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 感觉》教案2
《感觉》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认识人体的感觉器官,能用语言、图画及各种形式对感觉进行正确描述。
2、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人的感觉器官(眼睛、鼻子、舌头、耳朵、皮肤),各种各种感觉器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感觉产生的机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意识到感觉器官对于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价值,愿意在生活中用我们的感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小组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感觉器官,借助各种形式描述感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实例用科学的语言解释感觉产生的机理。
教具准备:
红烧排骨图片、各种声音录音、部分感官拼成的图画—幅、录像(各种感觉产生的过程)。
学具准备:
若干只杯子、各种液体(糖水、盐水、凉水、热水、牛奶、豆汁、酱油、醋、可乐等)学生准备尺子。
1盐水,2糖水,3牛奶,4豆浆,5酱油,6醋,7可乐,8清水(涮筷子用)9筷子、10吸管每组各2支。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说一说,指一指,一二
三、鼻子…… 反动作,锻炼大脑应变能力,起立,坐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
1、谈话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爱吃的一道菜(要简单说明原因)。
2、出示红烧排骨图片,谈出自己看法(引导从颜色、香味、味道等方面评价)。
3、(总结)眼睛、耳朵、皮肤、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布在这些器官里的神经将接收到的各种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入大脑,人就有了各种感觉。板书:感觉。
4、学生提出关于感觉的研究问题,教师进行梳理,确定研究主题。(感觉有哪些?眼睛怎样产生视觉的?……)
二、联系实际,猜想假设,交流自己见解。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推想感觉形成的过程,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见解。
三、利用材料,在分辨液体活动中体验、描述、探究感觉产生过程。
四、结合录像,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问题:
1、人的感觉器官能不能直接产生感觉?
2、自己解释一种感觉器官的工作原理。
3、你还知道了什么?你还想说什么?
录像认识感觉产生过程,并结合分辨液体的探究活动,初步解释大脑与感觉器官之间的工作原理,引导生总结感觉机理(接受信号——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做出反应)。
五、学以致用,认识错觉。
刚才我们知道了感觉器官工作的机理,是不是我们的感觉就一定正确呢?我们看:出示错觉图(圆柱图,平行线,长短图等)
师:大脑在处理视觉信号时也会出现失误,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我们不但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还要训练自己“聪明的大脑”,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信息的真实判断。
六、拓展延伸,体会感觉器官的作用,总结下课。
1、认识各种器官的重要性(都很重要)。
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感觉器官中,谁的功劳最大?谁最重要?
(教师相继让学生做几件事,体会器官的同等重要性,并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去做)
2、交流评价,畅谈收获,总结全课。a、生生评价;
b、师生评价,出示部分感官拼成的图画——聪;
(总结)我们都拥有健康的感觉器官,只要我们保护好他们,运用好他们,我们都会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
教学总结:
第二篇:《3. 看星座》教案2
《3.看星座》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认识星座。
能够通过建立“我的星座”的方式熟悉星星和星座。知识与技能
认识四季的主要星座和天空中的主要星星。会记录星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观测星空需要恒心和毅力,科学需要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难点
看夜空,认星座。
有关星座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透明胶片、投影仪、指南针、量角器等,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现在是什么季节?(投影在屋顶出示秋季全天星图,同时说明计算机时间是11月,所以大家看到的是秋季星图)
2、正如民间谚语所说:“斗柄西指,天下皆秋”,谁能说说这是什么意思?(可以让学生用激光笔直接在秋季星图中指出“斗”是什么?教师利用学生相互间的交流,适时介绍什么是恒星,什么是星座)
设计意图:关注计算机的时间为了让学生知道不同季节的星空是不一样,另一方面也暗示学生如果想看其他季节的星空可以通过调整计算机时间的方法来解决。利用谚语“斗柄西指,天下皆秋”引导学生认识北斗七星,进而为认识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做好铺垫。同时在学生解释谚语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的介绍恒星和星座的基本定义,这样既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也节约了时间,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星座的热情。
二、认识北斗七星、北极星、大熊星座、小熊星座
1、谈话:刚才大家已经找到了北斗七星,那么它是属于什么星座呢?
2、提供大熊星座和小熊星座卡片,让学生对着星空图,按照星座卡上的标示的位置寻找星座。如果符合就是大熊、小熊星座了。
3、多媒体展示依靠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尝试在模拟星空图中寻找北极星。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创新部分,这里采用了星座卡,让学生能够在模拟星空图中去尝试星座和北极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教会学生今后认识星座的一种新方法。例如:小熊星座卡下。
4、出示不同季节的星空图,是否能在同一位置找到大熊星座?比较有什么不同?
5、小结:不同季节星空是不一样的。一个地区所能观察到的星座,有一半只能在夏季看到,另一半只能在冬季看到。
三、尝试建立“我的星座”
1、谈话:大家刚刚找到的大熊、小熊星座其实就是将一些恒星连成了不同的图像,由此想象出来的。人们为了便于观察星空,将星空分成了88个区域,称为“星座”。我们也可以在星空中选择一些星星组成一个特别的图像,建立一个“我的星座”,最好能像刚才那样画出“我的星座卡”。
2、学生交流,根据星空图,尝试建立“我的星座”并画下来。
3、将“我的星座卡”给其他同学,看看他能找到你的星座吗?
4、介绍自己的星座并起名字,学生相互点评。
第三篇:《3. 馒头发霉了》教案2
《3.馒头发霉了》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食品、物品发霉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真菌。2.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3.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涉及对比实验,能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善于与他人交换意见。
4.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乐于用学到的只是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研究物体发霉条件的研究。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有关霉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霉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讲述:(出示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想不想看看?
2.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4.提出问题: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活动一: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预设1.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1.学生观察回答
(1)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2)毛茸茸的。(3)捏上去有点滑或粘。…… 2.小结
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预设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 1.学生举例。
炊饼、桔子、苹果、香蕉等 2.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预设3.影响食物发霉的原? 1.学生交流
2.小结: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温度、水分、空气。活动二:霉是什么?
预设4.很多物品都容易生霉,霉是什么呢? 1.学生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资料,或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此内容。
2.小结:霉属于真菌。真菌既不属于植物叶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预设5.霉的种类有哪一些? 1.学生交流 2.小结:
真菌的种类很多:霉菌、酵母、蘑菇等都属于真菌。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观察,我们发现物品发霉的原因有温度、水分、空气。还有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哪些食物与物品发霉?物品发霉的原因有哪些?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有哪些?
2.我们生活中见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青霉素、发酵的酵母菌等。
3、课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写一份倡议书。
第四篇:《3. 空气中有什么》教案2
《3.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等气体。
3、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尊重事实,重视证据,能对空气成分的实验提出质疑。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空气的成分。
2、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
三只相同的蜡烛、去底的塑料瓶、水槽、红水、火柴、冰、水盆、筷子、胶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实验1: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1)展示三只点燃的蜡烛,按图所示。
(2)猜一猜:这三只蜡烛中,哪只蜡烛最先熄灭?哪只燃烧得最久?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3)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中产生的现象。(4)学生讨论:实验中有什么现象产生?
2、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你能解释这些现象?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些问题。
二、研究空气的成分
1、实验2: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
(1)师:为了弄清蜡烛罩小杯的熄灭快,罩大杯的熄灭慢,不罩杯的不熄灭的原因,我们做个实验。
(2)学生实验:学生分组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瓶内水上升)(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瓶内水上升,因为瓶子内的空间原先被空气占据着,蜡烛燃烧时燃烧了一部分空气,就空出了一部分空间,这时由于大气压力的作用,水就占据了这部分空间。)
2、实验3: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1)想一想:饮料瓶中剩下的空气还能不能支持燃烧呢?
(2)学生实验:我们继续分组实验,按要求做实验,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火柴熄灭了,不再燃烧了。)(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5)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火柴不能继续燃烧,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剩下的空气不能支持燃烧)
(6)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
(7)小结:剩下的这部分空气不能支持燃烧,也就是说,空气中有一部分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3、分组讨论探讨:根据以上的研究,我们现在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支持燃烧,一种不支持燃烧。)
4、汇报交流探讨结果。
5、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初步确定: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另一种气体是不支持燃烧的。
6、那空气中除了有这两种气体之外,还有没有其它气体呢?猜一猜,你是怎么知道的?
7、阅读资料:空气的组成。
8、汇报:通过阅读,我们知道:
(1)空气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哪些气体组成呢? 氧气21%支持燃烧 氮气78% 二氧化碳水蒸气……1%不支持燃烧(2)你知道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气体?(3)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能是哪些气体?
三、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了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看书,认识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2)教师演示实验1:制取二氧化碳。
(3)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很多,如我们呼出的气就有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
2、实验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这是清石灰水,如果倒入二氧化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猜一猜。(2)学生分组实验:向澄清石灰水吹二氧化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发生了什么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得怎样?
(5)小结: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实验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能灭火。
(1)学生猜测:向杯中吹入二氧化碳,阶梯状放置的燃烧着的蜡烛会不会熄灭?是否同时熄灭?
(2)分组实验,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
(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下面的蜡烛先灭?这个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4)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汇报讨论研究的结果。(5)小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四、总结:
1、通过探究,我们认识到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2、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呢?(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通过探究学习这两节课,我们知道空气有哪些成分?你需要空气中的哪些物质?不需要哪些物质?为什么?
第五篇:《3. 变色花》教案2
《3.变色花》教案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或花或植物汁)指示剂。
2、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科学知识
1、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呈酸性、碱性和中性的各种物质。
2、了解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产生进一步探究奥秘的愿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自制指示剂(紫甘蓝水)准确检测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滤纸剪出“醋”和“碱”字,毛笔,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烧杯若干,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塑料袋等。
学生准备:不同矿泉水、肥皂水及各种带检测物品(苹果、桔子、面包等)、抹布等。
四、课堂设计:
1、交流展示。
(1)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物质,托盘里的这些物质,你们熟悉吗?(直接出示实物:白醋、橙汁、洁厕灵、碱水、洗衣粉、肥皂、)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这些物质分分类吗?小组议一议。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还有一种分法和你们不一样,你们看这是我分类的结果。(实物投影)我把它们也分成了两类。知道我是怎么分的吗?能说说吗?其实啊,我是在这六种物质里面分别加了点昨天我们做的紫甘蓝汁就分成了这样的结果。
(4)你们想不想也利用紫甘蓝汁再试着分一下呢?为了公平,需要注意的是在每种物质上要加入5—7滴的紫甘蓝汁。注意观察物质的变化。一定要注意滴管不能碰到物质,明白了吗?
(5)现在你们来试着分一下,看看和我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精讲点拨。(1)教师讲述(投影):
像白醋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叫做酸性物质,像碱水这样能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叫做碱性物质。像紫甘蓝水这样的物质叫做酸碱指示剂。
(2)学生分组实验:用试纸检测醋和碱。
提示:其实我们的科学家早就根据这样的原理制作了携带方便,检测准确性高的PH试纸。(3)思考: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是酸性物质?哪些物质是碱性物质? 相互交流:你知道了些什么?(要求:每人说一句,交替进行)
3、动手实践,提升认识。
(1)问题:当我们弄不清某种物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时,怎么办?(2)分组实验:自制甘蓝水指示剂。
(投影:
1、将紫甘蓝撕成小碎片,装入厚透明塑料袋中。
2、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
3、握住袋口,反复挤压菜叶3—5分钟,直到流出紫色的水为止。
4、将紫甘蓝水倒入小烧杯中。)(3)分组实验:检测酸性物质、碱性物质,提示:紫甘蓝水,以及滴管的使用;对于实验现象不明显的,要注意长期观察,跟踪观察,所以分工、合作很重要。
填写实验报告的指导(投影)。
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老师巡视,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老师准备了一杯纯净水、自来水、酒、洗衣粉等,让学生自行选择物品进行检测,同时小组之间可以交换物品进行检测。
(4)汇报交流:你检测的是什么物品?出现什么现象?是酸性还是碱性?
讲述:像纯净水这样的物质不能让紫甘蓝水发生变化,这样的物质就叫做中性物质。
今天,我们用紫甘蓝水做试剂,检测了我们身边的物品的酸碱性。在日常中,紫甘蓝水的制作也很方便,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书尝试着做一做,可以检测更多物质的酸碱性。不过,对于自己不认识的物质,不可以随便检测,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4、反思拓展。
(1)学生阅书: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竹子喜好碱性土壤。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面积的盐碱地,植物都长不好,你有什么方法改良土壤,使它适合植物的生长吗?
(2)认识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谈话:植物生长对土壤酸碱性需要一定的要求,我们每天都吃各种各样的食物,酸碱性不同,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不一样。它们呈现什么性质?进入人体内又会怎样?对我们的健康起什么影响?看一段资料。
投影:酸性食品、碱性食品
(3)检测:胃药的酸碱性检测,为什么胃药是碱性的?可以给学生看一下胃药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