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时间:2019-05-12 01: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一篇: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本章首先对粮食及粮食安全、粮食安全责任以及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等概念做出界定,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行总结与归纳;其次,对对粮食安全责任相关理论包括粮食安全责任的产生、条件、界定、目标机内容进行研究,这为后面的研究工作开展建立理论基础;接着本章对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所需的理论基础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期望通过这些理论的研究指导粮食安全机制的构建。

2.1有关概念界定

2.1.1粮食及粮食安全的概念

我国和世界通行的的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是不一致的,差别较大。我国粮食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包括稻谷、玉米、大麦、小麦、高粱、燕麦、荞麦、黑麦等;广义的粮食是指农业生产的全部粮食作物的总和,包括农业生产的各种粮食作物。也就是除谷物外,还有有豆类、薯类。在国际上,粮食通常就等于谷物,即大米、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并不像我国的习惯把大豆和薯类也包括在内。特别要指出的是大豆,中国将其归类为粮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归类为油料。

到目前为止,粮食安全的定义至少有上百种以上,但粮食安全概念的统一表述至今尚未达成。不同的组织、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同的诠释。粮食安全定义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1974 年《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中最早提出来的:“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1996 年《世界食物安全罗马宣言》和《世界粮食首脑会议行动计划》中重新论述了食物安全的内涵, 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喜好时,才实现了食物安全。” 1983 年,FAO更新了这一概念,指出食物安全的实质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得基本食品”。在这些概念中,FAO所指的都是全部食物,而不单纯是粮食。

我国专家学者对粮食安全概念认识不一。郭书田[1]认为,中国粮食安全应包括五方面内容,即粮食国内自给率、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农民收入、生态环境及食物安全。吴天锡[2]认为,粮食安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粮食安全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和营养安全。肖春阳[3]认为粮食安全,就一个国家而言,应是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流通的安全,粮食消费的安全。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粮食储备;供人们直接消费的人均粮食供应量(膳食能量供应量);粮食生产按市场需求稳定发展,不出现大的波动;适量进口粮食;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王海鸿[4]的观点是我国粮食安全应该强调国家满足所有人以合理价格对粮食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并具备抵御各种粮食风险的能力。其内涵上主要是指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环节上分为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储备安全和粮食流通安全;指标上除粮食总产量、最低库存系数外,还应包括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年度丰歉率)、粮食外贸依存度、缺粮人口比率以及救助措施有效率等。毕艳峰[5]则认为粮食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充足、稳定的粮食获得能力,包括自身农业生产和粮食进口;(2)优良的粮食品质和优化的粮食结构,粮食应该具备满足人们健康需要的各种品质,粮食安全是一个大农业概念,不仅包括通常所讲的农业粮食,而且包括牧业和渔业等;(3)高效有序的粮食流通体制,粮食流通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涉及粮食市场经营主体的确立以及各种经营主体构成的粮食市场结构关系;(4)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必须同时依靠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的调节,在市场对解决粮食安全无能无力的情况下,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依靠非市场化手段矫正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1] 郭书田.中国粮食安全的若干问题.未来与发展, 1999, 5: 24-26.[2] 吴天锡.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和新要求.世界农业, 2001, 6: 8-10.[3] 肖春阳.中外粮食、粮食安全概念比较.黑龙江粮食, 2009, 2: 40-43.[4] 王海鸿.基于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农地利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 2009.[5] 毕艳峰.粮食安全内涵解析.学术视点, 2011, 2: 78-79.综合以上粮食安全的观点,作者认为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影响粮食安全的各因素及粮食安全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因素全部都要考虑进来,不仅要关心粮食供应数量的问题,同时还应考虑粮食质量的问题。2.1.2粮食安全责任的内涵

粮食安全责任是基于现代政府服务社会的公共品属性而提出的,粮食的商品和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了粮食安全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结果,它指的是政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该做的事。它是国家、农民、粮食企业和消费者等主体基于自身不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保障和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利益诉求,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利益诉求是增加收入,粮食企业的利益诉求是获取利润,而消费者的利益诉求是对粮食产品的质和量的满足[6]。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共同利益问题,粮食安全责任承担着社会共同利益的责任,所以除了政府,地方和粮农也应该肩负起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所谓粮食安全责任指的是中央、地方与粮农为保障粮食安全应该担当的行为,以及最大限度地促进粮食安全的所有行为。

[6]庞增安.我国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33(6): 46-50.2.1.3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内涵

经济学中,机制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整体机能、运行秩序。长效机制是指具有规范性、长期性、可持续性和相对稳定的机制,即能长期地实现目标正常运行并有效发挥其预期功能的制度体系。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是指在综合考虑粮食安全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各种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情况下,使诸要素的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能够长期保证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内部机理和外部支持。粮食安全长效机制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机制,是改善粮食安全的运作模式,降低粮食安全的运行成本,提高粮食安全效能,最终实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是要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要重视粮食生产涉及的各个环节,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各种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2粮食安全责任相关理论

2.2.1粮食安全责任的产生及条件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依据国家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的职能对粮食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全过程的粮食安全进行宏观调控是政府责任所在。从公共产品理论角度看,粮食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二重性,它承担了不少非经济职能,如保证人生存的社会性质、确保稳定供给的政治性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质。公共产品的生产、使用是市场失灵的领域,这需要政府力量来矫治和弥补,粮食的准公共物品特性决定了粮食安全的政府责任所在。我国目前面临着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紧张、气候不确定、人口保持刚性增长、消费结构的省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直接影响粮食的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及消费的各环节的安全,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才能实现对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控制,保障粮食的稳定增长。

粮食安全责任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就是保障粮食产出稳定增长的基本条件。影响稳定增长的粮食因素条件因素很多,其中耕种面积的影响度最大,其次是粮食生产者的投入,再次是政府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影响稳定增长的非粮食因素条件虽然很多,但综合来说主要集中于价格因素。只要协调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之间的关系,保持激励性粮食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突出粮食安全责任地位,满足和改善粮食产出稳定增长的条件,亦即粮食安全责任的基本条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7]。

[7] 罗光强.粮食大省粮食安全责任及其实现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2.2.2粮食安全责任的界定

保障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共同的责任,国家将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张平指出,中央政府负责全国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粮食总量平衡,统一管理粮食进出口,健全中央粮食储备,调控全国粮食市场和价格,支持各地发展粮食生产,不断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促进和保护国内农业和粮食产业发展。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地水土资源保护、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工作。进一步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切实把中央强农举措不折不扣贯彻到基层,惠农政策不缩不减落实到农户,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主产区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全国提供稳定的商品粮源。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要确保稳定现有自给水平,坚决防止和纠正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倾向,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强产销衔接,完善粮食储备,提高保供稳价能力[8]。[8] 我国将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资讯].工商行政管理, 2010, 18: 4.2.2.3粮食安全责任的目标及内容

我国国情特点决定了,中央政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统筹全局、宏观掌控的责任,主要负责制定战略规划、确定战略目标、出台政策、财政投入、技术攻关等;各级地方政府负有根据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执行实施的责任,主要负责落实国家的规划、方针、目标、确保区域粮食供求平衡、保障本区域的粮食生产;粮农在粮食安全上负有扩大粮食产业的生产规模、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投入的责任。

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升粮食生产能力。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广泛推广农业“五新”,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要加强粮食仓储,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地方粮库建设,发动农户储粮,扩大储备规模;加大粮食供销渠道、平台建设力度,搞活粮食流通;强化粮食市 场监管,不断完善应急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考核,确保责任落实,扎实推进粮食工作,增强粮食保障能力。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应用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3粮食安全长效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

2.3.1机会成本理论

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后,就不可能用来或必须放弃生产其他产品。产品的机会成本正是基于此种考虑而进行定义的,即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粮食的机会成本是资源种植粮食而放弃种植其他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以及从事非粮产业的收益。要准确衡量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必须从粮食生产的投入要素着手逐项分析。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耕地和资金。从耕地来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放弃经济作物生产的机会成本;二是放弃饲料作物生产及从事养殖业的(淡水养殖和畜禽养殖)的机会成本。从劳动力和资金来看,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就是农村劳动力和资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益[7]。

[7] 邓大才.中国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研究.经济评论, 2005, 6: 45-62.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的粮食机会成本要比其他产品的机会成本高,其收益比其它产业收益要低,粮食生产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致力于发展粮食的生产为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粮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较低,激发了发展粮食产业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矛盾,制约了粮食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粮食生产支持保护力度,并通过多种投资渠道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生产的收益,增强粮食的机会成本优势。

2.3.2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经济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可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减少。私人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与排他性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根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的程度不同而从公共产品中细化出来的,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它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对于任一给定的公共产品产出水平,增加额外一个人消费该产品不会引起产品成本的任何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产品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只要某一社会存在公共产品,就不能排斥该社会任何人消费该种产品[7]。公共产品通常是由政府或社会团体用公共开支进行生产所提供的。

[7] 厉以宁.西方经济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P221.粮食是一种同时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属性的特殊产品[8]。粮食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即粮食具有可分割性、粮食具有排他性、粮食具有竞争性;同时粮食也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确切地说应该是准公共产品)特性,即粮食是人类生活必需品、粮食是经济稳定的基础、粮食是国家安全的保障、粮食生产具有弱质性特征。可见,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二重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必须要对市场机制的缺陷进行有效的调控,保证粮食安全,那么政府就应该运用公共品政策如增加财政投入来保障粮食安全。

[8] 胡靖.中国粮食安全:公共产品属性与长期调控重点[J].中国农村观察, 2000,(4): 12-15.2.3.3产业关联理论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存在着密切的产业关联。这一观点是现代产业经济学论的一个主流观点。产业关联是指以产业间的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各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产品或劳务、生产技术、价值、劳动就业、投资等方式产生关联。产业关联理论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为产业经济分析,也为产业化农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工具。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通过向其它产业提供食品、原料、资金、劳动力、外汇、市场等要素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产业,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是其它所有产业的发展之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农业生产上必须依靠生产资料行业,销售上必须依靠流通行业,而产品又必须依靠食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业,一方面为所有产业的生产者提供生存的必需的基本的食品;另一方面又为以粮食为加工对象的产业提供原材料,从而保障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及农业生产资料供给部门的统合体被定义为农业关联产业。

粮食产业是最基础的产业,因此,粮价的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全社会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而且还会影响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引发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因此,一个国家要保证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稳定发展,首先必须保障粮食安全。依据产业关联理论,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从而增加粮食产业的收益和产品附加值,促进种粮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构建五项机制 落实主体责任

构建五项机制 落实主体责任

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一年来,我县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高度重视,县委常委会成员以身作则,牢固树立“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是本职、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失职、抓不好党风廉政建设就是渎职”的意识,把落实主体责任摆在重要位置,带头做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执行者、推动者。

一、建立领导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自觉担负起反腐倡廉建设政治责任,坚持把反腐倡廉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问效。坚持“一岗双责”、分级负责,县、镇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责任体系。县委成立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小组和惩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重要任务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去年以来,先后7次召开常委会议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二、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年初,对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与各镇、各部门签订“个性化”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反腐倡廉政治责任。围绕重点工作任务,制订了全县反腐倡

廉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任务分工,落实了县委常委的牵头领导责任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主抓责任,明确责任范围、内容和责任追究等,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落实,形成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

三、建立检查考核机制。县委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目标责任、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暂行办法》,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台账管理制度,对各镇各部门责任制落实情况实行月度暗访、季度督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每周由县委、县政府值周领导分别带领县委督查室、县政府督查室干部,定期或不定期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对镇、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半年和年终,实行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县政府党员副县长带队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中处于同类型末位的镇、部门,由县委主要领导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对“一把手”发生违纪问题,受到责任追究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四、建立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严格落实《关于加强对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办法》、《关于领导干部转作风提效率促落实的实施意见》等,执行干部去向公示、记民情日记、便民服务联系卡、机关公务接待“廉政灶”等制度,从节假日抓起,抓早抓小抓苗头,严肃处理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并实行责任倒查,公开曝光。建立县委常委及基层党委书记党务公开联系点38个,规范党务公开,接受监督。按照“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总体要求,在镇机关、村(社区)、基层站所和县直部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建立支持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坚持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坚持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各派驻纪检机构负责人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推进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全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三转”,保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中心任务。提升纪检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强化执纪监督。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在纪检监察系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着力纠正纪检监察系统“四风”,促进纪检干部作风持续好转。

第三篇:浅论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

浅论高效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

大庆实验中学历史组 钟亦洋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何在新的教育理论基础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教育工作者最关心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中,以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昌乐模式等为代表的高效课堂模式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一线教师充分发挥 “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改精神,运用各种管理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不同的课堂时间管理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全面地、彻底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全国多所中学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新课改精神在实践层面的运用作出了非常出色的注解。

但是,全面地了解当前“高效课堂”建构与实行的现状后我们可以发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大多是从以往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出发、在教学层面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而已。无论是各个中学所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如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法则)、还是教育专家总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如李炳亭的“高效课堂九大模式”

1、迟学为的“五步导学”2),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模式的实施层面;而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底层——高效课堂建构的理论基础层面上,却常常被教师们和教育学者所忽视。本文作者受此次教研活动研讨内容的启发,冒昧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

“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升华,同时也会对实践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符合一定的理论基础,才能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让学生获得高效益的学习;否则,所谓的“高效课堂”就会哗众取宠、流于形式。高效课堂构建应满足的理论基础包括:

(1)心理学基础,尤其要符合学生的发展心理特点。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状况的特点;不同年龄的学生,在感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方面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他们所运用的学习方式和能接受的知识形式也就相应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思维方面,儿童的逻辑思维发展往往落后于形象思维,通常初中生的形象思维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才刚刚开始形成3;因此,这就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提供不同难度、不同特点的教学内容,如初中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形象知识,而高中教学则更多地发展学生理解的逻辑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提供的知识超出了学生的心智发展阶段,不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就会“消化不了”;如果教学的内容落后于学生的心智发展阶段,学生能非常容易地掌握所要求的内容,学生就会陷于“吃不饱”的状态。只有根据学生现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安排教学、提供不同难度层次的知识,学生才能“好学”也能“学好”,高效课堂才能收到真正的效率。

(2)教育学基础,尤其要符合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个学科文化的特点。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也是通过教学完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顺利完成此方面的教育任务,那么掌握再多的知识也不能称为“高效课堂”。另一方面,不同学科具有各自的学科文化,如我们称谓语文课有“语文味”、历史课有“历史味”那样,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需要展示各自的学科文化特点,让学生在掌握本门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接受不同学科文化的熏陶。只有达到这两点,才能让高效课堂收获真正的效果。

(3)社会学基础,尤其要符合学生所生活环境的文化特征。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经指出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和社会学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12 李炳亭.高效课堂的九大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迟学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文化思考与行动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05)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物理、化学等科学教育还是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必须要与学生的具体生活相结合并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意义,学生才能真正地内化所学的知识;如果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或者只是让学生肤浅地理解生活而不能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了解生活中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么学生得到的只是碎片化的、教条的书本知识。因此,在教学课堂中必须要结合学生成长的时代环境和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高效课堂才能收获真正的效益。

可以说,高效课堂的建构首先应基于以上三个方面,在满足学生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特征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模式的建构,才能收获真正的“高效率”“高效果”与“高效益”。

第四篇: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乐清

:确保粮食安全 构建和谐防城港市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本文针对乐清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所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粮食安全 和谐社会 有序流通 市场调节功能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障。粮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安全,事关社会稳定和谐,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工作,确保粮食安全。防城港市随着粮食生产、市场和价格三个放开,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确保县域粮食安全,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一、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生活必需品,是特殊商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粮食安全是关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对粮食安全,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

防城港市是一个大发展的城市,应该认真对待粮食问题。“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确保粮食安全任重道远。防城港市存在着“人增、地减、粮食消费水平提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大量外地来务工的人口流入,粮食需求量越来越大。国际国内粮食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全市粮食购销工作就会陷入被动,全城人民有饭吃、吃好饭就难以保障,就会影响全市社会发展和稳定。所以说,确保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防城港市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产量减少,粮食消费剧增,产需缺口扩大

近几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农业结构调整,防城港市粮食播种面积逐年下降。由于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比种粮的经济效益成倍提高,于是,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随着城镇扩容和流动(旅游)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量日益扩大,按人均日消费成品粮0.3公斤计算,净增1万人口,年净增原粮消费110万公斤。即使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重视、巩固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粮食产销缺口仍逐年增大。预计“十一五”未全市粮食总产将低于15万吨,总需求为35万吨,需求缺口将达到20万吨。虽然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有所增强,但不确定因素很多,粮食安全仍是防城港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

2、本地粮源缺乏,外购困难多,储备粮源不稳定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本地无粮收购。外购粮食,粮源紧、价位高、损耗大、成本高。2007年,由于全国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产地早籼谷价格大幅上升,防城港市到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采购的早籼谷价格由最初的88元/50公斤,上涨到95元/50公斤。同时,外购粮食不确定因素多,遇到粮食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和地区间相互封锁,会导致应急状态下粮食流通受阻,影响或加剧县域粮食供应安全。因此,防城港市的储备粮源存在着不稳定性。

(三)储备粮规模小,缺乏粮源基地,宏观调控能力偏弱

防城港市还没有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粮食基地,与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及我省周边县、市等粮食产区虽有粮食产销合作关系,但缺乏稳定性,这对弥补本市粮源不足,造成被动。与此同时,纵观全市的仓储和储备粮状况,仓储条件薄弱,储备粮规模偏小。除中心粮库外,其他粮库设施陈旧,已经不很适合储藏粮食。全市县级储备粮只能保证3个月的口粮销量,根本不足国家规定的销区6个月销量的储备要求,明显不适应全市经济发展。而且,储备粮食均以原粮形态保管,且品种结构单一,再加上全市只有一家大米加工厂,无法直接控制的粮食加工能力和供应条件,缺乏应对突发情况和自然灾害确保粮食有序供应的有效手段。

三、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粮食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强调行政领导对粮食生产负总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二是认真落实十七大精神,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依法加强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三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品种,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逐步建立可靠的本地粮源。

(二)依法管粮,促进粮食有序流通

一是建立健全粮食产销合作机制,扩大调控粮食供应渠道。加大粮食购销的对外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产销协作模式,不断延伸和完善合作领域和机制,积极探索粮食产销合作新思路,争取在主产区建立收购点参与主产区的粮食收购和调运,用于储备粮轮换或本县市场供应。二是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工商、物价、质监、粮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大对粮食市场的监管力度。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超前分析、科学预测、宏观调控,保障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加强对粮油质量的监测,防止以次充好;在粮价波动时期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以规范粮食市场。

(三)奠定调控物质基础,提高粮食调控能力

一是加强储备粮管理。粮食收储公司是地方储备粮食的“蓄水池”,不仅需要引活粮源“收得进”,更需要保质保量“储得好”。同时,适当增加地方储备粮食规模,按照国务院“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地方储备粮规模的要求,充分考虑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增长因素,逐步增加地方储备粮规模。二是加快市中心粮库扩建工作。扩建中心粮库是走“建仓引粮”之路,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积极主动争取中心粮库扩建工程建设资金,抓紧上马工程,确保储备粮在需要时拉得出,用得上,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做好应急大米加工厂及粮食应急供应网点建设。根据《粮食安全应急预案》要求,评审几家资质高、信誉好的粮食经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及供应点,常年保持一定数量的周转库存。四是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要及时监测市场动态,研究市场行情和出台一些调控举措,进一步落实应急加工,供应,运输网络。组织实施粮食应急预案演习,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社会危机意识。

(四)强化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调节功能。

在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今天,防城港市粮食供求平衡主要靠市场调节,全市60%以上的人口都将“米缸”建在市场上。要充分发挥粮食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掌握粮源,控制风险,考虑储备适当的成品粮,以防应急。粮食批发市场是一个流动的大粮仓,可称为“动态储备粮库”。要繁荣农村粮食市场,大力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扶持粮食企业拓展农村粮油销售业务,提高农民的粮油消费水平,支持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物流连锁经营理论基础和运作机制

物流连锁经营理论基础和运作机制

发展物流企业,使物流活动达到一定的规模,根本的条件就是要建立和健全物流网络,使物流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物流形不成体系或物流组织分散、规划规模偏小,是难以全面发展物流业,提高物流效率的。因此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全国物流网络势在必行。

一、特许连锁经营理论

连锁经营是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原理在流通领域中的灵活运用。特许连锁经营是连锁经营的三种形式(直营连锁经营、特许连锁经营、自由连锁经营)之一。

所谓特许连锁经营是指“主导企业把自己开发的商品、服务和营业的系统(包括商标、商号等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经营技术、营业场合和区域),以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加盟店在规定区域的经销权和营业权。加盟店交纳一定的经营权使用费,承担规定的义务”(美国商务部的定义)。

理论界认为:特许连锁经营的原则是简单化、标准化、专业化、其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的合理性和经营上的科学性,其本质特征是进货与销售的智能分离,这种分离正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原理在流通领域的中的应用。根据特许连锁经营理论,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把组织化程度较低的、分散的道路运输企业连接起来,以总部名义统一组织货源(进货),加盟企业分散操作(销售),达到运输集约化经营的目的。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作为一种前沿理论,供应链理论(SCM)理论的产生之初到现在不过

10多年,但它发展很快,目前正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专家预言:21世纪的竞争将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连接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这一观点已取得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共识。

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高于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强调的是单个企业物流系统的优化,而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所有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管理和优化。

供应链管理理论也为物流企业彼此之间,进而与货主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物流企业之间只有相互连接起来,组成全国或区域的物流网络,才能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附加值高的综合物流服务。

三、物流连锁网络的定义和核心

物流连锁网络的定义为:物流加盟企业相互合作,共同控制,管理和改进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多个相互联系和依赖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网络,这个网络作为一个整体与其它物流企业或物流网络竞争。

建立物流连锁网络的核心是合作与信任,通过合作减少风险,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排除空驶浪费和重复努力,同时合作能带来更多的机会,使业绩得到普遍改善,能为网络成员和货主赢得更多的收益。物流连锁网络的经营宗旨是:更好、更快、更便宜。

四、物流连锁网络的运作基础

随着规模经济的发展,地区间物资交流量的增加,会出现两个集约化趋势:一是货流的发生地和目的地运量集约化;二是运输路径集约化。

这种由生产力布局而使各大经济地域所形成的“点”和以各种运输方式将它们连接起来的“线”,存在着流向相同的密集交通流量,是客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物流连锁网络形成的条件和网络基础。

我国很多生产最终消费品的大型制造企业,特别是大型家电制造企业,如海尔、TCL、美菱等在全国各主要城市(销售区域)建立自己的产品配送中心(配送仓库),即是运量集约化和运输路径集约化在销售上的直接反馈。

各地骨干道路运输货运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物流连锁企业,共同为制造商提供物流服务,既可以将物流的运价降低下来,也同时提供诸如查询、货物跟踪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现代物流的需求,说到底是客户对服务的高层次需求,满足这种需求,是运输业向前发展所必然面临的一个台阶,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建立物流连锁网络是运输业在经营形式上发展的高级阶段。

由于道路运输供给已大大超过需求,运输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运输的价格已经基本压得非常低,道路运输业户基本是微利经营,甚至亏损经营。在目前的经营方式下,运价已没有下降的空间,运输企业也没有利润增长的空间。只有联合起来才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构筑物流网络和采用先进的IT技术来提高“壁垒”,降低成本,形成道路运输企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五、物流连锁网络的共赢机制

以供应链管理理论和特许连锁经营理论作为指导物流连锁网络建设,以行业核心企业(主要投资者、集约管理者)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与各主要经营区域(或城市)的骨干道路运输企业(微量投资者),按现代企业制度联合组建有共同战略目标的物流连锁企业实体(集团公司即连锁总部),并在各地成立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子公司由当地的加盟企业运作,是物流连锁经营网络的基本特征。集团公司负责提供统一的物流服务商标、商号、标识,统一的运作模式和服务规范,特别是负责提供统一的基于INTERNET的物流信息平台,总部、子公司和货主都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运作物流业务。各子公司以集团公司的名义揽货,并将所揽的货源至少1/3优先分配给加盟企业的返程车辆,总部对返程车辆提取运费的30%,由总部、加盟企业、货主企业共同受益。此外总部建立事故责任追究机制,由总部负责对货主承担所有事故责任。物流连锁网络为货主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使货主能利用物流这一“第三利润源”达到增加利润的目的,其核心是通过合作促进双赢。

物流连锁网络的初期是以运输为基础,以降低运输成本为竞争手段,以回程配载为切入点,通过利益机制巩固网络,并与货主形成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寻求机会,进一步为货主提供综合物流服务。

六、组建物流连锁网络的意义

物流连锁经营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物流发展对提高运输集约化程度的客观要求,通过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兼顾物流采购商、物流供应商的各方利益,实现效益最大化。

物流连锁网络可大幅度提高中小道路运输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它不是通过企业投资或控股方式来提高集中度,而是通过对社会分散的运输主

体进行资源整合,各方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利益的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运输的组织化程度。

物流连锁网络有利于道路运输企业的规模经营,通过规模经营可以在很少增加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增加运输供给量,大幅度提高道路运输平均运距和经济运距,改善运输结构,采用先进运输形式和运输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共享资源,改变运输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道路运输的集约化经营。

物流连锁经营是道路运输的营销革命,通过物流网络可以减少运输供给的时空差异性,降低空驶率,提高车辆运用效率(主要是实载率),提高运输服务质量,降低运输费用,创造竞争优势,实现差别化营销。物流连锁网络的建立改变了物流企业之间传统的竞争关系,改变了货主企业(购买者)与物流企业(供应商)关系中经常存在的相互对立的状态,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网络)的竞争力和对终端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使生产企业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工商企业向物流要效益,把降低物流成本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目标。

物流连锁经营有利于减少乃至消除目前极为普遍的货源暗箱操作、货源寻租的腐败现象。有利于大宗货源的合同化运输和物流网络的计划运输,通过签订运输合同的办法组织运输业务,是当今经济发达国家普遍用于大宗货物运输的方式。

下载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章 粮食安全责任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基础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框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背景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遥相呼应。企业社会责任所倡导的“义理兼顾”思想,一方面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则......

    强化调控机制 确保粮食安全[合集5篇]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阶段,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

    《考核办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5篇范文]

    韩俊解读《考核办法》: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明确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主体、原则、内容、程序和结果运用等事项,对建......

    着力构建共同责任机制 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着力构建共同责任机制 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西平县国土资源局 (2011年8月8日) 西平县90%是平原,典型的农业大县,省级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全县耕地面积118万亩、基本农田面积102......

    构建共同责任机制,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构建共同责任机制,提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水平 多年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许多困难......

    瓯海“全员考绩”构建责任压力传导机制[定稿]

    瓯海“全员考绩”构建责任压力传导机制 瓯海区建立机关中层及以下干部全员绩效考核机制,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构建起“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的责任......

    加快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精选5篇)

    加快构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社会稳定 粮食为万物之首,粮价乃万价之基。粮食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粮食安全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H-H模型理论基础

    编 者 按 :什么样的文化是和谐文化,什么样的文化容易向和谐文化发展?和谐文化最大的特征是提倡诚信友爱,强调人际关系。由和谐文化的特征可知,强调内部关系的企业文化是和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