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

时间:2019-05-15 09:0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

第一篇: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

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

文献

过常宝

内容提要 关于上古动物图画的最早记录是“铸鼎象物”。所谓“铸鼎象物”,就是在鼎上刻绘各类鬼神物怪形象,是一种宗教职业文献,巫师们凭此指导民众遵守禁忌,进行祭祀。此类描绘物怪的图画文献还有春秋时期楚左史倚相的《训典》、《八索》,以及战国时期绘在庙堂墙壁、丝帛、漆器等物品上的图像等。《山海经》的作者相传是益。益曾任虞职,执掌索祭“上下草木鸟兽”之神,而从《山海经》所述多为各地山川神灵物怪以及祸福和祭祀方法来看,其文依图而成,古人亦指出其与“九鼎”、“畏兽画”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山海经》是一部为巫师所用的“备百物,知神奸”的图画文献。

关键词 图画文献 神灵祭祀 铸鼎象物 山海经

《世本·作篇》说“史皇作图,仓颉作书”,史皇和仓颉都是黄帝的臣子,这虽然是传说,但可知古人亦认为图画文献起源甚早,并且与文字文献一样重要。而最早的图画主要是动物及其变形图案,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图画是刻绘在山崖石壁和青铜器上的,也是以动物及其变形图案为主,它们都具有巫术、宗教的功能。图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对先秦文献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山海经》和《天问》就是两种以图画为依据的文字文献,离开了图画我们很难考索这两种文献的文化功能。

关于图画文献,我们先从有文献记载的“铸鼎象物”谈起。鼎在商周时期主要是用于祭祀的,其形制较大,制作不易,所以又被看作是王室宗庙重器,并继而成为族权和政权的象征。传说鼎之最古且最尊贵者为“九鼎”。《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了王孙满对“九鼎”的创设和功能的一段解释: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夏代云云,自然不可看实。但这一段话透露出,古代铸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刻绘记录“百物”的。所谓“物”,王国维释其本意为“杂色牛”①,是一种神怪之物。《左传·庄公三十二年》云:“以其物享焉,其至之日,亦其物也。”所说的亦是神怪。《周礼·春官·神仕》有“致地示物鬽”之语,鬽同魅,郑玄注曰:“百物之神曰鬽。”上古鬼神难分,统以物怪称之。《史记·天官书》云:“所见天变,皆国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时应。”《史记·封禅书》多处云“物”皆神怪之意。如“依物怪,欲以致诸侯”,“(李少君)能使物却老„„言于上曰:‘祠灶则致物’”,“黄帝以上,封禅皆致怪物,与神通”,等等。钱钟书也认为“物”与鬼通②。那么,王孙满所谓百姓所必须知道的“神奸”,以及要躲避的“不若”和“螭魅罔两”,与九鼎上所刻绘的“百物”,指的都是同一类东西。如此说来,王孙满所谓“铸鼎象物”就是在九鼎上刻绘“螭魅罔两”等“神奸”图形。

除鼎外,其他稍大型的青铜器皿往往也都是宗庙祭器,这些青铜器上所刻绘的动物图形,也与“铸鼎象物”的文化功能相同。现存青铜器上所刻的动物形图纹,被人们统称为饕餮,或者称为“兽面纹”。饕餮之名源于《吕氏春秋·先识览》的一段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服虔引《神异经》注《左传》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春秋左传注疏·文公十八年》)据此,饕餮应是某一种恐怖的怪物。除饕餮外,《吕氏春秋》还提到“周鼎著象”(《审分览》)、“周鼎著鼠,令马履之”(《恃君览》)等,南朝虞荔《鼎录》描述了汉代元鼎元年汾阳出土之鼎云:“四面蛟龙„„三足马蹄,刻山云奇怪之象,纪灵图未然之状。”宋人收集古鼎颇多,王黼《重修宣和博古图》记载周鼎动物纹饰有“三面各为夔龙”者,亦有刻划“足象蜼形,上为鼻,下为尾,高而且长”者,还有牛鼎、羊鼎、豕鼎等。张光直在青铜器上指认出来的怪形兽尚有:“肥遗”,其形亦为兽面;“夔”,其形如龙,一足,还有“龙”、“虬”等③。朱凤翰将古代青铜器动物类纹饰分为八种四十四小类④,而段勇分为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三类,每类下又细分为多种形式,如牛角类兽面纹、羊角类兽面纹、豕耳类兽面纹、变异类兽面纹等⑤。类型是现代人的观念,古人多具体思维,因此可以推想,现代人所谓几个类型,在商周时代则有可能是数

十、数百种或更多的具体的物怪。由上可见,上古“九鼎”铸“百物”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古人一般认为“铸鼎象物”的目的是“著形以自诫”,具有“德教”的功能。如北宋黄伯思云:“鼎腹之四周皆饰以乳,其数比他器为多,盖亦推己以致养之意„„鼎之唇缘,其文镂也,合则为饕餮,以著贪暴之戒;散则为应龙,以见居上泽物之功。”(《东观馀论·周方鼎说》)今人的说法以张光直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他认为青铜器上所刻绘的怪物形象,是“各地特殊的通天动物,都供王朝的服役”⑥,而“虎食人”的图形,“可能便是那作法通天中的巫师,他与他所熟悉的动物在一起,动物张开大口,嘘气成风,帮助巫师上宾于天”⑦。因此,这些怪物都是巫师通天的助手。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多数物怪都充满恶意。《山海经·北山经》云:“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大荒西经》说:“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显然肥遗和夔都是人见则有灾的凶物,难以成为人类的帮手。这些物怪形象都给人以狰狞、威严和震慑之感,“突出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⑧。因此,张光直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赵世超注意到鼎上所铸的怪兽乃“害人的物”,他根据“偶像被占有,本人便被控制”的“交感巫术”原理,认为“各种害人的恶物的图像被铸到鼎上后,螭魅罔两便全在夏王的掌握中,人民也就可以放心地出入于川泽、山林了”,因此,“铸鼎象物”能使“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⑨。这一说法也很有意思,但所谓图画控制法,只是根据西方文化人类学推出的结论,在中国文献中还缺乏佐证。此外,鼎上所刻之物也还包括善类的神,古人祭祀之以祈福。所以控制术的说法也是偏颇的。王孙满说“铸鼎象物”的目的就是“使民知神奸”,这一说法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普通民众在原始的生活中,总是感觉到无处不存在着一些难以捉摸的物怪,它们不但影响着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而且还时刻威胁着自己的生命。所以,先民们迫切需要了解周围物怪的神奸性质、方位、祭祀方法等,这样才能将神秘感、畏惧感转化为禁忌,采取相应的祭祀方法,才能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趋利避害,做到“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处理好人类和神奸的关系,也就是理顺了天人秩序,可以保证上天的恩泽施及百姓,而这正是巫师的主要职能,亦即所谓“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那么,“铸鼎象物”就是将各地各类物怪汇集整理,使其成为形象的、系统的知识图谱,这就是“远方图物„„百物而为之备”的意义。显然,天下百姓不可能通过“九鼎”本身来“知神奸”,在百姓和“九鼎”之间还有个巫师阶层。《国语·楚语下》观射父说古之巫觋需知道“四时之生,牺牲之物„„坛场之所,上下之神祇”,也就是说,巫必须知晓各地、四时的鬼神,以及它们的名姓、方位、祭祀方法等知识。这样,他们才可以通过禁忌、祭祀等方法沟通天人鬼神,协调人类与物怪的关系,指导百姓的生活。所以,刻绘有百物的“九鼎”实际上是巫师阶层的神圣文献,巫师们凭此指导民众遵守禁忌,进行祭祀,以执行自己的职责。

“九鼎”尊贵神圣,一般的巫师也不可能随便得见,因此,应该还有更为简易的关于“物怪”的图画文献,以满足他们的职业性需要。我们从典籍文献中也还能看到一些蛛丝马迹。

《国语·楚语下》有这样的记载:

楚之所宝者„„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倚相是楚国史官,古代巫史不分,史官亦掌巫职。倚相所道之《训典》是一种“叙百物”的文献。也正因为有了百物的知识,倚相才可以“上下说乎鬼神”。所谓“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就是说通过各种巫术或祭祀手法,诱导或满足这些鬼神,使其不能作祟于楚国。显然,《训典》的功能正如“九鼎”,是一种载录百物鬼神及其祭祀方法的文献。春秋时期,中原理性文化迅速发展,这种“百物”知识可能已经被渐渐遗忘,但楚国偏于一隅,巫风浓郁,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的宗教文献,所以精通“百物”的倚相就成了楚王夸耀的资本。

除了《训典》之外,物怪图画还常被刻绘于庙堂的墙壁之上。王逸《楚辞章句》说屈原在放逐后,曾看到“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其中“天地山川神灵”和“怪物”当然是物怪,“古贤圣”则可能是神话中的人物或神化了的历史人物。显然,此处的壁画与巫师的百物知识有关。又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记汉时灵光殿壁画云:“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下及三后,淫祀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不载叙”。鲁灵光殿建于汉代,其艺术风格受战国楚文化影响。灵光殿中的壁画虽非为巫师而作,但也可说明在战国时期这样的壁画颇多。

此外,战国时期还在丝帛、漆器等物品上绘有物怪图像。马昌仪通过对战国长沙楚墓帛画《十二月神图》、《男子御龙图》,以及多幅楚战国漆画、战国青铜器刻画等进行分析,认为可以发现夔龙、凤鸟、句芒、驺吾、肥遗、人面三首神、蓐收、禺彊、五采鸟、鸣蛇、鱼、并封、窫窳、羿、马身人面神、九尾狐、鸟氏、刑天以及各类巫师的形象,并且认为这些都是某种“畏兽图”⑩。所谓“畏兽图”的情形已不可详知,但东晋郭璞在注《山海经》时常引及,应该是某类物怪文献。

以上这些物怪图像,都应有着与“铸鼎象物”相同的宗教功能,都是巫师的职业文献。可以推测,先秦时代图画文献在数量和形式上要比我们所知道的更丰富。

先秦物怪文献中,最有代表性的还应是《山海经》,它也是一种以动物图画为基础的巫术文献。

《山海经》内容奇诡,《汉书·艺文志》因其多言山川而将其归为“形法家”。所谓“形法家”,其职为“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宫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大约相当于后世的风水之术,而扩大及普通器物。但是《山海经》基本不涉及山川形状,亦不论山川之吉凶,所以后人多不信其为“形法书”。《隋书·经籍志》又列其为“地理志”类,认为与“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的《尚书·禹贡》一文相似。“地理志”乃治国之所资用,需据实而为,但《山海经》多荒诞不经之处,人称“古今语怪之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山海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此处的“小说”当取《汉书·艺文志》“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意,言其所述神怪荒诞不经。上世纪前期,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云:“《山海经》今所传本十八卷,记海内外山川神祗异物及祭祀所宜,以为禹、益作者固非,而谓因《楚辞》而造者亦未是;所载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与巫术合,盖古之巫书也,然秦汉人亦有增益。(11)”此说得到今人的广泛赞同。袁珂认为,《山海经》的始作俑者禹本是巫,其中《海经》所记神怪异人,“大约就是古代巫师招魂之时所述的内容大概”,而《山经》所记神怪,与“铸鼎象物”类似:“一是在奉享‘上帝鬼神’,一是在‘使民知神奸,不逢不若’:二者都与巫事有关,而后者尤为重要,它关系到巫事活动中的法术禁御。(12)”可惜袁珂所论及此而止,对其与“铸鼎象物”的关系未能深究。《山海经》“巫书说”已为学界普遍接受。

所谓“巫书”是一个笼统的说法,甲骨卜辞、《周易》的卦爻辞也都可算作是巫术文献。那么,《山海经》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巫术文献呢?我们可从它的作者谈起。袁珂说:“这部书早就相传是禹、益所作的了,虽不能使我们相信,但其渊源,实当始于此时。(13)”认为禹是《山海经》的传说作者或作者之一,其实是受了“地理志之说”的影响,还受了“禹为巫师之祖”的观点的影响,是为了形成自己《山海经》为巫书的观点。而古人实际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益,而不是禹。刘歆《上山海经表》云:

禹乘四载,随山栞木,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之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王充《论衡·别通篇》亦云: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以上两则材料说明,在汉代人眼里,《山海经》虽然产生于大禹治水的过程中,但却是由益主持完成的。

一般说来,上古行为与职事是密切相关的,而益相传曾为虞职。《尚书·尧典》云: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

《史记·五帝本纪》裴骃《集解》引马融的话云:“虞,掌山泽之官名。”此乃据后世情况而为说。先秦时期关于“虞人”惟一的解释来自荀子:“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荀子·王制》)虞师即虞人,其主要职责是“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这句话关键之处是“百索”这两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呢?《礼记·郊特牲》云:“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祭万物而索飨之也。”《礼记·郊特牲》又云“天子大蜡八”。“大蜡八”应读为“大索八”,因为“蜡”和“索”古音相同,皆是旁纽双声,铎部迭韵(14)。蜡祭是古代一种相当盛行的仪式,它的特点是针对所有的自然神灵进行祭祀。现存最早的《伊耆氏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所祭祀的就是山林草木虫兽之神。《礼记·郊特牲》又云:“直祭祝于主,索祭祝于祊。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诸远者与。”所谓“祊”,就是庙门之外侧。那些受到索祭的鬼神,因其遍及四面八方,无踪迹可寻,所以要在庙门外呼唤寻求。因此,“索”既是祭名,也是祭祀方式,“索”当然也可以成为所祭对象之名。而虞人所养“百索”,实际就是山川草木鸟兽之鬼神。古语“上下”特指天上地下,非神不能至。《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即模仿此种索祭仪式以抒情(15)。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说楚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根据上文分析,所谓《八索》当是一种描绘八方物怪的图形文献。我们据此可以推定,益之为虞职,实掌索祭“上下草木鸟兽”之神,所以,古人又说“益等类物善恶”,即认为益真正懂得如何区分“物”的善恶,是专门负责祭祀各处自然神灵物怪的大巫。益既掌索祭上下四方自然神灵之职,自然需要一种图画百物鬼神的文献,所以禹时“远方图物”而铸鼎象之,必然与益大有关系。同样,将《山海经》的作者归于益,也能说明《山海经》本身的“百物”手册的性质。

《山海经》中的动物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各山之兽,二是山系之神。前者“服之”、“见之”等往往有神奇功效,故与某些神奇植物相提并论,属于巫医、巫术范畴,后者则是一方之神,需要特别祭祀,属于原始宗教性质。而关于这些兽或神,基本上都有“其状如„„”的描写。如“南山经之首”写柜山之兽:

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而“南山经之首”这十座山之神:

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为席。

《山海经》除了描绘鸟兽之“状”外,也有部分草木之状,原因是草木亦具巫医之用,但却没有描写山水之状的。除了形状外,古人还指出《山海经》描写中有动作形态的内容,如朱熹云:

(《山海经》)记诸异物飞走之类,多云“东向”,或云“东首”,皆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图画而为之,非实纪载此处有此物也。(《朱文公文集》卷七一《记山海经》)

胡应麟说:

经载叔均方耕,欢兜方捕鱼,长臂人两手各操一鱼,竖亥右手把算,羿执弓矢,凿齿执盾,此类皆与纪事之词大异„„意古先有斯图,撰者因而纪之,故其文意应尔。(《少室山房笔丛》丁部,《四部正讹》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海外北经》“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等。由此可见:

一、《山海经》主要是描写物怪兼及神奇植物的文献,而非以山水地理为主;

二、这些物怪和神奇植物的描写是以某种图画为根据的。有论者指出《海外经》中出现的“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都是对图的描述,而且这些描述“只能是出自一幅四四方方的画面”(16)。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幅画,那就说明,《山海经》撰写的年代可能存在着一幅将物怪按方位、地域整理排列了的更为整齐、系统的图画文献。

东晋郭璞在注释《山海经》时以一种“畏兽画”的图形作参照。如《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郭璞注曰:“亦在畏兽画中,似猕猴投掷也。”《北山经》“有兽焉,名曰孟槐,可以御凶”,郭璞注曰:“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兽画中。”又有《图赞·孟槐》曰:“孟槐似貆,其豪则赤。列象畏兽,凶邪是辟。”也就是说在东晋时还存在着某种图画文献与之相偕而行。饶宗颐解释说:“畏兽谓威(猛)之兽,可以辟除邪魅,祛去不祥„„图铸像物,谓‘诸谲诡异状者通曰物’,此‘物’即畏兽是矣。”又说:“《山海经》之为书,多胪列神物。古代畏兽画,赖以保存者几希!”(17)除“畏兽画”外,陶渊明有“流览山海图”诗,说明东晋时还存在着一种名“山海图”的图籍文献。而这些“畏兽画”或“山海图”是不是《山海经》所依据的原图呢?孙致中据毕沅“《山海经》有古图,有汉所传图”推断:“郭、陶所见很可能是‘汉所传图’”(18),而《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年间,所以“畏兽图”和“山海图”也不是《山海经》的祖本。其实,郭璞也不是很认同“畏兽图”,有学者指出郭璞称之为“今图”,注经时对某些图弃而不取,甚至说“图亦作牛形,或作猴,皆失之也”,以见其对所见之图“不屑”(19)。

郭璞亦曾将《山海经》所依之图追溯到“九鼎”。他在注释《北次二经》“有兽焉,名曰狍鸮,是食人”一句时,说:

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而认为《山海经》依据“九鼎”的人并不少。如左思《吴都赋》云:

枭羊豺狼,猰貐象,乌菟之族,犀兕之党,钩爪锯牙,自成锋颖,精若星,声若震霆,名载于《山经》,形镂于夏鼎。

又明代杨慎《山海经后序》云:

太史终古藏古今之图,至桀焚黄图,终古乃抱之以归殷。又史官孔甲于黄帝姚姒盤盂之铭,皆缉之以为书。则九鼎之图其传固出于终古、孔甲之流也,谓之山海图,其文则谓之《山海经》。至秦而九鼎亡,独图与经存。(《升菴集》卷二)

清人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也认为,《山海经》中大部分内容是对“九鼎”之图的解说。当然,这些人并未见过“九鼎”,他们都相信《山海经》乃解说“九鼎”图像之作,也只是出于自己的理解。但这些说法,足以使我们相信《山海经》与“铸鼎象物”之间存在着理论上的联系。我们将《山海经》和“铸鼎象物”、“畏兽画”以及多种图画文献联系起来,目的并不是要考证这部文献的具体传承线索,而是想了解《山海经》的性质,知道《山海经》是一部“备百物,知神奸”的巫师用手册,它的功用是帮助巫师祭祀各地山川之神,是巫觋居职的基本条件。至于书中的地理知识,翁银陶认为符合《国语·楚语下》巫觋“能知山川之号”的说法,而物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巫师的医、致幻等各种技能联系在一起的(20),这是很有道理的。

总之,自“铸鼎象物”之后,应该有多种内容、形态的动物图画文献流传于世,如《山海经》、《八索》、庙堂壁画等,它们是上古三代巫师的职业文献。这些文献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认知各地的善恶神灵,并指导人们祭祀、规避,而这对于上古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孔子在评论《诗经》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应当不是把《诗经》当作儿童启蒙的教材,而是指对物怪的认识。

①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87页。

②钱钟书:《管锥编》

(一),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44页。

③⑥⑦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6—427页,第467页,第445页。

④朱凤翰:《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400页。

⑤参见段勇《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⑧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⑨赵世超:《铸鼎象物说》,载《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⑩马昌仪:《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载《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11)《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页。

(12)(13)袁珂:《〈山海经〉盖“古之巫书”试探》,载《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6期。

(14)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97页。

(15)过常宝:《楚辞与原始宗教》,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113页。

(16)刘宗迪:《〈山海经·海外经〉与上古历法》,载《民族艺术》2002年第2期。

(17)参见饶宗颐《〈畏兽画〉说》,《澄心论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8)孙致中:《〈山海经〉与〈山海图〉》,载《河北学刊》1981年第1期。

(19)沈海波:《略论〈山海经图〉的流传情况》,载《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0)翁银陶:《〈山海经〉性质考》,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第二篇:上古天真论读后感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

上古天真论,揭示的当是规律,人类生命的规律。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上古天真论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上古天真论读后感

读了本篇觉得意思有三点:

第一长寿的的秘诀。为什么上古时代的人,年过百岁而不衰老,现代的人到了50岁动作就衰老了?究其原因,就是现代人不懂得养生。过去长寿的人,效法阴阳,明白术数,饮食有节,作息有规律,不妄作劳,精神和生活和谐,所以活得年龄大。而现代的人以酒为浆,好逸恶劳,纵情声色,作息没了规律,只顾一时快乐,耗散了身体,所以到了50岁就衰老了。因此,适应自然四时变化,思想保持清静,无欲无求,身体就好。精神安闲,欲望不多,心境安定,没有恐惧,虽然劳作但不过分疲倦,脾气平和调顺,一切知足,吃什么都觉得香甜,穿什么都感到舒服,不羡慕地位高下,没有不良嗜好,不追求酒色,不受淫乱邪说诱惑,自然朴实这就是养生之道。

第二人的生理年限。一般情况下,女子每七年一个生理周期,每一个周期身体状况都有所变化,二七成熟,四七身体盛壮达到顶峰,然后慢慢衰退,到了七七即49岁身体就衰退,月经断绝,形体衰老,再也不能生子了。

男子每八年一个周期,二八成熟,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然后每八年逐步衰退,八八之年身体衰退到齿发皆落,行步不正,不能生育。

第三长寿的三种人。一是真人。这种人道德纯朴,养生之道具备,能够随阴阳变化而变化,适应四季冷暖变化,避开世俗纷杂,悠然于天地之间,见识高远,因而身体强健长寿。

二是圣人。安然自处于平和之中,顺应自然变化规律,欲望、嗜好正确得当,侧身于世俗尘世间,却没有抱怨愤怒之心,行为不脱离社会,但一切举动不仿效世俗,身体不被劳累所缠绕,精神没有过多的压力,一切以舒适幸福为根本,悠然自得,所以身体不衰老,精神不耗散,可以百寿。

三是贤人。顺从阴阳变化,根据四时气候的不同来调养身体,学习真人的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可延长寿命。

《上古天真论之黄帝内经》读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

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曰:《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第三篇:动物意象类文献综述

1、双鲤:代指书信(因古人常将书信结成双鲤形或将书信夹在鲤鱼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双鲤鱼为书信的代称。简称为双鲤);

例:在汉代昭明文选里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段「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里面的鲤鱼就是指一个完整的信件。

2、鱼:指信封袋(因为在古代装信的容器是用木头刻成);

3、雁:一指思乡;二指送信的动物邮差(因为每年冬天雁子会往南飞,所以古代人会利用它来送信,只是后来因为准确度不好,所以后来改用飞鸽传书),因此,后世就用[鱼雁往返]来代称书信往来。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云中不见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4、羊:寓吉祥。

例:《诗经•召南》中就有“文王之政,德如羔羊”的说法。“羊”字古同祥字,寓吉祥。三羊喻“三阳”。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因此,羊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5、凤凰涅磐: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执着精神。

6、蝴蝶:寓意吉祥美好、甜蜜、爱情;

7、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8、鹧鸪:思念、怀旧、哀愁。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表达哀愁之情。及“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9、骏马:比喻志向;

10、杜鹃鸟:凄凉、哀伤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1、蝉:寓意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12、寒蝉: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

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14、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15、蟋蟀:寓意怀念征人等。

蟋蟀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

16、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17、螟蛉:指代养子。

《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18、比翼鸟:寓意思爱夫妻。

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9鹿:喻帝位

《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20、鸡肋:鸡的肋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比喻没有多大价值,没有多大意思的事情(见于《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21、执牛耳:寓意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22、精卫:寓意坚持。

古代神话。炎帝的女儿在东南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23、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24、青鸟:信使。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南唐中主李王景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

25、钓鳌:寓意远大的抱负。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第四篇:物理教学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物理教学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的书面报告

苏婷婷

(陕西师范大学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摘要:物理教学论的第一章主要介绍和分析论述了物理教学论这一门学科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通过对第一章的学习,了解了物理教学论的系统结构,充分认识到学习物理教学论的必要性,并对物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物理教学论;学习方法;实践取向

物理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门必修学科,可以帮助我们的“未来”教师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把握物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物理教学实践。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统一活动

【1】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能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物理教学论不仅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积极的学习和研究物理教学论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物理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解决在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逐步改善我们的教学。

一、物理教育的历史发展

从我国物理教育的历史发展的真实历程的角度,概述了由原始社会中为了解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在自然界里进行的发明创造,并伴随了丰富物理知识的产生;再到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开始了大量物理知识在生产和实践中的积累,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充满了重古文经史,轻自然科学的陈习陋俗,未能使物理形成一门学科,仅仅零散见于一些哲学和科技著作中;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转化,“洋务派”提出兴办“新教育”,以改善当时封建社会教育制度腐朽不堪,无法使国家抵御外强侵略,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局面。而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表现尤为突出。1897年,京师同文馆开设“格致”课程,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学校讲授近代物理学之先河;至此,我们进入了中国的近代教育阶段,中国近代学校物理教育可分为旧中国(1903-1949)的物理教育和新中国(1949-至今)物理教育两个主要的时期,其中旧中国物理教育经历了动荡中相对比较稳定的持续发展的时期,逐步完善的过程,有了学校教育的学制、物理教科书、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等重要成果,但是也是物理教育经历恶劣环境的考验,艰难曲折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物理教育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发达的大发展时期,中间虽有不少的沉痛教训,但总体上是实现了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直至今日,我们应该承认,我们国家的学校物理教育的确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幸福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未来的挑战势必也会来到,我们也将不断努力向前!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物理教育改革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物理学科实现了由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转变。这样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课程实施的时候,多了很大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教师实现对学科的创造性教学;

2.物理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趋于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的地区、不同学生选用。物理教材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化思想,并且有利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调动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3.物理教育改革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社会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联系现实生[2]活的情感态度。

二、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1.学科性质:研究物理教学中有关问题的学科,既不同于普通教学论,也不同于纯物理的问题。为了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理教学也必须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这样就体现了物理教学改革的动态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内容,赋予其新的内涵。2.研究对象:普通教学论主要是研究教学问题,并且强调教学论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因为教学是一种“人正在做的事”。人做事的合理性就在于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不合目的不愿为,不合规律不可为。”一种好的教学理想是否能够实现,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符[3]合教学规律。所以说,物理教学论作为普通教学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更是充分具体的明确了它独立的研究对象,就是物理教学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对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规律的研究,并且强调它的研究成果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要能发挥指导和预见的作用,从而使广大教师在物理教学的时间的研究和描述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

三、物理教学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前面提到的物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是研究物理教学中有关问题的学科,所以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主要介绍物理教学论分别与物理学、教育科学、系统科学、教育技术学之间的关系。1.物理教学论与物理学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的基本原理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物理学是走在一切应用[4]技术前面的探索科学。物理教学论是把物理学科的研究与教育科学相结合,以教育学科的理论作指导研究物理教学的问题而诞生的。这也是它区别与其他学科教学论的主要标志。物理学是物理教学论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所以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教学内容的变化对物理教学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反过来说,物理教学论对物理教学的指导作用也是全方位的,学校物理课程的开设、物理教学内容的选取、物理知识的呈现顺序和方式、物理教材的编写、物理练习的形式安排、如何通过物理学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这些都与物理教学论息息相关。可见,物理教学论与物理学之间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不断促进物理教学朝着合理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也使物理教学论不断丰富与完善。2.物理教学论与教育科学

物理教学论研究的问题不同于纯物理研究的问题,它研究的是物理教学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它是普通教学论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直接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其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教育目标的体系、教学内容的体系等的科学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促使我们广大的教师在研究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注意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结合物理学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心理发展特点,学习风格的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编写教材、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又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和教学观这样一个整体的体系结构是我国目前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它会促使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更加去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关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创设真实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但并不是说物理教学论对教育科学就没有产生影响,物理教学论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所揭示的教学规律不仅丰富了教育学与教学论的内容,而且具有区别于教育学和教学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促使人们对教学中的问题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促使教育学与教学论的发展不断科学化,不断完善化。3.物理教学论与系统科学

涉及到研究人的问题都是极为复杂的,我们不能够将物理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割裂开来,用传统的分析思维方式来束缚我们的研究对象,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工作不仅繁琐不堪,而且会导致我们的研究成果实践价值不高,因为我们生活的社会就是一个多种因素掺杂在一起的复杂系统。而是应该利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信息等观点出发,从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考察对象,定量地分析问题。三论中控制论的反馈原理指出,任何系统只有经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有效控制,有了有效控制,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信息论中的有序原理表达的是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通过有序,实现低级系统到高级系统的转化。师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自己开放,要乐于并善于与外界不断的进行广泛的交流,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系统论中的整体原理表明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孤立功能之和。我们需要让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配合协调,收获最好的教学效果,发挥最好的教学功能。因此,我们利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物理教学问题,必然有助于对问题的认识和深刻理解,有助于物理教学论的发展和科学化。4.物理教学论与教育技术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教学领域更是如此,一根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教师也在面对新的教育环境下,开始了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探索,开创了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教育相结合的一门新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应用技术。例如: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甚广,大到浩瀚无际的宇宙系统,小到无法精准的基本粒子,这样就让学生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去感知和理解,以便建立正确的表象,但是如果利用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实现对这种现象和过程的模拟,帮助学生构建模型,认识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所以说,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开辟物理教学论研究的新领域,必将促进物理教学的现代化和物理教学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四、物理教学论的基本任务和研究方法

1.基本任务:物理教学论是研究物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所以物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从简单上来说就是解决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详细来说,实行宏观的角度去解决物理教学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理论问题指的是对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作出“为什么”的回答,为其做出理论解释和说明,使人们对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对物理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实践问题指的是要论述物理教学中一些普遍的带有规律性的能够直接指导物理教学实践的有关内容。

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和调查法、实验研究法、逻辑方法(在此不作过多解释)

五、学习物理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意义:学习物理教学论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师进行物理教学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人。因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复杂的社会活动。而我们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物理教学论的指导,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不高,教学策略具有盲目性等等问题。教师不研究也不讲究物理教学方法,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物理教学规律,违反物理教学规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更好地促进我们国家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依靠物理教学论这一体系作为理论基础来指导我们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所以说,学习物理教学论对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学生、在职的物理教师以及物理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

[5]--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终身教育思想。作为未来即将从事物理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懂得如何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理教学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能否成为优秀的物理教师或优秀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关键。学会学习物理教学论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⑴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物理教学论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⑵学习相关学科,为学习物理教学论打好基础

⑶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的“共性”与“实践”的个性有机结合,在实际运用中解决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心得体会: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想更好地去掌握物理教学论的系统知识,我们必须有意识的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在校学习的时间占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也无法深入课堂去探究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全部内容。所以,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物理教学论的过程中,突出学习的“实践取向”。就教学内容来说,一方面要加强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和联系,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新动向和新思维要积极跟进,分析并归纳总结它们的规律,形成先进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设计的实践训练,通过口授、阅读获得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知识与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至少还存在着两段落差:

[6]一是教学设计知识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落差,二是教学设计与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的落差。不让理论知识束缚我们的行动,导致“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有些学生在自己的教后感中写道: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今天我真正领会到了‘事非经过不知其难’的真谛。许多事情,没有自己去参与的时候,一切别人的酸甜滋味看来都是云淡风轻、无关痛痒的。到了自己真正要去做的时候,并且投入了进去,才深入体会到其中的真谛“。美国伟大的”进步主义教育主义之父“杜威的教育思想 “:学与做相结合的教育将会取代传授他人学问的被动的教育。后者再怎么好, 也不过是适应封建社会的,在那种社会里大多数人必须永远温顺地服从长官的权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 是与一个以创造和独立为原则以及每一个公民都应当投身于共同利益的事务之中的民主社会不协调的。”[7]所以,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我们都应当重视自己的物理教学的实践锻炼,积极探索和运用物理教学论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物理教学理论水平和物理教学方面的修养,为未来做一名合格的物理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88-89.[2]王较过,李贵安.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13.[3]南纪稳,张立昌.教学规律研究:必要性及研究逻辑[J].教育研究,2010(12).[4]何晓雄.物理学——现代科学的先导和基础 [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0(6).[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6]窦瑾.李为.高忠.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突出“实践取向”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4):25.[7]美)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赵祥麟等译[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96-297

第五篇:毕业论文: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学号分 类 号密级

毕业论文

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文献综述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学生姓名指导教师

年月日

文献综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成功的企业必然有强大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今天我们正面临愈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不仅要在技术、产品、市场、资本等方面展开竞争,更要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文优势,不断的通过吸收与融合,使组织进行系统的提升和修正,以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并获得持续的发展空间。

一、前言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我国加入WTO,民营企业面临国内﹑国际激烈的竞争,能否应对这场竞争,关键视一个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如何。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包括资金﹑技术﹑管理和经营能力,尤其是企业文化。因此,在民营企业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整合和创新民营企业文化,让先进的﹑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对规范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推进民营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1982年特瑞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出版了《企业文化》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了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企业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就出现了两种方法的派别,一派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另一派是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他们认为组织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组织文化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于组织文化的测量、评估和诊断。但是,这

种方法被归为现象学的方法,认为只是研究组织文化的表层,而不能深入到组织文化的深层意义和结构。

1984年,奎恩和肯伯雷将奎恩提出的用于分析组织内部冲突与竞争紧张性的竞争价值理论模型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测查,以探查组织文化的深层结构和与组织的价值、领导、决策、组织发展策略有关的基本假设。

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发表了“对企业文化的新认识”一文,1985年出版了其专著《企业文化与领导》,他对组织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沙因教授还提出了关于企业文化的发展、功能和变化以及构建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沙因也因此成为企业文化研究的权威。

九十年代,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

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出版了他的专著《组织气氛与文化》,其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

同年,霍夫斯帝德及其同事将他提出的民族工作文化的四个特征(权力范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和不确定性回避)扩展到对组织文化的研究,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增加了几个附加维度,构成了一个企业文化研究量表。

1999年,特瑞斯·迪尔和爱兰·肯尼迪再次合作,出版了《新企业文化》,在这本书中,他们认为稳定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他们探寻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途径。他们认为,企业经理和企业领导所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和谐的企业运行机制,汲取著名创新型公司的经验,激励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

三、国内研究现状

八十年代中期企业文化理论传入中国,并得到了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认同和响应。我国正式提出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概念是在1986年。更多大学和学院的研究者加入到企业文化研究的队伍,特别是一批海外归国学者,广泛出书,大量精力投入到中国企业文化的研究上来,使百家争鸣的态势逐步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石伟教授的《组织文化》从文化人类学和管理学角度出发,全面梳理了组织文化的相关理论,兼具整体性和独特性两方面的特征。经济管理出版社的《企业文化》(第三版)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的《公司精神》一书被清华大学等院校采用为相关课程教材。与此同时,包括《价值观的起飞和落地》在内的仁达方略企业文化系列丛书也成为各家企业文化咨询与培训机构以及企业文化实践工作者的工作指南。

在国内,企业文化建设虽然越来越被重视,但与国外企业文化研究的迅猛发展相比,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显得十分薄弱,这表现在:第一,中国的企业文化研究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虽然也有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但是大多数是以介绍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及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企业创新等的辩证关系为主,真正有理论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的实证研究为数甚少;第二,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实践,许多企业在塑造企业文化时主要是企业内部自己探讨,虽然也有专家学者的介入,但是由于对该企业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该企业文化的定位、企业文化的变革等问题缺少长期深入的研究,所以,企业文化实践缺少真正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少个性,同时也难以对企业长期发展产生文化的推动力。因此,应该借鉴国外企业文化研究,加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促进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综述可以发现,在文化经济时代,民营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实现基业长青,就必须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要利用先进的文化管理手段,塑造核心竞争能力,占领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空间,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民营企业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企业文化的正确认识,坚持长期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发挥企业文化管理的强大威力。

下载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上古动物图画及其相关文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进行西部经济大开发的世纪。在这场伟大的世纪大开发中,不仅需要人才、物质、财力方面的支撑,更需要准确、畅通的信息障碍。近年来,我国针对各行业的数据库层出......

    论小提琴启蒙教学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1]盛中华.小提琴教学160问.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5 这是一位懂得艺术学习规律的人关于小提琴演奏的中肯的经验谈。书中一些独到的见解,正切中教学实践中的时弊。本......

    论动物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刍议动物国际贸易的利与弊 陈鸿 摘要 动物国际贸易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贸易市场仍然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不良因素,限制着这一市场的健康发展......

    论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论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摘要与小学英语单词教学策略有关的研究成果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小学生学习特点对外语的影响。这一类研究主要关于小学生学习语言时的特点以及对学......

    课程与教学论文献书单[五篇]

    《教学原理》参考文献: 一、教材和通用类 1、 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 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吴也显主编:《......

    徐文兵解读《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第一讲文字版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讲 主讲:徐文兵 主持:梁 冬 播出时间:2008-12-06 23:00—24:00 经文:昔在黄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等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

    论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论李白诗中的动物意象 2011级文学院 摘要: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诗中说:“愤世疾邪意,寄在草木虫。”“愤世疾邪”是“意”,“草木虫”是......

    论人性善恶——《动物农场有感》

    欧 美 文 学 论 文 论人性善恶 ——读《动物农场》有感 短短的十七周欧美文学课,带给我的却将是一生的影响,生命长度有限,欧美文学课促使我一点点拓展她的宽度。王老师以故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