分类指导,明确不同类别事务所的监管重点、改进方向,加强监管的针对性及可行性。最后要建立重大事项备案制度,及时掌握事务所的重大决策,并提供政策指导及支持。
3.加强质量监管,建立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行业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监管体系,实行动态的全方位的质量监管。
(1)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项目质量标准及控制程序,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测评办法。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在机构设置、人员聘用、委派、晋升、辞退等相关制度中应体现质量控制要求。另外审计项目应建立从业务联系、风险评估、人员委派、审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审计过程监督及事后监督到出具报告一套完整质量控制程序。通过上述措施使事务所建立质量控制框架并保证其正常运行,以此为基础分析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体系,确定监管的时间、方式、重点领域。
(2)建立事务所质量控制数据信息系统,识别重点监管对象,完善事务所检查的方式、程序及处罚办法。通过建立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数据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搜集力0工、处理,可以防止、发现、纠正事务所质量控制中的偏差和薄弱环节,确定监管重点。有效的检查选择方案、人员委派、检查计划、实施及报告处理程序,有利于规范检查行为,提高检查效率,保证检查质量提高和检查目的的实现。另外建立调查及惩罚委员会,有助于检查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减少人为干扰。检查结果及时有效地执行是警示和惩戒作用的集中体现,一旦做出处理决定必须予以坚决贯彻实施。
4.加强与政府监督的结合,拓宽社会监督的信息渠道。财政及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及事务所的监督管理,能够有效提供事务所执业质量信息。加强与政府的沟通,把握政策导向,一方面可以树立行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为事务所提供政策服务,帮助其理解政策意图,减少执业风险。关注社会公众对行业的评价,对反映的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树立社会公众信任感,建立完善信息举报制度,拓宽获取事务所执业质量的信息渠道。
5.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提高其专业胜任能力,增强其执业谨慎性。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育状态,会计改革仍在深入,因此,加强后续教育,更新专业知识,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自我判断能力,以求识别和发现审计中的重大错误与舞弊显得尤为重要。审计的职业判断特性,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必须保持执业谨慎,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6.加大行业宣传,加强与会计信息使用人和法律界人士的有效沟通,树立行业形象。由于会计
信息使用人的期望值与审计局限性的客观存在,需要与信息使用人进行沟通,使其了解审计目标、手段及其局限性,从而审慎决策。加强对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研究,了解司法界对注册会计师责任的理解及对注册会计师作用的认识,以便对职业过程中的缺陷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