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夸张与巧合在喜剧片《泰囧》中的运用
夸张与巧合在喜剧片《泰囧》中的运用
夸张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而巧合则是喜剧电影中所允许运用的一种夸张的集合,当所有的艺术巧合夸张凑在一起,将人物的悲伤撕碎给观众看的时候,便构成了喜剧的艺术性。《泰囧》作为一部低投入高回报的喜剧片,其中的夸张和巧合艺术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地步。
《泰囧》电影的概述
《泰囧》里面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在泰国所发生的故事,徐朗为了油霸而要赴泰国找周先生,而徐朗的竞争对手高博则一路追踪徐朗,而徐朗又遇到了去泰国旅游的奇怪青年王宝,他们之间所发生的纠结不断,是部悲催却又有着温情的片子。在 2012 年底,这部影片虽然投资不足4 000万,但是在上映三天就达到了上亿的票房,而 21 天过后,则突破 10 亿,作为一部低成本电影,《泰囧》的票房可以说达到了令很多人惊讶的地步,连导演徐峥都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安。作为一部国产的电影,《泰囧》是第一部票房超过 10 亿的电影,并且还是一部超过预期的低成本电影。这部电影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的同时,也有人批评其为 “低俗”的电影,但是无论是 “低俗”还是 “接地气”,它在实现了商业价值和利润的同时,也使无数人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作为一部喜剧,它在观众欣赏美丽异域风情的同时,也在影片的幽默台词中获得满足,并且还从中得到一种温情的感动。夸张和巧合在影片中的作用
(一)塑造 “接地气”的喜剧片艺术
喜剧是讲究笑的艺术,喜剧通过巧合、误会、夸张或变形等艺术手法表现生活,引人发笑、发人深省,从而收到 “寓教于乐”的最佳效果。在喜剧片中,将现实生活通过夸张的方式表现出来,将生活中不可能出现或者不可能集中出现的矛盾和夸张集中在一起表现出来,并在喜剧中构成了完整的统一,实现喜剧的艺术形式的塑造。
作为喜剧电影,影片讲究精巧的构思,并巧妙通过各种误会和巧合,将笑料和故事直接或者间接表现出来,并通过角色的对白以及夸张的动作使观众在不断的笑料中获得更多的感受。而 《泰囧》的接地气,更多的是由于电影在涉及的故事以及台词对白上充满了生活的味道。在喜剧片中,通过讲究新颖精妙的构思,注重运用误会、巧合、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法。并通过人物可笑的动作和俏皮的对白,以塑造喜剧性格并形成喜剧性的艺术风格。在人们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说是笑声不断,影片的一开始便是矛盾的展现,徐朗跟老婆之间的矛盾似乎不可调和,而高博 作为一个工作的竞争对手一出场便展现出一本正经的讽刺笑料,“你不牙还疼吗。” “你丫才疼呢!”调侃和讽刺的反驳,带着方言的幽默味道,使观众忍俊不禁。这种通过台词的幽默来呈现出笑的效果的艺术片,可以说在影片中是极为常见的。徐朗在泰国的公交车上的对话,“泰国出租车司机: 你是中国哪儿的? 徐朗: 北京。出租车司机: 北京?北京更堵!”这段对白,对于经历过中国堵车的观众,可以说有着非常亲切的感觉,这种通过泰国出租车司机来进行自嘲的艺术手法令人觉得好笑而且有点无奈。
但是,这种接地气也有着不利的一面,诸如很多人对影片所评价的 “低俗 “观点,认为其缺乏阳春白雪的高雅,而太过于低俗,甚至是以低俗为美来实现对观众低级趣味的迎合和满足。如影片中的王宝对于高博的做葱油饼式的“按摩”,遇到的泰国人妖所发生的故事,遇到文物贩子的打斗,以及屁股被蛇咬伤的情节等,都是观众对于作品诟病的一些理由。从某种情况下来说,小人物不断通过极度悲催的环境,来实现自身的 “倒霉”是喜剧所要表现的内容之一。但是不管怎么说,《泰囧》作为一部喜剧片,其在夸张艺术的运用上,还是比较讲究的。知名影评人周黎明将其视为平民叙事的成功,“这是一部通俗的影片,但主创人员对商业类型片研究透彻,喜剧桥段密集,一点都没有粗制滥造”。
(二)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矛盾的夸大
对于喜剧片而言,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能构成喜剧的效果,而是需要将生活集中化和夸大化,才能实现一种积极的艺术效果。《泰囧》与 《人在囧途》有着相似的类型,都是通过道路上的夸张和矛盾的集中来实现喜剧的效果的。人物的偶然相遇,但是不可违背的故事情节发展使两人的命运和生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徐朗和王宝只是偶然在飞机上相遇,并且一个是为了生意而找周先生,一个是为了母亲而去旅游加栽健康树,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有意无意总是凑到一起,王宝忘记带钱包而只好跟徐朗结合在一起,而徐朗则丢失了护照而只好依赖王宝来实现自己的旅程。这种生活中不常见的矛盾和问题将两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偶尔变成了必然,夸张和巧合构成了影片的主要内容。
同时,影片采用的是 “故事路线图”的公路戏剧创作方式,虽然故事只是一个时间轴,一个人物关系轴,但是,故事却是跌宕起伏令人情绪不断发生变化的,轻松和喜悦都令人不觉得累。徐朗和王宝在汽车抛锚后两人发生矛盾,徐朗骂走了王宝,随之在雨中王宝却又再次回来,而回来原因则是“我没钱”。故事在这里使观众随着主人公的悲伤而接着走向了轻松和宽慰。当然,这种轻松绝对不会很长。主角在经过了短暂的轻松调剂之后,只能走向更加倒霉。(三)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喜剧电影中,巧合和夸张是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如果是严肃题材的电影,夸张和巧合很可能是一种硬伤,如 《武侠》中故事结局的处理,矛盾在无法解决的时候,借助于 “雷击”这种巧合来处理故事的矛盾的方式,被许多人诟病。但是在喜剧电影中,巧合所造成的夸张效果,给人以更强烈的震撼和感悟,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而通过各种巧合凑在一起而造成夸张的不断加剧,却更令人感到喜剧电影的魅力之所在。《泰囧》中,徐朗和高博需要找到周先生的地址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徐朗需要从自己的助理手里拿到黑客关于周先生的地址的照片,但是,这个照片到达徐朗手里却是难上加难。第一次徐朗因为王宝的 “飞机上需要关机”而无奈关机,丧失了收到图片的机会,第二次则是徐朗在火车上接收图片,而 U 盘却被王宝拔掉且恰好被迎面来的火车带起的风吹跑,可以说这次因为偶然事件而引发了故事节奏的进行。而接下来徐朗为了得到图片而发誓 “再也不给别人戴绿帽子”时候,开着车的高博却恰好听到了这句话,于是两人的较量继续进行。
(四)偶然的元素的集中和滚雪球效应
在影片 《泰囧》中,夸张和巧合甚至还有着滚雪球的效应,墨菲定律是指若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若没有可能出错,也一定会出错。而 “滚雪球效应”是将小错变大错,逐步升级。它们已成为公路喜剧的套路化模式。在喜剧片中,喜剧和悲剧并不是分开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夸张和巧合有着关键情节上的偶尔,而这种偶尔还要不断发展下去并且影响甚至构成故事的情节,主角的倒霉是因为巧合,而其情节的发展也是因为夸大和巧合,这种夸大和巧合将生活的合理与艺术的夸张巧妙结合在了一起。在影片中,观众的反映便是觉得影片好笑,这种通过巧合和夸张的方式所达到的效应令人赞赏。但是就本质而言,影片更多的是一种传统的喜剧模式,通过误会所达到巧合和夸张的效果,比如说中间徐峥给黄渤戴 “绿帽子”的情节,用的就是 “误会”手法,“你看到那个人没有,我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因为我给他戴了绿帽子。”而这种误会也在不断达到喜剧效果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在影片中,演员的动作也夸张,特别是王宝强,真的很 “囧”。《泰囧》对于喜欢它的观众而言,是一部幽默好笑的喜剧,但是,通过台词来展现喜剧的效果也有着不利的一面,在《泰囧》中,故事的情节性的不足也是一个硬伤,对于观众而言,在笑过之后很难记得故事究竟发生了什么情节,全部的影片主要通过台词来体现,值得津津乐道的情节则难以体现了。
(五)完善人物性格和特色
在 《泰囧》中,人物的性格和特色也是通过夸张来实现的,王宝的 “囧”和 “二”,徐朗的迫切追求成功以及精英意识,高博对于徐朗的敌意以及高傲在影片中逐渐展现出来。而为了凸显人物的性格,夸张则是不断呈现出来的。王宝在酒店偷护照的细节中,烟灰缸瞬间落地,而高博则是从浴池走出来。似乎危险一下子就冲到了观众的面前,但是镜头一转,高博一本正经的脸上贴着面膜,而眼睛上则是贴着两个美容的黄瓜片,王宝的危机一下子解除了,观众开始哄堂大笑,而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王宝无奈去给高博做按摩,于是,他用做葱油饼的方式开始了夸张的按摩表演。这段镜头里,葱油饼 SPA 使人物显得新鲜而又有趣。而在台词上,则是影片最擅长表现的优点,徐朗在飞机上一脸惊讶地看着王宝,“徐朗: 这是人妖吗?王宝: 这不是,这是我女朋友。徐朗: 这是范冰冰啊!王宝: 对,范冰冰就是我女朋友。徐朗: 你这是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吧。王宝: 不是,我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这段对话中,徐朗的一本正经,而王宝的 “二”和 “囧”一下子就跳跃了出来,他们的性格迥异导致一路上的同行必然有着各种 “窘态”。此外,徐朗的一脸惊讶和无奈,王宝傻乎乎的笑容和夸张的造型,以及踩着东西才能踢人的 “泰拳”,都令人印象深刻。
可以说,《泰囧》的 “火”以及令人惊讶的票房,都有着自己必然的缘由,而中国低成本喜剧的红火使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希望以及中国电影的未来。传统的电影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而一部接地气的泰囧,以其夸张和巧合的艺术形式受热捧。影片的夸张表情和造型以及动作和剧情,都是中国传统戏剧才采用的艺术形式和内容,而影片中所展现的现代人生活的台词和困境的集中,以及独具特色的异域风情,都是观众喜爱 《泰囧》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喜剧电影中,夸张和巧合的运用是基本的艺术形式,但是如何通过更高超的技巧和手段,将喜剧片更幽默有趣的表现出来,则是喜剧电影需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
第二篇:概念整合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
概念整合在商业广告中的运用
一、商业广告简介
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传达商品信息的媒介。商业广告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字图像的表达,向受众宣传商品信息,起到谋取经济利益的作用。广告语篇的特殊性让创作者必须遵守一定原则和策略,这些原则和策略中就包括了对于隐喻、关联理论等的运用。在1966年,Leech就对英文广告做了语言学上的研究,包括从语法、词汇、修辞、韵律等方面进行的研究。Vestergaard&Sehrode在1985年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全面地研究了广告语。之后广告语篇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语言学家从语用学角度和系统功能角度对广告语做了全面的分析。但这些研究没能彻底从受众角度出发,解释广告语意义建构过程,不能详细说明受众是如何参与到广告语篇的意义理解中去的,概念整合理论可以从受众角度分析广告语篇的意义理解。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Integration/BlendingTheo-ry)是由Fauconnier和Turner出版的《我们思考的方式》(TheWayWeThink—ConceptualBlendingandtheMind’sHiddenComplexities)一书中提出的,该书在心理空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网络。心理空间是Fauconnier提出的意义建构模型,心理空间不是语言意义或结构本身,它是信息和意义的临时容纳器,是我们思考和交谈时构建的概念包。我们在思考时,无意识地在构建着不同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空间和思维中长期存在的框架知识紧密相连。概念整合理论以框架理论为基础,Fauconnier认为它是基本的心理运作过程,虽然模型本身是虚构的,但它可以用来解释人类思维过程。概念整合网络基本要素包括四个空间、一个层创结构(emergentstructure)、空间之间的映射。(如图1)四个空间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四空间模型是最简单的概念整合模型,该网络还可以有更多的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视具体情况而定。输入空间是我们已知信息的基本框架,类属空间和两个输入空间发生映射,抽象出两个输入空间对应元素的共同性。合成空间包括输入空间中的元素,同时又和类属空间相联系,包括类属空间中抽象出来的新的结构。合成空间的运作并不是两个输入空间意义的累加,它会产生层创结构,也称新显结构,层创结构将输入空间元素意义结合,在类属空间帮助下产生新的意义,这也就是概念合成中最重要的过程。层创结构的产生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输入空间映射元素的组合(composition),一种是对于场景框架的心理补充(completion),最后一种是合成空间的动态发展,(elaboration)。概念整合模型可分成四种网络形式。
三、概念整合理论下的广告语意义
建构概念整合网络可以分成四种形式,分别是简单网路、镜像网络、单边网络和双边网络。广告语的意义建构也可以分别从这四种形式入手,本文将广告语按照不同的网络归类,进行系统研究。
1.广告语的简单网络意义
建构简单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大都是价值角色的对应关系,看下面这则广告:片片香脆可比克;美味难挡可比克。这是一则电视广告,语言很简单。观众在听到这两句广告语时脑中就会建立起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是美味食物框架,根据观众的后台认知,人们可能会联想起美食、食品品牌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可比克薯片这种商品的框架,其中包括观众在电视中见到的可比克薯片的包装等。在概念合成时,输入空间中的不同元素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去,合成空间中形成层创结构,在层创结构中,将元素按角色—价值形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意义,即是可比克薯片是美味的食品。
2.广告语的镜像网络意义
建构镜像网络指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采用相同的组织框架结构。有许多广告语是通过两个事件或两种事物的对比得出广告的效果,这种方法都是基于概念整合网络中的镜像网络。看下面的例子:这人啊一上年纪就缺钙,过去一天三遍地吃,麻烦!现在好了,有了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高钙片,水果味,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儿!一天一片,效果不错,还实惠!这是一则药品广告,在这则广告中创作者将盖中盖高钙片和其他钙片作比较。观众看到这则广告时,首先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的框架结构都是“吃药”这一事件。输入空间1包含钙片、用法、用量、疗效、价格、味道等元素;输入空间2包含盖中盖钙片、用法、用量、疗效、价格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输入空间元素的关系是直观清晰的,一一对应的。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和完善,得到新的意义,盖中盖钙片从各个方面都好过其他同类产品。
3.广告语的单边网络意义
建构单边网络指概念整合网络中的两个输入空间有不同的框架结构,合成空间的框架结构和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相同,这种结构通常用来研究隐喻语言的意义构建。看下面的例子:戴比尔斯钻石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一条经典广告语,只有两个小句。虽然这条广告语中只出现了钻石一种事物,但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背景,即将钻石和婚姻联系在一起。读者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包括和钻石相关的元素,输入空间2是以婚姻为基本架构。在合成空间里,通过层创结构的组合、完善构建出新的意义。这里我们看到合成空间采用了和输入空间1相同的事件空间,都是围绕婚姻事件的。钻石在这里起到隐喻的作用,对于大多数通过隐喻起到劝说功能的广告来说,都可以用单边网路完成意义建构。
4.广告语的双边网络意义
建构双边网络指两个输入空间有着不同的组织框架,合成空间包括了两个空间中不同的元素,有自己独特的框架,形成独特的层创结构。下面是一则电视台的宣传广告:身未动,心已远,旅游卫视。观众首先根据广告语建立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旅行;输入空间2:看电视。在这两个空间中,观众根据广告语联想到和旅行、看电视相关的不同元素。输入空间1又包括游览风景、选择景点、得到知识等。输入空间2包括观赏电视节目、选择节目、有所收获等。这两个输入空间没有相似的结构。在合成空间中,通过层创结构的组合、完善、扩展,得出这样的新的意义:观看旅游卫视的节目,观众就仿佛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旅行,既省钱,又可以给你带来旅行的快乐和收获。合成空间没有和两个输入空间相同的结构框架,而是将两者融合,在融合中会有更多的冲突,冲突产生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机会。
四、结论
概念整合理论自从提出以来,因为它的强大的解释力而备受关注,语言学家们试图用它来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语言现象,它已经在幽默语篇、委婉语、谜语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广告语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一些学者从不同学派、理论来研究广告语篇,但很少有人将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广告语篇的分析中去,本文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语的意义构建进行了初步的阐释。本文从概念整合网络出发,将广告语的意义构建按不同的网络结构分成四类,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于广告语意义构建的强大解释力,揭示出广告语意义构建的思维模式。
第三篇:《人在囧途》与《泰囧》观影感
《人在囧途》及《泰囧》观影感
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两部电影都足以称得上好的喜剧电影。现如今电影业繁荣发展,各类电影百花齐放,要想成为一部好的电影,单凭情节还不足以吸引人,只有用艺术去真实地反映生活,能够引起人共鸣的电影,才能打动观众,才能成为一部好的电影,《人在囧途》和《泰囧》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获得成功。
春运,作为中国的一大特色,承载着几乎大半中国家庭的团圆梦。飞机,火车,汽车……尽管回家的方式万千,但总归只有一个目的地——家。《人在囧途》正是以这样一个与数亿中国人息息相关的重大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两位主角的艰辛回家路。李成功,一个在外人看来成功的男人,却被下属戏称为“灰太狼”,对下属严苛而刻薄,他有妻子女儿,却更有着不为人知的小三。年关,他踏上了回家路,期盼着阖家团圆。牛耿,一个文化水平实在不怎么高的牛奶厂挤奶工,虽看起来是没文化的粗人一个,却性格质朴,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了要回长沙老板欠他和其他农民工的工资,年关,他踏上了要债的路。就这样,这两个生活环境不同,性格迥异的陌生人竟阴差阳错地成了同伴,共同踏上了一段从北京到长沙长达一千多公里的“囧”途,真正可称为同是天涯沦落人。从飞机,到火车,到汽车,到轮渡,甚至是拖拉机之类,各种你所能想象到的交通工具,各种你所能想象到的回家方式,他们二人无所不用其极,只为能到达长沙。旅途中亦遇到了许多事,年轻的年轻女教师、跑了整晚旅店只为将李成功掉落的钱包还给李成功的大巴售票员、用村里的车送李牛二人去车站的村里人,旅途的一切,渐渐让李成功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影片的最后,他们成功地到了长沙,李成功的小三被李成功的妻子感动主动退出,李成功亦被妻子原谅,牛耿亦拿到了工资。
而看似作为《人在囧途》续集的电影《泰囧》,延续了《人在囧途》的“囧”,只是这次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搬到了泰国,演绎了另一番异域风情的“囧”途。徐朗是一个事业有成的CEO,却为了事业无法兼顾家庭,屡屡失信于女儿,导致妻子执意与其离婚,而为了使他研究的油霸能成功投入生产,他不得不与原为其大学好友的高博竞争,不顾妻子的离婚请求,毅然决然前往泰国,只为得到在泰国的大股东的授权。在飞机上,他碰到了为人热情善良,个性单纯地甚至有点憨傻的前往泰国旅游的葱油饼店老板王宝,却不想,二人竟阴差阳错地成为了泰国之旅的同伴。获得授权之路道阻且长,在一路的经历中,徐朗本只是利用王宝,却不想最终二人成了真正的朋友、伙伴。最终徐朗领悟了许多,决定放弃授权只为求得家人原谅,王宝也完美地达成了泰国之旅的愿望清单。
人生总是充满着未知,也许前方等着的是无尽的磨难,却总能在磨难中感悟许多人生真理。李成功和牛耿在这段“囧途”中,经历了无尽的磨难,但是李成功却被牛耿的淳朴所影响,亦对人生有诸多感悟,也许是这些经历的一切,让他对家、对事业、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徐朗也是一样,在这段从未想象过的困难旅途中,他终于知道什么叫“舍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自己去做的,只有自己身边的人才是真。
第四篇:数与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数与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数形结合带给教学以蓬勃之生命,赋予教学以持续性的活力,使有效教学的策略更丰富,更清晰。
1以童真唤起兴趣,营造乐学的有效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在我们的童年的记忆中,好的动画片和童话书总会给人一种最美好的的印象,那种感觉挥之不去,抹之不灭。新课改教材里各种鲜艳逼真的情境图,各种平移、旋转、对称的美丽图案,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与学生互相问好后,笔者设计了“分数乐园”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的卡通画面,可是“智慧大门”却关闭着。生动形象的动画谜语,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挑战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斗志。学生猜对后,引出生活中分东西的经验,自然而然地导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出孩子们特别熟悉和喜欢的———“分数乐园里智勇闯三关”的游戏,使学生们的自主参与意识自然而然的产生,主动探索,学习新知。
2看图说话,鼓励多提问;先学后导,作图更有效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学生没将题目读懂时,他是没有问题的,这与他没读题效果一样。只有钻研之后,才会生出“看似绝壁,却辟小径”之感。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新授部分,笔者利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分三次展示课件“分数乐园”,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地让学生观看直观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地学习新知。课件出示:两个小朋友,和一些食物(包括:两瓶水,四个苹果和一块月饼。)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分苹果和水后,引导只有一块月饼,要分给两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随之“半块”的答案就悄然产生,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一份就是半块?”那半块是怎么样的呢?经过动态展示比较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一半”月饼,让学生形象充分地理解平均分,在突出平均分的基础上,介绍二分之一的意义,从而自然引出1/2的写法和读法。
3数形结合,不忘操作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本课中设计了“折一折”这个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纸,来突破难点,完成“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的转化过程。学生兴致勃勃地在“折一折”中玩起了折纸游戏,使他们在玩中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笔者还设置了“快乐猜猜猜”的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
3.1强化认识,完整叙述
由平均分实物导出,图形也可以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折出它的1/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合作中解决疑难。通过进行比较交流,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图形?如何得到它的二分之一?哪部分是它的二分之一。使学生能够完整叙述1/2的含义,提高表达能力。这个过程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让他们明白数学无处不在,源于我们的生活。最后,在共同交流,检查所学习的新知识,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3.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紧接着,顺势引导:你能继续折出这个图形的1/4吗?引发学生继续探索新知的欲望,逐层深入的诱导新知。交流汇报意义后,课件引出长方形的4种不同的折法,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体会到:虽然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不同,但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这个过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学生自主探索,欲望强烈,解决了疑难问题,使他们充分地体验到了成功。
3.3顺势引路,巧妙迁移
认识了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让孩子们乘胜追击,继续研究各种几分之一。顺势教师要求:你能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拿出学具袋中的材料,每人选择一样试一试。经过折涂,学生之间的交流介绍,让学生展示并解说成果。通过变换板书的数字,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师提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那平均分成5份、6份、100份呢?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锻炼他们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形→数”、“数→形”,分阶段把握数形结合知识难度,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低段学生及图形建构差的的学生适宜“形→数”的直观思维,其教学大多以观察、操作等活动开始,在感知和积累了大量空间图形的具体形象及抽象化图形后,自然过渡到复杂、抽象的图形学习。高段的学生适宜“数→形”、“数→数”的抽象思维,因其数形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后,几何直观图形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题目后,对于简单的图,不一定每次都要画出来。数量关系式、图形能用“脑图”表现出来再好不过,“脑图”才是我们最美好的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数与形的知识结合起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视其情况,降低层次,回溯到相应的基础上再予以教学。
第五篇:LBL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LBL与PBL教学模式的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利用PBL与LBL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中,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使学生今后工作中能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进行跨文化交际,从事学术交流及其相关活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只是能够掌握基础英语词汇及语法知识,不能达到现代社会中独立综合运用的要求。
二、LBL与PBL教学法
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此法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综上,可以看出二者具有互补性。LBL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积极性。而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过分强调PBL教学法的运用,就会忽视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所以应综合运用两种教学法发挥其所长,克服各自弊端,取得更好的教学目标。
三、LBL与PBL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PBL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分组准备――课堂分组讨论――教师总结
1.教师设问,应有充分的准备。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准备讨论提纲。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课堂设计。
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2.课堂分组讨论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scaffolding)与教练(coach)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学科专家、信息的咨询者。
3.教师总结 对学生的讨论中出现的共同性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课文的文化知识、长难句,同时点评各组的发言,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总体以表扬为主,切忌在学生发言时,纠正某个发音或语法错误,这样会打断学生思路,更可能挫伤其发言的积极性,建议用延迟批评法,将错误记录,待讨论后提出。其次,不必每错必纠,纠错应集中在那些有碍交际和具有长远影响的错误上。
4.课堂教学评估 要正真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困难,指导了学生的学习策略并给他们提供了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从而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总之。PBL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设计问题,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
同时,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问题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交流沟通,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
(二)PBL对学生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求。所以在面对基础薄弱的院校学生,教师还应综合LBL教学法来弥补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力
因此,采用LBL与PBL为4:1的学时比例是比较科学的分配方法,LBL教学法所占的学时主要应用于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而分配给PBL教学法的学时则用于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
四、结论
PBL改变了“我讲你听,我做你看”、“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而LBL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培养。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互相取长补短,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将会推动教学改革的进程,促进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范松嵩(1983.05-),女,重庆人,本科,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