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

时间:2019-05-15 02:47: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

第一篇: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

等差数列前N项和(基础训练)

1.在等差数列{an}中,a6a3a8,则

S9

()

(A)0

(B)

1(C)1

(D)以上都不对 答案:A 解析:2.设a3a8a5a6a6,a50,S99a5。

。则n 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已知

S636,Sn324,Sn6144(n6)等于

()

(A)16

(B)

(C)18

(D)19 答案:B 解析:SnS6(SnSn6)6(a1an)36(324144)216,a1an36,n(a1an)2324

13、(2003年全国,8)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4的等差数列,则|m-n|等于()

313A.1

B.4

C.2

D.8

答案:C 解析:设4个根分别为x1、x2、x3、x4,则x1+x2=2,x3+x4=2,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当

1357m+n=p+q时,am+an=ap+aq.设x1为第一项,x2必为第4项,可得数列为4,4,4,4,7151∴m=16,n=16.∴|m-n|=2.4、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

Sn,若

a7a1310,则

S19的值是()

A.5

5B.95

C.100

D.无法确定

答案:B

19a1a19219a7a13219102解析:S1995

5、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735,则

a4()

A.8

B.7

C.6

D.5 答案:D.解析: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若S77a435, ∴

a45。

6、已知{an}是递增数列,且对任意n∈N*都有an=n2+λn恒成立,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

7A.(-2,+∞)B.(0,+∞)

C.(-2,+∞)

D.(-3,+∞)

答案:D 解析:由{an}为递增数列得an+1-an=2n+1+λ>0恒成立,即λ>-2n-1在n≥1时恒成立,只需λ>(-2n-1)max=-3。

7、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6+a9+a12+a15=34,求前20项之和. 解析:由a6+a9+a12+a15=34 得4a1+38d=34 又S20=20a1+20×192d

=20a1+190d =5(4a1+38d)=5×34=170

8、设等差数列答案:45 解析:S3{an}的前n项和为

Sn,若

S39,S636,则

a7a8a9()、S6S3、S9S6成等差数列,从而

a7a8a9S9S62S6S3S32S63S32363945

第二篇:高二数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

2017-2018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

几何概型

高二(4)组 孙彦艳

教材分析

和古典概型一样,在特定情形下,我们可以用几何概型来计算事件发生的概率。它也是一种等可能概型。

教材首先通过实例对比概念给予描述,然后通过均匀随机数随机模拟的方法的介绍,给出了几何概型的一种常用计算方法。与本课开始介绍的P(A)的公式计算方法前后对应,使几何概型这一知识板块更加系统和完整。

这节内容中的例题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代表性,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学重点是几何概型的计算方法,尤其是设计模型运用随机模拟方法估计未知量;教学难点是突出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把求未知量的问题转化为几何概型求概率的问题。教学目标

1.通过这节内容学习,让学生了解几何概型,理解其基本计算方法并会运用。

2.通过对照前面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思考,寻找几何概型的随机模拟计算方法,设计估计未知量的方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规律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任务分析

在这节内容中,介绍几何概型主要是为了更广泛地满足随机模拟的需要,因此,教学重点是随机模拟部分。这节内容的教学需要一些实物模型作为教具,如教科书中的转盘模型、例2中的随机撒豆子的模型等。教学中应当注意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使学生相信模拟结果的真实性,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均匀随机数进行模拟试验,得到模拟的结果。随机模拟的教学中要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亲自动手产生随机数,进行模拟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用一种统计软件统计模拟的结果。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境

如图,有两个转盘。甲、乙两人玩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B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

问题:在下列两种情况下分别求甲获胜的概率。

二、建立模型

1.提出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几何图形和甲获胜是否有关系,若有关系,和几何体图形的什么表面特征有关系?学生凭直觉,可能会指出甲获胜的概率与扇形弧长或面积有关。即:字母B所在扇形弧长(或面积)与整个圆弧长(或面积)的比。接着提出这样的问题:变换图中B与N的顺序,结果是否发生变化?(教师还可做出其他变换后的图形,以示决定几何概率的因素的确定性)。

题中甲获胜的概率只与图中几何因素有关,我们就说它是几何概型。

注意:(1)这里“只”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只”字,那么就意味着几何概型的概率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这是错误的。(2)正确理解“几何因素”,一般说来指区域长度(或面积或体积)。

2.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几何概型定义,教师明晰———抽象概括 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简称为几何概型。

在几何概型中,事件A的概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3.再次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

(1)情境中两种情况下甲获胜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2)在500ml的水中有一个草履虫,现从中随机取出2ml水样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求发现草履虫的概率。

(3)某人午觉醒来,发现表停了,他打开收音机,想听电台报时,求他等待的时间不多于10min的概率。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进一步明确几何概型的意义及基本计算方法。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假设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30~7:30之间把报纸送到你家,而你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00~8:00之间,问你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称为事件A)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我们有两种方法计算事件的概率。(1)利用几何概型的公式。(2)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

解法1:如图,方形区域内任何一点的横坐标表示送报人送到报纸的时间,纵坐标表示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假设随机试验落在方形内任一点是等可能的,所以符合几何概型的条件。根据题意,只要点落到阴影部分,就表示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即事件A发生,所以

解法2:设X,Y是0~1之间的均匀随机数。X+6。5表示送报人送到报纸的时间,Y+7表示父亲离开家去工作的时间。如果Y+7>X+6。5,即Y>X-0。5,那么父亲在离开家前能得到报纸。用计算机做多次试验,即可得到P(A)。

教师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设计随机模拟方法,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解答过程,要求学生说明解答的依据。教师总结,并明晰用计算机(或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模拟试验。强调:这里采用随机数模拟方法,是用频率去估计概率,因此,试验次数越多,频率越接近概率。

2.如图,在正方形中随机撒一大把豆子,计算落在圆中的豆子数与落在正方形中的豆子数之比,并以此估计圆周率的值。

解:随机撒一把豆子,每个豆子落在正方形内任何一点是等可能的,落在每个区域的豆子数与这个区域的面积近似成正比,即

假设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

由于落在每个区域的豆子数是可以数出来的,所以

这样就得到了π的近似值。另外,我们也可以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模拟,步骤如下:(1)产生两组0~1区间的均匀随机数,a1=RAND,b1=RAND;(2)经平移和伸缩变换,a=(a1-0。5)*2,b=(b1-0。5)*2;

(3)数出落在圆内a2+b2<1的豆子数N1,计算落在正方形中的豆子数)。

可以发现,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得到π的近似值的精度会越来越高。

本例启发我们,利用几何概型,并通过随机模拟法可以近似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练习]

1.如图30-4,如果你向靶子上射200镖,你期望多少镖落在黑色区域。

2.利用随机模拟方法计算图30-5中阴影部分(y=1和y=x2围成的部分)的面积。

(N代表

3.画一椭圆,让学生设计方案,求此椭圆的面积。

四、拓展延伸

1.“概率为数‘0’的事件是不可能事件,概率为1的事件是必然事件”,这句话从几何概型的角度还能成立吗? 2.你能说一说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吗? 3.你能说说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吗? 点评

这篇案例设计完整,整体上按知识难易逐渐深入,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之间互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例题既有深化所学知识的,又有应用所学知识的。“拓展延伸”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第三篇:必修5教案2.2等差数列前n项和(三)

§2.2第5课时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3)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利用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

2.数列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已知等差数列an中,Snan2(a1)na2,任何求an?(an4n1)

二.学生活动

(1)求出a1和d,再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an;

(n1)S1(2)利用an与Sn的关系:an

SS(n2)n1n(3)把等差数列的条件去掉,求an。

三.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如果数列{an}满足a13,11,求an; 5(nN)

an1an(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n22n,求an.

11}是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其首项为,an31115n14 ∴,5(n1)an333 ∴an.

15n14(2)当n1时,a1S13,解:(1)由题意:{22 当n2时,anSnSn1(n2n)[(n1)2(n1)]2n1,所以,an2n1(nN)。

例2.等差数列{an}与{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n和S'n,且

解:∵S13 所以,a7Sn7n2,求的值。b7S'nn313(a1a13)13(b1b13)13a7,S'1313b7,22a7S13713293' b7S1313316说明:若等差数列{an}与{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n和S'n,则

例3.在等差数列中,a1023,a2522,(1)该数列第几项开始为负?(2)前多少项和最大?(3)求an前n项和?

解:设等差数列an中,公差为d,由题意得:anS2n1 n1bnS2a25a1015d45a501 d323a1(101)(3)53,3(1)设第n项开始为负,an503(n1)533n0,n 所以从第18项开始为负。

(2)

(法一)设前n项和为Sn,则

n(n1)31033103231032(3)n2n(n)(),2222626 所以,当n17时,前17项和最大。Sn50n

an0533n05053(法二),则,n,所以n17.

3503n03an10

533n,0n17(3)an533n,3n53,n17∴Sna1a2a3ana1a2a17(a18a19an),'32103nn,2231033103 当n17时,S'n(n2n)2S17n2n884,2222当n17时,S'n32103nn(n17)22'所以,Sn

(3n2103n)2S3n2103n884(n17)172222

说明:(1)a10,d0时,Sn有最大值;a10,d0时,Sn有最小值;

(2)Sn最值的求法:

①若已知Sn,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nN);

an0an0②若已知an,则Sn最值时n的值(nN)可如下确定或.

a0a0n1n1

四.回顾小结:

1.an与Sn的关系:an

2.若等差数列{an}与{bn}的前n项和分别为Sn和S'n,则

(n1)S1

SnSn1(n2)anS2n1

n1bnS2

3.(1)a10,d0时,Sn有最大值;a10,d0时,Sn有最小值;

(2)Sn最值的求法:

①若已知Sn,可用二次函数最值的求法(nN);

an0an0②若已知an,则Sn最值时n的值(nN)可如下确定或.

a0a0n1n1

五.课外作业: P45 10 补充: 1.已知数列{11113}成等差数列,且a3,a5,求a8的值。an267 2.数列{an}的前n项和Sn32nn2,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3.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并对nN,S2n14n1,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前n项和公式

4.数列an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的AP数列,且a60,a70,(1)求公差d;

(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最大值;

(3)当Sn为正数时,求n的最大值。

第四篇:高二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练习卷

高二数学必修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练习卷

知识点:

1、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公式:①;②.

2、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则,且,.

②若项数为,则,且,(其中,).

同步练习:

1、首项为的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则与的关系是()

A.

B.

C.

D.

2、已知等差数列,,则等于()

A.

B.

C.

D.

3、已知等差数列满足,且,则其前项之和为()

A.

B.

C.

D.

4、等差数列中,…,…,则为()

A.

B.

C.

D.

5、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是整数,从第项开始为负值,则公差为()

A.

B.

C.

D.

6、若等差数列共有项,且奇数项的和为,偶数项的和为,则项数为()

A.

B.

C.

D.

7、等差数列中,它的前项的平均值为,若从中抽去一项,余下的项的平均值为,则抽去的是()

A.

B.

C.

D.

8、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则的前项和等于()

A.

B.

C.

D.

9、一个等差数列共项,其中奇数项的和为,偶数项的和为,则第项是()

A.

B.

C.

D.

10、在等差数列中,公差,首项,如果这个数列的前项的和,则应是()

A.

B.

C.

D.

11、在等差数列中,若,是数列的前项和,则的值为()

A.

B.

C.

D.

12、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项,其奇数项之和为,偶数项之和为,则公差为()

A.

B.

C.

D.

13、等差数列中,,则此数列前项和等于()

A.

B.

C.

D.

14、设数列是等差数列,且,是数列的前项和,则()

A.

B.

C.

D.

15、设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

A.

B.

C.

D.

16、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则等于()

A.

B.

C.

D.

17、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当,变化时,若是一个定值,那么下列各数中也为定值的是()

A.

B.

C.

D.

18、在等差数列中,、是方程的两个根,则是()

A.

B.

C.

D.

19、在等差数列中,,则此数列前项和等于()

A.

B.

C.

D.

20、已知数列的通项为,若要使此数列的前项和最大,则的值为()

A.

B.

C.或

D.

21、数列的前项和,则它的通项公式是()

A.

B.

C.

D.

22、在数列中,,且它的通项公式是关于自然数的一次函数,则它的前项的和为_________.

23、在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_.

24、在等差数列中,,则_______.

25、若一个等差数列前项的和为,最后项的和为,且所有项的和为,则这个数列有________项.

26、设为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则___________.

27、设等差数列的前项和,若,则公差为________(用数字作答).

28、求下列数列中的前项和:

①,;②,;③,.

29、在等差数列中,若,求该数列前项和.

30、在等差数列中,已知,公差,求.

31、一个等差数列前项的和是,前项的和与前项的和的差是,求这个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第五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12(第一课时)(人教A版必修5)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一、教学目标

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及其获取思路;

3、会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与前n项和有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等差数列的定义: an-an1=d,(n≥2,n∈N)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ana1(n1)d(2)anam(nm)d(3)an=pn+q(p、q是常数)3.几种计算公差d的方法:① dan-an1 ② dana1 ③ danamn1nm4.等差中项:Aaba,b,成等差数列25.等差数列的性质: m+n=p+q amanapaq(m, n, p, q ∈N)6.数列的前n项和:数列an中,a1a2a3an称为数列an的前n项和,记为Sn.“小故事”1、2、3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 “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 1+2+„100=?”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1+2+3+„+100=5050.”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高斯回答说:“因为1+100=101;2+99=101;„50+51=101,所以 101×50=505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2)该故事还告诉我们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倒序相加”法.

二、讲解新课: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2证明: Sna1a2a3an1an ①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Snanan1an2a2a1 ②

①+②:2Sn(a1an)(a2an1)(a3an2)(anan)

∵a1ana2an1a3an2

∴2Snn(a1an)由此得:Snn(a1an). 2n(n1)d . 2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用上述公式要求Sn必须具备三个条件:n,a1,an.

但ana1(n1)d 代入公式1即得: Snna1 此公式要求Sn必须已知三个条件:n,a1,d

总之:两个公式都表明要求Sn必须已知n,a1,d,an中三个. 公式二又可化成式子: Snn(n1)d 2d2dn(a1)n,当d≠0,是一个常数项为零的二次式. 2

2三、例题讲解

1、(1)已知等差数列{an}中, a1 =4, S8 =172,求a8和d;(2)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的和是54? 解:(1)1728(4a8)a839 394(81)dd5 2(2)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

an,前n项为

Sn 则

a110,d(6)(10)4,Sn54

由公式可得10nn(n1)454.解之得:n19,n23(舍去)2∴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 例

2、教材P43面的例1 解:

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例3.求集合Mm|m7n,nN*且m100100214 77 ∴正整数n共有14个即M中共有14个元素 解:由7n100得 n 即:7,14,21,„,98 是a17为首项a1498等差数列.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4(798)735 答:略.

2例

4、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S1284,S20460,求S28.∴ Sn(学生练学生板书教师点评及规范)

练习:⑴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a99200,求S101.⑵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5a12a9a620,求S20.例4.已知等差数列{an}前四项和为21,最后四项的和为67,所有项的和为286,求项数n.解:依题意,得a1a2a3a421,anan1an2an367, 两式相加得(a1an)(a2an1)(a3an2)(a4an3)88,又a1ana2an1a3an2a4an3,所以a1an2

2又Snn(a1an)286,所以n=26. 2例5.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和为310,前20项的和为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

列的前n项的和吗?.思考:(1)等差数列中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吗?

(2)等差数列前m项和为Sm,则Sm、S2mSm.、S3mS2m是等差数列吗?

练习:教材第118页练习第1、3题.

三、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1:Snn(a1an); 2n(n1)d. 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Snna1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42~44页;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下载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华教育高中部数学同步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基础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