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04:3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 程 教 学 大 纲

课 程 名 称: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

适 用 专 业:博物馆学

课 程 类 别:选修课(理论课)制 定 时 间:2005.4

教 务 处 制

《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40132001

二、英文名:The inheritance general outline of world of China

三、课程类别∶选修课

四、先修课程:中国历史

五、学分∶1学分

六、学时∶30学时

七、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世界遗产问题的由来与现状,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重点研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特征与种类。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历史学、旅游学和建筑学。要求学生在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中国的世界遗产知识的原理分析相关问题。

八、教学目的:中国的世界遗产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发展规律,揭示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特点,介绍世界遗产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客观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与研究打下基础。

九、教学方法∶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除教材外,还应具有多媒体放映设备、幻灯机,以及《中国的世界遗产》光碟或幻灯片各一套,以作展示之用。

十、实验:本课程无实验内容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1学时)

教学要求:绪论部分包含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研究对象、任务、意义和遵循的原则。重点掌握中国的世界遗产研究对象。

一、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的世界遗产研究任务

三、研究中国的世界遗产遵循的原则

四、研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意义

第一章 “世界遗产”的诞生和发展(1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和权利、“世界遗产”的提名和确定以及世界遗产。重点是《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

一、《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

1、《世界遗产公约》

2、世界遗产组织

二、《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和权利

1、缔约国需承担和承认的义务和原则

2、缔约国享有的权利

三、“世界遗产”的提名和确定

四、“世界遗产”的现状

1、“世界遗产”项目的分布

2、“世界遗产”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中国的世界遗产工作(1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和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重点是中国的遗产政策。

一、中国的遗产政策与行动

二、世界遗产中的中国部分

三、中国加入世界遗产组织

1、中国的世界遗产项目

2、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总体特征

3、中国近期(2005至2020年)世界遗产项目的预测

第三章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上)---宫殿、坛庙、宗教建筑(8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概述、文化遗产中的宫殿、坛庙和宗教建筑。重点是故宫、天坛和布达拉宫。

一、世界文化遗产概述

1、概念

2、评选标准

二、宫殿

北京故宫(及沈阳故宫)

三、坛庙

1、天坛

2、孔府、孔庙和孔林

四、宗教建筑

1、石窟—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大足石刻

2、道教建筑—武当山古建筑群

3、喇嘛教建筑—布达拉宫

第四章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古城、古村镇、园林(6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文化遗产中的古城、古村镇和园林。重点是颐和园。

一、古城

1、平遥古城

2、丽江古城

二、古村镇—皖南西递、宏村

三、园林

1、私家园林—苏州园林

2、皇家园林--(1)颐和园

(2)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第五章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下)--陵墓、原始遗址、军事工程和水利工程(6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文化遗产中的陵墓、原始遗址、军事工程和水利工程。重点是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和长城。

一、陵墓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2、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3、明清皇家陵寝(及盛京三陵)

二、原始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三、军事工程—-长城

四、水利工程—-都江堰、青城山

第六章 中国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2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文化自然遗产概述、文化自然遗产中的泰山、黄山、武夷山和峨嵋山—乐山大佛。重点是泰山。

一、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概述

二、泰山、黄山和武夷山

1、泰山

2、黄山

3、武夷山

三、峨嵋山—乐山大佛

第七章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2学时)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自然遗产概述、自然遗产中的武陵源、三江并流、九寨沟与黄龙。重点是九寨沟和三江并流。

一、世界自然遗产概述

1、概念

2、评选标准

二、武陵源与三江并流

1、武陵源

2、三江并流三、九寨沟与黄龙

1、九寨沟

2、黄龙

第八章 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1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文化景观遗产概述和文化景观遗产中的庐山。重点是庐山。

一、文化景观遗产概述

二、庐山

第九章 中国的世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1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概述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中的昆曲和古琴。重点是昆曲。

一、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概述

二、昆曲和古琴

1、昆曲

2、古琴

第十章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策略(1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了解三个问题:中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正确处理中国世界遗产地发展中的几个关系;寻求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寻求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二、正确处理中国世界遗产地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三、寻求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何学林编著,《中国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刘红婴 王健民著,《世界遗产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出版

3、陶伟著,《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出版

4、吴新智等著,《中国古人类遗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5、潘江著,《中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出版社,1995年出版

6、宗白华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7、周燮藩著,《中国宗教纵览》,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

8、刘振礼 王宾编著,《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9、楼庆西著,《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三联书店出版,2004年出版 10、谢凝高著,《中国的名山与大川》,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出版

执笔人:何瑛 2005年4月 审定人: 2005年4月 院(系 部)负责人: 2005年4月

第二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教学大纲

北京新圆明职业学院

《博物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高职艺术专业)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博物馆学专业是研究涉及博物馆物品的陈列等诸多问题的专业。现代的博物馆学一般都和考古学专业或历史学专业设置在一起。博物馆是保藏并展出有关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物资料或标本的一种文化机构,可以对人们进行教育和宣传。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将博物馆置于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中,了解作为社会文化事业机构的博物馆,了解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认识当代博物馆工作的特点,了解博物馆实现其社会职能、参与社会发展和为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了解博物馆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

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博物馆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具备从事博物馆学调查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             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2学时)世界博物馆发展历史与现状(1学时)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与现状(1学时)博物馆类型与功能(1学时)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6学时)博物馆陈列(5学时)博物馆与观众(3学时)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2学时)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研究(1学时)博物馆的科学管理(4学时)博物馆营销(2学时)数字化博物馆(4学时)博物馆建筑(2学时)博物馆与文化遗产(2学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理论教学、实物教学、参观实习、课堂讨论、课外调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五、考核要求

遵照学校的考核要求。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王宏均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严建强: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甑朔南、沈永华主编:现代博物馆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2000。

第一讲 博物馆与博物馆学(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对博物馆学、博物馆、博物馆文化和新博物馆有较清楚的认识。教学重点和难点:博物馆定义、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新博物馆学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堂讨论 第一节 什么是博物馆

一、博物馆的定义

1.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定义的表述。2.中国对博物馆定义的表述。

二、博物馆应具备的条件。

三、博物馆的性质。

四、博物馆的使命、目的。

五、博物馆的特点。第二节 什么是博物馆学

一、博物馆学的定义。

1.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2.中国对博物馆学定义的表述。

二、博物馆学的历史发展

1.世界各国对博物馆学的研究。2.中国近代博物馆学的倡导者。

3.中国近现代博物馆学的研究及其发展

三、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与任务

四、博物馆学研究的新趋向

第三节 博物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博物馆学与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心理学、目录学、管理学关系。

2、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 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与现状(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世界近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动力与现状;理解博物馆是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产物。熟悉国外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以便重新思考与构建中国博物馆学体系。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起源与时代背景 当代世界博物馆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世界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一、博物馆的起源与文物收藏。

二、文艺复兴后的博物馆的发展。三、十九世纪以来的博物馆。第二节、当代世界博物馆的现状分析。第三节、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第三讲 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与现状(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背景与现状,把握中国博物馆发展趋势。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当代中国博物馆的现状与趋势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文物的收藏与研究。

第二节 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初步发展。

一、张骞与中国第一座博物馆。

二、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初步发展(1905-1949)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博物馆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博物馆

第四讲 博物馆类型与功能(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博物馆类型以及划分依据,把握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便于学生认识博物馆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类型 社会功能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类型

一、划分类型的意义。

二、划分类型的依据。

三、博物馆类型的划分

1、社会历史类;

2、自然历史类;

3、科学技术类;

4、造型艺术类;

5、综合性博物馆

第二节 博物馆的功能

一、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2充分发挥陈列展览的社会教育作用。3传播科学文化知识。4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5开展中外文化交流。

二、各类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

(一)社会历史类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

1.历史类。2.革命史类。3.民族类。4.民俗类。5.纪念类。6.文化艺术类。

(二)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

1.自然性质博物馆。2.科学技术性质博物馆。

(三)综合性博物馆的功能和特点

综合性博物馆即地志性博物馆,主要为省、市、自治区博物馆。第五讲

博物馆的藏品管理与保护(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把握博物馆征集藏品的方法和程序,增强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和工作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藏品的征集 藏品保护技术与方法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参观实习、多媒体 第一节 藏品的征集

一、征集工作的重要性。

二、征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藏品征集的基本途径。

四、藏品征集的意义。

第二节 藏品的管理

一、藏品的鉴定。

二.藏品的分类。

三、藏品的登记。

四.藏品的编目。

五、藏品的分级。

六、藏品的建档。

七、藏品的提供、注销和统计。

八、藏品库房的科学管理。

第三节 藏品的保护

一、藏品在博物馆的保存环境与保护的必要性。

二、藏品保护的基本内容。

三、藏品保护技术。

四、藏品的修复。

五、藏品的复制与自然标本的制作。第六讲 博物馆陈列(5学时)

目的:博物馆陈列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知识与公众、博物馆与社会的主要桥梁。博物馆陈列通过主题、展品、说明、环境等手段,满足观众学习、欣赏、休闲的需求。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陈列发展简史。

博物馆陈列总体设计、内容设计、形式设计的主要工作和要求。

第一节

陈列研究与设计

一、陈列和展览。

二、各类陈列的特点。

三、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

四、总体研究和设计。

五、内容研究与设计。第二节

陈列艺术

一、陈列艺术设计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二、总体艺术设计和部分艺术设计

三、艺术形式设计的条件和方法四、一般艺术规律在陈列形式中的运用

五、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节

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运用

一、动态陈列的出现和发展

二、我国博物馆的动态陈列和高新科技的运用

三、动态陈列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第七讲 博物馆与观众(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观众的调查研究,理解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同时懂得协调博物馆与观众的对策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观众的关系 可行性对策分析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与观众的关系。

第二节 博物馆观众的特征。

第三节 对博物馆观众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 博物馆功能与观众。第三节 博物馆与观众心理学

第五节 提高博物馆观众参观率的可行性对策分析。第八讲 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2学时)

第一节 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和主要任务 第二节 社会教育与服务的主要方式方法 第九讲 博物馆学的科学研究(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博物馆学的研究历史,研究内容,把握当前博物馆学的研究课题,增强学生的课题研究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 理论体系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学研究的类型

一、基础理论研究

二、应用性研究。

三、服务性研究。第四节 博物馆学研究历史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产生与初步研究。

二、全球化下的博物馆学研究。

三、中国博物馆学的初步发展。

四、苏联模式影响下的中国博物馆学研究。

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博物馆学研究

六、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现状分析 第五节 博物馆学的理论体系

一、理论博物馆学研究。

二、应用博物馆学研究。

1、博物馆藏品管理学;

2、博物馆教育学;

3、博物馆陈列学;

4、博物馆管理学;

5、博物馆建筑学;

三、专门博物馆学

1、民族博物馆学;

2、遗址博物馆学;

3、私立博物馆学;

4、社区博物馆学;

5、数字化博物馆学;

6、生态博物馆学。

第十讲 博物馆的科学管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把握博物馆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内容,增强学生的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以便适应将来的博物馆工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学管理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实习、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管理是多样性系统工程

一、宏观任务;

二、博物馆的具体管理。第二节 博物馆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 博物馆管理的模式比较

一、国外博物馆管理模式;

二、中国博物馆管理模式;

三、中国博物馆科学管理的改革与实践。

第五节 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与培训

第十一讲 博物馆营销(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博物馆营销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让学生懂得博物馆经营之道,懂得如何谋求博物馆的生存发展之路,增强学生市场化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处理好博物馆发展与市场化的关系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营销的对策 旅游文化产业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课外调查研究、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营销的必要性。

第二节 博物馆营销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博物馆经营的可行性分析。第六节 博物馆经营对策与实践。

一、国外博物馆筹资方式。

二、中国博物馆经营管理对策 第七节 博物馆经营的特点。第八节 博物馆与旅游文化产业。

第十二讲 数字化博物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掌握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与特征,了解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 基本功能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基本技术特点

第四节 数字化博物馆的现状与前景

第十三讲 博物馆建筑(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博物馆建筑的特点,熟悉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掌握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原则 智能化系统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参观实习、多媒体

第一节 博物馆建筑的概念。第二节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与发展。第三节 博物馆建筑的特点。第四节 博物馆建筑的设计原则。第五节 博物馆建筑的智能化系统。第六节 博物馆建筑的管理。

第十四讲 博物馆与文化遗产(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让学生了解文化遗产概况,掌握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尤其新时期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新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

第一节 遗产概念与分类

一、文化遗产

二、自然遗产

三、文化景观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 新理念下的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 第三节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七、说明

执笔人:李 伟2014年2月25日

第三篇: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

前言

课程性质:

此课程为社会学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

编写目的:

为了规范“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的教学。明确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主要内容,突出 重点和难点。并且让学生能够方便地从网络获得指导,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特编写此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特点;掌握中国历代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各种社会思想发生、发展及衰弱的原因和历程,进而探讨中国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思想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的内在关系、各种社会思想与各社会阶级及社会阶层利益的内在关系等。

学生必须勤于思考,至少精读一部指定教材,参阅其它辅助教材和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社会思想家的原始文献。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中

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和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学时分配:2学时

一、“社会思想”的定义

社会思想使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

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二、“社会思想史”定义中几个概念的涵义。

1.“社会生活”的涵义

社会生活使人类的共同生活,是指在具体的社会(社区)中,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共同生活,这

种共同生活靠什么维系,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共同生活等,包括以下社会学研究范畴:

(1)人的修养与社会化问题;(2)人性与人的欲望问题;

(3)人与人、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人们的处世、社交态度及社会价值取向问题;(5)社会组织与结构的原理问题;(6)社会生活方式问题;

(7)社会起源、发展、变迁问题;(8)社会控制问题;

(9)社会整合与社会调试问题。

2.“社会问题”的涵义

指人们在具体社会的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对共同生活或社会进步发生障碍的问题。它包括三项

研究范围:

(1)对社会问题之发生原因的考察;(2)对社会问题本身的考察与分析;(3)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设计。

3.“社会模式”的涵义

指具体社会的结构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对现实社会的“应然”状态的认知。它是人们解释社会生活,指出解决社会问题方案乃 至进行实际社会改革、改造的依据和近期目的。

(2)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它是人们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信仰及进行

现实社会改革、改造的根本依据和终极目标。

(3)社会改革、改造思想。社会改革、改造所要达到的状态即是某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三、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之间的关系

社会思想史与其它学科的思想专史,如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等一样,都是从一个侧面考察

人类社会之思想遗产的。社会思想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人类思想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

四、学习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意义

五、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指导性方法

历史地看问题;阶级地看问题;辩证地看问题。

2.操作性方法

社区法;阶段法;学派法;人物法;著作法。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定义是什么?

2.中国社会思想史与其它思想专史的区别是什么?

3.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4.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史是如何产生的,原始宗教和社会思想的关系,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和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1.社会思想的产生

人类自其诞生起,就有着群居生活的社会本能。在长期共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孕育

出社会思想的萌芽。

2.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1)原始宗教中体现的社会思想(2)社会习俗中体现的社会思想

二、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1.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2.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3.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1)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2)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3)反映人与社会关系的为数甚少,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较多

(4)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约地反映出一些社会思想,还没有抽象、概括、系统的社会思想

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思想是如何产生的?

2.原始宗教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3.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的关系如何?

4.上古神权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三章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评价夏商时期“德”德社会整合功能,西周礼治思想中德社会思想,和周公旦的保民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1.神权社会思想

夏代以后,中国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统治阶级认为社会上的一切都应被他们所统治,因而他

们设计出来的神间世界也和人间一样,有一个支配一切的主宰即天帝。夏商时期神权社会思想,是

奴隶主阶级设计出来的一种本阶级的理想社会的模式。

2.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

(1)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

(2)人们要完成“德”德修养,必须用“礼”作为行为规范。(3)商代所谓“礼”德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4)评价。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 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

二、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1.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思想

2.周代宗法制反映的社会整合思想

三、西周“礼治”思想

1.周代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

2.西周礼治思想的社会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四、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

1.敬天思想

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

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

2.明德思想

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 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德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德,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

3.保民思想

敬天、明德、保民是密切联系的。德行施于天命,就是“敬天”;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周代形成了成体系的社会治理思

想,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

复习与思考题

1.神权社会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如何评价夏商时期“德”的社会整合功能?

3.西周礼治思想中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4.如何理解周公旦的保民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四章春秋时期德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

想的社会基础,管仲、老子和孔子的社会思想,“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和春秋时期

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学时分配:2学时

一、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想

1.轻天重民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

2.轻天重民思想的基本内容

3.轻天重民思想在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二、管仲的社会思想

1.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管仲认为,要治理社会,必须要给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社会阶层士、农、工、商规定出各自的

生活方式,并分别居住于不同社区。各阶层之间不发生社会流动现象,维持已有的阶级关系和阶层

关系长久不变,以保持士大夫的统治地位。

2.论社会需求的层次

(1)管仲很重视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

(2)管仲认为人们的行为遵守道德伦理规范的前提是能够吃饱穿暖。“仓禀实则知礼节,衣 食足则知荣辱”。

3.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1)管仲非常重视社会基层组织的小群体的社会功能。它分别指定了乡村、边疆和统治中心

及附近地区的社会组织体系。

(2)评价。虽然管仲是从社会小群体在军事上的功能着眼的,但他注重社会小群体功能的思

想是值得肯定的。

三、老子的社会思想

1.理想社会的模式(1)老子理想社会的特点:是一个封闭型的社区;地域范围是很小的,但同样的理想小国又

是很多的。

(2)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3)评价。

2.寡欲、无知、知足

(1)论寡欲。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们的欲望太多。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首先要使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2)论无知。要使人们寡欲,又必须使人们无知,无知才能无欲。(3)论知足。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4)评价。

3.愚民与无为

(1)“愚民”。老子认为,愚民使圣人治理社会的重要策略。只有先愚民,社会才能得以治 理。老子的愚民与自愚思想,是和上文说论老子要人民寡欲、无知、知足思想相通的。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为无为”。老子认为,圣人管理社会最根本的是要“为无为”。

(3)评价。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而主张在屈服和退避中求苟安,具有消极保守的一面。但在当时情况下也还有积极作用,因为它在反对兼并战争和统治者的残酷政

治、经济统治方面,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

四、孔子的社会思想

1.“礼治”与“正名”思想

(1)“礼治”思想。孔子所说的“礼”,不但四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 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所以他对那些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 绝。

(2)正名思想。“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孔子的“正名”理 论为恢复正常秩序设计了一个有意义的方案。

2.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的所谓“克己”也是一种 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 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3.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在关于“仁”的理论之下,孔子提出了低一层次的理论:(1)“忠恕”。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中国古代的社会关系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孔子针对不同对象提出的对“仁”的解释,是 指示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如“孝”、“慈”、“悌”、“信”、“忠”、“爱”等。孔子提

出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都是从“己”出发的,自己处于什么样的角色,就要按这种社会角色所

应持的行为标准去与对方交往。

4.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1)均贫、安贫思想。基于其对贫富对立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孔子提出了一个“安贫”的 解决问题方案。他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2)孔子以为这种“安贫”的方案不够完满,于是又从伦理方面和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 贫”的依据。5.理想社会的模式(1)“大同”社会的模式(2)“小康”社会的模式

(3)评价。“大同”、“小康”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它对中国历代社会思想家都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五、春秋时期隐者的社会思想

1.隐者产生的社会原因

2.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3.对隐者社会思想的评价 复习与思考题

1.春秋时期出现的轻天重民思想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中国社会思想史

2.如何评价管仲的四民定业思想?

3.老子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孔子的“正名”论的社会学意义是什么?

5.如何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孔子处理人际关系准则的思想?

6.孔子解决贫富不均问题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7.“大同”、“小康”社会理想的特点是什么?

8.春秋时期隐者社会思想的特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五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墨子、孟子和庄子的社会思 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墨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1)墨子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分析。认为人类生存所以不同于禽兽,其根本区别在于人类的生

活资料要靠劳动来获取。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

是墨子所谓“义”。

(2)论“义”及社会组织。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又需要有 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墨子所谓的“政长”制。在墨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社会组织和社

会行为规范的出现,都是由人类的衣、食、住等基本生存需求所解决的。

2.论社会问题

(1)论民间苦。认为劳动人民有三个巨大的忧患。“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论小盗为“盗”,大盗为“义”的社会怪现象。(3)论社会关系的失调问题。(4)论任人唯亲对社会的危害。

3.整合社会的方案

(1)论整合社会的方案和宗旨。“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2)论整合社会的几项原则: ①必须体察下情。②要有一定的步骤 ③要指定统一的社会行为规范 ④要鼓励人民自由竞争,努力成为强者贤者 ⑤必须注重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4.理想的社会模式

墨子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兼爱”、“尚同”的社会。

(1)人际关系是不分亲疏,“爱无差等”的“兼相爱”的关系。(2)是一个人人劳动,有财相分的社会。(3)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4)理想社会的各级社会管理人员,都由“贤者”担任。

5.论社会控制

墨子提出社会控制的两种形式:

(1)政治的形式,这主要靠赏与罚来完成。

(2)宗教的形式,借助“天”和“鬼”的威力,协助人类完成控制社会的工作。(3)评价。

二、孟子的社会思想

1.性善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

(1)孟子在各派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中提出了“性善论”。

(2)评价。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那么孟子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性。

2.论社会交往准则(1)“怀仁义以相接”。(2)“与人为善”。

(3)不与人结仇,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3.论社会分工

孟子认为,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必须有社会分工,才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生存;(1)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社会分工(2)要治理社会,必须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社会分工

4.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整合方案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

(1)人们极力地争利、求富,而不顾礼义的问题(2)战争与灾荒问题(3)严重的贫富不均问题(4)社会冲突问题

社会整合方案。孟子治理社会的方案是“仁政”。孟子“仁政”的内容主要有:(1)“不忍人之心”与“推恩”(2)“寡欲”、“养心”(3)“反求诸己”(4)“明人伦”

5.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孟子的理想社会模式的主要内容:(1)是一个讲求“仁”、“义”的社会

(2)是一个省刑罚,薄税敛,而民有恒产的社会(3)是一个实行井田制的社会

(4)是由一个个足衣足食的小康之家构成的小康社会

三、庄子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庄子的社会思想是消极厌世的,主张无为而超脱,所以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很少正面论述。但他

既然不能离群索居,就不能回避现实社会。庄子认为,造成天下大乱,社会的各种关系不和谐的原

因,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规范和文化。

自然的社会秩序混乱了,“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出了一些所谓“圣人”,各自提出整合社 会的方案。庄子认为,这些不但无济于事,而且越是整合社会,社会就越乱。

2.社会整合的方案 庄子提出的整合社会的方案的核心,不过是任其自然,无为而治。(1)以不治治天下。(2)任其自然

(3)抛弃一切社会规范(4)寡欲而无撄人心

(5)掊击圣人,实行“坐忘”,恢复“常然”。

3.论仁的社会价值观念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各有自己的社会价值观念。庄子认为这些都是有害于人的本性,而对

社会极为不利的。没有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是是非非就不会在你身上有所反映了。庄子进

而认为,不但人们不能有社会价值观念,即使是人的生死观念也不该有。没有任何社会价值观念,社会上的一切混乱冲突就会戛然而止了。

4.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庄子的态度是:不求得福,但求无祸,在缝隙中计生活。“为善无近名,为恶不近刑,缘督以

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得社会交往态度从保全自己得自私角度出发,这是

应当批判得。但庄子得一些处世和社交思想,客观上也可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协调人与人关系得作 用。

5.理想社会模式

庄子得理想社会构想,沿着老子“小国寡民”得社会理想,并更推进一步。其理想社会具有这 样几个特点:

(1)他得理想社会是一个与禽兽杂居得社会(2)人对自然界不进行任何改造(3)这个社会的人都没有私心和欲望(4)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社会规范

总之,这个社会是一个人的生物本性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是一个踏上了“大道”的社会。庄 子认为这些权宜之计,在“群于人”而与世俗处中,而最理想的,是成为“真人”、“至人”,求 得自身的超脱。庄子的“真人”理想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一致的,是他在看到理想社会无法实现 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方案。

复习与思考题

1.墨子的“义”与儒家的“义”有何异同?

2.墨子“兼爱”论和“尚同”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墨子社会控制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4.孟子“性善论”有什么社会学意义? 5.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

6.庄子的社会整合思想的特点?

7.庄子社会理想的实质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六章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杨朱、荀子和韩非的社会思 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杨朱的社会思想

1.杨朱其人及其史料

2.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

在杨朱学派的社会价值观中,认为第一个可宝贵的就是自我。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杨朱学派认

为,人生在世,就是要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主要观点:

(1)一切社会的伦理道德的评价都是不应考虑的

(2)一个人在处理自身与社会,自身与物质财富等关系时,应毫不例外地以“我”自身为第 一重要的

(3)主张只图自身一时逸乐的个人享乐主义。杨朱学派的处世态度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主

义,其社会价值观念总是把“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这是一种社会变革过程中,没落贵族阶级的颓废的社会思想。

3.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

(1)认为只有人人“为我”、“贵己”,才能收到“公天下之物”的社会效果。(2)认为社会上人人都“为我”、“贵己”,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3)认为人人都“为我”、“贵己”,各种社会问题才得以根本地解决。杨朱学派的社会思想,是从直观主义认识论出发的。他们所反映的是那些在社会变革中没有前

途的一部分人的利益。由于这些人过去的利益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他们就需要退于自身之隅,采

取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并企图以此宗旨,形成一个人人“为我”的天下大治的社会。

二、荀子的社会思想

1.欲望论

先秦思想家谈及人类的物质欲望者很多,但大多浅尝辄止,没有深刻地加以研究。惟有荀子对 此问题研究最为深入。

荀子这里又提出“求”的概念,并认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在节“欲”,而在节“求”。所谓“求”,就是人们用来满足欲望的一系列行为。荀子认为,人们既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就必须节“求”

以保证群体生活的良好秩序。

纵观其欲望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他把物质欲望本身与通过理性的思维决定的“求”区分开来,这是他对欲望论的一大贡 献

(2)他认为合理的欲不应“去”或“节”,而应予以满足

(3)判断用以满足欲望的行为“求”是否合理,虽然有“道”和“理”作依据,但最后判断 是在于人的思维。

2.性恶论

荀子的性恶论和欲望论是紧密相联的,性恶论是以欲望论为基础的。和欲望论一样,荀子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归于善。

3.社会群体论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荀子提出了“人生不能无群”的命题。人为什么能合群呢?荀子以为在于两点,而这两点是禽 兽所不具备的:其一是“分”,其二是“辨”。荀子极为重视“分”的社会功能。

4.论人的社会化

荀子欲望中的“节求”,性恶论中的“伪”,群体论中的“分”,都是一个生物学上的人经过 社会的陶冶才能学得得行为。荀子找到得使人社会化得主要途径有以下数种:

(1)教育;

(2)社会环境影响;(3)“积摩”;(4)“注错习俗”;

(5)规定社会角色得行为准则。荀子所指定得社会角色得行为标准,和孔子、孟子所制定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社会规范是同一性质的。

5.论“礼”得社会功能

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

”礼就是一种规范。他说:“人

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

制礼义节之。”

6.社会理想

荀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的社会。是一等级森严的社会。社会上各等级阶层的人,都自觉维护等级秩序,各种社会角色都与其行为相符合,社会群体内部人

与人之间呈现出“无不爱”,“无不敬”,“无与人争”,“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和谐安乐的关系,这也正是荀子一再颂扬的“王者之法”的主要内容。苟子的理想社会中,有着明确的社会分工。这

个社会是一个“群道当”的社会。苟子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社会,而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

础之上的、大一统的封建社会。

三、韩非的社会思想

韩非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即将出现的统一的封建统治阶级 的利益。

1.性恶论

其人性论基本延续了荀子的观点,没有显著的发展。

2.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

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

利自为”作为基础的。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

3.社会变迁论及人口论

韩非认识到人类社会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那种“是古非今”的社会历史学家,认为社会变迁 的过程是人类物质文明化的过程。韩非认为,社会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用以整合社会的方法也

有相当地改变。社会的进化,伦理道德及社会价值取向的变迁,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类的

生活资料多少与社会人口多少的比例关系所决定的。韩非认为现实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而是人口

过多,这是他对中国人口理论的重大发展。

4.社会控制论

韩非认为,最奏效的社会控制办法就是法和威,而仁、爱只能带来祸乱。韩非认为,要控制社

会只有“法”才是最有效的。不但认为社会控制在于使人们“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而且

还主张进行思想控制。“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5.论社会治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

(1)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时而备”。(2)要以法用人。(3)要以法制 定社会契约。(4)要反对以仁义惠爱治理社会。(5)要以封建君主作为社会治理的主持者。

6.理想社会模式 其理想社会的特点:(1)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专制主义的封建统一社会;(2)这个理想社会

以“法”作为维系群体生活秩序的唯一纽带;(3)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都将守法内化为自己 的自觉行动,都严格守法而毫无怨言;(4)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理想社会也将是个“计算

社会”;(5)这个理想社会是一个“各处其宜”、“无为”、“无事”的社会。

韩非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以法制为手段,以封建中央集权为核心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人

与人关系是以自私自利的心理为依据的。

复习与思考题

1.杨朱“为我”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2.苟子的社会群体论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 3.如何看待荀子的社会理想的时代性 ? 4.如何评价韩非的“自利自为”论 ?

5.韩非的社会控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 ? 6.韩非社会理想的特点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七章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陆贾、贾谊、董仲舒、司马

迁、王允和王符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陆贾的社会思想

1.无为论

2.社会变迁论

3.理想社会模式

二、贾谊的社会思想

1.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功能

2.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3.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

三、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董仲舒既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意荀子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资质,它不是全善全恶的。人类“两有贪仁性”,就像天有阴有阳一样。他把人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圣

人之性”,一类是“斗筲之性”,一类是“中民之性”。

2.论欲望

董仲舒认为,人们除了有“性”之外,还有“情”。“人欲之谓情”。正是因为人们有欲望,才构成社会,过群体生活,但必须有个“度”来限制欲望,欲望超过了度依然是不能成为社会的。

3.论社会伦理规范(1)仁与义之辨。(2)“三纲五纪”。

4.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5.理想社会的构想

董仲舒理想社会构想的特点主要包括:(1)这个社会有国君;(2)这个社会是统一的;(3)

这个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所以要亲亲、尊尊;(4)这个社会轻徭薄赋,实行“什一而税”;(5)

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问关系是非常和谐的;(6)这个社会的人民都能“修德而美好”,不羡慕富贵,也无越轨行为;(7)这个社会是顺应天的意志而形成的。

董仲舒对理想社会的构想比前人有很大的发展。

四、司马迁的社会思想

1.功利主义的欲望论

2.论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3.论贫富问题

人们的欲望就在于求得个人利益的满足,因而就出现了贫富不均的社会问题,并由贫富不均又

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1)社会规范对富人的控制力缩小;(2)富者成为遵守社会规范的“模范”;

(3)尊卑等级关系的出现。认为个人的知识和智能的差异是造成贫富不均的真正原因。他不懂得

中国社会思想史

是由于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造成知识、智能和不平等。司马迁对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天

真的,他代表着封建社会受压迫的农民的小私有幻想。

五、王充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杨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

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关键在于社会教育和熏

陶。他认为人们学得社会规范主要靠三个途径:(1)自己主动地学习;(2)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3)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社会交换与社会互动

3.论饥寒致乱

4.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六、王符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社会化。

2.社会平等思想。

3.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4.社会整合思想。

七、《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所谓两大急就是饮食和男女。所谓 “一小急”就是指“衣”。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

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这种思想在当时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而不问人民死活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

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

2.社会平等思想

《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首先是男女要平等,其次是

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太平经》实际上是在主张一种社会的平等,但这种社会平等还没有冲

破封建等级制度。

3.财产公有思想

《太平经》认为,社会财富是属于社会各个成员所共有的。“物者,中和之有”,认为那些“积 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豪强地主都是社会的罪人。《太平经》对于豪强地主的

剥削掠夺和财产私有制度是深恶痛绝的。

4.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

5.论社会的人与人关系 复习与思考题

1.董仲舒对中国人性论的新发展是什么 ? 2.董仲舒社会理想的时代性与特点是什么 ? 3.司马迁欲望论的特点是什么 ? 4.如何评价王充的饥寒致乱论 ? 5.王符社会平等论有什么进步意义 ? 6.《太平经》中社会平等思想的社会生活基础是什么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太平经》中财产公有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阮籍和嵇康的社会思想,佛

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了解并掌握葛洪、鲍敬言、陶渊明和颜之推的社会思想。学时分配:2学时

一、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1.清议清谈玄学的产生

2.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何晏、王弼认为,要使人们得到基本生理欲望的满足,只能是“因物自然,不设不施”。认为,要使社会秩序安定,君主就应拱默无为,而用严刑峻法控制社会是没有好处的。

二、阮籍、嵇康的社会思想

1.阮籍与嵇康的生平

2.阮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阮籍认为,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是严重失调的,人与人关系及社会价值取向都存在着严重的问

题。因此,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出纷乱的局面。阮籍进而批判儒家思想的“名教”、“礼法”,“诚天下残贱,乱危、死亡之术耳”。在他看来,当时社会统治者所操持的“名教”等规范本身就

是要不得的,他理想中的社会正常秩序也不是当时社会统治者所要求和倡导的社会秩序。这里既包

含着清谈派对“名教”的评判,也包含着中下层地主对门阀士族的压制的不满。

3.阮籍的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阮籍对现实社会中所崇尚的儒家“名教”进行了揭露和评判。因此,在他论及社会控制问题,在强调刑罚和教化的社会控制功能的同时,依然强调礼乐的功能。面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社会生活秩

序失调,人与人关系紊乱,人们各为其私欲而不择手段的问题,阮籍认为,最理想的社会整合方案

就是自我精神上的超脱和任其自然。阮籍的理想社会是以庄子的社会设计为蓝本的。

4.嵇康的欲望论与养生论

5.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嵇康认为“名教”和自然是相矛盾的,认为“名教”是造成社会生活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嵇 康的“名教”致乱论,明确地告诉人们:封建的名教纲常等规范绝非人的自然属性的体现,名教和

自然是背道而驰的。这种大胆的、深刻的揭露,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强烈的战斗性的。

6.嵇康论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 嵇康认为,“名教”既然破坏了社会自然的生活秩序,要整合社会,就必须“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任自然的过程,就是社会整合的过程。嵇康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人们都无私无欲,但能吃饱穿

暖,没有社会规范约束,没有人与人的争夺,以人的自然属性而各得其所的“至德”社会。这样的

社会是最理想的,但又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嵇康又构想了一个更现实一些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有 君、臣、民等社会等级关系和简易的教化,但由于实行无为而治,人民的社会生活都很安逸,人们

也自觉地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三、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1.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四谛说”,“八苦”说,“因果报应”说。

2.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道安的社会思想

这个时期佛教社会思想与玄学社会思想有某些共同之处,只是佛教从现实社会中超脱得更彻底 些,其最理想的归宿距现实社会更远些。因此更具有用麻醉人民的手段整合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

4.慧远的社会思想

其社会思想进一步体现了儒、玄、佛结合的趋向。他的“三世报应”中的“现报”、“生报”、“后报”之说,将人们社会行为善恶的报应时空扩大到“前生”乃至数生之前与“来生”,乃至二 生、三生、百生、千生之后,这对于承受着生活苦难的民众更具有安慰作用。

四、葛洪的社会思想

1.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

葛洪认为,整合社会的最灵验的方案是用道教,因为道教包括了儒、墨、法各家的长处,而避

免了各家的不足。儒学和道教相比,道是“本”而儒是“末”,但并不是说儒学就一无是处,他认

为儒学也具有“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要想治理社会,“仲尼未可专信,而老氏未可孤用”。这

就形成了葛洪的儒道双修,出处两得的思想模式。

葛洪所谓道本儒末之“道”,是专指金丹道教的。葛洪金丹道教的主要目的是长生和成仙。他 认为,长生和成仙不仅是人们所向往的,而且是可以做到的。但要达到目的,必须按他所设计的方

案去做。葛洪的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1)内修。(2)外养。(3)行善。葛洪把那种修仙 得道,长生不死的宗教追求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把遵守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也作为长生和

求仙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人们都终生自觉而谨慎地按当时的社会规范办事,就不会有越轨行为发生,社会的结构秩序就

不会出现失调和混乱,地主阶段的既得利益就不会丧失。这正是葛洪创立游仙避世理论的现实意义 和最终目的之所在。也是金丹道教所以成为被社会统治者认可的官方道教的最根本原因。

3.论社会控制

葛洪思想的特点是内道外儒,最终目的是在于按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设想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

会秩序。(1)发挥儒家的“礼”的社会控制功能;(2)以杀止杀,发挥“法”的社会控制威力;

(3)认为神有无限的社会控制能力。

4.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葛洪对神仙社会的美好幻想,只不过是对人间社会封建贵族的奢侈生活的写照,但人间社会的

这种贵族生活是时常在恐惧之中维持的。因而,他向往着一个能在没有外来威胁的无忧无虑中过奢

侈生活的社会。这就是葛洪所构想的神仙世界模式的阶级本质。

5.社会进化论

葛洪的社会思想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葛洪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

迁的,古不如今,今胜于古。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本身是可取的。但他最终所要论证的是:现实社

会是最好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是最寸明的。

五、鲍敬言、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构想

1.鲍敬言论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

鲍敬言认为,君主的产生并不是光彩的,而是社会失调的产物。君主产生之后,给社会带来的

是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秩序失调。所以,君主的存在是人类自然社会生活的一大祸害。只要有君

主存在,罪恶和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社会正常秩序就无法得以恢复,这也就是鲍敬言的无君论。

鲍敬言敢于大胆地指陈社会问题和罪恶,抨击君主制度,是值得称道的,但他的无君论是一种社会 空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

2.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

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构想之特点:(1)这个社会没有统治者,即所谓“无君无臣”。(2)这个 社会没有封建的徭役和赋税,即所谓“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安得聚敛,以夺民之财”。

(3)这个社会是一个社会交往很少的封闭型社会,没有交通工具,川谷不通,士众不聚,因此也

就没有兼并和攻伐等激烈的社会冲突。(4)这个社会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十

分和谐的,社会是十分宁静的。(5)这个社会的人们都没有社会价值观念。(6)这个社会没有社

会控制的工具。(7)这个社会人人都从事劳动,有地可种,过着逍遥自得,幸福安乐的生活。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与老、庄的理想社会不尽相同,而是综合了老子和庄子的理想社会,并

补人了一些时代的特色。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是一种乌托邦社会,一方面它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一

种空想,另一方面又是劳动人民对现实的苦难社会的抗议。

3.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从现实社会中逃脱出来的人类小社会,而不同于葛洪所构想 的“仙境”。这个社会的人们与世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现实社会中的朝代更替、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对他们都毫无影响,且一无所知,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家给人足、各得其宜、关系和谐,人们都怡然自得的康乐社会。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乌托邦社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

社会秩序安定和通过劳动得到温饱的良好愿望,同时也反映了陶渊明对现实社会中腐朽统治的不满

和反抗。然而,陶渊明倡导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陶渊明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不像鲍敬言

那样大胆、彻底;也不像葛洪的神仙社会那样庸俗、荒诞。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夹杂着道家思想和 儒家思想。

六、颜之推的家政理论

颜之推有关家庭方面的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问题;一是家庭 与社会关系问题。

1.论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1)论代际关系;(2)论娣姒(妯娌)关系;(3)论兄弟关系;(4)论再婚家庭的继母与

前子关系。

2.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1)论处世态度;(2)论自身修养;(3)论对自己生命的态度;(4)论社会交往。颜之推的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1)其思想理论是以保全自身和自己的家庭为宗旨的,但最

终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安定是十分有益的。(2)其关于处理家庭内部人与人关系的思想理论,是对儒家所提倡的家庭伦理原则的具体化。(3)在其家政理论中渗透着道家的社会思想。(4)其

家政理论的思想体系,是和当时的地主经济相适应的,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普适性效果。(5)

其家政理论是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的。

颜之推的家政理论对于隋以后中国社会的家政和家庭关系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普遍而深远的,对于协调家庭关系,稳定封建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功能。

复习与思考题

1.阮籍社会理想的阶级局限性是什么 ? 2.如何评价嵇康的名教致乱论 ?

3.佛教的“因果报应”论所反映的社会思想是什么 ? 4.葛洪游仙避世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5.葛洪的社会进化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鲍敬言的社会理想有什么新贡献

?

7.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理想的实质

?

8.颜之推家政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九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思想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了解

并掌握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

二、佛教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一念三千”、“轮回报 应”。(2)要人们放弃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冲突和是非,去追求虚幻的精神的解脱。归根到底是为

了协调社会关系,整合社会秩序的一种宗教化了的社会思想。(3)其“一念三千”和“轮回报应”

思想,有助于让信众忍受现实社会中的苦难而不思反抗,从而有助于社会运行。佛教所以受到封建

统治阶级的扶植,原因就在于此。

2.禅宗的社会思想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唐中叶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中最有辨力的宗派,安史之

乱后至唐末、五代,是它的极盛时期,宋元以后仍然继续流传#曾对宋代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禅宗认为不必与现实社会进行任何斗争,只要改变一下对于现实社会的态度,就可以自我解脱

了。它和其他宗派一样,教人们忍受苦难,甚至把现实的苦难当作快乐去迎接它,从而培养人们的

逆来顺受的性格,这显然是有利于维护现行社会生活秩序的。宗教神学的思想,说到底是一种社会 思想。

三、韩愈的社会思想

1.论人的性情

(1)韩愈继承和发展了董仲舒的性三品之说,并对孟子、荀子、扬雄的人性论进行了修正。他说:性可分为上中下三品,这三品之性是由仁、礼、信、义、智五个道德、行为规范及其相互搭

配所构成的不同道德、行为质量所决定的。鉴别人性的品级的具体道德指数是韩愈设计出来的,这

种设计也是对董仲舒性三品之说的深化。

(2)韩愈认为,人的“性”有三品,“情”也有三品。情的质量是由喜、怒、哀、惧、爱、恶、欲七个方面决定的。把性三品与情三品一一对应,就形成了一个关于性情之论的思想体系。

(3)韩愈的性情之论比以前任何人的论述都更加细致,这是他对人性论的一大贡献。

2.论社会问题

(1)佛教道教盛行问题;(2)人际关系问题。

3.论社会整合

韩愈认为,整合社会的关键所在,是社会规范问题,即所谓“纪纲”问题。基于这种思想,韩 愈不遗余力地为立纲陈纪而呐喊。在他看来,佛教和道教都不是理想的社会整合的工具,只有儒教

才能担当整合社会的重任。

4.理想社会模式 要点:(1)人们所操持的伦理规范是仁义道德;(2)教化人们的教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3)

用于进行社会控制的工具是礼、乐、刑、政;(4)社会由士、农、工、商四大阶层构成;(5)社

会的人与人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等;(6)人们衣、食、住的情况是: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穿丝和麻制成的衣服,吃粟米、果蔬、鱼肉,住宫室。(7)人们都有仁义道德的修养,都自觉恪

守社会规范,人人都心平气和,并能顺而祥,使自己的欲望、理想得到满足;(8)由于社会和谐

安定,人们都能生得其情,死尽其常,所以天神、祖先也都感到十分舒畅,乐于接受人们的祭祀。

对韩愈理想社会模式的评价:(1)它是对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理想乐园的又一次白描,是代 表封建地主阶级设计这个理想乐园的;(2)是对儒家一向憧憬的“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 仿制;(3)具有进一步批判佛教、道教的社会思想,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的作用;(4)它仍是一 种社会空想。

四、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1.社会变迁论

(1)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变迁、进化,是一个由乱(无秩序)到治(有秩序),由愚昧到文明 的过程。(2)人类社会的变迁是由人们自身的社会需求即“生人之意”所决定的。(3)在社会变

迁过程中,“德绍者嗣,道怠者夺”,社会文明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德化”的过程。(4)评价。

2.论社会组织

(1)他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什么样子,最根本的也是由“生人之意”所决定的,是不以人们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2)柳宗元以人类的社会生活要求来论证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非阶级的观

点,但他从“生人之意”出发解释社会的进化及社会组织体系的形成,已经把观察社会、研究社会 的着眼点落在了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3)柳宗元的社会组织思想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抗议,是 具有人民性的。

3.论社会问题

(1)论贫富不均、社会不安问题;(2)论社会不良习气问题。

4.论社会规范

柳宗元曾对管子的“四维说”提出批评和修正。他对过去制定的社会规范的评价:(1)过去 所设计的社会规范和社会越轨行为不一定准确。(2)即使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越轨行为在当时是

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也应适时地加以调整,乃至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重新进行修订和评价。

(3)对过去设计的社会规范及所列举的越轨行为一味地“师古训”而不加变通,必然造成现实社

会秩序的混乱。

5.论处世态度

柳宗元处世态度的宗旨是:既要保持自己的情操,又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他以车子的形态比

喻自己的处世态度:必须要像车子那样“方其中,圆其外”,因为“中不方,则不能载;外不圆,则室扼而滞。方之所谓者箱也;圆之所谓者轮也。匪箱不居,匪轮不涂。”柳宗元喜欢佛教,与他 的这种处世态度不无关系。

五、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关系与处世态度

刘禹锡基于自己对现实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考察,而自己又要在这个社会中图生存,便采取

了一套明哲保身,少说为佳的处世态度。

2.社会契约思想 刘禹锡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人们都能遵守以礼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契约的社会。他已认识到人

类社会生活与自然界的区别,这是他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一个贡献。刘禹锡阐述了他所理想的是

一个“法制”社会,并把“法制”当作规定社会秩序,判定言行是非的准则。这一“法制”社会思 想客观上是对封建主义的特权、例外权的抗议,是一种社会平等思想,其内容包含着古代法家的传

统观点,即社会契约说的萌芽形态。

中国社会思想史

六、道教社会思想

1.隋唐道教及司马承祯的社会思想

2.无能子的社会思想

(1)论欲望。无能子认为,“天下之所共趋之而不知止者,富贵与美名尔”。人们为“朝合 而暮坏”的血肉之躯竭力奔波,以求什么富贵、美名,是丧失了人们的“自然正性”的表现,而使

人们“莫不失自然正性而趋之,以至于诈伪激者”,都是那些所谓“圣人”们的罪过。无能子看来,人们是不该有任何欲望或社会需求的。如果人们都信奉了无能子的这些说教,无论处在何种困厄之

中,都能随适而安,是决不会对社会、对别人有怨恨之心、之言、之行的。社会中也就不会有任何

冲突或问题发生了。

(2)论社会规范。无能子认为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是造成社会自然秩序紊乱、“生民困贫夭 折之苦”、“覆家灭国之祸”的最根本原因,这一点与庄子的社会思想完全一致。

无能子的社会思想是与庄子的社会思想相通的。庄子倡导“绝圣弃智”,要“掊击圣人”,使 社会恢复自然常态,无能子则忠实地继承了这一思想。所不同的是庄子社会思想产生于封建制刚刚

形成的战国前期,而无能子是生活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所以无能子的这一思想就更具有战斗性。

他的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名教纲常的否定,具有重大社会批判意义。

3.谭峭的社会思想

(1)论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

(2)理想社会的构想。第一,“太平”社会理想;第二,“大和”社会理想。第三,评价: 谭峭的“大和”社会理想不过是一种小农平均主义空想,其精神本于老子,其构想则代表了现实社

会中的小农心理。

(3)社会整合思想。第一,发挥社会规范的社会整合功能。第二,提倡俭约,收敛欲望,以

减少冲突,达到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第三,发挥“食”的社会整合功能。第四,掌握人们的社会

心理,采取必要的技术性方法整合社会。

(4)论处世态度。他主张泯没一切差别,把一切客观存在的差别性归结于主观的幻觉,从中

取得心理的超脱,而不主张面对现实,在积极的社会互动中向自己的既定目标进取。复习与思考题

1.韩愈对人的性情理论有什么新发展 ? 2.如何评价韩愈对人际关系的评述?

3.韩愈社会理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4.柳宗元的社会变迁理论是什么?

5.柳宗元的处世态度之时代特点是什么?

6.如何评价刘禹锡对社会关系的考察?

7.无能子的社会规范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

8.谭峭的“大和”社会理想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社会思想史

第十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李觏、王安石、张载和二程 的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人性论

李觏提出性三品、人无类的学说。

2.欲望论 主要观点:(1)人皆有欲;(2)财利是人们社会生活之必须;(3)欲利必须合于“礼”,要以道胜欲;(4)非礼之欲等于祸。

3.对社会问题的考察(1)农商关系问题(2)奢侈之风问题(3)婚姻家庭问题(4)贫富悬殊问题

4.论“礼”的社会功能(1)关于“礼”的范畴。

(2)论“礼”的起源及功能。主要观点:生理需求为“礼之大本”;物质文明是“礼之本”; 礼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3)论作为道德规范的“礼”。主要观点:礼是对仁义智信的总称;非礼的仁义智信只能破 坏社会秩序:

(4)轮作为行为规范的“礼”。主要观点:乐、刑、政是礼的辅助物;通过礼而实现“大和”。(5)论礼与其“三支”、“四名”的关系。

5.论社会控制与社会治理

(1)论社会控制。要点:论社会控制的目的与意义;论先教化后控制;论实行社会控制的要 领。

(2)论社会治理。要点:民本思想;治理社会当以衣食为前提;要掌握和利用社会心理;法

令是社会治理的命脉。

6.理想社会构想(1)平均主义的理想

(2)理想中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

二、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1.王安石所处的社会及其变法活动

2.论人的性情(1)性无善恶论;(2)性本情用论;(3)善恶由情之质量决定论;(4)衡量情之质量的标

准是“理”;(5)承认人的情欲;(6)„„行习”决定人的吾恶;(7)对人的善恶要做总体评 定。

3.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4.论社会规范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5.论社会整合

(1)论“王道”方案;(2)论“治国用法,行法用人”。

三、张载的社会思想

1.论人性

(1)关于“气质之性”;(2)关于“天地之性”。

2.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

(1)论“天序”、“天秩”与“天礼”、“天理”。他以自然界的秩序类比人类社会的秩序,从而得出天秩、天序的学说。并认为,普遍永恒的社会行为规范“天礼”是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天

理”的体现。他的“众所向者必是理”的思想,已经突破了地主阶级思想的局限性。这是中国社会

思想宝库中的珍贵遗产。(2)论具体的社会规范。要点: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关系;论“礼” 与“诚”;论善人、仁人、圣人。(3)论社会控制。

3.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

(1)论处世态度:寡欲;无所争;有责己、责人、爱人之术。(2)论社会交往准则:他认为

社会交往的准则是“礼”,即社会规范。

4.论社会治理

(1)认为治理社会的宗旨在于“利民”、“足民”;(2)认为欲治理社会,当恢复井田制。

“治人先务,未始不以经界为急。”(3)认为欲治理社会,还必须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

5.理想社会构想

四、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1.论天理、性情及欲望(1)论“天理”的社会意义;(2)论性情;(3)论欲望。

2.论社会规范(1)论“仁”;(2)论“义”;(3)论“忠恕”;(4)论礼乐。

3.论社会问题与社会整合(1)论社会秩序的失控问题;(2)论民无恒产问题;(3)论社会积贫问题;(4)论社会教

育及社会保障问题;(5)论社会整合。

4.论处世态度与社交准则

(1)论处世态度。人们处世当以“理”为准则。(2)论社会交往:以“义”为社会交往的基

本原则;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在与人交往中,不可轻易地怀疑对方。

5.评价

二程的社会思想体系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设计的。它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地主阶级整合社会 的要求。后来二程“洛学”与朱熹的“闽学”相结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元代,程朱

道学成为官方哲学,到明代,二程与朱熹的道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统治中国思想界达数百

年之久,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之深,即使至今仍残存着它的痕迹。

复习与思考题

1.李觏的欲望论有何特点

?

2.如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李觏对“礼”之社会功能的论述

?

3.李觏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

4.王安石的社会整合方案有什么特点

?

5.张载的“天秩”、“天序”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中国社会思想史

6.二程对“天理”之社会意义的论述是什么 ? 7.如何评价二程对民无恒产问题的考察 ? 8.二程提倡宗法社会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 拓展阅读书目

1.孙本文:《社会思想》,商务印书馆,1945年版。

2.孙本文:《当代中国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早熟轨迹》,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陈定闳:《中国社会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7.张承汉:《中国社会思想史》,上、下册,台湾三民书局,1994年版。

8.杨懋春:《中国社会思想史》,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6年版。

9.吴根友:《中国社会思想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十一章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朱熹、陈亮、叶适和邓牧的

社会思想。

学时分配:2学时

一、朱熹的社会思想

1.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

2.论“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

(1)“理一分殊”论。这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理”是先于事物,先于社会的不可变易的规律。在这种思想逻辑之下,朱熹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表现于社会,则是封建纲常的绝对法则。(2)论社会规范。朱熹的“理一分殊”论,具体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 就是其“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五常之说,起于董仲舒,但完成于朱熹。在这里,朱熹的“理

一分殊,论便变异为封建社会生活秩序的伦理规范与行为规范了。

3.论人的性情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思想,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是至善的;天理赋予的人性都是善的,而且无论是圣人还是常人,都

是相同的;人们的天性之发,就是合“理”之“情”。(2)论气禀之性不同的原因:天地之气所 致;父母之气所致。(3)论人心与道心。认为人心和道心相去不远,但必须像圣人那样,摆正两

者的关系,以“道心”主宰“人心”,以道心作为人心的准则,从而节制人心不合道心的那一部分。

而使“人心听命于道心”之时,就是人们的天性得以体现之时,社会也便成为天理流行的社会。

4.论欲望

(1)朱熹对人欲的界定。他认为人欲是人心的病态,所以人欲是恶的。(2)论人欲对社会生 活的危害。(3)论欲与理的区别。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常表现在同一件事或同一种行为上,因 此,两者之间的区别既是细微的,又是严格的。(4)论义与利的关系。朱熹倡导“今须要天理人

欲,义利公私分别得明白”,要人们对义利问题“当深察而明辨之”。可见朱熹对义利关系问

第四篇: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专业必修课程

1.教育学…………………………………………………………………………….1 2.教育技术学………………………………………………………………………11 3.高等数学…………………………………………………………………………28 4.人体解剖生理学…………………………………………………………………39 5.普通心理学………………………………………………………………………50 6.心理统计学………………………………………………………………………60 7.发展心理学………………………………………………………………………66 8.生理心理学………………………………………………………………………76 9.实验心理学………………………………………………………………………85 10.知心理学………………………………………………………………………..92 11.SPSS软件应用…………………………………………………………………104 12.心理测量学……………………………………………………………………112 13.教育心理学……………………………………………………………………125 14.社会学原理……………………………………………………………………135 15.人格心理学……………………………………………………………………145 16.心理学史………………………………………………………………………157 17.社会心理学……………………………………………………………………173 18.管理心理学……………………………………………………………………183 19.咨询心理学……………………………………………………………………194 20.青少年心理学…………………………………………………………………202 21.专业英语………………………………………………………………………

22.心理学研究方法………………………………………………………………210 第二部分:专业限选课程

23.健康心理学……………………………………………………………………218 24.文献检索………………………………………………………………………226 25.临床心理学……………………………………………………………………233 26.学校心理学……………………………………………………………………251 27.工业心理学……………………………………………………………………260 28.公共关系心理学………………………………………………………………265 29.音乐…………………………………………………………………………… 30.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71 31.司法心理学……………………………………………………………………279 32.变态心理学……………………………………………………………………

第五篇: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一、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验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

1、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等。

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关系。

三、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2.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法(分析与综合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 3.注意跨学科研究;

4.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

四、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

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博物馆要具备四个条件:(具有藏品;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要有经营管理 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

六、博物馆的特征:(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

七、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

八、博物馆的基本任务:

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 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3.思想品德教育; 4.科学研究;

5.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九、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1912年,蔡元培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

1935年4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1868年1月,法国传教士韩德到上海,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即自然历史博物院。

十、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从陈列需要出发)。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填补缺门、这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3.科学的计划性(馆藏品现状调查;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征集来源的调查)。4.加强预见性。

十一、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

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接受移交、借展。

十二、藏品的原始记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 名称、流传经过、地点、时代、所属关系、用途、质地、保存情况、征集者和征集时间、评价、参考文献。价值较高的文物还要拍照、录音、录像。(记录要真实准确;文字要规范、字迹要清楚、记述要明确通顺;

十三、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第 一道关口是把握好“真伪”。

文物鉴定的方法:凭传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法、考证法、调查法、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科学检验法。(首先要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

历史文物定名,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类别、器形或用途)。文物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

十四、藏品的科学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这些步骤除鉴定、定名、定级外,主要是:等级、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检查和清点。

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

十五、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原状。1.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 2.预防性保护为主;

3.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4.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

十六、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

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

十七、按陈列内容划分,我国博物馆的陈列主要有以下几类: 社会历史类陈列、自然历史类陈列、艺术类陈列、科学技术类陈列。按陈列场所,可分为室内陈列、室外陈列。

十八、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 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2.先进的科学性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3.艺术性和普及性;

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

十九、举办陈列的工作程序: 1.总体研究与设计; 2.内容研究与设计; 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 4.辅助展品和设备的设计和制作; 5.陈列的现场安装与布置;

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 7.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

二十、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实现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艺术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一原则,艺术形式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1.创造一个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 2.正确的理解展出主题和展出内容;

3.组织好展品,给它们以恰如其分的展出位置; 4.展出艺术形象要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5.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6.整体完整统一下的多样变化; 7.要富有艺术感染力; 8.要善于借鉴、用于创新。二

十一、通常使用的陈列方法:

1.系统分类陈列法;2.复原陈列法;3.景观陈列法;4.对比陈列法;5.集中陈列法;6.中心陈列法。二

十二、陈列的艺术规律:(形体与空间、阴暗和色彩、质感与量感、具象与抽象、对称与 均衡、静止与运动)。

二十三、博物馆教育的新观念: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博物馆教育的主要任务:

1.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和陶冶情操服务; 2.为在校生的校外教育服务; 3.为成人终生教育、回归教育服务;

4.为科学研究服务;5.为旅游观光和文化休息服务。二

十四、社会教育和服务的组要方法: 陈列讲解、流动展览、电化教育、服务设施。二

十五、博物馆的科学研究任务:

1.博物馆本身的科学研究,首先要结合各项工作的的需要,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本馆藏品,同时,也要研究与本馆性质、任务有关的科学;

2.为社会上有关科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以实物为主的资料、信息和咨询。

二十六、博物馆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博物馆学研究;藏品研究;与博物馆性质、任务关系密切的相关专业学科)。

二十七、博物馆管理的基本原则:

1.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

2.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依靠社会公众办馆; 3.从博物馆的特点和实际出发; 4.提高效率,讲究实效。

下载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世界遗产概论(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博物馆的定义 (哥本哈根1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会议):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永久性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of Logistics) 一、基本信息 学分:2.5 总学时: 40 适用对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课......

    《中国酒文化概论》教学大纲1

    《中国酒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国酒文化概论(Outline of Chinese wine’s culture)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选修) 学时:34 学分:2 二、......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58210190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Chinese Foreign Trade课程类别: 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 总学时:34 理论学时:34 实......

    播音学概论教学大纲(精选五篇)

    播音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学习《播音学概论》的意义 含义:可以说播音学既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从广义上来讲,播音是指电台,电视台等就电子传媒所进行的一切有......

    蔬菜学概论教学大纲(5篇范例)

    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YUN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INFORMATION 蔬菜学概论 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技术学部 园艺系 第 1 页 共 7 页 蔬 菜 学 概 论 Introduction to Veg......

    物流学概论教学大纲.(五篇范文)

    《物流学概论》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是广播电视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和探讨现代远程开......

    博物馆学概论第三章[精选多篇]

    第三章博物馆业务 • 第一节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 • 第二节藏品保护 • 第三节博物馆学术研究 • 第四节陈列与展览 • 第五节博物馆服务第一节藏品征集、鉴定和管理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