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县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论文县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摘要: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 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它规定着素质教育的范围和程度,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构成的,因而,素质的内容也相应的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这三个方面。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 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竽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学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学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缺乏。(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程改革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 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细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便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殊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才能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 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三、解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即将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
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2、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互动可能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在这种文化交融与整合中,学生既有机会学习成人的价值和态度,为进入成人世界打下基础,同是也使自己的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4、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新课程标准为适应终身学习时代的要求,积极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独立完成的。教法不能代替学法,今天所学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未来所实用的。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从某种角度讲,“教学生会学”比“教学生学会”意义更为深远。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课堂中,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培养质疑的习惯。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讲座,留给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和指导他们主动地、独立地钻研问题,并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讲座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四、结论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 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也是重要的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另外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来培养。从目前农村教育的现状来看,其改革和发展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的重视下,通过持续的投入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农村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农村现状的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做好做大做强农村教育。参考文献:
[1]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2):第55-57页。[2]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第35页。[3]燕良轼:《创新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5,(3):第100-101页。[4]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第80页。
第二篇:论文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井乡中心校:
陈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的功能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 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 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 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但是教育发展并不均衡,特 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地方农村教育机构所管辖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与培养现代化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还相差较 远。本人长期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现根据工作实际和经验,对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表述。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形式上看是素质教育,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
(1)抓应试教育风险小:
为了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考、升学考,其他几门不抓或者少抓一点也无大碍,腾出时间与精力去抓考试成绩,不去做 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只要保住了饭碗就行了;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本校的教学成绩在统考或升学考试中出现倒挂,而末位就意味着自己的绩效工资、年终考核、职称级别就意味着同样的命运,谁又愿意和自己的切身利益过不去呢?
(2)受地区环境的影响:首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每一学年中,都要对乡镇学校实施统考排名。这种考试马虎不得,你都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参加 考试,不抓应试教育行吗?其次,地区的经济环境条件较差,许多农村家庭因缺乏科学指导,种植收益低,亏损较多,家长希望将来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前程。加之一 些经费的管理使用不合理,使基础设施的功能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和应用,更是严重地影响着素质教育发展。
(3)校长心理压力大 :随着绩效工资制度、事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我们农村地区乡镇学校的当家人,只是照搬人家的改革做法,教师的业绩要进行量化考核后才能分配绩效工资及岗位的分配。这样一来,校长对自己的部下,既要知人善任又要照顾关系,加重了心理上的压力,一时拿不出过硬的方法进行考核,只有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
2、从主观上看,部分教育当家人理论水平低,误把应试教育当作素质来抓
目前,农村乡(镇)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基本上是“门外汉”,由于种种原因,被派到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担任中小学教育主管领导工作,抓起了中小学教育,这种现状理所当然地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全国许多地方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也加强了,有 许多走入了误区,把它纳入了企业效益管理的模式。把工厂制造产品合格率的方法,用来量化教师教学的成绩,用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并以此作为教师评优、晋升职 称、聘用或低聘的标准,再加上操作上人为的偏差,使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受到严重束缚,严重地扭曲了教师的形象,极大地损伤了教师的自尊心,造成了许多教师心 理的畸形发展,成为影响教育事业发展。于是,什么快乐教学法、现代化教学啦,都得围绕着上级教育当家人的指挥棒转。许多地方,应试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可以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甚至 出现了许多不该有的负面效应,甚至有的老师为了应付统考,改变了教学方法,作文指导课变成了背范文课。
二、解决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改革人事制度,坚持任人为贤。改革人事制度,特别是改革农村乡镇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部用人制度,把任命制和公开向校内外招聘和选拔相结合 的招聘制结合起来。加大公开招聘、充分竞争上岗的力度。真正把一些本身教学实绩突出,有文化素养、懂教育理论、会教育管理的行家,推荐到基层领导岗位上,破除封建主义的裙带关系,任人惟贤,不拘一格选人材。
(2)教改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教育改革要因地制宜,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四化宏伟蓝图的百年大计出发,真正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的干 部队伍和教师队伍。正如毛泽东同志三湾改编时倡导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不从农村抓起,从基层抓起,要完成三步战略的第二步和第三步,谈何容易!只有校长 负责制和集体智慧结晶的结合,才有真正的公正、公平、公开竞争,才能把教改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3)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继续加大对基层中小学的教育投入,彻底根除当前校舍破、旧、险,现代化设备基本空白多的现状,为素质教育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保证。
(4)研究全面的考试与考核的评价方法:必须真正改变单一的、静态的书面考核所取成绩作为质量检查的标准,不仅要有知识掌握的评价,而且要有 学生人格的评价、认知能力的评价、身体器官的发育功能、心理状态的评价。考核应用的方式,不仅要有口试、笔试,不仅要动脑筋思考还应有动手操作等多种方式来进行评价,目前国家的中考政策已有了重大的改进,但是从培养我国现代化 建设的大批技术人才的根本上来说,还需做更多的努力和调整。
(5)提倡全面的教学检查:当然这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必须由上级的教育主管部门,在平时的例行检查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 检查与对学生的全面的考核,能够做到像中考、高考一样的考核与测试,才能够全面地评价一所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6)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 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 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 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第三篇: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青龙学校
吕振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既是民族的希望,也是农村脱贫致富本小康的希望所在。农村义务教育是繁荣还是凋零,预示着农民的命运,也影响和决定着我们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危房改造。但毋庸讳言的是,随着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城镇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快,很多地方的农村教育却呈现不断滑坡之势。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不但农村的整体人力资源状况将受到极大影响,而且还会产生严重的其他社会问题。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官员对义务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大。特别是乡镇几乎没有投入,有时甚至还存在挤占挪用现象。其原因是教育周期长,在其任职期内不能见效。对官员的考评,此项也没有列入主要内容,地方官员也想办法弄虚作假,学校更是无能为力。地方官员都比较热衷于修路、建楼、开发、招商引资等见效快的工作而忽视教育,造成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
(二)教育经费缺乏,影响学校日常工作的运转。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小学生占全国小学生总数的75%,但教育经费仅占48%;初中教育经费中,农村仅占29%。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学生大量进城就读,农村学校生源渐少,而学校经费是按学生数拨款,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正常的教学维护和设备维修无法保证。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低,待遇差,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很难保证。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上不去。一是目前农村学校师资建设的外部环境令人堪忧。农村教师工资相对较低,福利待遇几乎没有,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和工资待遇比城镇差,家庭又不能兼顾,因此千方百计流向城镇,就是留在农村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也不高;三是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年龄偏大,如我乡小学教师平均年龄:桃湾小学岁,西林小学岁,港口湾小学岁,青龙小学岁,全乡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是岁。教育教学观念老化,教师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加上流动性的缺乏,有的教师在一个地方工作几十年、甚至是一生,无形中产生惰性,制约着教师的发展。
(四)学校布局调整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入城市,他们中的一部分自己进城的同时,将自己的小孩也带入城市,让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大多生活在祖父母辈的隔代家庭中,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而且在心理上一般比较孤僻、固执,而且这些孩子中间,还有很多面临失学和辍学的危险。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学校教育不堪重负。因撤点并校,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也需要在学校住宿,学生年龄偏小,生活不能自理,学校又没有专职的生活指导。同时有的学生上学较远,交通不便,周五回家和星期日到校要半天甚至一天时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五)农村学校班主任工作期待关怀。在农村学校,班主任每天到校最早,离校最晚,有住宿生的学校,班主任一个星期都不能回家。加上社会环境的变化,独生子女难管难教育,为此,班主任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是班级各方面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但是班主任没有专业级别,按照国家规定,其工资待遇也与普通教师没有大的区别,而农村学校往往资金紧张,学校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为班主任提供补贴,这样导致农村学校班主任心理不平衡,无教师愿意担任班主任,每学期开学班主任安排也是学校管理者最为头痛的问题,这样也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容易产生教育的缺失。
二、思考与对策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是摆脱农村落后状况的根本途径。没有农村经济和教育,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的现代化,更不会有我国的腾飞。下大力气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
(一)提高和进一步完善办学管理体制。好国务院“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要求,实行政策倾斜,政府在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根据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坚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进行倾斜,重点解决好当前突出存在的基础性、普遍性、全面性方面的几个问题。一是乡村办学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治安、安全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二是与乡镇搞好关系,继续调动乡镇政府办教育的积极性。
(二)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全市要对小学、初中教育经费划给教体局管理。由教体局对全市校舍修建、设备采购进行统筹;对全市教师的工资统一发放,取消重点非重点学校之分;师资力量由全市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也就是说在农村教师和城里教师大轮流,或者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其基本形式是:城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分别建立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城乡学校的校长分别为共同体的的第一、第二责任人,教体局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分别同各学校共同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城乡学校、教体局之间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共同体关系,核心内容是:师资配备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学校管理一体化等。
(三)给予农村学校及教师优惠倾斜政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想方设法突破教育经费极度短缺这个农村教育瓶颈。因为,有了钱,农村中小学就可以给学生提供更靠近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有了钱,农民子弟就可以不因贫困而辍学;有了钱,农村教师就可以安居乐业、心无旁骛地培养下一代;有了钱,农村教育的各项改革就容易顺利实施。因此,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 “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要给予一定津贴、补贴”的规定,建议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农村教师补贴细则,建立农村教师津贴制度。二是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给农村教师大的倾斜,打破人事局认为设定的晋级指标,通过获得相对高的报酬来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真正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下、教得好”
(四)教师水平决定农村的教育质量。鼓励教师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自考、进修、函授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扩大教师对口交流,在农村学校,教师不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教学方式,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了促进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引进个方面的先进经验,扩大对外交流,让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乡镇之间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师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和发展,必要时让教师进行脱产学习。
(五)加大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待遇。新时代要求班主任随时了解和接受新的管理知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因此,班主任极其希望有关部门能为他们提供专业化培训的机会。学校领导既要在工作中为他们创造机会,又能关心班主任教师的思想状况,并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目前班主任津贴还是维持在象征性的程度上,这与他们的付出极不相称。提高班主任津贴,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学校应该建立起对班主任工作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并适当将班主任工资与其工作情况挂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班主任工作热情,使班主任工作得安心、舒心,保证班主任队伍的长期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无疑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一个强劲的政策动力。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教育投入的增加,我过农村教育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春天。
2009年4月
第四篇:浅议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浅议农村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党惠阁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也实践多年,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行为中还存在着很不足。
(一)认识不足、观念落后
曾使用过老教材的老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他们总是沿袭传统教学,埋怨新教材不适合国情,不适合农村实际条件,让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机械记忆,生怕少讲学生就不知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总是不情愿接受,经常发牢骚。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主要精力仍然放在抓升学率上。节假日补课,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负就是减少学生学的内容而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把发展学生的特长,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都认为是学生减负,老师增负。认为现在教材简单,学生条件有限看不懂教材没法预习。还有些年轻教师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师生均减负,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是绝对没错的。原因是受部分学生家长社会上少部分人和某些行政领导压力也有关,因为他们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还有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等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飞速发展,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明显,直接导致了农村初中教育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教育投资基本上向城市一边倒,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初中教育经费不足是目前普遍现象。以前,城乡初中相差不大,广大农村初中日子过得还可以,教学质量也不错。农村教育费附加取消后,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初中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建学校没钱,添置教学设备、教学仪器没钱,开展教研活动没钱。然而与此同时,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悚目惊心。如一些老校舍完全可以经过维修重新利用,然而有关鉴定人员怕承担责任,夸大其辞地把这些校舍判定为危房并勒令封门或拆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那些还没有创下省级教育强县的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是很少很少,即使是教育强县,某些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多面体教室等残缺不齐的也比比皆是。实验器材缺乏,演示实验很难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基本没做。
2.师资力量薄弱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农村初中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从教师来源来看,有民办教师转正的,有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大部分是初级的。(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收入差距悬殊,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发展迅速,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使得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升。
3.课程资源开发受限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课程资源,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初中,因偏僻落后,缺乏经济支持,教师能力水平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学生学无兴趣,课程资源的开发陷入了重重困境。
(三)教学教研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育最终还是得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农村初中管理不善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是一切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目前,农村初中一部分校长是以前任命下来的,有好多素质不高,观念落后,不图上进,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上课,不参加周前会,把自己变成行政领导,只想如何保位置或升官,精力用在拉关系拍马屁上,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聘任中层干部不怎么考虑能力,反正农村无法与城镇相比,学校教学管理松散,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工作只要能够应付了上面就没事。另外,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搞品牌,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暗中鼓励这些学校拼命在农村初中挖生源、挖教师,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在这样情况下,学校要上质量、上档次成了一句空话。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农村初中教育沿袭传统教学,依然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而在农村中初中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怕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五)“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逐渐成为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机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初中留守儿童的比例相当大,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两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或寄人篱下的感觉。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老师都没什么办法沟通的,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结果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初中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这种现象与监督总体弱化有关。大部分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孩子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
第五篇: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容摘要: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教育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从“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等多方面着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办学现状,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笔者对本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及横向比较,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 2
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在重庆市大约有70%的学校、教师、学生都分布在农村。经过前些年的努力,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学生人数及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学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人员特别紧张、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原有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笔者看到,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 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50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臵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 4 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干
瞪眼”。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广大农村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了解不多,因此产生了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而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5 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奇缺,形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长期难以扭转。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桎梏中,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
到应有的效果。
4、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应试教育思想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和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打破,教师被迫将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实践中教师花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效率普遍较低、整体效果极差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被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行循环格局,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给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埋下了可怕的祸根。
5、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广大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现阶段的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7 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对前途失去了追求,对学习自然就失去了兴趣。这些孩子们在同一年龄阶段,走进同一学校的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以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更重要地
反映了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劣。
6、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困难重重。调查发现,本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很少,初中基本上实行寄宿制。从目前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农村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2)、农村学生寄宿,增加了家庭经济开支,给农民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使部分困难家庭子女出现上学难问题。(近两年中央财政直补的农村贫困寄读生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这一
问题。)
(3)、农村寄读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4)、寄宿学校缺少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利学校管理。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学校无暇顾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防疫等工作,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7、招生秩序混乱,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在广大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极度悬殊,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另 一方面,很多城市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实力,纷纷前往农村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争抢农村优秀生源,在农村中小学大部分的尖子生、特长生都被城市学校挖走了,形成了城市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强烈反差;广大农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纪律意识差,行为表现不良,情绪波动大等多方面。这样就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设臵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根本上就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足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效果极差的根本原因。过去政府提 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特别是解决了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普及率。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这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无异于雪上加霜,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及时解决的话,对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无意中成为政策调整的牺牲品,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长期这样下去,对于近几年在农村学校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资源向城镇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 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直接 12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据报道,在我县有乡村教师利用节假日到小煤窑挖煤炭挣钱资助贫困学生的,有蹬黄包车挣钱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的,有老师利用节假日跑出租摩托车挣钱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的,这样的乡村教师难道还不能感动社会吗?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偏低,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去了,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手段单
一、方法呆板,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建议:(1)中央政府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出台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别,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否则,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贫困群体;因为他们的实际收入远远比不上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当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2)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师德”和“业绩”一票否决制。(3)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尽可能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政府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号召全 社会关心农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理解乡村教师的困难处境,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在表彰先进、职称投放等方面都要向农村学校倾斜。(5)针对农村教师经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的客观现实,建议政府设立农村教师住房补助基金,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关键问题,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提高寄宿学校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体系,以达到优化资源配臵、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由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全部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学校在建设寄宿用房和购臵配套设施时,只能自行筹措或吸纳社会资金,巨额的负债和利息支出,让农村学校举步为坚。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使一些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农村 14 初中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远和家人无暇照顾的困难;减少了学生的辍学、流失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也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又没有相应的经济来源,无法配备足够的专职保育员、服务员和管理员,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管理上又不能完全到位。因此我们建议:(1)政府要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科学、长远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房及配套设施投入必须全部纳入项目经费预算,否则,会给农村学校增加附加债务。(2)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常编制,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3)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当地情况、满足农村寄读学生需要的管理服务制度,让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有“在家一样”的感受,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动力,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政府只有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需的财力保障和条件保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
4、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全面加
强农村学生的监督管理力度;
学校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从教会孩子的生活常识开始,逐渐过渡到教会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因为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其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孩子的道德意识、法纪观念、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形成,始终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广大农村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都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16 决定性的作用,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校却是在中途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和加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完善,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纪律意识为底线,以培养学习习惯、传授科学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为主渠道,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人的过程中,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的教育任务,教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育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身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缺乏环境教育的感染,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全方位奠定孩子的智力、品质和能力基础,为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5、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在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比较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现代化的实现不依靠政府的主投资渠道,单纯依靠农村学校自身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全面部署,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中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力争做到人人能够操作多媒体、个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只有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征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时解决农村学生学习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总之,农村中小学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吃饭、运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转变教育观念、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