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5 03:2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编推荐]》。

第一篇: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编推荐]

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泾川一中

王喜贵

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育研究表明,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这是学生认真阅读思考的结果。

地理课程标准为此专门以“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六大理念之一,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地理的兴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的前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大担质疑,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提出新颖、有独创性的问题,应成为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首先,传统教学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

现,这样教出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转变教学观念,地理教材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好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表扬。

其次,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与教师的态度密切,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不少知识未必不如教师。教师要冲破师德尊严的传统思想,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好学、喜探究的天性,大担探索发现。敢问、乐问。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提问是否打断了老师的思路,还是学生的提问与老师的授课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教师都应热情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其发散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发现给予诚恳的表扬。因为独立见解也是一种创新思维,不但不能轻易否定它,而且应该积极鼓励,特别是异想天开、别出心裁的学生更应格外保护。当老师对一个学生独立思维过程进行评价与指导时,全班同学会跟其受益,即使他是错误的,也应鼓励他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使教学中的信息交流双向进行。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增强了自信心,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课堂上,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担质疑,提出新问题,教师再与学生一同讨论,解决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质疑—探索—研讨—创新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创新的能力。平时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教学,激活思维,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他们思考,提出问题。经过思索而获得知识会牢固、更扎实。所以说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启发诱导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的效方法。

三、为学生提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问题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引起,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颖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支感悟,打破了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例如,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后,阅读并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归纳空气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始终使学生在“我想建个厂,有两处地方可以„„”的情境中进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创设教学情境,可采用多种方法,出代媒体教育对创设情境,营

造宽松环境,激发培养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也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敢于提问、能够提问的能力,并为开发学生的问题资源创设环境,因此必须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方式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创新与问题紧密相连,只有充分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思考、积极创新的精神。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边下小学

岳西河

古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教学研究也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培养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打破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的波澜,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才不会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山东省昌乐县城南街道边下小学

岳西河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第五篇: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引导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引导

“2011年新数学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了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课标中增加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观点,因为它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等重要,而且在创新社会尤为重要。从层级上看,先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它是研究的前提;后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研究的过程。

美国数学家提出:精湛的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我们把发现问题归结为三个阶段:

一、想问阶段,学生有问问题的欲望;

二、模仿提问阶段,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提问方式来提出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提问的技巧和方法;

三、善于提问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不光能发现问题,还善于自己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怎样让学生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第三阶段呢?

一、培养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讲了有理数的计算后,可以组织学生计算10000元,存三年哪种方式利息最多。

二、创造氛围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亲和力,一是要抓住学生提问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要大张旗鼓地表扬,及时地帮助其分析问题。另外,要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可以让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对于那些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偶尔也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教师更应该鼓励,如果他的问题提得不够恰当,我们还可以共同来分析这个问题,帮助他养成提出问题的好习惯。有些问题,学生提出来如果较滑稽,也别刺激学生,应注意保护。

在《圆周角定理》的课例引入中,老师提出问题:这是大家熟悉的五角星,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一说它具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1:五角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2:拐点处是黄金分割点

学生3:五个角都相等

学生4:每个角都等于36°,并会用多边形内角和及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求解

学生5:五角星的五个顶点在同一圆上

老师问:如何确定画圆?

学生6:确定圆心,并且找圆心,半径

全体学生在五角星的外部画圆。从而引出课题,借助圆的知识求五角星的角。

如何让学生敢于大胆开口提问呢? 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大胆提出许多问题,能够让学生发现五角星中的数学的对称美,和谐美。这样的学习方式明显改变了过去那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转而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主动积极。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1.对基本概念的提问。概念不是事物的外部,也不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的现象,它是对事物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可以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教会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在讲平方根的概念时,鼓励学生对平方根提出问题:(1)为什么要用平方根(2)平方根有什么意义?(3)平方根如何表示(4)开平方与平方运算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出发自主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会了提问的技巧。

2.对公式、定理的提问。公式、定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怎样教会学生对公式、定理提问呢?定理的题设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该定理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在定理的推导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等等方面。在教学中若能教会学生这样的提问方式,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模仿教师自主地提出问题。

在我们看到的圆周角定理中,定理的条件是同弧可以引申为等弧,结论是这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该定理的证明比较特殊,采用分三种情况证明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运用了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另外,圆周角定理中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另一层意思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圆周角定理教学的实质就是挖掘揭示这两层意思的思维过程。如果在定理的猜想再放宽一些,学生可能会想到圆周角与它所对的弧的度数的关系;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无论今天的知识是否涉及这两层含义,对于圆周角定理的猜想、探索、应用来说来得越自然越好。

3.对例题和习题的提问。如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问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已知和未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还需要什么条件,从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什么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还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也能培养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变式方面也可以做文章,变式的方法在教学中是多种多样的:把问题的题设和结论变换过来,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问题;把题设的条件增加或减少,让结论具有发散性,对学生开放思维的培养有利。

在课例中,老师注意到基础练习与变式练习的衔接,通过变式练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圆弧周角定理解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变式4的练习中,如果能进一步从结论提出,为什么答案是35°和145°,它们之间有和联系就更好了。

在实战练习中,你能根据五角星的特点,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计算一下五角星的角是多少度吗?实际上,当学生学习了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后,还会有更简单的方法。

四、开展多种课型

1.纠错课。可以将学生平时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累积起来,集中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找出错误,自己纠正错误,如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中,学生往往忽视a≠0 这个条件。

2.讨论课。老师事先将要讨论的问题提出来,这样的问题一般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针对这些问题相互提问,相互交流,来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如引导学生分三种情况(△

22>0,△<0,△=0)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ax+bx+c>0(a>0)与ax+bx+c<0(a>0)的解集。

五、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性的、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产生自信心,产生一种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组讨论,对表现好的同学可以采取加分鼓励,这种加分机制对学生问题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催化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得到能力培养。

下载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单位:潞河中学 学科:物理 姓名:于虎 李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探讨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有利于培......

    2013年高中数学教学论文 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能力时,那么他们的新型能力就......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 武夷山市兴田中学原晓锋 关键词: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探究式教学提问式学习法 内容摘要: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教学 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引领学生进进教学的关键是出色的课堂引进,课堂引进适应寻求能激发学生的最佳动机地方法。......

    在引导中教学

    在引导中教学 李贵凤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现在实行的新课标,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时间就更显得宝贵了,已往在备课......

    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技能模块”,主要是一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等;二是“专业技能模块”,即根据......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泛读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泛读的重要意义 湖南省会同县第一中学 石谋惠 *** 418300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发现,语文真正学得好的 学生,都喜欢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