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解读五篇

时间:2019-05-15 07:3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解读》。

第一篇: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解读

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

——有序数对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第五中学

刘艳丽 点评:教研培训中心

代玉梅

活动1 看身边事(展示图片1)

师:这是我国建国50周年庆典的场面,仪仗队队员在指挥人员的口令下在同一时间或举黄花或举红花,做出了巨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七个大字的巨大背景图案,你们知道这样的队列是如何设计的吗?如何用较科学的方法让每位队员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该举什么颜色的花吗?

生:(思考,不解)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可能会对此有所了解。(展示图片2)

师:地球仪表面的经纬线的作用是什么?

生: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

师:对!例如首都北京的位置是北纬40°,东经116°,那么这里用了几个数据? 生:两个。(展示图片3)

师: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生:先找排数再找号数。师:在电影票上,“7排9号”与“9排7号”表示的座位 一样吗? 生:不一样,7排9号要比9排7号靠前一些。

点评:教师选取生活中的三张图片,创设了三个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旨在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新知。

活动2 《找朋友》 师:回到我们课堂上来,规定自左向右列数依次为第一列、第二列……从前往后数依次为第一排、第二排……我要找朋友,请被找到的朋友举手示意(配合课件演示)

师:第二列的朋友!(第二列的八名学生举起手来)师:第三排的朋友!生:(第三排的六名学生举起手来)

师:像这样只强调一个数据能找到某一个同学的位置吗? 生:不能。

师:那么第二列,第三排的朋友是谁?请站起来示意!(一名学生站起)师:(指该学生)像这样在教室确定一个人确切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生:(齐答)两个。

师:每确定一个人的位置,我们都要说第几排,第几列,很麻烦,有没有表示位置的简单记法呢?(学生迷惑)

师:在数学中像第二列,第三排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数对。(课件演示2对应列数,3对应排数;给出数对定义:如(2,3)这种由两个数组成的表示某一具体位置的形式,我们就称之为数对.)

点评:教师创设“找朋友”具体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扮演角色,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有序数对”概念,使抽象的概念显形化,符合教学中的情意原理,激发了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活动热情。

活动3 训练

师:拿出题签,看你是否能解决下面的问题:

并把答案标在题签的图上(屏幕显示友情提示:列数在前,排数在后)

通 知

“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4)。(师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后,学生回答,师利用课件同步展示答案)

师:本问题中(2,4)与(4,2)有什么特点? 生:数据相同,可是顺序不一样。师:它们表示的位置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说明当表示一个点的位置与两个数据的什么有关? 生:顺序。(引出了课题)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内容:《有序数对》。

(大屏幕上显示有序数对的概念:有顺序的两个数 a与 b 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教师板书强调有序:指的是(a,b)与(b,a)不一样。)

点评:情境创设的合理巧妙,教学的展开自然顺畅,概念的得来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活动3:说座位 师:请同学们向全体老师和同学介绍你在教室的座位——用有序数对表示。(再次提示列数在前,排数在后)

学生作答(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师:有序数对的用途是什么? 生:(教师板书)确定点的位置。

师:还有吗?(生互相交换疑惑的眼神)师:我们通过下面的环节还可以发现有序数对的有趣用途。活动4 怪兽吃豆豆(大屏幕显示怪兽吃豆豆游戏画面)提出问题:“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经过的第2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生:(1,1)→(1,2)→(3,2)→(3,3)→(4,3)→(4,5)→(5,5)→(5,4)→(7,4)→(7,3)→(8,3)师:由这个问题你们是否发现了有序数对的新用途了? 生:(七嘴八舌)可以描述点的运动路线。对应练习:

如图所示,从2街4巷到4街2巷, 走最短的路线,共有几种走法? 师:请把你找到的答案和小组同学交流借鉴一下,找到所有的答案 生依次作答(互相交流积极踊跃)活动5 象棋跳马

师:有谁知道中国象棋规则中,马的行走规则吗? 生:马走日。师:(出示问题)如图:若黑马的位置用(3,7)表示,请你用有序数对表示黑马可以走到的哪几个位置? 生:(1,6),(1,8),(2,9),(4,9),(5,6),(5,8)师:这说明有序数对的用途还有什么? 生:做游戏

师:应该说是设计游戏,那么老师也用有序数对设计了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玩一下。活动6 游戏 打飞机 师:(介绍游戏规则)在格纸上画出一架飞机,要求每架飞机由三条线段组成线段的端点必须在格点上,且机身占3格,机尾翼占2格,侧翼占4格,二人画好飞机后,猜测对方飞机头所在位置,用有序数对说出,先猜中对方机头所在点者获胜。

(一名学生甲与自己对决,给全班同学以演示)师:(3,4)

生甲:伤(师在大屏幕上将“×”画在(3,4)表示的点上,然后让全班学生根据击伤的位置猜测机头的位置)

生乙:(5,4)生甲:空…… ……

师:好,现在同桌一组,开始玩打飞机的游戏!(生积极投入到游戏中,情绪高涨)

点评:教师设计了四个游戏活动,以生动有趣的活动代替枯燥的机械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喻教于乐的目的,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顺利掌握知识,加深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和感悟“数学来自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理念。

师:游戏结束,没玩够的同学下课可以接着玩,还可以把游戏难度适当增大,例如:增加飞机数量。

师:好,现在谈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们知道了有序数对的概念;平面内的点可由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记作(a,b); 生2:知道了有序数对在生活中有很多用途。例如设计路线、设计游戏。生3:还可以设计图案例如“祖国明天更美好”

师:总结得很好。利用现在得到的知识我们来提高一下。

师:如何标出下列点的位置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屏幕上是一页没有标数字的方格,在一些格点上画上)

生:将左下角标注数字1,然后依次往右、上方标注2、3、4、5、6(生作答时,师按学生的要求在大屏幕上写出标注的数字)

师:按照他标注的数,同学们可以读出每个点的位置了吗? 生:(齐)可以!师:齐答一下!生:(齐答)(1,5),(2,4),(3,2),(1,4),(5,3)。

师:现在还是这道题,老师在左下角标注的数字为0,其他的数字应该怎样变化呢? 生:往右依次为1、2、3、4、5,上面也一样。(动画显示标注情况)师:现在这五个点的位置又该如何表示?齐答一下!(0,4),(1,3),(2,1),(0,3),(4,2)。对应练习:(题签)该图是用黑白两种颜色的若干棋子在方格纸上摆出的图案,如果用(0,0)表示A点位置,用(2,1)表示B点的位置,那么图中五枚黑棋的位置如何表示?(学生在题签上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说怎么做的,答案是什么?

生:先标注数字,再表示点的位置

(7,10),(3,7)(4,2)(10,2)(11,7)师:(询问全班完成情况)你们太棒了!下面老师再把难度调高一些,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眼神充满自信与好奇)师:(大屏幕显示)还是刚才的问题,老师在左上角标注的数字为0,其他的数字如图变化,那么这五个点你知道如何去表示吗?

生:(齐答)知道 生1:(看教师指的点)(0,-1)生2:(1,-2)生3:(2,-4)生4:(4,-1)生5:(3,-5)师:完全正确,更大的挑战在题签上,你们试一试好吗? 生:好!(拿出题签动笔做延伸提高问题)

延伸提高

(请你把图上各个表示地址的点用有序数对表示出来)(两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做完,开始互相交流答案)师:现在说说答案,我说地名你们回答!(师说地名,学生齐答)

点评:训练环节采用了“成功教育”的设计理念,——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通过三个思考练习题一题多变,难度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渐达到预期高度而不感到有困难,延伸提高练习旨在渗透直角坐标系内点的表示方法,为今后的学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本环节中,学生每一小步都能感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良性的数学学习体验,从而产生对本章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师:最后让我们在愉快的寻宝中结束今天的学习,看谁利用今天的知识顺利地在下课之前找到宝藏的位置!(大屏幕出示问题:综合应用:(寻宝游戏))

这是一张传说中的藏宝图,只知道藏宝的地方标注为(5,3),请试着在图上标出藏宝的位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一些学生很快利用方格解决了这个问题)

点评:旨在通过悬而未决的趣味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师:这个问题留到课下继续思考讨论。今天的作业是利用有序数对在方格本上设计一幅图案。

点评:这是一节概念型的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能够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展示,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尽量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例子,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活动及相关练习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操作、学生合作交流等方式相结合,采用文字表述、游戏、画图的不同方法,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方案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投人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环节设计中,能够把握知识难易程度的递进性,教学中娱乐与探索并进,张驰有度。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并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刘艳丽:满洲里市第五中学数学教师,呼伦贝尔市教学能手,满洲里市数学名教师。)

卷首语

教师与读书

孙丽芳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想在这样的日子里和老师们谈谈读书的话题。我国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想必大家熟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都能领悟一二。其实做为教师,我们教学的 “半亩方塘”如何也能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情态必现呢?“方塘”之所以“清如许”,是因为有永不枯竭源头,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教师教学中要做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就要在工作极其繁忙的情况下挤出时间读书学习,让源头活水不断。

教师读书是由教师职业特点决定的,试想一下,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首先是规范地生活着,但规范不等于纯粹的束缚、不等于刻板,规范中更需要创造,创造的灵感从哪里来?读书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来源。其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是比较“狭窄”地生活着的,这种狭窄可以使教师远离社会的浮躁,可同时也远离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但是教师的心灵世界不能狭窄,为此,教师需要广博地读书。同时,教师又是重复地生活着的,重复使我们熟练、成熟,甚至走向成功。但同时,也易使我们对工作丧失新鲜感,产生惰性,久而久之,职业的倦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生活是难免的,又是必须改变的,而改变重复生活的重要途径依旧是读书。

什么是读书?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站起来。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唤醒已经或是正在睡去的教育激情。

一个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教师是塑造灵魂和精神的事业,必须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谋求自我的灵魂充实和精神生长。学校教育作为一项为孩子终身成长“打底”的工程,天然地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而要做到这一切,答案就是——读书!

在我们生活中每一天,让我们都能自问一句:今天我读书了吗?

(作者系满洲里市教育局副局长)

第二篇: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谈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遵循学生的

认知规律

曾经听过一则国外的教学案例:美国有一位历史的教师,上课前,他准备了盾牌、喷水枪等防御器具。当他走进课堂时,说道:这历史考试有多数人不及格,为了能够让同学们及格,我想只要同学们肯花钱买分数,我就给谁及格。条件是:白人学生买及格是5美元,黑人学生买及格必须是10美元。学生听后大为不满,群情激奋,为什么有两个标准?为什么歧视我们黑人学生?这时,教室里乱成一团,书籍、笔、尺等一齐向老师打来,这时老师的只好用事先准备好的盾牌和喷水枪防御学生的攻击。相互攻击到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师大声喊道:“不要打了,这就是六十年代黑人为争取人权情景的再现。”“今天,我就给同学讲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是怎样争取黑人权利的”。

这一教学案例说明了什么?教学不能刻板地重复书本上的知识,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进行教学。课堂教学规律就是人的认知规律,即人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只有按照认知规律去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一、何为认知规律

认知规律源起于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

理学》,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

认知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及其过程,既具有难度,又令人神往:诸如人是如何通过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与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人又是如何运用知识来对自己的行为和认知活动做出决定并产生效果的。这些问题不断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认知规律体现在教学上是由对教师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以学生为主体。对认知结构的阐述包含的理论前提是,学生是决定学习到什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条件社会影响等一切外部条件虽然是重要的,但都是间接的因素。教学中不仅研究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策略、认知条件等,还研究认知活动展开的支持系统如情感、意志等。对认知结构的研究影射到对学生整体的研究。认知结构与学生主体思想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它随着学生主体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突出了学生自主建构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影响学生认知心理因素的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更要了解学生是怎样知道的。为此,我们必须首先从认知的

角度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探索影响学生认知心理因素。

影响学生认知因素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来自教师和文本的因素:主要指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有意义的、经过组织的信息。教材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这并不等同于学生有效学习后生成的认知结构,因此须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供的有意义、有组织的信息的帮助,但有组织的信息必须考虑到另两个方面: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即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加工活动。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教新知识之前,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因此,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怎样,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建构的过程。这要求职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才有利于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3、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有适当的外部条件和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主动学生,有效学习仍然不能发生,它还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结合。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反映在注意和生成新知识的内部联系和新旧

知识的联系中,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造出情境和空间,让学生将新知识同化、丰富、扩大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三、在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教学并无唯一的方法,是有规律可循的,认知理论为我们探索职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职中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呢?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 多媒体形式是最直观、最生动的的教学形式。人机交互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传统的教学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点,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地方,尽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在朗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和兴趣,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网络既听到名家朗诵的名篇,又能找到适合自己朗读的材料。如乔臻朗诵的《雨巷》、寒风朗诵的《假如我是一朵雪花》、濮存析朗诵的《月下独酌》,这些名家的朗诵,确实使学生朗诵的魅力,感受到声音给人带来的激情。从声音感知入手,打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主动探究

人的认知活动通常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应努力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在教者精心设置、指导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和发现问题,并主动积极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中的创造性,就意味着要给他们机会和时间在活动中充分尝试、探索这些新的可能

性,而不是只用表面上水平很高的空洞符号进行诱导。传统的教学常常要求学生从外部接受一个已经完全组织好的对他来说也许并不理解的题型训练,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在自主活动的领域,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加以再创造,直到他乐于接受他人指导和教授为止。教师应该认识到,如果教师愿意多损失一点他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探索和尝试,学生可能会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知识。

笔者曾经听过一节生动的语文课,课题是《让诗意充满课堂》,这一节讲是诗歌,执教者不是按传统教学方式教授学生诗歌的对仗、押韵、平仄等特点,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朗诵诗歌、创作诗歌,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富有意境的创作,使这一节语文课充满了活力。

3、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职中大多数学生从来没有得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即使努力学习了,也没有更大收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职中教学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教学中常常将学生放入一个新旧知识具有冲突的问题情境中。如果问题十分简单显然对学生不具有什么挑战,解决起来就会索然无味。但如果问题太难,学生完全置身于一个新环境,已有的知识经验一点都用不上,那么,这种问题的挑战性又太高。

因此,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必须掌握一个合适的尺度,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努力消除这种差距,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情绪体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成功的解决问题者和失败者相比,在态度方面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心,更重视认真思考和推理,精力更集中,更有耐心和毅力,随时愿意抛弃已有的思路和答案,积极寻找更佳的思路和答案。可见,在职中教学中,从学生已有认知的角度出发,授课时知识的难易度、练习的深浅、考试题目的恰当把握都尤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职中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的平等性、合作性、交流性

任何教学都必须体现平等、合作、交流,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乃至对以后适应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合作与交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职中教学更应如此,因为,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首先,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应体现在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归因。不仅如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应体现在学生出现错误的时仔细地倾听学生的想法,看到其中合理的成分,并给予他们耐心的启发。教师的忽略或简单地通过“示范”予以纠正,都将会造成学生失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相反,如果学生能在失败以后又取得成功,可能更能从中获得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毅力和信心。

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包括所谓的差生)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在热烈的“全班性”或“分组”讨论中,学生听取彼此的意见,对于任何矛盾,都可以采取进一步的实验加以探讨,取得一致的认识。显然,只有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作力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在语文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就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旨在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环境。

第三篇: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中小学生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蒋淑君(小学语文

青海海东小学语文十七班)发表日期: 2012-10-18 18:51:20 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堂的引入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堂环节,一开课就把要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导入的方法有好多种,(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导入方法,使学生的原有的知识跟现在要学习的知道有联系,使原有的知识起到对现有的知识的铺垫,过渡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探究性活动。

教学过程,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置于适当的情境下开拓、扩展,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从“统一”之中求“发展”,在“发展”之中见“统一”。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不断提出问题由学生猜想、比较、判断、推理的方法。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的推断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耐心力与刻苦的能力。这样做更接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发展规律。老师通过这样不断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从被动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老师在教学中对提出不同思路的学生能要多鼓励,以提高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错误的思路要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不能怕在课堂上耽误时间,而不分析错误之处。老师经常这样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推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的。使学生在课堂始终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以最好的状态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充分的挖掘教材的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如: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榜样、不断的渗透英雄人物、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注意热情。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

教学过程面对的是人,而且需要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配合,试想一位与学生没有感情的老师,学生能配合好吗?所以老师要在平时多与学生接触、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老师要多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教学活动才能顺利的完成。

教学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劳动,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才能完成,如果同事给你出难题,领导给你使绊子,你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所以老师要谨慎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样才能集中精力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学生,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总之: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好教材教给学生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爱国注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处理好与学生、同事及领导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第四篇:2015年安徽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策略试题

2015年安徽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认知策略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是__。A.现场教学 B.复式教学 C.分组教学 D.班级授课

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____ A:形象思维 B:发散思维 C:辐合思维 D:直觉思维 E:聚合思维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为重点的教育。A.实践能力 B.健康的体魄 C.高尚的道德 D.创新精神

4、下面哪一种不是心理促动药物?__ A.兴奋剂 B.镇静剂 C.迷幻剂 D.葡萄糖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 B.教师 C.教育内容 D.学生

6、”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这是下面哪种理论的观点对人们的教育方式的影响结果?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平行论

E:重视个别差异

7、对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的要求,不正确的项是__。A.表述的应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B.尽可能表述的具体、可测量 C.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D.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达到的最后结果

8、(2007年10月)以下选项中,属于心智技能特点的是。A:对象客观性 B:执行内潜性 C:操作外显性 D:结构展开性

9、当一个3岁的孩子在纸上乱涂乱画的时候,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提供纸张让儿童自由涂抹

B:问他画的是什么,告诉他要画得像 C:把画纸收掉,免得他浪费纸张

D:问他想画什么,教他怎样才能画得像

10、”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____ A:广度 B:稳定性 C:选择 D:集中

11、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A.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B.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C.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D.谋生功能和享用功能

12、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是指教师的()A:本体性知识 B:文化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13、说服的方法包括__。A.讲解 B.谈话 C.报告 D.讨论 E.参观

14、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A.霍奇金淋巴瘤 B.非霍奇金淋巴瘤 C.Kaposi肉瘤 D.子宫颈癌

15、被称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__。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16、进行学习任务分析,主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二是正确认识教材。A:关注学生的经验基础 B:教学目标 C:教学内容 D:课程结构

17、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技巧和艺术。”这段话强调德育的过程具有以下哪种特点____ A:辅导 B:定向 C:目标 D:方式

18、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__。A.明确的共同目标 B.一定的组织结构 C.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D.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E.集体成员间平等的、心理相容的氛围

19、性的成熟是一个人生长过程中生理发育极为重要的特征,这个特征出现时期是在__。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人期

2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21、在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中,对榜样的模仿属于哪个阶段?()A:依从 B:认同 C:同化 D:内化

22、首倡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____ A:斯金纳 B:皮亚杰 C:科尔伯格 D:巴甫洛夫

2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出自艾青的。A:《大堰河——我的保姆》 B:《向太阳》 C:《我爱这土地》 D:《火把》

二、多项选择题(共23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明朝初年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是。A:增设军机处 B:采用三省六部制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2、根据经典条件作用论,食物引发的狗的唾液分泌反应是 A:中性反应 B:条件反应 C:无条件反应 D:操作反应

3、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____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4、试论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5、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__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6、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__。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包括后者

7、主张让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____ 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8、副校长:我主张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多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校长:我不同意。以下哪项最准确地表达了校长的意见? A:王老师和邱老师都不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B:王老师和邱老师中至少有一人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C:王老师和邱老师都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

D:如果王老师可以被推荐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候选人.则邱老师也可以

9、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的“平行影响”教育思想。A:德鲁克 B:马卡连柯 C:夸美纽斯 D:杜威

10、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__。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 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11、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价值成分 D:理想成分 E:理性成分

12、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下列哪一种语言描述最合适____ A:“请注意不要错拿别人的毛巾” B:“请拿自己的毛巾,上面绣着你的名字” C:“乱拿别人的毛巾老师会批评的” D:“拿别人的毛巾小朋友会不高兴的”

13、美国的学制类型是_____的。__ A.分支学制 B.单轨学制 C.多轨学制 D.双轨学制

14、以下不属于小学教育特点的是。A:义务性 B:基础性 C:全面性 D:专业性

15、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并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E:卢梭

16、是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17、__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亚里士多德

18、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未成年人禁入标志。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家庭保护 B:学校保护 C:社会保护 D:司法保护

19、挫折后的心理反应有()。A.攻击 B.冷漠 C.幻想 D.退化 E.固执

20、儿童学习语言发音最容易的年龄阶段是__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21、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持这种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桑代克

22、一个小女孩听爸爸说这次出国回来要给她买电动火车,于是,她到幼儿园对小伙伴说“我爸爸从国外给我带回一个电动火车,可好玩了。”这是小孩____的表现。A:记忆 B:知觉 C:想像 D:撒谎

23、我国古代的《学记》中说,“不陵节而施”,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__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式原则

第五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

教育心理学作业

作业题目:简述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并谈谈你对这些观点理解和看法。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为了使大家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先反省一下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观。

在学习和教学行为中,我们都隐含着一套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当我们教授科学知识时,会对学生说“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里,我们用“发现”而不是“发明”。

我们说“牛顿发现了什么定律”,言下之意,牛顿的理论就如同石油、煤矿、金矿、银矿一样隐藏在世界某处,在牛顿之前是客观存在着的,后来被牛顿找到而已。这意味着,我们在无形之中将牛顿的理论当作一个东西来看待。为什么在教学中常常把知识当作无形的东西看待呢?那是由我们头脑中的一般认识论观念造成的。我们坚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我们面前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不管我们在不在屋内,它都在这里。也就是说,这张桌子的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知识是什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联系的能动反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把“能动”两个字漏掉了,换成了“直接、被动、简单”。知识于是就变成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被动、简单而直接的反映。人脑就好像一部照相机或一面镜子,有关桌子的知识,不过是人脑中映射的桌子的底片、镜像而已。由于外在的桌子是客观存在的,有关桌子的底片或镜像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也是确定的、绝对的。根据这一隐喻来看前面所举牛顿的例子,牛顿的理论是一个客观的、确定的、绝对的东西。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反映论。建构主义理论与这种机械的反映论是相对立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被人发现的东西,而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信息、新问题所作出的暂定性的解释和假设而已。牛顿的理论并不是事先存在着的东西,而是由牛顿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而发明出来的假设和解释而已,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相对性、暂定性和实用性。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现象或问题,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到底哪个看法代表客观的东西?都不是。它们都不过是一种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而已。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来看一个生活实例。

某人肚子痛,上医院看病。如果他找的是西医大夫,会说这是胃炎,是因为胃里有病菌。治疗的方法是吃消炎药,杀菌、消炎,这样治疗肚子就不痛了。如果他找的是中医大夫,他会说这是肝脾不和,治疗的方式是吃草药,使肝脾调和,肚子就不痛了。

这里,肚子痛的现象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的!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随着人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还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释、假设和方法来。人类社会的公众知识如此,个体知识也是如此。公众知识在每个学习者头脑中的意义不是客观的,而是每个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识活动而主观创造出来的,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假设。人脑不是电脑,同样一段程序在不同电脑中运行的结果可能是一致的,但同样一段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公众知识在不同个体的头脑中意义却是不一样的。总之,无论社会公众知识,还是个体知识,都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这种知识观对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

2、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是相互关联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东西,那么,学习就不是被动地接受东西,而是主动地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

如果按照以往的知识观,知识是无形的、客观的东西,那么,学习就很自然是接受东西。因为知识既然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是绝对的、确定的,学生就只能接受这些绝对正确的东西了。因此,学生的任务是往自己的头脑中复制信息、印入信息,学生在学校的工作就是将课本知识“拿过来、装进去、存起来、提出来”。具体来说,学生先是感知、理解信息,再将信息存储在大脑中,然后在课堂练习或者考试中将信息提取出来。学生不管怎么想,最后都要同课本上说的一样,因为课本上的知识是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是客观的、绝对的、确定的,因而是毋庸置疑的。这种知识观、学习观对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有害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假设。个体学习者也生活在世界上,也有着自己的实践活动,对生活实践中所体验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也在作出自己的解释、假设。幼儿园的儿童也对于“月亮为什么会走”的问题,自己作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我走。”即使成人直接教给儿童知识,知识在儿童头脑中的意义也不是现成的,而是建构起来的。这经历了一个生发、形成的创造性认知过程,而非简简单单地接受、印入现成的东西。为了使大家切身体验一下知识的建构过程,请大家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卖雪糕的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 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

这个小孩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拿钱准备买雪糕。如果学习只是复制、印入信息,那我们充其量只接受到“猛地冲进屋内”那里。“省略号”所代表的意义是从哪儿来的,来自这段文字吗?不是,而是来自我们的解释和推测。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中的“卖雪糕的车”换成“希望工程捐款车”,变成下面这段文字。

有一个小孩,坐在自家门前,看见一辆“希望工程”捐款车开过来,突然想起春节时奶奶给的压岁钱,猛地冲进屋内„„

这个小孩这次猛地冲进屋内可能干什么呢?拿钱准备捐款。倘若我们从不知道“希望工程”是什么,也不知道“捐款”是什么,你能想到他进屋拿钱准备捐款吗?恐怕我们可能还以为这是一辆什么稀奇古怪的车,小孩是由于恐慌而躲进屋里呢。这说明,学习不只是印入信息,而是调动、综合、重组甚至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不是现成的,而是学习者经过建构活动而生成的。

如果说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自己的解释,生成了自己的含义,那么,这一个过程必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自主的。学习者一旦遇到什么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感到好奇和困惑,而且有化解好奇、消除困惑的需要,那他就自然而然地充分激活、联想过去的知识经验,进行高层次思维,来尝试作出各种解释,生成自己的理解。

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还体现在自主选择性上。学习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主动选择、寻找信息,然后加以解释。有研究表明,即使是婴儿也是积极的学习者,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刺激。他们所走进的世界不是一个“乱哄哄的地方”,一个任何刺激都同等重要的场所。他们的头脑优先接受特定的信息:语言、数概念、自然界的特征以及物体的运动等。

知识的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自主进行的,不仅是主动选择信息,而且是自主决定其意义,“自主”是建构性学习的本质属性。

3、建构主义教学观

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知识不是东西,学习不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如果按照以往的观念,知识是东西,学习是接受东西,那么,教学就顺理成章地是传递东西。按照这样的教学观,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递人类社会发现的东西;教师的工作就是先把书本上客观存在的、绝对正确的、确定无疑的东西复制到自己的头脑中,然后高法呈现、讲解、演示出来,一点一点地拷贝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教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头脑中所接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书本上的东西一模一样,正如教师将后中的茶杯传递给学生一样——茶杯在教师手中是什么样的,在学生手中也应当是绝对相同的。通过练习、考试等活动,让学生做一些选择题、匹配题、填空题等,教师就能知道,学生头脑中所得到的东西与自己头脑中的东西是不是一致的。教师在课堂上所关注的是:我怎么呈现、讲解、演示,一旦把信息讲出来了,我就大功告成了,就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自然获得了与我头脑中一样的含义。因此不再关注:这些信息在学生的头脑中是如何解释的,又生成了什么意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是由学习者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直接传递而实现的。教学不是传递东西或者产品。要说教师在传递的话,教师充其量只是传递了语言文字符号信息,至于这些信息在学生头脑中是什么意思,最终还是由学习者决定的、建构的。这好像收发电报一样,发送方邮局不能直接将汉字发送给对方,必须先根据已有的编码规则,将汉字转换成拼音字母,再转换成源代码。接受方邮局接到电报源代码后,也不能直接获得汉字,而是必须利用已有的解码规则,将源代码转译成拼音字母,然后再转换成汉字。接受方没有接受现成的“意义”,而是对接受到的代码信息进行了“建构”过程,“解释”了这些信息,生成了“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讲者无法将自己的语义直接传递给听者,只能依靠语言文字符号信息来传递。讲者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语义转换成信息,“发送”给听者。听者接受这些信息后,则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义。

但是,人际交流与电报交流存在明显差别。在电报中,两方邮局所用的代码转换(编码和解码)规则是一致的,故而能够成功获得一致的汉字。但在人际交流中,讲者和听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即代码解码规则不同),对同样信息的转译的结果将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习者知道什么,更可贵的是要让学习者感受到什么,知识的意义不能直接传递,对知识的情感就更不能传递了。教师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子解、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辅导、提示、点拨、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

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行为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指某种特定行为的习得过程。当一个人稳定地习得了某种特定行为时,这个人就发生了学习。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应。S-O-R 人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文化的继承,不仅仅限于行为的习得。行为主义的最大的贡献是行为矫正技术。因为特定行为的习得无法简单依靠单纯的说服教育来完成。

2、行为主义教学观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源于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是行为主义教学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我们主要讨论最具代表性的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设计原则

程序教学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小步子原则或循序渐进原则。即把学习内容按其内在逻辑关系分割成许多细小的单元,分割后的小单元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起来,形成程序化教材或课件。学生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这种学习方式称为小步子学习原则。

其次,呈现明显的反应。斯金纳认为,学生的反应能为他人所观察到,正确的反应,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

再次,及时强化。当学生作出反应后,必须使他们及时知道其反应是否正确,如果答案是正确的,反馈就是一种增强物,如果答案是错误的,反馈就是一种更正的方法。

最后,自定步调。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定学习进度和速度,进行程序学习。

3、行为主义知识观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三、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教学观和知识观

1、认知主义学习观

认为学习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刺激是这个过程的输入部分,而反应是输出部分,似乎囊括了行为主义。其实不然认知主义心理学家重点研究人脑内部操作的机制。对行为主义的强化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认知主义认为,促使行为习得的强化物只有通过认知被行为主体确定为“奖励”时,强化物才会起到强化作用,而不是像行为主义所说的强化物本身就会起到强化的作用,所以认知才是关键。心理加工模型即信息加工模型分为:加工系统、执行控制系统和预期系统。由于认知主义重视对大脑内部的研究,在研究学习机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关注情感、态度、情绪、动机和自我控制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而不像行为主义那样,只看到行为以及对行为做表层解释。信息加工模型隐含着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学习仍然是信息复制的过程。

2、认知主义教学观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3、认知主义知识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下载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解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活动必须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解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