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如何正确应用演示教学法
在信息技术课上应如何正确应用演示教学法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不能仅靠说教式的讲授,而应结合演示教学。演示教学法应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在进行演示时要注意演示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规范性,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应用 演示教学法
演示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就是教师操作,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方法综合运用了实物直观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以任务的形式演示给学生,学生在观看了操作流程后,然后再独立上机操作,这样就能很好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对于模仿能力比较强的中小学生而言,教师直观形象的演示更容易接收和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投影仪或者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给学生演示实际操作的过程、结果,使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再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且有所创新。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但是演示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什么时间演示,演示操作的过程还是演示操作的结果,演示的内容、形式以及演示的动作。笔者根据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谈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正确应用演示教学法。
一、演示的时机应灵活掌握
合理的演示时机是演示成功的前提。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演示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记忆也更加深刻。例如让学生在“写字板”中录入文字,并按照要求编辑、保存。这个任务对于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并不难,而对于计算机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观察并模仿教师的演示才能完成。然而演示的时间不应该固定在学生没有开始操作之前。在实际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去录入编辑,在巡视的过程中,去发现有多少学生遇到困难,多数遇到那些困难,然后根据情况再进行演示。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甚至可以取消演示,改为个别辅导。如果遇到困难的学生达到一定数量,个别答疑辅导时间不允许,就要及时进行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分析问题,最后自行解决问题。如果在学生没有发现问题之前,教师先进行正确操作步骤演示,那么学生在随后的操作中一旦遇到问题还是不知所措。当然,在学生没有自主操作之前,将完成好的成果演示出来也是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的。
例如在学习Excel 2000的函数时,笔者首先调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求班级学生总成绩的Excel表(当然总分一栏是空的)进行演示,接着快速地利用求和函数算出第一个学生的总分,然后利用Excel表格的功能快速用鼠标“拖拉”出其他人的总分成绩。学生很是佩服,我便及时提示“其实你们也可以做到哦!”最后提出配合教材上三个习题,让学习通过联系掌握三个函数的学习任务。
再如成果展示,师生共同评价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时,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相关知识的学生都乐于去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这时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在教师机上演示学习的成果。演示完毕后,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指出成功和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地方。若有错误,可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给以积极的评价。最后,教师对于重点问题要进行操作演示,辅以讲解说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小结本课内容,提出巩固练习的目标和要求
二、演示的内容应详略得当
演示重在内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演示的目的来确定演示内容。演示的目的可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是示范正确的操作,也可以是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集中的解疑释惑。
如果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演示,那么可以把操作的成果作为演示的内容。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之前,先给学生演示一篇多媒体演示文稿,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神奇魅力,产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从而激发自己动手操作的想法,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浓厚兴趣。
再举上面录入并编辑、修饰文字的例子,对于初一的学生,汉字录入应该不是难点,困难的是如何编辑、修饰文章。所以在进行演示前,教师最好先在“写字板”中录入文字,演示中应详细讲解“居中”操作,添加下划线等内容。如果演示输入汉字,就会浪费课堂时间。
再如在讲解文件的建立及保存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演示并讲解文本文件、位图文件和声音文件的建立和保存的整个流程,总结出任何文件的建立及保存都需要三个步骤:(1)打开建立该文件所需的软件;(2)在该软件中输入文件的内容;(3)保存该文件(需设置保存文件的路径、文件名和文件类型),然后让学生独立建立三个文件。由于教师已直观的以任务的形式把建立文件的流程演示了三次,并总结出了建立文件的一般方法,学生们完成相关的操作就能轻松自如。
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以及课堂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演示的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对于演示中的重点和难点,一定要放慢操作的速度,并且多和学生沟通交流。
三、演示的形式要合理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演示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投影仪或大屏幕电视演示;一种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将教师机的屏幕内容演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采用第一种形式学生相对比较自由,可以边看屏幕边在自己的电脑上模仿操作。采用第二种形式学生可以集中精神近距离的观察教师的操作。
采用什么形式演示,首先要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如果没有大屏幕和投影仪,那就只能采用通过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来演示。如果两种形式都能够实现,那就要合理选择。对于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较高,且学习态度端正的班级,可以采用投影仪和大屏幕背投电视的形式演示,这样可以让那些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演示内容的情况下,去练习自己更感兴趣的内容,并且不用但心学生会自己去操作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游戏、聊天等。对于多数学生计算机水平一般的班级,最好采用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广播”演示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观察教师的演示。
四、演示的动作要规范
演示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一个正确操作的范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演示中姿势正确,动作规范合理,同时还要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从小就掌握的操作计算机的正确方法步骤,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教师在保存文件时,一定要保存在事先建好的专门存放文件的文件夹里,告诉学生不要直接保存在程序的文件夹里。这样学生以后也会这样做,养成有条理的好习惯。
中小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强,辨别对错的能力差,而演示教学的目的就是给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去模仿,如果教师的演示中不注意动作的规范性,很可能让学生学到不好的甚至错误的操作方法,久而久之养成坏习惯就很难改正。因此,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做到姿势正确,动作规范。由于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中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演示法已经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演示,应首先明确演示的目的,在确定演示内容时应做到详略得当,突出重点,采用的演示形式要考虑教学条件和教育对象的情况,再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演示,演示的过程中要注意姿势正确,动作规范。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上运用演示教学法时,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知识学习和上机操作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PBL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应用
【摘 要】本文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的经验之谈。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信息技术,不符合其学科特点,难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难于体现信息技术的价值。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PBL
PBL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的简称,它被称之为问题式学习。它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的“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它强调的是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教师的导向作用下,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中强调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陈旧教育思路。
信息技术是一门日益更新发展的学科,信息技术知识不仅仅限于书本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特别是信息技术科在机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的特点是知识在一定时间内会过时,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观察,自主学习。基于这些考虑,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更具有优越性。笔者利用该模式进行了初步尝试,对PBL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下面把自己的体会汇报给大家:
PBL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学习任务。刚开始时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对我校已经适应了填鸭式学习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以小组任务的形式提出了要完成的问题。开始时很多学生不适应,不知道自己如何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无法完成小组任务,在第一节课后我又给了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一节课的时间,指导他们如何自主的学习,效果很好。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同学们都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了。
成功之处:在堂课的教学中,首先我始终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我充当提出问题引入情境、提供信息资源、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的角色。第二、以问题为载体进行知识学习,融问题解决、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于一体,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第三、协作学习形式灵活,避免了为协作而协作、协作形式单
一、方法僵硬的常规,在堂课的教学中包括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自主探究与不定人数的小组讨论结合等多种协作方式。第四、提供了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机会。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课程教学应该使学生在多元智能中取得平衡,所有的智能都应该结合到课程中去。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检索、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效地提供了学生发展言语、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的机会。
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问题的设计应注意紧贴生活实际,只有真实的问题情境,才能真正唤起学习者内心强烈的学习需求,才有利于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其次是把握问题涉入的时机和技巧。问题涉入过早,学习者尚不具备解决问题的基础;问题涉入过迟,教学难免牵强、生硬。再次是针对不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要及时、灵活、适切。由于学习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这无疑加重了教学的难度,对教师的指导过程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小结:在以课堂环境下进行的PBL教学中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不再是老师站在讲台上以课本为准,单方面的传授知识了,而是由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来解决,同学们亲身参加到问题的讨论中,自己想办法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和资料,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我们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大胆的想象与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展开了自己的思维。在小组讨论中我们不仅团结合作,还互相借鉴各自的想法,在讨论中出现不同观点,我们不批判谁对谁错,而是互相包容对方,针对问题进行思考,互相讨论观点的正误。以下是我总结的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的PBL教学中学生们能够提高的能力与素质: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提高了组织利用时间的能力。提高了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相信PBL教学模式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被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信息技术基础》.中国地图出版社
[2]刘德儒.《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3]薛维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4]张建伟,孙燕青.《能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内在条件分析》
第三篇:在信息技术课上……
在信息技术课上……
在信息技术课上……
[文章作者]施玉
[文章来源]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
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儿童心理学研究也指出: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活动方式。这就表明,“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产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又有着广泛实用性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应采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学习主体性、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主动学习方式。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才能使学生爱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如在教学“画图”时可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展示同龄学生设计的电脑画(可以是上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或从网上下载)。教师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画面分析作品,引出本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听课,希望自已也能画出这样的作品。又如教学多媒体制作中“设置动画效果”时,可以在新授前分别出示两张内容相同的幻灯片,先是一张静态呈现的,接着是设制了动画效果的。此时,教师不用多言,就已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了起来,他们早已跃跃欲试了。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学的东西有用有价值,一方面我们要逐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更多尝试和实践的机会。我们发现,一旦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话,他们就会锲而不舍地钻研下去,以致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技巧。
二、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
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么多内容,只能无限地提升,不断地获取。不断出现的各种应用软件几乎覆盖到了各个技术领域。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学生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老师的教导,那是死读书,只能坐以待毙,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就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实践条件,让学习者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教师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现在的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并且还图文并茂。可以说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看懂。教师起的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教师只需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介绍一些更快、更有效的方法。如教学文字处理软件中“文字修饰”时,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找到修饰文字的对话框,其中各对话框的效果不必一一讲清楚,可以由学生自由实践后得出结论。在学生实践中教师可以随机使学生明确每次的操作,一定要先选定所要修饰的文字,其余就不必多言了,而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己探索发现的时间。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多动手,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而不是靠教师的长篇阔论。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而且更可以去掌握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教师作现场指导。而多操作,多动手,也能对各种基本的操作,如鼠标运用,键盘的使用变得越来越熟。
三、开放练习
自学能掌握知识,特别是理论上的。而要真正把所学知识溶入到自身,还必须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创新。我国当代的一些教育理论家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我在教学完WORD后,就布置学生课后为自己设计一张能反映自己特点的学籍卡,准备在下一次的信息技术课上完成设想。在学生学习完浏览因特网和下载信息后,就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及WORD工具,制作一定主题的电子报刊。教学收发电子邮件时,可让学生每人给教师写一封信,说说学习信息
第四篇:浅谈演示教学法的应用
浅谈演示教学法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演示法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运用多媒体或实物手段将教材内容展示给学生,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能够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使学生形成记忆。尤其对于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讲,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善于将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尤为适宜如《田忌赛马》这样哲理深刻的教学题材。
一、“纸马”启迪,演示教学
演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浅显的方式阐明深刻的道理。其方法多种多样,视课文内容而定,如《田忌赛马》一课,使用“纸马”这一形象的道具辅助教学,令人不得不叹服教师的教学创意。当然,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要看教师如何来操纵“纸马”。
在演示教学之前还需要先进行情境导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教师则利用这段时间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初读文本,并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演示教学的初稿奠定基础。如“文本中的主角都有哪些人物、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回答,并引出演示教学环节。
所谓“纸马”即是如“马”之外形的六张小纸片,上面分别写上齐威王之上等马、齐威王之中等马、齐威王之下等马、田忌之上等马、田忌之中等马、田忌之下等马,而教师在演示教学中则运用投影屏幕作为背景,操纵“纸马”来演示整个赛马过程,将课文中两段激烈的赛马场面用形象的手段再现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田忌的制胜之法。
二、小组合作,实践体会
探知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推进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所投入的学习热情也会逐步增长,对文章的观察逐步加深,对人物、事件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先决条件。而小组合作学习可帮助学生收获实践体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篇课文中,田忌在两次赛马中,第一次告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而第二次制胜则是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从模仿教师的演示过程开始,逐渐感受赛马中各个人物的内心变化,切身体会两次赛马过程的不同之处,才能了解到孙膑的聪明才智。
在准备阶段中,由教师负责分配每小组成员的角色,每小组由4人组成,两人负责设计和制作“纸马”,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其余2名学生,一人负责挑出课文中描写两次赛马的部分,进行文字整理;另一人负责准备“纸马”的演示,并提前演练。在实施阶段中,由教师调控课堂演示节奏,由各小组轮流进行演示,即1名学生作为旁白讲述两次赛马的过程,另1名学生配合他的演讲进行演示。
演示结束后,教师就演示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在互动交流中激发学生自主反思。一方面是反思自身演示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另一方面通过演示和反思,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田忌、孙膑和齐威王这三个人物形象、举止表情和语言特色,为进一步剖析田忌赛马转败为胜的原因奠定基础。
三、智慧探索,剖析反思
演示是为使抽象的故事以生动的形象展示出来,辅助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本课教学演示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纸马”,使整个赛马过程活灵活现起来,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实践探究中,对故事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再适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反思田忌制胜的原因,体会3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首先,探究制胜原因。从实物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总结出田忌赛马制胜的原因,也就是孙膑谋略的精华之处。学生通过演示实操,认识到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是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其二是这些马的速度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教师随即引导学生反思孙膑在田忌马的实力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帮他转败为胜的关键因素。学生顺势想到“观察入微”四个字,说明在演示实操过程中,学生自己也体会到了“观察”的重要性。
其次,剖析人物形象。除了孙膑,文中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即齐威王和田忌。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一方面讲述整个比赛过程,一方面根据文中描述做出各个人物的表情,使演示过程更加生动,也帮助学生体会了齐威王从“得意洋洋”到“目瞪口呆”的惊讶,体会齐威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输掉了第二场比赛的错愕。学生在各种体会中不禁产生了疑问,如果齐威王身边也有一个孙膑,也及时调整了比赛策略,那么田忌还能取胜吗?教师鼓励学生沿着这一思路猜想后续故事,进行一次智慧的探索。
汪金凤,教师,现居安徽怀宁。
第五篇: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分层递进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
作者:李家阳
(广西梧州林业技工学校,广西 梧州 543001)
发布时间: 2008-3-31
【摘要】分层递进教学法在学校计算机基础课上的应用实践,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评价,以及矫正、调节、分层提高等操作要点的实施,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开发学生潜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分层递进;计算机基础课;学生素质
分层递进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我校于2004年起开始尝试分层递进教学,探索在学生学习能力显著差异的班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分层递进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学生潜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一、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
分层递进教学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训练,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以做到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尊重和发展。
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它允许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把原来统一的教学内容变为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成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因此,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是辨证的也是统一的,而分层递进教学正是解决统一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个体差异这个矛盾的教学策略,它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分层递进最早起源于上海。1991年开始,上海市“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组对分层递进教学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总结出关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评价,以及矫正、调节、分层提高等操作要点的实施方法,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二、分层递进教学法的内容
分层递进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差异,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针对各层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并为各层学生设立与之发展相适应的目标和评价手段,其目的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要求,使学生从各自的基础出发,进行有效成功的学习,达到“递进”的效果。
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要点分为五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评价→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一)学生分层
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非智力因素为辅”的分层标准,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B层为基准,A层降低起点,C层适当提高,各层比例大约为20%-60%-20%。
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困难大,消极厌学或顽皮不学的学生属于A层;学习成绩中等,学习情绪不够稳定或能力一般、学习勤奋的学生属于B层;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主动、接受快的学生属于C层。学生分层后可以按照高、中、低层1∶2∶1组成四人合作小组块状集中编排,或按纵向同质、横向异质集中编排,以便于辅导和相互讨论帮助合作学习。
我们采用动态隐性分层的方式,名单不向学生公开。隐性分层增加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但比较有效地避免了“标签效应”。我们对C层学生的名单是公开的,而B层和A层的名单不公开。这样既能培养尖子,又保护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每隔一段时期,我们就对学生的学习表现重新评价,变动各层名单。
(二)目标分层
根据这门课程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制订分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掌握五笔打字、Word、Excel的基础知识,上课能注意听讲,参与教学活动,改变学习习惯;B层: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五笔打字速度快,能独立排版编辑,上课专心听讲,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独立性;C层:培养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运用能力,进行ATA办公应用高级培训,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
(三)分层施教
在分层递进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尽量适应学生的“学”。我们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分层讲授、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测验、异质组合作学习(学生按C-2×B-A模式分组)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尽可能消除C层“做完了没事做”和A层“反正我不会做”的情况。
1.分层讲授。授课要有“分”有“合”,对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一些共性的问题在全班讲授,另外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指导。特别对A层的学生应强调多关心、多指导、多启发,尽量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2.分层提问。A层学生基础较差,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有针对性,避免出现C层学生独占课堂的局面。为此教师在设问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多关注A层学生,如果他们能立即回答的,可以表扬鼓励,如果他们回答不是很完整,表述不是很清楚,再让B层和C层学生补充,然后让他们复述,加深印象。备课时设计问题要把握难易程度,既不能使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过于简单的“是不是”和“对不对”,要精心设问,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要注意启发,使学生在问题中受到启迪。
3.分层练习。课堂练习分别设计三种题型,设计的原则是,A层和B层侧重基础,强调对知识的理解,A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B层能独立完成,C层侧重灵活运用。练习时让C层学生有思考的空间,也可以在小范围内讨论,教师则利用这段时间对A层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鼓励学生在掌握、完成本层题目的同时选做高一层的题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促进其个体的发展,实现递进的目的。
4.分层作业。A层学生课后学习自觉性较差,作业要适当降低难度,可以布置与课堂例题和练习类似的题目,或者布置整理笔记,而B层和C层要求高一些,C层要布置思考题,开拓学生思路。
在作业的批改上也要体现出分层,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如A层学生的作业当面批改,C层学生适当时可相互或自行批改作业。
5.分层测验。测验采用异质异分卷,一份试卷中有A、B、C层编程题目各三题,A层每题20分,都是课堂上的例题和经典的习题,B层每题30分,都是课后的作业题和思考题,C层每题40分,都是学生没有见过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A层和B层的学生可以任意向高层选题,分数不封顶,C层学生如果感觉C层题目太困难,也可以向B层选题,确保及格,但如果做A层题目则不计分。
6.异质组合作学习。将学生按C-2×B-A模式分组并安排座位,C层学生担任学习小组的组长,课堂上可以进行组内讨论,计算机基础课上机出现的情况很多,教师如果一个个去解决,则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异质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可以弥补教师在课堂上有时无法兼顾所有学生的缺陷,另一方面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让学习好、领会快的同学帮助指导学习差、领会慢的同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教师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调控,不能放任自由,应当适时地参与各组的讨论,适当点拨,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
(四)分层评价
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各层学生是否达到本层目标做出及时评价,重新调整分层名单。未能达到本层目标的退到下一层次,而顺利达到本层目标的进到上一层次。
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评价最好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个体的状态决定小组的评价,使学生处在良好的竞争激励的氛围中,人人都努力取得进步。
(五)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我们根据分层评价的结果,对教学进度进行调节,改进教学方法,对少数不能达到本层目标的学生及时采取课内外补救措施,开展分组学习后C层的学生可以和A层学生“一帮一”学习,鼓励一部分顺利达标的学生按高一层次的要求进行学习。
三、分层递进教学法的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改善了学习习惯
在分层递进的课堂里,各层学生都有与自己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目标和练习,“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基本消除了C层“做完了没事做”和A层“反正我不会做”的情况。学生在不断地努力尝试中看到了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各层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有所改善,特别是A层的学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鼓励增多了,基本能做到认真听课,完成作业,不懂敢问,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和合作,改变不会做作业,只想玩游戏的坏习惯。
(二)转变了师生关系
分层递进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地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状况,尊重每个层面的学生,把“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着重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形成民主型的教学风格,教师真正从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转移到一个“激励者”、“合作者”的角色上来。
(三)培养了全面发展、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
全年级每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学生毕业就业率达到100%。全部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ATA)考试,通过率达到90%,优秀率达到40%以上。一批技能水平突出的学生脱颖而出,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四)实验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必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更新知识,全方面的提高个人素质,同时教师的观念也发生根本转变,在教学中一切以发展学生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适应素质教育下课堂教学的要求。
分层递进教学消除了传统教学中用一个模子培养学生的弊端,为因材施教注入深刻内涵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方式。分层递进教学策略已经在本校大力推广,各种分层教学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异质组合作学习模式成为高年级专业教学的主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树仁.试论分层递进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2]汪小莲.初中数学分层递进教学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2004,(6).
[3]张勤华.分层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作者简介】李家阳,男,广西梧州林业技工学校讲师,教务科副科长,研究方向:网站建设和网页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