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5篇

时间:2019-05-12 13:0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第一篇: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生活教育、建构课程体系、奠基学生成长 建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奠基学生未来生活成长

——陈相学校生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陈相街道书山路101号,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面积577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21792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雅清新。学校现有学生2120名,51个教学班,教师170名,退离休教师207名。幼儿园9个班,幼儿280名。学校如今现代化教学设备基本齐全,学校办学社会满意度逐年攀升,学校现在正努力打造以“生活教育”为办学目标的特色品牌学校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必须基于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才能体现校本的特色;而要体现校本特色就必须构建基于本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作支撑。课程的设置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只有真正实现校本化才能符合学生实际;而校本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必须有有效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和评价引领措施作保证。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创新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注重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实现生活教育。为此,学校提出“学为生活”这个课程理念,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努力达到让我们的农村孩子“适应现代城市生活”这个课程目标。

三、课程的体系与框架

陈相学校立足于打造以“生活教育”为品牌的特色学校,建立基于学生未来成长的“学为生活”课程体系,在基于政策、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彰显校本特色,突出促进学生“学为生活”的特点。

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是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论指导下,以“学为生活”课程理念作为顶层设计,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由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人文与礼仪、语言与交际五部分课程领域作为支撑,每部分都包括国家与地方设置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学校开发的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校本课程。

(一)、整合生活教育课程

1、艺术与审美

(1)、学科课程:音乐、美术、书法。

(2)、活动课程:铜管乐、舞蹈、铝板琴、合唱、竖笛、手工、绘画、书法。(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博物馆。

2、体育与健康

(1)、学科课程:体育与健康、卫生与健康、心理健康、安全教育。(2)、活动课程:跆拳道、足球、篮球、棋类、花式跳绳、跑步、疏散演练、防护等。

(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军营。

3、科技与生活

(1)、学科课程: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实践、信息技术。(2)、活动课程:生活农场、科学实验、信息技术应用、12xue平台应用等。(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自然。

4、人文与礼仪

(1)、学科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地理。(2)、活动课程:现代礼仪、国旗讲话、入学、入队、班队会、毕业典礼、时事政治、养“诚”教育。

(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生活。

5、语言与交际

(1)、学科课程:语文、英语。

(2)、活动课程:演讲训练、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写作训练。(3)、社会实践课程:走进社区。

(二)、开发其它校本课程

1、生活技能课程:学会生活系列课程:1—4年级:好习惯、好孩子课程;5—7年级:好行为、好少年课程;8—9年级:好理想、好青年课程。

2、特设课程: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等。

(三)、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图

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图

课程理念:

用课程奠基未来生活

← 学为生活 →

用生活提升今天教育

课程目标:

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课程领域:

艺术与审美

体育与健康

科技与生活

人文与礼仪

语言与交际 陈

↙ ↓ ↘

↙ ↘

↙ ↘

↙ ↘

↙ ↘ 相 学科课程: 音乐、美术、书法 体育、卫生与健康 数学、科学

品生、品社

语文、英语 学

心理健康、安全教育 综合、信息

思想品德 校

物理、化学、生物 历史、地理 课

程 活动课程: 铜管乐、舞蹈

跆拳道、足球

生活农场

现代礼仪、国旗讲话 演讲训练体

铝板琴、合唱

篮球、棋类

科学实验

入学、入队、班队会

经典诵读 系

竖笛、手工

花式跳绳、跑步 信息技术

毕业典礼、时事政治

传统文化 构

绘画、书法

疏散演练、防护 12xue平台应用

养“诚”教育 写作训练 建

↓ 框 社会实践课程:走进博物馆

走进军营

走进自然

走进生活

走进社区 架

图 生活技能课程:

学会生活系列课程:1—4年级:好习惯、好孩子课程↘ 学会做事、学会吃饭、学会洗澡、学会睡觉、5—7年级:好行为、好少年课程→ 学会保管自己物品、学会共处、学会求知、8—9年级:好理想、好青年课程↗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等等

特设课程:

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

四、课程的推进与实施

(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有效整合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之间的整合已越来越被中小学教育者关注和重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我们去研究、实践。我们利用“学为生活”课程理念整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利用“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科技与生活”、“人文与礼仪”、“语言与交际”五部分课程领域作为支撑,将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课程整合并逐步实现校本化。将现有课程内容进行适度整合,拓展相关资源,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有效性。将预习作业前置,利用“助学单”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习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强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度。

我们在完成国家学科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以“学为生活”为课程理念,开发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生活技能课程和重大节日的特设课程,依据校本教学目标,调整学科教学内容和配套课程资源,提高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师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高课程设计的多样性、分层性、整体性,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课程体系。

(二)、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1、夯实国家基础课程

做实以达成学习目标为载体的国家课程,在开齐、开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国家基础课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通过夯实国家与地方的基础课程,把握教材本位价值,搭建文本沟通桥梁,鼓励学生个性理解,打好学生一生的基础,最终实现以真诚理解的课堂氛围、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质疑探究的学习状态为特征的生活教育和谐课堂。

2、激活社团活动课程

激活以引导学习兴趣为载体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活。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科课程设置的校本化社团活动课程,它是学科课程以外的拓展与延伸。它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的选修课程,由30多门校级精品社团课程组成,学生的参与率为100%,实现了班班有特色,一生一收获。社团活动课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与学相结合的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需求,既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灵活了学生的双手,培养了创新力,学生在自信中快乐的生活与成长。

3、开发社会实践课程

开发以体验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生活。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课程。开发社会实践校本课程,让学生真正走进博物馆、了解历史;走进军营、熟悉国防;走进自然、增强环保;走进生活、学会生存;走进社区、体验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进一步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定期有组织的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收集调研,活动中思考感悟,活动后讨论分享,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与校园活动、社会生活仅仅联系在一起,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感悟,真正实现课程的价值。

4、打造生活技能课程

打造以培养学生特长为载体的生活技能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掌握本领。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园有一块占地10亩的生活农场,校外有一片占地100亩的学农基地。学校以生活农场和学农基地为依托,以年班为单位,划片承包,组织学生亲手种植、修整、采摘、收获各种蔬菜、植物及农作物。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了解植物、食物的种类、特点与生长周期;掌握植物与食物的区别与种植技术;通过生活农场课程的学习,达到学会技能、学会生活的目的。

5、抓实学校特设课程

抓实以丰富学生生活为载体的学校特设课程,学校利用重大节日或纪念事件设计特设课程,如:春游节、种植节、清明祭英烈、校园艺术节、端午节、党的生日、体育节、重阳节、采摘节、冬季长跑、喜迎新年等。学校特设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使学校教育走出围墙,走向生活,教学内容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实现了教育时空的无限延展。丰富的社会资源均是特设课程实施的课堂。老师、同学、家长、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都可以成为特设课程实施的参与者。

五、未来课程建设的思考

(一)、坚持做好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会从学生“学为生活”的角度出发,继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调整生活教育课程内容,让丰富多彩的课程开启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追求理想课堂,关注学生生活成长

努力让有限的课堂不断增值,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成长需求的沃土,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与能力的乐园,成为活跃思维与升华情感的地方,让孩子们的掌声、笑声、辩论声充盈整个课堂,这才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不懈追求。

(三)、完善综合评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形成多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希望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新机遇、新挑战,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坚信,只要有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一定会走进新课程,开创新境界,结出新硕果。一年来的课程改革历程,已经让生活教育课程的实施深深根植在陈相学校每位师生与家长的心中,前方的路我们依然会在困惑、苦索、顿悟中幸福地前行。我们愿意为每一个学生生活一生的精彩奠基。

第二篇:小学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范文

小学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S着中国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小学教学领域中,而在小学教育中引入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一方面满足了小学学生的身心需求,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古典的益智玩具课程可以启发小学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小学学生;益智玩具;课程体系

古典益智玩具课程拥有较强强的趣味性和文化性,在锻炼了小学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耐性的同时,还能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小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优势和实际价值,并对这种较新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合小学学生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真正实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教育意义。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想要真正在小学教学中实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价值,就不能把其单纯的当做一个游戏的时间。虽然对于小学学生来讲,古典益智玩具的应用模式应是以游戏为主,但仍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标,以游戏为核心。同时重视课程的“质”,如:每一次使用古典玩具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采用大量的反复练习来进行教学,真正做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实现该课程的教育意义。

对于教学内容而言,应转变以往教学中,教师是课堂唯一主导的教学状态。一方面应以小学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为主,而不是以教学或教师的需求为课程内容,同时为了增加古典益智玩具的竞争力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应把现代小学学生的喜好融入其中,如:益智图。把学生喜欢的动漫角色变成益智图,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的积极性。

在游戏的方式方面,可分为独自游戏或分组游戏。分组游戏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学生的交流、分享和集体意识。与此同时,在分组多人性的游戏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从旁协助,即使调解学生之间出现的矛盾或问题等,让多人配合的游戏可以顺利的完成。并且玩具的选择应更加具有规划性,如:按照课程进程可分为初、中、后三个阶段。玩具的选择应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渐开拓学生的手脑能力。

最后则是相应的教学评价。在采用新的教学课程或教学方法时,自然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学评价则是为了不断完善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教学而存在。主要针对小学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度,对玩具的喜爱程度,课堂互动效果,以及出现的其它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作出研究、分析,评价其对学生的影响,包括:短期方面,学生每堂课的收获。长期方面,学生的成长与改变等。教学评价可以说是让古典益智玩具在小学教学中真正体现其价值的关键部分。

二、古典益智玩具的实施方式

(一)培养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

手脑协调是小学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主要是指在大脑的控制能力与双手的活动能力成正比。如:九连环益智玩具,其是由一只长形的框柄和九个彼此之间相互套连的圆环所构成。小学学生如要装上圆环或取下圆环都必须要经过杆内,并且每一个圆环在按上或取下时,前面的圆环又都需要在杆上。如果学生没有按照次玩具的规则进行游戏,则无法取下圆环。

因此小学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边看边想,在动手实际操作的同时,还要考虑下一个步骤,并且问题会随时出现,手脑需要共同运用。思考能力、专注力和动手能力之间的协调将得到较好的锻炼。小学学生在初期玩九连环时,动作上往往会显得非常生疏和迟缓,大脑的思考也较不顺畅,手和脑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这就需要教师的从旁协助,引导学生完成游戏。

(二)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小学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仍处于玩乐好动的状态,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专注力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够持续注意力20分钟左右,很多学生更少。针对这一点,古典的益智玩具课程则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对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小学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古典的益智玩具课程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的同时,难度也较低,这样第一教师讲解比较容易,第二比较符合小学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上的需求。

(三)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小学学生的求知欲虽然较强,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教师则要针对这一点,重点对学生记忆力方面的培养。利用古典益智玩具,不单可以增强小学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往往需要牢牢记住上一个游戏步骤,才可以完成游戏。通过古典益智玩具课程的开发,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对学生的记忆力方面的进步和成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典益智玩具课程一大重要的特点就是实际的操作。教师想要有效的完成课程教学,首先需要指导和协助学生对各种玩具进行拼接、组合或移动,小学学生则在前后左右和分分合合的玩具中练习自己的手脑协调能力。在玩古典益智玩具的初期,很多学生会出现急躁和莽撞等问题,在这方面,就需要教师以足够的耐心和温和的态度去指导学生,为学生建立轻松自由的游戏环境。在接触古典益智玩具之后,学生往往会适应和熟悉这种需要大量思考过程的玩具,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就融合的越好,无论是九连环、益智图或华容道等益智玩具,在课程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和注意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融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典益智玩具课程对于小学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学习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要重视游戏教学的价值,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和根本需求,采用科学而人性化的课程教学,选择合理的益智玩具,为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一慧.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模式分析[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10.[2]唐淑云.浅谈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存在价值[J].中华少年,2015,19.[3]王俊卿.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西藏教育,2015,06.

第三篇: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三级课程体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朝阳七中始终把开发校本课程作为落实三级课程体系的有力抓手,坚持开发并实施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七中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

一、组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

(一)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营造开发校本课程的浓厚氛围。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对丰富和充实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校本课程对于学校争办特色学校,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具有指导意义。

(二)组织学习培训,为开发校本教材蓄势。组织学习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任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好以校为本、有的放矢、优质高效的学习培训,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我们将组织教师的学习培训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一是理论学习,我们精选了部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老师,做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课程专家到我校做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以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涵义和特点。二是组织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以借鉴外地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组织本县教师召开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会,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实践能力。三是经验推广。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及时总结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并通过《教育研究情报》向各校推广。

(三)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指导全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有选择地组织课程内容的技术,根据校本课程确定的目标,选择的校本课程内容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为此我们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编写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张扬学生个性,形成学校特色。

二、积极动员,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实行国家统一课程、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试,这种状况虽然在大批量地塑造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也正是这些“统一”遏止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过分统一的课程标准不利于未来人才个性的张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与需求的直接途径,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举措,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育思想。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成立了专门组织,建立一支自上而下、民主开放的组织机构,保证校本课程开发渠道顺畅。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以教务处人员、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保证组织机构的民主、顺畅,我们提出增强三个意识,即校长的协调意识、领导的服务意识、教师的精品意识。一年多来,在校本课程开发支持领导小组与骨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顺畅、民主、互动的课程开发氛围。

三、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审核与备案,开发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审报程序和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保障经费、人员、设施到位,保证校本课程顺利实施,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制定了严格的课程开发审报程序。规定:一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要通过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二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的《课程纲要》。三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应向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第二、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规定如下:一是教育学会负责校本课程的管理和评价工作;二是校本课程的认定,由负责开发的教师选好课题,并写出课程简介,再向教育学会申请。经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论证审核后才能确立;三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地区和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四是负责老师在开课一周内按要求写好《课程纲要》并及时上交教育学会;五是班主任在教育学会的指导下负责学生的选课工作,选课不满意的学生可进行二次选择;六是授课教师要加强临时班级的管理,每次上、下课都要点名,并将学生的到位情况报教务处;七是教师必须认真备课,每次上课前都必须由教务处检查盖章后方可上课;八是老师们必须认真上课,在上课中,要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尽可能地采用合作、参与、探究和体验等有助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务处将不定期地随堂听课,检查教师的上课情况;九是教师要依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布置适量的作业并及时批改,使学生学有收获;十是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方案。在方案未出来前,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方案评价均用下发的《教师校本课程教学能力评价表》和《课程方案评价表》。十一是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十二是教育学会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工作成绩突出的老师进行表彰奖励。

第三、建立多种保障机制。

1、领导组织保障。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一是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开发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二是每月举行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三是加强督查考核,教师的业绩与教师工作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

3、人员队伍保障。对校本课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实地考察、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经费保障。设立专项经费,满足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对在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

(二)开发出一系列校本课程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开发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县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列为必修课的有“三习” 即生活习惯、品行习惯、学习习惯。“三职”即职业与生活、职业与社会、职业与人生。列为选修课的分为三类:艺术课程、技能课程和专题课程。艺术课程有: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电脑美术等;技能课程有:生物实验、英语角、文学社、播音主持等;专题课程有:心理辅导、时事、学法指导、花卉养植、农产品加工、朗读精选、宋词精编等。

(三)制定了出严密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我县普通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又主动地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订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原则、开发内容、课时安排及管理、教学评价、保障措施等内容,其中教学评价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一是学生评价。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指导师要作平时考勤记录;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也可通过考试或考查进行检测,指导师根据这些成绩初步进行学分认定并记入学生学分档案内。二是教师评价。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测试中取得的成绩资料;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四、规范校本课程管理,强化业务指导

(一)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让教师编教材,而主要是撰写《课程纲要》。它是课程实施和评价的依据。由课程委员会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给学生提供选择。选修学生人数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即可开设。《校本课程纲要》的内容分四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课程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获取基本知识,了解相关背景文化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调空学生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做到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心理品质等。三是课程实施建议。教师与学生对话、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写清方法、组织形式、课题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四是课程评价建议。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参与讨论情况、自主发言情况;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二)建立起校本课程规范管理的机制

县局到学校,层层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县局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对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和评估。各学校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批发作业等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并与责任书挂钩,与教师的评优、评模挂钩。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校本课程发展委员会”,制定了《校本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校本课程评价指南》,初步形成了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校本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程序。

(三)注重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

一是师资的均衡。为确保校本课程的均衡发展,我们实施了教师联手帮扶工程,按照“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弱学校联姻”的思路,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每年选派县城大批的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安排校本课程,支教教师工资关系不动,与受援学校签订支教协议,支教期限一般为一年,支教期满能完成协议要求的,回原单位上班,完不成协议要求的,调离原单位。二是校本课程的均衡。每所学校除开设区域范围内开发的校本课程必修科目外,均要开设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把校本选修课开设情况纳入责任书考核,确保校本课程均衡发展。

(四)加强校本课程的教学业务指导 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各学校听课、评课、座谈、交流。根据对任课教师的问卷调查,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社会的反映等对《校本课程纲要》、教学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多次聘请省、市校本课程开发的专家到我县,深入各学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校本课程纲要》的撰写、校本课程的评价及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尺度如何把握等进行现场指导。

五、抓好评估与反思,注重完善与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实施是校本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环,但搞好评估与反思是促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提高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一)建立起一套校本课程的考核、评估制度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正常开展,促使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完善,在总结与反思中得到充实和提高,我县建立起了一套校本课程的管理、检查、考核、评估制度,并对校本课程的各类活动、操作、学业考核坚持统一评估,力求通过对校本课程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评估,提高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效性。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我们把是否做到“三个一样”作为对学校实施校本课程评估的主要维度。一是学校是否把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放在一样的位置。通过深入学校查看课表、走访家长、与学生座谈等形式了解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并定出等级。二是学校的校本课教师备课是否与学科课教师备课一样认真。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学教研部门到学校查看校本课教师的教案、教学反思和校本课活动记录,检查校本课的落实情况,检查既包括区域范围内统一开发的必修课,也包括学校自主开发的选修课,根据教师的教案、课后反思记录和校本课活动记录定出分数或等级。三是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考核是否与学科课的考核一样严格。学期中或学期末都要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学校检查校本课程的考核情况,看校本课程的命题是否符合《课程纲要》,考核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科特点,考核成绩是否纳入学生的考核或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通过对学校的考核与评估,努力使区域范围内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加符合全县教育的发展,更加符合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从而使校本课程既突出特色,又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二)注重过程评估,鼓励各种形式的创新

对校本课程的评估,我们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侧重于评估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的开发创新能力,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一切创新与付出的劳动计入全年考核,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师在每年的教师节大会上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强化实效性评估,力促校本课程实施水平不断提高 在校本课程的评估体系中,我们把实效性评估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设立并印制了教师、学生、家长调查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骨干人员和教科研骨干力量经常性的、不间断地听课,及时反馈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交流经验,总结提高。每学期都要组织人员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教师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作出鉴定,对不适合学生发展的选修课予以调整,不断优化校本课程设置结构,不断提高区域范围内的校本课程实施水平。

六、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收获与体会

(一)收获

1、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三级课程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我县新课程的实施。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发挥区域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改土治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区域课程资源和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在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目标得到了实现,因此,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改变广大教师落后的课程观。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观得到了转变,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地以学生的素质提高为自己的目标,自觉地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经过实践,教师的课程观已不再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已经成为师生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过程,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鲜活的、发展着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与此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培养了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教师们在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的培训、研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教育实践能力,开阔了视野,找到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参与课改的热情和业务水平都有了提高,还有不少的教师通过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课改中逐步成熟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提供了探索的舞台,校本课程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经过课改和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原来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提高,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内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热心参加各种探究性、实践性课程的学习,自主、自尊、自信、创新的学习风貌已在学生中逐渐形成。

(二)体会

1、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知识、技术、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培养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其次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第三要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学会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第四要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有学者曾经这样说:“教室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师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过对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使每位教师都幸福。

2、坚持区域性统一开发的原则,省时、省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可以以学校为单位,有共同特点的几个学校也可以共同开发,还可以以县为单位统一开发。我县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既有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也有几个学校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但在围绕实践以创业为导向的现代农村素质教育和着眼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时,我们坚持了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统一开发原则,统一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纲要》,统一组织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教研人员共同参与开发,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既省时,又省力。

3、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过程,尤其是特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摸索和逐渐的积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校本课程形成的沃土,校本课程是从教育实践中开发出来的,也只有放到教育实践中去,校本课程才能有意义,有价值,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实践而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校本课程才能在新课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总之,我们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依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格局,建立起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我们深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管理,科学操作,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上做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高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高中学校工作汇报材料:构建优质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潍坊市维南区第一中学创建于1956年,有着半个多世纪的文化底蕴,顺利通过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验收,曾被评为省级高中教学示范性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近些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办学理念,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扎扎实实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与开发,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育人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一、积极构建立体式的课程体系

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特长发展、个性发展。基于此,我校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尽最大能力满足学生的选择,努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1、开齐国家课程。

我们坚决开齐了各学科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满足学生3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

在选修课方面,我校编制了《维南一中选课指导手册》,印发了《学生选课单》,指导学生选课。尊重学生的选择,创设条件,选修I开设率达75%,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选择。

2、开设综合实践类课程。(1)开好研究性学习课程。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利实施,我校制定了《维南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首先规范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选题,自选导师,学校进行过程调控。然后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确定研究课题——开题报告阶段;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组织实施阶段;第三阶段,呈现研究成果——结题报告阶段。2009年3月14日,我校在高二年级组织了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开题答辩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中学生着装调查》、《维南一中高效课堂研究》,《高中生饮食调查》、《维南一中学生睡眠质量调查》,《80后、90后人们生活状况及观念差异调查比较》、《网络文化及利用的调查》、《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等。

研究性学习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前都制定了详尽的活动计划和紧急预案,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2)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实践新课改精神,锻造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校已建立了韦姜屯社区、维南幸福院、盛能乳业、金泰家园等6个社区实践基地。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走进社区,开展社区调查和社区实践,在社区接受锻炼。

3、开设特色校本课程。

我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编写小组及评审小组,制订了《维南一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本着凸显地域文化、综合学科知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选择、讲究科学实用的原则,积极开展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开发编写了20多门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主要有维南陶瓷文化、宝泉寺文化、羲之书法、趣味国学、红楼讲坛、三国讲坛、数学方法、数学故事、英语电影欣赏、希望英语、汽车的发展与销售、全球金融海啸、潍坊名人、潍坊文化景点、潍坊民俗、物理与军事、世界名画、潍坊地方戏、健美操、太极拳等。

下面仅就维南陶瓷文化课程做一简要介绍:

维南陶瓷文化课程:维南陶瓷自东汉开始,历史悠久,维南周边有许多的瓷窑遗址,有着浓郁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我校把它作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挖掘和开发维南陶瓷考古与发展,维南现代陶瓷种类与制作,维南陶瓷与环境等课程内容,这些课程的设置得到了地方政府和陶瓷企业的大力支持,更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家乡的发展得力于陶瓷,家乡的未来依然寄托在陶瓷身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得到的绝不是一种表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以及投身家乡建设的抱负和理想。

二、构建以课程为依托的育人体系

1、建设德育序列化课程。

高一年级以规范教育为主题,实施习惯养成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安全教育等;高二年级以励志教育为主题,实施理想信念教育、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高三年级以责任教育为主题,实施法制教育、诚信教育、环保教育、公德教育等。

2、社团活动课程。

我校相继成立了“爱心协会” “青年志愿者协会” “摄影协会”、“环境卫生协会”“农心会”等三十多个社团,社团的活动丰富多彩。

爱心协会:这一社团成立较早,“服务无终点,奉献无终点”是他们活动的宗旨。连续五年,这个协会把维南敬老院作为服务对象,同学们的爱心与耐心常常让老人们非常开心和感动。同时,他们还常常帮助学校组织捐助活动。近五年来,由这一协会组织的学校捐助达60万元,汶川地震时,在学校还未组织捐款之前,协会成员在第一时间就已带头捐款5万元,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也为社会树立了善良的形象。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家都感到收益非浅,认为以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社会的弱势群体,能够让自己的人格更完善,视野更宽广,也能够更加坚定自己的社会责任心,从而给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注入新的动力。

青年志愿者协会:经常到幸福院义务劳动,参加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沂蒙义工”志愿服务活动、“乡村保洁青少年突击队”清洁义务劳动。

农心社:他们以“服务农村,承担责任”为活动宗旨,走进农村,服务家乡。维南是一个亦商亦农的城镇,学生对农事并不陌生,像小麦的种植与管理,玉米蚜虫的危害,水稻夏季管理等学生都能够很熟悉,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编辑印发,效果也很好;其次在植物的理论认知方面,农心社以植被丰富的朗公寺为实验基地,由专职生物教师引领实践,考察写出朗公寺植被概貌,以此作为课程资源积累下来;在农作物的制作方面,主要设置葡萄酒的制作、甜面酱的制作等内容。这些活动课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了感恩,熟悉了生活,走近了农民。

3、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是实施学校教育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立足点要适当转移,努力排遣当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习惯、责任心不强及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建立自主、合作、探究、开放、高效的课堂。

一是组建学习团队,行政班采取自愿组合小组的形式,教学班采取同一行政班学生一组的形式。制定学习团队的章程,组织团队的活动,开展团队的文化建设。在学习团队的推进上,主要是选好主持人、快乐展示、做好展示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做好下一堂课的展示准备。二是建立有效的课堂运行机制。首先是开展学情调查,通过提问、竟答、查看、问卷、课前收批导学案、课代表收集反馈、学情反馈表等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调查。以提高备课的针对性,保证课堂的实效性。其次是实施六个步骤,即复习提问,预习检查;导入新课,重申目标;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成果展示,精讲精评;当堂检测,目标达成;指导预习,循环学习。

三、构建适合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

1、探讨多元发展性评价结构,积极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既是一种学生发展的标准,又是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依据。实施学生素质评价,以科学有效的评价来规范、引导、支持学生,通过对学校多样化课程的选择和学习,使学生获得卓有成效的培养,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赋予我们的使命。

为了确保学分认定的科学性、真实性,我校按照《山东省普通高中学生学分认定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高一年级开始重新修订了《维南一中学分认定方案》,成立了专门的学分认定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了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和学分认定的具体方法,设计了规范、科学、合理、公开、诚信的学分认定程序。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负责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准备每个模块的教学结束后,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评价并等级评定,评定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最终登记评定合格以上的学生可以拿到相应的学分。

2、构建多元教师评价体系,保证评价的公平性。

以《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评价管理内容为指导,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不单纯以教学成绩评价教师。坚持内容全面、主体多元原则,综合考虑师德表现、工作态度、专业发展、工作量、工作难度和工作实绩等方面科学评价教师工作。考核内容有13项:加强师德修养教育;强化教学质量;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规范教育收费;重视教科研;重视办公室建设;推进现代化教学;定期召开学生会;积极开展德育活动;组织家长会;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学生爱护公物,保管完好,教师教育到位,措施得力;计划与总结。

四、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1、探索“教学班”与“行政班”双向管理的机制

教师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承担起教学的责任,又要完成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任务。

(1)对行政班班主任

我们要求:在选课走班背景下,行政班班主任除了担负原有的职责如学生的日常管理、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各项活动、加强与家庭、社会联系等外,班主任必须加强本班学生的选课指导,掌握本班学生所选的科目模块,下载原班学生选课走班分布表,成立各学科模块走班小组,及时向各学科模块导师推荐选好走班小组组长即各学科模块课代表,及时向有关学科导师了解原班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表现,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2)对教学班模块导师

我们要求:模块导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模块教学班中的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模块导师由教学班任课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担负几个班级的模块教学,就自然担任几个班级的模块导师。对学科导师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模块教学的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的学生管理的责任。具体工作要求有:

(3)正确处理行政班和教学班的联系 我们努力实现无缝隙管理:学科导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对班级中出现的迟到、旷课、请假现象及其他问题及时和行政班班主任沟通联系。行政班班主任要经常了解本班学生在不同教学班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防止出现管理上的真空。

2、大力构建学生自主管理体系

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学会自主管理,我校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生自主管理。

(1)加强对社团负责人、团长的指导和培训,加强团长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建立社团论坛,加强的团之间的交流合作,倾听社团内部、外部的声音。

(2)发挥教学班“单元长”的职能,调动“班级小组”集体荣誉感,充分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3)加强学生会的监督职能。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赋予教育者的使命。肩负使命,我们维南一中,做了很多积极地尝试,优化课程体系是其中较成功的一部分。当然由于办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对于很多兄弟学校做的还很不够。但改革就要尝试,尝试就有成功与不足,只要用心去做,就将不断进步、不断完善,维南一中也将乘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第五篇:陈相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中国古代兵制浅析

学 院: 人民武装学院 专 业: 10级国防教育与管理 班 级: 人民武装指挥方向 学 号: PB102006101 学生姓名: 陈 相 指导教师: 蒋 卫平

2014年4月28日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诚信责任书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

特此声明。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期:

xxx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 页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一、中国古代兵制概述..........................................................................................4

二、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演变...........................................................................4

(一)中国古代兵制产生的条件................................................................................5

1.战争的驱使...................................................................................................................5 2.国防的需求...................................................................................................................6 3.国家机器运转的保障................................................................................................6

(二)中国古代兵制形成的过程................................................................................6

1.原始社会出具规模的战争......................................................................................6 2.奴隶社会国家的建立兵役制度的初步形成.....................................................7

(三)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趋势................................................................................8

1.全民化像职业化发展................................................................................................8 2.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8 3.临时化向常规化发展................................................................................................8 4.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9

(四)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完善................................................................................9

1.春秋战国的初步完善................................................................................................9 2.明清时期的更深层次完善...................................................................................10

三、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特点和内容..........................................................11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11

1.兵员构成特点...........................................................................................................11 2.战争规模的特点......................................................................................................11 3.领导方式特点...........................................................................................................12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12

1.秦朝及西汉的征兵制.............................................................................................12 2.三国两晋时期的世兵制........................................................................................13 3.隋唐时期的府兵制..................................................................................................13 4.唐中期和宋朝的募兵制........................................................................................14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2 页

5.明朝的屯田制...........................................................................................................15

(三)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役制度及特点.............................................................15

1.全民皆兵制度...........................................................................................................15 2.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15 3.鲜卑族的府兵制......................................................................................................16 4.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16 5.清朝的八旗绿营制度.............................................................................................16

四、中国古代兵制研究的意义.........................................................................17

(一)兵役制度对政权巩固的意义........................................................................17

(二)兵役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7

(三)兵役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意义........................................................................18

(四)兵役制度对边疆开发的意义........................................................................18

五、总结......................................................................................................................19 参考文献......................................................................................................................20 致

谢...........................................................................................................................20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3 页

中国古代兵制初探

姓名:陈相

学号:PB102009101

学校:人民武装学院

指导教师:蒋卫平

摘要:中国古代兵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壮大,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也。而兵之大事,则是兵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兵制,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形成发展演变都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说兵制也得顺应时代潮流逐渐演变。这也造就了我国从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开始到清朝最后一个封建国家的许多经典实用的兵役制度。先进的生产力,可以造就先进的文明,但是在历史长河中,落后的文明不一定就会被先进的文明所取代。要捍卫自己的文明,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军事实力作为保障。当野蛮一次次战胜文明,当自恃甚高的北宋王朝被大漠孤烟瓦解,当政权森严的大明帝国被八旗子弟颠覆,军事制度就突兀地显示了它在封建朝代兴亡中更强的决定作用,成为最瞩目的一点。

关键词:兵役制度 政治制度 赋税制度 兵员 经济 生产力

Abstract:Conscripts in ancient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nci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form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un tzu's the art begins said: soldiers, the event also.The soldiers of the event, is conscripts.Economic base determines the superstructure.Conscripts, as a kind of superstructure, its 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restricted by the economic base.Changes in the economy is developing, so said promises have to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 gradually evolved.It also makes our country the first slavery from the xia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4 页

dynasty to the qing dynasty of the last feudal state many classic practical military service system.Advanced productivity, can make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 but in the long history, the backward civiliz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will be replaced by the advanced civilization.To defend their own civilization, must want to have a strong military strength as a guarantee.When savage has civilization, when thinks highly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the desert solitary smoke, when the Ming empire regime guarded by the eight banners' children, military system is uneasily, shows its more decisive role in the feudal dynasties rise and fall, become the most impressive thing.Key words:Military service system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tax system Soldiers

Economic

Productivity

一、中国古代兵制概述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古称“兵制”,随着国家,军队的产生而产生,是为中国古代政权国家选拔提供兵员的制度。所谓制度,必须依附在特定的政权上才称为制度,必须有国家机器作为制度运行保障。兵役制度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同时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又随着国家的军事需要和经济状况、人力资源、政治制度等变化而发展变化。中国自夏初产生兵制至今已有四千多年。中国古代兵制,是中国古代国防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中国古代兵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和古代思想家的高超智慧。

二、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兵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许多次的发展演变,期间行程了许多经典的和独具特色的兵役制度,如府兵制、卫所制、猛安谋克制等等。几乎每个朝代都形成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5 页

自己独特的兵役制度,每个兵役制度在适应当时经济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其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朝代的兵役制度,也基本上是对上一朝代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没有完美的永恒的兵役制度,每个兵役制度,都得根据其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制定,必须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着,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总是在不断变化,所以,兵役制度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

(一)中国古代兵制产生的条件

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生产手段从渔猎逐渐向采集过度,意味着人类稳定且相对丰富到食物来源,劳动剩余越积累越多,就出现了保护劳动果实的内在刚需。而在生产手段在采集阶段时,部落中到男子,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又退到次要位置,这就形成,部落中男子逐渐变成劳动果实的保护者,即原始意义上的兵。所以说,中国古代兵制是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1.战争的驱使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这些为事物产生奠定的条件,又是事物产生后所作用于的东西。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服务于中国古代战争,是为战争要素兵员供给保障而产生的。其产生后,又能使得在战争中获得良好的兵员保障,从而赢得战争。兵员,是构成战争主体的基本要素。战争,一方面,具有非常强大的破坏作用,它会摧毁一个社会文明,破坏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战争又能带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使得人类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得先进的文明得到传播。

原始社会中,由于战争规模较小,频率也不高,一开始没有常规意义的兵,遇到部落冲突,基本上也是由部落中的精壮男子进行战斗。这些精壮男子,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在部落里负责渔猎任务。战争,是有消耗的,如果部落战争频繁,部落中的精壮男子死亡率就较高,在渔猎文明的部落社会,精壮男子少,渔猎人员就少,人们的食物就会匮乏,所以人们一般不会轻易进行战争的。到了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劳动产品出现剩余,同时,男子在劳动中的地位下降,人们为争夺劳动财富或是社会资源,开始进行大规模且频率较高的战争。这样的战争,要求有较为稳定的且能长期参与战争,并具有较高战斗能力的人员。要保障有这些人员能随时参与战争,就需要一套相应的制度,法律的规定,这些制度与规定的产生,即是古代兵役制度的原型。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6 页

2.国防的需求

国防,顾名思义即国家的防卫.自古以来,有国就有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防,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国家的国土,资源,人口,民族和社会制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心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等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个方面.一个国家安全系数的多少,生产发展的快慢,国际威望的高低,对世界和平事业贡献的大小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强弱.人类的发展史即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战争史.自公元前3200年以来,人类共经历大小战争14 550次,和平时期仅有292年,无任何战争的日子仅有26天,战争与和平总是在交相更替。由此可见,国防,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国防的重点,则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冷兵器时代,兵员的多少,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要保证在战争中有充足的兵员,就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兵役制度作为保障。

3.国家机器运转的保障

国家自诞生之日起,其运行就需要各种法律制度的保障。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社会,国家机器的运行,保证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统治,从而保证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当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发生反抗时,统治阶级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就会对反抗者进行镇压。在众多的国家机器组成中,军队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它不仅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之一,它还是统治阶级对外扩张、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工具。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军队作为保障,无论对外对内,军队都是国家最为重要的部分。军队,需要一套符合国情的兵役制度作为依托,使得军队有足够的兵员保证其职能得到有效履行。

可以说中国古代兵制是在战争驱使,国防需求,以及为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条件下产生的。同时,中国古代兵制,在产生后又反作用于古代战争,古代国防,以及古代政权。

(二)中国古代兵制形成的过程

1.原始社会出具规模的战争

原始社会早期,人们是以部落形式生活。原始社会战争规模很小,一个部落几百人,士兵就更少,战争目的通常是争夺资源。到原始社会中后期,人口日益增多,由氏族逐渐形成胞族,部落,生产逐渐发展,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大分工。部落与部落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7 页

在交往过程中,因利益相同而形成部落联盟,也往往因利益冲突而发生战争。当时兵器与生产工具没有严格区分,战争中主要使用石制冷兵器,即所谓“以石为兵”。经过战争和其他交往活动,各部落逐渐融合,生产进一步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社会的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成分不断增加,战争俘虏不再被吃掉,杀掉而成为有用的劳动力。从此,“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第413页)。这时战争不仅很残酷,而且已具相当规模。战斗人员都是各方的生产人员,只是在战斗是临时召集。中国古代传说的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的战争,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是当时最为著名的战争。原始社会战争中胜利者掠夺了大量财富,使过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逐渐演变成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民族;战争也为胜利者提供了大量奴隶,加速了原始社会的瓦解和阶级,国家的形成.。原始社会是部落社会,没有形成国家,也没有建立兵役制度,但原始社会的战争为兵役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基础和实际需求。

2.奴隶社会国家的建立兵役制度的初步形成

中国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的建立,是对原始社会文明的继承,同时,又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模式。夏朝统治者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建立了一支奴隶主军队,于是,原始形态的兵制也随之产生。夏、商、西周时期,士卒由奴隶主和平民充任,奴隶不能服兵役,只能随军服杂役。卜辞中“登人三千”、“登人五千”等,是商朝在战时召集兵员出征的记录。据《周礼》,西周时服兵役者有“正卒”(正式兵役)和“羡卒”(后备兵役)之分。春秋中、后期,逐步允许奴隶从军和充当甲士,并已出现郡县征兵制。3:封建社会的出现和兵役制度的基本完善战国时期,随着宗族组织的瓦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农民成了编户齐民。各诸侯国普遍实行郡县征兵制,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兵员,农民成为主要征集对象。秦国规定,凡17岁的男子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傅”。傅籍后,须服兵役两年。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有的男子15岁就傅籍,傅籍以后,随时都有被征调从军的可能。此外,魏、齐、秦等国,还采取考选的办法招募勇士从军,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进一步加强了户籍管理制度,征兵制在原秦国旧制的基础上更趋完善。西汉初年,凡17岁(一说20岁)的男子都须向官府登记,从20岁(一说23岁)起服役两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学习骑射等军事技术,称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8 页

“正卒”;一年守卫京师或戍守边防,称“卫士”或“戍卒”。另有一说,认为服这两年兵役统称“正卒”。士兵服役期满后转为后备兵,随时准备应征,至56岁或60岁免役。汉武帝以后,除实行征兵制外,兼行募兵制,招募善骑射的壮丁从军。秦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对后来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都产生重要影响。秦朝制定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法律制度,军事法制部门齐全,法制完备,并将兵役制度作为国家行政命令加以施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以得到基本完善。

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还出现了世兵制、府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等等经典兵制,每个朝代的兵制,基本上都是对前一朝代的继承和发展,根据当时的国情加以修订。中国古代兵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古代兵制的发展趋势

1.全民化像职业化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国家普遍实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但征召兵员的对象仅限于奴隶主和平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战争频率的加快,统治者需要建立一支战斗力水平较高的常规化部队,用以提高自己战斗力水平,应对随时爆发的战争,这就需要制定较为稳定的兵役制度,以提供稳定的兵员保障。军事水平不断发展进步,战争的参与者需要掌握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军事技能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这需要统治者建立一支能够很好的完成军事任务进行军事斗争的职业化部队,这使得军队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也为军队职业话提供人员保障。世兵制、府兵制、募兵制、卫所制、八旗绿营制这些都是职业化发展的表现。

2.小型化向规模化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是兵役制度规模化的主要原因。早期的战争,是小型的部落战争,人数少,规模小,战争时间短。后来发展为部落联盟间的战争,战争人数,规模,时间都有所加大。奴隶社会时,战争规模已达到国家战争的高度,同时,国家实行全民皆兵的征兵制,但在奴隶人数占多数的奴隶社会,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征召对象仅限于奴隶主和平民,也体现奴隶社会战争的小众化。到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面向全民化,国家需储备大量的兵员应对战争。

3.临时化向常规化发展

奴隶社会时期实行的全民皆兵的征兵制,可以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兵役制度,它只在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9 页

战争爆发时施行,所征召的对象没有年龄性别限制,只有阶级限制。而且,征召对象平时基本上没有进行军事训练,战时使用的兵器大多是自家的农具。夏、商、西周时期除了王室贵族保留卫队,国家没有多少常备军队。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国家无力供养军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贴制农具的大量使用,农耕技术,灌溉技术的提高,不仅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而且使得更多的人成为剩余劳动力,这些生产出来的多余粮食,正好能供养产生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就成为国家常备军队。战国时期,封建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建立了郡县制,兵役制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常备兵是军队的基干,他们都是应把经过考选而来。选时相当严格。各诸侯国间战争频繁,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各诸侯国都保留大量的常备军队。兵役制度即向常规化发展。

4.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

先秦时期的兵役制度,基本上是单一的征兵制,秦统一中国后,延续先前的征兵制,并加以发展,实行郡县征兵制。到了汉朝,国家疆域扩大,为应对各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战争,汉朝除实行郡县征兵制以外,还实行募兵制,汉武帝时,出现了招募熟悉北方少数民族情况的人组成“胡骑”,招募熟悉南方越事的人组成“越骑”。后世各朝,除了实行本朝根本的兵役制度之外,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都兼以实行募兵制或征兵制。有的历史时期,由于不断用兵,边兵粮草供应困难,在边境建立屯田和戍边双重任务的军队,这些军队称为屯田兵,其实也是一种独特的兵制,屯田兵有警则战,无事则耕。少数名族政权中,除当权的少数民族自己的兵役制度之外,还配以实行针对汉族的兵役制度,少数民族一般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少数民族政权区域内的汉族则是世兵制。各少数民族政权还通过招募,强征,收降扩充军队。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单一的兵役制度开始不太能满足兵员需求,于是,兵役制度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四)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历经四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在无数次的朝代更迭中,不断传承和完善,在完善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春秋战国的初步完善

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开始建立。中国古代兵制,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迈向封建化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标志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0 页

就是兵役制度适用的对象得到了扩大,不再单一的适用奴隶主和平民,而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国家有了大规模的常备军队,用以巩固国防,稳固政权,军队中的阶级化色彩也开始淡去,有军功就能赐官封爵。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保障兵役制度的施行。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初步完善。2:秦汉时期的过渡完善

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国家也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军队,郡县征兵制得到全面推行。兵役制度得到全国性的统一。国土面积的扩大,国家需应对更多的来自外军的军事威胁,同时,军队规模也得到空前的扩大。国家建立了全国性统一的兵役制度,并且由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关强制施行。相比之前历史的兵役制度,秦汉时期的兵役制度是全国性的适用范围。汉朝时期,不但施行全国范围适用的郡县征兵制,还为应对不同地区的战争,以及特殊国情,建立了募兵制和屯田制。多种兵役制度在同一国家同一时期得到施行,又分别起到不同的效果,完成不同的任务。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过度完善。3:唐宋时期的整体完善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经大分裂后再次统一,从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兵制传承和借鉴少数民族兵制,又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兵制。唐初的府兵制,就是传承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制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唐初的府兵制,是府兵制最终的完善。《历代兵制》是自井田制以来最好的兵制(“自井田不复,兵制之善,莫出与此”)。唐中后期以及宋朝实行的募兵制,也是对前朝募兵制的总结和完善。由其是宋朝对募兵制的改革,更使得募兵制得到空前的发展。唐宋时期的府兵制和募兵制都是对之前历史上的兵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最终的完善结果也使得这两种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效用得到最佳的发挥。

2.明清时期的更深层次完善

明朝兵役制度,不仅注重兵员保障,还注重海防。明朝实行过世兵制、募兵制、还加以卫所制以辅助,各种兵制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这种多种兵制同时使用且同时发挥重要作用,是明朝兵役制度的最大特点。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其兵役制度有带有民族特色,同时,又根据国情,制定独具特色的八旗绿营制度。明清的兵役制度,都是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1 页

封建社会发展到最顶峰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最深层次的完善。

三、中国古代兵役制度的特点和内容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具有浓重的中华文明特点,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按照中华文明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期三个阶段来进行特点归纳。

(一)奴隶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

1.兵员构成特点

奴隶社会具有浓重的阶级性质,从兵役制度上来说,兵役制度的适用对象也有很明显的阶级性质。兵员在奴隶主和平民中产生,奴隶不服兵役,只随军服杂役。夏朝时期,军队由“众”组成,这些“众”有亦兵亦农的身份,平时参加生产,一旦爆发战争,夏王按照需要征集一定数量的“众”,组成以贵族为核心的军队,出征作战。战争结束,军队绝对大部分解散,兵甲装备收归国库。这是一种全民皆兵、临时征集的兵役制度。

商代前期,军队也以临时征集的民军制为主体,即按军事需要,由商王临时指定人数,征集兵员组成部队。商代后期,这种临时征兵制有了改进,实行“按户计民,以预定其军籍”的办法,使“人有所隶之军,军有所统之将”。但这一改进并没有改变商代兵役临时征发的性质。服役者仍是亦兵亦农身份。

西周时期“国”、“野”分治。都邑及郊区称为“国”;郊区以外的地方称为“野”。“国”中居民称“国人”,“野”外居民称“庶人”。国人成为西周军队兵员的主要来源,有“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权利和义务。而庶人只有在国人兵员不足等特殊情况下才可以当兵。

2.战争规模的特点

奴隶社会的战争可以分为旧的氏族部落势力反对新生的奴隶制的战争。相传有扈反对夏启的战争,大体属于这一种。扩大和巩固奴隶制国家的战争。如武丁征服土方,鬼方等部落的战争,周公镇压殷人夷族部落的战争。新兴的奴隶主推翻腐朽的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商灭夏,周灭商的战争。这时比较大的战争,是奴隶制国家分封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争霸的战争,如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新兴的封建势力推翻奴隶主统治的战争,如齐,晋,鲁等诸侯国内新兴地主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战争。这些战争从战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2 页

争时间上看可以分为夏、商、西周时期的战争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夏、商、西周时期,虽然国家实行分封制,但政权相对集中在王室手中,除王朝更迭时期之外,社会较为稳定。这一时期,国家人口较少,生产力不发达,战争规模也很小。以最著名的‘牧野之战’为例,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联同反商方国军队,对抗商朝17万军队,此次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几乎站到全国可召集兵力的一半以上。可见当时战争规模还是比较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政权旁落到各诸侯国手中,诸侯国之间为相互兼并、争夺霸权,时常爆发战争,以‘长平之战’为例,秦军大败赵军,并一举坑杀了40万赵军,可见,当时紧赵国军队最少不下40万,再加上秦国军队,双方参战军队自少不下80万,战争规模的急剧增大。战争规模的增大,也使得个诸侯国必须对以往的兵役制度加以改革,以适应大规模战争的兵员需求。奴隶社会时期可以分为前期的小规模化,偶然化战争和后期大规模化,常态化战争。

3.领导方式特点

奴隶社会兵役制度是根据分封制建立的,国家军队统一隶属与天子,战时由天子和奴隶主领导。各氏族、部落、诸侯国任然保留自己的军队,这都是由于国家权利较为分散导致的。这样的军事领导体制极易导致割据局面行程,从而使得国家分裂。

奴隶社会兵役制度的特点是:①与王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相适应,王是最高军事统帅,常常亲自统军出征,方国诸侯的军队虽有一定独立性,但战时要听王的调用;②常备军由王卫队发展演变而来,并不断扩大,在征战中起主要作用,战时军队主要靠临时征发;③实行奴隶主贵族血缘种族兵役制和军政一体、文武不分的民军制;④军政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制,与宗法制度相适应。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兵役制度及特点

封建社会,是我国经历朝代最多的社会,也是形成兵役制度种类最多的社会。其间历经多次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形成秦汉、两晋、唐宋、明清几大兵役制度鲜明独特的历史时期。

1.秦朝及西汉的征兵制

秦统一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征兵以郡县为单位,郡守有征发一郡壮丁作战的权力。当时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朝兵役和劳役极为繁重:当时全国大约有两千多万人口,而经常被征发服兵役,劳役的就有二,三百万人。汉承秦制,当时规定不省贵贱,男子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并且根据三年耕一年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3 页

储的原则,从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在适龄期间,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一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或“卫士”。秦汉时期的征兵制,和夏、商、周时期的全民皆兵的征兵制不同,秦汉时期的征兵制是建立在中央集权的封建政府之下,面向各个阶级,具有一定的常规性。与后面的募兵制相比,秦汉的征兵制又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作为一种义务来履行,募兵制则具有相对的自愿原则。

2.三国两晋时期的世兵制

三国两晋时期,在地方势力崛起过程中,召募来的大量私属武装家兵、部曲等,逐步上升为政府军,军人与其将领保持着封建依附关系,职业兵增多。统治阶级为保持一定兵源,将军人家属编为军籍,成为“士家”,强迫他们世代从军。士家不仅成了兵役的固定承担者,而且成了统治阶级控制军权的人质。世兵制下军人地位低,素质差,战斗力弱。世兵制是一种兵民分离、兵家子弟世代为兵的制度。世兵制是三国的一大创造,是在天下残破、户口锐减、征募都难以大规模实行的困难条件下诞生的新制度。这一制度适应了三国的历史条件,有利于保障国家获得固定兵源,提高兵员质量。士家当兵是世袭职业,作战经验丰富,作战技能提高,有较强的战斗力。世兵制吸收游民和流民,使之举户依附国家,从死亡线上找到安身立命之地,通过终身当兵和家属屯田解决生计,对他们是有利的。世兵制通过以众将部曲的家属为人质,加强了对众将的控制,抑制了军中豪强拥兵割据的倾向,保证了军队的集中统一,对于结束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鼎立和全国统一,起了一定作用。世兵制虽然有上述种种优点,但也有不少弊端,它使军队中人身依附关系,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一代兵士衰老后,子弟未长大,国家兵源有时会出现断层;当士家缺少后嗣时,国家又将出现缺少后备兵源的危机;士家身份后来逐渐降低,挫伤了兵士当兵作战的积极性。

3.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实行了府兵制之后,一旦国家四方或边境有事,府兵自带粮草衣物,皇帝任命将领率领集结起来的府兵部队出击,事情得到平息后,府兵全部回归原籍各府,领兵的将军依然回朝庭听命。所以达到了府兵平时生活有保障,军队将领不会产生握兵自重的效果与局面。根据折冲府的设立,仅是在长安附近有就有府兵二十六万拱卫和听调,而且没有任何军人手握重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4 页

兵的现象产生。所以,府兵制就有了三大非常明显的优点:

(一)政府不必耗费国家的巨额资金和粮饷来装备和桊养一支庞大的常备军;

(二)全部府兵都是由生活殷实的精壮农民选任,武器装备自置,人员素质高军纪较佳,而且训练充足,战斗力强;

(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再也无人能够拥兵自重,从而形成割据以对抗甚至取代中央政府了。所以唐朝建立后,百余年间国威远播却是政府的库帑不耗费半点,军力强大但从没有军阀产生。国内政局稳定,百姓负担也不重,可以说府兵制是为唐代前期的强大与繁荣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了的。府兵制缺点主要是容易废驰。国家一旦长年没有战事,军户就会因为军官奴役、掠夺军户妻女、政府加派杂差等产生逃亡,久之就会变得老弱而不能战,有的军官隐瞒逃亡或绝嗣军户不报,私占其土地,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4.唐中期和宋朝的募兵制

唐朝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兵役频繁,兵士逃亡的较多。府兵地位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使府兵制失去存在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府兵制遭到破坏,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的实行对唐朝的统治的影响:募兵衣食由朝廷供应,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但增加了朝廷的财政负担。募兵兵将间隶属关系的形成,容易导致军阀的形成。为后来的藩镇割据埋下种子。宋朝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募兵制。北宋军队,“或募土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途,而伉健者迁禁军,短弱者为厢军”(《宋史·兵志七》)。招募灾民为兵。招募灾民为兵是北宋的传统国策。统治者认为,灾民“不收为兵,则恐为盗”(《欧阳忠公全集》卷59)。“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样既可满足兵员之需,又可“消弭潜在反抗之民”(《吴文肃公文集》)卷2)。因此,招募灾民成为宋朝军队的重要兵源之一。这也是宋朝募兵制的一大特色。

宋朝募兵制在相当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兵役徭役负担,同时在客观上推动了军队的职业化进程,有利于军人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宋朝官僚政治腐败,募兵制实际变为“养兵制”。为消弭潜在反抗因素,大量招募灾民和强制罪囚为兵,使一些素质低下的四方不逞之民、失职犷悍之徒、奸滑无赖之人、负罪亡命之徒充斥军队,严重影响了军队战斗力。士兵一旦入伍,便终身仰食于官府,虽在疾病衰老之后,也不被裁汰除役,加之将校私役士卒,地方官吏私役厢兵,形成大量冗兵、弱兵和空额兵,养兵百万,无以为战,空耗国家资财。因而,“募兵之数日多,养兵之数日浩,而败亡之形反基于此„„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5 页

兵愈多而国愈弱”(《文献通考·兵四》)。宋神宗时,军费占到国库收入的80%左右,而大量劳动力脱离生产,又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明朝的屯田制

屯田制早在汉朝就出现,且在曹魏政权时得到过巨大发展。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即下令军士屯田自给,要求卫所军卒,一部分负责戍守,一部分从事屯垦。明朝的屯田制,分为了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军屯又可以称为卫所屯田制,其中以卫所屯田制为主。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边 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 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 子,并按份征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 十万顷。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 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卫所屯田制,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兵员保障,缓解啦国家财政压力和农民赋税压力;另一方面,开发了边疆地区,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三)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役制度及特点

1.全民皆兵制度

全民皆兵是一种比较低下的兵役制度,这种兵役制度下,没有职业的军人,而是农民和军人的结合体,无战事即为农,有战事为兵。历史上中国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游牧特点是人口少,生活地点不固定,军队以骑兵为主。少数民族的兵役制度基本上是以部落式的全民皆兵制度为主,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主要是在民族构成单一的政权中。这种兵役制度,保证了人口较少的民族政权的兵员,加强了民族的民族国家意思。但是,这种制度下的战争中,经常是举国之兵出战,极容易导致民族灭亡。匈奴,突厥,契丹等民族,都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在政权建立中前期,都对周边政权构成很大威胁。但由于常年战争,民族人数锐减,兵员得不到保障,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2.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

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主要存在于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地区,以元朝最为典型。元朝实行全国范围的全民皆兵和士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对蒙古各部采用成年男子皆兵的办法征集士兵,其他民族实行军户制度。军户世世代代都要服兵役,不能改变。军人如果在出征或出戍时逃亡,要到原籍勾取他的兄弟子侄来顶替。军户制的实行,可以保证国家有稳定的兵源,又可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页使政府负担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6 页

不致过重。但是,军户制也有许多难以克服的矛盾。军役负担过重,再加上军官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常常导致军人逃亡和军户破产。到了元朝中期这种情况愈来愈严重,军户制受到破坏。到元末农民战争前夕,军户制已经完全崩溃。全民皆兵制和士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是一种带有民族不平等表现的兵役制度,当权者针对不同民族使用不同兵役制度,这种兵役制度,必然导致战争中不平等的一方出人不出力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体战斗力。

3.鲜卑族的府兵制

府兵制原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的色彩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上出现过许多个鲜卑族政权,鲜卑族政权建立在鲜卑族,汉族杂居的地方。西魏北周的开创者宇文泰赖以割据的武川军团,主要由改编关陇各族人民起义军的将士而组成。后来又加上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兵万余人,西魏的总兵力大约有七八万人左右。随着与东魏之间的不断战争,西魏军队的补充日渐困难。由于居住于关陇的鲜卑人很少,宇文泰征召汉人“关陇豪后”的依附人口为兵以扩充军力,并以当地的豪族大姓统领这些汉人兵。为了协调胡汉关系,密切主将与士兵的联系,提高士兵身份以加强军队战斗力,宇文泰糅和周官六军之制和鲜卑早期部落兵制,创建府兵制。中国古代木兰从军的故事就是在鲜卑族政权下的府兵制的背景中产生的。

鲜卑族的府兵制开创了中国兵役制度的一种先河,府兵制度为后朝纷纷借鉴发展,是中国古代兵役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大优秀成果。

4.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

猛安谋克是一种军事,政治相结合的制度,是金朝特有的一种制度,最初是单纯的狩猎组织,后来逐渐演变为社会军事组织,再后来发展为军队的编制单位,猛安、谋克也变为官吏的名称。金朝对于归附的各部落一律以猛安谋克的名称其首领,使军队有统一的组织,以便指挥。由于金朝实行全民皆兵的兵役制度,猛安谋克也是地方行政组织,金朝百姓被称为猛安谋克户。这种组织严密的制度,在金朝对辽、宋的战争中,祈祷了重要作用。金朝中期以后,封建化程度加深,猛安谋克制度逐渐瓦解,到后期则名存实亡。

5.清朝的八旗绿营制度

清朝时期,满族政权统治中国,八旗制度是清朝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旗的军事组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7 页

织制度是由满族的首领努尔哈赤所制定。努尔哈赤起初将自己的军队分编为四旗,四旗均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作为识别,成为“正黄旗”等。随军队壮大,又将四旗加上边框,成为“镶黄旗”等,形成八旗。完善后的八旗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发、组织生产等多种只能。统一中国后,八旗军队数量过少,无法完成全国性的军事防务任务,于是建立以汉人制汉人的绿营制度,绿营兵负责镇守地方,平叛叛乱。八旗绿营制也是一种世兵制,但由于具有民族差异性,八旗与绿营军事地位不同,履行的军事任务也不同,带有不平等性。

四、中国古代兵制研究的意义

(一)兵役制度对政权巩固的意义

军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关键。兵制于国家制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央常备军力量比较强大时,国家政权相对稳定,但边境地区又容易收到外族骚扰,入侵;地方武装力量较为强大时,又容易导致割据分裂的局面。一个好的兵制,不仅要保证中央有足够强大的兵力制压地方军事力量,还要保证有足够的边防部队应对周边外族政权。同时,无节制的兵员征召,也会导致社会生产的破坏,引发农民起义,从而颠覆政权。一个良好的兵役制度,应该达到《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驱人之兵的效果。这要求统治者既要控制好兵员数量与兵员分布,又要保证社会生产。一个良好的兵役制度,应该让所以兵员有一种国家政治的参与感,有烈厚爱国主义情感,要让他们觉得履行兵役是一种责任与义务的统一,而不是一种任务。这也需要统治者恰当把握好权利与义务的衡量。

(二)兵役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历史上兵农合一制、府兵制、屯田制等等兵役制度,都着重兼顾社会生产的发展。由此可以见,兵役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大部分劳动人口才能满足现现有人口的社会需求。统治者在制定兵役制度的同时,要保障社会生产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要保障兵员能满足国家防务需求,战争需求。东汉末年,战争频发,农业人口锐减,社会上出现饿殍遍野,田地却荒芜的现象。这正是因为战争频繁,不注重生产,同时又大量征用劳动人口,这种现象将是一个恶性循环,劳动人口少,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8 页

劳动产品就少,能供养的社会人口也就越少,社会人口越少,兵员又越缺乏。到曹魏政权时期,大力推行屯田制,军队一边驻守,一边屯垦,不但满足兵员需求,同时劳动产出又能为军队提供物资保障,减轻社会负担。兵农合一、府兵制、屯田制等都是着重农业生产的军事制度,农业生产得到发展,进而又推动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生产力得到提高。屯田制还有着开发边疆的意义,云贵高原地区,原本是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地区,在明朝时期屯田制的施行,云贵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得到飞速发展。

(三)兵役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意义

中国是多民族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优秀民族,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的名称逐渐消失,但他们并没有消失,而是演变成了今天的你我。中华民族是大融合的民族。历史上中国曾出现许多民族政权,而汉人作为分布最广,人数最多的民族,各少数民族都着重制定针对汉族的兵役制度,汉族兵员与少数民族兵员同时构成本政权兵员。充分利用好汉族资源,成为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得到巩固的条件。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兵役制度上一直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制度上的学习借鉴使得民族融合得到更深层次发展。同时,屯田制,府兵制等兵役制度,一方面讲汉族农耕文明带入少数民族游牧地区,使得文明交汇,另一方面,也让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流增加,民族融合速度加快。

(四)兵役制度对边疆开发的意义

兵役制度是为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国家机器运转而产生的制度,巩固国家政权,就必须注重防守戍边。古代社会交通不边,边疆部队粮草供给困难,因此许多朝代都采取边疆部队屯田和戍边同时进行的政策,其中以隋唐的府兵制,汉朝的屯田制,明朝的屯田制最为制度化。我国幅员辽阔,中原地区是农耕社会,人口密集,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较高。而边疆地区多为游牧社会,社会文明程度较低,人口稀少。西南地区虽然自然环境好,但是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因此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也较低。屯田制和府兵制的实行,不仅使得大量中原人口充实到边疆进行生产,同时讲中原先进文明带到边疆,使得边疆地区在经济,文明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由于边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原的农耕文明对土地要求较高,造成边疆生态环境的破坏。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19 页

五、总结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得以发展传播的制度保障。中国古代兵制,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变更,期间有着许多成功的优秀的兵役制度,一度成就当时的王朝称为军事强者,如秦朝的郡县征兵制。也有过许多失败的兵役制度值得我们总结反思,如宋朝的募兵制称为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本原因。在制定兵役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切合国情,兼顾生产力的发展,不但要满足国防需要,更要满足生产需要,再以生产发展带动国防巩固。

贵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第 20 页

参考文献

[1] 《军事思想》卿竹松、唐晶荣主编 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

[2] 《军事思想》于淼、李德才、赵荣主编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 《军事学参考纲要》国防大学研究生院(1999年)

[4] 《国防动员学》 任民 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5] 《中国古代兵制》 黄水华 著(1998年11月)

下载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陈相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高考制度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新高考制度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 新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制度建设来保障政策的落实。在新高考背景下,立足于学校课程制度,根据课程运......

    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基于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再探索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洪劬颉内容提要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的......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定稿)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改革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

    构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合集5篇]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开发语文校本教材 ——在2012年湖南省地质中学教学研讨会的报告 李 娟 一、构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原因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国家......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幼儿时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最佳时期,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儿童的思维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尤其是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

    1.陈相学校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方案

    陈相学校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方案 2017.4.1 根据《沈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的通知》(沈教发【2017】19号)及《苏家屯区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方案》......

    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零起点方案1

    陈相九年一贯制学校幼小协同活动方案 为响应沈辽宁省“幼小协同,科学衔接”会议精神,尊重幼儿成长规律和学习特点,共同营造有利于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氛围,平稳实现幼小衔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