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2—5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之间的关系,以及10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组成是指能用计数单位来描述抽象这个数)。
2、经历用小棒、计数器表示100以内数的过程,初步形成100以内数的表象,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新的数位“百位”,知道百与十的关系。教学难点:感受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知识与经验:
1、知识:20以内数的组成以及对个位、十位的认识是学生的知识基础。
2、经验:生活中积累的“数数”的经验,集合的思想(10个一是1个十迁移到10个十是一百),等量代换思想(用小棒代替企鹅)。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位同学准备十几根小棒、皮筋(用于捆小棒)。教具:每组一个计数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引入:今天一位远方的小客人来到了我们中间(随之出示一只企鹅)同学们看看它是谁呀?谁知道企鹅的家在哪里呢?你在电视上或书上看到过南极吗?对于南极你知道哪些知识?现在有许多国家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我国1985年在南极建立了考察站,曾经有两位小朋友来到了南极,我们看看他们在南极见到了什么?(出示挂图)
2、你在图上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三个问题:“有多少只企鹅?”“多少只海鸥”?和“有多少只贼鸥”?
(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
1、到底有多少只企鹅呢?(1)数一数
①猜。同学们,猜猜看有多少?怎样才能知道你猜得对不对?(数一数)
②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二页,用铅笔指着数。③交流。哪个小朋友愿意说一说一共有多少只企鹅?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可能有一只一只数的,2只2只数的,5只5只数的,10只10只数的)虽然大家刚才数的方法都不一样,但都数出了是100只企鹅。你们觉得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④概括。老师觉得,我们在数的时候,可以一只一只的数,也可以2只2只的数,数出10只以后用笔圈起来,用同样的方法接着往
下数。数出10只以后再用笔圈起来,最后再10只10只地数--10、20、30……
(2)摆一摆
①如果我们用小棒摆一摆100这个数应该怎么办?(①一根一根地摆,摆100根。②两根两根地摆。③十根十根地摆。)
②十根十根地摆怎么摆?(说明先数出10根,捆在一起)③拿出你的小棒,数出10根捆在一起,看谁做的好。④请5个小朋友站起来举起你的小棒,一共多少根?(老师领着数:一个
十、2个
十、3个
十、4个
十、5个十是50根)
⑤再请一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是几个十?有多少根?再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举起小棒,现在多少根?(8个十是80根)还不够100根,怎么办?
⑥现在咱们一块来数一数好不好?(10、20、30……100;1个十,2个十,3个十……9个十,10个十,共有100根。)(贴第3页的小棒图,板书:10个十是100。)
(3)用计数器表示
① 同学们能不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00?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② 概括:在十位上放一个珠子是10,放2个珠子是20……10个珠子是100,把10个珠子都去掉,可以用前面的1个珠子代替它们。
③ 生随师摆,同时数:1个
十、2个
十、3个
十、……9个十,10个十,是100。(板书:100里面有10个十)
④大家看,这个珠子现在所在的位置应该叫什么?为什么? ⑤师拨珠,生倒数:100、90……10。
2、有多少只海豹?
(1)数:用笔尖指着数一数海豹有多少只?
(2)摆:你能不能用小棒把24这个数摆出来?小组合作你们是怎么摆的?
(3)用计数器表示:谁能在计数器上把24拔出来?试试看你是怎样拨的?
(4)概括:24里面有2个十和4个一。
3、有多少只贼鸥?(同1、2步骤类似)(板书:23里有2个十和3个一)。
4、概括:
(1)指着板书:100:10个十;24 :2个十和4个一;23 :2个十和3个一。猜想一下,4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个十和2个一是多少?(板书)
(2)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这些数都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位上是几表示几个十,个位上是几表示几个一。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三)自主练习
1、第一题,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这道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建立数感。
2、我说你数。提供了一种游戏式的练习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
3、数一数,填一填。主要考察100以内数的组成。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怎么学的?
南极小客人
——100以内数的认识(二)教学内容:教科书6—9页 教学目标:
1、在能读写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读写规则进行概括。
2、在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天上的鸟多还是冰上的鸟多,实际上是求47大还是32大),并经历用数学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数学思考、数感)的过程中,正确进行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知识)。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100以内数的读写是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重难点关键分析:
本节课重点使学生学会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来解决,体会数学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的掌握以及用符号来表示是本节课的难点和关键。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随着小科学家们来到南极参观考察,这一节课继续我们的南极之行好吗?。
出示情境图(把文字遮盖),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提出以下问题:天上有多少只海鸥?冰上有多少只海鸥?一共有多少只海豹?左边有多少只企鹅?右边有多少只企鹅?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或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多少?左边的企鹅比右边的企鹅多多少?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这些问题正好是小科学家想知道的,我们来帮他们解决吧!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1、估数、数数
师:大家都很想知道海鸥、海豹、企鹅的只数,现在就请大家来估计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只?
学生独立思考后,说出估计数,并简单说说是怎样估计的。师: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靠估计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认真的数一数才行。
教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数出天上的海鸥(四十七只)、冰上的海鸥(三十二只)、海豹(二十五只)企鹅(三十九只)、数并在情境图上出示(用大写)。
2、写数、读数
(1)师:对于这次南极考察,这可都是重要的数据,赶紧帮小科学家记下来吧!
找一名学生写在黑板上,其余写在练习本上,共同订正时,可以纠正一下写法。
(2)请板演同学读出写的数,评价后全体同学齐读。在计数器上拨出以上各数。按老师要求一个数一个数拨出,注意订正反馈,每拨完一个数就大声读出来。
3、概括读写法则
师:(指板书)这些数同学们既会读又会写,真了不起,那你发现我们在读数和写数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先读出,再写出,然后总结。(学生可能会答读写都是从左向右,也可能答先读写十位上的数,再读写个位上的数,)先肯定学生以上的说法,然后用计数器演示使学生明白,左边这一位是十位,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十”;右边这一位是个位,1个珠子表示“1”,左边这一位十位对于个位来说就叫“高位”)。所以我们读写时都是从高位起。
4、数的大小比较
(1)师:小科学家们还想弄清是天上的海鸥多还是冰上的海鸥多?是企鹅多还是海豹多?大家还能帮助解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回答:47比32大,所以天上的海鸥比冰上的海鸥多。39比25大,所以企鹅比海豹多。
师:噢!只要比一比这两个数的大小就知道谁多谁少了。教师板书47和32 25和39(2)师:那你又是怎样比较47和32的大小的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学生答案可能为:47比40大,32比40小,所以47大,32小。
以数的组成说明:47比4个十要多,32不够4个十。
可能根据数的顺序来比较:47排在32后面,所以47比32大。对以上说法,都给予肯定表扬。并用同样的方法比较25和39的大小。
(3)师:怎样用符号把47和32连接起来,还能看出哪个数大哪个数小?
引导学生用“>”和“<”连接。教师板书: 47>32 32<47 师:你能用符号连接25和39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25<39 39>25
(5)拓展延伸
师:(指板书)能否写出几个这样的式子?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师:(指板书)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用语言简单总结大小比较的规律。
(三)自主练习
1、课本第1题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读一读。
先让让学生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珠子的个数。独立填写,汇报答案。共同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把所填数读出来。
2、课本第3题填一填,比一比。
先表述出计数器每个数位上的珠子数,然后写出每个计数器上表示的数,比较出数的大小,最后填上“>或<”。
(四)概括总结及评价
引导学生梳理一下本节课所学知识——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有什么评价?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分食品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有关平均分的问题,从而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得出结果。第二个信息窗呈现的是一些小朋友参加野营活动的情境,通过提出一些有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学习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信息窗1—分食品 2课时
信息窗2——搭帐篷 2课时
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1课时
课时1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这一群小朋友春游时正在吃午餐,他们都带了什么好吃的?是怎样分的?(出示挂图)
二、引导学生看图,并提出、解决问题。
1、引导看图,提出问题。
请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你看到什么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画面可能提出: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1)师:你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先自己试试看。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商量后再交流。
2)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吗?
3)交流:
(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分?(锻炼学生的思维)
4)师:用算式怎样表示?(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引导学生互相读算式
5)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分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10碗方便面平均分给4人,每人2碗,还余2碗;11瓶饮料平均分给4人,每人2瓶,还余1瓶;
师:同位互相说说算式,独自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余数的除法真多)
仔细观察图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1题。
学生先动手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再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体评议。)
2、出示第3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先仔细读题,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口算。(适当进行补充)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说出来听一听。作业设计:
认识有余数除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说说生活中遇到的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课时2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1—分食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有余数除法的巩固练习。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有余数除法算式得读法。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有余数除法,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32÷8= 14÷6= 45-5= 2×9= 3×9= 34÷5=(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同位互相说说做题理由,重点说说有余数的除法做法)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创设情境,让小组同学摆出自己的学具:铅笔数、橡皮数;再数数小组的人数;把这些学习用品平均分,每个人应分多少?(小组同学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强调:平均分成几分有剩余的情况。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3、完成自主练习。
1)出示第1题。
练习时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圈一圈,再一填,最后同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集体评议时,要关注个别学生)
2)出示第3题
学生认真看图后,讨论: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集体评议时强调有余数除法。
3)出示第5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然后互相说说,13个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集体交流,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出示第6题
学生看图后想一想: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 想一想,你还能题什么问题?
5)聪明小屋
(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图意,积极动脑寻找不同的规律。
练习时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说说题目的意思,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索。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课后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听。
作业设计:
进一步认识有余数除法;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考考你。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几盒?各剩几个?
14÷4=3(盒)……2(个)16÷6=2(盒)……4(个)
课后反思:
课时3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6页信息窗2,第7页你问我答。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教学准备:
电脑、挂图、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师生共同解决: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教师板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注意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5、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试商方法。)
2、学生独立做自主练习2。(把竖式写完整)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数位要对齐。(特别注意商的位置)
3、出示自主练习5 25÷6=()……()
44÷()=()……8
做一件风衣用2米布,11米布最多可做()件
鼓励学生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再进行计算。
4、补充练习。先摆一摆,再计算
(1)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9÷2=()……()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11÷4=()……()
四、教师小结: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课时4 有余数的除法 信息窗2——搭帐篷
教学内容:
第8、9页的练习及补充练习。教学目标: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举例说明?指名回答。
2、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它藏在哪里吗?请你把它找出来。
14÷4=3……
28÷5=1……
316÷3=5……1 10÷4=2……23、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
二、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4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游戏:蚂蚁躲雨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1)没有余数的算式
(2)余数是3的算式
(3)余数是1的算式
4、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1)小组里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5----3
四、小结。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作业设计:
回家与父母一起分糖果,记录分的结果,列出相应的算式;
思考:一堆苹果,如果6个6个地分,最后余3个,那么3个3个地分,最后余几个?(鼓励学生回家先用小棒摆一摆,还可以与父母一起进行,最后再回答)
板书设计: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课后反思:
课时5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10页信息图及“丰收园”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形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巩固本阶段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具盒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1、投影出示:口算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57÷8 50÷7 64÷8 41÷6 72÷9 46÷9
2、看图填算式。
(1)9÷4=(盘)……(个)
9÷2=(个)……(个)
20÷3=(个)……(个)
20÷6=(束)……(个)
(2)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计算
(3)交流计算方法
二、教学:我学会了吗?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说说看到了什么;
仔细读题目的要求,先自己进行探索。
3、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对自己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自我检测。
(先回想学过的知识,在根据要求思考题目)
(1)二年级有46个学生来看足球赛,至少需要乘几辆车?
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鼓励学生说一说)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有46人 每辆车限乘8人
46÷8=5(辆)……6(人)需要6辆车。
(2)50元最多能买多少张c区的票?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这些数学信息你是怎样知道的? 鼓励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鼓励学生从多具角度进行观察,只要问题提的合理,教师就要给与肯定。
3.引导学生通过反思与回顾,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学习了本单元,你有什么收获?丰收园里的果子,你能摘到几颗?
作业设计:
将自己的收获和爸爸妈妈说一说。板书设计:
丰收园
我知道生活中经常用到有余数的除法;
我会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积极、合作、会想、会问、会用)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一次实践活动。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面包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通过野营时分小鱼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呈现的是小朋友春游的情境,引出了“9个面包平均分给4人,怎样分?”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欲望。第二个信息窗在故事情节上是第一个信息窗的延续,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信息窗1………………………2课时
信息窗2………………………2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信息窗一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特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已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野炊吗?想帮野炊的同学解决问题吗?
野炊时大家一共带了9个面包,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二、运用情景探求新知。
1、图上这些同学出去野炊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想帮助他们解决吗?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谁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说,师板书可能出现的问题。
投影出示“面包”问题:9个面包现在要平均分给4个人,怎样分呢?
1)四人小组用学具分,每小组选一人填写统计表。
2)各组代表汇报分的结果,请一个学生代表用学具演示。
3)电脑演示学生汇报的结果。
4)根据表格进行小结:同学们把9个面包进行了平均分后,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
每人分几个 分给几人
还剩几个
——
——
5)教师小结:9个面包平均分后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平均分后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余下的数叫余数,这种现象叫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2、根据分的结果推导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9÷4=2(个)……1(个)
结果是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2个,还余1个。
读作:9除以4商2余1。
3、结合算式讲解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
4、同位互相说一说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读一读算式。
三、试一试。
师:其他的食品怎样平均分呢?小组的同学互相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口述教师课件演示。
学生独立写出其他除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
1、先摆一摆,再填空。
1)8个○每3个一份,分了()份,还剩()个?
2)11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
指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
2、自主练习第一题。
3、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先小组说,再全班说。
同位互相说说每道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再读一读算式。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后剩余部分叫余数,学会了列式计算。
作业设计:
1、把家里的水果平均分一分,算一算,说一说。
2、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你能说出来吗? 板书设计:
9÷4=2(个)……1(个)读作:9除以4商2余1。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一、回顾整理。
上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作业延续。
1、要求18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人,先要知道每人分几块,有很多种情况,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尝试列式
18÷2=9(人)
18÷3=6(人)
18÷4=4(人)……2(块)
18÷5=3(人)……3(块)
18÷6=3(人)
18÷7=2(人)……4块)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先独立观察,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4、你是怎样做出来的?以18÷7=2(人)……4(块)为例,师:“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求出。如果不摆学具,你是怎样想到商2的?”启发学生说出“因为18里面最多有2个7,所以18除以7商2”。或者说“乘法口诀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因为18大于14,而小于21,所以只能商2。”
三、先摆一摆,再计算。1、9根小棒,每两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2、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学生在答题纸上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试商的过程。
四、试一试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1、老师手里拿着几个气球?(18个),要分给几个小朋友?(5个),平均每人分 几个?还剩几个?
你能自己填一填算式吗?(学生填答题纸,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商的。
2、找规律
通过刚才的练习,比较每道题里除数和余数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同位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3、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五、解决问题。
1、思考:一件衣服钉几个扣子?30个扣子可以钉多少件衣服?还剩多少个?
集体交流,订正。
2、自主练习4题
三种杯子各能装满多少?各剩几只?独立观察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自主练习5题
剩下的易拉罐可以搭几辆小车?学生观察图,交流自己的想法,4、自主练习第6题
每种工具都平均分给9个班,怎么分?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业设计
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信息窗2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初步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教学重难点: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同学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信息图,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认真看图,找到数学信息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2、自主练习
(1)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小组讨论,写出算式,然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2)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3)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三、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有错的学生改错,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板书:9÷2=()……()
②把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根,还剩()根
板书:11÷4=()……()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板书设计:
22÷4=5(人)……2(条)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巩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谁能说一说在做有余数除法的题目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指名请学生回答。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投影:你知道余数藏在哪里吗?请把它找出来。
14÷4=3……2 8÷5=1……3 16÷3=5……1 10÷4=2……(1)请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说一说。
(2)组织学生指出余数、商。
(3)请学生小组内说说算式的意义,并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第5题
把余数是2的涂成红色
请学生先算出每道算式的得数,然后根据要求涂色。
集体订正,有错的学生改错,改完后请同位检查。
(2)解决实际问题:快乐的星期天。
题目给了4幅图,分别画的是小男孩星期天做的事情,根据图画,请学生找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根据找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首先,请学生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
然后在全班交流,补充。
3、游戏:蚂蚁躲雨
27÷8 36÷6 22÷7 48÷9
37÷4 48÷8 49÷7 33÷5
(1)请学生先独立计算出每道题的结果,然后再按照提示,把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沙滩上还有什么?(饲料)箱子里还有多少瓶饲料?
(2)想一想蚂蚁到哪去躲雨?分组讨论
①没有余数的算式 48÷8 36÷6 49÷7
②余数是3的算式 27÷8 48÷9 33÷5
③数是1的算式 22÷7 37÷4
小组讨论后发表意见。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把2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小组内用小棒分一分,统计有几种分法,填在表格里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0
学生按照上面的分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每次分的情况记录下来。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总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板书设计:
板书练习内容 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
我学会了吗。教学重难点:
试商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熟练的进行有关计算。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的道理,并能根据这个道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课前谈话:同学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己看书整理,小组成员之间可以讨论。
二、梳理:
1、交流整理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
(1)我知道了什么是有余数除法。
(2)我会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我知道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对照比较找出难点。
教师提问: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问题比较难理解?
学生可能回答:
(1)不能很快找到合适的商。
(2)不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解决:
1、()最大能填几?
6×()<52 8×()< 61()×6< 52
()×8<52 3×()< 19()×4< 27
2、先圈一圈,再计算
(1)2个2个的圈
(2)3个3个的圈
(3)4个4个的圈
(4)5个5个的圈
3、用竖式计算
19÷2= 23÷7= 59÷9= 27÷6= 50÷8= 38÷4=
四、应用: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吗?
学生可能会说:图上有小朋友要去观看足球比赛。有一辆汽车,限乘8人。门口有售票处,上面有各种门票的价格。
2、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如果我们班的同学要去看足球赛,要解决哪些问题?
(2)组间交流:第一,要解决乘车的问题。第二、要解决门票的问题。
(3)解决问题:
第一、我们班有58名同学,至少需要几辆汽车?
学生列式解答:58÷8=7(÷辆)……2(人)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需要几辆车?7辆还是8辆。
第二、每个小组有6名同学,只有50元的费用,该怎样买票?
方案一:买A区票。理由,位置好,看的清楚,比较舒服。
50÷9=5(张)……5(元)存在的问题:钱不够,方案行不通。
方案二:买B区票。理由,位置也可以,看的比较清楚。
50÷8=6(张)……2(元)可以实施。
方案三:买C区票。理由,价钱便宜。
50÷7=7(张)……1(元)
存在问题:余着一张票,位置不是太好,看的不清楚。
小组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方案二。
4、拓展应用:
为了增加现场的热闹气氛,同学们在看台上摆了一个造型。他们按照红、黄、绿、蓝的顺序排列。第21名同学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第34名同学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第36名同学呢?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板书练习内容
第三篇: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二册七单元信息窗2教案
课题:阿福的长袍
信息窗2 阿福做长袍
——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2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是学生在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以及对长度单位厘米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和切身的感受,认识长度单位米,并且在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过程中,探究得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打下基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体会中知道1米=100厘米。
3、结合实际,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会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进行估测。
4、在对厘米和米有了一定认识后,能够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5、通过小组的合作和实际测量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续讲故事,引出新知
(一边和学生交流,一边用电脑出示信息窗1当中的连环画)
谈话:大家都知道,上次师傅和徒弟为阿福做新衣的时候,师傅用大手一拃一拃地量过后,徒弟用小手一拃一拃的量,然后做成上衣,结果阿福穿在身上又小又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可能回答:因为测量的单位不一样。提问:那应该怎样测量呢?(用尺子来测量)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情境“阿福做长袍”。(画面出示动画:阿福说要做件长袍,师傅拿来尺子,在阿福身上测量后,师傅说“长1米”,而徒弟说“长100厘米”。最后显示放大的尺子,阿福疑惑的问“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的辅助作用,将上节课的情境“阿福做上衣”的故事,加以连贯的出示,赋予丰富的画面和音效,使得故事更加完整。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时的提出疑问也为后面的探究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动手测量,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感受用米测量的必要性
由动画中提出的问题,逐步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长袍”自己动手量一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几种情况:
(1)
用学生尺,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由于尺子过短,数据也不够准确。
(2)
用米尺量,迅速读出米尺上的刻度“1米”。
提问:通过自己动手测量,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为什么呢? 学生在比较后,一般可能回答:用米尺量比较好,因为长袍比较长,用我们的尺子量起来很麻烦,而且容易出错。
师生共同得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板书课题:认识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亲自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能够深切体会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方便。从而引入新课:米的认识]
2、认识“米”,感受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提问:长袍的长度究竟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学生的意见可能不够统一,也可能会说“一样的”。再次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说一说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巡视并协助学生找出1米和100厘米。汇报:(1)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米的位置。
(2)在老师的协助下,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3)大家一起从米尺上找出1米,并伸开两臂感受一下1米有多长。
(4)在尺子上找出100厘米,并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下面画出100厘米,上下对齐。
师生共同得出: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并板书:1米=100厘米。米也可以用字母m来表示。(板书:m)
[设计意图:要解决“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首先要知道1米有多长、100厘米有多长。由于学生平日对米较少接触,所以在这里把这两条线段都画下来,并用手臂测量一下,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米”。学生在自己的观察和交流中,解决了这个问题,也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对于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
3、联系生活,进一步感知长度单位“米”。
在认识1米是多少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的机会。学生自由测量教室内的物品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米,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多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少一些?哪些物品的长度比1米多得多或者少得多?
学生在动手测量或者观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1)
课桌的高度和1米差不多。(2)
窗户玻璃的高度比1米高一些。(3)
我的身高臂1米高一些。(4)
我走一步,比1米少得多。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找出和1米接近的物品,在测量过程中深刻感知长度单位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但是“米”在平日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在学习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来感受1米到底有多长,通过观察和交流,真切感受“1米”到底有多长。]
三、分层练习
1、出示:桌子、小刀、篮球场
10厘米
1米30厘米
28米
学生自己动脑筋连一连,并说明为什么这样选。
学生可能认为:小刀很小,可以用厘米量。篮球场很大,所以要用米来量。桌子比1米宽一点。
2、在引导中学生知道: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时候,也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子”来测量,(电脑出示)要测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用哪种测量方法更好一些呢?为什么?
教室的长
黑板的长
椅子的高度
2、以小组为单位,了解自己的一拃和一步的长度,看看几拃大约是1米?几步大约是1米?然后分工测量一下“教室的长”“黑板的长”、、“椅子的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想一想怎样才能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准确测量。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要对小组的合作进行指导,安排有序的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的练习中,大家通过不同层面的练习来巩固有关“米”知识,从简单的思考、连线,到认识自己身上的“尺”,再到动手分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随着要求的递增,学生的认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及时的巩固和培养。]
四、课后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课后反思:]
第四篇: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下册信息窗:认识正、负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2-8页。
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你看到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谈话: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教师板书)
+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师归纳总结:像+13℃、+38℃、+49℃ „„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再次讨论。
交流总结: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 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 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 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 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 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 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①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 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 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第五篇: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参加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青岛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本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对质量单位产生疑问,如“1克有多种?”“1千克有多重?”等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本单元教学内容:
克、千克、吨的认识,克、千克、吨的关系及克、千克、吨的简单应用。
三、本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观察、操作浩大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下,让学生体会质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克、1千克、吨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五、学具准备:
生活常见实物
六、课时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P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了解台称、天平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3、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培养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4、通过克,千克的认识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初步认识克,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教具准备:二分硬币、花生米、黄豆粒等 预习提纲;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我们的世界很奇妙,动物知识你又知多少?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先指导,再体验)1)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2)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玉米粒、黄豆粒)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瓶矿泉水放在手中掂一掂,试一试有多重?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千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3)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限时作业;
四、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P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学习目标: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重难点: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教具准备:生活实物 学习过程:
一、导课复习
1、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 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
3)2瓶矿泉水重约1000()4)7粒黄豆约重2()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 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
P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重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学习过程: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师: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提问: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4)提问: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6)举例: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7)观察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 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② 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懂得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P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学习目标:
1、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学习重难点:
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学习的过程:
一、导课复习
1、资料交流。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3吨=()千克 2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 50吨=()千克 ※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1)3千克
3吨
3克
2)2千克
2500克
2吨
1500千克
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3、自主练习P7-6(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再把6个600千克连加 2)可以用600千克×6=3600千克,3600千克〈 4吨
5、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
鲸鱼体重34()
袋鼠体重30()每小时跑100()
每小时游30()
每小时跑50()(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三、拓展延伸
200kg苹果
300kg 梨
400kg 香蕉
200kg橘子
50kg芒果
50kg桃子
200kg西瓜 你能搭配出1t吗?有几种方案?
四、作业布置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
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学习过程: 一. 引导复习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千克呢?克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1)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一千克„„
1克„„ 4.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6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师: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
家。
2、观察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多少个就是1吨了?(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