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育”实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作主20120515
“EEPO”实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作主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西一中 郑忠(537000)
地址:广西玉林市大北路662号
电话:***
请先看下面两个课堂教学片断:
教学片断1: 时间:五年前 地点:本校 执教者:本人
对象 : 八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 : 《长征》
教学方法 : 讲授法,一讲到底
学生表现 : 昏昏入睡、索然无味
主要流程 : 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记 教学效果 :学过就忘,效率低 教学片断2:
时间:2011年10月 地点:本校 执教者:本人
对象 八年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内容 : 《长征》 教学方法 :“有效教育”
学生表现 : 气氛活跃、兴趣浓厚、跃跃欲试 主要操作流程 :
1.感悟朗读课文《长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诗歌鉴赏:分男女小组读一读毛泽东的《长征》七律诗。2.重现历史:欣赏央视影视《长征》部分片段。3.说一说你学过的或看过的与《长征》有关的文章。4.讲一讲:学生简笔画《长征》路程线简易图。5.填一填自编的历史学案:构建基础知识网络;
两个男生两个女生在黑板写,其他同学在书桌写;师生共同评讲。
念一念:自编《长征》历史歌谣助记忆,历史可写成歌谣。6.个人完成《长征》学习卡,师生共同评讲。7.学生代表讲述《长征》 故事。8.学生代表扮演《长征》历史短剧。
9.赛一赛:举办《长征》知识知多少竞赛,共15条题目。10.写一写;再次强化:听写作业:共5题。师生共同评讲。11.学以致用:练一练, 考一考,完成学习卡
(二)。12.6人小组讨论悟一悟:如何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13.拓展:中学生的学习成长“长征”该如何走? 14.学生谈收获,进行小结。
15.登陆互联网查找《长征》有关资讯并打印你认为重要的资料。16.后续作业:出版《长征》主题学习园地。
教学效果 : 学生学得快乐,学有所得,说 ok , very good;老师满意,作为老师,你认为哪个教学片断能体现当今课改的理念呢?答案已是不言而喻。以上两个教学片断的记录,如实地记录着我的教育教学成长变化之路,反映了我与课改同成长、同发展的历程。自从2004年玉州区教育局引进“有效教育”后,经过这几年对“有效教育”的学习、运用、实践,我对EEPO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更加坚定了课改的信心。“有效教育”使我在课改中得到升华,使我逐步成为一位能适应课改需要的新型历史教师。
EEPO是Educate Efficence Process optimization的英文缩写表达式,“有效教育”是它的中文名称,是由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总结中外教学先进理念而创立的新型教学模式。“有效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有效教育,体现教育要讲效率,过程要优化。事实证明:“有效教育”是目前中小学课改探索中影响较大、卓有成效、受到学校、社会认可的成型教学模式。“有效教育”为在课改前进道路困惑中的师生指明了方向,成为师生打开“课改宫殿”的大门钥匙。“有效教育”的出现,必将把玉州区课改实验工作推上新的台阶并产生重要影响。
“有效教育”综合了中西教育的精华,被媒体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以体现人为本、学生为主体及强调质量、效率的实用教学模式而受到重视。自“有效教育”出现后就受到众多师生的瞩目。“有效教育”提倡师生“听、看、讲、想、做、动、静”七要素组合着用,轮换着用,时而让学生进行静态学习,时
而让学生进行动态学习,避免学生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主张课堂要“互动、主动、生动、能动”,讲究效率和优化教学过程。主张师生本位角色的回归, 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特别强调人力资源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和配置,使师生在各自的应有角色中发挥最大作用,真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课改精神。下面是本人对“有效教育”中的师生角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在“有效教育”课堂里,教师的职责是课堂的“总导演”和调控者。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课堂的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照本宣科向学生“传授本本”,起到了“传声筒”的作用。这与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为师者应反思自己的角色,更新、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地摆正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有效教育”要求教师以一个特殊身份的平等伙伴融入班集体(学习小组);为学生构建开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感到有自尊、感到个人价值的存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想象、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当是学习过程的主持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开展创造性学习的引领者,学习行动的协调者、调控者。教师更应该是分享学生进步、学习成果的欣赏者。这样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联动关系,从而实现了师生在课堂中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有效教育”实现了学生的课堂学生作主
在里“有效教育”,学生绝对是课堂的主角,实现了自己的课堂自己作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不再是举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应试的机器,也不是分数的奴隶。EEPO的课堂成为记录学生成长、展示风采的大舞台:学生的发言有人倾听;学生的表现有人欣赏;学生的回答有掌声;学生的进步有人分享„„在这里,你可以无拘无束表现自己,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你的个性得至弘扬,创造性得到发展,潜力得到挖掘„„“有效教育”使“我”的角色大放光彩: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我喜欢,我作主,我的人生我把握„„“有效教育”的课堂成为充满活动和生命激情的课堂,学生充满主人感、成就感、幸福感、快乐感,实现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快乐、幸福学习,学有收获 ,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从而达到了我的课堂我作主。“有效教育”解放了学生,活跃了课堂,让课堂并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有效教育”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与时代同步。只要我们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就能把“有效教育”课堂构建成为体现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学生;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
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弘扬个性;快乐学习,分享成果;师生共赢,共同成长的有效课堂。“有效教育”将为推动促进课改的进程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篇: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要有积极的期望,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要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要积极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学生自身的合作、探究等获取知识,把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有机融合,使学生在一个和谐平等的情感环境中学习,从而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
【关键词】教学
情感
有效
正文:
为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思想品德教师依据教材而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思想品德学习内容,促进其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未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此,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关注课堂教学学生的情感体验,应搭建积极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使之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智慧、提高觉悟的催化剂。
一、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夸美缪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注意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创设情境,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我在苏教版七年级《长大的感觉》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记录学生生活片段的照片展示出来,引出学生很多回忆。本节课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多彩的青春,二是矛盾的青春。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叫“猜猜我是谁?”让学生把小时候的照片给我,上课时我随机抽取其中的照片投影出来,让同学们猜猜“我”是谁?学生也许能猜出来是谁,也许猜不出来。紧接着设问:猜不出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长大了,发生了很多变化。顺理成章,让学生谈谈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引到课题《感悟成长》。没曾想学生看到第一组照片——艺术节。英姿飒爽的航母style造型。前排表演的学生身着迷彩服,后排是统一黄色班服。一见到这张照片,学生立即回想起当时的紧张排练。杨同学说:“为了排练好节目,全班同学齐心协力,认真训练每一个动作,力争完美不留缺憾,终于取得好的成绩,同学们我之欢欣鼓舞”。第二组照片——运动会身影。朱同学说:“虽然自己不是运动员,但主动为班级里参赛运动员提供后勤服务、摇旗呐喊也很自豪。虽然我们不是第一名,但我们尽力了,努力过、拼搏过就无怨无悔”。第三组照片——开学典礼。刘同学说:“现在看到这张照片我依然很激动,因为终于走进我梦寐以求的学校,实现了我的理想。”“怎样描述我们的青春呢?”我说,能否这样概括:“运动会——我秀我风采;艺术节——我展我特长;恐龙园之旅——我释放我飞翔;开学典礼——我实现我理想。”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给学生以真切、自然感,课堂上要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保护学生自尊,扬起自信风帆。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教育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领域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自信心。伽利略也曾说过:“人不可只被教,重要的是帮助他发现自己。”而发现自己的关键在于情感的调控和兴趣的培养,教师通过情感控制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和接受失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以一定的心理优势投入学习活动。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的爱,用他们情感上的満足感,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教学中,我把教材中的三个主题写在黑板上:生命的叹息、生命的呵护、生命的家园。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从你的角度出发,你认为这三个主题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联系?我听到很多精彩的回答:王同学说,“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因为有的人为了逃避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从而引起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开始呵护生命,要呵护生命就要保护生命的家园。”李同学说:“正是因为听到生命的叹息,才会呵护生命,人们总是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而要呵护生命就要呵护生命的家园——地球。”另一李同学说,“因为有了生命的家园,才会有每一种生命的绽放,只有懂得生命的宝贵,才不会轻易毁灭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听到这些答案,我不禁感慨,他们的想法如此独到,他们的语言如此的美妙,他们的逻辑如此的清晰,他们的分析经得起推敲。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课堂中教师的麻木冷淡,会造成气氛的死气沉沉;课堂中教师的枯燥讲解,会造成学生的昏昏欲睡;课堂中教师的心灰意冷,会造成学生的信心散失,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充满激情,通过充满激情的教学以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让学生在情感、态度、认知、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反应,进而让学生爱学、乐学、主动学。
三、打动学生心灵
引发情感共鸣。现代德国教育家斯朗格说:“教育的核心是合格心灵的呼唤。”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接受或接纳知识,而是唤醒人深处的自我意识,发展他们的潜能。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个性。在课堂上,应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把自己独特的看法、奇思异想,甚至是荒唐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呈现,更要精心呵护学生的质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给学生播放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获奖感言。主题是《讲故事的人》。短短五六分钟的视频,莫言就讲了很多故事,我提前就告诉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记住莫言讲了哪些故事,等会儿让你来讲述。把截取的视频放完后,我就开始让学生讲,一人一个故事即可。被叫到的第一个同学开始讲他所听到的印象最深的故事:莫言小时就家里很贫困,好不容易吃顿饺子,这时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我”给了他一包红薯干,他却不肯走,一定要吃饺子,“我”便叫他滚,母亲骂了我,把自己的一碗饺子倒给了乞讨的老人。简短的语言、明确的表述,我很满意。第二个同学第二个故事:莫言小的时候手拎一热水瓶去打水,因为贫穷、饥饿,双手无力,热水瓶掉在地上,为此他吓得躲进草垛一天不敢出来,害怕母亲的责骂,直到要吃晚饭的时候听到母亲在呼唤自己乳名才不得不出来。可是母亲并没有责骂自己只是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第三个同学第三个故事: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拾麦穗,被看麦田的人追赶,因为母亲是小脚跑不快,那人追上后狠狠的打了母亲一巴掌,多年过后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是那个曾经打了母亲一巴掌的人,我欲上前还他一巴掌,母亲却制止了我,说:“这个老人和曾经打我的人不是同一个人”。故事一个接着一个讲下去,开始时我喊到谁就谁讲,后来是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要求讲。我很震惊,为何他们能如此生动的描述这些故事,我想是因为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们。趁热打铁,我从第一个故事启发他们思考:为何“我”让乞讨的老人滚,而母亲却把自己的饺子给了他?“因为饥饿,莫言不想把自己的美食分给让乞讨者。”“因为母亲善良、乐于助人。”“因为母亲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听着孩子们 的回答我很欣慰,说明他们在思考,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接着我说,“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虽然母亲不识字、没有文化但她知道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虽然母亲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但她知道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要有一颗同情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人;虽然母亲没有学过宽容的重要性,但她知道有时宽容带来的震撼远远比惩罚更强烈。”
四、营造和谐氛围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习是个性化的,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个性感受与体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各人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反应。这些反应课前无法预设,却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要出现的。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想的碰撞,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对话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合作学习的课堂,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流露,是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与环境之间的全新整合,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思想品德学习生长与发展状态的优化。在《探索人生的真谛》这节课教学中,有个标题是“不同的人生态度”,谈到人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甲说:我清闲,我快乐。乙说:我创造,我快乐。丙说:我享受,我快乐。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的?邱同学说:我认为他们的观点都有道理,在我们工作之余可以清闲一下,在假期里可以出去旅游,走进大自然看看风景,放松心情,领略异国风情,这样能够更好的投入工作,在我们有点累的时候可以享受一下,约朋友聊聊天、喝喝茶、唱唱歌,所以他们的想法都有道理。张同学说,我认为这个题应该加一个条件:这是贯穿他一生的人生态度,比如这样改一下,只有清闲才会快乐,只有享受才会快乐,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因为有意义的人生在于为他人、为社会贡献点什么。人的生命不仅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社会。同样如果一个人只有创造才会快乐也是不对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始终在创造会活得很累。杨同学说:我认为前面两个观点可以统一到第三个观点中去,因为有的人认为清闲就是中享受,而有的人认为创造就是享受,所以我享受我快乐。在辩论中,既在反驳他人的观点,也在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辩论会使观点越来越清晰。要想在辩论中取胜,就必须具有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就必须懂得这个角度不好反驳,就换个角度去反驳的道理。这种发散性的思维趋向,探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全面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价值,他们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教师应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促使他们在课堂中自我要求、自我探寻,同时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赞扬,这样合理的评价就不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乐观向上的课堂教学情感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
总之,思想品德课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创课堂的生命长廊,需要教师从多层面考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更需要教师的悟性、创造性劳动的积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理解信任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接受教育,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有效指引,让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快乐,成为一种享受,让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尽情地释放,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堂效果,实现学生、教师的个体发展,是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复生机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参考资料和文献:
1、徐建成著:《课堂教学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论纲》,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如何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范文
怎样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纵观当前对新课程的评价,批评之声鹊起,其矛头所指之一就是课堂教学花样多了、气氛活跃了,教学的有效性却降低了,或者教学质量保住了,师生的负担却加重了。此类批评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对新课程改革的理性反思,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而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体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应有之意。笔者认为,在新课程实施中始终把握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一关键点,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师生负担,解决根本问题。
基于不同的教育理念,人们对有效学习的理解各有不同。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学习又该如何理解呢?有效学习又称有成效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的施教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内容进行主动加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有效学习的前提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在课堂中实施有效教学,常言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
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我常对学生说:“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希望每一个人在每一堂课都有收获,更希望我们在课堂内是师生,课后是朋友;面对新课程,我也是学生,是你们的合作者和同伴。”在这种民主、平等气氛中,课堂教学中才能产生愉快的情绪,学生才能以轻松开放的心灵来接受教学,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获。其次,良好师生关系还要敢于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不管学生的个人见解怎样,我都尽可能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我更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更侧重看学生能力、思维等是否得到了发展。我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我尽力让学生在我的课堂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都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事实证明,欲使学生热爱我们所教的学科,首先应让学生热爱、信任我们本人,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感情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果与师生关系的质量呈正比例关系。
二、找准学习起点——实现有效学习的导向器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了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并据此展开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才能有效地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将起着导向性作用。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需的知识准备,学习的起点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之分。逻辑起点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更习惯于从学生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准确地把握学习起点,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之所想,这样的教学将是更经济、更有效的。
例如在学习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苏教版专题一第二单元)时,在初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水的净化(沉淀法,明矾、活性炭等作为凝聚剂)过滤操作、粗盐的精制,晶体的形成(蒸发溶剂、结晶)结晶水合物、物质的鉴别,这是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是否还需要进一步的复习,花多少精力去复习,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区别对待了,这就是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若将学习起点确定得过高,会使课堂教学活动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得过低,会使课堂教学活动浪费精力和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们都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如重点中学),结晶、过滤这些分离方法只需稍作复习即可,重点是萃取、蒸馏这些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归纳总结出固液分离、液液分离的一般规律,形成概念;而对于初中掌握程度一般(如普通中学)的学生,就得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再学习新的知识,否则难于真正形成正确的概念。
学习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并建立起联系的过程,贮存于学生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习者已有知识水平不适应新学习的要求,有效学习就难以产生。
三、培养学习兴趣——实现有效学习的核动力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核动力,稳定的兴趣能使认知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有人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爱因斯坦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深入研究,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化学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教学中可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如将部分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讲述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典型故事,例如,法拉第发现苯的故事;引进化学目前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以及化学科学研究前沿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其在科研、工农业
生产、环保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如现代家具业所使用的高密度纤维板,“氢是未来理想的能源”,有机化学里的“高分子智能材料”,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既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又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一堂有趣的引言课、一次难忘的参观实习、一堂实验课、内容丰富的录像课,老师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粉笔字,甚至任课老师的一表人才,幽默风趣的性格等等,老师尽可发挥个人特长,大胆创新,积极尝试。
四、转变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的生成仪
课堂教学要做到有效生成,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著名心学家皮亚杰认为,外在知识的内化是一个心理调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内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鼓励学生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将内在的知识演化为新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强化这种内化的意识,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改变了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口舌而收效甚微的低效劳动,从而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能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不断挖掘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其次,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突出的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有趣,愿意自主学习。比如在上课伊始我们设计一段简短精彩的导入语,或一个精彩的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为学生自主学习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主学习阶段。比如高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你想长生不老吗?”“你能点石成金吗?”“你想拥有一辆永不生锈的自行车吗?”这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会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当然要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持续
下去,本人认为最好做法是以趣增趣——也就是说尽量创造条件,增加实验数量,增加实验的能见度,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这样,学生的直接兴趣只要持续一段时间,量变引起质变,学生必将由有趣转化为乐趣。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学习积极性被调动,才能发挥其自主性,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其次,明确自主学习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自主学习不仅仅是凭兴趣而且是一种责任。理想是使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一个学生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自觉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挖掘化学发展中的史实,比如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动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奋发学习,把热爱祖国的满腔热情倾注在振兴中华发奋学习上;教育学生,只有中学打好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个人的才华,激励他们勇攀科学高峰。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自主学习得以实现。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学习和发现学习。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独立进行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并且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他们解决问题之后,他们也就学会成为一名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真正做到了学、思、行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会自主学习的人。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之一。
首先,让学生在合理的竞争中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因为同学们在朝着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他们的学习活动就被赋予积极的意义。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就会千方百计帮助学习程度一般的同学,学习程度一般的同学,也会想方设法努力赶上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彼此之间取长补短,为了目标的实现而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从而发挥出各自的最高水平。正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们之所以能表现出超常的勇气和较高的竞技成绩,就是因为每一个队员都想用自己的成绩来给全队带来光彩和荣誉。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共同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往往把“教师用语”转变成了“学生用语”,那些在课堂上没能及时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可以从同学那里轻而易举地学会并真正掌握,而且当学生在向别人做解释或说明的时候,他们必须详尽地阐述某些认知细节,正确和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高。
另外,在合作中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使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交往方式得到改进,并使教师能很好地控制课堂,组织教学活动,减少学生开小差和走神的机会。由于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和困难就变得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相互学习中,能够不断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缺点,有助于扬长避短,发挥潜能,并且找到学习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
3、培养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的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体验式学习”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做,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基于此,新课程中设置了许多活动与探究,让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到科学探究的实践中去,亲历运用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深切的体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观等体验式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去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实践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注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运用的能力不同,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分析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实现问题解决,并进行思想表述和成果交流活动。它十分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并掌握一些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技能,形成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所必需的基本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新课程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认真踏实、坚定执著、实事求是的态度去争取成功,并且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成果,客观的评价他人和自我。这有利于学生在研究问题的同时,有效地培养起不懈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科学道德。
总的来说有效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以及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掌握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用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
五、善用学生资源——实现有效学习的矫正仪
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建构者”。但在目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很少利用课堂中来自学生的资源,往往按照预定的“教案”进行施教,“心中有案,行中无人”,导致课堂教学缺少生命活力,所以我认为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资源,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资源。
1、利用错误资源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是不可能避免的,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教学的巨大资源。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及时抓住这一宝贵时刻,变学生的错误为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学习的资源。
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例如我们在讲影响醋酸电离平衡的因素时,在PH=2的醋酸溶液中加入PH=2的盐酸,醋酸的电离平衡如何移动?学生开始一般都认为是抑制醋酸的电离而出现错误,在醋酸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影响醋酸电离平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把思考问题的实际过程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经过思维的碰撞,这样做不仅要学会这道题的解法,而且更要学会这个解法是如何找到的。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举一反三,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课外作业是课内教学的延续,课外作业也是重要的错误资源。对作业进行批改,可以检查教与学的效果,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为完善和调整教与学提供依据,也是化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作业批改时简单地打勾画叉不能使作业批改发挥应有的作用。准确诊断学生有关概念是否清晰、理解是否正确;方法是否良好、思路是否正确、合乎逻辑;结论是否科学、合理;作业格式、术语、有效数字、单位以及符号书写等是否符合要求;知识、技能、审题解题能力等智力品质有没有缺陷等等。为了“纠”错,先要 “究”错。要注意寻找错误原因,发现问题并准确地诊断问题的症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学生犯了错误,老师一般要给予指出,并帮助纠正,使他们以后少犯或不犯此类错误。但如果我们能抓住这瞬间犯的错误,并分析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在错误上面做文章,便可变“废”为“宝”,成为难得可贵的教学资源,这种学习才是比较真实有效的学习。
2、善待意外资源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它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其间充满不确定性,不确定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不断增多,课堂的“意外”也随之而来。它的产生在学生的情理之中,而又在教师的意料之外,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巧妙地捕捉其中的“意外”生成资源,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意外也是课程的生长点,引导得好也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生长点之一。
比如我听一位老师讲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一课,老师请学生分析电子、电流的流向,电子、电流是否通过电解质溶液,第一位同学没能正确回答,老师说难道是这样的吗,然后请第二位同学回答,第二位同学赶紧反向回答,还是没能正
确地表达,老师随口说了句,你学过物理吗,这种简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当然不利,如果在教学中我们仅使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沿着设计好的问题和途径获取语言知识,牺牲了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果是不值得的,殊不知,学生获取知识就是从“想不出”到“想出来”的过程当中发展而来的。其实学生对于上述问题思考的难点在于是否通过电解质溶液,如果合理地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学生完全能够自然生成,从而达到深化和巩固教学知识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要我们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认真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勇于改革,探索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学习的理想课堂,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减少无效劳动;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地发展,才能使学生实现有效地学习,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了
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了
侯志伟
按照我校的“合作为主,先研后导”,及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出课题,揭示学习目标后我便提出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阅读教材,标记知识要点,完善学案。由于学生通过课下预习,课上自学,对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已有了深入的感知,对学案上的预习题及相关课堂检测基本上能够做对,在检查指导学生自学时,我便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即结合教材主要的知识点、重难点检查指导学生的自学情况时,由于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检查时,学生积极性很高,很多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回答问题,同时针对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引导、点拨时,学生不是很被动,而是能够结合预习、自学能够很容易的说出或者在教材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同时通过小组交流探讨解决老师提出的疑问,比如在学习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时,关于功能这一难点,在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但是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很快明确了抗原、抗体的含义及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关系,当再让学生说出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出产生抗体、清除抗原、如果学生不认真预习、课上不认真阅读感悟,这一问题解决一定非常困难,也很被动,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养成了预习习惯,通过预习去完成问题,通过课上和课下阅读提高了自学能力,为课堂教学内容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学生通过自学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老师在提出问题后学生不是被动的去听,而是主动地与老师合作,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描述问题主动获取生物知识,尤其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就连平时不太认真的同学也爱表现了,因为对于预习、课堂检测及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也认真去做、去想了,学生心里有了底。所以他们在教师的鼓励下,也举起手来,比如八六的于明同学每次都主动让我看他的学案,而且堂堂课都举手,学习积极主动,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这种教学模式给我们带来了最大的益处是,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尤其是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参与课堂的意识越来越强了,这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
第五篇:调动学生兴趣 实现课堂高效
调动学生兴趣 实现课堂高效 ——关于践行高效课堂的一点体会
赵益民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高效是课堂的终极目标,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者,通过对自己几年来践行“高效课堂”理念的总结和反思,谈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同行沟通,以期为更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做一些探究性的基础工作。
一、学生无兴趣,课堂无高效
总听到身边的教师抱怨学生上课不听讲,走神,小动作等等,以至于因为批评学生,组织课堂纪律而耽误了课程进度,也就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了。
对于此种情况,我们说不否认有个别学生因厌学而主动地去捣乱课堂,我们也不否认有个别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应付的情况,但这都是极端的个别情况。其实更多的低效课堂既不是学生的本意,也不是教师的本意,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错位造成的。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来设计、展开教学过程的,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但是,学生,尤其是年级偏低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正是这两者之间的错位使得教师单用教学内容上的逻辑理性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的感性需求的的。也就是说,教师认为教学的内容重要而讲课的方式是否有趣不重要;而学生认为教学的内容不重要,而课堂教学本身有趣才是重要的。在我曾经进行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当中,起初总会面对这样的学生现象——不写作文,编作文、背作文……但在随后进行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指导方式、和评分方式的尝试,学生很容易就洋洋洒洒写出600字的文章,在对这个做法的总结中我写到:学生说不会写,其实只是写不好,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学生因为写不好,所以对写作失去了兴趣,最后干脆不写了。所以要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且写好作文首先要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兴趣了,才使产生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可能。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部分小学教师“规范作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背作文习惯的养成,而部分学生通过“编”的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让一部分学生相信,只要到时候会“编”就行……这些带有痕迹的作文方法在中学阶段的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老师的遏制,给一个较低的分数,一而再,再而三,学生就无所适从了,一方面是以前的方法用不上了,另一方面是还不掌握新的作文的方法,所以有不少的学生选择了放弃。如何选取一个切入点让学生能够对中学写作有兴趣呢?这就是我在个性化作文实践研究过程中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即,让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你们每个人都会写,只是离好的标准有一些差距而已。进而再运用适合学生方法引导他们一步步朝“好作文”的方向努力,学生的兴趣始终是有的,学习的效果也出来了,而高效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孕育出来了。
所以,要想有高效的课堂,就先得让学生对所上的课有兴趣。
二、学生有兴趣,课堂一定有高效吗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说,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是课堂高效的基础条件,但不一定表示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就一定能产生很高的效率。这需要我们对学生所喜欢的课堂进行细致的分析,看看学生是喜欢课堂的形式,还是喜欢课堂的本身,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被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法宝,为了推行这一手段的运行,在各类型的课堂展示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手段成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其理论依据是:在这信息化的时代,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是无法吸引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
在我们开展的高效课堂研究实践当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汇报课、展示课的时候,能够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甚至在一段时间里都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但是,在对这些教师教学活动的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许多教师后来都不采用相关的科技手段,理由有二,一是在科技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学生的兴趣是调动起来了,但学生的兴趣点仅仅停留于活动的过程中,或者活动的形式,而说到学习的效果却不是最佳的,所以在后来必须采用传统的方式来赶上教学的进度。说到另一个理由,则是部分教师是带着功利目的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画蛇添足的使用了科技手段,其运用手段的目的不言而喻,因为使用科技手段的课堂教学在各类评比活动中是可以加分的。这样使用科技手段上过的课堂必须要重新炒冷饭,也就更谈不上提高课堂的效率了。
从上面的实践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所谓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只是在形式上让学生感兴趣,这些形式常常不一定会和课堂的高效最终画上等号,我们说,表层形式上的兴趣所产生的只是形式上的高效,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们目瞪口呆,过后一无所获。对此,我们不由得要思考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得更快和让学生对学习本身更感兴趣哪一个更为重要?
三、课堂有高效,学生一定有兴趣
日前,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学听课并进行了点评,我在详尽阅读了相关报道之后发觉:温总理对所听课程的点评更多的是关注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的创新意识,而并非仅仅停留于课堂组织形式这些表面化的层面上。在感叹温总理对教育有实质性的了解的同时,也有感于温总理的评课将会对未来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那就是高效课堂该从形式上深入到本质上来了。
是让学生感受游戏与活动的乐趣,还是吸收活动中的知识?其关键取决于教师对课堂的设计能力和对学生的引领能力。而在这其中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技术上要把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还要在教学情感上热爱自己所教学科和课堂教学,决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应付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课堂置于学生的兴趣之上并通过落实教学目标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们在课堂教学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只有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的教授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高效课堂实现的有效途径。
在我曾经进行的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当中,首先是突破课堂形式的界限,即是把常态课上成观摩课和高校课,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对于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可谓多矣,但是哪一个是最为具体可以适用于我的学生的方法呢?我说,没有。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提出的观点,进而仔细分析他们提出这样那样的观点是出于怎样的初衷,是针对他们怎么样的学生提出的。随后我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我的学生应该用我为他们量身设计的训练方法,作文训练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学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我们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为了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我们必须扎根于自己学生的实际特点,在研究的深入进行中,我有深入分析,每一批学生的特点又是不尽相同的,这让我明确了这样一个命题:营造一个高效的课堂不可能凭借一个点子,一个技术手段就能实现的,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本质是上的问题,即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方法,而不应该只是单纯在形式上打转转。
让学生有兴趣的课堂不一定是高效的课堂,但是,高效的课堂一定是让学生有兴趣的,我在这里提出这样观点并非抵制现代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而是想说明我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应该从形式上深入到本质上来,即立足于学生兴趣的实际考虑高效课堂的途径,而不是单纯依靠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否高效是要通过学生体现的。