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1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 特等奖之一 数学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001年国家高等教育教学奖
特等奖之一
数学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北京大学
成果简介:
起始时间:97-01-01
完成时间:2000-12-31 主题词:数学基地;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内容概述:
北京大学数学基地根据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新特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较早确立了数学教育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导思想。北大数学基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以成立数学科学学院为契机,创办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信息科学系和金融数学系,成功实施了“3+5”方案,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转变,这在我国数学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北大数学基地全面发挥其学科门类齐全,学风优良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在基地的全面建设和宽口径培养高素质综合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形成鲜明特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积极影响,为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大学数学基地的建设多次受到国家表彰和奖励。1997年被表彰为国家级优秀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理科基地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中期检查中再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基地,并作为优秀基地的代表向中央主管部门汇报基地建设成果。2000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被授予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
成果的基本内容: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数学系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立,现有数学系、概率统计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信息科学和金融数学系。学院设有中心实验室,5个专业实验室(如联证金融数学实验室)和金科网络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全院现有教师129名,其中中科院院士5名,教授62名,博士生导师45名;本科生680人,硕士生154人,博士生90人。根据北京大学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我们决定将数学基地整体地建立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不单独开设基地班。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基地建设和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地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在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创造性改革,在基地的全面建设和宽口径培养高素质综合创新人才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形成鲜明特色,在国内外产生重要积极影响,为我国高等数学教育的改革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建设世界一流的数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90年代初,全国理科基础教育面临着困难的局面。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与讨论认识到,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没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为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我们必须实行数学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必须改革我国数学教育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应用的传统和观念,改变单纯为了满足数学研究和师资需求的单一的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主战场,要宽口径培养适应国家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人才。我们以数学科学学院的成立为契机,根据我们的特点和国家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息科学和大规模工程计算等重要领域的需要,除原数学系和概率统计系外,新成立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与信息科学,1997年又创办了金融数学系。成功完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转变,堪称我国数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随着办学指导思想的转变,教改的问题成为关键。数学基地创造性地贯彻教育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采取了下述重要改革措施:
1.在本科生教育的整体框架上,实行了“3+5”的培养方案:即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学、计算机等主干基础课上,接受学时充分,强度足够的严格训练;从第四个学期起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在课程内容上坚决贯彻“少而精”原则,大力压缩后续课程中多年形成的过窄、过深和过繁的教学内容,为新的培养方向,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以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进行的基础科研训练争取到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既使学生打下宽广、坚实的基础,又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和爱好,有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2.积极而又慎重地进行教学计划的修订。经过院学术委员会与全体教师的多次讨论,把常微、偏微、实变、复变、微分几何、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等后续课程的周学时由4+2或4+1一律改为3+0。加强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建设,开设几何与拓扑、物理与数学等综合性课程,为各方向学生提供了更大的选课余地。
3.发扬北京大学数学学科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学,坚持让包括院士在内的优秀数学家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学院70%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工作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张恭庆院士、文兰院士等都上本科生基础课。数学学院承担的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的24名主持人均为博士生导师,且课程达优率名列北京大学第一。
4.为了开阔本科生的学术眼界,打破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学院近四年来开设了“北京大学特别数学讲座”和“现代数学简介”等多种形式的讲座课程,聘请了国内外一批知名数学家和专家教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数学的新发展与新成就,拓宽学生的眼界,使他们对现代数学的全貌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发展与联系有所认识。近年来,基地在一、二年级优秀学生中组织了科研讨论班。在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学生们自己查阅科研材料,自己报告和相互讨论。已经写出的大量有创见的论文和科研报告,显示了学生们良好的数学素质和创造潜能。同学们还每年举办数学文化月,编辑出版“心桥”季刊等学生刊物,同学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
5.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和研究课题。例如金融数学系结合本系的情况在三年级本科生中增设了教学实习;与“证券投资学”杂志社一起组织学生对中国股市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这种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写出的一些生动的论文和报告很有价值,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信息科学系的同学为TCL总公司设计制作了第一个动态销售系统,受到公司的高度评价。
6.与修订后的教学计划紧密结合,进行了有组织的大规模的教材建设,列入出版计划的40本基础教材中已经完成20多本。学院获省部级以上教材奖7项,其中国家二等奖一项,教育部教材一等奖五项。学院有8本教材被列为国家或教育部“九五”重点教材,高等数学CAI(含线性代数)为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获10万元资助。配合211工程,我院有14门课程的教材改革在学校立项并获得资助。
7.加强教学设施、教学辅助设备和图书资料室建设。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基地专门为本科生建立了计算机实验室和图书阅览室,为他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与研究环境。
基地建设的实践表明,北大数学基地的改革举措路子对头、效益明显。基地培养了一大批基础扎实,思想活跃,并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1997年以来,在国际精算师考试中基地的三名同学曾获全球最高奖,另有九个前五名。基地学生李稚就我国保险业的改革写出了有份量的文章,发表在“经济学消息报”头版头条,在我国经济界引起较大反响。姚健刚、张弢、罗武安、钟声、蒋达泉等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并在科学研究方面崭露头角。基地的毕业生中,有一名获盖洛普奖,两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基地的基础学科70%以上毕业生被推荐或考上国内外研究生,而参与就业的毕业生也大多在高科技或金融部门工作,且学以致用,供不应求。北大方正研究院18名业务骨干中有12名是数学学院毕业生。仅从招生方面来看,我们已经根本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在招生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实现了录取分数线的逐年上升。如在2000年,基地招生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大好局面,共收本科生186人(比计划多招26名),仅在北京地区的录取分数线就达620多分,有三名省市状元和4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成为北大数学基地的学生。
数学基地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青年学术队伍的培养作为重点来抓。学院通过实行院、所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以及与方正共建等举措培养了一支综合素质好,学术水平高,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特别是学院45岁以下教师人数已超过总人数的50%,并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80%以上的人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北大数学基地承担教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9项,获国家级教学奖14项,省部级17项。“数学分析”、“几何学”和“数学模型”等三门课程被列为教育部创名牌课程。2000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进步(教材)一等奖一项。
数学基地的高水平教学与人才培养有赖于数学学院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数学学院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44项,第三世界数学奖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5人,“求是”杰出青年学者5人。数学学院曾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表彰为国家级科研先进集体。1997年被为国家级优秀人才培养基地。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理科基地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中期检查中被评为优秀基地,并作为优秀基地的代表向中央主管部门汇报基地建设成果。2000年,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被授予北京市先进集体称号。我们将继续搞好数学基地的建设,不断总结经验,向兄弟院校学习,共同推进我国数学教育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早日将数学学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人才培养基地。
成果的创新点:
1、根据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新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确立了数学教育要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主战场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数学教育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我国数学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
2、创造性地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充分发挥数学基地学科门类齐全,学风优良和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采用“3+5”培养方案,宽口径地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多方面,多层次科学人才。
3、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通过采取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提高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思想活跃,注重应用,并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视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支锐意改革,教学与科研并重、老中青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已经形成。
5、用高水平的科研促进基地教学和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的三届“特别数学讲座”对培养我国青年的数学家队伍具有重要应用。
成果的应用情况: 北京大学数学基地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上起了模范作用,成为教学改革示范基地。基地的改革始终得到国内许多兄弟院校关注和支持,并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数学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大学牵头的“面向21世纪全国理科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项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数学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好,基础扎实,实际应用和动手能力较强的高素质综合性创新数学人才。数学基地优良的学风,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为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地举办的三届“特别数学讲座”吸引了一批国内大学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研究生参加,这对培养我国青年数学家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1999年11月12日,在教育部国家理科基地验收评估和中期检查专家组的评估意见中写到“专家组对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理科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评估。我们认为北京大学数学基地发挥了数学基地学科门类较全,学风优良,师资雄厚的综合优势,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学方针,在宽口径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科学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鲜明特色。正如某位领导同志所说,北京大学数学基地风清人正,生机勃勃。他们六年多基地改革实践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果曾获奖励情况:
97-9-1 优秀基地 国家级 0 教育部 1999年11月 优秀基地 国家级 教育部 2000年4月 先进集体 省部级 北京市 2000年9月 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5000 北京大学 2000年12月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5000 北京市教委
完成单位:
单位序号:
单位名称: 北京大学
主管部门: 国家教育部
联系人: 郑志明
联系电话: 010-6275985
5传真: 010-62751801
电子信箱: Zzheng@pku.edu.cn
通讯地址: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
1添表时间: 2000-09-01
主要贡献:
数学科学学院始终将基地建设与创世界一流学科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数学基地学科门类齐全,学风优良,师资雄厚的综合优势,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原则,积极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和进行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
自基地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和面向21世纪高素质科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数学基地建设的成果受到国内兄弟院校的高度评价并有着广泛影响。在历次基地检查和评估中都名列前茅,并多次得到表彰和奖励。
第二篇:物理国家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定稿)
物理国家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于科研力量雄厚、学术地位很高的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和天体物理等六个国家重点学科,及两个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物理基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率先于全国提出并成功地实施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课程新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在全国有很大反响的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在历次基地检查和评估中都名列前茅。物理基地人才培养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成效十分显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全国已经起到了广泛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现将我们在基地建设中的成果分五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基地的建设我们始终基于如下的考虑:1)基地建设必须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3)基地建设的成果应在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起点要高,建设工作要注重科大特色。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我们的目标为:
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全面地、创造性地实施了“科学与技术、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套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先进的、特色鲜明的高等物理教育体系,使基地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点、师资培训和经验交流的基地。(2)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于六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两个国家实验室,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物理学学科门类齐全,学风优良,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① 强化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我们不设非基地班,物理类的学生全部都进入基地班,接受严格的物理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进校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统一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两年之后再分专业进行学习。专业的选择也是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先由理学院组织多达20多场的专业介绍,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② 2000年开始科大本科生实行四年学制,基地积极而慎重地完成了五改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了新学制下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基地学生入校后的前5个学期进行统一的数学、物理、电子信息技术、通识课(包括政治类、英语、体育及综合知识类等课程)和学科群基础课的学习,第6学期开始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实行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弹性学制(最长可在6年内完成学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同时攻读第二学位。
(3)学生攻读研究生情况和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基地的毕业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每年约有77%的毕业生被录取为国内外的研究生,约有22%学生参与就业,其中大多数进入高新技术或事业单位工作,不少已成为骨干。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9%。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追其本,求其源”、“积厚势,而后勃发”,是科大学生的特点。已经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己经做出了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4)人才培养特色
①知名教授教基础课。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长期由省级教学名师霍剑青教授、程福臻教授和特聘的课程讲座教授阮图南、张永德等讲授。教学名师和学术上有造诣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寓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名师的熏陶下,培养了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②传承科大办学传统,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建设,物理基地已形成了如下特色:
1、2 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学生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勤奋努力,学风优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学分制管理和实行弹性学制。基地实行灵活的学分制管理,扩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和调整专业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听课,以利于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志向及特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全面发展。优秀学生修完全部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④个性化学习计划。基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对学有专长和拔尖学生,通过“本-硕-博”或“本-博”连读和交叉学科中期分流的方式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冒尖,加速他们成才;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攻读本专业的同时,基地鼓励其跨学科申请选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鼓励学生追求卓越。
二、硬件建设
(1)基地教学实验室建设
组建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作为中心的第一责任人,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员聘用、实验室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中心不仅涵盖基础物理实验室,还包括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以教学“软件”建设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建立了大学四级物理实验教学、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2)实习基地建设
多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基地充分利用科大独具的办学优势,创造性地实施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集中全院的科研优势参与和支持办学,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特的办学风格。物理基地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半导体所等有关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科研实践基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机制。
三、教学改革
(1)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奖情况
重视教学改革,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进行教学工作研讨,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 和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跟踪学科前沿,注重师生互动式教学。自2000年以来,基地承担了14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的教学研究项目。获得教学成果奖共15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两项。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和力学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基地另有2门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教材。2人获得首届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奖,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2)编写优秀教材
基地本着“抓重点、出精品”的原则,组织教员进行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及时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通过教材体现出来。2000年以来,基地有: ◆《大学物理实验》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 完成了三项基地名牌课程的教材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 3门入选国家“十五”教材建设项目:《近代光学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学》和《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基地教师出版了《量子力学》、《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等20 部教材和译著。研制与开发了多项水平较高的教学课件。“大学物理实验”CAI电子教案已出版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广泛使用。
(3)多媒体授课、网络教学
基地教师普遍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有50%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开设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使课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基地的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力学”等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习指导等内容,可以在线观看老师讲课,通过网络得到名师指点。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有课程讨论区,同学可以在此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解答。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讨论,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及成效
物理基地率先于全国提出和全面实施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传统的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自封闭的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建立了四级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新实验课程是由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组成,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 的一、二、三、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实验室,它不仅在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只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讨论和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自己的创新点。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基地一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一支改革意识强、学术水平高、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的教师队伍。建设总体原则是保证教师数量,提高整体质量,改善队伍结构。(2)师资队伍状况与教学激励机制
1)师资队伍现状
物理学基地现有教职员工共229人,其中教师178人,教辅人员51人。在教师中,有院士3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5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0 %;教授75人和正研级高工6人,约占46%;副教授50人,约占2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99人,占55.6 %,硕士13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有 60人,占 33.7%;50—35岁有58 人,占32.5%,35岁以下60人。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爱岗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2)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热心教学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几年来我们以学科为依托、政策为导向,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从事和参与教学改革。
① 以岗位设置为杠杆,吸引名教授上讲台,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教授的岗位聘任条件,不仅科研工作出色,而且要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将一批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物理的教学队伍中来,为基础课教学增添新鲜献血液。
② 随着我校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一大批科研背景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陆续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为了更好的用好这批人才,基地首次设置了“课程讲座教授”。
(3)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及评价体系
① 学生评教:每学期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课程分10个评估指标进行打分,基地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
② 设立院教学督导组和课程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重要的基础主干课设课程教学组,课程组及其负责人统筹课程教学工作。
五、示范与辐射作用
①基地创建的三门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和“量子力学”,已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在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大面积提高了我校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国内高校的广泛共识。“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物理实验” 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 被评为2004年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理科基地创名牌课程。
②近几年来有先后有数十所大学组团专程来我校学习、交流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2002年在我校成功召开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讲习研讨会”,来自全国144所高等院校的27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2004年又在我校召开了高等学校非物理专业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研讨会。
③配合国家建设西部的大战略,物理学基地派遣优秀教员到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授课,并为他们培养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物理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历次基地的检查和评估中都名列前茅,今年又获得2004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我们将不断努力,力争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国家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
第三篇:物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物理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总结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学科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涵盖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天文学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我们将基地建设与211工程,以及创建一流大学等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硬件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现将我们在基地“十五”建设中的成果分五个方面的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基地的建设我们始终基于如下的考虑:1)基地建设必须有利于强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培养原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在教育思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室建设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3)基地建设的成果应在全国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起点要高,建设工作要注重科大特色。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我们的目标为:
以培养二十一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注重科大特色:科学与技术、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三个结合,在物理课程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中实实在在地得到体现。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一套能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先进的、特色鲜明的理科物理课程教学体系,使基地成为教学改革的示范点、师资培训和经验交流的基地。
(2)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于六个国家重点学科和相关的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形成了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充分发挥物理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综合优势,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①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我们不设非基地班,理学院物理类的学生全部都进入基地班,接受严格的物理基本功的训练。学生进校前两年不分专业,进行统一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两年之后再分专业进行学习。专业的选择也是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先由学院组织多达20多场的专业介绍,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发展,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② 4+4学期培养方案。从2000年开始科大本科生实行四年学制,基地积极而慎重地完成了五改四的本科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修定,在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了新学制下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实行“4+4”的培养方案:基地学生一入校,由理学院统一管理,前4个学期进行统一的数学、物理、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识课(包括政治类、英语、体育及综合知识类等课程)和学科群基础课的学习,第5学期开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的学习。实行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弹性学制(最长可在6年内完成学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同时攻读第二学位。
(3)学生攻读研究生情况和毕业生一次就业情况
科大物理学基地的毕业生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每年约有77%的毕业生被录取为国内外的研究生,约有22%学生参与就业,其大多数进入高新技术或事业单位工作,不少已成为骨干。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9%。强化基础,拓宽专业——“追其本,求其源”、“积厚势,而后勃发”,是科大学生的特点。已经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才,部分优秀毕业生己经做出较高水平的研究工作,为学校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声誉。
(4)人才培养特色
①知名教授教基础课。普通物理和四大力学,长期由省级教学名师霍剑青教授、程福臻教授和特聘的课程讲座教授阮图南、张永德老师讲授。由教学名师和学术上有造诣的教授、博导上课,新的思想、新的讲法,科学中的新发展常常很快体现到课堂上。在这样的名师熏淘下,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养成了创新的习惯和意识,这对于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②传承科大办学传统,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建设,物理基地已形成了如下特色:
1、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特别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学生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勤奋努力,学风优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③学分制教学管理:基地实行灵活的学分制管理已有10年的历史。近年来更是不断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和调整专业的自由度,鼓励学生自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听课,以利于学生结合个人兴趣、志向及特长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实现全面发展。优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修完全部学分,可以提前毕业。
④个性化学习计划:基地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对学有专长和拔尖学生,通过“本-硕-博”或“本-博”连读和交叉学科中期分流的方式予以重点培养,鼓励冒尖,加速他们成才;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攻读本专业的同时,基地鼓励其跨学科申请选修、辅修专业或双学位专业;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对学习成绩合格者,可免试直接攻读研究生。
二、硬件建设
(1)基地教学实验室建设 组建了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作为中心的第一责任人,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员聘用、实验室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中心不仅涵盖基础物理实验室,还包括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近年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以教学“软件”建设推动实验室硬件建设,建立了四级实验教学体系。并根据基地的特点改建了8个和新建了3个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并且涉及多领域的教学实验室:光谱实验室、真空实验室、核物理实验室、磁共振实验室、光信息科学和技术基础实验室、凝聚态物理基础实验室、等离子体物理基础实验室、天体观测实验室和物理电子学实验室。
(2)实习基地建设
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科大独具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实行智力引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针,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物理所、半导体所、理论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所、兰州近代物理所、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等研究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为学生的大学生署期研究计划、毕业设计与实习提供了更多的素质和科研能力学习的机会。
三、教学改革
(1)承担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奖情况
重视教学改革,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进行教学工作研讨,不断改革和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跟踪学科前沿,注重师生互动式教学。自2000年以来,基地承担了14项教育部和安徽省的教学研究项目。另外还承担了科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6项,校级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建设项目4项。共获得教学成果奖共14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1门课程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2门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电磁学、力学),基地另有2门为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一套教材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教材(大学物理实验)。2人获得首届安徽省高校教学名师奖; 1人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
(2)编写优秀教材
基地本着“抓重点、出精品”的原则,组织教员进行教材的规划和编写,及时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通过教材体现出来。2000年至今,基地有:
◆《大学物理实验》入选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
◆ 良好地完成了三项基地名牌课程的教材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 3门入选国家“十五”教材建设:《近代光学基础》、《等离子体物理学》和《非相对论量子力学》;
基地教师出版了《量子力学》、《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等20 部教材和译著。研制与开发了多项水平较高的教学课件。“大学物理实验”CAI电子教案已出版并在全国许多高校广泛使用。
(3)多媒体授课、网络教学
基地教师普遍积极主动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已有50%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开设物理课程网络教学、大学物理虚拟实验和远程教学(在校园网上完成),提供了师生交流的平台,使课程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延伸,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权。
基地的精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力学”等已经上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作业习题、实习指导等内容,可以在线观看老师讲课,通过网络得到名师指点。网络教学平台开设有课程讨论区,同学可以在此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的解答。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已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及成效
我们大学物理实验课改革的思路是:实验课程分为四级: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验,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一、二、三、四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不同的级标志着不同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水平。使物理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主要作了几点:
①进一步完善一、二、三级基础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加强建设四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营造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教学环境
打破传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力、热、电、光、近代物理各自封闭的旧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四个四”的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四级物理实验课程新体系,把实验分成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学小实践组成四级物理实验。四种辅助方法,采用模拟演示一电子教案一CAI课件一计算机数据处理四种方法辅助实验教学。四种教学途径,通过必修实验一选修实验—开放实验一探索实验四种途径组织实验教学。四种考核方式,通过预习实验一设计实验一操作实验一实验考试四种方式综合评定实验成绩。
②开设开放服务实验室,在每一级物理实验中,开设开放实验室,它不仅时间上对学生开放,而且在内容上也开放,它不同于公共教学,是一种个性化教学模式,满足学生求知、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侧重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近两年我们开放实验的项目有:摆的运动规律及应用研究、电学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光学仪器的设计与制作、波的特性研究、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在开放服务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自己设立题目,教师只是指导和审核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与题目,允许失败,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在Seminar课中上台发表,讨论和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自己的创新点。
我们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大学物理实验”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基地一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以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形成激励竞争机制,建设一支改革意识强、学术水平高、敬业爱岗、结构合理(包括年龄、职称、学历)的教师队伍。建设总体原则是保证教师数量,提高整体质量,改善队伍结构。
(2)师资队伍状况与教学激励机制
1)师资队伍现状
物理学基地现有教职员工共229人,其中教师178人,教辅人员51人。在教师中,有院士2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博士生导师55人,占教师总人数的30 %;教授75人和正研级高工6人,约占46%;副教授50人,约占28%;在学历结构上:博士99人,占55.6 %,硕士13人;在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有 60人,占 33.7%;50—35岁有58 人,占32.5%,35岁以下60人。
总之,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这既是基地建设的喜人成就,也是基地后续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潜力。
2)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造就一支热心教学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几年来我们以学科为依托、政策为导向,鼓励和吸引广大教师从事和参与教学改革。
① 以岗位设置为杠杆,吸引名教授上讲台,鼓励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近年来我们特别强调A岗教授的聘任条件,不仅科研工作出色,而且要承担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将一批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物理的教学队伍中来,为基础课教学增添新鲜献血液;对于新引进的“百人计划”和其他人才,在科研方面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参与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
② 随着我校教师退休高峰的到来,一大批科研背景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陆续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为了更好的用好这批人才,基地设置了“课程讲座教授”,首批聘任了普通物理和量子力学“课程讲座教授”阮图南、量子力学“课程讲座教授”张永德。他们都是科研背景强,教学经验丰富,在长期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欢迎和爱戴的老教师。
(3)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及评价体系 ① 学生评教:每学期校教务处组织期中教学检查和学生评教活动,由学生对每门课程分10个评估指标进行打分。学院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近年来评估的结果表明,大学物理和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普遍反映良好。90%的学生认为掌握或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并能应用于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实验课程采取全开放的教学形式,受到学生及同类型课程授课教师的好评,学生的实验技能得到了提高。对部分学生评价偏低且确有问题的老师,实行教学警示制度,由院系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谈话和帮助,促进其提高教学质量。
② 设立院教学委员会:负责审定教学计划、教改方案、教材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工作并协助分管院长检查、监督教学质量、学风和考风。
③设立院教学督导组和课程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的老教授担任督导员,协助检查、监督教学工作的全过程。重要的基础主干课设课程教学组,课程组及其负责人统筹课程教学工作,包括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考试以及成绩评定、TA培训、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
五、示范与辐射作用
① 基地创建的三项名牌课程“大学物理实验、电磁学、量子力学”,已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大学物理实验”在教育改革思路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大面积提高了我校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由于“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改革思路获得国内高校的广泛共识,并起到示范辐射作用,2001年被评为教育部首批创优秀名牌课程。与新体系配套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第一套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和国家“九五”立项教材于200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物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02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物理实验” 被评为2004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电磁学” 被评为2004年首批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理科基地创名牌课程;“量子力学” 被评为2004年首批校级精品课程。三项名牌课程具有特色的教材已出版。
②近几年来有先后有数十所大学组团专程来我校学习、交流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实践经验。2002年,在我校成功召开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大学物理实验”讲习研讨会、及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高等物理教学实验培训及研讨会”,来自全国144所高等院校的27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2004年又在我校召开了高等学校非物理专业物理课程基本要求研讨会。
③配合国家建设西部的大战略,物理学基地派遣优秀教员到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理学院授课,并为他们培养研究生。如我们选派的理论物理学家汪克林教授通过授课和开设讨论班,为西南科技大学培养了一批理论物理学科的骨干,带动了该校理论物理学科的发展。
第四篇: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附件1:
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培养适应“两个率先”需要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是从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以下统称职业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中产生,具有一定的高技能人才研究开发能力,能够面向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正常开展技师、高级技师(以下简称技师)培训,可以承担全省相关职业(工种)的师资培训任务,社会诚信度高,培训成效显著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第三条
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施动态管理,每年考核评估并公布一次,每次不超过50个。
第四条
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最高管理层重视、支持示范基地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项经费保障满足教学需要、供给及时到位。
2、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培训特色鲜明,示范作用好;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激励机制健全;培训场所、实训设备先进、实训工位能够满足技师学员实训需要。
3、具有相应的培训资质和良好的办学诚信度。能够在显著位置公示或以适当方式向学员明示培训资质、收费标准等诚信内容,学员满意率高,无实证投诉。
4、具有优良的培训业绩。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每年开展短期培训并取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苏南地区不少于250人,其它地区不少于200人;其它职业院校苏南地区不少于200人,苏中、苏北地区不少于150人;企业培训中心每年开展对内对外培训并取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苏南地区不少于150人,其它地区不少于100人。能够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每年为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并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少于10人。
5、具备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各职业(工种)的教学计划齐全、规范,执行严格;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合理,技能操作重点突出,培训充分到位,教学质量稳定,经培训而参加技师鉴定的一次性通过率不低于70%。
6、具有较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研究能力。职业院校每年能够完成2个职业(工种)的省级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报告,预测研究报告符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并在省内同类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培训中心能够根据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订企业各职业(工种)的初、中、高级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和队伍建设规划,并每年组织修订和实施。
7、具备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或社会需求,组织开展技师培训课程的研发,每年至少要完成1个职业(工种)技师培训课程的整体开发,研发成果能涵盖国家职业标准且在省内同类项目中处于领先地位。
8、具备严谨的学风和规范的管理秩序。注重培养学生(员)良好的职业道德,注重养成学生(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班级管理、学生(员)管理、考核鉴定管理和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齐全、完善,学生(员)在校园(培训机构)内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无安全责任事故。
第五条
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申报考核程序 省级高技能培养示范基地每年申报一次,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拟申报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单位(以下简称候选单位)由各市劳动保障局推荐上报。
1、候选单位于每年3月20日前向所在市劳动保障局报送《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申报表》(附件2)和《XX新技师培训计划表》(附件3)。
2、市劳动保障局于每年3月底前向省劳动保障厅汇总上报经审核盖章的《江苏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申报表》(附件2)和《XX新技师培训计划表》(附件2)。
候选单位临时增加的培训计划,应在开班后二周内填写《XX新技师培训计划表》(附件3),并经所在市劳动保障局培训处审核盖章后上报至省劳动保障厅。
3、省劳动保障厅于每年4月底前公示当年候选单位名单和新技师培训计划,并进入跟踪考核程序。
4、依据培训考核计划,候选单位在每年12月底前将取证人员花名册复印件(附件4)报至省劳动保障厅,作为业绩考核的原始资料之一。
无培训计划、新增培训计划或取证的职业(工种)与培训计划不相符的,不作为培训业绩。
5、在跟踪考核的基础上,由省劳动保障厅根据《江苏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考核评估细则》(附件5)组织对候选单位进行综合评估,择优产生并于次年4月底前公布上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名单。
第六条
被评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由省给予一定的实训设备购置经费补助。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由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奖牌,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被评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单位,其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研究报告填补省内相关研究空白并用于指导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或其研发的技师培训课程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用于相应职业(工种)技师实际培训的,由省给予一定的研发经费补助。
被评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单位所在企业,其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在岗技能劳动者占在岗技能劳动者总数的比例达到80%以上(含),且符合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由省劳动保障厅授予“江苏省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等企业”奖牌,并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七条
本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解释。第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开始试行。
第五篇:基于第二课堂的快递人才培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基于第二课堂的快递人才培养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社会人才结构性短缺越发凸显,第二课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越发显得独立而不可替代。本文基于第二课堂,探讨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快递人才方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从基地建设的理论依据、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内容、方案布局、软硬件配置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各高职兄弟院校在同专业相关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第二课堂;快递人才;实践教学基地
一、前言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改革全面驶入快车道,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应定位于帮助大学生驶入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快速完成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换;校园环境向社会环境的适应;专业向职业的对接”。因此,建设一个围绕第一课堂,延伸、拓展第一课堂,有效地将专业引向职业、在一课堂和社会需求之间搭建一座紧密相连的桥梁,加快大学生人才成长的全新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通常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理论教学在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知识积累方面有着快速、高效、准确等特点,但对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则作用不明显;实践教学则主要是通过较好地利用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认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要能将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相关能力培养上发挥显著的作用,必须在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照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个性化教育理论
个性化教育理论要求施教者打破统一僵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因材施教,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出发来设计教育内容、模式、方法和制度,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发掘学生个体的聪明才智和个性才能,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升其自身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各种各样的社会发展所需人才。
(二)“成功智力”理论
“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的能力构成的统一体。其中,创造性智力是“帮助我们从一开始可以产生新异的问题与想法的能力”,分析性智力是“用于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判定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实践性智力“帮助我们将创造性的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实施的能力”。该理念认为,个体要获得成功,则必须使“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及“实践性智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最为有效。
三、快递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建设目标
随着电子商务的飞跃发展,近几年我国物流市场尤其以淘宝、天猫、唯品会等为代表的B2C下的快递行业呈超高速发展趋势。由此可见未来物流业中的快递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大,但快递行业作为物流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人才技能需求和培养目标上是有别于一般物流管理人才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在快递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中应重在依照快递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充分考虑快递行业的各个实际环节和相关行业标准,合理设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真正实现“工学结合”,达到人才有效供给的目标。
(二)建设思路
由于快递人才培养重在依照快递市场人才需求特点,充分考虑快递行业的各个实际环节和相关行业标准,因此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采取“引企入校”模式,在校园引入一家市场上实际运营中的快递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中的校企合作单位,由该快递企业负责提供快递业务(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负责该快递企业在校园内的相关业务的具体运营。该实践教学基地模式改变以往让学生实践概念的“游戏型”和“演示型”实训状态,而是提供一种学生能够实际参与的真实市场环境,让学生直接体验快递企业的经营过程。
(三)建设内容
该实践教学基地既要体现快递企业固有的盈利性质,又要实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功能,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既应注重其市场运营的安全问题又应注重其作为教学的实用性。鉴于此,可以将该实践教学基地按快递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并聘请校企合作的快递企业工作人员为实践校外指导老师,针对涉及市场运营安全问题环节的区域实践时由该校外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完成,其他区域可以由校内实训指导老师指导完成。
综合大多数快递企业的主要业务,大致包括:收件、单据填写、存放、派件、信息处理、代收款、异常处理等。因此,该实践教学基地应分为接待收件实训区、快件滞留处理实训区、快件处理分拣实训区、快件派送实训区、快件业务异常处理实训区、信息处理中心实训区等6个功能模块。对应的快递人才培养实践课程如表2.1所示。
(四)方案布局
1.前台接待区:办公桌椅一套,电脑一套,两把客户椅;打印机一台。
2.收件处理区:电子秤一台;托盘2个;平板货架一组。
3.快件滞留区:智能货柜一组;托盘3个;平板货架一组;白板一块。
4.理货发货区:手推车一台;分拣阁架一组;平板货架一组;托盘三个;叉车一台;理货容器4个。
5.信息处理区:办公桌椅一套;电脑一套;包括快递业务全套流程的快递管理软件一套;条码打印机一台;配合快递管理软件使用的RF手持终端一个。
四、总结
本文对基于第二课堂的物流管理专业快递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基地建设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相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每个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各异,希望各位同行在建设本校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文献:
[1]董振宁,赵习频,等.基于第二课堂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7):305-307.[2]李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62-65.[3]马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齐鑫物流教育,2014(02):367-370.(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