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蒙太奇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电影蒙太奇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蒙太奇(Montage)原本是建筑学术语,意为装配、安装。在现代电影中,蒙太奇指镜头与镜头、场景与场景的衔接组合。我国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认为,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生动的印象或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发展的一种技巧。在文章中,则指的是句法与章法的镜头组接。可见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与语文教学确有其相通之处,尤其在诗歌、散文、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我就语文教学中对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运用举一些例子,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1.顺叙蒙太奇
顺叙蒙太奇就是按照影视故事、情节线索的“自然时序”,条理分明、层次井然地联结镜头画面的技术,其目的是造成叙述的连贯性。如:于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几句:“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三句话,展现出人生的三个片段,放到银幕上,就是三个跳跃的镜头,串起来构成了游子曲折坎坷的一生,这便是语文中的顺叙蒙太奇。
2.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是指把发生在同一时间内不同场合的人事平行地叙述出来,使之相互衬托、补充与交叉,以造成紧张的矛盾冲突。如:《荷花淀》中写几位妇女探夫遇敌,有这样一段叙述:
“唉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唉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
大船追得很紧。
……他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这段叙述,有如镜头在摇摆不定的小船和气势汹汹的敌舰之间来回切换,制造出了一种扣人心弦的气氛,使人不能不为妇女们的命运担忧,这无疑是平行蒙太奇。
3.堆砌蒙太奇
将一些性质相近并说明同一内容的镜头“堆砌”式地组接在一起,造成视觉形象的累加,进而产生某种特定的意象,这就是堆砌蒙太奇。如: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的五句诗,每一句都是由若干意象叠加而成。孤立地看,每一个意象本身并无特定的内涵,但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却神奇般产生了蒙太奇效应,即每一组意象都具备了单个意象原来所不具备的新的意义。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每一句中的各个意象在性质上都相似,具有相似性质的意象堆叠在一起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性质。枯藤、老树、昏鸦,色调灰暗,组合在一起正给人一种萧瑟苍凉之感;小桥、流水、人家,色调明朗,组合后给人以温馨、明快之感,但放入整首小令中,却反衬了其余几句,使哀景更增其哀;古道、西风、瘦马、西下的夕阳、断肠人,其性质也是荒凉的、伤感的,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孤寂、落魄之感。单句是这样,各个单词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整体更如多幅性质相似的电影画面对同一主题进行不断渲染、强化,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天涯漂泊的孤苦、凄凉、沧桑之感。
4.重复蒙太奇
电影中的重复蒙太奇主要通过复现某一重要情景,以对这一情景进行突出、强调。如: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句子在诗中反复出现,氤氲出一种哀惋、惆怅、低回的诗意。《周总理,您在哪里》一诗中,“周总理,您在哪里”的呼喊声多次回响,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比爱戴、崇敬和对总理逝世的无限哀痛。《变色龙》中,写奥楚蔑洛夫脱下大衣又穿上,如此反复多次,其实每一次都是在为自己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言行作掩饰。这些写作手法,与电影中的重复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妙。
5.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是指将两种截然对立或根本相反的人、事、物、景、音响、色彩等组接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冲突或反差,以表达某种寓意或强化某种思想、情感。如:《红楼梦》第九十八回,一面写黛玉“魂归离恨天”,一面写宝玉与宝钗结婚。原文写道: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紫鹃等都大哭起来。……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探春、李纨走出院子外再听时,惟有竹稍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这一段,将两个场景对照起来写,以乐衬哀,哀者更哀。这是典型的对比蒙太奇。这样的例子在诗文、小说中举不胜举。
6.类比蒙太奇
与对比蒙太奇相反,类比蒙太奇不是强调镜头内容的对立,而是通过把具有相似、相近性质的事物、情景组接在一起,以传达某种思想、情感或观点。如:《关雎》开首四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写作手法上来讲,这是“兴”,在河洲上鸠鸟和鸣的场景来引出君子追求婷婷淑女的画面,自然而然地透现出“相思、热恋、追求”等诸多爱情语码,折射出歌颂、赞美男女纯真爱情的主题思想,给人以意义隽永的美好遐想。如果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又是类比蒙太奇。紧接下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是一幅忽左忽右的采摘荇菜的动态画面,相配的则是一个男子寝不能寐、深夜相思的镜头,前者隐喻后者,即男子为那“窈窕淑女”已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下定决心去追求,也同样是这种蒙太奇手法。
此外,还有在影视内容进行到某些时候,需要烘托气氛、渲染情境或作必要的意象传达时,借用“道具”性质的镜头形象而完成影视叙述任务的借代蒙太奇以及在正常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而插入一段相关镜头再恢复原来的叙述的插叙蒙太奇等等。在文本阅读中随处可见,在此不作一一列举。
综观前述,电影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潜移默化之作用,只要我们能深刻领悟和透视蒙太奇手法的生命底色,并能正确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将会柳暗花明,更上一层楼。
[作者通联:云南罗平马街一中]
第二篇:从蒙太奇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用蒙太奇的角度分析电影《活着》
《活着》转变了以往我们关于人类存在的种种思考,它抛弃了传统意识中的那些崇高的使命,把活着的目的从外面拉回来,将其转而指向了活着本身。作品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不是为了除去活着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而存在,而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张艺谋导演将《活着》拍成电影,但该片一直被禁止上映。许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旧认为这部片子是张艺谋最为成功的影视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影片之一。本影片大量使用了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具体可见以下几个例子:
当福贵把钱都输光了,家珍抱着凤霞离开了他,徐老爷子去世,福贵他娘重病在床,福贵搬出徐府之后在街上没要到钱,为了表现福贵当时痛苦绝望的心情,天下起了皑皑白雪,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福贵坐在雪地上靠着柱子发愣,这里使用了隐喻式的蒙太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听说福贵再也不赌了,便带着凤霞和在娘家生下的友庆回来,福贵大受感动,去请求龙二帮忙借钱打算开个小店好好过日子,只是这龙二并不想真的帮他,只是给了他自己以前用的皮影。从此,家珍在家里带孩子,照顾生病的娘,福贵唱皮影戏讨生活。这里用的是平行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家珍,福贵,还有蒋介石军队进军这三条线索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交代了所发生的事。
当福贵去跟龙二借钱时,龙二边敲着边说:你们家这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后来,福贵投奔解放军,回到家后听说龙二因被戴上地主的头衔,又因舍不得那大宅就动手打了干部,又烧了老宅,所以成了反动阶级。村长对福贵说到:你们家那房子的木头可真好啊,整整烧了五天呢。这里使用了对比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用同一句话把龙二在赢得老宅子时的得意和被共军当成地主阶级时的失意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区长来校检查,福贵为了在大炼钢全民动员中不落后,不得不背着几天没睡觉的友庆去学校炼钢。在路上,福贵对友庆说:“等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等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在影片的最后,福贵给外孙馒头买了几只小鸡,跟他说了同样的一段话。这就是重复式蒙太奇的拍摄手法。
从影片一开始,福贵在赌场里赌钱时,嫌弃龙二手下皮影戏唱得不好,只为了露两手而去唱皮影,从此,皮影跟他结下了缘分。福贵还债后为了生活而去唱皮影戏;福贵投奔共军时为了活着回家,给解放军唱皮影戏;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每一家都献钢铁,福贵和家珍舍不得那一箱从乱战中活着带回来陪了大半辈子的皮影,就提议给炼钢工人唱皮影;福贵因友庆惹事很生气,就动手打了友庆,却不知友庆是为了保护他姐才将含许多辣子的面倒在欺负凤霞的那个孩子的头上,福贵心里愧疚,就给友庆唱皮影;六十年代,大家反对旧的东西,福贵本想留住皮影,和家珍想了个法子,成立一个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小组,却遭到反对,因那箱皮影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被认为是典型的四旧,福贵见留不住了,便叫凤霞将其烧毁。这其中运用的是连续性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以皮影戏为单一线索,按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情节。
福贵从徐府搬出来后,家珍带着孩子们回家,福贵看着自己的儿子充满欢喜,问家珍孩子取什么名,家珍赌气的说:叫不赌。当凤霞生孩子时,福贵和家珍在外面焦急等待着,为了使紧张的心情平稳下来,福贵提议给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名字,福贵打趣地说:叫不赌。一个相同的名字,却在两代都提及,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截然不同。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
影片中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最后,这几个环节都出现了一个相同的画面:一个铺就石块路面的巷子。但是在巷子中的人却改变了,用巷子作为切换的镜头,体现了时代的转变,这也是应用了重复式蒙太奇。还有影片中那首相同却播放了好几遍的音乐,每一次播放都营造了不一样的感情气氛。这也是重复式蒙太奇。
这部影片也是导演张艺谋最为朴实的影视作品之一。后来张艺谋也曾说:“用最通俗的方式叙事,这是第五代导演们或者说我本人过去最不屑于做的,可我认为我们总得甩掉过去的拐杖。”“从《活着》中再也找不到张艺谋,张艺谋躲到了幕后”它没有华丽的场面,只是恰当地选择了恰当的演员饰演了恰当的人物,给这部影片还原了作品本来的哲学元素。葛优以其细腻的演技,真实再现了余华笔下的主人公富贵。对诸事小心谨慎,却不乏对生命博大的包容。唱皮影时,刻意夸大的表情,令观众觉来滑稽,又不失凄恻。枪毙龙二时,吓破胆尿裤子的背影,洞穿了观众的心灵,似乎有颗子弹集中了屏幕前面的你我。穷困潦倒的生活里,他竭力为家庭制造安宁。在特殊年代下,他拙劣地周旋着家庭与外界的关系。另外,巩俐饰演的妻子家珍也还原了一个由旧社会转变而来的平常妇女。她代表了新时代下,随遇而安的拥有旧思想的普通老百姓。
总之,《活着》小说自身和由其改编的影视作品(另有电视剧《富贵》),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作品。它消极沉闷,以黑色幽默讲述历史,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过于暴力的场面。也正是这部作品,因为它内在的不同,给观众对于“活着”的不一样的思考。
第三篇:人生中的蒙太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人生中的蒙太奇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
王国周一年零三个月,会在人生的经历中留下几个动人的画面?会留下几个令人难以忘怀的镜头?电影《焦裕禄》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 电影一开始,那种令人心碎的锣鼓声、唢呐声就响起,接着映入眼帘的就是气势恢宏的出殡场面,在成千上万兰考百姓的送葬陪伴中,焦裕禄同志又回到了他战斗过的一年零三个月的地方,永远守护在这片令他忙碌奔波,呕心沥血的沙地上。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可他那可歌可泣的事迹,却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思考中、心灵上展开„„
主持县委工作的第一个会场地改在火车站进行,站台上人山人海的逃荒人群,在风中颤抖,在雪中浸泡,远远望去,那是一些雕塑的塑像,那是一些不规则的建筑物,那是一些没有生机的活物,只有当火车咆哮着进入站台的那一刻,才出现的疯狂的狂奔,拥挤攀爬,娘喊子啼的时候,这时才使人们发现他们是一些活物,是一些有着生命体征的人,是一些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生命还背井离乡,拖儿带女远走他乡的难民,这一刻,怎不让人心碎,怎不让人流泪呢?
远水救不了近火,只有在非常规状态下,采取非常规手段,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焦书记冒着开除、丢官,甚至锒铛入狱的风险,从黑市购进了一些救命粮食,行署专员找他谈完话后,开门走出房间时,院子中群众挤满一地,都聚集那里要为他们的好书记上京请愿,1专员问了一句,“你们都愿意去吗?”“是”,“那算上我一个!”这掷地有声的回答,使焦裕禄同志平静的脸庞上闪动着泪花。这是组织的信任和厚爱,有这样的坚强后盾,有什么还不能放手大干的呢?
风狂吼着,雨抽打着,你能使大地泥沙横流,你能使玉米折杆伏地;但你不能使一心为百姓的焦书记低头,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铁,团结是钢,群众在焦书记的带领下,扶起的不但是玉米杆,扶起的是一种希望,一种谋生存的希望,扶起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兰考人民永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扶起的是一种斗志,一种与天斗,极乐无穷,与地斗,极乐无穷的战天斗地的志气。
书记病了,书记过多的劳累,严重的营养缺乏,终于病倒在岗位上,肝痛疼时,用手压不解决问题,用杯盖捂也不能减轻痛楚了,用抽屉顶也止不住病情的恶化了,要离开兰考了,要去上级医院检查了,来送行的群众,挤满了院子,挤满了巷子,挤满了街道,他们送来的是一种情,一种感激之情,他们送来的是一种爱,一种对自己父母官的爱戴,他们送来的更是一种评价,一种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满意评价。
静!这是医院的要求,这是医院这特殊环境的一种氛围,推开焦裕禄同志住院室的大门,静静地站在外面的一大群群众,默默的,静静的,他们来干什么?他们是来看望他们的好书记,他们是来祈祷的,祈祷焦书记早日康复,他们在期盼,期盼焦书记还能带领他们治沙造林,他们在诠释,这是对焦书记在兰考工作一年零三个月工作最好的肯定。这是对官为民做主,民敬官为父的最好诠释,这不正是来送万
民伞的吗?
焦书记走了,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日日夜夜里,却留下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场面,我们共产党人,我们为官者,在长达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又有哪几个能留下这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画面?我们又什么理由不为民留下几个满意的镜头?
2014年4月21日
第四篇:电影《死亡诗社》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启示
电影《死亡诗社》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大,而且在质量、层次上均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外语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费时低效、高分低能、聋哑英语等现象非常突出。其根源就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传统教学方式之所以广受诟病,主要是它忽略了教学的终极目标。知识应用能力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尤其是情感领域)均未达到预期,这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问题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使大学英语教师具备有效教学的理念以及实施有效教学的素质和能力。
电影《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的教学方式可以作为有效教学的典型代表。《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经典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传统的威尔顿学院,围绕英语老师基廷和他的一群学生展开。不同于这所教条刻板的学院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基廷老师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想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者,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并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这部影片虽上映距今已26年,但其影响力却丝毫没有减弱。该影片挑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我们走出外语教学改革瓶颈、实施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科学思潮的来临以及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西方掀起了一场教学科学化运动。人们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学,并且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采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概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可划分为两类:其一,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其二,从学生的学习出发点来界定有效学。基于大量相关研究,国内研究者姚利民对有效教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首先,帮助学生掌握了目标知识;其次,锻炼或培养了学生的目标技能(包括学习能力);最后,促进或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三、《死亡诗社》对大学外语有效教学的启示
1.基廷老师的授课方式独特新颖,把课本上的刻板知识灵活穿插进生活中。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趋于深刻而非流于表面,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应用。比如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时,基廷老师没有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他蹲下,让学生围拢他,听他惟妙惟肖的模仿戏剧演员声调和表情,学生乐不可支的同时加深了对戏剧的理解和兴趣。诗歌教学中,基廷老师用他的浪漫主义思潮感染着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和生活中的美。
2.基廷老师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他对陶德的激励就是一例。陶德十分内向,从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基廷老师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并把他叫到讲台上,让他发出最原始的呐喊,促使他在激动的情绪下脱口而出一串令全班惊叹的诗般语言,甚至陶德也对自己的潜力感到惊讶。后来基廷老师又通过让学生观察走路的步态告诉大家盲从的危害性,鼓励大家坚信自己的观念独一无二,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知识的掌握到独立思维能力的形成,这是基廷老师在其根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成功实现的两大教学目标。
3.从教学目标最高层次的情感领域来看,基廷老师也出色地达到了这一高度。其教学目标的情感领域即培养具有自我意识并勇于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为达到这一目标,基廷老师让学生撕掉课本的序言,引导学生挑战权威发现自我,灌输浪漫主义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追梦。他的教育思想实践在敏感的尼尔身上表现为一种对自我的发掘,在激进的查理和文雅的纳克斯身上表现为一种自我意识的苏醒,在怯懦的陶德身上表现为一种自我战胜和超越。影片最感人之处莫过于结尾:基廷老师离开时,众多学生不顾校长的威胁,纷纷跳上课桌向其致敬告别。这一场景代表了学生整体的进步和觉醒,是对基廷老师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大的肯定。
四、结语
大学英语是一门校级必修课,也是一门实践课,因而其教学目标应该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一学科地位特点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一方面应发挥其基础学科的经世致用的功能,更要发挥其文艺学陶冶情操、培养人格的功能。这一点应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中,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应该强调、突出情感领域,同时教学评价体系应该以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最重要的视点。把握这一点,教师才能从整体的高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而可以更加有目的、有效地施教。
第五篇:电影启示读后感
爱与„„——《启示》观感
玛雅文明一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悬念,有太多的传说围绕着这个突然消失的热带雨林中的神秘部落,他们是如何建造出金字塔,是如何创造出自己的日历,又是如何突然消失。有人说玛雅人是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后代,有人说玛雅人的消失使得世界文明倒退了几十年,更有神秘的玛雅水晶头骨图片在四处流传。无论这中间有多少是真是假,至少玛雅文明跟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一样,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都引人遐想。
如果你对玛雅文明有兴趣,是一个相信世间有爱的人,那么,《启示》似乎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电影。它以玛雅文明作为大背景,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在爱的支持下经历的难以想象的艰辛旅程。
我想有以下几点足以说明它与众不同的看点:
导演:梅尔·吉布森
语言:采用古玛雅语对白
演员阵容:全部启用墨西哥的土著居民
场景:丛林深处的金字塔建筑,生祭活人,挖心脏砍头的场景,2012年世界毁灭的寓言,故事情节:男主角虎爪本来拥有最平静幸福的生活,一个可爱的小儿子,而美丽的妻子即将再次分娩。
然而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这一切。残酷的酋长带领他的部下偷袭虎爪的部落,屠杀了虎爪的大部分族人,奸淫、虐杀妇女并且将年轻男子全部俘虏回去,当作奴隶和祭祀用的牺牲。趁敌不备,他在被抓前偷偷地藏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但是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无法在藏身的洞底生存,如果虎爪不能及时回到他们身边,他们可能活活饿死或者被雨水淹死。为了爱,极度焦急的虎爪想尽各种办法,加上勇气和几分运气终于从外族部落中逃了出来,穿过前有各种毒蛇猛兽,后有大批残忍追兵的热带雨林„‥
由于爱、勇气、幸运、机智
一切都是那么惊险,看着男主角“不要命的”的逃命奔跑,真想助他一臂之力。所幸他没有跑死,并且成功地消灭了追兵,救了自己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妻儿。
在此之前的艰难困苦都变得不值一提了。由于爱,他才避过了一次次死神的召唤。由
于勇气,他没有失去抗争的信念。由于运气,追踪的敌人先减少了三个后减少了两个。由于机智,他消灭了剩下的具有攻击性的敌人。然而,若没有爱,他不会有勇气抗争,没有抗争的勇气也不会有在逃跑途中的运气,更不会有在逃跑途中的机智表现。可以说,有了爱,才有了之后的一切,才有了《启示》这部电影。
但是除了爱的伟大与神奇之外,还有一些东西无法抛开不谈。暂且可以定义为习惯或守旧观念的影响。
若虎爪他们在打猎的途中把握住机会,详细询问那个先遭受破族之灾的部族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以后的一切也许就不会发生,至少他们会在外族进攻前做好准备。然而,虎爪的父亲却及时而又不幸的制止了他。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当虎爪的妻子问虎爪要不要去看看海岸上的新奇事物时,他的回答不巧跟他的父亲一样。不得不叹服习惯或守旧观念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虎爪失去了接触先进文明的机会,虽然谁也不能保证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就会有更好的进遇,又或许——若他选择前去接触新事物可能会(甚至被迫)被西方人带上船奔向西方世界,而后一种被迫的状态难免会造成新的不幸,例如,和妻儿的再次分离。所以,情有可原的,虎爪选择了如同他的父亲的选择。
A:公元1502年,哥伦布最后一次远航美洲,距离他第一次发现“新大陆”恰好10年。船在洪都拉斯湾靠岸,哥伦布和他的船员们兴奋地踏上久违的葱茏陆地。在当地的市场上,一种制作精美的陶盆吸引住他的目光,卖主告诉他,这漂亮的陶盆来自“玛雅”。这个神奇的名字,第一次传入了欧洲人的耳朵。差不多又过了10年,一艘海船从巴拿马前往圣多明各,途中遭遇海难沉没,12个幸存者登陆尤卡坦(Yucatan)半岛。两周之后,他们与玛雅人不期而遇,其中5人成为玛雅人祭坛上的牺牲品。逃脱的幸存者回到了西班牙占领区,心有余悸地讲述着他们的历险。欧洲人与玛雅人的首次相遇,就这样定格成为历史的画面。
B: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Hernan Cortez)率领西班牙军队横扫墨西哥,征服正处于文明鼎盛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铲除一个文化,如同路人随手折下路边一朵向日葵”。此时,玛雅文明已近尾声,但在尤卡坦半岛上,还残存着一些玛雅小邦。1526年,一支西班牙探险队前往尤卡坦,试图用暴力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并强制推行基督教信仰。不肯屈服的玛雅人展开了长达百余年的游击战,直到1697年,最后一个玛雅城邦在西班牙人的炮火中灰飞烟灭。
影片最后的西方船只并不是片断A中的遇难者的船,因为船不只一艘。更适合场景B中的船。而如果是这样,那么,主人公的选择则恰巧保证了他们一时的平安,并非永久。
在片断B之后,直到18世纪末沉睡在密林深处的玛雅文明才又回荡起陌生人的脚步。旅行者到这里寻找传说中的神奇和美丽,探险家到这里寻觅藏匿千年的珍宝,诗人来这里追怀一个杳然的世界,而考古学家想要寻回一段失落的文明。可,过去了的已经永久的逝去。或许影片只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一个男人如何为了他爱的女人和孩子,冒死穿过最危险的地带的故事。但仅仅止步于此就如同牛饮稀释少有的甘露,精髓在于影片所揭示的整个背景文化。穿插于影片中的古老神秘的玛雅祭祀仪式,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令人眼花缭乱的纹身和身体刺穿,还有美丽的壁画和舞蹈,导演给我们展开了一幅远古的画卷。
已经消逝的玛雅文明究竟是文明还是野蛮,是神秘还是血腥,请各位看官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