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时间:2019-05-12 01:4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第一篇: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再探索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洪劬颉

内容提要

高中语文教育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特点和高中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一直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但是教学之“效”必须要考虑教学的效果、效益、效能和效益。在课程视野下观照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完成四个“教学转位”,更要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更应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更应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更应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实现这四个教学转位之后置身于课程视野下,方能建立起学校本体语文课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以及旨在营造学生读书生活的必读书计划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其他语文活动。

关键词

课程视野 教学转变 课堂生活 学校生活 日常生活

高中教育既是义务教育的延伸和提高,也是大学教育的奠基和准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兴趣和选择,为自己的人生定向和定位,更是对其职业选择、人生发展的准备。所以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考虑到高中生年龄所决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我们提出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首先建立在高中生16岁——19岁这一年龄的普泛性特点上的。思考到这一特点,就要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向现代语文教学的四个“教学转位”:

一、更要实现成人教育,而非公民教育

高中生更将自己当做一个“大人”来看待自己,也期望他人能将自己当做“大人”来看待,根据我从教十余年的观察,在学校组织的所有活动中,得到历届学生普遍性好评的就是在高三年级举行的“成人仪式”。但是老师和家长几乎还没有能够做到完全将高中生当做成人来看待。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有很多,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现实状况。据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并能够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情绪体验较初中更为强烈但更趋于理性表达,初步完成了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性的思考问题,不轻信、爱争论,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的能力较初中增强,但由于社会结验和认识的局限,辨别力不如成人,出现求知欲强与识别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同时对职业的选择出现较为理性的思考,由幻想期进入预备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社会价值取向以及切身利益的需求,选择具体职业和层次,并对毕业前夕的学习动机、态度、行为和学习水平产生影响。

基于此,高中阶段的任务不仅仅只是公民教育,事实上义务教育阶段也是公民教育,而更多体现为“成人教育”,诚然成人教育也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之中,但是由于高中生的特点以及教育的最佳时期,成人教育更应该成为高中教育的主旋律。成人教育内涵很丰富,但是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升学和升学就业指导;二是职业选择、人生定向指导;三是健全人格和公民素养的指导。这三个方面不可偏颇,如果只是考虑某一个方面,哪都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唯升学论带来的应试教育泥淖还没有彻底走出,唯人文主义带来的虚无感仍在弥漫在教育的上空。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

二、更应关注学习方式,而非教学方法

课改十年,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但是能说我们的教改就完全成功了么?我从事语文教育名师研究五年多,对近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课改之后涌现出来的名师研究发现,轰轰烈烈的教改成果基本上并没有对语文教育发展其根本性全局性的变革,而只是产生局部的改良,或落实。相对于宏观视野下的教育变革,这些局部的改良产生较广泛影响的又往往拘囿于教学模式的建构,还没有跳出教学方式、教学艺术的框架。我不是说教学方式、教学艺术不需要、不重要,而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思考:语文教学之路应该朝哪里走?

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认识到了么?2011年11月底,中国移动用户第1亿个用户在北京产生,1984年,中国移动公司成立,用户发展到100万个,用了10年时间,而从1000万到1个亿,只用了4.5年时间,还有其他很多的通信运营商呢?互联网、微博、平板电脑、电子书、电子白板、电子教室……我们已经进入了“云计算”时代,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与时俱进呢?有没有把握和反映这个时代发展的程度?信息传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必然对我们为未来而学习的学习方式带来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要往哪里走?这大概是时代教给我们的最大的问题!

教学观念的转变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学习方式要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但是,如何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当我们把孩子置身于网络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转变都很困难。

三、更应关注思维表达,而非有效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落实到语文学习上来,要带有语文学科的意味和涵泳。语文教育说到底还是“语”“文”两个字,一个是口头语,一个是书面语。但是,我们语文教学面临的窘境就在此:名词不断,概念纷争,性别不明,到现在都没有弄清楚语文的性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我们完全可以不去理睬这些东西,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现代语文百年发展下来,有四个字是经验,是有效的东西。这四个字就是:“听说读写”。你看看,我们的课堂上现在还有么?我们扪心自问,我的课堂上还有听、说、读、写么?但是,吕叔湘先生、洪宗礼先生说,“想,是一个总开关。”在这四个字之上还有一个字是“想”,“想”是思维,是一个总开关。没有这个“想”、没有这个“思维活动”,我们的语文课就是白“干”。

现在流行用“有效”来评估我们的教学,但是,“效”有“效果”、“效益”与“效率”之分,而且必须要把这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考量有无之分、高低之分、远近之分,方能真正意义上谈“有效教学”。有些教学行为——譬如在课堂上的玩笑——表面上看看似是无效的,但是对学生调整课堂节奏和情绪却功不可没,这些场景却也成为学生若干年后对此时的课堂生活的绝佳回忆,成为那些把“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全部遗忘后的”知识。所以,我们不妨反过来从“什么样的教学是无效的”来考量“有效教学”,我曾用三句话来表述:“学生学不会,无效;学生不会学,无效;学生不想学,无效。”学生学不会,是学习效果上来说的;不会学,是从学习方法上来说的;不想学,是从学习态度上来说的。不从根本性问题来思考有效教学,那么,可能就无法触及有效教学的灵魂。但是,我们又往往混淆了“学”与“考”的关系,把教学变成了现实的功利的“教考”,把我们的学习变成了功利的“学习如何去应试”。都是没有把听说读写思这五个字很好的处理。

我们学语文究竟是为了干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这个困惑限制了我们如何“教语文”。我的探索是:是为了“表达”。用三句话来表达这一点。第一句话是,不管是口头表达重于书面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重于口头表达,最重要的是两者背后的“思维表达”,你想什么,决定了你说什么、写什么;你怎么想,决定了你怎么说和怎么写;第二话是,怎么培养表达呢?围绕一个问题或者话题或者概念,你要能流畅地、有层次的、有自己想法的表达3分钟,也要能表达30分钟,3分钟大概就是一篇800字的作文,说成3个小时,那肯定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要能够把3分钟的话扩展成30分钟,更重要的是,要能把30分钟的话压缩成3分钟之内完成;第三句话,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话,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最关键的是,要你的听众、你的读者能够愿意听、乐意听、听了还想听。所以,听说读写思,应该要坚持;而且要以“思”为中心,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只有坚持了这五个字,才真正把握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四、更应关注学习生活,而非课堂生活

《语文学习》封面上有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怎样相等?我用三句话来说:一是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还有校园生活,还有日常生活。要使我们的课堂生活成为学生校园生活、更要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成为一部分不是生硬的,而是有机的融入的,它本身就是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三是这个“一部分”应该比校园生活、日常生活要高,是因为课堂生活是在教师的直接引导下,在“校园生活”中呈现出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校园生活”是在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的间接引导、综合引导下呈现的,而“日常生活”则几乎是学生作为一个人,完全自主的,完全独立的体现出来的。这也就是古语所讲的“慎独”,也就是什么叫“习惯”,就是把在学校里培养的习惯带到家庭里,带到社会上来。所以说:下课铃响,语文课才真正开始。不要指望一节课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那是妄想;不要指望一节课就会掌握方法,那是空想。必须要用课程的眼光,在课程视野中重新认识和定位我们每天走过的一节一节的“语文课”。

什么叫课程?课程就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总和。所以,语文教学必须要超越课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超越语言,以语言入手,但必须要超越语言,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来实现文化教育。什么叫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最终的目的是要“立人”,使人站立起来。教师必须要以营造课堂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以营造学校生活为中心构建起“学校课程课堂化”“实践活动课程化”的课程体系。从而使之成为学生的识见和习惯,从而影响和改变学生日常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处事的方式。

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思考,提出“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从而实现学校本体语文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构建学生课堂生活

在国家课程标准和省里制定的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开发建设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安排等方面保证了每个模块的教学的基本底线。国家课程校本化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必修课程校本化,一个是国家选修课程校本化。选修课程目前开设《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红楼梦选读》、《唐宋八大家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多门。主要是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为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保障。在开展过程中,整合全校语文教师的力量,开发每一个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大课堂学本》,在选修教学阶段开发《新语文小报》,全程记录学生学习成果,完成国家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校本化设计,通过“组内公开课制度”和“集体备课校本研修”,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形态;重点是研究学习方式的变化,和随之产生的教学方式的变化。

二、学校课程课堂化: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坚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设《论孟选读》《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红楼梦选读》等选修课,在建设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时,我们从“特长写作研学中心”、“传统经典研学中心”、“戏剧影视研学中心”和“金陵文化研学中心”等四大研学中心来重新建构学校课程,共开设19门选修课。例如传统经典研学中心下设论孟研学室、《红楼梦》研学室和英诗研学室,分别开设论孟研读、《红楼梦》选修、英语名诗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吟唱等选修课程;戏剧影视研学中心下设戏剧演出研学室和影视欣赏研学室,分别刊社戏剧欣赏与表演、影视欣赏和表演、朗诵与吟诵、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程;特长写作研学中心下设特长写作研学室、学生创作研学室、新闻写作研学室和诗文楹联研学室,分别开设高级写作、少年文学、楹联欣赏与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都直接排进课表,在高

一、高二年级中每学期轮回一次,学生自主选择,我们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编班,实行跑班选修,建立起一整套选修课程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赋予一定的学分,并对优秀的学习成果进行表彰。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有利于积极探索学生多样化、有效性的学习方式转变,探索学生多渠道、多样化的成才方式和途径。

三、实践活动课程化:营造学生学校生活

语文学习重在运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十多年来,我们坚持高一年级放飞青春诗歌朗诵会,高二年级戏剧节暨中外戏剧名著选修汇演,石山钟杯作文大赛、古诗文阅读大赛等语文活动,在我工作的第二年倡议成立了大唐文学社,创办社刊《石山钟》,定期举行文学社采风活动等等。建设省级语文课程基地后,整合这些资源,结合课堂学习、研究性学习,把社会实践、竞赛活动和文学社团整合为课程,以四个研学中心为框架和组织机构开展活动,使之课程化,发挥其课程功能,使课堂生活、校园生活和日常生活溶为一体。如金陵文化研学中心下设金陵古诗词研学室、金陵历史研学室、金陵地理研学室、金陵科技研学室,联通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分别开设古诗词与金陵文化、历史文化名人与南京、辛亥革命与南京、旅游与金陵文化、南京水资源、物理与金陵文化等研究性学习课程。我在2001年带领全班学生开展的《名人与南京》研究性学习,从课题分解、到学生申报子课题到盛大的开题仪式,学生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去访谈名人,撰写论文,探访南京名人故居或遗迹,我有时候举着摄像机跟随在学生背后,有时候干脆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当我们在期末前举行结题报告会,所引发的影响全校瞩目,很多家长也感到震惊。最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被收录到由江苏省教研室编写的全省通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教材之中。

四、推动必读书计划:构建学生读书生活

我曾经用“有闲不读书,无聊才读书,尽读无聊书”来学生的阅读情况,所以致力于推动学生阅读,构建学生的阅读生活。从2000年开始,我们开始拟定十三中必读书,并且不间断的开设《20本文化城砖》的必读书目微型课程,受到学生一直的欢迎。2012年,对原先必读书目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更贴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50本必读书目从范围上来看,既有文史哲,也有科学人文。这些书,既有经典的,也有准经典的,还有很时尚的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将会发生巨大的作用。如王梓坤《科学发现纵横谈》,本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知识经验和学术视野,从自身经历出发,纵谈古今中外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及其过程,着重论述了德、识、才、学等成功者需具备的宝贵品质……这些对于我们的人生规划和发展很有启发意义。

我们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书目选择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现实成长和未来需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对课本有益拓展,视野开阔,贴近经典,体现了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一新的趋势。高一围绕课本,适当拓展,跟课文的贴合度还很大。高二年级适当增加了文史哲方面分量,让学生有一个发展空间,完成“自然而然的人生造型”。并且把图书馆办到班级,方便学生借阅。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书柜,小小书柜成为班级的一道新的靓丽风景。还从课程角度考虑,将其常态化与课程化。原来每周有一节语文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进行阅读,现在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就可以开展阅读课。我们的必读书重在必读,规定每位学生每学期都要阅读至少5本书,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营造学生的阅读生态。

五、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

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我的课前抄写在黑板的句子深感兴味,有的学生在毕业多年之后给我的信中还能够深情记诵出当年抄写在黑板上的句子,这些句子曾经给了他暗淡人生一丝亮色,或者是给他迷惘之中一丝启迪。譬如说:“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漠然。”“朝前走,前方是天亮。”等等。后来,我把这个栏目定格为“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

这个做法大概萌蘖于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学生写作文常常为无米下锅犯愁。每到考试就要去背诵大批的名人名言和一些写作素材。再加上我在批阅学生作文时,发现字写得漂亮的每个班只有那么三四个,能够写得清清楚楚的每一届几乎不到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同学的书写潦草,难以辨认。我也曾经推动过全校“每天练字10分钟”,但往往总是一段时间之后,由于老师不重视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作罢。我在第二届以“阅读短长”的方式开始在黑板上书写一段文字。这就是“经典语文:60秒的语文人生”的来历。

这些句子主要是我在阅读时候摘抄的富有警示性质的句子,因为往往一本书读下来只剩下一两句叩动心弦的句子,那么让学生抄写这些句子,也是对学生人生识见的一种启发和启迪;也有是我在批改学生每周两篇作文中发现的学生创作的精彩的句子,或者是他引用的句子;还有我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等等。

抄写这些句子的起初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在抄写我写的字的时候,能够模仿我的写字,从而不知不觉之间实现练字的目的;二是提高对问题的认识、人生的识见,从而在作文中实现精妙的立意;三是为学生写作提供写作素材,这些句子本身就可以作为素材使用。此举一直受到每一届学生的欢迎,以及其他班级学生的欢迎,并且由于分班一些不是我教的学生也跟我教的学生借去抄写。在实践中,我发现此举还至少有四点妙处:一是起到静课之效。当我课前一分钟在黑板上抄写时,学生纷纷走进教室拿出课堂笔记,全班肃静恭敬抄写。二是起到引读之效。抄写一些我阅读书籍上的名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跟我借书的多了,到我办公室跟我讨论读书心得的多了,家长跟我说孩子喜欢逛书店的多了,我的阅读趣味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阅读趣味。三是自我逼读。因为每天一句,所以我自己阅读的面也很广,必须要在第二天语文课上抄写一句话,令我自己即使再忙,也要准备好这一句话。可以说,此举坚持十多年,除去我离开讲台的一年多的日子里,空缺的非常非常的少。四是师生情深。高中生由衷佩服语文老师,主要在于他的修养和见识。而我通过此举也增进了学生对我的敬佩,这使我很多的想法很容易的在所教的班级中得以贯彻和落实。即使遇到挫折,学生也会用曾经抄写的句子来安慰我,来体谅我,来帮助我。我在很多文章中写道对学生的感谢,都是很真诚和坦率的。

六、五分钟演讲:演绎精彩的自己

坚持十多年下来的还有,课前五分钟演讲。演讲自成体系:高一上“说说我自己”和“我的阅读史”,高二上“共读一本书”和“史记人物谈”,高二下“诗歌我赏”和“时评杂谭”,高三上“我最得意的一篇作文”和“我最欣赏的”等。这只是一个大致上的序列。但是由于分班等原因,只有少数人全程经历过这个序列。当然,在不同届也有一些调整。

我的五分钟演讲是有具体的要求的。从程序来上看,每节课课前学生演讲5分钟,同座位点评一分钟,异性同学号点评一分钟,教师点评一分钟。共用时在8分钟到10分钟。从演讲准备来看,每一位同学都要针对主题进行深度挖掘,如说说我自己要从不超过3个关键词来谈,“我的阅读史”只能抓住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等等。从演讲的方式来看,必须要做到创新,做到与前面的“不一样”。尤其是在“共读一本书”时,将江苏省文科加试的推荐书目进行分组演讲,要做到不一样就需要事先的讨论,而且还要求其他同学也要在这一段时间内将原著阅读完毕。

演讲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能够在五分钟内清晰、流畅、有层次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做到与前面的“不一样”,学生们付出了很多但毫无怨言,还乐此不疲。因为同学的掌声、同学的点评和老师的表扬,给予了演讲者以莫大的自信。每一位孩子都很珍惜在高中阶段的为数不多的演讲机会,因为我告诉他们:“即使你工作后,就是单位的一把手,你每个月都要在全体员工面前讲一次话,你到60岁,你的演讲也不可能超过500次。除非你做老师。”所以,将演讲作为一门微型的课程,也成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很小,但很受欢迎,很管用。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所产生的作用在此时我们都可以看得见。

“构建16岁后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作为一种尝试,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遵循始终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走向未来”的原则。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是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作为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实行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始终将学生的需求、发展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走向未来是基于学生人生发展的未来需要,而不仅只是面向未来。十多年前,将“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就将生活在过去”刻在信息中心大厅,成为激励学生的名句一直在激励着学生,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当我们立足于学生的16岁,思考他在高中阶段需要为一生奠立什么样的素养,那么,他走向未来的脚步将更加坚定,信心更足,信念更强!

(本文为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理论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姓洪,名超,字劬颉,人称洪劬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水乡泽国的通榆河注入血液中流淌的灵气,六朝古都的石城文化融入哲思里谨严的思辩。人生阅历简单,唯有读书教学。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2005年获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并师从何永康先生进行教育硕士后高级研修。南京市教研室语文中心组成员,获得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教育宣传(新闻)先进个人、江苏省作文教学最佳指导教师(全省共20名)、全国百佳语文教师等虚名若干,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国中学生文学社拉力赛总评委、《江苏教育》特约栏目主持人、江苏《教育研究与评论》语文编辑等。做过《江苏教育》、《新语文学习》、《教育》、《新作文》、《教师月刊》等多家杂志封面人物。

从教十五年,一直为孩子们所喜欢,形成了“智慧教育”的教育主张,彰显着独特的“时尚、有趣、智慧、得法”的教学风格,在教育建模领域形成一整套有利于更好的、个性的学习语文的模型,由于智慧作文的业绩,被授予“中华少年写作园”称号。领衔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形成“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高质量建设语文课程基地为鼎,以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课程个性化、苏派语文教育研究为足”的“一鼎三足”格局,在课程基地建设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探索新路,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而良好的影响,被授予“全国语文课改示范校”。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等报刊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和文章500余篇,《高考研究的四项基本原则》《以文学教育的名义》《高考作文:以不变应万变》等十余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复印。代表作《文本研读:以文学教育的名义》系列,《智慧的表达自己的智慧》智慧作文研究系列、研读性导学系列、“苏派教学研究”、“语文教育家研究”在语文教学界中产生一定影响,获“园丁杯”“师陶杯”“四方杯”等省级、国家级一等奖十余次。教育事迹被南京电视台《社会大广角》、江苏卫视、江苏教育台《成长不烦恼》、江苏教育报、南京日报、南京晨报、语文报、《新语文学习·关注》等媒体作专题报道或访谈。在北京、山东、宁夏、陕西、浙江、安徽、江苏等十多个省、市作专题讲座三十余次。

联系地址:

邮编:210008 地址: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电话:***

Q Q:87610961

第二篇:期中考试后语文教学质量分析

期中考试后教学质量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自己认真履行职责,严谨务实,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初步完成了本学期的任务,现将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质量分析如下:

一、课堂教学方面

本人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并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作业方面

学生的作业做到了认真及时批改,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依托中间兼顾两头,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有区别的书写评语,使学生在评语中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作业量达到了学校的要求。

三、学科教学质量

在本次九年级语文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卷面整洁,答题态度比较认真,发挥出了正常水平。考试成绩:

一、三班平均分为95.9分、76.7分,优秀率为59%、64%,及格率为97%、9%。三班的总体成绩还是不理想。

四、拓展延伸

1、在基础知识方面,提倡自学,以个人完成任务为主,团结协作为辅,在平时的学习中形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2、在阅读方面,从课堂内开始严格训练,依据课改新理念,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运用浏览、略读、细研等方法,让学生在多读中整体感悟,快速理解课文。在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后,在协作中多方研讨、细细体味,尽量让文本成为他们提高语文水平的一个工具。课外注重培养大语文观,鼓励学生多阅读欣赏各类文章,增长见识,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学生掌握的情况看,现代文的课外阅读得分率较低,阅读依然是个薄弱环节。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是今后一个艰巨的工作。

3、在写作方面,仍然需要练笔,要注重总结和归纳,书写仍然是影响作文得分的一个直接原因。总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长处,顺势引导,在相互模仿中得到提高。

五、努力方向

1、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同组内语文教师交流学习经验。

2、对学生多教育、多督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中难点,把握重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听说读写训练,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0-6岁全脑开发课程体系

5----6岁全脑开发课第一课

一、调波训练

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速读训练

郁金香

2、复述故事

三、注意力训练

1、数字连线

2、按要求找数字

四、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每次十张

2、复述听到的词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左右开工

-----

2、全脑操

第二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训练

1、观察图片 第一天

2、仙女的宝藏

三、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十张

2、全脑古诗 一首

3、全脑儿歌 一首

四、思维能力训练

1、数学题

2、五张卡片编故事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全脑手指操

一枪打四鸟

2、全脑游戏

第三课

一、调波训练

二、记忆力训练

1、全脑识字 四个

2、记忆卡片 十张

3、全脑古诗 一首

三、注意力训练

1、走迷宫

2、复述卡片中的故事

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多国语言听力 英语

2、速读训练 玉米

3、介绍自己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全脑手工

2、全脑箭头操

第四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能力训练

1、观察图片 第二天

2、说说教室里都有些什么

三、记忆力训练

1、十二生肖记忆

2、记忆卡片 十张

3、全脑古诗 一首

四、思维能力训练

1、IQ训练

2、正说反做

五、运动能力训练

4----5岁全脑开发课

第一课

一、调波训练

二、记忆力训练

1、卡片记忆

每次十张

2、全脑儿歌 一首

三、注意力训练

1、找不同

2、记忆棒

四、语言能力训练

1、杜曼百科 花草类五张

2、英语儿歌 一首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全脑手指操

2、全脑游戏

第二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能力训练 观察图片

第一天

三、记忆力训练

1、速读训练

向日葵

2、全脑记忆古诗

一首

3、记忆卡片

十张

四、思维能力训练 IQ训练书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全脑手工

2、全脑操

第三课

一、调波训练

二、记忆力训练

1、全脑识字

三个

2、记忆卡片

十张

3、我国的省份

三、注意力训练

1、复述记忆卡片的故事

2、数字连线

四、思维能力训练

1、数学题

2、学过的字组词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左右开弓--------

2、全脑游戏

第四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训练 观察图片

第二天

三、记忆力训练

1、全脑儿歌

一首

2、省份

3、记忆卡片

十张

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多国语言听力 英语动物

2、杜曼百科 花草类五张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全脑手指操

2、全脑操

复习上次跳的

第五课

一、调波训练

二、思维能力训练

1、说说故事情节

2、把故事情节画出来

三、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十张

2、全脑古诗 一首

3、十二生肖记忆

四、注意力训练

1、走迷宫训练

2、找出两组数列中不同的数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全脑手工

2、全脑箭头操

第六课

一、调波训练

二、记忆力训练

1、速读训练 钢琴

2、记忆卡片 十张

3、全脑识字

三个

三、观察训练 观察图片 第三天

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杜曼百科

花草类五张

2、多国语言听力 英语果蔬

3、全脑绕口令

五、运动智能训练

1、左右开弓1

2、全脑手指操

3、全脑游戏

三到四岁每周教学内容 第一课

一、调波训练 情商故事:

二、记忆力训练

1、卡片记忆(每次五张)

2、儿歌一首

三、观察训练

1、观察图(第一天)

2、实物观察

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多国语言听力训练(英语

动物)

2、杜曼百科(蔬菜

5张)

五、运动智能训练

三到四岁每周教学内容 第一课

一、调波训练 情商故事:

二、记忆力训练

1、卡片记忆(每次五张)

2、儿歌一首

三、观察训练

1、观察图(第一天)

2、实物观察

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多国语言听力训练(英语

动物)

2、杜曼百科(蔬菜

5张)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二课

一、调波训练

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多国语言听力

2、杜曼百科

蔬菜5张

三、注意力训练

1、猜猜我是谁

2、数字连线

四、记忆力训练

1、卡片记忆

五张

2、古诗一首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三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力训练 观察图片

第二天

三、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五张

2、全脑识字

两个

四、思维能力训练

1、左脑训练书

2、说说爱吃的五种食物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四课

一、调波训练

二、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2、速读训练

郁金香

3、儿歌一首

三、注意力训练 看看少了谁

四、观察力训练

观察图片 第三天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五课

一、调波训练

二、语言能力训练

1、杜曼百科

蔬菜五张

2、多国语言听力

英语儿歌

三、思维能力训练

说出与之相反的词

(大-----、高-----)并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四、记忆力训练

1、全脑识字

两个

2、记忆卡片

五张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六课

一、调波训练

二、注意力训练 叠叠高

三、记忆力训练

1、全脑古诗记忆

一首

2、全脑儿歌

一首

3、记忆卡片

五张

四、观察力训练

观察图片 第四天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七课

一、调波训练

二、思维能力训练

想想故事中出现的有什么事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三、记忆力训练

1、速度训练

蜗牛

2、记忆卡片 五张

3、全脑儿歌 一首

四、注意力训练

老师把之前学过的两首儿歌故意说错,让小朋友们指出哪里错啦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八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训练

观察图片

第五天

三、记忆力训练

1、全脑古诗

一首

2、记忆卡片

五张

3、全脑识字

两个

四、注意力训练 找不同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九课

一、调波训练

二、语言能力训练

1、多国语言听力训练

英语

2、杜曼百科

蔬菜

五张

三、思维能力训练 左脑训练书

四、记忆力训练

1、全脑儿歌

一首

2、记忆卡片

五张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十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训练

观察图片

第六天

三、记忆力训练

1、速读训练

蜜蜂

2、记忆卡片 五张

3、全脑识字

两个

四、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1、英语儿歌

2、杜曼百科

蔬菜五张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十一课

一、调波训练

二、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五张

2、全脑古诗

一首

三、思维能力训练

1、说说下列词的反义词

(多-----、粗-----)

2、正说反做

四、注意力训练

老师小声说词语,小朋友复述。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十二课

一、调波训练

二、观察能力训练

1、观察图片

第七天

2、说说教室有什么变化

三、记忆力训练

1、记忆卡片

五张

2、全脑识字

两个

3、速度训练 手风琴

四、注意力训练

数字连线

五、运动智能训练

第四篇:课程体系构建调研论证报告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1、强调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构架,以实际应用为目标,以就业落脚点,为形成突出实践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的性质特点,内容的整合、重组,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目的是与市场人才规格需求零接轨,与就业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理论课程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把专业(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内容导入课程体系,融进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认真落实。

2、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与教学内容选择。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的细化目标,并不断优化每门课程的结构及教学内容的选择。将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调整为五大模块式课程体系,即:公共课与基础课、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和选修课。实践课程所占比例也大大提高。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实现有机衔接,逻辑关联,使课程间具有连贯性和递进关系。职业技术基础课、职业技术综合课和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程分段设置,循序渐进、由浅到深、由易到难,按先基础后提高的原则进行安排。

3、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采用系列化、层次化模式。设有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实验、培养某种技能的实训、专业的或社会性的实践,形成专业系统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训练模式。

4、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相一致的策略。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与岗位或专业核心能力相关的专业技术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认证服务的课程,体现专业技能与证书的一致性,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1、编制新教学计划及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是贯彻落实课程方案和过程的纲领文件,体现课程的体系结构。教

学大纲是教学计划对课程内容界定和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没有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是盲目的,很难做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双重体现。因此,我们非常重视对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与贯彻执行,纠正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重视课程教学执行情况的反馈分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文件逐年进行滚动修订。

2、按新专业方向要求重构课程。

我院主要面向纺织、轻工、建材、化工等行业开设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认真进行专业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改造和整合了部分专业,一些专业还派生出了很多新的方向。

针对我院新型纺织机电技术专业原培养计划与纺织产业形势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相距较远的情况,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口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等),按照上述思路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和课程体系建设。首先进行专业培养方向的划分与重组,即将一个专业方向调整为三个专业方向:棉纺专门化方向、机织专门化方向、染整专门化方向。向学生介绍纺织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分工细化的趋势,纺织行业每个领域的技术范畴和技术发展前景,分析当前每个人的学习优势(特长),指导学生选择新的专业方向,贯彻新的分专业方向计划和课程体系。

为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与质量,落实国家提出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能紧缺性人才培养的重大战略,从2004年学院启动了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二年制建设试点。学制缩短一年,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做到培养目标更明确,结构调整及优化力度更大,课程体系打破常规、更有针对性,体现特色。打破三年制课程体系设置的传统框架,根据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细化”要求,重新设计开发了两年制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3、新课程体系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的最主要资源与载体。教材必须是反映教学大纲规定与要求的产物,课程教材的组织和选用必须满足下列要求。

一是优化选择教材,即大量使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获奖教材和教育部规划教材,同时借鉴使用兄弟院校的优秀教材。

二是倡导教材创新,即鼓励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贯彻实、新、宽、活的原则,在结构上更符合实际和使用要求,强调实际应用功能,体现最新内容与方法,教材涉及面宽,形式符合学生灵活的学习需要,既要适用学生“学”,又要适用教师“教”,还要能指导学生“用”。

三是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编写特色教材。近两年来,为满足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我院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支持教师编写一批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高质量教材,并朝着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重视实训教材的编写,学院根据职业技能鉴定发展的新形势,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维修电工》、《钳工》等一批职业技能鉴定教材。

三、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创新

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创新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与之配套,才能体现出它的进步和优势,发挥其作用。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接。

理论教学内容以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构成。使学生掌握必要、适用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理论,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相对应的实践教学对接,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接。组织教师对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进行剖析和研究,找出其对应课程的知识点,并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为专业课程的课程建设提供依据。例如在矿山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中,开发出矿井维修电工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共计700个左右,分别对应了煤矿安全规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原理、电气控制、煤矿电工和矿山供电等课程,根据以上对应关系,修订了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应知、应会的知识点分模块、分阶段、分学期融合到相应课程和相应的职业能力训练中。

2、实现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的对接。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和特色表现。工程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依赖于“环境”的作用与功效。“培养工程师,就要有培养工程师的环境”,在此理念下建成了综合实训环境,形成了实训中心和煤矿安全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具有模拟职业环境、体验职业氛围、体现工艺规范的作用,使技能操作训练能高度集中,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课程体系中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使各专业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设置循序渐进、覆盖面宽、有针对性、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相配套的实训“小项目”,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活动,促使学生打好实践基础,为综合性的工程项目训练“热身”,使实训教学与工程技术应用对接,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综合布线”、服装工艺技术专业的“服装制作”等课程就按照这一模式组织实施。

3、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一书多证”制度。

倡导和推进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相一致的思想和方针。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定时注重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培训“挂钩”,实施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以国家或行业岗位技能认证考试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成果,通过职业资格培训来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使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学院积极开展毕业生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认证和创业培训,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取得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取得毕业证书。同时,我院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引入课堂教学,还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我院聘请技能型人才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贴近实际,既提高了培训效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两年来,学生考证率达98.3%,通过率在90%以上。

4、实现以真实工程项目教学的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

将学生放在实际工程环境中进行实践教学,利用工程现场运用专业技术在实际岗位上开展实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利用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工程项目,以校企合作模式,以工程项目建设为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指导学生经历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让学生担任工程建设中的诸多角色,如设计员、项目经理、工程监理、施工员等,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术,巩固与提高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获取多个工作岗位的技能培养和训练,同时达到检验前期课程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际工作现场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战”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做人的“硬环境”,是实现技能培养与综合素养培育的一个有效途经。

5、开展以“创新课程教学,创造我的产品”为主题的课程建设。

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矿山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课程中,对原有的教学内容、模式、实施方案及考核手段等方面做了较大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来掌握一门技能,特别是通过“创造我的产品”,使学生更有成就感。在考核中以学生能力的最终物化成果作为课程考核依据,让学生创造自己的产品。在教学中,真正建设了教学方法实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

四、创建综合性、多功能的实践教学环境

课程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创设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学院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科研、技术开发于一体的,体现综合性、多功能、高技术含量的实训中心。根据办学方向及专业未来发展等因素,建成了电气、纺织与服装、机械、化工与材料、工商等5个实训分中心,设立专业性的实验/实训室,配置设备、仪器、装置与设施,构筑成了新型的实践教学环境。实现学习训练环境与实际场景的高度“仿真”,与就业岗位环境的充分一致。各分中心将多种技术的学习训练带入一个整体环境中,形成既联系紧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有机体,承载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及能力模块课程的实验、实训及科研活动。

第五篇: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定稿)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摘要:在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改革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新的认识,改革就成了我们职业教育人当前的使命,就要求我们重新用新职业教育理念来指导专业教学改革,让职业教育出人才出成绩,让职业教育受到尊重。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中要求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重视优秀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要求以需求为向导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以能力为基础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中去;使用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学途径。

计算机专业作为中职学校的基础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也是必然和必须的。为此结合我们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几点改革的思路:

一、以需求为导向把社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新标准

以需求为导向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它提供了满足行业需求的教学和培训。我们的学生从初中进入中职后,学习的目标改变了,如果说学生在中小学时是以升学作为他们的目标,那么,进入中职后他们的目标已经转向了就业。中职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面临就业的挑战。如果学的知识技术与就业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学生将失去学习信心,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等了解本专业相应的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及其变化,因而他们可能十分关注自己专业的课程设置。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动机与需求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最直接的力量。我们要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改革就应从社会调查→岗位群→专业模块→课程设置等几步进行,即根据中职生就业的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这几年运行,不断修改调整,逐步使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1)根据职业标准指导的能力本位原则按职业岗位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精讲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加大职业能力训练的比例。职业标准反映了目前情况下该职业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课程改革中我们的课程首先要体现“职业性”,即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职业标准考虑满足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反应的需求,培养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难以接受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适当压缩,仅仅将其引入门而不做深入的研究,也可将其作为限选课(也要考虑照顾部分升学的学生)。同时重点开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实践技能性较强的课程,如 3DMAX、网页制作,这些课程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做到精通,并能够举一反三,自学与之类似的其他课程。同时我们仍应根据学生就业的实际把《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用计算机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数码设备的基本使用》等增加到学生的知识技能中去。

(2)根据职业能力系统化原则建立中职学校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之间的联系,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并可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教学计划。这样可以从职教课程中清晰地看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其它素质培养,并使学校教育的课程在打破学科系统化课程与模块组合的经验课程后,形成新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

(3)根据行业技术标准指导下的先进性原则及计算机专业发展迅猛的特点,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计算机机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不能适应

产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二、以能力为基础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逐步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课程改革应以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依据,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逐步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改革,打破传统课程的界限,根据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实现由以“知识为本位”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转变。所谓整合,不是把有关内容机械地拼接,而是根据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水平以及中职毕业生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来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

(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和能力水平进行整合。例如,我们现在就把原来的《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术》、《计算机文字表格处理》等几门课程进行整合,增加《电子表格(EXCEL2003)》、《幻灯片制作(Powerpoint2003)》和《WPS2003》等内容,把以前《计算机中英文录入技术》中单纯的汉字录入技术与常用文字表格处理融为一体,既可让学生利用录入软件练习汉字录入,又可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等进行汉字录入排版,让二者有机结合,从而杜绝了学生练习汉字录入技术中的枯燥感觉,也让学生知道汉字录入在文字处理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2)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这一类的课程整合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及其它关键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实际任务来驱动教学,把单纯的理论和实作有机结合,把相关相邻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例如《局域网基础教程》以某种局域网为项目,通过讲授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使学生理解网络传输的协议;掌握在不同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各种线材的设计、安装、铺设的原则及方法;学会分析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如何配置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选用与安装;网络管理、资源分配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使学生具备网络组建和维护的基本技能。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能将多种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

三、以学生为中心兼顾学生能力差异,实现分层教学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之一就是期望值高、起点却参差不齐,学生存在的潜质和个性也有差异,例如,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强,理论学习效果较好;有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好,动手能力强,由于成功的刺激来源不一样,反作用于学习动机,不仅学生之间学习动机强弱有差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方面其学习动机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了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如果仍吃大锅饭,则就会出现“吃不饱”和“不够吃”的现象。

实行分层施教,即让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能力相近,目标相同,教师的教学就能兼顾大多数学生求知的需要,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由于班中的优势和弱势差距不大,处于弱势的学生通过努力存在着从弱势进入优势的可能,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良性的竞争,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职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学,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很大,中职没有高考的压力,给我们实行个性化教学留有很大的空间,只要我们认真去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因人施教,就存在着通过中职的教育把他们塑造成才的可能。我们现在就已经把计算机专业学生分为两大模块教学:高考升学班和技能训练班,学生进校时就对学生及家长介绍两个不同模块的培养方向、区别、适宜人群、出路等,让学生自己认清自己和自己未来的方向后作出明智的选择。这样就兼顾了学生能力差异,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在高考升学班中,除了要掌握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外,还加强了文化学科、专业理论学科的教学力度。这样就扩大了计算机专业中部分较好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升学铺平道路;在技能训练班中我们则加强了动手性强的学科的教学,让稍差或很差的学生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和技术,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灵活的教学方法替代传统教学,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鉴定评价方式

新职业教育理念中,灵活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贯穿动中学的理念为前提,利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

板,用计算机教“计算机”。在教学中,教师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动手的主体,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那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总结。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层层递进、分段分项目测试”和“因人施考、重测法”是非常有效的。

1、层层递进、分段分项目测试即对部分学科特别是技能学科系统地划分成若干个可行的项目,然后在教学中针对各个项目进行层层递进、分阶段训练并测试,让学生在各项目的训练和测试中逐步提高,综合运用,最后行成这门学科的综合技能。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摸底,对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动手能力进行全面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基础,提出新的要求,制订阶段目标,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接着,当堂鉴定验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缺陷,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出努力的新台阶,“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前走,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体会到了自身的价值,进一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2、因人施考、重测法即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对每次测验不合格的学生在组织他们补课后进行重测,直到达标,不放过任何差生。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鉴定中,不能只考共性的、统一的东西,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人施考。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能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另外选择一至二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进行发展,进而形成自身独特的关键能力和核心能力。这样可以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不过关是不行的,差生也不会因一次的“失败”,影响自信而放弃,绝大部分学生会在激励机制中努力。总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热起来,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计算机专业作为决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基础专业、骨干专业,其教学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如何应用职业教育的新理念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特点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

小结:本文是在学习了新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改革实践探索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并从新职业教育理念的角度提出应以需求为向导、以能力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使用灵活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

改革只是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要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使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必须相互配合。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中职计算机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我们认识了自己,认识的市场,认识了学生,我们才会给自己找到一条成功之路,才能让我们的计算机专业也真正的热起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冯巩湖南省长沙县职业中专学校

摘要:面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培养后,毕业生难就业的问题。探讨了在课程设置、师资投入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针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措施。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专业现状;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困难,专业与市场需要脱节等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实际动手能力不强,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学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

一、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专业课缺少实用性

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

(二)教学方法单调,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没有认真研究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不同,没有认真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教师备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教学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课教师

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许多专业教师其知识储备也大多来自前些年甚至更早的计算机书籍,因而使得其知识显得相对陈旧。对教师专业培训重视不够,教师缺乏或没有机会和外界同行交流,没有机会外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少教师教学靠自学或吃专业老本,教师更新知识备感吃力。

(四)硬件建设滞后,教学设施不完善

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是各专业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这是当今社会的要求,各个学校为此也都建设了计算机机房。有些学校认为,既然有机房,就可以开设计算机专业,于是不少学校计算机专业仓促上马,不分析现有的硬件条件能否满足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能否顺利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致出现不少问题。

(五)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教学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目前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硬件并未达到相应的条件,却仓促开设计算机专业。结果学生是招来了,但是实训条件达不到要求,于是让学生“纸上谈兵”式的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理论课时偏多,实践课时偏少,通过理论与实训课的非合理设置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想应该综合分析,认真研究,从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工作,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具体从以下几

个方面着手: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中职学生就业的岗位群,确定技能教学体系、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努力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用人单位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职业定位为计算机软件操作员、录入员、计算机维护员、网络维护员、电脑美工、网站维护员、电脑动画工等。

(二)改革课程设置完善教学模式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特点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应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实际应用获取知识。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但通过实践证明,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一门课程中选择若干个任务(或项目),在实现这些任务的过程中讲解如何把任务分解成许多简单的子任务,从应用各种的顺序关系来组织相关知识点的讲授,而不从学科的角度系统讲授知识。从某种意义来讲,需要在透彻了解整个知识结构之后才能掌握好这种教学法。应提倡做大作业,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作业和考试中的题型如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等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动手做大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有更好的作用。特别是在完成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的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要重视上机实践环节教学,提倡教师面对面直接对学生辅导。只通过看书本、听讲课是学不会计算机的,必须重视面对面的辅导环节,特别强调在实验课中教师对学生的直接辅导作用。

(四)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做好上机实验是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环境,是学不会、学不好计算机课的。通过加强硬件建设和学习的平台建设,创建良好的、能调动教学双方积极互动教学平台,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依靠每一位热爱职教的同行们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力争让学生真正学有所长,这才是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走向市场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聂津.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2009-1-9;

[2]孙宝发.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2008-6-26;

[3]罗静.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2009,(6).

下载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构建16岁后的语文课程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合集5篇]

    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开发语文校本教材 ——在2012年湖南省地质中学教学研讨会的报告 李 娟 一、构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体系的原因 1、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行国家......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幼儿时期是开发儿童智力的最佳时期,也是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此时儿童的思维较为活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尤其是对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

    0-14岁亲子教育的课程体系[全文5篇]

    全套早教课程 一、 课程名称:亲子课程 课程目录:4-15 个月探索课程教案 16-36 个月启蒙课程教案 探索课程简介: 亲子课程教案中探索课程部分按照宝宝月龄的发育特点分为四个阶......

    如何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共5篇)

    摘 要: 留学生毕业论文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和与时俱进性原则 在此基础上,要抓紧抓好基础英语知识教学,教学要有针对性......

    基于培训方案设计研究的课程体系构建

    浅谈培训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本文从介绍培训的概念及理论研究的发展入手,分析了培训课程体系化构建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构建培训课程体系进行分析说明。 关键词:培训 培......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初探(精选5篇)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On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祁丽1,白雪杰1,王雪玲 2(1. 哈尔滨金融高等专......

    字体设计网络课程体系构建论文[五篇]

    作为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字体设计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显得日渐重要。字体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它有利于传递信息,提升生活中的美......

    新高考制度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新高考制度下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摘要: 新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进行相应的课程制度建设来保障政策的落实。在新高考背景下,立足于学校课程制度,根据课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