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Ⅱ大纲(小班教学)2014
生理学Ⅱ 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小班教学使用)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2014年2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生理学 Ⅱ 课 程 号: 501075040 课程类别:
校级平台课
学
时:
学
分:
二、教材
郑煜主编,生理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朱大年主编,生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三、主要参考资料
1.姚泰主编,人体生理学(上、下册),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八年制教材),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Guyton AC, Hall JE.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12th ed, Saunders 2011
四、成绩评定
终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
五、教学目的及要求(见前言)
六、教学内容(见各章)
前 言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以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生理功能的内部机制;不同细胞、组织、器官、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阐明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其各部分功能活动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生理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只有在了解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各种疾病情况下的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变化,一个器官的病变如何影响其他器官的功能,从而进一步理解治疗这些疾病所采用的各种医疗措施。因此,生理学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各门临床课程的学习。
生理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生理学的知识很多都来自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因此学习生理学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了解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生理学知识与其他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为此,生理学教学活动一方面重在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同时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问题有机的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其教学方式除采取课堂讲授以外,还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写综述、读书报告及临床病案讨论等。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课程时应根据教学大纲中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行。本大纲执行的理论课时数为64学时,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绪论 2学时
细胞的基本功能 10学时
血液 4学时
血液循环 11学时
呼吸 7学时
消化和吸收 4学时
能量代谢与体温 3学时
尿的生成和排出 6学时 感觉器官的功能 4学时 神经系统的功能 11学时 内分泌 2学时
第一章 绪论
掌握: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兴奋性和兴奋;负反馈控制系统及其生理意义;正反馈概念。
熟悉:刺激与反应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的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层次;非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教学方式:以对生理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机体如何维持内环境稳定,生理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为主题引导学生自学、查阅文献和讨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掌握: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的概念;细胞膜生物电现象产生的机制(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特征;阈电位概念;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
熟悉:细胞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局部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主要环节;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酪氨酸激酶受体信号转导系统;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方法;电紧张电位;细胞的兴奋性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分子机制。
教学方式:以细胞外的信号如何影响细胞内的功能活动,电刺激神经肌肉标本如何引起骨骼肌的收缩,高血钾引起肌无力的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三章 血液的功能
掌握: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生理止血的概念,基本过程和意义;血液凝固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凝血因子的概念;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点;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及其鉴定;输血原则。
熟悉: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抗凝血酶、肝素的作用;Rh血型系统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凝血因子;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作用。
教学方式:针对血栓性疾病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生理止血和凝血的相关知识;讨论血型鉴定对输血安全重要性。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掌握: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窦房结起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自动节律性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泵功能的评价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血压的概念和动脉血压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心交感神经及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受体及其作用;交感缩血管神经节后纤维的分布特点、递质、受体及其作用;压力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熟悉: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心肌的自律性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脏内兴奋的传播途径。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的概念;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泵功能的贮备;微循环的三条通路及其作用;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化学感受性心血管反射;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心肌细胞兴奋性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心肌细胞传导性的因素;正常心电图各波及其生理意义。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周期性活动与心音的产生;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及血流动力学;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舒血管神经的分布及其作用;高位中枢对心血管的调节作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前列腺素、阿片肽,组胺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自身调节。
教学方式:由学生自己根据在细胞生理一章已学习的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总结、讲授、讨论心肌细胞生物电活动及其产生原理;根据心脏泵血原理,讨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根据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和影响因素,讨论高血压的危害、治疗原则、药物选择;根据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原理,讨论组织液生成回流平衡异常和水肿的发生机理;根据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原理,讨论调节异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第五章 呼 吸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概念;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气道阻力;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影响肺内气体交换的因素;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各段的生理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化学感受器性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和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作用途径及意义)。
熟悉: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的形式;比顺应性,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过程;肺扩散容量;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了解:呼吸的意义,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无效腔;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肺总量的概念;呼吸膜的结构,组织换气;血红蛋白的结构与性质;二氧化碳离解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呼吸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形成和高位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
教学方式:以肺通气弹性阻力增加如何影响呼吸,慢性支气管炎对肺通气的影响,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的危害和治疗,如何测定肺通气功能,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危 6
害,氧运输的特点,高原缺氧高原病,CO中毒的危害及预防,以及机体缺氧或CO2储留时如何进行调节等问题和病案,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掌握:消化(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消化液的生理作用;唾液的主要成份及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消化期胃液分泌的调节及其特点;胃的主要运动形式;胃的排空及其控制;胰液、胆汁的主要成份及其生理作用。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消化道平滑肌运动的形式;唾液分泌调节的特点;促进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胃黏膜的自身保护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胰液分泌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方式和部位;排便反射。
了解: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活动的神经支配及作用;消化间期的胃运动;呕吐;胆汁的性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及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
教学方式:以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为主线,结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有关生理学知识;根据第一个消化道激素发现和幽门螺旋杆菌发现的科学故事,指导学生设计一项实验证明消化道功能的调节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的能力。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掌握:能量代谢、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的概念;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产热的主要器官和形式;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熟悉:能量代谢测定的方法(直接测热法、间接测热法);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正常值及生理变动;体温调节(体热平衡,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和调定点学说)。
了解:机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直接测热法的原理;深部体温和表层体温;临床常用的测定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机体的产热过程。
教学方式:针对肥胖问题指导学生学习讨论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围绕体温相关问题学习讨论体温如何维持稳定,发烧以及退热药的作用机制以及物理降温方法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掌握:排泄的概念和途径;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屏障及其通透性特点,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的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尿生成的调节(渗透性利尿);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及分泌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球旁器;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自身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特点);重吸收和分泌的概念;几种主要物质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形成及其直小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尿液浓缩与稀释的基本过程;球一管平衡;肾交感神经在尿生成中的作用;尿量和排尿反射。
了解: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肾的神经支配和肾的血液供应特点);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尿生成的神经(肾交感神经)调 8
节;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作用;管-球反馈;清除率的计算方法和测定清除率的意义;尿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
教学方式:以肾功能衰竭时的病案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尿的生成过程,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利尿药通过哪些途径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当尿量增多或减少时如何分析引起尿量变化的原因。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和双眼会聚);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的基本要点;视敏度、明适应和暗适应的概念;行波学说和耳蜗对声音频率的初步分析;耳蜗的微音器电位的概念。
熟悉: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野,双眼视觉;瞳孔对光反射;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与中耳的功能;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折光系统的组成及成像);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视锥系统和颜色视觉;耳蜗的结构和功能;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和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教学方式:以眼折光功能异常性疾病和老年性耳聋等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讨论感受器一般生理特性,及眼、耳的视觉和听觉功能。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跨细胞信息传递: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原理);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和回返抑制的概念、特点);突触前抑制及其产生机制; 9
突触传递的特点;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感觉的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投射特点和功能;牵涉痛的概念。脊休克的概念;骨骼肌牵张反射的概念、感受器、类型和意义;去大脑僵直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活动及其特点(递质、受体及其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意义)。
熟悉: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痛觉,牵涉痛的产生机制;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和运动单位;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和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作用;基底神经节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功能;自主神经的分布特点;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条件反射及其形成。
了解:神经元的结构;神经纤维的分类和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电突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的特点、代谢和分类;中枢神经递质及受体;感觉的一般规律;感觉信息的传导通路;丘脑的感觉功能;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节间反射;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脑的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及其意义;觉醒与睡眠;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教学形式:以经典的发现神经递质的研究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查阅神经突触及传递的内容,讨论影响突触兴奋传递的因素,设计试验,验证神经释放神经递质的作用等;以麻醉和镇痛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学讨论感觉产生的路径和机制;根据学习记忆的基本生理过程和原理,查阅、讨论如何提高记忆力及学习效率;以帕金森综合征、老年性痴呆等疾病为基础,查阅资料,自学讨论相关的神经生理学知识。
第十一章 内 分 泌
掌握:激素、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和自分泌的概念;激素作用的特点;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下丘脑-腺垂体-外周靶腺轴。
熟悉:下丘脑与垂体的机能联系。了解:激素的分类。
教学方式:以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和糖尿病病案等为引导,指导学生自学、讨论激素的生理功能及调节以及对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
第二篇:实验生理科学大纲
《实验生理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实验生理科学
授课对象:七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含双语班)、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等专业
学时:90学时
一、实验生理科学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实验生理科学是集原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课为一体而有机融合并加以创新的一门新型的独立考试课程。它打破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三门课程各自上实验课的传统模式,大幅度调整原有实验项目,对内容进行优化、综合,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生理科学》是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为实验性课程,内容包括:①实验理论课;②经典性实验;③综合性实验;④仿真性实验;⑤探索性(设计性)实验;⑥部分学生参加科研小组活动。总学时为90学时(其中理论课4学时,经典性实验20学时,综合性实验40学时,仿真性实验穿插在经典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中灵活执行,探索性实验为22学时,操作考核4学时)。
教学大纲所列的理论课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全部在课堂上讲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也可由学生自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三级,第一级为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牢记并能熟练应用;第三级为了解内容,学生对此内容应有初步印象;第二级为熟悉内容,介于掌握与了解内容之间。实验课重点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主要设备的使用、实验方法的学习及其未来应用、多方面能力包括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的验证和巩固。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实验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绪论
学时分配:0.5学时
掌握:实验报告的写作。
熟悉:实验结果的处理。
了解:实验生理科学实验的目的、特点和基本要求,实验室守则。
2.实验生理科学常用仪器使用及维护、常用溶液的配制
分配分配:实验课中贯彻
掌握: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使用。
熟悉:压力换能器及张力换能器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722型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离心机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程序
学时分配:1学时
掌握:实验设计三大原则。
熟悉:实验研究的立题、实验设计、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的处理、研究结论的提炼。了解:实验设计三大要素,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不同动物间给药剂量折算。
4.实验生理科学的基本生物统计方法
学时分配:0.5学时
了解: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的一般统计处理方法。
5.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学时分配:2学时
掌握:戊巴比妥钠和乌拉坦的常用浓度及用于兔、鼠的剂量和麻醉方法,急性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
技术,注射给药法,输液。
熟悉:实验动物的编号、捉拿与固定,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了解:实验动物种类、品系、选择,实验动物的取血方法。
(二)实验项目
实验序号一基本操作(1)
【目的要求】
熟悉机能实验基本操作技术,为后续实验打基础。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练习、基本设备使用和常用手术器械使用。
【实验方法】
1.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操作:开机-图标选择-信号输入方式-参数调节-数据显示-刺激器的使用-添加实验标记-数据处理-记录存盘-实验结束。
2.压力换能器、张力换能器、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恒温水浴箱、电子秤等的使用,止血钳、组织剪、眼科剪及玻璃分针等器械的使用。
实验序号二 神经干及骨骼肌动作电位与肌张力的同步记录
【目的要求】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下神经干动作电位、骨骼肌动作电位、肌张力的对应关系,掌握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等基本概念,掌握制备蟾蜍(或青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及细胞外记录生物电、骨骼肌收缩张力记录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给予一定刺激,同时间记录神经干及骨骼肌动作电位、肌张力的变化。
【实验方法】
1.制备蟾蜍或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2.连接仪器及固定标本。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三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目的要求】
掌握家兔动脉血压的直接检测方法,了解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观察整体情况下一些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家兔麻醉、固定、颈部气管插管等技术。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生理性调节。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BL操作系统。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四影响离体心脏活动的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离体蛙心灌流方法,了解离体器官的研究方法;了解K+、Na+、Ca2+等离子、肾上腺素、乙酰胆碱、酸碱度诸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理解心脏正常活动需要适当的理化环境。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神经和体液等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实验方法】
1.离体心脏制备。
2.连接仪器及固定标本。
3.软件操作。
4.观察实验项目。
实验序号五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肾脏实验的一种方法及诸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了解尿中多种成分的检测方法。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仪器。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六影响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因素
【目的要求】
熟悉哺乳类动物胃肠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掌握离体平滑肌运动的记录方法,通过观察化学物质、温度变化对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加深对平滑肌基本特性的理解。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影响消化道平滑肌活动的因素。
【实验方法】
1.制备标本。
2.连接仪器及固定标本。
3.软件操作。
4.观察药物的作用。
实验序号七呼吸运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描记家兔呼吸运动曲线,掌握某些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熟悉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影响呼吸运动(与膈肌放电同步记录)的因素。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BL操作系统。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八血液凝固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家兔颈总动脉插管,取血观察血液凝固过程以及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九 半数有效量(ED50)的测定
基本操作(2)
【目的要求】
了解半数有效量(ED50)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其测定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半数有效量的测定;基本操作。
【实验方法】
1.孙氏改进寇氏法测定半数有效量。
2.大鼠和小鼠基本操作技术:小鼠的捉拿、称重、标记、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灌胃、扎眼球取血、摘眼球取血及处死,大鼠的捉拿、称重及腹腔注射、股静脉注射。
实验序号十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
【目的要求】
掌握拟肾上腺素药和抗肾上腺素药对家兔心脏血流动力学、血压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观察药物对心血管系统活动的影响。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连接BL操作系统。
3.软件操作。
4.实验观察项目。
实验序号十一有机磷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目的要求】
(1)观察和了解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根据阿托品和解磷定对有机磷中毒解救的效果及血中胆碱酯酶(ChE)活性的变化,初步分析两药的解救原理。(2)熟悉复制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的方法。(3)学习全血ChE活性测定法(三氯化铁比色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有机农药中毒及其解救。
【实验方法】
复制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解磷定进行抢救,ChE活性测定
实验序号十二缺 氧
肝功能不全
【目的要求】
了解相关因素在缺氧发病中的重要性以及冬眠灵与低温治疗的临床意义。熟悉复制乏氧性缺氧的动物模型的方法,了解复制肝功能不全模型的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复制缺氧及肝功能不全的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
1.乏氧性缺氧。
2.药物致肝功能不全。
实验序号十三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目的要求】
以对氨基水杨酸钠为例,学习并熟悉测定药物血浆半衰期(t1/2)的基本方法并思考其实际应用的意义。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药物血浆半衰期的测定。
【实验方法】
1.小白鼠ip10%对氨基水杨酸钠溶液0.1ml/10g。
2.给药后20min、40min、60min、80min后,分别从眼眶取血50ul。
3.离心5min(2000~3000转/min)。
4.各药后管的OD值减去药前OD值后,用直线回归方程Y=a+bX求出各时间的血药浓度值,数据按实验指导处理或用计算机计算t1/2值。
实验序号十四失血性休克
【目的要求】
熟悉复制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的方法,观察失血性休克时病理生理的改变与表现,并探讨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方法。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复制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
【实验方法】
1.放血致休克。
2.观察各阶段表现。
3.抢救。
实验序号十五高钾血症
肺水肿
【目的要求】
熟悉复制高钾血症模型及心电图的记录方法,了解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了解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特征。熟悉复制急性肺水肿模型的方法,了解肺水肿的表现及其发生机理。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复制高钾血症模型并记录心电图;复制急性肺水肿模型并观察其表现。
【实验方法】
1.动物麻醉。
2.连接BL记录系统,记录心电图。
3.观察心脏抑制。
实验序号十六探索性实验
【目的要求】
本实验要求学生自行查阅文献、立题、撰写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处理结果、撰写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初步过程,品味进行科学研究的苦与乐,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通过这种锻炼,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实验时数】22学时
【实验内容】
在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等范畴内自由选题。
【实验方法】
在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的已有条件下选择。
实验序号十七实验操作考核
【目的要求】
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术水平。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
BL操作系统的一般使用,压力换能器、张力换能器以及常用手术器械的使用。蛙类脑脊髓的破坏方法,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家兔麻醉、固定、颈部一般手术,气管插管、迷走神经分离、动脉插管及血压检测,膀胱插管,复制缺氧模型、复制有机磷农药中毒模型,小鼠的捉拿、称重、标记、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灌胃、扎眼球取血、摘眼球取血及处死,大鼠的捉拿、称重及腹腔注射。
实验生理科学实验中心
第三篇:生理PBL教学总结[定稿]
生理教研室2011-2012学年PBL教学总结
生理教研室于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在2010级实验班开展了PBL教学,教学内容为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十一章第三节甲状腺内分泌。全部教学内容在4个学时内完成。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PBL教学学生的反应
在实施PBL教学之前,首先将即将进行的PBL教学的教学内容、目的、方法以及讨论小组的划分、问题的分配等交代清楚,留给学生大约一周的时间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及准备课件。学生在了解该教学计划后主要的反应包括:
(1)面对一个挑战的兴奋;
(2)对于是否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的紧张;
(3)对于小组内任务的分配,部分学生表现出良好的领导和筹划能力;(4)大部分学生积极查找资料,认真准备课件,在实施过程中踊跃发言;(5)少数学生也会表现出“天塌下来有高个扛着”的态度,比较依赖他人的发言,自己不能充分准备材料,也不积极发言。
在教学实施后,学生的反应主要包括:
(1)回答问题得到肯定后增强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2)对于回答不完整的问题,在老师总结之后有恍然大悟的兴奋,同时常常充满了进一步研究资料继续探知的热情。
二、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由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理解和记忆更深刻。
2、由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在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的基础上涉及多学科,使学生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对于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跳出书本,培养临床观念具有促进作用。
三、实施PBL教学的难点及存在的其他困难
1、学时少,限制学生发言的人次,小组讨论的时间不足,没有小组辩论探讨问题的时间。
2、由于不能做到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发言,有部分同学未能主动积极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PBL教学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目前尚难以在实验班以外的班级实行。
四、对实施PBL教学的师生应给予的政策等各方面的建议
1、学习国内外优秀院校的经验,在教学内容上逐渐完善,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料。
2、由于总体教学模式和学生知识背景的特点,在实验班实施PBL教学时,在教学模式方面,可探讨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灵活的实施方法,不必要照搬其他院校的模式或追求统一的模式。
第四篇:生理实验报告
实验一: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过程(简单步骤)
四、注意事项
实验一: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名称
一、实验结果或现象(各实验项目的结果或现象需逐项解释)
二、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三、改进措施
第五篇:生理作业
名词解释
1.Barorecepter reflex(baroreflex)
压力感受性反射。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这一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2.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较小,对血流的阻力大,且它们在毛细血管之前,因而被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平滑肌自身有紧张性收缩,称为肌源性基础紧张,这对维持一定的外周阻力,形成动脉血压有重要作用。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和各种血管调节因子均可以调节平滑肌的舒缩,从而对器官组织的灌流量进行调节。
3.renin-angiotensin-systerm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素是由肾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分泌后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后者在血浆和组织中氨基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4.vasopressin 血管升压素(VP)。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抵神经垂体储存,需要时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肾脏,增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5.central venous pressure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内的血压。正常值为4—12cmH2O,反应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休克等情况下,对控制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观察心脏射血功能是否健全等反面有重要参考价值。6.blood-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的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周足组成。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7.intrapleural pressure 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等于肺内压。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为1个大气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回缩压造成的。使肺扩张,有利于肺的正常通气,有利于胸腔内腔静脉和胸导管的血液和淋巴回流。8.Specific compliance 比顺应性。肺顺应性除以肺总量得比顺应性,即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它可用以比较不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9.Pulmonary surfactant 肺表面活性物质。肺泡Ⅱ型细胞产生的脂蛋白以单分子层形式覆盖在肺泡液体表面,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系数稳定肺泡内压的化学物质,称为肺表面活性物质。10.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第1秒内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临床上常以FEV1/ FVC的比值做判定,正常值为83%;阻塞性肺疾病患者FEV1/ FVC变小; 限制性肺疾病患者FEV1/ FVC基本正常。11.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滤过力量和重吸收力量之差=(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有液体被滤过到毛细血管外,即生成组织液;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则有液体被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内,即组织液回流 12.Physiologic dead space 生理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间前的呼吸道内,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未能进行气体交换的这部分肺泡容积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的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
13.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比值无论增大还是减小,都表示两者匹配不佳,气体交换的效率均会降低,导致机体缺O2或CO2潴留,尤其是缺O2。14.Oxygen saturation of hemoglobin Hb的氧饱和度。指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通常可视为血氧饱和度。15.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即表示在不同P O2下O2与Hb的解离情况,也反映在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16.Bohr effect 波尔效应。pH降低或PCO2升高时,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相反pH升高或PCO2降低时,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曲线左移。血液酸度和PCO2对O2的亲和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7.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肺牵张反射。又称黑-伯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前者加快吸气向呼气的转换,后者促进呼气转换为吸气。
问答题
1.试述心脏和血管的主要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⑴ 心脏受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
①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与β1受体结合对心脏产生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如:心率加快、房室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心脏收缩力增强 ②心迷走神经通过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对心脏产生负性变时作用、负性变传导作用和负性变力作用如:心率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房肌收缩力减弱。⑵ 血管受血管运动神经纤维支持
① 感缩血管神经纤维通过乙酰胆碱与α受体结合,可使血管收缩 ②舒血管神经纤维通过乙酰胆碱可使血管舒张
2.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的主要反射是什么?试述其主要机制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反射
机制: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扩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机械牵张刺激而兴奋,分别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冲动至延髓孤束核,与延髓尾端腹外侧区发生联系,抑制延髓头端腹外侧区,使心交感紧张性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减弱;与迷走神经背、疑核发生联系,使心迷走紧张性增强,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该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3.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作用的异同 去甲肾上腺素(NA/NE)主要结合α1受体,也可结合心脏β1受体,对β2受体结合能力较弱
1)对血管作用 血管的α1受体,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2)心脏 作用于心脏的β1受体,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CO增加。肾上腺素(AE/AD)主要激动α和β受体
1)心脏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β1受体,产生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使心输出量增加,加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肌兴奋性。
2)血管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上的α1受体,血管收缩;作用于β2受体血管舒张。
4.试述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当肾脏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缺血;致密斑小管液中Na+浓度下降;交感神经兴奋时,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肾素使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变成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血浆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它再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Ⅱ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和Ⅲ,可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醛固酮可促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循环血量增多,升高血压。5.试述血管升压素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
与肾脏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的V2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V1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使血压升高,但仅在高浓度时才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6.试述胸膜腔负压形成的原理及其生理意义
形成原理:与肺及胸廓的自然容积不同有关。胸廓发育快,自然容积大;肺发育慢,自然容积小,由于脏、壁层胸膜紧贴,肺始终处于被扩张状态, 胸廓则处于被缩小状态。在肺的内向回位力和胸廓的外向回位力作用下,胸膜腔内压便降低而低于大气压,形成负压 生理意义:有利于肺的扩张、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7.何谓氧解离曲线?有何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有哪些影响因素。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呈S形。分上、中、下三段。上段:60~100mmHg范围,平坦,表明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较小。意义:只要PO2不低于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维持在 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中段:40~60mmHg范围, 较陡,表明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较大 意义: 是机体安静时动脉血向组织释O2的部分通常释O2 5ml/100ml血液 下段: 15~40mmHg范围, 最陡,表明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很大 意义: 是组织活动加强时动脉血向组织释O2的部分通常释O2 10ml/100ml血液, 是安静时的2倍
影响因素:血液pH、PCO2、温度、红细胞内2, 3-二磷酸甘油酸、CO、高铁Hb等 8.平原地区的居民初到高原地区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
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因为高原地区空气中的含氧量较平原低,导致吸入气PO2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9.动物实验中,吸入气CO2浓度增加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为什么?
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吸入CO2浓度增加导致PCO2上升,一是透过血-脑脊液屏障,通过提高脑脊液中H+浓度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出现肺通气增强的反应;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