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 苏州市桃坞中心小学校
陈筠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
人类时时刻刻地与大自然接触,接受大自然的沐浴、惠赐,欣赏领略大自然美丽的风光。但由于无知,人类的某些活动极大程度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因而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报复。四五千年前在人类历史上曾灿烂一时的“巴比伦文化”,由于植被破坏而销声匿迹了;世界最大的沙漠——撤哈拉大沙漠的一些地方,几千年前曾是牧草青青、牛马肥壮的天然牧场,因过度放牧而变成沙海„„严酷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生态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是世界性的,臭氧是阻挡宇宙中紫外线的天然屏障,但由于现代化设备排出的大量的一氧化碳等物质,消耗了臭氧,紫外线乘虚而入,侵害人体。二氧化碳的剧增,破坏了地球与外层空间的热交换平衡,使地球持续增温,南北极的冰雪也开始融化了,还有珍奇的动物绝迹,气候恶劣等等。
惨痛的教训教育了人们,人类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终于醒悟了,开始保护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这一思想也渗透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在“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系列教材中,收编了多篇渗透生态平衡思想的课文。和谐是美,平衡是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美学价值。如:《特殊的葬礼》一课讲的是:在拉丁美洲的巴西,有一条举世闻名的塞特凯达斯瀑布,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可是后来,因为在瀑布的上游建造了水电站,用去了大量的河水,而且两岸的树林被乱砍滥伐,水土大量流失,人为的破坏,造成环境急剧恶化,大瀑布的水量逐年减少,奄奄一息„„巴西总统为大瀑布举行了葬礼,并号召人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在重演。总统的呼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现在不注意保护环境,也许将来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举行葬礼。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借助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环境保护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的情愫。那么,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教学情景,借助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到汹涌的河水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欣赏到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的壮美景观。这样,在看今日衰亡的大瀑布时,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让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刻不容缓。
同样,课文《狼与鹿》
纵观我国美学发展史,人类对自然美的认识和鉴赏,可归纳为:实用为美、“君子比德”之美、畅神之美。孔子提出了“君子比德”之说。他认为,人们以山水、松柏、玉石等自然物为美,是因为这些自然物与人的本质特征有相似之处,由此能看到人的属性。例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智者为何乐于观水?因为水性活,具有似德、似仁、似义、似智、似勇等特征,智者能从水中观照到自己的这些本质属性,从而获得精神愉悦。仁者为何乐山呢?是因为山上草木生长,飞禽荟萃,走兽生息,宝藏繁衍,不知疲倦地养育万物,有供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物,这与仁者无私奉献的美德相似,所以仁者认为山是美的,乐于观赏。孔子还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是用松柏枝叶常青,挺拔而立,不畏严寒,来比喻在险恶的逆境中坚强不屈的人格情操。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何也?”孔子回答说:“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故君子贵之也。”(《孔子家语·问玉》)因为自然物能比喻人的道德品质,所以人们认为它美。自然物能象征、暗示、比喻人的德性,所以才具有审美价值。这就是孔子对自然美的独特认识,并在其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传统。后来南朝宋人宗炳提出“畅神”之说,对自然美的认识又有了质的飞跃。但孔子的“君子比德”之说,至今却依然很流行,诸如“岁寒三友”、“四君子”之类的美称雅趣,受到人们普遍地玩味、赞赏,诸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之类的壮美诗句,屡见不鲜。
第二篇:小学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特点和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为避免学生讨论内容的肤浅、深度不够,我在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着重做了以下2点:
一、利用问题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因为学生对草原、对沙尘暴不是很了解,这也为他们得讨论提供了更广阔得思维空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引起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之中去!结果我幸喜地发现:参与讨论的学生多了,他们的观点差异也就大了,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冲突,求异思维也就越来越丰富,课堂生成也就丰富多彩,这样的课显得精彩亮丽。
二、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思维:我们学校由于地处江南地方,学生不了解草原,也不了解沙尘暴的危害,因此我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和相关的视频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学生明白原来草原上的生态不平衡和沙尘暴的形成都是和人们的活动有关的,而且明白一旦环境遭到了破坏想要恢复原来的平衡那就不是一年二年那么简单的啦!这样一方面克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难,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也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生动的画面给他们的视觉和幼小的心灵上都有一个很强的撞击,特别是针对我们的学生中普遍都有的一种想法:“沙尘暴一般都发生在我国的北方,而我们是江南,跟我们关系不大”。我就利用多媒体便捷的优势,把我们《扬子晚报》关于我省遭受沙尘暴影响的资料直接展示给学生看!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报道时,有的脸露惊讶、有的则表现出了一丝恐惧。最后讨论时播放的轻音乐《回家》,意在让大家知道:动植物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好他们生存的环境,让他们回到以前那样美好的家园,和我们一起和谐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多媒体的作用吧!其实这也是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想看到的,至少这样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个深刻的记忆!并能在今后自己的一些行为中能注意到保护环境,这是科学课的目的,也是我们做教师想要得到的效果,当然光靠一节课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我在课的结束时候用幻灯打出了一行字,希望和大家共勉。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相信他们将来都会是一名环境保护者!
纵观整个一堂课,学生精神饱满、讨论热烈、情绪激昂,时而为人们的行为而愤恨、时而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时而为自己肩负的责任而振奋!我想这堂课的作用已经大大的超出了课堂的范围,我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把他们今天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向其他人进行宣传教育的!也一定会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
第三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挖掘教材——感受美
小学的语文教材较其他科目来说,蕴含的美特别丰富,它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又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应充分挖掘其中美的因素,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众多佳篇,以浅显的优美语言,多视角.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从南海《富饶的西沙群岛》到北国《美丽的小兴安岭》,从东南丘陵的《记金华双龙洞》到西北盆地的《葡萄沟》,从天空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到大海琳琅满目的《珊瑚》……篇篇文质兼美,令人心醉。教师可以抓住作品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二创设情境——感知美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感到“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比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采用了画图再现美.音乐渲染美得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具体形象。《荷花》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课文中的“我“看荷花入了神,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与满池的荷花翩翩起舞。这一段是全文的精彩片段,在教学时,让学生看着放大的挂图,想象课文中的“我”怎样看荷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荷花色彩的淡雅,体会到了它静态的庄重.动态的轻柔。三走进大自然——发现美
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巍巍群山,艳艳鲜花……这些大自然的美,人人都在生活中感受和体验着,是容易为学生接受的一种审美对象,也是扩展学生的见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极好教学资源。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利用大自然来开展美育活动,教给孩子欣赏自然美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景观,寻找景观的特征,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景观中的诗情画意,深化审美感受。
第四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教学反思
《维护生态平衡》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中第八课的内容。该课除了使学生认识草原上鹰、兔、草的生态平衡关系,还要让学生认识沙尘暴的形成及明确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在课前对生态系统平衡和沙尘暴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整堂课的教学以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为主,至始至终课堂气氛都十分的活跃。我还利用教室内的电视,播放了沙尘暴的视频和沙尘暴形成的原因,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觉到沙尘暴对我们带来的危害,使学生明白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如讨论鹰、兔或草减少了会有什么现象,推测沙尘暴的成因,我都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把握住时机,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因为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本课的结束,我没有用一段很好的话来概括总结,只是草草的结束了。我认为要是能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课标上说到:科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但是这节课都是我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回答,这点做得还不够好。
回顾本节课,有成功也有遗憾。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探索,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第五篇:美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在一切教育的领域里,语文的审美化教学论无论是对于学生的素质的全面发展,还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使者,去发现美、创造美、感知蕴藏在教材中的情境,美的画面、美的韵律。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这种美的情感的体验呢?我认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作为语文教师首先人具备仪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修养,同时还应该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所以,语文教师的修养在审美化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在自己体验到文章的意境时,如何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呢?
一、培养阅读能力,享受情感美
朗读是语文审美教学中重要审美环节,同时也是理解课文、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感受语文的情感美,离不开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先应有教师的范读和有感情的导读,以情激情感染学生,再由学生在朗诵中感受情感美。在通过多样化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不但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融入情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与意,增强学生对课文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在美的享受中愉快地去获取知识,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体验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它能令人感受领悟,回味无穷,身置其中,同时获得美的熏陶与美的享受。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样化的审美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获得愉悦。比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时候,采用了幻灯机、录音机、图画及多媒体教学,创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合为一体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了美的具体形象。在教学时,我首先用幻灯片打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美和蓬勃的生命力,由此学生产生了对大榕树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这种种生命现象的热爱。然后在教学第二次看鸟的天堂时,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再仔细听录音机中录制的快乐的鸟叫声,并叫学生吹哨学小鸟叫,用不同的动作演示鸟儿欢快、倦了、累了、栖息在枝头上的几种形态。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联想和想象天地,既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情趣,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给人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三、开发创造性,描绘图画美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对美的认识和感受,然后去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学生想说、想写、想画而培养学生在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无论是古诗教学还是其它文体的教学,都能用上这种方法。比如我在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摘抄优美的句子等多种方法感受景色美、语言美,激发对祖国美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然后叫学生根据对课文中美的认识,在把这美丽的原始森林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内容,用一双灵巧的小手,描绘出一幅幅美的图画。
四、教师要用自身的美去感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美的传播者,一个教师不仅应有教员的风度,而且应有演员的表演艺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获取知识。
首先应具备形象气质的美,教师朴素、大方、得体、整洁的着装,使学生感到一种自然美。其次表情要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丰富的表情去述说一个个或悲壮、或清新、或欢快的美的故事,如教学《春》这篇文章,表情应该是欣喜、欢快的。有时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适宜的手势。如教《故乡》,课文中写到少年闰土捕鸟时的一系列动作“扫开”“支起”“系”“拉”等,用得生动贴切,教师不妨动手做一下,让学生也模拟一下,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渐入佳境。
其次教师上课应注意语言的美。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利手段。语言不仅应具有准确简练的科学美,更应该具备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感美和韵律美,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清泉般的恬静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语速时缓时急,语调时高时低,恰到好处的交替使用,让人入情入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讲到主要的地方重复一遍,讲到快乐的,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很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
总之,语文审美化教学无论对于人的素质在全面发展还是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美育工作者来说,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有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充分感觉到学习的乐趣,我们才无愧于“美的使者”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