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民族性思考

时间:2019-05-15 04: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的民族性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的民族性思考》。

第一篇:文学的民族性思考

文学的民族性思考

什么是文学的民族性呢?有人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来形容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在文学领域是否同样适用呢?假如适用的话,那么,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具体关系又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些这些问题。

首先从文学的民族性定义出发,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在该民族内部各地各集团的文化交流中碰撞整合而呈现出来的文学的民族共性。就其发生而言,是人类文学活动不自由的结果,即源于物质条件—交通、传递、保存、信息等的限制。由于民族的文化环境不同,构成文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独特的民族性格、独特的社会生活、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语言、独特的体裁、独特的表现手法。

文学的民族性是文学发展的一种不自由的结果,但文学的世界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内在本质要求。首先它是文学创作目的的要求。在讨论文学产生的动力时,可以找到许多动力,但根本动力却是基于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及求美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越来越得到加强。其次它是文学对人类的一种认识的冲动之结果,必然把文学推上世界性的层次。最后是文学的特殊性质就是文学表现美,是美的,是审美的。这使文学具有了征服人心的力量,不同民族的人因为美沟通了彼此的心灵。

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事物呈现出的两种属性,而这两种属性又是同一的,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愈是世界的,愈是民族的。首先,丧失了民族个性的作品,特别是不优先关怀民族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作品,不可能形成对人类的真切关怀。缺少民族个性,便丧失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所以文学的民族特性的发展愈鲜明、愈丰富、愈充分,就愈具有世界性。其次,民族文学唯有置于世界性的文学交流之中,才可能得以发展与繁荣,民族文学的特性才可能得以保存与发扬,才可能以自身的不断发展、丰富,不断成熟而赢得世界意义和世界地位。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是中外文学发展史上的客观事实,也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文学全球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各民族文学一经形成,不仅是自己民族的,更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迟早要趋向于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优秀的民族文学常常能突破时代、民族、阶级的界限,表现世界范围内的人们的某种普遍的思想感情,表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所有人的“共同美”。就拿《红楼梦》与《红与黑》来说吧。前者无可否认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集诗、词、曲、赋为一天,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民族特色。后者描写了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后封建王朝复辟,于连通过种种手段追求出人头地的历程,期间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画面,具有浓郁的法国风情。有一点是共通的,二者都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二者都是两国最富盛名的作品,对本国的文学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时当之无愧的屹立于世界文学作品的殿堂之上。二者均被 翻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人们都可产生共鸣,都可接受,都能欣赏娱乐,都能受到某种启示和教育。正如鲁迅所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因而在追求文学的世界性时不是为了丧失民族性,在加强民族性时也不是搞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抹杀文学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不要沉味于狭小的地方圈子里,要站到更广阔的层次上创造文学。而捕捉到文学实质的创作,必然是既保持了民族的独创性,又获得了文学的世界意义。所以文学的全球化和民族性并不对立,越是个性的,就越是共性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第二篇:中华民族性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性心得体会

有资料证明二战期间全世界很多国家都不肯收留犹太人,只有中国敞开大门。纵观中国历史,在中国贫穷落后时曾多次挨打,但在中国强大昌盛时却不曾侵略过任何国家。还有更令人注意的是,当时犹太人不管跑到哪里都说自己犹太人,在美国叫做犹裔美人,在英国叫做犹裔英人,他始终认为我是犹太人,我只不过寄居在美国,寄居在英国,可是当时跑到中国的犹太人,没有一个说自己是犹太人,都说自己是中国人,尽管他们长的是西方人的面孔。明朝郑和真的去过马来西亚吗,即便马来西亚历来就有郑和纪念堂,但很多欧洲人还是不相信郑和去过马来西亚,因为他们认为郑和如果真的去过马来西亚,那明朝为什么不占领马来西亚,把它当作殖民地管起来呢?英国人到哪里占到哪里,都变成它的殖民地,但它一百年下来就证明占了也没有用,现在一个也没有了。世界近四百年来以西方为重点,搞得我们现在也跟着西方人的一套,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的民族性。

第三篇: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丁绍光,著名现代艺术家,196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后任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现旅居美国。在世界各地举办个人画展1500多次,作品被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现任中外十余所大学名誉和客座教授,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长,美国世界美术家联盟首任主席。画作个人风格鲜明,融合东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特色,强调感染力,是当今画坛具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

核心提示

●对传统进行破坏不是现代化,现代化应该是传统的延续。

●在全球我们看到很多雷同的东西,但真正感染人们的却是那些不同。在全球化中要保护民族特色,要尊重人民大众对自己民族文化血肉相连的情怀。●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民族、一个文化是纯粹的,一定会受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影响。如果没有包容心,采取一种抵制的态度就没办法在世界建立自己的文化。●西方在艺术上主张“相对差”,非常强调“矛盾”,而中国人讲“和谐”。●现代人紧张得很,但是艺术终究还是要静下心来。

今天我要讲的话题是,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以后,如何保持民族风格和民族性。中国的有识之士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就在想中国怎么崛起,过去的100多年有很多中华英烈是慷慨歌燕市, 从容做楚囚,所以过去100多年来中国的经历是充满血泪的一段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除了经济,西方形形色色的一些势力也进入中国,大家都知道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民族文化的保存,这一点我们有很多教训。

大家都很清楚,全球化后会看到很多非常雷同的东西,比如城市规划,我们所看到的摩天大楼、商贸中心、体育馆等等,在全世界走到哪里都是大同小异。但是你再仔细地看看,就会发现在这种相同当中有许多的不同,这种不同就是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比如在北京长大的人,就非常怀念过去的四合院,但这些东西现在基本上都消失了。

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强大以后,包括国外一些政策研究会都在研讨“中国强大了会怎么样”,讨论中华民族崛起后会不会民族主义也高涨,民族主义高涨后,这个民族要往哪里走?

对传统进行破坏不是现代化,现代化应该是传统的延续

“现代化”是西方提出来的,但在保护文化传统方面西方是非常注意的。我们中国人可能觉得自己有5000年的文明,脚底下的宝贝太多了,就不当一回事。在宁夏,有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固原,它的双层城墙,在中国仅有,在世界上也是仅有,被称为“天下第一城”,大家知道是什么时候毁的么?就是在现代文明的光环下消失的,一个官员的一句话就让它毁了。

民族性是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文字、风俗习惯以及衣食住行的细小环节里体现出来的,这是老百姓对文化载体的一种情怀。我刚才说世界上有很多相同的东西比如摩天大楼、体育馆等等,这是现代化,但民族化并不影响现代化,特别是有些古老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保留。你可以去城市的外围发展,可以建造城外城,世界上这种例子也很多。也有人建议旧瓶装新酒,外面不变,改装里面,不能让老百姓享受不到现代文明。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留下的所有文化载体,都代表这个民族的喜怒哀乐,代表这个民族的爱好,应该很好地保护。对传统进行破坏不是现代化,现代化应该是传统的延续。

在全球我们看到很多雷同的东西,但真正感染人的却是那些不同的东西。同属一个儒家文化圈的中日韩三国,文化很接近,但是真正去日本、韩国走一走,就会发现很多不同。日本文字里有很多汉字,发音不一样,意义相同,比如说快速火车“新干线”,但也有一些意义完全不一样。说一个笑话吧,日本有个邮件快递公司叫“宅急便”,我刚到日本时,看到一个车上有这几个字的广告,就问边上一个中国画家,他也挺逗的:“哦,赶快回家拉肚子,是不是治拉肚子的药?”所以要是慢慢去琢磨,会发现很多不同,这些不同恰恰就是它的魅力。

美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他们对文化的爱护却值得我们学习。在洛杉矶如果你有一栋房子,里面有个壁炉是30年代的,那么整栋房子就要被保护,任何人都不能动,他们对传统留下来的东西非常尊重。在全球化中要保护民族特色,要尊重人民大众对自己民族文化血肉相连的情怀,建筑在这个基础上的民族主义和民族化才是正确的。所以我觉得中国人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民族性、民族文化的保留应该引起重视。

采取一种抵制的态度就没办法在世界上建立自己的文化

从全球来说,国家强大了不能用自己的文化去欺负别人的文化,把人家并吞了,各个国家应该互相尊重,正是在尊重别人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一条所谓全球化的道路。全球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民族文化像过去那么纯粹,它已经不知不觉处在一种融合当中。所以如果没有包容心,采取一种抵制的态度就没办法在世界建立自己的文化。

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走的是不同的路,这和他们的哲学体系不同是有关的。西方从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提出来,人和天是 “主客关系”,人是“主”,大自然是“客”,人是大自然的主导,由人来改造世界,中国讲“天人合一”、“天地人和”。西方更多强调科学性,由于要改造自然,所以人是主宰,反映在艺术上走的是很写实的道路,从古希腊的雕像大家就可以看出,完全按照人体解剖的结构比例,而中国古代的雕塑是象征的、夸张的,我们那些门神武士可能头很大,身很短,不是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头脑,我们针灸那么多穴位都能准确找到,但是中国艺术没有走这条路,中国讲的是一种神似,所以我们在艺术当中创造了很多人类想象的东西,比如龙和凤,实际上没有的东西,我们中国人都接受。

从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应该说西方艺术在向东方靠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塞尚一个梵高,塞尚说“你们不要再画眼睛看到的世界,要画心灵感受的世界”,这分明是中国画论啊!中国绘画标准第一法 “气韵生动”,大家知道现在留存的最早有艺术家名字的作品是顾恺之的,顾恺之就说“以形喻神”,还有“手挥五弦易”,手挥起来很容易,“目送归鸿难”,眼睛看着鸿雁飞走难,早就强调一种神似的东西。毕加索说得更好: “我不画猫,我只画它的微笑。”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人类的各种情绪在猫的微笑里面都可以表现出来。就这样,现代主义文化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始了,在西方美术历史上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繁荣。

在50年代以前,世界上所有记录下来的大师,毕加索、马吉斯、夏歌儿、梵高等,从前期印象派到后期印象派再到立体主义,一直发展到抽象主义,我觉得这段历史我们中国美术家正好是应该借鉴的,但当时中国正是处于被外国侵略的状态,整个政治、文化、经济都在受压,所以中国人当时没法接受现代主义,而徐悲鸿的学院派体系就非常符合中国当时的潮流,所以不是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而是在西方现代主义高涨的时候,徐悲鸿把西方的古典主义带进中国。今天不是在贬徐悲鸿,我觉得他把西方艺术的科学带进中国,对今天我们国人有很好的西洋绘画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徐悲鸿体系再加上后来解放以后送到苏联去留学的体系,这两个体系都是以写实为主的学院派,此后,严格的学院派这种基础训练就一直控制着中国画坛。

只有做民众和精英的代言人,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好作品

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我觉得现代主义运动已经到了末期。从美国开始提倡的波普艺术一直到后来的极简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被称为后现代主义,当艺术发展到抽象以后,美国人要怎么来走呢?就是打破,很多画家提倡“零绘画”,提出画画是一个过程,有人开始在白画布上用白颜料画十字,能隐隐约约地看到白十字,但是不清楚,在黑画布上画黑色的方块,也是模模糊糊的。再往前发展干脆不画了,有一个很有名的画家将签了名的白画布送到博物馆去,他的意思是:这虽然是一张白画布,但是每一个观众在看这张白布的时候,都会想这是一张什么画,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创造。到这个地步,我个人的观念还是接受的,我认为起码想法很妙,但是有这么一张就够了。他有名气,要是一个没有名气的艺术家拿一张白画布送到博物馆,肯定给扔了出去。美国从这一步再往前走,就走到“空”了,有一个很有名的展览,博物馆里所有陈列的东西被清扫一空,全部搬光,观众到了那里,目瞪口呆!展览就叫“空”,你进去除了看白布以外,什么也没有。我想到了后来美国人可能也害怕了,开了这个头后自己也有点后怕。20世纪末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们总结20世纪的艺术用的是“战争文化”,“战争文化”不仅仅是表现战争的文化,更是对人类精神文明有破坏的文化。大家非常紧张,21世纪会成为什么样子,是一个物质高度繁荣、精神高度死亡的时代?整个精神文明崩溃的时代?

刚才我说的这些现象,到了中国以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已经被西方唾弃的东西,在中国都有生存空间了,真成了个大实验场,到国外去展览让别人在报纸上抗议,最后拆掉了不许展。我举个最突出的例子,有的画家把牛肚子打开以后爬进去,然后又血淋淋地爬出来叫“重生”、“再生”,我觉得应该叫“兽生”,野兽生的。我的看法是,很多是应该交给警察局的事情了,这和艺术有什么关系?到了今天,艺术发展很快,有些人说“我在为下一个世纪画画”。也许吧,但是我不信。很多年轻画家有时候狂得无边。照我的想法,你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国的人,不能说自己没有社会责任,组成这个社会有各行各业的精英,如果你的作品

能够代表同时代广大民众以及精英分子的思想、爱好、品德和他们的美学,那么你是一个很好的代言人,才可能画出真正的好作品。

第四篇: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

——以《菊与刀》为例

直到今天,一提起“日本”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不是百感交集就是恨得咬牙切齿,始终难以从日本侵华的阴霾中走出。电影电视从来没断过抗日主题,历史课本也永远写着“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作为一个正宗的90后,我既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也很难领会爷爷辈们声嘶力竭的控诉。我有的更多的是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弹丸之国能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资源匮乏,却曾一度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小国寡民,却敢叫嚣美国;以中国为导师,却把中国拍倒在沙滩上。”我们总说日本这指日本那,可是我们又真正有多了解它。我们扬言只要每一个中国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它,我们也老是抗议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甚至集结起来抵制日货,可是我们对它仍旧一无所知。我们能看到很多日本学者、文人等对中国历史、社会做的种种探讨。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日本人、西方人拍得比我们深刻、细致、详尽得多。好多我们不在意甚至摈弃的的元素却被他们完好地保留和继承下来,特别在考古界,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堪称世界典范。放眼中国各界,却少有研究日本的人才和著作,即使有,也多以大国的姿态俯视日本,除了骂还是骂,实在不堪入目。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却能够以相对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引用丰富的事例、访谈以及日本本国的相关著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民族性,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的大门,使我感悟颇多。

下面我就文中提到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精神优于物质、环境。灵魂是可以训练的,人可以通过特殊的修行可使精神变成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东西。一方面,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物质的匮乏使人们转向对精神的探索,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强大精神、强大内心来战胜肉体对物质的诉求。而实践证明,强大的精神支柱往往能够支撑人战胜现实现在的困难和危难,创造生的奇迹。正如当年中国红军十万里长征一样,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以小米加步枪的绝对弱势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来了个奇迹般的逆转,最终赢得中国的江山。日本政府在战败后,也以激昂的语调鼓舞民众重拾信心,用钢铁般的意志战胜饥饿和疾病,饱含热情地加入到日本的重建工作中。

另一方面,日本地震、海啸等灾害频繁,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人们形成早作打算、防范于未然的意识。所以当美国军队登陆日本海岸,日本被迫打开海岸;当日本天皇宣布日本战败时,日本人并没有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哭天抢地,奔走相告。日本政府只用“这是我们早就预知的,安全感和士气也不过是一个精神准备的问题”就把日本民众安抚得服服帖帖。我们才恍然大悟,这种自欺欺人式的阿Q精神胜利法原来不只中国有,日本政府早就吃透了这一套并把它用得如火纯青。这种政治手腕其实并不少见,只是其他国家更侧重于把它用来善后,而日本则用于提前预防。总之,都是国家机器维护其权威、巩固统治的惯用手段。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其威力之大,破坏力之强,震撼全国以至全世界,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出来担保做好善后、重建工作,全中国岂不是早就乱套了,哪还有现在这么欣欣向荣。

二、家长制下生活的日本民众,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性格和一整套相应的处事方法。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也不多,只有一个民族,又是独立的岛国,民众生活圈狭窄,社会关系稳定,传统的家族制度仍是维系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作为家庭的长者(尤其是父亲)掌握着全家的经济大权、财产分配、为子女婚配等重大决策和大部分问题的裁决权,家庭的其他成员不得有任何异议和反对,不服从只能引起整个家族的仇视和报复。当然,从情理上说,家长在做重大决定时都会通过家族大会,请这个家族的主要长者一起讨论,再做最后决定。这个决定可能对执行者没有什么益处,但一定是有益于整个家族的。因此,传统家族制度要求人人各守本分,报该报的恩,敬该敬的义务,尤其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尊严,延续整个家族的荣誉。个体的概念和意义被弱化到极点,家族的权威则被捧得极其神圣。这种生活状态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现在仍存在于中国的一些农村)下的生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家庭的各个成员的表现直接影响整个家庭甚至家族在别人眼中的看法和评价,一个人做了什么丑事,这个污点不仅是他(她)个人的,它还是这个家庭全部成员的,越封闭的地方,这件事的影响力越大,持续的时间也越长,有时竟能影响几代人。所以每个家庭成员都谨小慎微,深怕自己给家族抹黑。日本人自尊心强,最受不了别人对其的嘲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他们长得矮小、有萝卜腿,不符合世界普遍的美的标准,经常受其他国家的嫌弃、鄙视和嘲笑。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民族性的自卑心理,因此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在地震、洪水等紧急情况下,也很少大喊大叫。大多数人以为这是理智的表现,我则认为这更多的是自卑和耻辱感的体现。他们总是以这样的话激励自己:“世界上所有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显示日本精神。”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外部世界的赞同在日本具有任何在其他社会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生活圈的狭窄还造成另外一种现象:对恩的谨慎和抱歉。与中国人喜欢靠恩来维系人与人的感情,形成有来有往的交际模式相反。日本人常常抱着既感激又含羞蒙辱的矛盾心理对待别人给予的恩,在向他人施恩的时候也更加犹豫。这就好比住在同一层宿舍楼的同学,一个人因某事欠了另一个不是很熟的同学的人情,本来就有些不好意思,如果一天之内还要多次见面,这个人就不断地在脑海中想起这件事,就会感到越来越尴尬,直至还了这个人情,内心的不安才得以平复。因此,还不如既不欠他人的也不让他人欠自己的,生活过得还更自在些,这也是大多数的都市生活的模式。

三、等级制度的保留,人们把天皇尊为国民的最高祭司,这并不一定是神,却比女神的后裔更重要。

中国古代有士农工商,日本也有严格等级划分,最高一级是天皇以及皇族、贵族,其次是将军,紧接着是大名,然后是武士,再来为庶民(农民、工人、商人),最低级的是秽多(贱民)。中国几千年来有过三十六个不同的王朝,等级划分和社会结构总在变化;日本在种种的变迁中,却从未把社会结构打碎过,它的模式永恒不变。天皇就如英国的女皇一样是国家统一和民族优越性的象征,任何人也无法动摇他在民众中的威信。但自德川家族改革幕府以来,天皇的权利被架空,成为政府统治国家的傀儡,并百用不厌。日本民众会攻击政府的得失和过错,却始终信任天皇。神秘而伟大的天皇被人们尊为国民的最高祭司,他并不一定是神,却比神更为重要,是日本人所以信念和精神的归属地。日本政府正是利用这 一点,每每把自己的政策说成天皇的意志,欺骗日本民众的感情,唆使他们干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一旦这种计划失败,又派天皇出来收拾残局。东亚共荣圈从兴起到以失败告终的整个过程就是这一套把戏。可以说,只要天皇还存在,日本的右翼势力就不会消亡,我们就不能放松警惕。

第五篇: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

俄罗斯地域性与民族性

俄罗斯,我们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北方邻居,和中国一道盘踞在世界的舞台上。这是一个令无数人感兴趣的国度,从拿破仑的战败到希特勒的战败,俄罗斯人的民族性吸引了世界人的眼球,那么它的这种特别文化是有着怎样的根源与影响原因呢?应当说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历史以及社会政治、种族关系等多方面都可以得到解答。但看着今天俄罗斯巨大的版图,我们不禁会思考:俄罗斯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关系应该怎样来看?为此我们小组进行了该话题的探究。

民族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这就是说,地域性对民族性的形成和塑造是至关重要的,它几乎是一种源头般的力量。不同的地域包含了不同的地理、习俗、人文、历史等等,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与魅力。一个民族自诞生起,就被打上了地域的印记,这个民族的人都带着这种“地域习气”的印记。我们先来分析俄罗斯的地域性特点。

俄罗斯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三面环水,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平原和高原是俄罗斯的主要地形,而西部几乎全部属于平原,最重要的是俄罗斯资源总储量的80%分布在亚洲部分。在地理上,俄罗斯原本是一个欧洲国家,它的亚洲大片领土都是侵占而来的,其亚洲地区的人口都是移民而来的,其亚洲地区居民的祖居地都在欧洲。至今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仍在欧洲,现阶段俄欧洲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俄的70%,人口约占全俄的80%。关于它是哪个地区的国家,普京在2000年5月会见访俄的欧盟领导人时指出“俄罗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欧洲的大国”。由于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历史上与欧洲接触多,所以俄罗斯人对欧洲较为熟悉,对亚洲较为陌生。但是俄罗斯文明源自拜占庭、斯堪的纳维亚,利哈乔夫提出的新的视角让我们又从南北的角度去看俄罗斯。历史上不断地侵占造成了根深蒂固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其主要内涵表现为疆域的扩大和军事的强盛培植起来的强国自尊意识、长期对外封闭造成的孤立自得意识、长期的强人政治熏陶出来的顺从权威意识。在这些意识中“强国自尊意识”是最核心和最主要的意识,在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历代沙皇统治中一直被用作巩固政权的政治思想工具。在苏联国内民族关系中,当局和舆论总是把俄罗斯民族称作“伟大的母亲”,而把非俄罗斯民族称作“伟大俄罗斯民族的忠实儿子”。在国际关系中,总是以“老大哥”和“救世主”的身份自居,而把别的友好国家视为“小兄弟”和“被拯救者”。事实上普京也依然把“维护国家利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捍卫大国地位”的目标作为俄外交的主要方针。

总体说来,我们总结了这种影响的关系:长期被亚欧洲含糊不清的地域影响,俄罗斯人表现的是更靠近于西方但是又不同于西方思想的民族性,同时亚洲的大面积的国土扩张造成了俄罗斯人的强国自尊的排他性与较差的兼容性,但是,没了这种强人意识,俄罗斯也就不是俄罗斯了,换句话说,正是这种强人政治下的领导地抵御了一次一次的外来入侵,打造了不一样的俄罗斯,打造了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俄罗斯。

下载文学的民族性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的民族性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

    关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思考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时,看着眼前的那些孩子们,想着他们就是未来的语文教师,心里难免忧虑。忧虑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一是有限课时的教学,不可......

    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讲解

    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从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关系出发,分析以往研究的一些缺憾;进而从新发展观的视野考察我国民族经济学......

    麻将是中国人民族性的象征

    麻将是中国人民族性的象征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熵增趋势的无情进程,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在无可挽回地逝去。人的肉体变得丑陋,人的精神变得萎靡,所有曾经美好的关系都......

    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

    试析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音乐的民族性[摘 要]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其感人的故事情节结合简单而又极富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的音......

    木偶奇遇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儿童文学作业 结合“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分析《木偶奇遇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创作背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从民族的角度看,《木偶奇遇记》受到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真......

    试论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试论设计的民族性与国际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设计观念和设计作品涌入我们的视......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本站推荐)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诗歌的民族性是诗歌的世界性的重要基石 ————“中国当代十大杰出民族诗人”研究综述 文/解非 [内容摘要] 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和灵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