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接受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接受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作者:覃春香
文艺作品的接受,是人类最主要的审美实践活动之一。古今中外的美学家文艺学家,都相当重视对文艺作品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接受理论”更是将接受的意义与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接受在文艺活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决不亚于创造。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姚斯充分肯定读者在阅读上的地位,认为“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是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见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原理》)如果将文学作品阅读中的读者与阅读教学中的读者进行比较则可以发现,阅读教学中的读者——教师和学生——内容更为丰富。接受理论强调“读者本位”,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这两类读者是什么关系、怎样处理其关系呢?联系接受理论和语文新课标,我想到了教育界喊了很多年却一直未落实好的一句口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如果能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来反思“教师读者”与“学生读者”的关系,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必将给阅读教学改革以更坚实的理论支撑,为切实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接受美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读者在阅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文学作品是动态的交流形式,而不是自在的东西。”(见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既然文学作品是一种“动态的交流形式”,那么读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便显得举足轻重。读者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见胡经之《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也就是说,只有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存在的读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同样,只有经读者进行了创造性阅读的文本才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接受美学的文学观,是以读者为本位的文学观。它把文学的核心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了“读者”。用接受理论来审视“教师读者”与“学生读者”,二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毋庸置疑,面对文本,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属于读者范畴,即都“实质性地参与作品存在”,进行创造性阅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如果不重视二者的体验,“文本”就无法呈现为“作品”。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平等”,也不是绝对的。接受理论告诉我们,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也就是说它虽强调读者主体,但并没有完全抛弃作者。我们知道,作品、作者、读者、世界构成了文学的四维,如果忽视作者在文学创作欣赏活动中的作用,必将直接影响读者对于作品意义的理解。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重视“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师读者”的主导作用。由于知识水平、认知层次,生活阅历等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和教师必然存在差距。如果任由学生和教师各自进行创造性阅读,必然导致阅读教学与教学目标的脱节,从而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读者”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进行阅读,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读者”进行引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读者”和“学生读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的阅读是有差别的。“教师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是一种既立足文本,又力求靠近教学目标的阅读。而“学生读者”对文本具有两重阅读,第一层次是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语文素养、个人经历等进行自我感知型阅读,第二层次是在“教师读者”引导下,不断地被丰富和充实的更深层次的阅读。
从接受理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读者”和“学生读者”的关系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因为二者的平等,所以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两类读者的体验,而不单是教师的,这就是“学生主体”。因为不平等与差别,所以要强调“教师主导”。
二、读者本位——突出学生主体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感悟和思想启迪的训练,而且特别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别的学科相比,语文课有它特殊的地方,它没有知识结构上的界限,也没有学习程度的划一规定,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正如语文新课标研制者们所说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见方智范《走进课堂》)又因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交流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读者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读者”的主体性的发挥的限度的大小,最终取决于“教师读者”。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只有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主体”。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突出“学生主体”,必须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如下三个关键点:
一是尊重“期待视野”。接受理论指出,读者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其心理不可能是一块白板,他们在艺术修养、生活体验、文化基础、性格气质、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必然导致读解结果的多样性,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见刘安海等《文学理论》)作为特殊的读者群——学生,其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各有不同。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读者”的“期待视野”,重视读者(学生)的个人体验,让他们表达对文本不同的理解。课堂上不让学生说话,是教师的失败;只有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说话”,才能有笑声书声掌声在教室里响起。并且唯有如此,也才能与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的“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问题”相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还得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有些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走,没有太多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思想,这样的课堂虽然秩序井然,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却在无形中被扼杀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只有养成了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精神,才可能使“作品的某种文学性和文学价值的潜在可能性结构得以实现”。
二是听从文本“召唤”。接受理论强调文本“召唤结构”的存在,更需要读者思考。所谓“召唤结构”就是“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见刘安海等《文学理论》)由于这种不缺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学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读者如何去填补空白?这便需要读者调动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学生可以依据上下文、写作背景、生活常识、课外资料等,对文本进行把握。但是黑格尔说过:“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离开了想象,作者就根本无法创造文学;同样,离开了想象,读者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召唤结构”。所以,当学生针对作品产生了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三是提高“期待视野”。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弄懂文学,学好语文,必须走进生活,贴近大自然。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阅读,厚实积累,这样才可能提高学生的“期待视野”。因为“期待视野”是“文本与读者不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运作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即兴采访,绘画写生等形式。从教育学角度看,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提高自己的感悟、观察、发现的能力,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立足作品——强调教师主导
接受理论要求在阅读中突出“读者主体”,并不是对作者及作品本身意义的抛弃。同理,阅读教学中,如果只强调“学生读者”,而忽略“教师读者”,很可能导致对作者及作品本身意义的漠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阅读就很容易脱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导致阅读成为“放羊”。因此,教师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努力做好“桥梁”和“主导”工作:
一是要敢于“让位”。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是沿精心设计的路线“前进”,出现偏差时教师则及时“说法”让同学们“悬崖勒马”。这种方法固然有它的合理性,但实际还是用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如何改变这种局面?那就是大胆“让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交流探究成果。教师则在一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让位”不仅能够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兴趣,释放个性。而且学生别具一格的思维方式,往往能让教师从中发现教学的“盲点”,进行反思——设计——再教学,这比教师呆板地运用教材、教参更有实用价值。从接受理论视角来审视,学生在“换位”中与文本贴得更近,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从自己对作品的“期待视野”去思考问题,从而对文本有较好的把握。
二是要善于“引导”。这里的“引导”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一,要激发学生去读书。“没有激发便没有发展,天资也就停止不前。教育就是激发,教育理论就是激发理论。”(见方智范《走进课堂》)其二,教师要为学生阅读课文或者课外书籍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学习方法。文学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生物等无所不包,所以引导学生积累充分的相关资料是走进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而在教学生学。”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这样一来,就能够提高学生“填补空白”的能力,还能升华学生的“期待视野”。
过去的几十年,接受理论在文学界倍受推崇,实践也证明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从接受理论角度来反思阅读教学,探讨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期待阅读教学在新的理论背景下脚踏实地地走进别样的天空。
第二篇: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通过听完老师的讲座后,现接合我身边的实际,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启示。
1、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潜力
每个人都有成材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之所以说他不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他的书本知识掌握的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
2、教学应该到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快慢不同,深浅不同,多少的不同。教师的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改变教师固有不变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把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过程中,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3、评价学生应该看到到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我们过去的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我们的评价方式——考试,也是仅仅考察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智能却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也就形成了我们平常在教学中的误区,认为语文数学学好了就什么也好了,仿佛语文、数学就是人的智能的全部,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智能观。所以我们应该克服这种观念,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纵向看,还要横向找,争取给学生一个另他自己满意的评价。
总之,学生的智能发展不是由谁说了算,而是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机制,要成一种社会舆论,要建立相关的制度,要给教师一个自由的空间,一个可能展示自己价值的平台。路漫漫,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每个学生都将会有一片希望的蓝天,愿多元智能理论照亮我们教育教学改革之路,让每一个学生所受的教育多姿多彩!
第三篇: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重组知识结构,建立起语文课程体系,推进母语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发展奠定基础。论文通过对主题教学的了解,把握主题教学的内涵,并归纳出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希望通过对主题教学的学习,能够给当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一些启示,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主题教学,内涵,启示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一直是教育改革研讨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关键,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公式化、机械化的现象,以致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厌学,最终导致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为了使语文教学走出这种困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育界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主题教学。这是由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提出来的,主题教学的提出,实现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两者之间的有机整合,把听说读写统一于一个主题之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积累知识,丰富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重视民族文化和生命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视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学语言、训思维、经营人性的目标。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和特点
(一)主题教学的含义
主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所谓的“主题教学”,就是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具体地说,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
[1] 性教学。主题教学就是从课文中提炼出来促进生命成长的主题,它有着丰富而
深刻的内涵。对学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主题教学的具体要求
主题教学立足于语文教材,从课文的言语内容和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现状,课程单元和教材自身出发,围绕一个主题,通过拓展迁移,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为关键,再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确切的说就是要挖掘出的文章的哲学主题或文化主题,把那些散乱的拓展材料串联起来,提炼升华,形成立体的主题教学效果。但这并不是说要跳文章本抓主题,而是立足于课文,坚持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取向,从课文的主题中挖掘出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遵循“积累——感悟——创造”三位一体的主题教学模式,通过生活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升华自我四个步骤完成由主题确立到创设主题教学情境到升华文章主题的教学实施过程。在主题教学中,抓住主题,从生活入手,创设情境,让学生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自身感悟。
教学时以课文为主体,在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同时注重字词句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多角度地把课文理解透彻。理解文本,首先要从文字入手,抓住文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成语、典故的积累,提高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能力。主题教学引导学生从作者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背后挖掘蕴含深刻的主题思想,体会课文深刻而丰富的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拓展课外知识,加强与文本有关或相似的篇章阅读,对比阅读,找出文章主题的共鸣处,多角度、多渠道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把散乱的课外资源组合成课文主题,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主题得到整体的认识和升华。通过朗读从文章语言中提炼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感情,在教学中运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课文中的感情读出来,并仔细体会,将酝酿在心底的感受表达出来。
主题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的特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多角度诵读法;创设主题情境法;课堂对话法等。这样比起传统的教授法来要好得多。
(二)主题教学的特点
主题教学的特点是:一是丰富性;二是基础性;三是发展性丰富性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强调积累。即从文章的主题出发,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知识容量。主题教学根据主题相同或相近,向着语文的广度拓展材料,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无限扩大。基础性
主题教学的基础性体现在“三个一”的语文教学目标上,即“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主题教学从基础出发,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并根据主题教学自身特点,根据不同年级特点都有不同的要求发展性
主题教学的发展性体现在它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上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所达到的思维深度,情感浓度和理解高度,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备学生”,并深入地解读教材、运用教材、拓展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现象到本质,形成教学阶梯。
二 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题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运用,对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和提升儿童的人文素养,培养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题教学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实践,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主题教学的理念除了注重课堂教学外,还主张让孩子们懂得在广阔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收集广告语、谚语、春联;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现象,讨论社会的热点话题;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美景。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要将语文引
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立足课堂将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场所,根据主题教学的这一理念,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文并紧密联系生活,着眼于“课堂即生活”,比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与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自己是怎样做的,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扮演各种角色进行采访,了解不同的人对待困难与挫折的态度,从而营造一个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引导学生将生活实践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思想去畅游语文世界,真正地将生活融入课堂,学会感受自然,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二)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名人发难,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通常我们上课的时候习惯性地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展开教学,内容机械化、公式化,老师满堂灌,把学生当初录音机,教师成了传声筒,漠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主题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这种弊端,致力于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学分为课前、课内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是教师指导学生预习自学阶段,在教学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对课文及相关资料进行预习,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按老师的规定有序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课内,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边读边思考,品味语言文字的美。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学质疑,不问就要问,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学生
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课后的复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巩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有针对性。
(三)教师角色的转换
主题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要明白我们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学会自我创新,自我超越,做到与时俱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语文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满足于当好教书匠就行了。每一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没有创造力老师就没有学生的创造力。要明白语文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不同观点,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要明白教师与学生间应该是平等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交流的过程。
总之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材、课堂、教师方面的进行全面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释
[1]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8 [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3] 张微.“主题教学”—迈向语文教学更恢宏的境界[J].上海:基础教育,2007(02).
[4] 王晶.初中语文主题教学初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6] 余蕾.语文教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8]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9]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雷州市英利第二中学廖萍英***524251
第四篇: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
摘要: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新的智力观对小学音乐教育有很大帮助,这个理论也确实给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多元智力理论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更多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在多元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观、教学观促使了学生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音乐教育 学生观 教学观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是美国哈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突破传统智力划分模式,在加德纳看来人智力是多元的、有差异的、发展的。具体说来有七种智力而个体身上都相对独立的存在这七种智力,这也构成了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结构(加德纳教授在后来又加上的其他一些智力,如存在智力,我们仅仅从这起方面来考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得不到大家的充分认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音乐—节奏智力也是同等的重要,这也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我们也应看到其他的智力也需要同等重要的关注。这七种智力具体来说分别是,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个体在语言上的智力,包括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学习语言、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2.逻辑—数理智力,这种智力涉及到个体对问题的逻辑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数字的运算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的诸如因果、比较等关系的敏感。3.音乐—节奏智力,它包含对音乐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4.视觉—空间智力,它是个体感知物体和空间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对物体的色彩、形状、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并能将一些平面的图形或者立体的造型通过自己的观察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它指的是个体能使用身体或者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说手和嘴)解决问题或者进行创造的能力。6.自知—自省智力,它涉及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自我反省,以及调整自己生活的能力。7.交往—交流智力,它指的是为个体与他人一起交流、工作的能力,表现在个人注意、辨别、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并能做出适当的反应的能力。
一、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学生观
(一)智力的多元性性与全面看待学生
从多元智力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它打破了传统智力只注重言语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观念,认为个体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流智力这七种智力构成,这七种智力是紧密相关,智力的多元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看待学生的的标准,他的开阔性、多维性让我们能全面的看待学生、全面的看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个体智力的独特性与发现学生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以不同的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就到导致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和智力的不平衡性,不同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弱项会表现出不同的个人特点和学习风格,每个人的差异也是由于智力差异形成的,该理论也强调智力的社会文化性。加德纳在对大脑受损者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很多,他发现人的能力的发展史不平衡的,例如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表现得很优秀,但其他方面就不能与此方面相提并论,一个人在其他方面可能是弱项。但不能预测他在其他的认知领域方面就会取得成功或者失败。“人类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平衡的能力优势在大脑患病以后表现得更为明显,而且这种不平衡的能力优势与大脑的受损部位有着特别的关系”。因此每个个体都有他的优势和劣势,这也就形成了五彩缤纷的人格特征。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独特的,独特的智力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智力类型,而为独特的智力组合又形成了独特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风格和音乐感受,这就需要音乐教师要更多的去发现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
(三)智能的发展性与引导学生
从加德纳在《智力的重构》一书中对智力做出的全新的解释即“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在某种文化背景中被激活以解决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可以看出,智力并不是我们可以看到或者说可以被计算的,它是一种潜能,智力是可以被激活的,也即是发展的,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智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通过培养可以加强的。教师的引导作用就很重要了,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音乐课堂、变化教学设计,多样化的课外作业形式等来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每个人都有智力强项和弱项,而弱项智力通过进一步培养是可以得到加强的。发展优势智力,弥补弱势智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智力。当我们认识了学生们的强项和弱项智力,比如说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很强,学习乐器很轻松,就可以多给他鼓励和指导,让他更加有信心发展下去。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多学生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的学习方面付出了他们的时间,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努力却没有理想的效果,自信心就会降低,而自己的优势智力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实在是很遗憾。感谢多元智力理论带给我们观念上和意识上的更新,在意识的指导下我们才会更好去实践。
(四)智力的平等性与尊重学生。
人的智力有很多种类型,他们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在每个人的身上得以体现,每个人的智力都是一个独特的组合。我们也必须看到,各种领域的这些智力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重要次要之分,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智力都不能形成一组完整的智力。多元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能检测出谁更聪明,只能说是哪一方面更加聪明。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教学中,也当采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没有所谓的差生,也不存在智力的高低,只是由于智力的差异而形成个体认知类型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而成为人才。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教师的态度也应该做出转变,由“学生的乐感有多好”向“学生哪方面的音乐感觉好”的转变,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是多元的,都是有潜力的,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并给学生提出发展的建议。
二、在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音乐教学
多元智力理论从一提出来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德纳不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突破有发展,而且他使得多元智力理论有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不仅在美国甚至是整个教育界都有了很大的轰动。美国已有上百所学校应用这个理论,这些学校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个理论也确实给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多元智力理论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更多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也正是因为它取得的效果使得多元智力理论越来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与鉴赏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音乐课堂应当创设一定的情境丰富学生的智力体验。1.音乐表现要素,音乐表现要素主要包括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色、和声、曲式等,多元理论告诉我们智力是具有发展性的,那么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的音乐内容,不同的阶段也有不一样的深度,在音乐教学中这些音乐表现要素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去合理安排。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和声、曲式就很少会涉及到,教师可以在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比如对音色的听辨,可以把学生带到当中去让学生近距离去感受,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声音入手,如大自然中的虫鸣鸟叫,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室外去聆听,人声(童声、女声)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不同乐器音色的听辨可以通过音频去完成。2.音乐情绪与情感,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要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因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具有发展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让他们音乐课堂中体会多种多样的情绪情感。音乐教育家雷默就曾经说过:“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音乐是一种美感的教育,它能引起人感情上的共鸣,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是很丰富的,音乐情绪的感受大多在音乐作品当中来体现。如在学习歌曲《保卫黄河》时,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对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标题、体裁的把握,感受黄河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培养学生多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把握,了解中国的历史概况,了解当时人们所处的环境,体会作曲家的那份爱国情感。也可以通过分组学习,让学生们自己讲一讲他们眼中的母亲河,讨论黄河的现状,并激发学生们保护黄河保护环境的的热情,并分组创编一首保护黄河的小儿歌。
(二)多种形式的表现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个体智力是多元性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我们也应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表现自己。1.演唱、演奏,演唱和演奏使我们学习音乐比较基础的部分,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音乐课堂是很活跃的,音乐的课堂是音符的世界,教师和学生一起学习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从中汲取知识,也获得很多乐趣。演唱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独唱,分组小合唱,或者是简单的重唱,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去合理的安排,演奏也是一样,但也可以是一种乐器,或者多种乐器的合奏。2.综合性艺术表演,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其他的学科和音乐的相关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这样在学生的自我表现环节学生也能够更多地去联系生活,多元智力理论就是一个视野开阔性的智力理论。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联系都很紧密,学生在自我表现时就可以大胆的应用,在形式上可以是唱跳相结合的,可以是话剧形式的,也可以演一演作曲家的故事等。
(三)创造性活动
多元智力理论也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了一个新的视角,他把创造力作为人智力的核心,而创造力恰恰是音乐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实践。1.探索音响与音乐方面,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种声音,然后模仿一种自己喜欢的声音,可以是流水声、物体落地的声音、各种动物的声音等等,学生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简单的小乐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创编一两句旋律。2.即兴创造,学生们的即兴创造可以是节奏的创编,旋律的创编,歌词的创编等,可以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分组来创编,分组学习也培养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可以是个人独自完成创编活动,教师也可以根据课堂的时间和任务来进行分配。3.实践,小学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种教学活动,音乐课堂的过程就是学生们音乐实践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积极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它包括运用乐谱创作节奏短句,运用乐谱创作旋律短句为歌曲选编前奏和间奏,运用电脑创编音乐等。
加德纳在《加德纳·艺术·多元智能》一书中写的序言中说:“多元智能理论经常被用来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推论是正确的。因为一些智能如音乐智能,的确与艺术有紧密的关系,智能的大多数,也可以用于艺术活动。”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也让我们对智力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们形成积极的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也有很大帮助。
第五篇: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育教学的启示
摘要: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加德纳在八十年代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中包括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并且给教育界重新认识儿童,带来了新的视野。本论文将从多个角度阐释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现在教育、教学带来的新的启示。
自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向传统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挑战,给了人们一个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并引起教育界的了轰动,改变我们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错误的认识,判断一个学生的聪明,往往看他考试的成绩,分数的高低。我们通常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就比分数低的学生聪明。但是越来越多的实例发现,上学期间成绩一般的学生,将来很大一部分人做出了一番大事业,例如,我们熟知的女作家三毛,小的时候,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早早从学校逃了出来,但这并没有阻止她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袁隆平,小时候也是一个数学不好,偏科严重的学生,后来他却成为中国和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很多实例都证明了多元智力理论的成功之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把我们从错误的看法中拉了出来。让教师形成了积极快乐的“学生观”。世界上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现在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我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多元智力理论对现在教学的影响。
一、多元智力理论涵义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包括:
(一)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
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巴中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二)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和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看来,智能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树立智能的现在工业社会,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四)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的看待职能问题的角度
在加德纳看来,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论结构
(一)逻辑数学智力:包括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者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
辑推理等辨别逻辑或者数字模式的特殊能力、处理较长推理的能力。这种智力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二)语言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下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单词的意义和语言不同功用的敏感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讲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三)音乐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谱写歌曲和器乐演奏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欣赏。这种智力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乐器制造者和乐器调音师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四)空间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五)身体运动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控制自己身体运动和技术性地处理目标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赛车手和发明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六)人际关系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七)内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八)自然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指认识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其他部分的(比如云或者岩石)能力。在猎人、植物学家或者解剖学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三、基本特征
强调多元性;强调差异性;强调创造性;强调开放性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现在教育的启示
(一)改变传统教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做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改变了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不能单纯的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和“差等生”。不再单纯的以学生的是否聪明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老师应该全面认识学生,多角度观察学生。可以利用多元智力论来发掘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在我们老师的眼里,孩子不应该有“优生”和“差生”的区分,他们只是各自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智力组合形式,学习风格和发展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孩子的特点,善于挖掘,提供机会,对每个孩子都倾予希望,为孩子的发展搭建一个平台。
1、全面认识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作为教师要学会全面认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任何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在学习上成绩不好,就全面否定他,他可能学习这方面不好,但在别的方面表现很多,可能音乐、美术、运动等突出,作为教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忽略了其他方面,教师应该多个角度教育学生,使他的潜力发挥出来。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可能是每一个方面齐头并进,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并形成发展领域的不同的组合,在各个领域全面地得到发展的同时,在发展水平、速率上又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的领域在学生整体的发展中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这就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发挥多种智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发展学生的某一方面,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语言和数学逻辑能力和我们传统的考察学生方式——考试。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发展。不能单纯只发展学生的文化课能力,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师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不同应该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对学生因材施教的观点
上学期间,老师和家长总给我们这样、那样压力,这次考试要考多少分,考班级里,学校里的多少名,将来才能以多少分考个好大学。如果考得不理想,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认为是我们不好好努力,没有尽自己的全力。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表明,只有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学生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达到理想的分数。对于这两种智能上不发达的学生来说,你付出的努力再大,也可能得不到这样的成绩。这是有你的大脑结构决定的,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就是通常说的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运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人的智力类型的多元化,人的智力呈现出不同的个体差异,因而,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力、兴趣等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适合其身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也就是我们千百年来所说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首先承认学生的(智力)个体差异,然后才肯定“因材施教”的策略,接着再是“因材施教 ”的内容和方法。
4、树立全新学生成才的标准观念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不断受到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要引导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学生的成才问题。授业、解惑不能作为教师的唯一工作,应该把学生的智力发展发展差异放在首位,重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智能结构,灵活运用多元智能理论,重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使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身体运动、音乐等各项智力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成为一个多领域的发展的人。
5、多方面了解学生
传统上了解学生,主要相信纸笔测试的结果,事实上,这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了解学生智能状况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观察,要观察学生真实的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中的“非常表现”,要注意学生在课外做什么。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小学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也应该尊重同学的智能
(二)、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并且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让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充分展现出来,而且帮助他们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使他们的弱势智力领域也得到发展。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肯定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再帮助他们进行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到弱势智力领域的迁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的某些联系,使学生需要克服困难完成的与他感兴趣、能够胜任的一面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他能够胜任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自己所不擅长的任务中。
发现、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扬长补短。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甚至预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同时,多元智能理论还承认社会文化对个体智力发展的影响。这就要求教育提供适合儿童智能发展的机会。所以,对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给每个孩子找到一个可以尽情释放才能的地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很不成熟。从生理发育来看,他们的身高、体重等的发展是不均衡的,生长发育相对缓慢;大脑的重量几乎接近成人,大脑的兴奋功能逐渐减少而抑制功能逐渐增强。从心理发展来看,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都有了发展,有意注意的时间增长了,注意的范围广泛了。他们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过渡,形象记忆,记忆的内容与生动、具体的事物或情景相联系进行记忆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主要记忆方法。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这样做虽然很好,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标,或者说不全面,因为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弱项。这样做,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强项更强,弱项更弱。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发展他并不擅长的那些智能,换句话说,就是要“扬长补短”,即以学生的智能强项为依托,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智能强项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能特点以及意志品质迁移到其弱项中去,强项带动弱项,相得益彰。
(三)、创造多元的学习场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儿童应该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体验生活的美丽为主。为了尊重儿童的发展,我们应该从多元智能论出发创造设计符合儿童个性的多元的学习、活动场景,使儿童在和谐、快乐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四)、多元智能多对教学方法的改变
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发挥每个儿童的智能多元教学法使尊重儿童个性、体现多元智能得以实现。由于每个儿童的智能潜力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分别对待,不仅对全班儿童而且对每一个儿童都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传统教育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的内容的选择,对其他智力方面的材料则排斥在教学内容之外,造成教学内容的窄化。而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个体智力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又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要求个体智力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因此,要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筛选,使之能够体现人类智力的多元化、生活化。
(五)、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每个个体擅长的学习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视觉的方式接受信息,这样的学生应该多看;有的 学生喜欢通过听觉的方式接受信息,那么他应该多听。有的是“场独立型”;有的是“场依存型”。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习惯。所以每个个体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独有的学习习惯,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六)、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选择教学策略
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多元智力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智力的差异性,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仅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领域、不同的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每一个体都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这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关键领域,当然每一个个体也有其弱势的领域。据此,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特点,努力挖掘学生的特殊的巨大潜力,进行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教育,同时,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未来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重大的启示作用和教育意义。我们通过学习多元智力理论为每个孩子搭建了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强项的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让每个学生快乐的学习并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