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为学生搭建一个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实验证明:教师应重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在情境中,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真正实现心灵与文本的对话。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础。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让他们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和力量。我想:“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过程中,上课伊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播放了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动感雪景图”,学生个个睁大了惊奇的眼睛专注地欣赏着,还不时发出“哇!……呀!的惊叹声,他们分明是被这美丽的雪景所陶醉了。我绘声绘色地说:“早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如一石击起的千般波浪,学生们听到老师的这番话,顿时小手如林般地举起。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地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的好。”有的说:“如果我能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该多好呀!”有的说:“太奇妙了!”我会喊:“爸爸、妈妈快来看呀,外面多美呀!”“此时,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了这银色世界的氛围之中。学生就这样在情境中,在谈自己的感受中走进文本。
二、感悟品味,美读移情,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直觉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情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 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妈妈的爱》这首诗歌选取了五个生活片断,表现了妈妈对孩子无么私的爱,也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妈妈在暑天为孩子摇扇、在雨天为孩子送伞、抱孩子去医院这些生活细节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经历过。但正因为司空见惯,成长中的孩子反而容易忽略。用诗歌的形式把它们写出来,诗歌感情深沉、细腻,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细心地领会作品表达的情感。我先让学生读读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歌,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由此让学体味到母爱:“妈妈的爱是清凉的风,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妈妈的爱是滴落的泪”。在此基础上感悟“责备、亲切”等词饱含的意蕴。再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上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三、提炼生活,丰富想像,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保证。
奇妙的想像能给人类心灵世界以自由,让思维的触觉上天入,创造出新形象、新思想、新启迪的翅膀。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材料,驰骋想像的热情,体会想象的魅力,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再如教学《乌鸦喝水》时,我首先以第一自然段为引导,使学生了解到“乌鸦喝不到水”这一情况,然后让他们围绕课题,大胆猜想事情最后的结果。并继续追问:此时你最想对乌鸦说些什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让学生在情境中打开了记忆的仓库,激发了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学生凭借这些“背景知话”展开丰富的想像,在头脑中尽情描绘课文语言所描写的情景,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想像。运用自己独有的阅读感受,完成对课文的再创造。
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知,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鼓励探究,让学生由“悟”到“感”,由促动到能动;并在教学中,体现合作,让学生的学既个动又互动,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动。盘活课堂,激活学生,用活资源,让学生乐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的“对话”理念,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从与文本对话的阅读者来说,大致可以把阅读对话分为三种形式,既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之间与文本的对话。现在就如何更好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首先,与文本对话,教师将不再拥有绝对权威,而成为与学生同等的创造者。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和后置的关系,有关文本的对话必须在平等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进行。从教学实际来看,架空文本、直接文本的阅读教学仍然存在,对话中的教师话语权威还一定程度地阻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进行。要更好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管家式要从阅读者如商铺,分析如何使阅读者有效地进行与文本的对话,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施。新课标要求,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要求。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引发兴趣,实现对话。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实现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要唤醒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它需要教师努力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师生、生生与文本互相对话的情境,提供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个自由交流,思维碰撞的环境,让学生融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互、情感交互、思想交互,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课堂呈现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
二、课内外结合,实现对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因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以课外积累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例如:以单元形式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童话的魅力,课余时间学生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等形式更广泛的积累,受益无穷。
三、结合文本,实现对话。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之前,引导学生当一回“小小研究员”,通过电脑、画报、图片等多种途径去了解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特点,同时,了解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的景色特点。让他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课文中的某些必须理解的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巧妙的架设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过程中,安排一个迁移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用总分总的构文方法联系写话,学生热情很高。再如:学习《雨中的树林》这首儿歌时,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文本,走进文本想象小雨点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你眼中的雨中的树林会是什么样的?
四、启发想象补白,实现对话。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并能以课文情境为依托,进行想象。例如:《鱼游到了纸上》看青年画鱼的人会说什么?学生结合公园的人群纷纷想到老人、孩子、大人等。教师在学生表述时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从而逐步内化语言,丰富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走到文字背后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了良好的教学理念,具体的方法则是千姿百态的。对于不同群体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环境采取的方法自然不同。语文课本配备的教材内容都是符合相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教授课文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及领悟到的东西,老师所要指导的就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或遇到的问题。在学生自主理解体悟的同时,教师应该有意的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写法、特点,领悟到如此表达的优势,从而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和写作及表达的方法。这样我们就不是单纯的教课本、教课文内容,而是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表达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输入,同时还学会了输出,也就是运用是更高水平的文本对话。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导语、创设的教学气氛了等等,都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这些都离不开老师的激情在里面,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摸索。我们要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活跃起来,还是应该本着学生本位思想,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适时灵活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学会运用。不断变化吸引学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第三篇:让音乐课与学生零距离“对话”
让音乐课与学生零距离“对话”
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提倡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原因,第二方面是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最后是对实现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途径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 教学生活化 效率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不仅阐述了课程内容必须联系生活、社会以及学生的实际,而且在教学方法上还要求注重探索和实践活动,使音乐走近学生的生活,最终实现音乐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为新课程增添动力和活力。作为一名工作在农村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我更加期盼通过努力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音乐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为什么要提倡生活化?
1、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是适应新课标改革的需要
2、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是音乐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
3、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会生活的需要
4、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是追求农村初中音乐高效课堂的需要
二、何谓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
艺术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所谓音乐课堂生活化,笔者认为就是在音乐课堂中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教师处处围绕生活展开生动的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等方式方法,为音乐课增添浓厚的生活气息。通过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巧妙地运用生活经验将音乐难题化解,从而形成既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双赢局面,由此让音乐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音乐课堂,让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由此可见,促进农村初中音乐课堂的生活化,有利于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地探索音乐知识,通过将音乐生活化,生活经验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农村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平衡与城区学生的差距。因此,如何在农村初中音乐课堂中实践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生活经验较好地应用到音乐课堂中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三、农村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
(一)“生活化”教学目标
目前,学校的音乐教育与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之间存在着错位现象。中学生音乐审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到来自社会上各种商业化音乐形式的影响。在纷繁复杂的音乐形式中,学生们大都追捧流行音乐,成为了流行音乐的忠实粉丝。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逐步制定适合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可以让音乐课堂首先成为学生们情感抒发和交流的特定场合,通过贴近生活的音乐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逐步转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音乐感悟上升到知识的层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被动学习转化成主动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音乐,乐于了解相关音乐文化,最终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二)“生活化”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应当在方法上提倡“生活化”。许多音乐教学内容被赋予了较强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学生眼里却成为了“老掉牙的音乐。”例如八年级下册学习的中国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段《红色娘子军连歌》等等,这些表现革命主题的教学内容都不能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采用故事背景导入的方式,先让学生课前了解剧中人物的背景和性格,在课堂中教师再强调歌舞剧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鲜明的个性特色,接着让学生尝试模拟剧中人物,然后跟着音乐回归到生活中的场景,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内涵,学会理解音乐,欣赏音乐。
(三)“生活化”教学内容
音乐来源于生活,我们的音乐教学内容在选择上也应当提倡“取材于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背景,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多角度地探索音乐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生活中的音乐,在教授教材指定内容的同时,适当拓宽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例如添加学生喜欢的内容必须是健康积极的流行音乐作为补充歌曲,这也是拉近音乐课堂内容与学生的距离的方法之一。例如学唱梁祝选段《化蝶》时,教师选择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蝴蝶》作为兴趣导入,为音乐课增添几分“亲切感。”此外,歌曲《化蝶》中突出应用了越剧的元素,由此教师可以结合欣赏绍兴地方戏曲越剧选段《十八相送》,不仅激发学生对“家乡戏”的热爱,而且培养他们愿意主动探知和学习的能力。
(四)“生活化”教学评价
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评价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例如“晚会的现场”,“角色模仿”等。通过参与,仔细观察学生在过程中的的感受和表现,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活化的评价前提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语言要有所区别,运用的语言要贴近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反映。
综上所述,音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造音乐的主体――劳动人民。纵观音乐文化的发展史,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的哪个阶段,哪一个新的高度,音乐都在不断被继承发展和创新。生活创造音乐,音乐呼唤生活,音乐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我们的音乐课堂同样呼唤生活化,音乐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农村音乐课堂效率,也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让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让我们的学生不再望“乐”兴叹,让音乐课不再缺少“生活味”,让音乐真正回归生活,服务与学生,让音乐课与学生“零距离”对话!
参考文献:
[1]周玲.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与美育,2011.12
[2]姜硕.试论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倾向[J].成功(教育),[3]易亮.让音乐教学回归生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第四篇: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生命-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前谈话: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
板书:黄山
一、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黄山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我们呢?先听一听朗读吧!
1、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之后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板书:奇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并试着读通顺。
3、(1)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议。(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指导识字。
二、研读课文,感悟语言
黄山奇石真是太有趣了,你认为哪几处怪石最有趣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有趣的地方。
(1)学习“猴子观海”段落
a指名朗读,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有趣?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呢? b 结合插图理解“陡峭”、“云海”;动作演示理解“一动不动”、;认读“峰、胳膊”。c练读这一段,怎么读出趣味来呢,试背诵。
d表演读:我们能把“猴子观海”介绍给你周围的小朋友听吗?指名说。e换角色读:石猴可想和大家交朋友呢,它还会说话,会向别人介绍自己哦!(指名学生可以加进适当的动作。)
f情景表演:石猴在黄山顶上呆了好长时间,无数游客都与它合影留念,它想为大家介绍一次观海的景象呢!
3、黄山的奇石数可多了,我们再去看看其他几处吧!(用以上方法学习其他段落)
三、品读课文,拓展想象
1、我们知道黄山的奇石数都数不完,可惜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就没有具体说了,我们也能用有趣的语言给大家介绍,敢和书上写的挑战吗?
“天狗望月”为例
(1)学生上台做“望”的动作。
(2)“天狗”望到了什么呢?它心里在想什么呢?
(3)学生先可以一句一句的说,然后连起来说。
“天狗望月”被同学们说的栩栩如生,黄山还有很多叫不出名的奇形怪状的岩石听后,可着急了,正等着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出示奇石图片。
(1)分小组选择喜欢的图片,然后讨论怎样说。
(2)指名说。
二、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游览了黄山,见到了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你回家准备给爸爸妈妈怎么说你的收获呢?
学生交流。
教学反思
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孩子在赞美声中对自己充满信心。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教师一句恰当的赞美更会让孩子欣喜若狂,拥有一种成就感。一句赞美的话并不难说,但是发自老师内心对学生的赞美确实很少。其实,学生身上有很多动人之处,这都是要靠老师用心去发现的。赞美在孩子们的眼里,是老师对自己的认可、肯定奖励,他们常常从老师的赞美中来悄悄地衡量自己,从赞美中获得成功、信心。既然一句赞美的话对孩子们如此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还要那么吝惜赞美的语言呢?
保护学生大胆、奇特的想象。想象是儿童的天性,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才踏进校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他们也很想通过老师、课堂来了解身边的人和事,来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一套属于他们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滑稽可笑,更有可能是嗤之以鼻。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不被重视、不受关注,甚至是不允许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求唯一答案,不允许独立思考。可正是这种独特的思维才得以让孩子们在想象的天空自由的翱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可以不受任何束缚,特别是不受外界的约束,从而畅快的表情达意。为什么儿童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慢慢地下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为的破坏。作为教师再也不能成为破坏者,而应该是保护者、开发者。
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充分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尽情地表演。有很多老师忽视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常是越俎代庖,这样一来,教得省事,教学任务又完成得快。但这样造成的后果确实相当严重,完全背离《课标》的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学习方式,改变一种学习习惯,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来实施课程改革。因而,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课堂上就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人,老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知识生成,它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因而自主对话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的舞台,也不再是部分学生成功的乐园,而是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天地。
第五篇: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 刘彩琼
提纲:
1、课前: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互问互考。
2、课堂:设置疑问,让学生把重点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汇报等形式突出。
3、课后: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互帮互助。
学生之间朝夕相处,互相更了解对方,从时间和空间上说也更有余地,如果发动学生互帮互助,效果是很显著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的环节。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互帮互助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实施: 一:课前
教师提前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互问互考互猜,如:老师明天要讲什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会些什么,你做了吗。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提前进入课堂氛围。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教师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抓住重点句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具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做,懂得小伙伴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二: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主要研究 和解决的问题有三个: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1: 研究合作学习的时机问题.教师要善于合理选择合作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五)、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除此以外,在人人都需要内化知识时;当学生举手如林,为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时;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需要与人分享时,也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合作时机如果把握确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利于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 合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问题.(一)、合作学习的分组。
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性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 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三)、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3: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 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由学会共同学习向将来学会共同生活、共同工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不应该作为一种形式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更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才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实现这方面的目标呢?
(一)、组建、管理合作小组是基础
(二)、激发强烈的合作欲望是关键(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合作活动是保证(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催化剂 三:课后
课后除了传统的课代表、小组长的引导和监督作用以外.老师可以在班级中精心挑选一些能力强并且热心的学生让他们以“小老师”的身份带徒,一帮一。在互帮的过程中,这些学生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高。而被帮助的学生.比起与老师的交流在时间、空间和心理上更有优势.更容易接受.效果也更好。同时对这个活动老师要赋予相应的检查和激励机制,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勇于竞争,尽展才华。这个活动如果开展得好的话对于落实教学任务、课 后巩固特别有帮助。而且一旦这个活动开展起来,也有利于全班的学习氛围的培养,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达到全班学生共同前进、整体提高的目标。
除此以外,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在新课改强势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敏锐地捕捉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教学策略,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努力有效地发掘每个学生学习上的能力。最终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提高,一起收获,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