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6:4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思考》。

第一篇: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训练体系的思考

何杏娜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警体教研室

北京

102600 张银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警察战训部

北京

102600 摘要:高职安全保卫专业定位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中高层安全保卫管理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与保障。安全保卫专业属于特种服务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对体能需求较高,学生在校时不仅要学握较高的职业技能,而且要通过体育训练形成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身体素质。因此,探讨实用体能训练,将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能训练体系具有积极地意义。关键词:高职 职业体能 训练体系

一、安全保卫专业构建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意义

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和敏捷性等。职业体能是与职业(劳动)相适应的身体素质以及在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是经过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具备的身体活动能力,包括从事工作所需的专业力量,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肌肉群维持工作姿势的能力、不良工作环境下的耐受力等。高职安全保卫专业构建职业体能训练体系具有以下的意义:

1.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有利于职业技能的掌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普通高等学院的体育课程是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将“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取的基本出发点。

作为培养适应于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素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但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利用,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体能作保障。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客观地对其体能提出了诸多要求,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或者高强度而艰苦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操作能力,还应当具有较高的运用职业技能所需的体能,表现出与职业技术密切相关的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不仅要完成“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任务,还要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职业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重要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如果在体育教育中有目的地开展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体育锻炼,则会迅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职业体能,为职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创造捷径。

高职安全保卫专业定位为培养社会急需的中高层安全保卫管理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与保障。因此,在安保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安保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安全保卫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质,例如一定的擒拿格斗能力、操作和使用安防技术产品、应急预案的制定、以及各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能力,这些技能都需要职业体能的支撑,从而顺利的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科学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其职业所需体能,为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而奠定基础。

2.能够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相对应的身体适应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只有职业技术与职业专业体能相适应才能有效的投入工作,创造最大的劳动价值。相反,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缺乏必要的职业身体训练,必然会大大降低职业技术学习的质量、影响劳动技能的提高,甚至无法承担职业劳动任务。譬如:在安全保卫行业良好的职业体能是作为一名安保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安全保卫行业中又分为巡逻、押运、守护、随身护卫、安全检查、门卫等主要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开展职业体能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质量。

3.该研究有助于帮助学生缓解职业怠倦,提升工作质量

据《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正袭扰我国。前苏联专家马特维也夫在《体育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曾明确提到:“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水平是缩短掌握职业期限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对掌握职业工作质量的一种保证。”安全保卫行业属于特种服务行业,主要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其工作具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具备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来保证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增强职业保健知识、强化学生职业体能水平,有助于提高职业工作的效果和在独立生产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延长工作寿命。

二、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建议

1、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依据高职体育教育的健康属性和职业属性这两大属性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安全保卫专业的职业体能课程首先要找准定位、优化教学模式。课程结构除了体现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一般性质外,还应具有自身的职业特点。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应该是“学生主体、就业导向、企业参与、能力本位、素质同步”。针对高职教学的特点、行业企业对安保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生理等问题,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利用体育载体,构建体育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大平台,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体育学科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主动服务、服从于专业培养目标,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为实现“能力本位”下课程体系,安全保卫专业开设的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体系为:第一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能、体育理论知识、卫生保健常识、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为主。第二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身心素质为主,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选择与职业素质有关的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提高职业体育能力为目标,兼顾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程体系既保障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终身健身的目标,又为今后就业的工作岗位提供了职业体能锻炼的平台。

2、围绕安全保卫工作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

安全保卫工作是为社会提供安全服务的一线队伍,分为门卫、巡逻、押运、守护、随身护卫、安全检查等这几个主要的工作岗位。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体能需求也有不同,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和一线安保人员的调查得出:门卫岗位要长时间站立,对腰部力量和腿部力量要求较高;巡逻岗位突发事件较多,除了一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在押运工作岗位中由于工作的职责不同面临的风险较为严重,需具备应对暴力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实战对抗所需的爆发力、灵敏性以及协调性是押运人员需要具备的。总之,教学内容需在岗位的职责和特点的分析下,由安保行业企业的专家与体育教学部门共同根据各运动项目自身的健身特点和社会学功能,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有针对性的设置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的设置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并且了解不同岗位对体能的需求,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也可有针对性的进行锻炼。

3、为预防劳动损伤,进行职业保健教育

任何一种职业,对人体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有的职业如果防护不当,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和危害。每个从业者,都应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劳动所具有的各种危害因素,要有预见性地针对选用防治肌肉容易萎缩的肢体部位,加大其肌肉活动,用以生理性机能补偿或职业病防治,进行自我防护、自我调节、自我锻炼,最大程度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安全保卫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除了一般的肌肉劳损还会在制止突发事件过程中造成身体的伤害。因此,在安全保卫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和紧急救护的理论知识势在必行。传授不同职业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养生健身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学会由于长期职业习惯导致身体损害的职业病预防及锻炼方法,以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方法及保健手段,来有效地预防某些职业疾病的发生。

总之,对高职安全保卫专业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从终身体育的观点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选择学习,注重对学生体育锻炼能力、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加强对预防常见病、职业病的生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让其走上实习工作岗位后,较快适应工作的需要,使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延伸并为之服务,从而体现职校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是一种社会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

[1]崔树平、周月红.高职高专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与研究[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2]李玉英、等.几种不同职业人群的健康分析[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17(4).[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 ,1999.6.[4] 焦金雷.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5.21.

第二篇: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思考

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跨入新世纪后,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似乎在倒退。2008年云南省肉类总产量已达395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92%,其中猪肉总产量315.9万吨,增长82.7%,居全国第9位。虽然肉蛋奶等畜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但却没有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对肉食品美味和安全的感觉。在餐桌上人们

常常会问:现在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什么食品才安全?

肉食品生产能否有安全保障,不仅关系到畜牧产业的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进步。所以,肉食品的安全管理毫无疑问是政府行为,应由各级政府来组织监管。

造成食品不安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食品从生产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包括无意的和人为的),加之缺乏监测和规范管理,不能及时地处理而使其流入了市场。特别是在肉食品生产过程中,污染源复杂,感染途径多。尽管我们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场和加工企业,却因肉食品的加工原料被污染而使企业承受极大风险。因此,要解决肉食品的安全问题,还得从源头抓起,从生产环节抓起,从原料基地抓起。

在肉食品生产过程中受有害物质污染致使质量下降的因素很多,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动物疫病。包括在养殖过程中因畜禽疫病带来的细菌和病毒以及在治疗后留下的兽药残留。二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带来的各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硫磺类、四环素等兽药残留超标。三是人为非法添加有害物质。生产者在饲料中人为地非法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三聚氰胺等有害物质。四是环境污染。即从废水、废气和废渣(粉尘)“三废”中带来的氟、砷、镉、铅、汞、锰等有害物质。五是人畜互传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因此,对畜禽安全生产的监管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养殖、屠宰、储运、加工等,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由这个体系来规范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生产措施及安全体系建设。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由生产、监管体系构成,主要包括健康养殖技术标准体系、肉品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可追溯的技术监测体系、市场准入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教育体系等。

健康养殖技术标准体系

优质、安全的肉食加工产品必须有优质的原料作保证,而优质的原料必须依靠安全、清洁和科学管理的畜禽养殖基地提供。所谓安全、科学,就是要求各个生产环节都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规范饲养。从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抓起,养殖场应建在远离水源、城镇、医院、学校和交通要道,建设布局应有防疫隔离设施、生产区、生活区和缓冲区。空气质量和水质量应符合养殖业环境质量要求,即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畜禽产地环境评价要求》、《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无公害食品畜禽饮水用水标准》等规定。养殖生产过程中,要执行一系列的国家畜禽养殖卫生标准,如养猪场,就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实施清洁生产,并符合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和《云南省无公害生猪饲养标准》。

在养猪生产中所用的饲料及原料也必须执行国家《饲料卫生标准》、《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所使用的添加剂产品必须是农业部公布的《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品种目录》。药物添加剂的使用还要符合《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药物的使用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进口兽药质量标准》、《饲料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规范》和《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标准》等。生猪养殖中的品种改良、兽医防疫、产地检疫和重大疫病的防控有一系列的技术规程和法律法规,都必须严格执行。

对屠宰场和肉品加工厂的标准和要求正在建立和完善。屠宰场的选址和建设都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法》。建场地点不仅要远离城镇和水源,还要远离养殖场,位于居民区主要季风下风处和水源的下游。屠宰场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其工艺和排污必须执行《生猪屠宰操作规程》。品质应按《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进行检验。肉品检疫检验合格后,须加盖检验合格讫印章、饲养基地编号印章等,并符合《猪肉安全卫生要求》的规定。

肉食品生产的各种产品,特别是终端产品,都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安全标准,包括与养殖场相匹配的饲料原料种植基地都要达标。大型加工企业还应达到与国际接轨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质量控制体系。

肉食品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近两年我国发生的在猪饲料中非法添加瘦肉精、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等事件,充分说明造成食品不安全的主导原因不是污染物的复杂和环境的变化,而是某些经营者道德败坏,为了牟取暴利而违法害民。所以,必须用法律的手段约束和制裁那些丧失良心的违法犯罪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对国民负责的政府,都非常重视肉食品安全工作,并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也不例外,今年6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第三篇:关于构建消防职业荣誉体系的思考

从人民军队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0万消防指战员以忠诚和担当,坚定对改革的信念信仰,脱下“橄榄绿”,盛装“火焰蓝”,用坚定的步伐迈入了新时代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面对着“主力军、国家队”的职能定位和“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求,建立健全消防职业荣誉体系,让消防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消防改革中的关键一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应急管理部黄明书记曾指出:要坚持加强荣誉体系建设,坚定走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对此,要着眼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发展实际,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保障制度、强化宣传引导、抓好贯彻落实”入手,真正构建一套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消防职业荣誉体系,不断激发消防指战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一、要着眼使命任务,构建符合消防职业的待遇保障体系

改革转制后,消防救援队伍面对着从“单一灾种”到“全灾种、大应急”的模式转变,任务更重,职能更宽,灾害事故处置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较之以往也将更大。对此,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应的待遇保障制度,真正让消防的职业前景更好、身份地位更高、社会保障更好、退出安置更优,充分提升消防职业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一)要提升工资福利待遇。

工资福利待遇好坏是提高职业吸引力,保留队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和平年代,消防作为受伤牺牲占比最多、任务处置难度最大的职业,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保障制度。要参照军队做法,根据全国居民人均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适时动态调整工资待遇,根据不同岗位发放岗位补贴,并按照个人立功受奖情况,相应增加一定的奖励津贴,形成一套涵盖全面、客观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和接处警任务差异不一的实际,实行“中央+地方”的双重保障办法,提高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和偏远贫困地区(例如:新疆、西藏等省份)的津贴补贴,并根据任务处置多少和危险程度大小等因素发放相应的任务补贴和高危行业补贴。

(二)要提升社会保障待遇。

自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高位推动,协调出台了教育优待、交通出行以及有关有待工作等15项政策的落实,真正让广大指战员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但从实际运行上看,各地落实政策不一,在落实家属随调随迁、子女教育优待、交通出行、旅游景点优惠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例如:有的指战员在游览风景名胜区时,即使出具了相应的证件,仍然无法享受和军人同等优待的优惠政策)。对此,应当参照“双拥工作”模式,将消防社会保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要日程,纳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目标,纳入精神文明单位检查评比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高位推动各项消防职业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落地。

(三)要提升退出安置待遇。

脱离军队现役体制,走“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意味着一些骨干人才将得以保留。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因消防职业的特殊性,势必遇到一些超过从事消防职业年限、执勤训练受伤致残和个人或家庭遇到重大变故等现实问题,导致需要退出消防救援队伍的,应该充分考虑其退出安置工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要制定出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退出安置保障法》,探索实行法定退出(含达到最高从事消防职业年限退休以及转业或者自主择业)、伤残退出(因公致残导致无法从事消防救援工作)和特殊情况退出(个人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必须退出)等不同的退出方式,畅通消防员退出出口。同时,要明确专门的对口退出安置保障机构,对符合退出安置条件的,切实做好安置的各项保障工作。

二、要着眼战力生成,构建彰显消防特色的荣誉激励体系

荣誉激励是最基础的精神原动力,贯穿于思想教育、执勤训练、队伍管理的方方面面,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彰显消防职业特点、增强消防职业认同的政策制度体系,才能铸魂提气。当前,消防职业表彰奖励实施主要还是参照原军队《纪律条令》和《军队奖励和表彰管理规定》,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亟需加快制定出台。

(一)要建立国家荣誉表彰体系。

国家荣誉是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建立了以“五章一簿”(五章指:“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一簿指:“功勋簿”)为主干的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改革后消防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可以参照美国的“公共安全人员勇气勋章”、英国的“女王消防服务勋章”和加拿大的“优异消防服务奖章”等,设立专门的国家消防荣誉表彰奖项,授予在重大灾害事故或灭火救援任务中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牺牲,为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卓越功勋的消防人员。

(二)要建立消防荣誉管理体系。

消防的职责和使命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应当建立导向鲜明、统一高效的荣誉管理体系。要明确荣誉项目的设置,首先在对象上,必须聚焦中心、服务实战,用于奖励在比武竞赛、灭火救援任务以及重大消防安保任务中表现突出者,作出卓越贡献者;其次在内容上,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地域和不同任务等,设立多样性、代表性的表彰奖励项目,例如:“十佳消防卫士”“戍边消防奖”“火海勇士奖”“抢险救援先锋奖”等;最后在标准上,要明确相应的奖励项目对应立功等次标准,更加便于奖励金发放和其他优待政策的实施。要明确荣誉证章的设置,精心设计具有消防元素、体现消防职业特点的勋章、奖章、纪念章以及奖励证书等,明确评选表彰的时间和程序,明确授予发放的权限和机构,明确佩戴的时机和场合,体现消防荣誉的庄重性和价值性。

(三)要建立消防荣誉法治体系。

当前,随着全国各地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消防职业保障机制和办法,将走访慰问、表彰奖励、生活待遇、优先政策、社会优待等纳入保障体系,极大提升了消防职业的荣誉感和吸引力。但从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上看,各地重视程度和力度标准不一,难免造成一定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导致有的地方指战员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落差。对此,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强化顶层设计,协调制定出台《消防职业荣誉保障法》,从立法层面强调消防荣誉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将消防职业荣誉保障纳入当地政府目标任务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体系运行,明确责任分工,做好配套保障,并建立消防荣誉督导机制,定期对各地落实消防职业荣誉保障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三、要着眼长远发展,构建关心关注消防的宣传引导体系

使消防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目标。要守牢火灾防控底线,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消防宣传,积极营造“走进消防、融入消防、关心消防、参与消防”的浓厚氛围。

(一)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习总书记在训词中指出:长期以来,消防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有警必出、闻警即动,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你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誉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靠实际行动争取的。纵观消防救援队伍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荣誉表彰都是广大指战员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换来的。要紧紧围绕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中心任务,坚持把“四句话方针”作为建队标准,积极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着力锻造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钢铁队伍,以工作实绩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拥戴,赢得消防救援队伍的形象、地位。

(二)要树立“墙内到墙外”的思想。

消防救援队伍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典型累累的队伍。特别是在“汶川抗震救灾”“辽宁黄岛油库爆炸”“天津港大爆炸”“四川木里森林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树立了一大批忠诚履职、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典型、标杆,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广泛点赞关注,有的群众还自发地送来慰问品。要持续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培育、宣传,深入挖掘最本质、最精华、最具感染力的典型,认真提炼具有主流价值和时代特点的因子,积极开展立体式、全覆盖的对外宣传工作,推动将先进典型列入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宣传计划,联合开展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或者寻找最美消防员活动,提高先进典型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可,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良好局面。

(三)要树立“主流与主导”的思想。

消防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要多渠道、多角度广泛宣传消防知识,提高群众对消防职业的认同感和关注度。从宣传时机上看,要利用重大节假日、“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和开学前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消防队伍建设图片展、消防装备成果展、消防安全知识宣讲、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和队站开放等,让群众真正走进消防、了解消防。从宣传渠道上看,要针对当前新兴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注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也要注重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号和快手等新兴网络平台,扩大消防宣传的覆盖面。从宣传方式上看,充分考虑大众喜好和需求,以更加喜闻乐见、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的方式,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寻找最美消防员”“中国骄傲”,影视作品《烈火英雄》《蓝焰出击》以及公益宣传片《提拔握压》《119对你说》等,使消防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第四篇:构建专业合作社体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村新论 > 农村新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发端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兴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产物。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央的农业政策也由长期的“以粮为纲”,转向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新农业政策,中国的农业发展从此进入全面结构调整的新时代。广大农户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强烈需求和渴望也随之空前高涨。而当时围绕为粮食生产服务而建立的公共农技推广部门不能满足广大农户对经济作物生产的多元化技术需求。

于是,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那些对技术变革有冒险精神,并善于将技术变革与市场需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农户捷足先登,依托当地的科协组织,与当地有关的科研推广部门、大专院校、以及有关部门联系,率先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逐步发展成为农业专业户、科技能人。这些技术领先者和最先采纳者的成功对周围农户产生了示范作用,这些农户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自动地紧随其后,模仿其技术行为,形成了典型的“农业踏板”式的技术推广路径。而技术领先者也希望通过这些农户的行为趋同性,实现技术使用的规模经济,降低个人新技术的引进成本。双方的利益兼容,诞生出了民间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

这些民间自发产生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共同的特点是:①协会领办人通常是率先取得成功的技术能手、专业大户,协会的会员主体是与领办人从事相同农产品生产的、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规模的专业户和兼业户,成员具有同一性。②协会以技术交流、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为主要业务内容,即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协会的组织宗旨。③协会的运行机制遵循会员自愿入会、人人平等、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基本原则。

中央及时洞察到了农民的组织创新,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指出,农村中有着大量的能工巧匠、生产能手、知识青年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发挥他们的特长,支持他们建立技术服务组织。同时还及时地提出,合作经济要向各项生产的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领域伸展,诸如供销、加工、贮藏、技术、信息、信贷等各方面的服务等。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健康发展。它不仅弥补了农业公共服务的不足,为农户从事经济作物生产和畜牧生产等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并且成为21世纪后蓬勃发展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母体。

二、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

政府农技推广体系始终是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力量。农业部门的多功能性,农业技术的公共物品性和外部性,以及农产品的社会属性等特点决定了公共部门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无法取代的基础性地位。但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技推广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的设置是按照行政区划,从供给方的意愿出发,而不是按照作物区划或生产布局,从满足需求方的意愿出发。因此,存在着无法有效配置资源、供求错位等潜在问题。二是农业推广体系的设置目标是满足小农大众对大宗农产品一般性技术服务的需求,而现实中的小农是一个异质性很强的综合体,其技术需求呈现分层次、多样化的结构特征,单靠政府的农业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第三,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将农技推广体系推向市场化,在相当多的地方没有了经费保障,导致农技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状况多年来始终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为维持生存,农技推广部门依靠经营促推广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而推广公益性、为农民服务的目标与以经营促推广的手段存在的内在利益冲突,导致公共农技推广体系的“公共”品牌缩水,公众信任度下降。在一些农民眼中,他们已经蜕变为私人供应商的代理人、或就是私人供应商。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体会是,“经营促推广”的做法是“促了推广、坑了推广部门”,并且也没有改善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收入水平。2006年10月中国农学会受中国科协委托,对203个县全国2万余名“全国县域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低于所在县域同期城镇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并且普遍存在工作条件差、工作设施落后等问题。导致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为农服务的效果。

经过十余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私人部门已经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占据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私人企业在品种改良、新肥料使用、以及新机械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私人部门是一种典型的以供应方意愿为出发点的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模式,其趋利本性使得他们在向农民提供服务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制度缺陷。由于农产品产出水平的影响因素复杂,并非仅由投入品所决定,与土壤、气候条件、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有关,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因而私人企业存在利用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提供虚假信息、夸大自有产品效果的负激励;如笔者在东北某粮食大县调查时农民反映,全市销售的玉米品种多达200多个,每家企业都说自己的品种好,农民自己根本没有能力辨识。并且私人部门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而展开,服务对象主要瞄准购买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农户,服务群体具有特定性、狭窄性。由于服务对象农户在区域范围上比较分散,私人部门的服务成本也相对偏高。

而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年的实践看,以其为载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农业公共服务部门和私人部门所没有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农业公共服务部门、私人部门的不足,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组织三者互相补充的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构成具有同质性强、地域集中的特点。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是从事相同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同类农户,并且成员所在的区域相对集中,通常以同一村庄或相邻村庄为半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特性使得成员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一致性程度较高,同时也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较低的组织运作成本开展服务,实现规模经济。

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目标是为成员服务,以成员为导向,成员集所有者、推广者、使用者于一身,有利于提高农业推广的服务效果。成员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所有者,同时也是农业技术及服务的推广者、使用者,合作组织成员的三位一体性,是其他任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术带头人不仅是技术服务的推广者,也是新技术、新品种的率先使用者。在开展某项先进适用技术或新品种的培训、推广中,他们率先采纳新技术、运用新知识、使用新设施。按照农业推广理论,如果推广者与使用者的经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那么技术推广将产生非常显著的效果。

再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入社(会)自愿、退社(会)自由的基本原则,加入组织是成员的自我选择,合作组织的正常运作依赖于成员联合一致的集体行动。这种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非常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顺利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成员的主体地位保证了成员是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的主动选择者,而不是作为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者;保证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反映需求者、用户,即广大农户成员的要求,而不是技术提供者、传播者供给方的意愿,从而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的有效性,以及供给方和需求方双方较好的吻合性。

三、在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前景广阔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从增加产量为主进入优化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时期。“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农业的多功能性更加突出出来,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超小规模的农户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与完善的任务也更加艰巨。2006年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达到了1.67亿户,占乡村农户总量的75%以上,比1996年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农户规模提高了4000万户,占乡村农户的比例提高了15个百分点以上;与此同时,农业兼业户的数量和比例大幅下降,仅有950余万户,占乡村农户的比例不足5%(表1),它表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的分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6年的农业普查资料还显示,全国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25公顷,其中东部地区仅0.15公顷。并且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了95%以上,其中小学比例占到了41%,未上学的比例占到近10%。如果考虑到目前中国30岁以下90%的青年农村劳动力离开了乡村,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力军,占到了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总量的60%以上,那么可以粗略地估计,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大多数是在小学程度以下。而全国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只有209万人,并且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5%,初级技术人员的比例超过了70%以上,显然如果主要依靠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队伍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广大农户的需要。

为此,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指出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从这些年的实践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它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投入品的现代化进程。最突出的是引进推广新品种、广泛普及优良品种。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使用的先锋队。很多合作组织有效发挥其组织优势,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直接建立长期联系,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示范的重要试验地和前沿阵地。二是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它是与投入品的现代化和规模化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新品种、优良品种要求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以合作组织为载体,有助于推进农户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安全化生产。三是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从成员的技术联合走向销售联合,开展共同销售农产品业务,在终端客户的“倒逼”下,向着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约20800多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认证,他们当中不乏有一批是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广大农户通过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使用标准化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内在品质,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增加了收入。并且,农户通过直接参与合作组织的各类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个人素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提升。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户生产经营专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赖性也将随之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以其服务成员为宗旨的组织目标,农户同一性强的组织基础,以及集所有者、推广者和使用者于一身的成员制度等独特组织优势,将成为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有效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平台,将有助于在农村地区形成星罗密布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生产的前沿阵地网络。

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覆盖乡村的范围小,50%以上的村庄还没有合作组织,农户入社(会)的比例低,仅占农户总量的10%左右,并且领办人控制合作组织运作的现象突出,这种现状对有效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将形成严峻的挑战。从今后发展看,政府一方面要继续扶持、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扩大其在乡村、农户的覆盖面;另一方面要不断规范合作组织运行机制、引导合作组织实现全体成员在重大事务方面的集体决策,从制度上保障农民专业组织开展的服务活动充分反映、满足广大成员共同的意愿和需求,推进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农民自我服务部门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规则

下一篇:中国农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和政策导向 人民网农村频道 新华网 中国网 中新网 光明网 中国农业信息网 中国三农资讯网 中农网 中国兴农网 中国乡村网 南方农村报 中国农村金融网 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 CCTV—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社科院农发所 社会学视野网 中国乡村发现 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选举与治理 爱思想 您是第 15003322 位访问者

本网站为纯公益性学术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因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来邮或来电告知,本站将立即改正。

Copyright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鄂ICP备05015407号

Tel:027-67865845 Fax:027-67865189 Mail:newccrs@yahoo.com.cn

第五篇:构建安全体系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构建安全体系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忠县新立中学校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把学生安全作为教育的最大民生工程来抓,有效提高了师生员工安全意识和责任感,避免了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确立了适合学生发展的“立人”特色教育。

健全领导机构

构建安全体系

健全的领导机构是保障安全的坚强后盾。据了解,新立中学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法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安保处,配有安全专干1人,安保处主任负责日常办公,认真落实安全工作“十个一”的要求。不断完善“三防”设施,实现校园网络监控全覆盖。安保处、团委组织校园保安和学生会治保部、纪检部,加强对食堂、教学楼、公寓、活动场所、教师宿舍等区域的巡查,及时纠正不良行为。细化班级安全网络,各班设置安全员、信息员,保证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使校内安全监督网络更加完善。

注重安全宣传

筑牢思想防线

新立中学通过召开支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成员会、班主任会、教师会、宿舍管理人员会、保安会等形式,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级部门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并及时传达给责任人,督办落实。强化“一岗双责”“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宣传。细化制度,落实活动预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充分利用班会、校会、广播、黑板报等对师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认真落实每周校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法治、行为规范的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做好早安3分钟、下课前30秒、放学前10分钟安全教育,并做好相关记录。充分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自媒体、学生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对家长、学生安全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做到每次放假给家长一个电话或短信提示放假安全及注意事项。

丰富活动载体

保障安全实效

举办安全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是新立中学的常态。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时,用众多的安全事故实例,说明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逐步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定期举办安全、法治教育专题黑板报评比活动。每周一个班搞一次“班级文化早餐”,要求以班为单位,由学生自己写稿、自己组稿、自行设计、自己编排。学校每期组织一次评比,并进行奖励。坚持每期与学生家长签订一次《家校安全公约》,与走读生家长签订一次《走读生安全管理协议》,与学生签订《防溺水、交通安全承诺书》。利用集合集会和每天出操时间,固定路线、规范队列、定点督导、有序疏散、迅速撤离,在每次活动中,强化了学生的疏散纪律。举行师生安全教育签名、倡议活动。每逢放假和季节变化,学校都要发送《预防溺水告家长书》《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告知书,将假期作业、安全事项等告知家长,要求学生文明度假。邀请县司法局、关工委、食药监局等单位进校举办安全教育报告会。先后组织观看了“车祸猛于虎”“消防在我心中”“毒品的危害”“远离网吧,文明上网”“我们身边的食品安全吗”“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溺亡”等宣传图片,之后让学生谈体会写感受。认真进行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定期组织人员对宿舍、教室、办公室、设备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建立台账,及时整改。每期开学第一节课由学校安保处组织全校学生上安全课,真正让安全教育不留空档。每年寒、暑假前,召开一次全校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安全、法治等培训。与此同时,在安全管理上走实走深走牢,主要落实班级常规量化考核、严格走读学生的资格审批,减小安全风险、规范学生请假程序、严格活动审批、从源头治理入手、强化意识形态管理。2013年,该校被重庆市教委、重庆市综治办、重庆市公安局评为“平安校园”。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立中学主要负责人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工作的力度,提高认识、增强责任、规范管理、防治结合,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下载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安全保卫专业职业体能教学体系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职业培训中心安全保卫工作方案

    职业培训中心安全保卫工作方案 职业培训中心安全保卫工作方案随着学校的师生人数不断增多,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确保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结合我校实际......

    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胡金林 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要: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的集合。该文通过对以就业为培养目标的市......

    安全保卫部管理标准体系

    安全保卫部管理标准体系 一、安全保卫综治管理标准(王晓东、陈伟、孔繁华) 物资出入厂管理、机动车辆出入厂管理、人员出入厂管理、厂内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员工矛盾排解管理、......

    构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

    构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 摘 要:信息安全保密已经成为当前保密工作的重点。本文从策略和机制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信息安全保密的服务支持、标准规范、技术防范、管理保障和工作能力......

    构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

    构建信息安全保密体系 摘要:信息安全保密已经成为当前保密工作的重点。本文从策略和机制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信息安全保密的服务支持、标准规范、技术防范、管理保障和工作能......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张丹 来源:《电子世界》2013年第06期 【摘要】构建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技......

    地方师范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地方师范院校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以忻州师范学院为例 尹小石1龙翠梅2杨水云3 (1.忻州师范学院山西 忻州034000;2.洞口杨林中心小学 湖南 洞口 422314 3.洞口七中......

    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宋海涛 何丽 刘胜达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2期 民办本科院校在扩大招生人数时,必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