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实践误区例谈
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实践误区例谈
我国的学前聋健融合教育尚在探索阶段,教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应在听障儿童的关注度、集体活动与个别化指导、班级安置方面作适度考虑,从而达到双赢。
学前聋健融合教育误区例谈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开展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实践,但大多数学校处在探索阶段,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误区,从而降低融合教育的质量。
误区一:过度关注听障儿童发展
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韵律活动课的导入环节(班中有2名听障儿童):
师:今天,小老鼠要来做客,它来了吗?(老师敲击隐蔽处的鼓,幼儿聆听鼓声,感知声音的有和无。)
老师敲一阵急促的鼓声,引导健听幼儿给聋儿示范做招手和张手的动作,学会对声音的有、无情况做正确的反应。
可以看出,老师在这个活动环节中充分考虑了听障儿童的发展需求,但降低了健听幼儿的发展目标。如老师敲鼓让全体幼儿感知声音的有无,目的是通过健听幼儿的示范作用,带动听障儿童对声音的有、无情况作出反应。然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的中班目标建议“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因此,老师对健听幼儿的目标明显过低,活动环节的设计也是围绕听障儿童为中心展开,忽视了健听幼儿的发展。
反思:平等性原则是学前融合教育的精髓,在保教过程中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儿童,又要顾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既不能为迁就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而忽视了普通儿童的发展,也不能置学前特殊儿童于不顾。普通儿童和学前特殊儿童的共同发展是学前融合教育的目标,保教决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发展为代价。
建议在学前聋健融合活动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幼儿,以健听幼儿的发展目标为主线,兼顾听障儿童的发展需求,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听障儿童的习得情况,课后记录听障儿童不能完成的情况及原因,为个别化指导提供参考,以此缩小听障儿童与健听同伴的发展差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好对听障儿童的关注度,结合他们的现有水平,遵循“教学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适度地、有选择地让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跳一跳,够得着”,忌过分频繁或忽略。
误区二:集体活动与个别化指导混淆
如某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看图说话环节(班中有2名听障儿童):
师:哎呀,大象的肚子好饿呀,我们和它一起去找东西吃吧,找到好吃的,我们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嚼一嚼。(生生互动练习咀嚼,进行口腔放松训练。)
老师在上述语言集体活动中设计的口腔放松训练,建议放在个别化指导中更为合适,理由一是此项活动对全体中班健听幼儿能力发展受益不大,理由二是两名听障儿童的听力补偿程度差异较大,他们的构音能力也不尽相同,在个别化指导中进行构音训练更有针对性。
反思:在学前融合教育活动中,对听障儿童的特殊指导服务要处理好集体活动与个别化指导之间的关系,在集体课中注重全体幼儿各年龄段发展能力的培养,而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教育则在个别化指导中进行。
对听障儿童来说,在融合教育集体活动中,不仅仅是课堂集体教学中通过健听幼儿的示范来参与,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融入各项集体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如逐步适应嘈杂的听觉环境,提高自我正音的能力,丰富语言的表达,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等。
听障儿童个别化指导,以适应听障儿童差异为前提,以他们现有水平为基础,以满足他们个体发展需要为目的。融合初期,如果水平与同班健听幼儿差距较大,建议在个别化指导中侧重短句聆听与对话交流、词语及短句构音的稳定性训练。融合中期,可侧重培养理解句群、长句中发音的稳定性训练,并引导学会提问。融合后期,注重差异补偿,围绕幼儿课程,对不能掌握的方面进行强化训练,缩小差异,此外加强理解语言的段落和篇章,为今后读小学理解整篇课文打好基础。
误区三:融合教育安置不适宜
如某幼儿园中班中安置了2名听障儿童小王和小李,小王的左右耳听力损失均在70分贝左右,佩戴助听器后调试效果适合,但肢体动作不协调,反应较慢,正在学习察知声音;小李全聋,左右耳听力损失均大于120分贝,属于极重度耳聋,补偿后效果不佳,智力正常,模仿能力强,与班里的孩子还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
从老师的描述和安置情况看,听障儿童小王听觉补偿效果较好,现安置在中班,其生理年龄应为5岁及以上,正在学习察知声音,还处在听觉训练的初级阶段,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较低。参照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语言能力评估标准”,推测听障儿童小王的语言年龄约为1岁,与同班5岁的健听幼儿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很难跟上健听幼儿同伴的发展,建议将小王安置在托班较为合适。
反思:在学前融合教育形态下的保教应该考虑两个维度:年龄发展适应维度和个体发展适应维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理年龄和语言年龄。因为听觉补偿效果和助听辅具配戴时间的差异,听障儿童的实际语言水平往往滞后于生理年龄,在考虑听障儿童安置到健听幼儿班级时,应结合他们的听觉、语言、认知水平与生理年龄,综合考虑放置相应的健听幼儿班级。
另外,要慎重考虑听觉补偿不良的听障儿童参与融合教育。如上述中班的听障儿童小李,听觉补偿效果不佳,只能部分融入到健听幼儿的活动中,在模仿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活动中获得发展,但在语言发展方面进展较困难。随着年级的增高和教材难度的增加,如果个性化的指导服务跟不上,听障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常常会日趋减少。在目前情况下,此类听障儿童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应结合孩子本身的发展水平和性格特点、家长自身情况、对孩子终身发展的期望、本地普通学校的特殊儿童个性化服务水平等因素,选择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还是到普通学校融合,值得慎重考虑。
综上所述,学前融合教育活动,不仅要考虑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同时普通幼儿的各项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也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使融合教育真正达到双赢,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谈融合教育的感想
谈融合教育的感想
融合部
程瑞云
我校从融合部创办以来,我都一直在这个部教学,我对融合教育有些不成熟的看法.我讲两点,其一,数学课堂中的融合。其二语训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请领导、专家和同仁参考。
随着“回归主流”融合教育思想的发展,我部越来越多经过康复过的听力残障孩子步入了融合就读,使得融入主流的每个弱听儿童都在最少受限制、最低隔离状态下得到优质、公平、均衡和有益的教育机会。这也是我们的办学宗旨。
我校采取的教学形式是:同年级现在是:弱听儿童一个班,普通儿童一个班,语数外分班上课,美术,音乐,体育在一起上课,画画、表演、做各种活动,这样尽可能的给弱听儿童创造和正常儿童说话交流的机会,孩子在这些艺体课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这些弱听儿童从心里感觉自己没有和其他孩子不同,这也是家长欣赏我校一个要点.。
在语数外课上是否也能融合,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一二年级融合上课难度小些,随着教学难度增加,课程进度加快,教学任务的繁重,学生人数的增加融合教育越来越难。
我是教数学的,在低年级教授一节融合数学课,选材很广。教学时,要精心设计,要照顾弱听儿童接受知识的特点:直观形象,把所学的知识尽可能运用色彩鲜艳的动漫的形式用电脑呈现在学生面前,多数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也能接受知识,个别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辅导也能达到教学要求。而随着年级的增高,融合教学要进行选材教学,普通孩子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能力要好于弱听孩子数倍,所以,教师要尽量选那些直观形象的好理解的知识在融合课中讲析。例如,讲析六年级教材中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的推导及计算,这节课两班在一起融合上课,学生就容易接受,两班接受知识能力基本上能达到同步,但是,如果把六年级教材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法,教材73页例2,题目是这样的,学校美术组有35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三分之二,女生有多少人?这一内容进行两班的融合课,这种生活实际和理解性相当强的知识在融合课中上课,是很难把这两部分的学生达到同步的,普通班的学生讲一遍或两遍就会了,而弱听孩子在这方面难点很多,其一,理解句意,理解题意,其二,画线段图理解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三分之二,就是女生是三份男生就是这样的两份,其三,转化问题,求女生是多少人,女生占美术组几分之几,这是重点,讲析明白女生占美术组五分之三,最后,用五分之三乘美术组35人,就得到女生人数是多少人。讲解时,每一句都要夸大口型,认真讲解,学生要求聚精会神,边理解边画重点的字,画线段图。对于普通孩子他们可以不用怎么费劲就会,而弱听孩子要用很大的劲才会。
我也尝试着在融合教育的课堂上,先把普通孩子教会,然后让他们去教弱听孩子,这样的课一星期一次两次可以,多了他们会厌烦,有时他们也教不会,他们也不是专业人士。久而久之,家长也反感的,家长认为:会耽误他们孩子的时间。这是我在数学课堂中的融合感悟。
语训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弱听儿童的语言康复是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从孩子发现有听力障碍,家长就千方百计的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孩子会说话了,上学了,很庆幸和普通孩子在一起上融合教育,学校重视语言教育,语言更丰富了,小学上完了,去哪里上中学,这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重观整个中国,还没有一家中学有融合教育的,相比较我们的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比较完善,学生家长选择了我们学校,家长还希望我们继续进行语训教育,开设语训课程,只有这样孩子的语言才不能退化,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办学的路子,当然了,如果我们学校中学有普通孩子的同步班就更好了,那样,更有利于弱听孩子的语言发展,更受家长的欢迎。
这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敬请专家、领导和同仁指正。
第三篇:学前聋儿识字学语教育策略的研究(最终版)
学前聋儿识字学语教育策略的研究
松江区永丰幼儿园颜连芳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学前聋儿识字教学进行教育策略的研究。在聋儿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充分了解聋儿语言训练基本方法,另僻溪泾,提出了借助文字识读来辅助聋儿教学的方法。由此,提出了识字学语的依据,从汉字的主要特征、聋儿识字学语的基本条件切入,分析了其方法操作的可行性。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主要有:直观演示法、语境游戏法、情景表演法、参观法、个别辅导法、家庭辅助法等,让学前聋儿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借助文字识读辅助语言学习。结果表明,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训练计划,并辅以多种适宜的方法进行早期聋儿语言训练,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前聋儿:识字学语:教育策略
一、引言
学前聋儿识字学语是指语言康复训练时,借助文字识读来辅助语言学习。本人从事学前语言康复教学多年,尽管不是这类科班,但在教学中还是充满着激情去努力做好,在教学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力求让聋儿语训效果达到最佳。我知道听障儿童要通过直接经历获得知识是有限的,他们不能用语言进行交往就会丧失通过语言获得信息的机会。他们入学时尚不具备学习活动所需的认知能力,然他们的视觉、味觉、嗅觉也许比耳聪人更敏感,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让学前聋儿进行识字学语,充分发挥聋儿的视觉功能,拓展其语言训练的能力。因此,这几年,我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了这方面教学,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深感有所收获。我感到识字学语不仅能加速聋儿语言康复进程,而且能有助于帮助其掌握词义、句式和积累词汇,有助于增强语言记忆和提高思维能力,为聋儿与正常人进行语言交流和日后随班就读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如何进行学前聋儿识字学语的教育策略谈谈几点认识。
二、识字学语的依据
语言康复旨在使用听力残疾如同眼获得所要求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识字学语就是根据汉字形、音、义三方面相联系的特点来充分调动聋儿视觉器官作用,强化聋儿各感官交替参与语言学习,力求做到语言训练“视、听、说”一体化。
1、汉字的主要特点
语言分口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系指文字,也就是汉字,它是一种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汉字的特点就是一个字是一个音和一个意义单位,是一个独立的方块形,体现了具体、直观和形象。一般来说,辨认汉字字形,就能联想到字的音和义。同时,汉字的形、音、义还充分调动和使用了人的左右脑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功能。
2、聋儿识字学语的条件
聋儿识字,主要是认字,即看到字形,能准确地读出字音,并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知道字义。这使聋儿“以目代耳”的功能得到了发挥。要知道聋儿与正常儿童一样有着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由于听力残疾致使聋儿的语言发展较晚,思维能力形成较迟。因此,识字学语,就是充分利用聋儿视觉敏感度较高的特点,以克服听力障碍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文字的识读来帮助聋儿对语言的理解,从而使聋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并可缩短聋儿语言康复的时间。
三、识字学语的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法:适用于初学汉字的聋儿,主要学习名词、动词。方法是循序渐进(1)认识词语卡片:在每天活动中,教师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让幼儿认识卡片,从两三张开始,教师示范演示,让幼儿在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上跟读。(2)找出卡片,对已经教过的卡片,教师采用“找一找、看一看、对与错”的方法来复习,先是教师念一张卡片并伴有动作的演示,然后教师找出一张卡片,请幼儿来判断老师找的卡片是否正确,如错,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意思找出正确的一张卡片,运用此方法时注意,对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对于听力差的幼儿一定要用实物、动作进行操作演示,对听力好的幼儿训练找卡片时,可不用动作演示,而且要避免无关动作和实物对所学词语的影响。
2、语境游戏法:此方法可运用于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粮”,是儿童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适时出示词语卡片让幼儿认识。以学习动词、形容词等比较适合。
3、情景表演法:此方法比较适合已经过半年以上学习的聋儿,因为这些孩子已初步学会了简单的表演,有的大些年龄的孩子已能理解情景表演中基本动作,而且已认识了一些简单的词语,为学习简单的句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运用此方法时,要注意情景表演不要太复杂,要根据本班孩子的情况来设计情景。
4、参观法:此方法运用比较灵活,可适用于识字初级阶段以引起幼儿学习汉字的兴趣,也可运用于有一定识字能力的幼儿让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不过在参观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又要让幼儿知道参观的内容,让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5、个别辅导法:此方法可运用于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优点可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使每个幼儿得到发展。缺点在于由于学习汉字比较枯燥,而且一个幼儿学,故竞争意识不够强,因此必须要有吸引幼儿注意力的方法,才能让其专心学习汉字。
6、家庭辅导法:此方法同前,但一定要做好家长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
四、教学策略运用实例: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实物、图片、字卡(词语卡片并附有拼音),以较为直观的形式来演示一个字的词义,使聋儿的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同时参与识字学语。初学汉字的聋儿可从简单的生动的真实的实物及图文并茂的图片、字卡中得到刺激、联想,就易记牢所教字的字形、字义及发音。如:教室内摆放着的金鱼缸里养着金鱼,让幼儿先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然后让其学说词语,在学说词语中出示“金鱼”的字卡,使其与活的金鱼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教其学说词语的发音。再让幼儿认识“缸”时,问幼儿“金鱼在那里呀?”让幼儿知道“金鱼在金鱼缸里。”再出示字卡“金鱼缸”,幼儿会在观察中感觉到就差一个字,就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这样一下记住了“金鱼”与“金鱼缸”。当幼儿掌握一定的名词后,再让幼儿学说简单句子,认识“在”“里”,如出示句式“谁在那里?”幼儿可说“金鱼在金鱼缸里。”“我们在教室里。”等等。又如:在教动词“洗”时,老师先要让幼儿认识名词“手帕”、“脸”等等。然后再做洗手帕、洗脸等动作,同时还要拿出字卡“洗”,让幼儿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认读,再进一步学说短语“洗手帕”“洗脸”等。最后加上名词或代名词,就成了句子,如“老师洗手帕。”“我洗脸。”不过有时幼儿易把“喜欢”的“喜”与“洗脸”的“洗”搞错,这时就告诉幼儿两字间的区别。幼儿们通过直观演示,易于理解词语并能区别词语间的差异。还如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均可以运用直观演示来辅助学习词语。如折纸时,老师出示纸并告诉幼儿“纸”的同时出示字卡“纸”让幼儿认读;如制作了一样东西就把这东西写成字卡让幼儿认读。最后可学说句式“谁用什么制作了什么?”。可以这样说,本法做到了形象记忆,印象深刻。
2、语境游戏法
创造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让聋儿在各种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感知语言的存在及语言交流的需要,培养其语言学习的兴趣。我们知道“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他们生活的“食粮”,华爱华的《幼儿游戏理论》一书中指出:游戏可以促进其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提高。因而,只有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运用各种感官,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模,了解各种事物的特征并加快了认字能力的提高。如:当幼儿在玩水时,出示字卡“水”,让幼儿认识,并把字贴在墙上,当玩水时就让幼儿认读一边,然后玩,幼儿们就会很快记住词语“水”了。其次可通过语言游戏来加深幼儿对词语的理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时要尽可能结合聋儿平时生活所能感受到的事物。(1)在玩中认读词语:如认识词语“拍皮球”,老师先让聋儿玩皮球,在玩中问:“这是什么?”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皮球”让幼儿学说,再拿出字卡让其进一步认读,这样,对“皮球”这个字有了理解,其后,拍皮球示范,并让聋儿跟着拍皮球,这时就教“拍”这个动词,并出示词语卡片“拍皮球”使其知道其短语的含义。(2)开展选字游戏:当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认识了一些词语卡片,就可在黑板上贴许多动物彩色图片,同时将相应的字卡放在一个布袋内,聋儿则围成一圈坐好,教师让聋儿做“击鼓传花”的游戏,当鼓声停下,花落在谁的手中,就叫其从袋中摸出一张字卡,要求认读后在黑板上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说对了,配对了,大家鼓掌继续游戏,说错了,配错了,可请其他幼儿加以纠正,然后继续游戏。(3)进行词语连贯游戏:此游戏比较适合识字能力较强的幼儿。
游戏中老师备有各种人物字卡(老师、爸爸、妈妈等)和各种物品字卡(手帕、皮球、书等),另配若干动词的字卡(洗、拍、看等);然后,老师先出示任务与物品的字卡,请聋儿来选择合适的字卡组成句子,如“妈妈”与“手帕”,对应的字卡就是“洗”,“妈妈洗手帕。”这样类似的连词造句有助于聋儿熟悉词语的搭配。
3、情景表演法
情景表演法适用于有一定表演能力以及除懂得“以物代物”外还懂得“以人代人”的含义,因为它类似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表演,也称为“角色扮演”是象征性游戏的高级阶段,是随装扮动作和以物代物以后出现的一种活动方式。因此6——7岁的幼儿运用此方法比较适合。但也可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幼儿发展情况 内容,如: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可让其做“娃娃家”让其认识词语“娃娃”或“抱娃娃”,大些幼儿可教简单的句子“我抱娃娃。”或“我给娃娃喂饭。”等,逐步加深难度。中期时,可以在情景表演中加入形容词,如:教师请幼儿各自选择一辆玩具汽车做表演开汽车(有坏的也有好的),当幼儿选择好后,教师请每个幼儿表演开汽车,坏的汽车开不快,好的汽车开的快,问幼儿为什么?从中让幼儿理解词语并认读词语“好”“坏”,能力强的幼儿可认读句子“我的汽车好的。”“我的汽车坏的。”或句子“好的汽车开的快。”“坏的汽车开的漫。”等等。到最高阶段可进行有情景的表演,如:看图讲述《饭前洗手》,请幼儿扮演姐姐和小明,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逐一理解与认识故事中的每个字、每句话的含义。还可让幼儿身上带着字,然后请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字去找朋友,如:有的幼儿身上是“小猫”,有的是“鱼”,还有的是“喜欢”及“吃”。让他们将根据自己身上的字进行排队,并进行认读。对了进行奖励。总之,运用此法时,要避免单一性,要让幼儿学习一样的词语可表演的形式多样性。不断的巩固所学词语。
4、参观法
当幼儿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就带幼儿去超市、水果店、小菜场等等地方,让幼儿寻找自己认识的字,这不仅能扩大幼儿眼界,发展其智力与语言;而且还能激发幼儿对识字学语的兴趣。如:我班的种XX,自从进行识字学语后,每当看到认识的字,就会对我们说,而且显得特别的兴奋和自豪。他爷爷也时常对我们说“我孙子已认识许多字了,他姐姐一年级不认识的字,他多认识。”
5、个别辅导法
聋儿由于听力残疾程度的不同及语言启蒙的早晚,致使聋儿语言学习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每天除了进行正常的语音、语句操练外,还专门抽出一定的时间,针对每位聋儿的具体情况,实施个别识字学语辅导,就是细化集体活动时所学的内容,让识字学语得到进一步强化,使聋儿在不同程度及不同层次上得到提高。这样做,对轻度聋儿,可消化理解所学的内容,加深语言表达能力,并能牢固的记住所学的字。而对重度的聋儿,个别辅导就显得特别需要。
6、家庭辅导法
家庭教育延伸了聋儿在幼儿园里语言训练的内容,家庭对聋儿来说是一个更加亲切、自然的环境,尤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内容的丰富、形象、直观,更便于其识字学语,另外,家长往往最了解孩子的习禀性和兴趣,与其接触的时间也较长,这样会更有效、更自然地引导聋儿识字学语。
具体的做法:及时向家长提供聋儿语言康复的信息,便于家长配合老师训练,定期让家长观摩幼儿的一日活动,便于让家长了解聋儿语言训练的常用方法,便于在家庭教育中进行参照,家长也要创设多种识字学语的环境,如:家长可以在家的每个可以贴字的地方多可以贴上字,随时随地多可让幼儿指认汉字。还可经常带聋儿去公园、超市等地方,让其充分接触周围环境,以接受大量信息,以配合老师的课堂学习,聋儿会充分利用联想能力来融会贯通语言学习,如在马路上碰到文字标牌,就让聋儿识读,聋儿碰到课堂上已学过的字,也会主动念,家长应及时的加以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平时,家长要与聋儿多交谈,多引导聋儿进行对话练习,词语卡片接龙游戏,如:妈妈出示“汽车”,宝宝就出示“开了”或“漂亮”。就变成句子“汽车开了。”“汽车漂亮。”总之,家里也应备有图片与字卡,让聋儿在空闲的时间看看、读读、以增加识字学语的机会。
五:效果与总结:
聋儿的听觉、发音、语言表达训练是一项细致、漫长和艰苦的过程,如配有得当、可行的方法,其训练效果就比较明显,而识字学语就是一种学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良好方法。三年多的教学均将此方法应用到语言康复训练中,受训的共有10名,其中2名已通过市级语言康复评定,均为一级康复,两人都进入小学随班就读,尤其聋儿沈XX语言康复训练所用的时间仅一年,其他受训聋儿的语言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受训的聋儿的识字能力要比同龄儿童来得强,识字多的可达700左右,少的也有200——300。总之,我认为,识字学语对聋儿语言康复起着一定的作用。
六、参考文献:
〔1〕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
〔2〕李梵编著《汉字的故事》
〔3〕周兢、等《聋儿早期康复教育》、〔4〕郑慧琦、胡兴宏《学校教育科研指导》
第四篇: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盘锦市鹤乡小学
常昊
例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使教学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练习巩固的层次化、趣味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向课堂要效益。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作用
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理念和方法也推动着教育买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代。合理运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技术方法培养适合于21世纪发展需要的有优良素质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目前主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工程的主要目标。这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单向输入,教师教、学生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现代教育更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多元化,教师也由原来的灌输者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资源的组织者、学生能力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角色。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这场教育变革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又对教育变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探索的问题。
一、借用信息技术,导入的生活情境化趣味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
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基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情景,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复习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周一早上,小明起床发现自己找不到练习本了,你能帮助小明把房间收拾收拾吗,把每种物品放到合适的位置。采用动漫的形式,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把内容呈现出来,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一下子进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为学习新课在情绪、知识等方面作好了铺垫。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新颖有趣,能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用学生们早已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们猜一猜是沿着长方形跑一周的乌龟跑得快,还是沿着正方形跑一周的兔子跑得快,引起了学生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究欲望。
再如:在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上课伊始,创设“六一儿童节”举行联欢会要布置教室的情境,师问:老师为你们布置了一件教室,你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来布置的吗?学生找到后,师接着追问:那这些事物是随意摆放的吗?学生回答是有规律放置的。师导入:其实,像这样的例子里蕴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这样以“六一儿童节”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在简单的学习数学知识,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融合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然后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面积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考虑?通过课件演示分割、拼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
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至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思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高等于长方形的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辅助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二年级学生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而这些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时已有接触。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通过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周也就是60
个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学生轻松的观察出: 1时=60分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时、分”的理解,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找准教材的延伸点和拓展点,应用多媒体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寻找网络上有用的教学资源,令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吸收到更多的营养,脱离教材的束缚,使“小课堂”变成“大课堂”
又如教学 “一亿有多大”数学实践活动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
一亿滴水大约可以汇成3333升水,能够装4辆大型运水车。我国的小麦产量近年来稳定在一亿吨左右。一亿张纸的厚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一亿枚硬币的重量比成年的蓝鲸3头还多4倍。一亿粒大米,可让3.5万人填饱肚子。„„
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实例,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亿有多大,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
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
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个规律时,教师让学生课后到网络上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相关资料,学生被祖冲之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运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学生能用数学地眼光去观察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选择数学学习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
教学与管理
第五篇:例谈数字化与高中数学融合的教学
例谈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
柯街中学
周德春
摘要: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教学思想;信息素养 1.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1.1研究背景
现代数学教学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不应该是让学生背数学、记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让学生“做”数学,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学生“做”数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使用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来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有效地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使教材具有“生命”
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教材“活”起来,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1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而创设情境作为数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工具。
案例 1(如图):对于高中数学新教材必修4,三角函数y=Asin(wx+j)的图象随A、w、j的变化而变化一节,通过让学生接触、观察各种图象,使其意识到A、w、j可能对图象有影响,进一步让学生相互合作,自主探索得出规律,可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发展。
因此我认为应让学生更多地操作电脑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体验数学美的魅力。如三角函数的图像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使教学内容得到深化,使学生认识到了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了学生用数形结合、转化等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建模能力。
2.2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能够形象的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例如:课本上的图形是“死图”,无法展现推导球的表面积的过程,而黑板上的图形鉴于技术原因,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就可以生动的把
OP移出小锥体还原小锥体Q2O1AB球的表面积推导过程展现出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推导过程,便于加强记忆,如右图所示: 2.3.教学方式“动”起来,体现学生主体
MQ在运用多媒体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索、质疑、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上高二数学“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时,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二面角定义及其应用”的课件,并将要解决的问题:“二面角概念”、“怎样度量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如何作二面角的平面角”、“如何求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大小”,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并通过实验猜测推导论证,由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协商,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完成以上问题,并加以整理,ABα平面延伸运动 二面角直二面角旋转二面角平角EEβCAC然后教师启发性的回答、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就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对主题——“二面角的概念及其平面角的求法”的意义建构,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3.1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
多媒体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心态,诱发学习动机,而且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因此,多媒体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做”数学,享受在“做”中学数学的乐趣,便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3.2根据不同的课型,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在概念教学中,以相关知识为载体,运用电教媒体揭示概念本质,引导学生学会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便于深刻理解概念。
例如在《函数单调性》,运用课件第一次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单调性的概念,再次使用时,帮助学生理解单调性概念的本质。在两次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
第一次演示
第二次演示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面临问题及对策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感慨现代教育技术给数学所带来的种种益处的同时,也不能不注意它的负面影响。4.1教学过程中信息量过大.多媒体课件教学信息量大,有的老师做出来的课件幻灯片的张数过多,一节课幻灯片不停的切换,没有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就像是在看电影,从讲授知识的时间上来说时间明显缩短,学生往往还没来得及消化,下一个知识点又开始呈现。而知识点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前面没弄懂后面的更不会懂,其结果学不到知识,这样的教学现象显然违背了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初衷。4.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霸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作用.有的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至尾都用计算机,对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不屑一顾完全忽略了黑板的存在。
同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感因素是关键的因素,情感教育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忽视的问题,课堂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逐渐演变成‘人机对话’,没有情感交流,教育就失去了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教学效果。5.结束语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变革课堂教学的传递结构,扩展信息功能,增加个别化教学的能力,优化教学;但也要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也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夸大其作用,试图以此盲目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在未来的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应用;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无节制,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为重点,设计好媒体使用的强度和时机。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和完善。参考文献:
[1]徐斌艳.教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谢忠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期刊: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9月 [3]李学云.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使用初探,[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教育技术通讯,2005,(1)[5]严士健,张奠宙,王尚志等.《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