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
[教学论文]听评课还要作为内行看门道
说到语文课,仿佛谁都可以品头论足一番。然而,在新旧教学理念交替、碰撞、磨合的今天,在应试教育仍然没有偃旗息鼓的背景下,到底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呢?作为常规教研的载体,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学校制度化要求的支撑下,听评课仍然是同仁之间彼此切磋、互相提高的重要方式。笔者自1999年担任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周的例行公事之一,便是组织包括听评课等形式在内的教研活动。在具体听评课时,有时也会感到茫然无绪、单调重复,有时也会怀疑:这是不是应景式的务虚,是不是形式主义的自我纠缠?但我的同事们在执教公开课时的可圈可点,也使我似乎摸索到了一点听评课的门道。从评课的原则上,听评课着重看“四性”;从评课的内容上,着重抓“五点”。
看“四性”,看的是课的真实性、实效性、创新性与和谐性四个方面真实性。我们看待一节公开课,评价的起点是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文本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所讨论的问题的互补性与争鸣性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实际,看教师教学设计的框架内有没有学生课堂生成的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是否拥有足够的引导能力。
实效性。语文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训练课,但也不能借口培养语文素养、提升人文精神,从而偏执地走向虚幻之路,走向泛语文、反语文的泡沫化、边缘化之路。语文课即使要从“大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也应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质的因素存在。一节语文课下来,至少应该能浓缩成一些“干货”,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洗涤、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这样务虚的东西,也是有迹可循的,也是可以依托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的。实效性应该是评价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尺。当然,对实效性的追求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课一得”,更不能走繁琐分析和机械训练的老路。
创新性。一节语文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千人一面,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并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独树一帜的追求,才能给人以启迪。以个性化解读文本为例,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色彩。如果只是仰仗教学参考书的支撑,自然也只能是依葫芦画瓢、鹦鹉学舌般地贩卖别人的思想。在公开课这种鼓励探讨、争鸣的舞台,我们提倡执教教师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当然,教师浸润自己最原生态的阅读体验,并以此传输、启发学生,才是最真实、最有感染力的阅读。
和谐性。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应当重点处理下列几对关系:一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相对明确与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生发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借口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就一味无原则地自由放任,而应该引导学生建设性地讨论,适时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来。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完成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旅程。二要把握好个性化阅读与遵循文本逻辑之间的关系。既要倡导和鼓励个性化阅读,又不能走向漫无节制的以颠覆传统观点、消解一般观点为快意的末流阅读。三要把握好文本拓展与文本解读之间的关系。既要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又要防范因过分注重拓展迁移,文本解读反而欠火候的现象。四要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与文字的内蕴、情感之间的关系。
既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又要避免画面、图像对文字潜在魅力的冲击。五要把握好语言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既要避免走繁琐训练的歧路,又要防止必要的语文训练的缺席。六要把握好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与高考语文之间的关系。既要防范高考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过早介入、过早链接,又要避免对高考走向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抓“五点”,抓的是切入点、制高点、高潮点、动情点和拐点切入点。一节语文课如果上得不好,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一篇课文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重点、难点定位在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但找准切入点很重要。如有位教师讲李白的《蜀道难》,找的切入点是“‘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学生于是从文本里细心寻觅,很自然发现入蜀之路的险峻艰难;一唱三叹之余,便可窥蜀地久居之难,蜀中军阀可能酝酿着凶险的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诫当局者在形势险要处应当好好防守;一番思悟之后,更可自然联想到人生之路的艰难。层层发掘,剥茧抽丝,便达成了对诗歌主旨的解构。
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抢占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某种相应的思维方法,可以是矫治学生的思维疏漏,也可以是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是与高考或隐或显的从容对接。每一节课的制高点都要站在宏观的视野、动态的视角,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应该指向学生思维、情感和悟性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终极发展。不能总是重复,一点序列和层级也不讲,一点梯度和坡度也没有。
高潮点。没有高潮的语文公开课无法紧紧揪住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运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跌宕、谐趣幽默、个性解读、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激活语文课堂,师生互动、酝酿高潮。
动情点。当前,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有过度泛滥的趋势,却偏偏看不到语文教师激情的张扬与澎湃。部分课堂在提升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语文教师的职业角色和主导作用被弱化了。而实际上,教师的激情恰恰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强烈动力之一。没有语文教师的激情,何来语文迥异于其他学科的动人魅力?
拐点。课堂结构设计忌平淡无奇、平庸乏味。如果一堂公开课能匠心独运地设计一两个拐点,又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将大大强化教学效果。特别在小说、戏剧这类情节注重起伏跌宕的文体的学习上,公开课没有必要过于追求四平八稳,应该自然地运用与文体一致的课堂结构程式。如为了让学生体验小说结尾“合
乎情理又出乎意料”的特点,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续写和改写小说的结尾,特别是隐去微型小说的结尾,让学生依据铺垫、暗示,合理地制造意外、波澜,往往能激活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火花异彩纷呈。出现疾徐有致的拐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将极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Tags:
上一篇:[教学论文]用合理的教学程序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下一篇:[教学论文]名师课堂结尾“五式”
第二篇:听课看门道——也谈如何有效组织语文听评课活动
听课看门道,评课重实效
——也谈如何有效组织语文听评课活动
——也谈如何有效组织语文听评课活动
灵璧中学
丁德鸿
作为常规教研业务的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各级各类学校制度化的硬性要求下,听课评课依然是教研组同仁之间彼此切磋、相互提高的重要教研手段。笔者自2002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每周的例行公事之一,便是组织包括听评课在内的语文教研活动。
一般评课的程序也就是三步走:
首先由执教者谈自己教学设计的理念、课时安排的蓝图、实际操作的体会之类,其次由参与听课的老师进行点评,最后由教研组长(或中心发言人)作总结陈辞。然而往往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会出现冷场。能够第一个主动发言的寥寥无几。于是,作为教研组长,要么要求按照座位顺序轮流陈述,要么由教研组长直接点将。每到这时候,语文教师谦恭礼让的好品质就全体现出来了。于是,被动尴尬的应付,不痛不痒的赞扬,甚至 “我也同意某某老师的观点”,这种一箭双雕的奉承,使得语文评课成了名存实亡的走过场。
显然,没有一定的专业高度,缺乏批判求是的眼光,这种一团和气的评课是“无效”的评课。
作为语文教研组长,甚至有时自己也会怀疑:这是不是应景式的务虚,是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然而目睹同事们在准备公开课时的缜密周至,执教公开课中的可圈可点,也使我深深思考:怎样的听课评课才能够“务实”、“有效”。
一、从听课的角度,看语文课堂的“四性”
听一节语文课,要审慎地看这节课的真实性、创新性、实效性与和谐性。
1、真实性:看待一节语文公开课,起点是课的真实性,特别是看学生对文本感知的真实思维过程,看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的曲折性、领悟过程的自然性,看所讨论的问题的差异性与实际生成,是否符合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实际,看教师教学的课堂生成有无意外情景,看教师的教学机智是否拥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2、创新性:一节语文公开课如果没有创新性,就会失去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只有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潜能、风格,并在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匠心独具的追求,才能给人以“不虚此听”的启迪。以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例,教师在上公开课时,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材处理。如果只是依赖教学参考书的支撑,或者直接下载人家的PPT课件“拿来”就用,自然也只能是鹦鹉学舌般地“克隆”别人的思想。在公开课这种鼓励创新争鸣的舞台,执教教师应该敢于提出不同观点。当然,教师自己有最原生态的阅读体验,才能有最真实、最有感染力教学设计。
3、实效性:语文课固然不能上成纯粹的知识课、训练课,但也不能偏执地走虚幻之路,走向非语文的边缘化之路。语文课即使要从“大语文教学”的视角出发,也应该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质的因素存在。一节语文课下来,至少应该能实实在在地授人以“渔”。即使是情感的熏陶、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拓这样“务虚”的东西,也应当依托于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千万不能让语文课堂“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成为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课。实效性应该是评价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尺。
4、和谐性:从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应当重点处理好下列几对关系:
一是教学目标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
教师不能囿于“自主、合作、探究”而一味无原则地自由放任,应该引导学生建设性地讨论,适时回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上来。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达到与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不同的新的教学生成。
二是文本解读与拓展迁移之间的关系。
课堂上既要贯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又要防范因过分注重拓展迁移,反而使文本解读浮光掠影的现象。
三是文本阅读与多媒体应用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替代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涵咏。执教者恰当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又要避免过多过滥的视频、图像对文字潜在魅力的冲击。
二、从评课的角度,评语文课堂的“四点”
所谓评语文课堂的“四点”,评的是这节语文课的切入点、制高点、高潮点、动情点。
1、切入点:一节语文课如果上得不好,容易出现杂乱无绪的现象。一篇课文讲多讲少、讲深讲浅,重点、难点定位在哪里,没有一定之规,但找准切入点很重要。如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以“父亲为什么决心要造有九层台阶的新屋?”为切入点,学生从文本里细心寻觅,很自然发现文眼句子“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循此文眼,一番思悟之后,更可自然联想到父亲追求的是受到应有的尊重。层层发掘,剥茧抽丝,便达成了对小说人物的理解。
2、制高点:一堂高质量的公开课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占领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可以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某种相应的思维方法,可以是矫治学生的思维疏漏,也可以是大幅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是与中考或隐或显的从容对接。每一节课的制高点都要站在宏观的视野、动态的视角,着眼于学生思维的系统发展,指向学生思维、情感和悟性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终极发展。不能机械重复,一点高度也没有。
3、高潮点:没有高潮的语文公开课无法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教师要充分运用渲染铺排、对比纠错、悬念照应、起伏跌宕、谐趣幽默、个性解读、质疑探究等多种方式,激活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酝酿高潮。
4、动情点:当前,受某些偏激的所谓“模式”的影响,过分强调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却偏偏弱化了语文教师激情澎湃。更有甚者,甚至出现所谓“教师讲解不得超过三分钟”、“砸掉讲台”之类的偏颇做法。而实际上,语文教师的激情澎湃恰恰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强烈动力之一。没有语文教师的激情,语文课又何来迥异于其他学科的魅力?
听课看门道、评课重实效。如果我们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以上述的标准来发表见解,不要再用一些空话套话来评课,我们语文教研组的评课一定会成为学校教研的亮点之一。参与听评课的各位老师,也一定会真真切切地领略到参与教研活动的乐趣。
第三篇:听评课教学反思
听评课教学反思
初二年级杨爱民
数学的课堂教学,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用于练习和考试的试卷讲评。而在目前的现实教学中,试卷讲评如果还只停留在逐题串讲、就题论题、没有主次,学生似懂非懂、爱听不听,整堂课收效甚微,就达不到高校课堂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已直接成为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大问题。下面是在听完我组胡艳华、邢宝帅两位老师的试卷讲评课后的一点体会。
一、知识成网络
讲评前要做到概念清晰题型明了。确切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定义与定理,这是正确分析、解答试题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讲评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具体的某一个问题上,而应注意帮助学生理清知识内容、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方法成套路
在讲评中要重视每一个问题的过程分析,每分析、解决一个问题都要知道它是一个什么样的题型,涉及到什么概念,应用了什么定理,采用了什么方法。一个良好的思维程序应该是:①逐字逐句,仔细审题。②分析过程,画出图,找到特征。③ 分析计算④推导结果,讨论意义.此外,在讲评中要适当地联系同类型的问题,不要仅仅是从一道题到另一道题,联系相同类型的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与理解知识,因此在讲评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迁移。
三、夯实基础,注重典型题目
基础知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就像一座大楼的地基一样,有了坚实的地基才能更好建造高楼大厦,教学中和试卷讲评中都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讲评最需要解决的是,针对学生面对试题采取什么样的解题途径往往感到比较困难这种实际现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分析、比较。一个简捷的解题方法过程固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归纳总结出多题一法的一般规律更具有触类旁通的功效。因此在讲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典型的问题,挖掘典型题目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要盲目地追求数量,要集中精力理解一个典型题目,搞懂一片问题。胡老师在试卷讲评过 1
程中有意识地对方法和规律进行有机的渗透、归纳总结,这样一个过程会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有高屋建瓴的感觉。
四、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讲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信心。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很重要,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兴趣是学习好数学的重要非智力条件,兴趣也是学生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的心理基础。一些学生由于对数学没有信心,畏难情绪驱使他们放弃对简单数学试题的分析与解答,因此我们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一定要切准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对基础欠佳的学生,不要盲目地追求难题,而应在基本题和中档题上下功夫,逐步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及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多使用激励与鼓励性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士气,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激发其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发挥。
此外,试卷讲评课还要注意不拖三拉四,测试结束后,要及时阅卷,统计,分析与讲评。要充分准备,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要做到了如指掌,做好统计与分析,讲评时做到有备无患,切中要害。胡老师和邢老师在讲评试卷前都做了大量的统计工作,并且闫老师直接把错误较多的题和错题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目的性。讲评时还要突出重点,着重对三类题进行讲解,对于没有或很少有差错的试题,通常不讲评或点到为止,对于部分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视具体情况适当讲评,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有差错的试题,这类试题往往属于迷惑性、综合性较强的考题,应重点讲评。讲评中还应加强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读题、审题、理解题意,正确把握答题方向,指导学生理清答题步骤,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规范性,并能在试题难度较大的情况下,机动灵活地予以解答。讲评试卷时,还应把每个试题都归纳入知识体系中,紧扣课本分析讲解。要让学生根据课本的知识和原理,找出自己考卷中的错误并纠正。并且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方法。试卷讲评之前,应仔细分析和研究试卷,并征求不同程度学生的意见,以便对症下药;讲评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自己讲,刘老师和闫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跨度大、综合性强、学生完成普遍感到困难的考题,也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师综合、点评,形成一个参考答案,这
样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敏捷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效果也很不错;试卷讲评结束后,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总之,在讲评的过程中要做到突出针对性,注重效果性,强调层次性,讲究激励性,注意新颖性。课堂讲评时要注重激励与鞭策,审题和解题思路,方法与技巧,思维的发散和变化,知识的拓展与创新。课前准备要及时,要统计,要备课。课后要落实好知识消化,知识巩固和个别辅导。
通过这次试卷讲评课让我们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了试卷讲评课的重要性,为现实教学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也让我们深刻思考如何更好的上好一节试卷讲评课,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第四篇:教学体会:把听评课作为课例研习的机会
教学体会:把听评课作为课例研习的机会
在学校,每一个老师都要听很多课,大部分都是领导要求的听课任务,一部分是两厢情愿,相对很少。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实验过,有一年没有要求老师听课任务,期末一问基本上都没有听,这也是很多学校都把听课学习作为任务来做的原因。像评优课、青年教师验收课、评职称的过关课等,属于高厉害评价,评课以打分为主,所以收获大小就有听课人自定。像骨干教师展示课(示范课)、各级观摩课、研究课。这些课因为友情出演,所以一般的评课都是流于形式,官方色彩很浓,听课者可以有各种想法或批判性的意见,按照潜规则不能在大会上说的过头,但可以在下面议论。这种课对上课教师是一种很好的历练,首先备课要下真功夫,和专家课前切磋也是真刀实枪(因为上不好,大家都下不了台,这就是真正的合作),备课也是几易其稿,多次在别的班去试验,最后才完美登台、闪亮登场。这样的课我认为对上课老师是人生难得的提升能力的机会。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是在这样高水平的专业引领簇拥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这种课往往给听课老师一种可敬不可学的感觉,其原因有可能太完美了,有作秀之感。讨论不充分,很多人有想法但没机会说,所以有不满之嫌。还有一些人不能理解它好在哪?不知道学什么。还有一些课是同科教师互相学习的研究课,大家畅所欲言,收获颇丰,但遗憾的是这种能开诚布公、深入探讨的活动很少。
那么听了这么多课,耗费了大家的无限精力,如何把这些课例资源变成听课人和作课人的宝贵的财富呢?这就是我要讲的认识。
听课、评课这一过程,我想把它定义为“课例研习活动”,用新名词来代替,赋予它新的内涵、焕发新的活力--------对参与者它包括听上课人的上课过程、听听课人的评述、提出发展这节课的建议和这节课给自己的收获四部分。
听上课人的课:任何一节课都是为完成某一个目的而设计的一个实施方案,要从知识体系分析开始,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如何安排这节课的思路和学生活动来实现这些安排?其他的个人的一些想法,这些都会在课上展现出来。
在课堂是应听什么?
首先听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否符合知识本身的产生过程和人们的学习过程。有人说一等老师教做人,二等老师教能力,三等老师教知识,我觉得这样说有一些道理也有一些偏颇。应该说就知识教知识的是三等老师,用知识培养能力的是二等老师,用知识培养能力且让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得到升华的老师是一等老师。知识本身是孤立的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知识是从一个复杂的背景中提炼出来的过程对学习者是能力培养,把相近的知识放在一起比较、把知识放到各种复杂的背景中去看他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就是能力,所以,能力就是解决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这些智力活动参与过程和参与程度就是获得的感情,全班整体的活动秩序和气氛就构成了人际的情感,对知识体系的敬畏就催生了人的信念。这些就是所谓的教做人。所以,知识的形成过程就包括了这一切。
其次,听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前我们总是认为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分秒设计,老师要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言简意赅,极富启发性,学生一节课都在认真听、认真记、老师一说练,学生立即写出答案,特别是,一节课学生能坐姿端正、神情肃穆是一种骄傲,说学生训练有素。现在看来确实是太过了,我上课时,东拉西扯、轻松自如,学生和老师都说爱听我的课,感觉是一种享受,我也非常得意。一日我向我班听课最认真的女生征求意见,本想听到崇拜和赞美之声,谁知她说:“我特别爱听您的课,但是我必须花大量的精力防止自己走神。”我顿时无语,我的课居然是这样,其他人比我强不了多少。我开始认识到讲的再好,恐怕也不是课堂教学的方向。过去大家都在讲,所以比的是谁讲的更好,过去我们讲选拔,所以,我们不用管后面的学生落下多远。现在是很多人有了新技术,同时要求人人成才,所以我们必须创造一种人人都发展的课堂,这样就必然是符合学生特点、符合学习的规律。杜郎口的学生展示的课堂是一种学生讲课的课堂,优点解决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足对学生的专业引领不够。杨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课型,教师在传统控制下的适度活动,解决了每个学生的进步问题,但是师生付出的太多,而且是在重压下的成绩,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很多名校由于学生太优秀,反倒不能给我们提供任何可借鉴的经验。所以,关于学生的活动,我更倾向于老师提供学习框架和学习材料,设计几个极有挑战的问题,给学生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和互相帮助,学习小组我看是一种新的形式,但有时是形式主义,倒不如前后学生一转身探讨的效果好,老师只要做指点和促进学习氛围形成的工作即可。所以,听学生活动的设计和观察有效性是听课的另一项内容。
在这里我觉得听的每一节课都是一种思路设计的资源,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设计获得不同的作用,如果让我们一个人去想,累死了也想不了这么多,所以,成功的你看一看他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他为什么失败,我们做一下如何的改动就变成了成功的。
听评课人评课:有时我们没有机会说话,但是我们能用自己的想法来与别人的意见加以比较,从而找出自己的思想坐标,跟大家一致的就是要坚持的,有歧义的就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如果有条件就和专家去探讨,没条件就回到自己的班中做实验,由自己的学生来评判,只有他们的意见对你才是最有意义的。当然,有时候不是对错问题而是观点之争,各有利弊。
提出发展这节课的建议:坐下听课,无任何负担。广袤的课堂资源任你自由选取,任你在头脑中加以批评、改造、获得自己的新的认识,可以说是一次尽情的自我发展。我每次听完几节课后都觉得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有很大的改变。课后评课时,我们拿出改进意见让大家评判,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设想,也为讲课人提供了好改进意见。
自己的收获:回去及时总结,比如:对讲课人的电子教案和课件做一个修改,从而获得一个对这节课、这一部分知识的一个全新的认识,他是我们坐在电脑前花上几天都难做到的,何况它的鲜活程度和对实际的符合度是设计不出来的。又如:我们把一些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就构成了我们写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教学研究的极好佐证。
总之,我们有很多的工作,是我们不爱做的,甚至是反感做的。我们在无奈中虚耗者自己的精力,我们有时候为我们能在其中蒙混过关而沾沾自喜。其实,你细想任何事、任何经历对个人来说都是有可为之处的,就看你是否能找到它对你的意义。一个教师的成长一方面说是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时候也是经历的事的多少,如果不是有心人,就是经历的事再多也不能成为你的财富。所以,我提出用课例研习的角度来看待听评课,某种程度也是无奈中的有为之举。
第五篇:教学竞赛听评课记录
融入团队
分享智慧
——课堂教学竞赛听课评课记录
红岩完小——周祥红
饱尝富乐教育的盛宴,我受益匪浅:老师们课前精心准备提醒了我,课堂上的激情鼓舞了我,精彩展示吸引了我,执着精神打动了我。
接下来,我结合自己听课所得,针对几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节课,赵娅芬老师的《失去的一天》,有以下几个优点:
1、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课前游戏、训练了学生思维;
3、整节课的教学都围绕了目标有条不紊地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一个建议:建议多引导学生去发现,关注生成,生成才更精彩。
第二节课,李艳芬老师的《失去的一天》,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的地方:
1、学生回答后能及时给学生进行评价;
2、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
3、指导朗读,读得到位,做到有感情朗读;
4、结合教学做好了知识的拓展。有一个建议:建议识字写字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如“找茬”的“茬”字的读音,“涎”字的字形,应做精讲点。
上两位老师,为我们实践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理念,“同”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两位老师的姓名中都有一个“芬”字,巧合(说个笑话);
2、两节课目标定位都非常准确,重难点都非常突出;
3、讲解都很细致,教态都很自然大方;
4、“四有”课堂教学都做到了很好的运用;
5、都没有重视课程标准要求的把写字教学贯穿于义务教育的每个学段的要求;
6、都有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味道。“异”表现在两位教师对文本的钻研、对语文的读、板书的设计、知识的拓展各有千秋。可互相学习、借鉴。
第三节课,刘海玲老师的《北京亮起来了》,有如下亮点:
1、教师激情高昂,很有亲和力;
2、低年级学生,用小奖品吸引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3、教师范读,读得很有感情。建议做好课堂教学的管理,学生的“我来、我来”“我、我、我”本是好事,是学生想表现自己,是教师把学生调动到了“激情”点,但忽视了语文听说读写观思中的“听”。倾听能力很重要,上帝为人类创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聪”字为什么“耳”字占了一大半,说明了听的重要性。
第四节课,万鸭仙老师的《妈妈的账单》,有以下优点:
1、学生跟着老师书写重点字词“账单”,课标中把写字贯穿义务教育每个学段的要求的到体现;
2、教师板书工整、规范、漂亮,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美;
4、很诚实,毫无避讳的指出自己课件中的小瑕疵。建议当学生无法解决教师的提问时引导学生读文本或讨论,以免冷场。
第五节课,段林芝老师的《太阳》,有以下几个优点:
1、谜语导入,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不来的字,或查字典,或找拼音,或请教老师、他人;
3、做好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建议在字词的读写上再花点时间,小学三年级对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只要求了解就行,不应作重点讲解,要重视多读。
借此,我对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个人看法:
1、重视多种形式的读——培养语感;
2、重视课堂管理——养成习惯;
3、重视发现学习的指导——学会发现;
4、重视对文本的质疑——学会质疑;
5、重视对细节的捕捉——创造精彩。
总之,每个教师的教学都很精彩,虽然比赛是残酷的,但过程是幸福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思考了很多,获得了很多,进步了很多。
取得成绩更要充满信心,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也不要气馁。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通过努力赢得更好。所以,希望各位教师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究自己的课堂,相信我们富乐镇的教学明天会更好。
融入团队,分享智慧,学习并快乐着,工作并幸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