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5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5:5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

1、农村小学目前在班集体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2、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一些做法。

3、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4、附有具体案例。

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

在实施原野行动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座谈会、问卷调查等,了解到农村小学目前在班集体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1班额大;2师资短缺且任教学科多;3教师老龄化严重;4教育水平薄弱;5家庭教育的盲点;6投入的经费不足等等,所以,导致班主任老师整天忙于应付教学,无时间、无心情去管理班级,即便按照学校布置的内容去带领学生开展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讲一讲而以,我们要求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标新立异、手段要灵活多样,寓教于活动之中很难体现。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会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也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农村小学每一位班主任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研训教师针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一些做法。

一、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集体的目标体现出对全体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一个班集体的方向。要让每个学生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要达到的要求,要使班集体评为学校期末的文明班,应达到的若干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但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学校评比“流动红旗”的活动,只要让学生知道人人都去努力地遵守学校规定的纪律,不做出任何一件影响班集体荣誉的事情,通过集体的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对优秀集体产生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如学校举行“我有一双小巧手”的活动,集体的目标是在本次活动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落实到个人的任务是每个同学在近期需积极参加自理锻炼,根据自己的强项有目的地自觉训练,参赛学生则在集体中选拔,这样同学们不仅为自己的自理能力而锻炼,更是为集体的荣誉去锻炼,强烈的集体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同学们前进,促使学生和集体步调一致,促进学生的动力与集体的意愿融为一体。所以,每一集体目标的实现,都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形成集体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树立良好的班级风气,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班风是班集体的精髓所在。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风,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是一项繁杂、长期的工程。下面以花中四君子的“兰”作为班风建设的绿色标志物来展示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怎样以此来陶冶学生情操、导向班级舆论、涵养学生人格、同化师生言行,树立班级风气的。

案例:幽幽兰花情

之所以对兰花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兰花虽然没有玫瑰那样鲜美瑰丽,也没有菊花那样婀娜多姿,可它却有青松向上的品质,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这些品质对熏陶和改变同学们身上那种浮躁、懒惰、自私等不良品性显得尤为可贵。可以选择兰花作为班花(简称“兰花班”),用兰花的品质熏陶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让郁郁君子风拂面而来,融进心理。

1、养护花中君子,感受兰花品质

为了让教室的每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并购来两盆兰花,把它安放在教室的生物角里,让同学们利用空余时间培植兰花,鉴赏兰花,从中感受兰花的“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的高尚品性。

在养殖兰花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拿起笔抒发自己的感受,共同制定班级口号:“心平气和养兰惠,修身立德学做人”,上网查询、翻阅图书了解、收集有关兰花的图片、诗词、对联、故事等资料张贴在教室的各个橱窗里,营造出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拓展兰花文化,发扬兰花精神

(1)设计班徽,谱写班歌

班徽、班歌是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班集体精神的具体体现,班风建设的有效载体。

同学们根据兰花的形状发挥想象,可设计班徽(四片粉红花瓣分别代表兰花坚贞、高洁、无私、谦让的精神,黄色的花蕊代表凝聚在一起的全班同学),并把它悬挂在教室的正前方,每天早上面对着班徽呼喊班级口号--“心平气和养兰惠,修身立德学做人”,让兰花精神在同学们心中生根、发芽。

同学们根据兰花精神,结合班级特色谱写班歌--《小兰花》:“我是小兰花,天天在成长。风中点头笑,雨中翩翩舞。期待花常开,能将志向立。满庭花簇簇,添了许多香。我们兰花班,亲亲一家人。团结有爱心,勤学共奋进。从小学兰花,兰质铭记心。立德学做人,争当好学生。”

组织班队活动时,同学们可以唱《小兰花》,游戏玩耍其乐融融;参加全校的竞赛活动,班级接受发奖仪式时,同学们可以唱《小兰花》,成功的喜悦洋溢在大家的脸上;班级组织红领巾广播时,同学们唱起了《小兰花》,校园里回荡着我们自信的歌声;在竞技场上,为同学呐喊助威时,同学们唱起了《小兰花》,团结的歌声鼓舞着我们的斗志;班级同学过生日时,同学们唱起了《小兰花》,兰花班的我们亲如一家人。

(2)办好《小兰花报》

每月一期的《小兰花报》是同学们施展才华,倾诉心声,获取知识的有效载体。小报从文字编辑、新闻采写到版面设计让同学们自己负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写好《兰花成长册》

给每个学生配发《兰花成长册》,记录自己在学习中的点滴感受和进步,并根据《兰花成长册》里的记载,每周进行一次自我评价,从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2、开展丰富活动,内化兰花品质

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体验兰花坚贞、高洁、无私、谦让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

(1)开展兰花精神的文化研究

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了6组,开展兰花文化的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组:负责收集关于兰花的故事,撰写文章;

第二组:负责搜集从古至今关于兰花的诗词作品;

第三组:负责搜集赞美、歌颂兰花的歌曲,并通过自创歌曲的形式赞美兰花;

第四组:负责搜索兰花图片,并通过电脑画、水彩画及书写毛笔字的方式来赞美兰花

第五组:负责搜索以兰花为原料的饮料,酒类、菜肴等,了解兰花食用价值;

第六组:负责搜索以兰花为品牌的物品,进一步了解兰花的美好象征意义。

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加深对兰花全方位的认识,从中体会到兰花坚忍不拔、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

(2)争当“读书小兰花”

利用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开展争做图书角的“小兰花主持人”。争当图书角的“小兰花热心读者”活动,每期举办一次“介绍一本好书”征文比赛,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更感受到兰花的品性。

3、班队活动说兰花

利用班队活动、晨会、综合实践课等,开展“我与兰花同成长”、“兰花会”、“我爱兰花”等系列丰富多彩而又集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帮助学生感悟兰花向上、谦让的品性,召开“我与兰花竞争艳”的主题班队会,同学们可以对照兰花寻找自身薄弱点,改正自身缺点。

5、“优秀兰花小组和优秀个人”评比

同学们根据兰花品质结合小组特色起名字,有的叫“虚心兰花小组”、“坚强兰花小组”,可以将日常生活、学习中表现最好的小组评为“优秀兰花小组”;将学习兰花与学生的学习、纪律、生活相结合,每人配有一本《兰花荣誉册》,学生每获得一次荣誉就能得到一朵小兰花,累积到月底,评出“入队小兰花”、“守纪小兰花”、“劳动小兰花”、“发言小兰花”、“进步小兰花”等优秀小兰花。将学习兰花与班干部的组织领导工作相结合,评出“优秀兰花班干”、“优秀兰花值日生”、“优秀兰花课代表”等,评出的小兰花,每人在胸前佩戴一枚小兰花章,同时向家长发兰花喜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中也能以兰花精神来要求孩子。

让学生与兰花文化一路同行,在撒满幽幽兰香的道路上健康、快乐成长,这就是把兰花选为班风建设的绿色标志物的目的所在。

三、从细致、民主教育入手,构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教育者通过创设班级的精神氛围、文化制度、文化关系、文化环境等来熏陶和培养学生人格的活动。良好的班级文化不仅给学生带来知识,还创造了一种适合学生发展身心、陶冶精神的环境。在良性的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将逐步形成正确的群体价值观,养成遵守群体规范的习惯,并发展自己的个性。这种陶冶作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影响学生的终身。

在西方流传过这样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很喜欢这首民谣,其中蕴含很深刻的生活哲理。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同样,在我们的班级日常管理中,作为班主任不仅要留心观察学生平时的表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还要关注本班教室的布置、橱窗的设计、艺术角的摆设、清扫工具的整理、黑板和课桌的规范等细微的事物。如:黑板报是宣传、学习的工具,设计的主题应该突出时代性、科学性、学习性、实效性,这样一种有形的班级文化需要我们平时多留意并进行细致管理,它不仅能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而且能激发大家朝新的目标去努力。还有:讲台、前黑板,墙面等,只要你留心去做,它都会成为一道会说话的风景!班级环境布置一定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趣味、活泼,有益学生身心和发展。

在完成班级环境文化建设后,可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再民主集中,制定适合本班实际的班训、班风、班规等。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要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要求,及时地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通过班规的调整、完善,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而不断成长。根据班规,还可以建立一套学生自查自纠、值日班干部督促制度,把外在的强化、监督和学生自觉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班主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并做出恰当的批评,帮助学生、班干部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

在细致管理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们可以仿照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在班内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六名班委,负责全班各大项工作的监督和总结。二级管理:大组长和小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和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任课教师的工作。四级管理:职责长,负责班内各项小范围工作,如”灯长“"盒长”“桌长”“门长”“窗长”等,班主任根据每位学生的长处和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岗位轮换,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个人,使每个学生都各司其职,为学生的进步创造有利条件。这种班级岗位制的建立,不仅改变以往班级工作紧紧围绕班主任转,围绕班干部、优秀生转的局面,而是更大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表现欲,都充当班级小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民主激励效应。

案例:班级“排座位”也是细致化、民主化管理的一个方面

排座位是班级民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学生、家长比较关心的一件事情。如何将学生的座位排的民主、合理,同时很大程度上能兼顾班级整体利益与学生个体利益的平衡。从而促进积极向上的班级集体。不妨尝试以下的做法。

1、规律性的要求与方法

一般情况下,按照个子高矮的顺序来排。个别学生近视、弱视等特殊情况要给予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平时表现要格外关注,在此基础上参考学生的成绩,以此来对学生的座位进行思考和设计、调整。(注:成绩不是唯一标准,仅是个参考因素)座位的定期移动也是出于兼顾公平性考虑的,至于如何移动,是平行横向移动还是滚动或其它调整都可以进行,只要行之有效即可。

2、尊重学生个体意愿

在排座位之前,要求学生在周记里写清你想和谁坐在一起?坐在哪个位置?为什么跟他(她)坐在一起?对于排座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同学们对此都非常重视。在周记里他们有的提出了跟谁坐的理由,有的提出了座位不变动,有的提出了很多排座位的方法。为更好地排座位提供了第一手真实的信息资料,虽然并不完全采纳,但也给教师的思考设计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方向。

3、营造良好课堂纪律的需要。

采取民主排座位的同时,也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负责,对课堂纪律不是很好,尤其是某些课上课时教室里显得松散,在一起说闲话,做小动作,玩等情况时有发生。而这些学生正是平时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对象”,所以尽量把这些好动好说闲话管不住自己的同学分开,不要形成“小团伙”。有的一向表现很差的同学可以考虑单独座位。可以坐最后,也可以靠墙坐最前面。

4、试坐、调整、落实

介于以上排座位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两次试坐,把自己喜欢的同桌及位置选好,最后出现的结果都是朋友型、学习型、玩乐型的同桌在一起。还有的同桌、位置依然没变。当然,这时班主任要显示自己的威信,虽然是征求学生的意愿进行有效的调整的,但绝对不是撒手不管,任由其便。在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考虑平时表现,考虑对班级整体利益的影响等因素,有些学生的座位也只能“强其所难”。

5、设立考验期,兼顾公平

与学生共同约定座位的考验期是15天,在15天内如果大家基本上能够做到认真上课听课,同桌之间友好相待就可以坐下去。如果值日班长、任科教师、班委、同学反应加上自己观察出现多次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如说闲话,做小动作等,将考虑15天后部分调动。以后稳定下来后,结合同学们的平时表现,参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及班级整体发展的需要可以作简单地调整。至于一周平行移动一次照样执行。

俗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四、学会正确关爱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集体

一个班,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大家庭。如果,这个大家庭中的每一个同学都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照顾着、鼓舞着,那么他便是温馨的,温暖的,和谐的。

案例:班级有棵“心情树”

要管好班级,班主任就必须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一位班主任设计了一棵“心情树”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内容,为师生交流搭起了一座平台。

一棵粗壮的大树,枝叶繁茂,每一片树叶都标上一个学号,代表一位学生。每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树叶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绿叶”表示自己心情愉悦,“黄叶”表示自己心情一般,“红叶”表示自己心情不好。

设计了这棵“心情树”让班主任老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看见“树”上郁郁葱葱的一片绿色,顿感生机盎然,班主任老师就知道孩子们又将度过愉快的一天;看见“树”上偶有几片黄色、红色的树叶,班主任老师都会想方设法让他们转变成“绿色”。或是找心情不佳的学生谈谈心,对他们进行“心理疏通”;或是找几名学生陪他玩,了解他不高兴的原因,全班学生形成默契,不去惹他们生气,寻找各种方法逗他开心,让他们忘记忧愁,露出笑脸。

班主任在建设良好班级体时设计了这棵“心情树”为班级带来了更多的笑语,也使班主任和孩子们成了知心朋友,孩子们更愿意和班主任交流、沟通,“亲其师,信其道”,为此班级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片片绿叶构成了繁茂的大树,每位学生就象绿叶般紧紧团结在一起,为班级之树增添着色彩。我相信,这个班级的“心情树”一定更显生命的绿色,孩子们也一定会在班集体快乐中健康成长。

案例:对不同学生的关爱

1、“偏爱”后进生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努力将自己“与人为善”的爱心和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入。在班集体中,还要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间的友谊,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大胆吸收这些后进生参与班级管理,让他们在管理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

案例:木通原理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众所周如,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又称“短板效应”。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

1、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

2、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联系到班级管理,一个班级更应该关注那些学差生,设法提高学差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这样班级的整体实力才会稳中有升。拥抱迟升的太阳,就会拥抱一个集体的希望。

案例:一帮一,结对字

在多次的考试中,学差生向来都排在队伍的尾巴处,很少有进步的态势。如果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有所回升,对于一个集体来说,整体的实力势必得到增强。为此,对于学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准备利用班委的力量,以学习委员为首成立语文数学外语学习小组,最好能结成对子,一帮一,注重对学差生的基础知识的辅导,有关疑难问题学习小组共同来解决。班主任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从学习、辅导方法上给予点拨,从思想、心理上给予关注和鼓励,并协同任科老师共同帮助学差生的学习,以小组和团队的力量来激励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看到希望,体会进步的快乐。

学差生在不同的班级中都客观存在着,而且这个“弱势群体”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的关爱和真正的帮助太少,他们就是一个木通最短的那几块,而班级的整体实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他们的提升和下降。他们是一个班级中迟升的太阳,只要对他们抱以希望,只要对他给予关注,他们就会展现自信的笑容,为班级的整体实力带来生机和活力!

2、严爱优等生。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班主任更不能宠坏他们,也不能迁就他们。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热情的人,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博爱中等生

中等生往往是一个班中容易忽略的群体,他们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他们既不像优等生那样容易产生优越感,也不像后进生那样容易自暴自弃。他们是班级体的一面镜子,他们希望老师重视他们,但又害怕抛头露面。对这类学生班主任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正确对待他们的反复,始终如一地尊重、理解、信任他们。

五、建立竞争、评价机制,形成奋进、激励的班集体氛围。

让学生参与竞争,对学生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长其才能的重要途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更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评价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和耐挫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班级中建立竞争机制,创造竞争氛围。

1、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

每个学生自找一名水平相当的对手(她依据学生的可比性,稍作调整)。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铅笔盒上贴上竞争对手的名字,与竞争对手比学习、比思想、比体育。每次考试、比赛之后,谁输,输了就把个人竞赛中的“万里马”送给对方,以便时时激励双方。通过这样的竞争,优等生更优,基础薄弱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进步也较快。

2、组组都有一个追击目标

除了个人竞赛,在班上还实行“一帮一、一盯一”,“最佳表现小组”、“富有挑战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分别对得分最高的、竞争最激烈的、小组最团结的三个小组进行奖励,鼓励其他小组都朝这个方向发展。并帮助尚需努力的小组想出响应方案。通过竞争,班级中形成了一种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

3、创设评价的平台

案例:让“成长树”给每一个孩子带来快乐

班主任老师可用硬纸板做一棵小树,长长的深棕色的树干,大大的绿色树冠,上面画上茂密的树叶,看上去很逼真。把它小心翼翼地贴在办公桌的侧面。孩子们会围上来,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告诉同学们:“这是一棵'成长树'它将伴随我一起成长”。这时,老师又拿出一大盒事先做好的苹果模样的圆圆的纸片,告诉孩子们:“这不是苹果,这是成长树上结出的'快乐果',我们只要努力,就会取得进步,”成长树“上就会结出一个”快乐果“,接着,老师就在自己的”成长树“上贴了三个”快乐果“,在这些”快乐果“上还写上了语句:”我的论文发表了。我真开心!我还要继续努力!“、”我们班级网站开张了!太好了!“、”我的学生日记在《小博士报》上发表了,我感到骄傲!“。孩子围在小树旁,饶有兴趣地读着、笑着,似乎也感受到了老师的喜悦,老师趁机问孩子们:”你们也想拥有一棵自己的'成长树'吗?“孩子们一定会说:”想---“,老师抓住有利时机告诉孩子们:”你们也动手做一棵自己的'成长树'吧,就贴在你们的课桌侧面。“

经过老师和家长的辅导孩子们的”成长树“陆续出现在教室里,他们学着老师的模样,认真地将自己的”成长树“贴在了自己的课桌侧面,仿佛种下了一个小小的希望。从此”成长树“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在此之前,班主任一直用”笑脸“图章来鼓励孩子们,还给每个孩子建立了”成长记录袋“,现在又添了一个”成长树“。为了将这些活动都有机地联系起来,班主任将能记录孩子们进步的作业、作品等资料仍然放进”成长记录袋“了保存,根据学生各方面(纪律、作业、卫生、发言、特长等)表现,老师发给学生”笑脸“,每得到十个”笑脸“,就可以到老师哪儿兑换一个”快乐果“,挂在自己的”成长树“上。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小树上结满果实,快快长大,于是在各方面都更加努力了。在每个”快乐果“上,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儿,写上了自己的快乐:”我能大胆发言了,我真高兴!“"老师表扬我了,好开心!”“我帮妈妈洗衣服,妈妈夸我了”“我在电子琴比赛中得了第一名,我真棒!”

班主任还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快乐果”,并在上面写下自己的缺点和对自己的希望。这些写满缺点的特殊的“快乐果”暂时由班主任替孩子们保管,只要他们改掉了上面所写的缺点,就可以取回自己的“快乐果”贴在“成长树”上。但是要想让这棵“快乐果”挂在自己的树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孩子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出“快乐果”上写着的自己的缺点,由全班同学进行评议,看看他是否改掉了这些缺点,能不能将这枚“快乐果”挂在他的“成长树”上。

“成长树”的评价方式,使学生自身真正成了评价的主体,促使孩子们主动参与到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唤起孩子们的自我教育的意识。同时,到“成长树”上面去挂“快乐果”又使孩子们对自己充满了期望,促使他们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努力。

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促进班集体建设

集体活动能发挥娱乐、导向及育人的功能,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参与学校各项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相互关心和尊重理解的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许多优秀班主任的经验表明,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对实现班集体的共同目标,以及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行之有效的,而教育活动的目的、原则、内容等则需班主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特点来确定。

案例:共享班级“文化之旅”

班级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见解和文化形式。借助品位高雅的文化精品的永恒魅力和厚重内涵来提升学生审美境界和人生追求的“文化之旅”是可行的。

“名著联播”:老师向孩子们推荐了少儿类的我国“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3000问》等孩子们感兴趣的书籍,让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连续播讲”,有时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插播”,把这些厚厚的书籍以蚂蚁搬家的精神从头到尾地“播”个遍。学生不但品味了主人公的酸甜苦辣、欣赏了作品的优美文字,还体会到了“积少成多”、“细水长流”的含义。

“名曲欣赏”:每天中午午餐的时间,录音机里会传出优美的乐曲声,名曲欣赏开始了,提供曲子的孩子还得向大家作一番细细的介绍。同学们品尝着可口的饭菜,聆听着优雅的乐曲,怎么能不令人胃口大开呢?孩子们在解除了一上午的疲劳紧张之后,又获得了美的享受。

“名画介绍”:欣赏一副名画,也和聆听一首名曲一样,当你感受到它的艺术美、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那也是一件愉悦的事。徐悲鸿的骏马图,齐白石的虾,凡高的向日葵--给孩子们带来了大师的风采,让孩子们置身于艺术的殿堂。

随着“听名曲、读名著、看名画”系列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又融入了校园艺术文化节的高潮中,“心潮澎湃”音乐会。宽敞的剧场内,座无虚席,嘉宾、家长、孩子们一起倾心倾听着孩子们亲手弹奏的曲子,如行云流水般优雅地飞向礼堂外。

高格调的艺术精品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潜能。他们手中的彩笔,书画着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用优美的舞姿、悦耳的歌声、动人的旋律表达和体悟着班级升腾的文化个性,主体意识不断得到张扬,提升了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塑造了良好班集体形象。

七、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1、在书香中成长

阅读是吸纳、是积累、是根基、是底气。善借他山之石以攻顽玉,善吸古今书香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博览群书方成大家。张万祥先生语云:每个班主任心中要装有100个故事,100句格言,逢境育人,逢情开导。因此,没有广泛阅读,脑袋空空,语言艰涩,工作起来必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在案例中发展

撰写教育案例是班主任走向成熟与睿智的捷径。在教育生活中只要你善于发现,每天都有鲜活生动的事例发生,你的育人方式也许机智,也许平庸,也许用情,也许用理,细细梳整,娓娓叙写,在写中你重现情景,在写中你苦思良策,在写中你提升自我。朱永新教授讲过:每天坚持写千字文的教育随笔,不出三年,必有大成。

3、在反思中感悟

一个案例是一个点,在点上反思;积点成线,在线上反思;连线成面,在面上反思。班级建设的过程,是实践,是尝试。水流舟行,山回路转,在动态的班建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不同的事态,不同的对象,班主任的为政之方都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没有反思,就不明真相,没有反思,就不解人意,没有反思,就不得要领!

4、用好你的第三只眼

人们习惯了两只眼睛看东西,但是看到的东西不一定全面,总是一条直线或一个平面。有时候也需要人们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就是心灵的眼睛,最明亮的眼睛。作为班主任,除了会用自己的双眼留意学生的一举一动,更要学会使用自己的第三只眼即心眼去思考去揣摩,那样会让你发现更多表象背后的东西,掌握更多的情况,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契机。

让我们共同努力,改变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行走方式,走出一路好风光。

第二篇:关于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对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李林旭

【摘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进、开拓创新的教育正能量。建设农村小学校园文化,首先要充分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深入了解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其次要挖掘利用好现有的人力财务资源,打造优美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才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发挥出重大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农村小学

校园文化 学校

校园文化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书声琅琅、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建设富有特色的农村小学校园文化,是当前教育资源整合和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合。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以学校及周边建筑、环境、设施等物质文化组成的物化形式;二以师生的人际关系、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校内外的活动、氛围等软件文化形成的人文形态;三是以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特色创新的学风、教风、校风等精神素养积淀的制度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强制性、潜在规范性、影响持久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发挥着认识、鉴别、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功能。所以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以研究的态度来实践,既要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更要加强精神文化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994年江泽民同志就强调“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2006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孩子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甚至近几年都没有改观,和城市学校相比差距相当大。近期,笔者走访了武威市双城镇附近的16所农村小学及3所城区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了,总结出一下几点:

一是校园规划不合理。

走进农村校园,映入眼帘的基本都是七八十年代由当地村委会组织修建的破旧的教室、宿舍等,大部分都已成为危房,后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粉刷和加固,谈不上规划,修建也只是利用现有的空地,就地取材,与周围环境很不相衬。虽然各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但由于年久失修,地面坍塌,以是裂迹斑斑。例如,达桐小学的厕所建在校园的西北角,当地春冬季节多西北风,其校园环境由此可略见一斑;教师宿舍坐西朝东,前面4米处是一排高于房顶的松树,宿舍光线暗淡,电灯长明,但是学校还在倡导要节能环保,这些现象,在农村学校很普遍。

二是学校教学设备差,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农村小学虽然添置配备了一些硬件设施,但是远远不能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另外,由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和片面的考虑安全等因素,对现有设备设施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认识和利用,出现了教学资源闲置的现象,作用没能够充分发挥,体育设施、远程教育、学科仪器、多媒体等设备形同虚设。例如,走进我的母校高头沟小学,令人不禁的感慨:十多年过去了,风景依旧!地面大部分还是我的父辈们按照村委会的摊派铺的自制六角水泥砖,已经高低不平、残缺腐朽,时而还钻出几棵淘气的小草;操场上,任然是尘土飞扬,篮球架还是我们儿时的样子,只是木质篮板的裂缝更大了;六组单双杠现在只剩两组,已警示为危险器材,上面锈迹斑斑,显然“规矩”的孩子们好久没有爬上去了;唯一的变化就是墙角的那几颗柳树已经参天大树,树下的横幅上写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3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三是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我省于2012年通过了国务院教育部的“两基”验收,并在各学校配备了音、体、美、科学等实验室,配发了相应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也进行了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但对于农村学小学来讲,教师队伍建设仍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音、体、美、科学、体育等专职教师和现有专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大部分学校将英语课安排给了女老师,甚至部分学校只有一名女老师上全校的英语课;科学等学科由于演示实验较多,就由年轻教师担任,但事实却是部分年轻教师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知识不能够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任务,直接导致部分学科出现了完任务、走过场的现象。所以,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亟待加强,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有相同的起跑线。

四是学生德育体系亟待加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教育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仅停留在学校时段,得不到家长有力的配合,出现家庭教育的空缺,给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校园中学生吸烟、打架、损坏财物、不听老师的话等现象层出不穷;部分学生情感要求强烈,传统约束力减小,重金钱、重物质、轻责任意识等等,这对学生的进一步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五是学校制度、文本落实不到位。

中/英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项目早在2007年就在我省开展实施,各学校每学期都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修订《学校发展计划文本(SDP)》,包含学校各部门、学科的学期计划以及学校工作开展的各项记载;各学校也精心编订了各项制度、方案、计划等文字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基本上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变成了永久性的档案

三、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熏陶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书声琅琅、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农村小学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合理的规划和目标,坚持整体性、个性化、以人为本的原则,与调整学校布局、规范化学校创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工程相结合,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让学校成为家长放心、教师称心、学生高兴的乐园。

一是合理规划加强校舍建设。目前,农村小学正处于调整撤并阶段,新建或扩建校舍时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运动、生活分离互不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美观大方并定期或不定期维修更新,以保持明亮整洁。

二是重视学校及周边面貌。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内部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要道路要平整洁净。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做好花草树木的爱惜看护,做好校园清洁工作,努力做到无杂草杂物、无积水、无卫生死角。

三是落实校舍文化建设。班级文化是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往往会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室内应当悬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及名人画像、名言;《学习园地》应该定期更新,各班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区域,展示学生

优秀习作、手抄报、书画等等。办公室里,《教师职责》、《班主任职责》、课表、学校周历等张贴悬挂,并有散发书香气息的字画,让教师无时无刻都接受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动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学校在组织和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发掘学校的人力、物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和主题明确的教育活动,创造一种健康的文化环境,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结合农村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六•一”文艺汇演、元旦联欢会、学雷锋等一系列活动。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的师生特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使学生增长才干,个性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文明礼尚的校园文化才能铸造出高素质的人才。学校应该注重德育工作的建设,把 “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列进学校校历安排,定期开展教育活动。同时对教师的行为举止、教师的言谈、与学生谈话、教师的着装等作为班务量化考核、文明班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经行评比。此外,学校教师应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加强学习,经行自查自省,同时学校领导应该引导教师在思想上教学行为上做反思,找不足,通过这些途径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做人民尊重、家长满意的楷模。

(三)校园制度文化完善和落实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落实。

校园的制度文化有制约作用,但也可以起到规范和促进作用。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方针、规章制度,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制度的保障系统。制度建立要坚持“大家的制度大家定,大家的制度为大家。”的基本原则,突显人文性。因此,完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学校形成良好校风的保证。如《绩效工资发放办法》、《请假制度》、《实验室管理规则》、《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安排》、《考场规则》等,不仅要有对学生方面的规章制度;而且还要有对教师方面的规章制度。有了规章制度,更需严格执行,使他们的言行符合优良校风所要求的规范。应该说学校建立规章制度,一方面为了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奖勤罚懒,弘扬正气。最关键的还是使全校师生对制度的执行由不自觉到自觉,由强制变为自觉,由行动方式转化为行为习惯,其目的在于形成学校的优良校风。

四、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景展望

如何搞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决定着农村小学的发展前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关乎学校工作、师生发展的方方面面。目前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在尝试探索阶段,当前主要做的工作是环境硬软件和校园文化氛围的创设。近年来,政府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很关心农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分批次的为各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实验室及相关学科的实验仪器设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中,标准化学校建设方案已经施行;农村薄弱学校规划建设方案正在顺利调查实施阶段;为了切实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校车安全在农村小学备受关注;“阳光体育”大课间、体育艺术“2+1”项目等活动也相继走进农村校园;充分发挥“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师队伍建设路线,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如“西湖教育集团”等先进经验在农村校园里也能生根发芽……

简言之,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我国中小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打造特色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农村校园文化的底子薄但发展空间大、路子长但建设速度快;相信不久的将来,标准、美丽、和谐的农村校园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展现其铮铮风采。

【参考文献】

[1] 郭振武:《学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8.8 [2]《湖南教育》综合版2010年第10期

[3] 温家宝 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光明日报》

【致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王大桥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导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不仅使我树立了远大的学术目标、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还使我领会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引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谨向导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本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各位同仁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在此感谢—姚福元校长、张奎校长、郝延校长、刘忠主任和李顺元老师、蔡旭进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是没有办法完成我的此论文的,愿友谊永远长存。

第三篇: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必须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时必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通过法律营造优良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素质有所提高,依法治理的环境获得改善。但是,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越是贫穷的地方,法制进程越慢。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法治意识普遍淡薄。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由于“创新”空间不大,就习惯了“上头怎么说,下面怎样干”的模式,以“实干”和“实效”为原则,成天忙碌于田间地头,一般不认真研究政策和法律,业余的一点时间,多数用在打牌喝酒聊天上,几乎没有挤时间学习的习惯。因此,农村干部对国家颁布的法律一知半解的不在少数,有“实用主义”的思维和做法的,就算是佼佼者了。

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依法办事意识的淡薄,加之中国几千年的人治思想作祟,一般而言,政令在农村的进程,大概靠三个渠道:一是“喝哄骇诈”,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方法,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颠倒了主仆关系,淡化了宗旨意识;其次是采取“高压政策”。不问三七二十一拉猪牵牛,地道鬼子进村模样,“催粮派款,刮宫引产”,农民上吊,干部受到处分;第三便是不管不问,甚至怕管怕问,导致农村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瘫痪,凝聚力减弱,群众上访增加,稳定隐患增大。

二是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往往有政府却无司法,一个中心法庭要管辖二至三个乡镇,面积一般在二百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管辖范围一般越大。这种情形还美其名曰“资源整合”。群众想打官司,要跑上百里山路才能找到法庭,通过立案、传询、开庭等程序,早也是筋疲力尽。所以农村广泛地流传着“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民谚。本身就贫穷,谁还经得住这个折腾!干脆不打也罢了,倒不如自己了断,往往为一件小事走上极端的事情时有发生。

担护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的农村司法所,往往也是有其名无其实。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自身并不懂得多少法律,又从何普法和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农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怕招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中国人的传统通病,农村尤其。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么怨天忧人,自认倒霉;要么搞家族主义,人多势众;要么一味蛮干,不惜铤而走险。再或就是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不通过法律的渠道来解决。像农村经常遇到的种子问题、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不去找法律,反而去上访或是过激地围攻政府,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出现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家庭联产承包开始后,集体组织形式越来越变得松散,群众大会已经很少召开。虽说电视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但收看的节目却都以电视剧居多。农村报刊最多发行到村委会一级,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般也在村委打住。农村虽然建立了农民夜校和建成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小学也聘请了法律副校长,但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还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一些,加之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的普法几乎就成了死角。

第二,执法不公正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已经成为法制进程中的毒瘤。个别基层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老百姓看来,“八字衙门大大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法治”心理:“上边没人,告也白告”。

第三,怕打官司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于广大农村。人们习惯认为,官司缠身总不是一件好事,对打官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农民如此,基层政府也如此。《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一些基层的政府官吏至今还不适应当被告。

第四,人治思想还占据着很大市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农村干部的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不少人嘴里是“人民公仆”,心里却公仆是人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始终转不到服务和“法治”的轨迹上来。名义上司法独立,实质上党管一切,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阻碍着民主法制进程。

二、农村法治建设应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要尽快改变农村法治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农村法治建设应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应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寻求突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即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即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农民,重点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青少年。工作中,要针对不同普法对象,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既要突出农村重点普法对象,使他们成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又要覆盖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增强农村普法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提高普法效果。在宣传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工作的方计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办事、理性维权,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实践中,要具体抓好五个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一是农村民主政治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宪法》、《选举法》、《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二是基本国策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土地管理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三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森林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等;四是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劳动法》、《婚姻法》、《继承法》、《税法》、《合同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五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刑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

二是应在加强农村法律咨询服务方面寻求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公证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为村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时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纠必解、有诉必帮、有困必助”,定期在乡(镇)、村、社区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真正送法上门。在公证业务方面,把满足基层农民在发展产业、生产生活消费等日常生活上的公证需求作为开展公证法律服务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维护合法权益,避免引发村民纠纷的各类因素。

三是应在规范农村执法行为方面寻求突破。其一,在制定涉及“三农”相关政策时要严格依法。政府各部门出台涉及“三农”的各类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范性文件,都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备案审查,杜绝侵害农民的“土政策”出台,从政策和源头上防止侵害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出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要研究制定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构建农民利益的保障体系。其二,要搞好涉及“三农”的行政执法工作。一是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公安、计划生育等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各行政执法部门应严格依照权限履行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职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二是积极探索综合执法路子。对涉及农村执法职能较多的部门如安监、交警、农机、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可以考虑成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减少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确保对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能顺利进行。三是加强乡镇公安派出机构建设,强化职能,配强队伍,加大公安的执法力度。针对农村的实际,加大打击农村黄、赌、毒的工作力度,惩治村痞村霸,铲除农村的黑恶势力,为建设文明的乡风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三,要搞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一是搞好对行政复议案件的监督。因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的涉农涉法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充分运用行政复议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机关,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该立案的坚决立案,不属立案范围的要及时告知农民的救济途径,要公平公正办案,不和稀泥,该维持的维持,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变更的坚决变更,及时纠正不当的行政违法案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能得到及时的救济,平息争议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组织好行政诉讼工作。对涉及‘三农”的行政争议纠纷行政复议不能挪央的,要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提起行政诉讼,利用法律途径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各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司法、人大监督,积极组织行政应诉,认真落实和执行司法判决法律文书,有错必改,有错必纠,维护公平和正义,平息矛盾,维持农村和谐与稳定。

四是应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方面寻求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全面推行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把村里的重大事务和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交给村民议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让广大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村内事务的管理,提高决策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同时要看到,农村工作错综复杂,涉及诸多的矛盾,比如土地承包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村务公开问题、宅基地使用问题等等,这就还需要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把农民的权利义务、各种组织的工作职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在落实村规民约工作中应做到在合法的前提下,还要做到公开。尤其是在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事情上,一定要以保证农村工作有序、办事有据、多数人满意为原则,使村规民约得以认真执行。

五是应在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方面寻求突破。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人大、政协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实施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观察。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发现和研究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法等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确保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狠抓森林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实施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涉及农业生活资料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督促政府抓好农资价格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督促、协助政府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第四篇:农村小学优秀班集体建设的探索

农村小学优秀班集体建设的探索

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班集体是学生最熟悉的最直接的生活空间,利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便利的,而且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成员都是同龄人,以同龄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规范同龄人,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们又发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成了放任的习惯,对于集体生活不适应,不能融入到班级生活中。如何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如何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班级建设显得异常关健。

二、课题的界定

班级:班级是由人(集体成员)、活动(教育教学过程)、组织(班)综合而成的一个微观的社会教育环境,是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是老师和学生开展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的目的应和教育的总目的一致。班集体既是班主任培养教育的对象,又是班主任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培养形成一个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集体荣誉感、团结友爱的班集体,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什么班级才是优秀班集体呢?

1、师生和谐,学生团结,把建设班级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一支过硬的班委会。

3、通过物质性、社会性、参与性、心理性各方面文化建设,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人际关系、强烈参与感和健康心理的社会新人。

四、课题研究意义

(一)组织和建设班集体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日益增强,他们开始在同龄伙伴中寻求知识渴望建立友谊,有强烈的“合群需要与交往需要”。对此,我们应满足他们的这种需要,并把这种需要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帮助他们在班级的共同活动中,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成为他们的世界观形成、思想品德、文化学习上最直接、最经常的影响源。班集体建设正是为优化班级这个微社会教育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生以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班集体内进行的班集体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一般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健康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些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等均有重大的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三)良好的班集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人的任何思想意识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一个集体的风气如何,也就是这个集体的传统、集体的心理、集体的舆论、集体的行为如何,对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不仅可以强化学生集体思想,促进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提高道德品质修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还能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修改全面发展,促进后进生较快地转化。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确定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需要做到建立和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健康的集

体舆论和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曾对集体教育相继开展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中小学界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国内从80年代后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充分了解学生--调查问卷法

班主任肩负着培养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并使其成为有用人才的重任。因此,班主任应在短时间内通过调查法了解学生,包括学生思想品质、学习状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及家庭环境等,再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档案。

二、建设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实验法

1、班委会的重要性

班委会成员是班集体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享有一定威信的学生代表,是班级活动的积极分子,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的工作主要有三条:一是参与领导,事事带头;二是参与管理,做好工作;三是联系群众。由于他们生活在同学中间,能掌握班内的第一手材料,班主任借助班委会,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能及时了解班级的动向,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因此,班委会又是班主任与学生联系的桥梁。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是一个班级是否成为优秀集体、是否有凝聚力的关键。

2、选拔选拔班委会的标准

(1)思想品质好。

第一,有坚定的信念,对人生充满美好的希望。

第二,能热心为同学服务。

第三,团结同学,谦虚宽厚,诚实正派,有相当强的自学、自理、自强的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2)学习要好。

一名好的学生干部,必须具备勤奋扎实的学习作风,掌握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比较完整和严密的结构,强而灵活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3)工作能力强。

一名好的学生干部要具有开拓精神,处事果断,有计划,方法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远大理想,讲信用,以身作则,不能靠耍嘴皮子来树立威信。

这几项可通过调查了解情况,尽快掌握。

3、班委会的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低年级阶段,主要采用教师选拔、指定、培养的方法;二是中年级阶段,可逐步采用指定、过渡、民主选举、形成的过程;三是高年级阶段,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竞争上岗,民主选举,从而形成稳定的班委会。

4、明确责任,团结协作

班委会产生后,班主任应根据每一位当选人的素质和特长,确定他们的职务。虽然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但他们是一个团结的战斗整体,是班级的核心,他们之间的工作既要分工,又要相互配合。对个别只顾本人工作,不管他人的干部,要及时批评,培养他们的团结一致,一道工作的作风。

这一步骤,可根据不同的班级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

三、创设丰富多采、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实验法

班级文化建设是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的,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意境,让学生从踏入班级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这些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为此,试验班将从四方面入手进行班级环境的创设。

(一)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

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主要是指微观物质环境,如班级中的标语、图画、图书资料、教具用品等等。这类物质环境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经常性的影响。试验班在这方面的创设既考虑时代气息,又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并结合班级的发展情况分阶段进行。一般分三个阶段:教师为主阶段,师生共创阶段,学生为主阶段。教师为主阶段一般是在一年级时最明显;师生共创阶段一般在二年级至四年级为主;而学生为主阶段则从五年级到六年级结束。

1、开发一个自由角落成为兴趣的焦点

如以扩大学生知识面为主的设施生物角、知识角、图书角,利用了教室里小小的一块空间、角落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一条小径。

2、利用空白的墙壁、后黑板为学生放飞自由的翅膀

如反映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为内容的“小小书法家”、“小画家”,以展示学生风采为主的“作业栏”、“光荣榜”、“我来露一手”等,还有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规范的“学规范、见行动”、“规章栏”等。

这些文化性物质环境的创设所被学生视为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产生认同感,成为师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进行这一活动时,要以本年级的特点为主,创造出别具一格、丰富多采的文化氛围。这一阶段内容不但要从一开始就着手创设,而且要时时更新,有针对性,坚持不懈。

(二)社会化环境的创设

在当今社会,学生一方面处于丰富多采的物质环境之中,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又处于某种不利于社会化的环境之中。独生子女与电视机作伴的时间越来越多,容易养成自我中心、自我封闭和不合群的孤僻性格。所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增加智力知识,还需要增长社会知识和交往经验。但是,长期以来,小学主要注重向学生提供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环境,而忽略了社会环境的提供。

针对此种情况和问题,我们为在完善班级文化物质环境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化环境的创设。班级社会化环境核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社会性交往的丰富环境,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学习社会和适应社会,让学生有机会获得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感受,从而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社会性环境的创设主要通过活动来实现。所以,必须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提供生动活泼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发展社会性交往能力。如;创设具有社会仿真特征的“班级岗位轮换制”,“演讲竞争上岗”,使学生对社会性行为与社会角色获得感性认识和真实体验;让学生参与有劳动服务特性的“种花草”、“养鱼”、“帮助妈妈做家务”等,使学生获得各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多种社会性情感的体验等等。同时,这些教育活动的提供都注意主题明确、健康、富有教育性,形式生动活泼,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能力水平,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这些活动的创设非一朝一夕可成,要长期坚持,多开展,让学生不断去感受,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思想和行动来理解这个社会的欢乐与悲苦。

(三)参与性环境的创设

以往,班级环境一般由成人为学生提供,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实,学生一方面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又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作出种种反应,表现出其主动性。所以,不能满足于简单地为学生提供环境,而是活生生让学生参与

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空白的墙壁与后黑板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展示,自己制作,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便于有操作性和选择性的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班级图书管理员自己独立打印、张贴班级的图书目录,班干部自己设计各种“奖章”等,这些本身就体现了环境的参与性。成立小巡警队伍,负责督促和提醒,为了提高它的公正性,定期评比“最佳小巡警”,颁布给荣誉,这是一种相互的检查与考核,实际上大家一起参与班级管理。

(四)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具有积极健康的目标导向,能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的环境。对于这方面的环境,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

1、开好主题班会。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这个世界担起一份责任,只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和倾听,以孩子的能力去付出和改变,和孩子一起用心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世界,确定一个主题,策划活动的开展,投入地进行活动,认真地做好活动小结,让孩子真切地看到这个世界,并为他们担起一份应有的责任。所以,班会应当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有针对性。既要立足集体,又要着眼个别;既要把握总体倾向,又要兼顾个别差异。

(1)班会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有针对性。

第二,内容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三,形式上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第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

(2)班会的形式:

第一,漫谈、座谈、对话、讨论等。

第二,演唱会、故事会、研究会等。

第三,参观、访问、等。

第四,报告会的形式。

2、建立心语角落

心语角落是学生专给老师说心里话的一个小夹子。平时挂在教室一角,如果学生有什么难以开口的话,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向老师诉说。一般来说,大多数学生都直接与老师交流,但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喜欢独处,不易合群,不想交流,怕与人沟通,怕被人取笑,我们对这样的学生在尊重、理解、鼓励,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趋向,还要让学生受到长期的压抑,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表达。

在这一部分中,试验班通过以上形式来开展活动,但在操作过程中可依据不同的情况自行调节,且心理活动往往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我们可依据不同情况随时进行。也可研究个案,有针对性地进行,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同时,也学会了自我负责,在班级生活中不断地受到自我激励和同辈群体的激励,最终实现对现有发展水平的超越。

八、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学过程一样,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也是主体,人们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条件和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就是要一切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而选择设计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

2、积极创设创新氛围。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而合作性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

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3、提倡学生的质疑。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提倡学生质疑,能培养学生既尊重教师,又不迷信教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这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三点:一是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存潜能。二是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施展管理才能的创造空间,锻炼、培养学生的求异功能。三是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升华。

九、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

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

(一)计划阶段(2004年9月-10月)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

阶段成果:

1、研究议案

2、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8月)

进一步学习理论,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注重研究的过程管理,认真做好每一次总结,在总结中调控,修正研究思路,并及时发现典型,采用问卷调查、文字材料分析法等形式推广,做到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

阶段成果:

1、理论笔记

2、调查材料

3、班会记录

4、各种活动记录

5、教育教学札记

6、教育教学随笔

7、优秀生、学困生转化档案

(三)总结阶段(2005年9月-10月)

对预期目标进行评估,作课题总结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阶段成果:班级研究报告

第五篇:小学班集体建设

小学班集体建设——我们共有一个家

班集体建设从何着手?这是我长期思考的问题之山。作为班主任,不管是接别人的班级,还是接一个新班,总是先要了解和熟悉如下情况: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哪些是班内的好学生,哪些学生可以当干部;哪些是班内的学习差生或思想、学习上的“双差生”等等。

一、首先,我把本班班级情况详细总结如下:

(一)本班已建立学生认可的管理机构和制度。能根据班级集体的各种目标进行科学设计。班内一些工作和活动都能在组织协调下,既分工又合作,有条理地展开,但该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班集体中的成员,都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主人翁,提高了学生日常行为中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增强自我的责任感,逐步使学生改他律为自律,使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需要。但班级中抢着做事的同学不多,事不关己的“旁观者”不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发展。学生在集体有自己的岗位、有自已的职责,找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通过发挥自己特长,为班集体争光的实践上,发现自己可以从不同方面为集体争光,有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学生的自身的价值在班集体中得到体现,发现自己“原来真行”。但有些同学,自信心差,自卑自暴自弃是严重的表现,难以融入集体。

(四)每个学生都有个性,让人欣赏的个性才会收到赞扬。本班学生的个性有待积极引导,好的个性应在班内广树榜样的力量。

(五)班集特色纷呈,充满活力。如诚信、爱心、快乐实践等。可以说这些优秀班集体的建成,那些在生命流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生命质”,诸如良好的班风、学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和成功的经验甚至挫折的教训,在一定的条件作用下都将被传承下来,不光对现在学生发挥积极的影,同时,作为班集体的组成,每一个孩子在班集体消亡后(即当他离开了这个班集体),班集体对个体的影响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继续发生作用,乃至,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终身。

二、治班理念及策略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我自己从十七岁起就当教师,我曾长时间地想过:最好先把一个学生管理好、教育好,然后再教育第二个、第三个、第十个。当所有的学生都教育好的时候,那就会有一个良好的集体了。可是,后来我得到一个结论:有时不应当跟个别学生谈话,而要向大家公开讲话,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不得不参加共同的活动。这样一来,我们就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因此,我的治理班级班理念即班集体是发展小学生个人才干的最好环境。

班集体内角色的多样性和活动的广泛性为小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每一个小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班集体的需要,都能在集体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活动和工作的角色与位置,并在集体的要求和鼓励下,使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治自理能力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发展。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善于把小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组成健康的、向上的、责任依从的关系,并且要善于调整和化解学生间的人际矛盾。重视运用几种集体教育的方法:伦理谈话、情境教育、榜样学习、小组互助、友谊竞赛、角色交换等。

三、班集体建设的途径

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集体不会自发地产生,必须通过班主任长期、深入、细致、辛勤地工作才能完成。其基本途径,也是建设班集体的切入点有:

1.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即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2.选拔和培养班干部。为了使更多的学生有锻炼才干的机会,一般宜实行“自荐制”、“短期改选制”或“轮流执政制”。实践证明,这是一些行之有效的选拔培养班干部的好方法,不但能使更多的同学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而且也培养了班干部能上能下的优良作风。

3.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正确的集体舆论,能够助长班级中健康和进步的因素,克服和纠正消极、错误的东西,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明辨是非,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正确的集体舆论,是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为此必须注意:

第一,加强正面引导和正面教育。小学生模仿性强,具有“先入为主”的心理特点,容易接受正确的东西,也容易受错误的影响,所以正面引导十分重要。第二,要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如文娱活动、体育竞赛、手拉手活动、义务劳动等。

第三,要充分运用舆论阵地。如班队会、墙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台和电视台等。

第四,要重视运用讨论、评论和辩论的方式来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第五,班主任要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

4.培养优良的班风

班风是班集体中大多数人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意志情感和精神状态的共同表现形式,它能无形地支配班内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推动着班集体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良好班风的培养:一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二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三要树立榜样,示范引路;四要指明方向,不断前进。5.组织好班会活动

班会围绕一个教育主题,如“我的理想”、“知识就是力量”、“我爱祖国”、“我爱家乡”等,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小学生自己组织和主持、全班同学积极参加的自我教育型集体活动;这也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来教育和影响小学生的通用教育形式。可以漫谈、座谈、讨论的形式,演唱、朗诵、讲故事的形式,参观、访问、瞻仰的形式,对学生指导学习、思想教育、生活指导、审美娱乐等进行教育和指导。

生命是可贵的,奉献是高尚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默默实践,默默耕耘。我在平凡中用爱和真情像和煦春风去暖和学生的心灵,去改变学生的灵魂,去改进我的班级建设;也在默默中实现做老师的价值,实现做班主任的价值!我工作,所以我快乐。

——我们共有一个

定州市寺底小学 韩志辉 2012.3 小学班集体建设

下载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小学班集体建设的思考(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班集体建设

    小学班级集建设 ——我们共有一个家本讲目标: 1、了解班集体对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2、掌握班集体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条件及其标志; 3、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班集体......

    小学班主任对班集体建设的心得体会

    小学班主任对班集体建设的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 再次应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充分发挥班委会和骨干的核心力量。 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很多,班集体建设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任......

    班集体建设实践与思考

    在新课程和先进教育理论思想的引领下,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的启发下,在各校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我们在班集体建设方面初步形成了这样一些理念:1、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包......

    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思考

    对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的思考 1.理顺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医疗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工......

    小学班集体建设方案

    白姆乡中心小学班集体建设方案 一年级 班名:小蜜蜂 班训:团结勤奋活泼诚实 班级目标:脚踏实地→自主自理→不断进取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上都处在幼儿期......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 近段时间我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和专题培训》远程教育研修,聆听了几位教育领导和专家权威做的专题报告,学到了很多东西,感受......

    对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思考

    对农村小学管理的几点思考今年7月,感谢领导信任,派我去高林小学任校长,还没有来得及对学校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了解实践,就恰逢此次全县召开第二届小学校长论坛,所以以下只能......

    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沙塘乡沙田片校肖喜志 2013年9月我由中学教导调任小学片校担任校长,经过一年的工作,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有了较多的了解,并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