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个人化是隐蔽的个人化剖析(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8:3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非个人化是隐蔽的个人化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非个人化是隐蔽的个人化剖析》。

第一篇:非个人化是隐蔽的个人化剖析

论艾略特的《荒原》及非个人化

摘要: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认为诗歌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应寻求客观对应物,运用形式和技巧,来实现诗歌的非个人化,在中国诗歌的长河里也同样具有非个人化的踪迹。创艾略特的《荒原》被称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宣言书”,其非个人化理论在《荒原》里得到诠释,但所提倡的“非个人化”终究是隐蔽的个人化。

关键词:非个人化理论、“无我之境 ”、“夺胎换骨”、《荒原》、“隐蔽的个人化”

一.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及其实现方式

艾略特是二十世纪初西方诗人的杰出代表,诗歌现代派的领袖,其诗歌、文论广受关注,其非个人化理论在其诗学里最受关注。在浪漫主义顶峰期,强烈的主观倾向,提倡个人主义,强调天才与创造,标榜情感自由,使诗歌成为“情感喷射器’。为克服浪漫主义诗人对个性表达、自我情感宣泄的强调,艾略特提出了非个人化理论,他认为“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非个人化理论与新批评的反意图论、巴尔特提倡的“零度写作”、结构主义的“作者之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提倡作者的退隐,将对文本的重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传统与才能》中,艾略特谈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诗歌、作者与传统的关系。艾略特认为作者应该具有一种能够使一个作家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关系的历史意识和对传统的继承概念。另一个是作者与诗歌的关系。他认为作者的只是一个特殊的工具,没有什么个性可表现,诗人的心灵只是一条白金丝,在其创作的反应中,白金丝起了很大作用,然后当反应完毕后,所产生的化合物——作品却没有任何白金丝的痕迹。即作者对于作品来说几乎是透明的,所以“一个艺术家的进步是不断地牺牲自己的,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他认为“诚实的批评和铭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因为“这种感情在生命的诗中,而不是诗人的历史中”,诗歌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以

[1][1] 艾略特,卞之琳.译: 传统与个人才能,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此将作者个性藏匿,表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这便是艾略特的非个人化。

而怎样来实现非个人化呢,艾略特提出客观对应物,他认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方法是寻找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是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连串事件来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要做到最终形式必然是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一旦出现,便能立刻唤起那种情感。”[2]客观对应物和中国古典诗歌里的托物言志的”“物”是此“物”非彼“物”,客观对应物强调物的零碎化,其选取的“各种形态和情感的文字对应物”并不是一组系统的形象,而是一些时空割裂、零乱、破碎的意象,通过杂糅典故、场景、事件、独白等形成破碎的意象,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玄学派诗人》中,艾略特强调“思想知觉化”,能“象闻到玫瑰花香一样立刻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富于质感地体味到他们的思想”[3]即为思想找到“情感相称物”,“客观对应物”,也就是用象征的手法使思想能被知觉所感知。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过程,本是作者情感观点寻求载体的无形化有形的过程,然而在艾略特的理论里,是无形到有形再到隐形的过程(艾略特需求的是“情感遮蔽物”)。而如何做到隐形,就需要相应的技巧了。迪尼亚诺夫认为“作者的意图可能只是一种酵素,作者运用特殊的文学材料时,受到材料的制

[4]约,因而脱离开他原来的意图”。他表达的大致是作者意图不该过多参与作品,应该限制个人意图的参与。艾略特提出的非个人化实现要求寻找客观对应物,但当某一种客观对应物成为作者的文学材料时,即充当作者感情的隐蔽物时,所表达的感情和找到的隐蔽物相遇时可能又会激发出另一种情感,这是便会产生情感歧义,造成了一种模糊不清效果,使作者个人情感得到隐蔽。这时,含混这个克服寻求客观对应物的过程使情感发生歧义情况的文学手法便应运而生了。雅克布森认为,诗歌的含混不是局限于语句内部而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在语言本身,连发话人和受话人都变得含混不清。在诗歌中,与作者和读者一起出现的还有抒

[2] 艾略特,王恩衷.译: 哈姆雷特,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3] 艾略特,.樊心民 译:玄学派诗人,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4] 迪尼亚夫诺,蔡鸿宾译.苏俄形式主义文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情主人公或假想叙述者的‘我’,还有戏剧独白、祷告和呼求的‘你们’或‘你’”。综上所述寻求客观对应物时,通过象征、隐喻、用典、戏剧独白、叙述视角的分离、塑造假想的‘我’等各种技巧的混合,塑造成片段的场景、或分离的图景,破碎的意象,作者思维的跳跃和片段化,使读者难以体味到一个完满的作者,这便实现了非个人化。这些技巧如隐喻、用典、叙述视角分离等某种程度上能延长感受时间,增强感受的难度,也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法。“诗歌有助于打破感知与价值判断的习惯模式......使人看到新奇的世界和世界的新奇部分。因为我们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于我们自己和可见可感的世界的逃避,诗歌使我们一点一点地意识到世界的深邃的、难以名状的情感,一种我们很少能洞察的对我们存在的底层的情感”【批注】艾略特意识到惯常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内心深处存在的情感。这里可以看出俄国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对艾略特的影响,非个人化和陌生化的实现有相通的地方。艾略特说,“诗之所以有价值,并不在感情的`伟大’与强烈,而在艺术作用的强烈,也可以说是结合时所加压力的强烈”[5]可以看出艾略特选取客观对应物时对技巧与形式运用的重视。

二、《荒原》里的非个人化

《玄学派诗人》中,艾略特谈到“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以便迫使语言就范,必要时甚至打乱语言的正常顺序来表达意义.”[6]这句话强调了首先诗人应该是博学的,而博学必要途径是“通过努力”[7]继承传统,这也是诗人作品中对典故顺手拈来的原因;再次诗人应该学会隐蔽自己的感情,甚至通过打乱语言顺序表达。在《荒原》创作中,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得到很充分的实践。

(一)首先是需求客观对应物时,象征手法的运用。

[5] 艾略特,卞之琳.译: 传统与才能,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6] 艾略特,樊心民.译: 玄学派诗人,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7] 艾略特,卞之琳.译: 传统与个人才能,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荒原”奠定了全诗那种荒凉破败的基调,贯穿全诗,它没有时刻作为一个实景出现,但是荒原却无处不在,营造了一种内外皆“荒原”的感觉,象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世界,大战不仅吞噬了物质层面的欧洲,而且摧毁了人们精神领域中的世界。《荒原》共分为五章,每一章的题目可以说都是一个大方向的象征。《死者的葬礼》象征着死亡、腐朽;《一局棋戏》象征一种生活;《火的说教》象征内心一种奔溃、喷发的诉求。《水里的死亡》象征人类的衰落、颓败。每一篇章的意象更是繁复多样,整首诗的意象偏于冷色调的,表现出一种荒芜破败的景象,无论自然抑或人心。反映了一战后西方世界的幻灭和绝望,完美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如:

“攫住不放的根是什么, 什么树枝从乱石的垃圾堆中长出来 人子啊,你不能说,也不能猜, 因为你仅仅知道

一堆支离破碎的意象,那儿阳光直晒, 枯树不会给你遮阴,蟋蟀之声毫无安慰, 干石没有流水的声音。”[8]

“乱石的垃圾堆”、“枯树”“干石”“没有流水的声音”,等意象给人以一种毫无生机的荒凉破败之感。象征现代生活荒原般的场景,战后人们内心的恐惧、失去信仰、生活迷茫失去方向。还有“花园里的尸首、耗子洞、剔净尸骨的凄凉而渺茫的大海,蒸腾着的石油、沥青,飘着吸剩的香烟头、三明治包装纸的长河、昏暗的天空,长着坏牙的山口,死去的土地,覆满尘土的树,枯竭的井以及充满恐惧的尘土等意象,充斥着死亡的气息,颓败、寥落、令人窒息。反应社会衰败的意象如“不真实的城,毫无生气的钟声,倒塌的伦敦桥,倾坍的塔,熄了灯的楼梯,裸露的白尸体,弃有白骨的小阁楼,有干瘪的女性乳房的老头,挂满蝙蝠的黑墙,空荡荡的教堂,和倒塌的坟莹等”,还有一些神话典故如“钓鱼、渔王、夜莺的啼叫”等意象,各种意象的分离、组合,构成了一组组“荒原”的场景,通过这些意象——客观对应物间接给人以感受,作者似乎没留痕迹,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诗行里没有自主的“我”,表现了当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这也是艾略特所说的,“用强烈的个人经验,表达一种普遍真理;并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8] 查良铮译 荒原[M] 目的是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象征。”[9]

(二)用典

用典之处可谓数不胜数,诗中共用典84次,涉及到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55个作家,用了6种语言,且形式多样。可分为经典作品用典,圣经用典及神话用典。[10]

如诗歌序篇便使用希腊神话中西比尔的典故。西比尔能永生,但却不能停止衰老。“我要死”表现了其对死亡的渴求,生的麻木。通过这个典故,散布了一种关于死亡的气息,为后文既定了一种毁灭、衰颓的基调。还有比较典型的渔王和圣杯的神话。艾略特曾在《荒原》的原注中提到这首诗很大程度上受到魏士登女士的《从祭仪到神话》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金枝》两部作品的影响[11]。【批注】(闰柯菲 艾略特的总体象征艺术研究【D】 黑龙江引用繁殖神的神话传说。繁殖神的生老病死与人类的盛衰联系,诗的第三章《水的死亡》中运用渔王的传说,传达了西方战后世界的衰退、了无生气、信心的丧失、恐慌。诗中还引用了《圣经.旧约》、《奥维德的变形记》、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波德莱尔的《七个老人》等经典。大范围大尺度的引经据典体现了艾略特的博学多才,这就是诗人的无所不包和隐晦,增加读者感受的长度和难度,使主题得到深化,古今对照,使个人的情感弱化隐蔽,并使其个人经历和情感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增加了该诗的朦胧美感,这也是非个人化的体现。

(三)零碎化

《荒原》里的零碎化可以阐释为叙述视角“凌乱”、语言的“破碎”、意象的“繁乱”。全诗没有统一的叙述者,叙述者的转化很频繁,作者时而成为“帖瑞西士”,时而隐藏,取而代之的是戏剧独白,或人物对话,或另一个“我”。帖瑞西士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是两性人,既能洞察男人的世界又能了解女人的秘密,他所看到体察到的是一个超越于男人与女人之上的完整世界,还具有回忆过去、预知未来、超越时空的能力,其通古察今必然使他具有全人类意识的性质,作者的的情感、意识便因之而获得一种超越性别的高度,从而也就获得了非个人

[9] 艾略特:《叶芝》,见《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公司1989年版,第167页。

[10] 刘伟 浅析《荒原》用典的奇妙作用辽宁理工大学行政学院学报[j] 沈阳

[11] 闰柯菲 艾略特的总体象征艺术研究[D]黑龙江 化的形式。“小说的发展也有非个人化的趋向,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也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就是强调叙述者的地位平等,[12] 其语言的“零碎”体现在语言形式的变换,口语、诗一般的语言、或戏剧般的对话,还有歌词的穿插,读者惯常的思维模式可能会令人会觉得别扭,而且还使用多国的语言,营造了一种众声喧哗的氛围。艾略特先后运用了英、法、拉丁、希腊、梵文种语言,流行口语、书面语、古语、土语"多种语体,其用意不仅仅是使自己的隐蔽,还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疏远,进而揭示“荒原”的形成原因。意象的“繁乱”体现在由于用典、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意象跨越时间和空间,跨越宗教和名族以及地域,博通古今而使作者具有一种把握现在的能力,表现一种欧洲的心灵、世界的普遍真理。

三.非个人化与中国诗歌里的“无我之境”和“夺胎换骨”。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要求寻找客观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使用让作者的感情得到隐蔽。在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也有类似的方法。如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夺胎换骨”。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性情也。”这是中国传统崇尚的诗言情,而到了宋代,王国维的倡导“无我之境”,便是对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一个挑战。“以物观物”是“无我之境重要的一个概念。宋代道学家邵雍在他的《皇极经世全书》里提出“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的说法,他指出:“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皇极经世全书观物外篇十》),又说:“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他将“以我观物”和“以情观物”对立起来,认为“情”作为个人情感欲望的外在体现,会遮蔽人们对客观万物正确的认知而导致愚昧昏庸。他认为以物观物是理智的,情感只是一个表面的东西,应该抽象出更为深刻的普遍规律性的东西,以物观物,以得“无我”之境。“无我之境”说和“非个人化”理论都表现了对诗人主体情感的隐匿或逃避,以便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对客观外物准确观测和体察。

在王国维的具体创作中,《蝶恋花》:楼外轻雷,不知昏和晓。独倚栏杆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一霎车尘生树秒。陌上楼台、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

[12]

《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 汪正龙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第63页 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全诗表现了一种孤独、哀伤的曲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但是作者并不是自我角度的关照,而是通过轻雷、行人小、车尘、陌上楼头、傍晚西风等意象的描摹,透露出一种人生的伤感、落寞、孤独之感。这种借客观意象表现自我的方法,是诗歌具有蕴藉美,它的表意相对空泛含糊,就有“含混”的朦胧美效果。诗中的“我”不论指向谁,都与作为创作主体的诗人的情感是一致的,是一个情感的载体,它们的意象是一个系统的,不像艾略特所取客观对应物的零碎化,所想达到的效果是情感的隐形。

艾略特在实践非个人化理论时,强调诗人的无所不包,诗人的传统观念历史意识,诗人的隐晦曲折,引语、用典是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实践的手法之一。在中国歌历史中,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倡导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则有共通之处。

惠洪《 冷斋夜话》 卷一:“山谷云: 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思,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13]“点铁成金” 化用前人用语、典故,要求“无一字无来出”,这便要求诗人具备深厚的学问功力,达到一定的治学境界,正如黄庭坚所说:“要须下十年功夫,识取自己,则有根本,凡有言皆从根本中来”;这和艾略特所倡导的“诗人必须变得愈来愈无所不包,愈来愈隐晦,愈来愈间接”、诗人应该关注传统,拥有一种历史意识以“最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时间中的地位,自己和当代的关系”[14]类似,而且他们都认为要得到“传统”或达到治学境界,需要通过努力。当时很多人认为“夺胎换骨”就是剽窃前人,但他的诗在句法、章法上师古时却又能自成一家,所以黄庭坚才能被称为宋朝诗家宗祖。

而且唐代是古典诗歌的鼎盛时代,其题材和意境几乎是无所不包,炼字、用典等修辞手段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杜甫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领域开拓殆尽。所以清人蒋士锉诗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15]确是道出了宋人处境之艰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有“巨大的稳

[13] 《津南遗老集》卷四十,《诗话》

[14]

艾略特,卞之琳.译: 传统与个人才能,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15] 莫砺锋 《黄庭坚脱胎换骨辩》[j] 固性”的,“语言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是许多时代的产物”[16],所以,作家用来表现生活的文学手段,特别是某一种文学样式所运用的文学语言,也必然是相当稳固。所以“夺胎换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又为之甚好的。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奇”,其“格韵高”、“用意深”“用僻典”等是“奇”的表现,是增加了感受时间长度和难度的陌生化的结果,与非个人化手法是相似的。用典并不是一种抄袭,剽窃,传统可以使作者拥有一种人类普遍的情感,也可以使读者体味到人类的普通情感,产生共鸣。“没有诗人或者任何形式的艺术家,可以独自具有他全部的意义。”《传统与个人才能》诗人是处在过去的现在当中的,诗歌与诗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历史意识是一种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还要理解过去的现存性”,没有人能够脱离过去单独而存在,他必须“不断地牺牲自己,消灭自己的个性。化为艺术的情感和经验,区分诗人成熟的标准关键在于他能否把全人类的感情和经验转化为艺术的情感和经验“这就是文学的“共鸣”,优秀的作品、诗句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人表达出了一种全人类的普遍感情,跨越时间与空间、种族与宗教。

“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并非真现实......集中的发生,既非出自自觉,亦非出自思考......但许多地方是需要自觉,需要思考的,实际上,下乘的诗人往往在应当自觉的地方不自觉,在不应该自觉的地方反而自

[17]觉,两种错误的倾向往往使它成为个人的”文中列举的两种情况都是实现非个人化的大忌,而苏轼却是中国传统文人里能够将个人化把握到恰到好处的人,他能“行于可行之处,止于不可不止”,对自我感情的抒发往往能都做到松弛有度。所以往往在读苏轼的诗,其痛苦之处我们应该为之增一分,欢愉之处我们该为之减一分,但是即使是情感以何种方式倾诉,说苏轼是隐藏了自己也罢,我们还是走进了一个苏轼的世界,四.非个人化是相对的,是隐蔽的个人化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黄庭坚的“夺胎换骨”虽然其使个人化的程度得到了控制,和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最终没有达到也不会达到非个人化,即使“无我之境”里,还是会有一个王国维的影子,无论怎样“夺胎换

[16][17] ,莫砺锋 《黄庭坚脱胎换骨辩》[j

艾略特,卞之琳.译: 传统与个人才能,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骨、点铁成金”其胎骨里也是因为产生了同样的文学共鸣,江西诗派之所以成为江西诗派,黄庭坚之所以成为宋代大诗人,是因为他们便是他们,他们在“已故为新”里展现了自己。而艾略特,即便提出的是“非个人化”,即便是《荒原》里,里面塑造的场景、人物、抑或典故,也其艾略特产生文学共鸣的结果,那也是艾略特式的《荒原》。

在《荒原》里,我们可以找到艾略特童年的影子。艾略特有一个相对快乐美好的童年,完满的家庭,一位跟自己志趣相投的母亲,在《荒原》里可以看出,有大多数意象是来自于大自然,无论那些悲凉露骨的意象,还是显得欢快的意象,都能体现艾略特对大自然仔细的观察与喜爱。如:“滑雪撬、大海、风信子、浮雕的海豚、潮湿的岸、温柔的泰晤士河、漂浮的游艇、镀金的贝壳、马尔门的沙滩上、海鸥、洋流、雷声、水流、画眉鸟......”这些意象中很多跟水与鸟有关,特别是有关大海的,这应该和艾略特的经历是息息相关的,“每年夏天的六至九月,艾略特全家都会去英格兰旅行。先是到新罕什尔的汉普顿海滨,一个深海渔港。1896年,亨利.威尔.艾略特在这儿建了一所房子叫“东点”,从这里望去,格罗斯特港和大西洋历历在目,海岸线渐渐远去......到哈佛上学时,他已可以划单桅小船和小游艇了。”[18]可以看出,艾略特和大海相处的时间比较长,他和大海是有感情的。艾略特还是一位热心的鸟类爱好者。“十四生日的时候,他得到一本《美国东北部鸟类手册》,以后每观察到一种鸟,他都要用铅笔在书上做个记号......有鹌鹑、鹤、北美麻雀、金翅雀.....他是个充满孤独和好奇的孩子,时时从细小事物的观察中获得没的感受.””[19]所以众多鸟类在艾略热的作品里也体现了艾略特的喜好及性情。而且在《荒原》创作中的那种虚无感、孤独感、死亡的气息和艾略特的平生经历也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否认一个人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获取历史,但是要做到完全用客观的眼光而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地创作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你有选择地择取你需要的客观对应物时,可以说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自己。

艾略特在后来的论文中强调:“已故的诗人只有在我们拥有活着的诗人的情况下,对我们才有意义……已故作家的生命力通过活着的作家得以维持。

1933艾略特做了《奇怪的众神之后》演讲,调整了重传统轻个人的思路,为传

[18][19](英)阿克罗伊德 著 刘长缨,张筱强译《艾略特传》 第9页

(英)阿克罗伊德 著 刘长缨,张筱强译《艾略特传》 第9页 统当代化打开了一扇窗:“传统不仅仅是,或基本上不是某些教条式信念的守持;这些信念在传统的形成过程中取得它们鲜活的形式。”这意味着传统是在动态中形成的,颇有读者中心论的痕迹,这里作者艾略特又作为一个对历史、先前作品的读者,阐释了读者在作品在传统继承的过程中注入的活力所起的作用,类似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一个人的视域即他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可以看做是已经形成的“传统”部分,这些构成了理解的预先结构。传统也会随着历史的流动由于传统实践者的参与而成为“效果传统”也就是伽达默尔所说的效果历史。一个作家,既是一个对历史文学作品的读者,也是当前的作者,艾略特在这里是强调了作为一个对先前历史文学读者的作者,继承的不应该是僵化的、一层不变的传统,而应该是一种效果传统,而效果传统是需要实践者对传统不断实践得以实现的,作者,也作为一个历史读者,作为一个对传统的实践者,当然被包括在这种“效果传统”里,故其作品应该是具有个人化的特性的。艾略特晚年也正认过分抨击“个人化”的偏差,并一改对诗人情感与个性彻底的否定态度,开始修正他早期的论点:“我曾在早先的一些论文中,称颂过我所谓艺术中的非个性化的东西。现在我却认为,叶芝后期作品之所以更成功的原因就是其中个性得到了更大程度[20]的表现”还说他的个人化理论并不是完全不要诗人的个性和个人经验,而是“用强烈的个人经验,表达一种普遍真理;并保持其经验的独特性,目的是使之成为一个普遍的象征。”[21]从艾略特的论述来看,作为文学传统的一部分,诗歌要表现的不是唯一的个人,而是欧洲的心灵,或者说是“想带有人的共同个性,非个人化并不主张消灭作者的所有个性,而是要限制个性特有的癖好和气质,其非个人化只是“我们的个性更加完整地投入进去的巧妙方法而已。”[22]【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杨自伍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公司1989年版 第13页】”

即使强调作者已死亡的巴尔特,也说的是“作者在作品中缺席、隐藏、自我委派、自我分割,这是文学的特性”,那也是一种作为实实在在的“我”的缺席,[20] 艾略特,王恩衷.译: 叶芝,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21]

艾略特,王恩衷.译: 叶芝,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第167页.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8、4.

[22] 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M] 杨自伍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公司1989年版 第13页】 代替“我”的是采取“以物观物”性质的客观对应物,或是被分离的“我”,而真正我的气息,价值观人生观都隐藏在这之中了。“文学创作是离不开具体的主体,作家的创作活动,即便是主体在叙述中分化为叙述者、隐含的作者及人物,也还是在不同程度上或隐或现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与价值观”,所以,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真正意义上是无法实现的,“零度写作”只是一个理想状态,作者之死也是相对的,非个人化只是隐藏的个人化。

参考书目

[1]艾略特,王恩衷.译.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8、[2]阿克罗伊德 著 刘长缨,张筱强译《艾略特传》 [M] [3] 莫砺锋 《黄庭坚脱胎换骨辩》[J] [4]查良铮译 荒原[M]

[5] 汪正龙.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6]张剑.艾略特:诗歌和戏剧的解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版

[7]畅广元 李西建.文学理论研读[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 [8]刘勰.文心雕龙·明诗[M] [9]严羽.沧浪诗话·诗辨[M] [10] 闰柯菲.艾略特的总体象征艺术研究[D].黑龙江大学

[11]刘伟 浅析《荒原》用典的奇妙作用辽宁理工大学行政学院学报[J] 沈阳

第二篇:自荐信要个人化

怎样写自荐信和自荐信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一样重要的,因为一份自荐信体现了你与别人交往的能力,没有一位聘用者会愿意招聘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所以我们列出了一些建议,使你的自荐信看上去或读起来都比较专业化。

信要个人化

只要有可能,信应当写给具体的负责人。一般的称呼会显得你不熟悉公司;而读信人会留下一个你对这份工作不够热情的印象。同样,“给有关负责人”这类称呼可能不会有人来关心这封信。至于“亲爱的先生”或者“亲爱的夫人”也是不可取的-不要冒险疏远或冒犯你的读信人。

如果有必要,电话询问,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招聘人的名字和头衔。还要确定拼写正确。请记住,招聘经理一直在寻找与众不同的人。花时间去查出负责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那个人。

要自然

语言和句子要简单明了。不要听上去象别人的话,特别是用一些你从未用过的令人费解的词语和句子时(你也许会在写作中误用),也许你本来是想加深印象,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难懂。写信就象你说话一样。语气要正式但不能僵硬。语言要直截了当,不要依靠词典。至于你的履历表,词语要生动使句子有力。

内容具体

紧扣主题你的自荐信必须能吸引读信人有兴趣看你的履历表,但自荐信只是履历表的介绍而不是重复。要记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聘用这个人?”避免使用陈词,诸如“很荣幸附上我的履历表”或者“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的信和其他人一样,你会很难使自己突出。

语气要积极

不要抱怨你的老板,也不要埋怨现在的工作或者过去的工作很枯燥,因为没有人愿意招聘有这种态度的人。但也不要让人感觉你在乞讨一份工作,招聘经理也许会奇怪你为什么会这么绝望。

要自信但不要自傲

不卑不亢,告诉别人你能胜任这份工作,但不要要求别人做什么。不要夸大其实。要解释你为何觉得公司对你有吸引力(一定要有理由否则就不用写了)要礼貌,专业也许你和朋友之间嬉笑惯了,但对招聘者你必须有礼貌。

第三篇:自荐信:信要个人化

信要个人化

只要有可能,信应当写给具体的负责人。一般的称呼会显得你不熟悉公司;而读信人会留下一个你对这份工作不够热情的印象。同样,“给有关负责人”这类称呼可能不会有人来关心这封信。至于“亲爱的先生”或者“亲爱的夫人”也是不可取的-不要冒险疏远或冒犯你的读信人。

如果有必要,电话询问,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招聘人的名字和头衔。还要确定拼写正确。请记住,招聘经理一直在寻找与众不同的人。花时间去查出负责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那个人。

要自然

语言和句子要简单明了。不要听上去象别人的话,特别是用一些你从未用过的令人费解的词语和句子时(你也许会在写作中误用),也许你本来是想加深印象,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难懂。写信就象你说话一样。语气要正式但不能僵硬。语言要直截了当,不要依靠词典。至于你的履历表,词语要生动使句子有力。

内容具体

紧扣主题 你的自荐信必须能吸引读信人有兴趣看你的履历表,但自荐信只是履历表的介绍而不是重复。要记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聘用这个人?” 避免使用陈词,诸如“很荣幸附上我的履历表”或者“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的信和其他人一样,你会很难使自己突出。

语气要积极

不要抱怨你的老板,也不要埋怨现在的工作或者过去的工作很枯燥,因为没有人愿意招聘有这种态度的人。但也不要让人感觉你在乞讨一份工作,招聘经理也许会奇怪你为什么会这么绝望。

第四篇:自荐信写作要个人化

怎样写自荐信和自荐信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一样重要的,因为一份自荐信体现了你与别人交往的能力,没有一位聘用者会愿意招聘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所以我们……

怎样写自荐信和自荐信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一样重要的,因为一份自荐信体现了你与别人交往的能力,没有一位聘用者会愿意招聘一个不善于交流的人。所以我们列出了一些建议,使你的自荐信看上去或读起来都比较专业化。

信要个人化

只要有可能,信应当写给具体的负责人。一般的称呼会显得你不熟悉公司;而读信人会留下一个你对这份工作不够热情的印象。同样,“给有关负责人”这类称呼可能不会有人来关心这封信。至于“亲爱的先生”或者“亲爱的夫人”也是不可取的-不要冒险疏远或冒犯你的读信人。

如果有必要,电话询问,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招聘人的名字和头衔。还要确定拼写正确。请记住,招聘经理一直在寻找与众不同的人。花时间去查出负责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那个人。

要自然

语言和句子要简单明了。不要听上去象别人的话,特别是用一些你从未用过的令人费解的词语和句子时(你也许会在写作中误用),也许你本来是想加深印象,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难懂。写信就象你说话一样。语气要正式但不能僵硬。语言要直截了当,不要依靠词典。至于你的履历表,词语要生动使句子有力。

内容具体 紧扣主题

你的自荐信必须能吸引读信人有兴趣看你的履历表,但自荐信只是履历表的介绍而不是重复。要记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聘用这个人?”

避免使用陈词,诸如“很荣幸附上我的履历表”或者“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的信和其他人一样,你会很难使自己突出。

第五篇:求职自荐信要个人化

求职自荐信要个人化

只要有可能,求职自荐信应当写给具体的负责人。一般的称呼会显得你不熟悉公司;而读信人会留下一个你对这份工作不够热情的印象。同样,“给有关负责人”这类称呼可能不会有人来关心这封信。至于“亲爱的先生”或者“亲爱的夫人”也是不可取的-不要冒险疏远或冒犯你的读信人。

如果有必要,电话询问,去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招聘人的名字和头衔。还要确定拼写正确。请记住,人事经理一直在寻找与众不同的人。花时间去查出负责人,也许有一天你会变成那个人。

求职自荐信要自然

求职自荐信里语言和句子要简单明了。不要听上去象别人的话,特别是用一些你从未用过的令人费解的词语和句子时(你也许会在写作中误用),也许你本来是想加深印象,但是结果却是令人难懂。写信就象你说话一样。语气要正式但不能僵硬。语言要直截了当,不要依靠词典。至于你的履历表,词语要生动使句子有力。

求职自荐信内容具体紧扣主题

你的求职自荐信必须能吸引读信人有兴趣看你的个人简历,但自荐信只是个人简历的介绍而不是重复。要记得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要聘用这个人?”避免使用陈词,诸如“很荣幸附上我的个人简历”或者“我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的信和其他人一样,你会很难使自己突出。

下载非个人化是隐蔽的个人化剖析(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非个人化是隐蔽的个人化剖析(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房地产的个人化建议 张馥荔(5篇)

    房地产行业需要一些关键理念和技巧 关于房地产行业,我做的宏观的分析。 张馥荔 河北唐山 1、 深刻鲜明的企业宗旨 2、 强大的人力资源系统 3、 坚定地企业信念 4、 明确的企......

    三井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报告剖析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和 治理方案报告 北票和尚沟煤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三井 北和三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 组 长:闫成国 副组长:高玉清 姜连君 成 员:张志良 程义堂 王迪 王......

    企业文化的“是”与“非”

    企业文化的“是”与“非” 随着我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企业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以深厚的文化基础做底蕴的,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一时也可能获得想象不......

    是与非主题班会

    是与非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玩游戏机的危害性,激发起远离电子毒品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 2、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的重要性,会辨析生活中各......

    陪审团制度的是与非

    《十二公民》翻拍自美国经典法律片《十二怒汉》 陪审团制度的是与非 在好莱坞商业大片和国产圈钱烂片的夹击之下,电影《十二公民》的票房虽不甚理想,但却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在当......

    人才租赁的是与非

    人才租赁的是与非人才租赁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派生性人才服务项目,即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需要,向人才机构提出所需人才的标准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人才机构通过查询......

    是与非(800字)作文(5篇可选)

    精选作文:是与非(800字)作文 我们评论一件事或是一个人的时候,常常要提到是与非这两个字,谈惯了觉得很自然,然而我自己心里有时却觉得不自然,有时却起了疑问,有时这两个字竟在......

    什么是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专题

    什么是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中国专利法第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