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
辉南二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
曾记否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转眼,数十年的语文教学经历和他山之石的经验终于让我不再雾里看花,我只想用苏轼《定**》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曾经的现状:“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其主要原因是:
1、语文教学越来越多是为了考试而考试,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想当学习中的坏孩子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教学的习题式教学使文章的理解支离破碎,语文的文学绿洲正在考试的沙尘暴中慢慢丧失。
3、会打字而不会写字的学生起来越多,对语文教学“双基”的漠视让母语文化开始滑坡。
4、会语言而不懂语言艺术的人越来越多,他使人变得像走进澡堂看风景:低俗而裸露。
看今朝
“故国不堪回首”,和李煜不同的是我们有太多的回首机会,面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我们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在不停的探索中寻找着新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有效途径。
目前较为实用的模式:
四环:目标导学-自学交流-点拨质疑-拓展训练
八步:出示目标-目标导学-自学交流-成果汇报-教师点拨-学生质疑-合作探究-拓展训练
特色:
目标多元化: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等三维目标的实现。多元问题化:分解目标、统领课堂、突破重、难点。
问题兴趣化:问题的设计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积极性的调动,淡化考试内容,寓教于乐。
兴趣文本化:尊重课标的要求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回答,而不是随意的猜测和想象。
文本学习的超前和系统化:提倡课上预习,促使预习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总结规律性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陈继老师的诗词教学,已经彻底打破就诗讲诗的单一积累应试的格局,而是将诗的语言、情感、意境、乃至诗人的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将十余首诗的内在联系融入一起,凸显诗词教学的厚重和魅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学习的基础化:强调双基的落实,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读和字词教学,要求生生读、人人动笔、个个练习;强调整体感悟而不是片面理解;强调读写结合的训练、积累的训练而不是过眼云烟;强调体裁不同、文章侧重点不同而不是面面俱到;强调督促检查、自学思考而不是流于形式、照搬照抄。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的探索历程让我们懂得,无论有多少种模式可以参考,多少种方法可以袭用,为师者都必须走下讲台,给学生以足够的学习空间和展示的舞台纵横驰骋,因为我们永远是知识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不管用多少的技巧,摆出多少种花样,都不能忘了自己教的是语文,而不是历史、政治、地理,专业不可替代。最后我想说一句:若问“今宵酒醒何处”?那就是给学生一个永远的母语文化的根,让语文教学摆脱所谓百花齐放的烟雾返璞归真。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之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之研究
摘要: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无可厚非,可有的老师刻意雕琢课堂,使课堂显得过于模式化,失却了教与学的本来面目,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却难以真正学到知识。只有让语文课堂还原本色,返璞归真,才能得语文之真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80-01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改的推进,各种语文课堂教法如雨后春笋,各地的语文研讨观摩活动百花齐放,小学语文研究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生动景象。然而,学习观摩了一些课,笔者发现有些课“妆”化得太浓,遮盖了语文课的本真模样。
1.1教师不主导
因为课改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很多老师便在课堂上“退居二线”,把课堂演绎成学生的“学堂”。学习目标学生定,学习方法学生选,学习遇到难题,自己讨论„„有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不管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总是说“好”、“不错”,即使是非常离奇的观点,也不置可否,只建议学生再听听别人的意见。
1.2学生不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理念早就形成共识。为了实现所谓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常常设计让学生读书、练笔等主体活动环节。学生是老师叫读书就读书,让练笔就练笔,甚至有的老师还根据自己的想法规定了读的方式和写的时间。一次听课,老师设计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因教学课文较长,学生读课文的时间难免要长些,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40分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也是老师课前确定好的,为了能如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大多数学生还在书声朗朗时,老师却突然要求停止朗读。继而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1.3教学情境貌合神离
课堂上创设的情境应达到一种境界:仿佛一切活动都是在最需要的时候自然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了教学刻意安排的。一位老师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感触安塞腰鼓的壮烈场面,让学生在课堂上拿起教室里的空的纯净水桶猛烈地拍打,顿时教室一片沸腾„„这样做给学生造成不爱护公物等影响暂且不谈,就语文教学来说,也只是刻意追求一种轰轰烈烈的与安塞腰鼓形似的场面,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却毫无帮助。
如此种种,对课堂过多地进行任性干预,背离了语文的“神”。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回归真实的常态,追求那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天成之趣。
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真实的途径
2.1教师言行归真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权威角色。很多老师在办公室与同事之间谈话说笑亲切自然,可到了课堂上就不由自主地板起面孔,给自己戴上“权威”的面具。这样的老师,学生敬而远之,何谈亲而信之?新课程标准下的体验教育,要求教师由过去的知识权威变为教学内容的引导者、体验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走到学生中来,展现自己亲切和蔼的言行,发自真心地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而不是公开课虚伪地“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了也没关系”进行鼓励;家常课就斥责、羞辱说错的孩子,学生实在不会就将答案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事实证明:教师真实的言行能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打消学生心里的顾虑,使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手脚,毫不拘束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2教学情境归真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因此,课堂上老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科学有效地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地动参与学习。上文中教学《安塞腰鼓》的老师,如果能运用信息技术,将图片、音频、视频等引进课堂,将美妙的音乐、动人的画面、逼真的场景呈现给学生,让遥远的安塞腰鼓真正走进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并进而创造美。这样不是更好吗?
2.3学生主体归真
我们的日常教学,不必刻意追求形式化的东西,顺课堂和学生之自然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春末,我校开展语文老师同题优课评比活动。刚上课不一会儿,起风了,天色也暗了下来„„作为活动组织者,笔者坐在教室里,忐忑不安,心里祈祷天公忍一忍。可事与愿违,只听“嘭”的一声雷响,狂风四起,窗外的杨絮逃难似的疯狂地往教室里窜。不一会儿,雨点急促地扑向玻璃窗„„教室里开始躁动,教师的精彩演绎成了徒劳。怎么办呢?正当笔者犹豫是否改期重上时,老师索性要求学生放下书本,一起来欣赏眼前的情景。学生忍不住议论开了„„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背诵暴风雨的诗句,有的模拟暴风雨的声音。更多的学生展开想象,把自然说成是一个“英雄”、一个“魔鬼”、一个气吞山河的“诗人”,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同学们斑斓的想象和诗意的语言,汇成了一段段文字,一首首小诗。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原来预设的教学任务,但谁能说这节课学生没有收获?谁能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逊色于预设的教学任务的效果?试想,天气骤变孩子们已经坐不住时,老师仍然按原计划教学,学生能收获多少?这节课,老师大胆地凸显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果断地、顺着学生的认知意愿,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的做法却给了我们莫大的启示。
事后,这位老师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修改,集中装订成一本以《雨》命名的班级刊物。还以此为触点,开展了微课程――“雨”。学生们了解有关雨的知识,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歌颂雨,展现雨,领悟雨滋润万物的博大情怀。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到自己是学习探究的主人,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堂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只有与学生真心、自然地交流,学生才能处于自然的状态,真正投入课堂学习中。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一些作秀的课堂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真实、本色的课堂。“返璞归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培英.课堂决策[M].高等教育出版社.[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3]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当电脑悄然走进千家万户时,多媒体也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很多老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让学生在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图片中体会风景的优美;让学生在一张张逼真的照片中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让学生在一首首动听的音乐中领悟文中的意境,学生学得快乐,老师教得轻松。但我们却再也看不到孩子们那天真的想象,再也没有了那份意料之外,一切都在掌握之中,让人不禁有些遗憾。
没有美丽的画面,没有悦耳的音乐,有的只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在当今让人不禁有些疑惑。在多次教学实践中,我们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课本里的语言文字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还具有饱满的艺术形象,我们应该让孩子畅游于文字之中,让语言文字在课堂上重新鲜活生动起来。
一、让琅琅的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的活力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习《九寨沟》一课时,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大熊猫,在对“憨态可掬”的理解上,就让孩子先自己充分朗读,获得了感知印象,又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孩子一起做动作,让学生把这个词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于是孩子们就心有所悟,豁然开朗,体会到大熊猫的可爱,同时在心中也就生出了热爱大熊猫的思想感情。由于语言文字隐喻性很强,许多词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可体验而无法表达,有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的是尽在不言中,正是由于语言的模糊性,才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使符号化的文字被注入了生命的血肉,抽象化的概念被赋予了生活的感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教会学生读书,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写作方法的美妙之处,让课堂充满读书声,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精彩。
二、让丰富的词汇,充实孩子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就是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头脑里的材料增多,语言水平自然提高。这是社会交际所必须的,也是提高认识、发展智力所必需的。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都在于一个人具有深厚的语言积淀。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积累词汇,在课前把本课词语写到小黑板上,课堂上让学生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记忆,接着又让学生理解、造句,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相信孩子在以后的写作交流时,也会运用其中。
三、让思想的表达,贯穿科学的写作指导
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写作,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学生从小开始,接触各种写作方法,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习《面对错误》时,重点突出了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告诉学生什么该详写,什么该略写,同时又教学生使用添一添、删一删的方法来修改文章。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许多孩子都写出了优美的习作。我们常对自己说:我们每节课不需要多讲什么,只要每次都教给孩子一个写作方法,那么日积月累,还怕学生写不出好的作文吗?让语文课回归文本,回归课本,回归语言文字,不要让多媒体来代让语文课回归文本,回归课本,回归语言文字,不要让多媒体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让学生进行游离于课文内容之外的人文分析,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阅读,学会写作,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基础课,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我们祖国美丽的汉字,体会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论文
一、经典引领——唤醒孩子本真
现今社会是上存在的诸多功利心理,对幼小的儿童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现今的学校教育趋势。如今一些学校教育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教学过程缺少了真、善、美、智慧与爱等非智力因素的渗透,缺少了对学生自身个性发挥和潜力挖掘的积极性,偏离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还没有探明,但教师重点应放在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上,纠正偏离了正确转道的学校教育。那么,面对这复杂、变化中的实际,如何来提倡智慧与纯真并存的课堂,打破功利思想的束缚呢?那就应该唤醒儿童的本真,唤醒教师尊重生命的本真。特级教师周益民在讲学中就曾进行过经典文化的诗化教育,为孩子们创造了诵读经典的文化氛围,使孩子们徜徉在中国经典的文化情愫中,尽情展现儿童的“童真”。如周老师在《童年的月亮爬上来》这一主题阅读中,就以中华古典文明现象为切入点,组织了一次童真化的经典诵读课。我们先看周老师的选题:月亮。这一话题是中国的经典内容。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里,月亮这一普通的宇宙星球被古人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既可抒发心迹,又可寄托愿望。月亮被无数的诗词歌赋所描写、引用,甚至被演绎成流传千古的神话;月亮成为人们向往的希望之地,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载体。虽然月亮更多是为成人所引用和理解,但生活中,月亮更被赋予了母性的颜色,富有童话的光泽。在儿童的眼睛里,月亮是诗,是梦,是可以对话交流的。这种合理的统一使月亮的童谣童诗里生成了儿童对文化的构建。于是,孩子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构建了自己的月亮印象。其实这样的文化构建,不只是简单的经典传承和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启发,一种心灵的滋养。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美妙的月亮世界,抒发了自己的心灵感悟,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的丰富与满足。教师应在引领孩子走向未来的道路上,及时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
二、语文阅读——感受心灵真实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多地分析课文结构已消融了孩子的兴趣;如今,机械的模仿训练,仍然充斥着孩子的语文学习;他们没有闲暇去读喜爱的书,没有精神的洗礼。背诵、积累、分析已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头号大事”。我们从事语文教育的老师似乎没有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需要在一种平静与闲暇之中才能完成,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摆脱“我要去记住”的桎梏,追求心灵的一份真实,让自己回归到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才能“念‘文本’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孩子的兴趣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并以理性及感性交融的视角去关注,才能真正激起孩子对文化的渴望。当兴趣产生后,没有了阅读的欲望,于是,“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成了我们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另外,作为教师,仍需加强方法的引导。以同一种方式去阅读各种不同的资料也是当前的学生阅读中的问题之一。实际上阅读的种类是各种各样的,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探究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我们应根据不同读物内容的阅读目的,引领孩子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
三、智慧召唤——构建童话世界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的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文本中来,在反复研读中生成智慧。所有的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智慧与情感,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精美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语句表达,才赋予了文章以灵魂,展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这种艺术魅力传授给学生,使之传承下去。所以,教师要首先从文章中有所领悟,得到启迪,然后再发挥自己的智慧,将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得更有益的语文信息,使学生能够学中质疑,学中思考。在质疑中产生智慧,并独立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疑问,理解和体会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模式。当然,这种自主构建的过程,首先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因为儿童并不具备自主构建体系的能力。所以,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课堂生成、问题设计都很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许会自我领悟,这是一种本能的直觉;学生也会经引导后才能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是引导;学生也许需要告知才能知道课文内容,这就是指导。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关注学生的阅读时,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去引导、激发、点化、启发。在语文的阅读中,为什么需要教师?正是因为文本中作者构建的智慧文本,学生没有能力“悟”透,才需要教师带领孩子们去感悟。阅读,只有阅读,才能打开儿童心灵的一扇扇窗;只有关注儿童的心智,才能走进“真童本”。
第五篇:返璞归真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何为一堂理想的阅读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地带挺进,丰富的个性化教学理念给阅读教学带来了一片生机,但也使我们一线的教师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在这语文教改的转折点上,我们的阅读教学该走向哪里呢?带着窘境和疑虑,我们一行六人到省城参加了“三晋之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真正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学生为本,生活为源,内化为宗”听起来大,其实如果我们真正从思想上有了这种理念,就觉得这才是根本。
不少教师都看过虞大明教的《共有名字》录像。虞老师每个环节的设计所体现的就是“学生为本,生活为源,内化为宗”。学生感受到的仿佛不是一堂课,而是土耳其的小山村,在座的是村民。学生从思想上把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为村民的喜而喜,为村民的悲而悲。走出文本,孩子们从内心感受到的是我们都是太原人,山西人,中国人。这种情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文本中内化了的。
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是一种诗意化的语文教学。王老师本身就是一首诗,且不说课如何设计,单单课上的启发语、诱导语、激励语,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不下15种,且不重复。
1.读了这段话,你脑海里冒出了什么问题?
2.读了这段话,哪些词语会从你的心里跳出来?
3.孩子,在你眼中是这样的。
4.孩子,你怎么体会到的?
5.孩子,我多想再问问你。
„„
从以上这些和风细雨般的关怀中,可以看出教师是如何以学生为本的,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的凸现。这些温柔的语言、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内化知识内化情感搭建了平台。学生的感悟与内化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中酝酿出来。我们如果有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就会出心灵的碰撞,智慧的火花就会在我们与学生中闪烁,就会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言语,无需模仿,无需作秀。所以,树立全新教学理念才是我们追求的根本。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资源
王崧舟老师的《一夜的工作》,用宋晓明在纪念周总理诞生100周年的一首小诗《你是这样的人》导入,开课伊始,学生认识了它;学习课文时,学生又读到它;上完课后,学生永远记住了它。
学生先感叹:原来是这样!然后惊讶:怎么会这样?最后感动:真的是这样!
这样学生对“极其简单”的理解一次次加深,对周总理的认识一层层丰满,课堂上洋溢着感悟的美、情感的美、人格的美。
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效果?正因为王老师能从“极其简单”这四个字中挖掘蕴含的资源。教师首先自己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了解了主人公的一生,品出了周总理的灵魂。教师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一夜的工作》一文638个字,指导学生
学好、学懂这638个字就够了吗?我们要引导学生把厚厚的书读薄,但作为我们的每位执教者,心中应该每篇课文就拥有一本厚厚的书。用王崧舟老师的话:“孩子,我就是语文,请跟我来!”这是具有多深的文化底蕴才能这样说,才有勇气这样说呀!
三、明确教师的角色地位
无论是过去的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还是今天的感悟式教学、对话教学,仅仅是提法不同,没有明显的界限之分,不能今天提倡什么,我们就用什么。要根据实际而定,因文本内容、因学生、因当地情况而定,但不管选用哪种方法,阅读课堂唯一离不开的就是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如何引导、怎样点拨,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我们只充当“介绍人”就可以,不要过多的居间舌燥、喋喋不休,要少而精,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努力做到“五准”。
组织与调控“准”,激发阅读兴趣“准”,创设情境要“准’,示范与点拨要“准”,评价与激励要“准”。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这是至关重要的。
听课回来,我把几位专家的精华,搭建了这么一座房屋,课堂教学结构作为屋顶,课堂教学设计的四大支柱,就是四根柱子,根基是读书、学习、求真、求实。
愿我们都能走进这座殿堂。如果真是这样,“要我教研”一定会变成“我要教研”。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
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
源头活水 发表于 2005-11-12 20:09:52
今天是校区大休的第一天,难得有时间在网络中阅读了小语专家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发言”,感受较多,颇受启发。他希望大家在观摩和研讨的时候,对以下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进行深入的思考。现摘取部分内容,与小语老师共同分享。
1.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目前并不少见的角色错位的教学,突出教师“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甚至是以作秀来吸引眼球、用噱头博得掌声的教学,要有分辨能力,不仅不要效仿,而且要敢于说“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薄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要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指导。譬如阅读教学,怎样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在学生每次读书、实践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怎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读、议?教师怎样在指导学生读议的过程中,通过点拨、示范、讲解等进行指导?怎样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和适度拓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承继我国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我们要在思想上十分明确,知识是必需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知识要不断地除旧布新,要学最必须的、先进的知识。拿语文课程来说,像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知识以及词句段篇等基础性的知识,怎样听、说、读、写等策略性的知识,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综合性学习等所必需的新知识,都应进入语文课程和教学之中。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崔老师提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不久前我与同事们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情感型课文教学观摩课,整个过程大师云集,百家争鸣,各显神通。从年龄档来看,新生代的特级教师情感丰富,视野开阔,时尚创新的东西多,活用多媒体,与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强,但课堂的基础落实不够,文本理解不深;而老一辈的特级教师们钻研文本功底深,在继承和传承方面有独到之处,教风朴实,基本功扎实,但现代技术水平差,往往是粉笔加嘴皮。所以,如何走好中间的路线是令人深思的!观摩课仅仅是观摩而已,心动而已,不好仿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